第一篇:《原电池》教学反思[范文模版]
“三步五环节”课堂教学策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自学、对话、评价三个环节,打造的一种高效课堂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导学案”为知识载体,以“共同体”为学习组织形式,突出自主、合作和探究。
新学年,我下了一番“绣花功夫”,认真领会“三步五环节”课堂教学策略的精髓,精心备课,让常态教学课堂充满思维的碰撞,打造了高效智慧课堂。下面我将《化学反应原理》第1章第3节《原电池》一节课堂教学过程记录下来,为进一步推进高效课堂积累经验。
以此,作为我的教学反思。
“三步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过程实录。
1.“导学案”编写。
本节内容是建立在电极反应的概念基础上深刻领会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基本原理。以一个学生熟悉的自发氧化还原反应为研究对象,精心设计构建的内容体系。首先由学生熟悉的锌铜稀硫酸原电池入手,提出如何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这一情景,然后由单液逐渐过渡到双液,引出问题情景,设计阶梯问题,让学生在自学必修二原电池部分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让学生充分对话,思维充分发散,然后通过精讲点拨进行概括总结。按照“三步五环节”导学案编写。
2.“三步五环节”课堂教学过程实施。
本课堂教学实施,按照“三步五环节”教学模式的“自学-对话-评价”的三步推进,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策略。学生按照导学案的要求,在预设的时间内自主学习解决基本问题,通过思考产生疑问带着问题进入合作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共同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在对话中激发了课堂智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摘录部分课堂教学智慧和大家共飨。
2.1.“梦之队”共同体的课堂智慧:一张膜可能带来的能源革命。
“对话环节”是我们“放纵思维”的自由讨论阶段。老师设计的对原电池原理理解的几个递进式问题又激发了我们的智慧,我们“梦之队”共同体在原电池自放电方面进行了探究,作为这堂课的一个随笔与思考。
11原电池的自放电现象实在是让人头痛不已。在资源飞速减少的今天,人类必须要珍惜每一份能利用的资源。下面以“铜锌原电池”为例,介绍一个大胆的设想。
在锌铜原电池反应时,一个最大的问题时锌上有铜析出,铜片质量增加,这样一来就降低了反应的效率,浪费了部分资源。这时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将实验装置改装成图1的模式。课本上给出了解决办法就是在两电解质溶液中架起一座盐桥(即在图1中架一座盐桥),这样一来就形成闭合回路,也就构成了原电池。这个方法虽然是个好方法,但盐桥在实验操作中体积大,不便于操作。同时盐桥使用后需放在某液体中浸泡才可以保证下次试验。
一个遐想油然而生,既然这样形不成闭合回路,我们可以不使两种溶液隔离。可一旦两种溶液混合后,溶液中依然会有铜离子。其实我们不妨换个思路。既然一切都因铜离子而起,那为何不把铜离子隔离,其他阴离子自由通行呢?鉴于此,以下这种实验装置出现了。
也许有人会问这样不还是将溶液混合了吗?其实不然,图中的3就是这个装置中最具特色的。这是一个类似于离子交换膜的物质。它会将溶液中的铜离子拦下,不会使其与锌离子混合,其他离子可以自由通过。这样一来,既解决了自放电的问题,又可以形成闭合回路,可谓是一举两得。
发明出了这种膜,那么会很大程度上的抑制电池的自放电现象,减少能源浪费。一张小小的交换膜可能带来能源的革命,只要我们肯动脑筋,智慧的火花就会放电,那就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脑洞大开”,发挥我们的才能吧!
2.2.“巅峰”共同体的课堂智慧:一根导线的秘密。
今天,我们研究的是原电池原理,老师设计的几个递进式问题激发了我们的对原电池原理的思考,我们“巅峰”共同体在盐桥的导电原理方面方面进行了大胆猜测,并经过试验验证是正确的,期望能得到理论支持。“梦之队”的想法很好,但是离实际还差一步。
33我们把盐桥撤掉,中间用导线连接结果会怎么样呢?实验发现,也会产生电流,为什么呢?
观点1:铜导线在装置中起一个媒介的作用。我们都知道铜导线可以导电。而电流是由负电荷定向移动产生的。很显然,这一种观点是成立的。
观点2:铜导线接入后,实际上又构成了新的原电池。未接入铜导线前,两个烧杯中的锌极、铜极分别为原电池的负极和正极,而接入导线后,锌极和铜导线构成原电池的电极,铜极和硫酸铜溶液成为了导电的介质,所以会有电流产生。于是我们又做了另一个实验来进行验证:
猛然一看,会认为有两个原电池,但实际上多个“池子”串联时,一般只有一个原电池。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弄清了反应原理:铜和铁片构成了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铜和硫酸铜溶液为导电介质。可问题来了,锌和铁可以构成原电池!铜和铁也可以!到底哪一个是反应的本质?当时老师提醒了一下:金属活动性相差越远,产生的电势差越高。即使锌铁反应了,产生的电势远没有铜铁产生的高,所以最终还是铜铁为正极和负极,可见观点2成立。
综上所述,铜导线可以认为是做一个介质,保证电子移动;也可以作为反应的电极,重新构成原电池。
只是一根小小的导线就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生活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习同样如此。只要我们认真的对待课堂中的每一个问题,我们都会知道老师备课的目的所在。只要我们认真的对待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我们早晚会登上成功的彼岸。还等什么,心动不如行动,开动脑筋,去发现属于自己的明天吧!
3.“三步五环节”课堂教学反思
一节普通的“三步五环节”的化学课堂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课堂上“师生”,“生生”的课堂交流启迪了智慧,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的热情。把课堂变成了学生的课堂,变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不仅是高效的课堂,也是启迪智慧的课堂。
三步五环节课堂的确给学生带来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共同体内的体员更加和谐,交流更加自由,提高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样的一个平台同时也给我们老师带来了教育教学的变革,教师后台工作要求更高了,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上不仅仅是怎么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学法问题,课堂驾驭的要求提高了,同时育人方式更加灵活了,学生成长和进步的同时,教师也得到了进步,专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真正的达到了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成长。
“三步五环节”课堂教学策略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精心设计的“自学环节”可以帮助学业生有效地自主学习,唤醒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逐步养成其自主学习习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与合作交流的状态。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关系的变化从教师带着教材走近学生,到教师带着学生走近教材,开始转变成学生带着问题和教材走向教师。
“三步五环节”教学策略是来源于教学实践又应用于实际教学的,所以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它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减轻了教师的课上负担,让课堂成为了学生的乐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理应本着“务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弘扬“认真精神”,保持理论联系实际,且思且行,且行且思。
第二篇:原电池教学反思
对《原电池电极反应式书写》一课的教学反思
杜浪涛
电化学是高考的热点,几乎每年都考,其试题形式灵活多样。研究近年高考不难发现只要能快速准确的书写出电极反应式,则基本上就可以做对这类题目。现就《原电池电极反应式书写》这节复习课,反思如下:
1、思得:本课设计精巧,把考查点繁杂的内容有机地组织在了一起,密度大,却不失紧促,不显慌乱,条理清晰,注重把握电化学自身特点的同时,以氧化还原反应为突破口,揭示了电化学的精髓。
为了不让本课上得太“传统”,避免一言堂式的“穿串”,我设计了环环相扣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思维情境。课堂包括以下环节:1.电化学学习策略简介;2.核心知识自主排查;3.交流讨论、质疑、释疑;4.总结书写电极反应式的方法和步骤;5.自主完成精选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并板演;6.交流讨论、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强调重、难点、易错点;7.链接高考;8.总结归纳。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既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充分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注重了学生真实的收获与成长。
2、思失:本堂课从教学设计到完成授课,都没有考虑到尖子生与学困生的问题。所以课堂效率如何,值得商榷!值得我思考的问题是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学生。如何才能确保课堂上没有“局外人”,没有学生被“边缘化”。
《礼记·中庸》中提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所以我认为,一堂“好课”是认真准备出来的。
第三篇:教学反思-原电池
4.1 《原电池》教学反思
旬阳中学
张金娟
本节课是人们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研究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一种转换装置——原电池。学习本节课知识,有利于学生了解电化学反应所遵循的规律,知道电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同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能够使学生增强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树立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志向。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我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我经常听课,课后和老师们讨论,借鉴他们在教学上的优点,使我能快速的成长,但是,总是用别人的东西,只能成为别人的影子,永远没有自我,所以,每上完一节课我都总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便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好的方面,我认为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目标定位,全面、合理、科学。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原电池在化学选修4中的地位及作用,我本着全面、全员、全程的育人宗旨,力求实现通过化学教学,促使学生学会“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即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原电池的组成及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原电池。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体会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过程,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回顾,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拓展和运用;通过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并通过实验不断体现出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通过原电池的探究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投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
原电池在高一化学必修2已经初步学习过,本节课是其知识的延续和加深,所以重点在于如何改进原电池。在教学过程中,我用很少的时间去帮助学生回忆原电池的知识,然后开展探究性实验将学生分成四组,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本节课以实验事实设疑,又以实验事实释疑,让学生从直观、生动的实验中发现问题,找到学生的知识生长点,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分析,再通过实验验证分析的结果,从而展开教学。
三、教学资源
发挥媒体辅助功能,本课时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借助现代媒体生动直观地展开原电池原理,并利用多媒体的微观动画演示了加盐桥的原电池中盐桥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突破原电池原理这一教学难点。
四、教学流程的安排 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根本”的五为主原则,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按一定梯次递进的活动序列,力求最大限度地体现:设计问题化,过程活动化,活动练习化,练习要点化,要点目标化,目标课标化的课程要求。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实例入手,以活动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收获,在收获中创新,在创新中升华。
本节课按照设计思想基本达成目标,但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困惑:
1、整节课节奏较快,时间把握不适度,在前面复习就知识时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仔细回想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一些没有必要的环节可以删去。比如说,课件上有的文字不必在黑板上板书。
2、学生在进行探究实验后,应该把学生的实验报告收上来给予点评,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
3、本节课由于是分组实验,有一个小组实验现象不明显,电流表指针不偏转,究其原因是盐桥制作不合格。在以后的实验课之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
4、类似于这种探究实验课,将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固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课堂秩序较难维持,时间较难把握,应该在课前做好缜密的计划。
以上是我上完这节课的所思所想,不到之处请各位同仁指正,共同探讨符合新课程的教学方法,理解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2009年11月28日
第四篇:原电池教学反思
《原电池》教学反思
付文磊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完原电池的基础上来学习电解的原理及其应用,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对现象的观察,问题的讨论,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消除学生对理论的抽象感和乏味感。原电池和电解池这一部分的基础知识不是很复杂,但是最近几年的高考题以次命题的考题不是很容易得分,就我个人的看法,不是说题目有多么的新颖,一方面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以及对知识的运用不够熟练,更为重要的是在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简单的举个例子,学生们对于一个陌生的装置,不能准确的判断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当然这是个小问题,有电源就是电解、没有就是原电池。对于他们来说,更难的是对于一个新型的原电池,不能准确的找出正负极。其根本原因,学生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不高。题干中明明提到电极材料是什么,接下来就根据电极材料的性质判断正负极。但学生非要纠结于那些“不明物”是做什么的,扰乱了思路,做题速度显然就慢了。
1、我在授课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和原电池对比的方法,使学生在脑海里形成对两种装置的清晰认识,使知识在学生头脑里系统化、网络化,同时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的能力,培养发散思维和合作意识。
2、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发现由原电池向电解池的过渡还是稍显突兀,对于电解池中离子和电子的定向移动理解存在一些困难,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3、以后的教学还可以结合可充电电池的充电和放电来理解原电池与电解的区别。所以我个人认为,在平常做练习的时候,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这样方面的能力。学生做题时,要让他们充分思考,发现自己的出错点。老师讲解时,一方面要对习题进行归类,比方说哪一类是原电池、哪一类是电解池,另外要将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点指明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多体会多总结。
第五篇:高三化学原电池复习教学反思
设计生成高效课堂教学反思------高三化学原电池复习
蛟河一中陈永
2009-11-24
【考纲巡视】理解原电池工作原理,能写出常见的简单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认识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实际意义及其重要应用。
考情分析:电化学的内容一直是高考考试的热点:在2006-2009年的多套高考试题中均有覆盖。
启迪与思考:电池与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连题材很多,考查点在原电池电极判断及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书写,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也可与物理相关知识联系以填空题、计算题形式出现。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氧化还原等基础知识,复习原电池的知识做好了知识准备。对电化学复习充满渴望,能主动参于学习活动。但是,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教学进程宜慢,内容宜由浅入深。因而,我设计的本节原电池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巩固原电池工作原理、原电池中电极反应式书写及相关问题,增强分析、理解、归纳、运用能力,初步达到考纲要求。
【过程与方法】采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分散难点、建立知识模型等方法达成知识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的品质,体验战胜困难的成功喜悦。
设计思路 :以氢气还原氧化铜反应为知识模型,复习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继而类推铜锌原电池的知识模型在学习原电池的重要性。在与学生在思想认识上达成统一后,重点从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展开对原电池的复习。也这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学习过程。在复习原电池的过程中分散重点:准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突破难点:(以铅蓄电池为例,引导学生归纳电极反应的书写规律)同时,在学案中配备了同步练习题使学生能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基本规律。
教学实施过程中,很好地体现教学设计思想并很好地完成了教学设计,同时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一个学生提出了:“生成了粒子与溶液中中的粒子再反应的时候,跟转移电子数还有关系吗?”根据所学生的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梳理了书写的电极反应式的规律。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有效完成了本节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状态表现良好。
不足之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得不是很积极,这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待进一步调动。
总之,在学校倡导的设计生成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我们研究教学规律的热情,并在精心设计的过程中加深了我对高效教学的理解: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能把知识正确地传输给学生,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增长才干的同时更能茁壮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