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原电池》教学设计
《原电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电池的基本反应原理;
2.掌握电极正负极的判断、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 3.学习原电池组成的条件; 4.利用氧化还原反应设计原电池。【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原电池组成条件的研究,学习归纳总结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完成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合理分析实验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电池的原理和原电池的组成。难点:原电池的原理和原电池的组成。
三、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讨论法并辅助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实验。引导学生讨论、类比分析,从而归纳出原电池的概念和组成条件,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两极的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格林太太是一位非常美丽大方的夫人,她微笑的时候总是露出一口整齐的牙齿,其中有一颗是金色的,那象征着她的地位和财富,另一颗是钢的,那是一次车祸后留下的。令人不解的是,自从车祸换上那颗钢牙之后,格林太太就整天头疼,夜不能寐。医生找不出问题,连心理医生也爱莫能助,但是一位年轻的化学家找出了问题的症结,你知道化学家怎么解决了问题吗?你能为格林太太开出一张药方吗?
要想知道答案,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内容。
上节课我们学习过化学能能够转化为热能、光能,能不能将化学转化为电能呢? 【实验展示】Zn,Cu放入稀H2SO4,用导线连接,记录现象。【生活动】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师分析】(学案投影)Zn,Cu单独放入稀H2SO4,Zn片表面产生气泡,Cu片表面不产生气泡;用导线连接,发现Cu片表面产生气体的同时产生电流。说明生成新物质的同时,产生电流,可见化学能还可以转化为电能。这个装置称为原
第1页,共3页
电池。我们今天就来一起探讨原电池。【板书】
原电池
一、原电池
1.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师引导】在这个装置中,为什么会产生电流? 【生回答】电子发生定向移动。【师引导】哪里的电子?
【生回答】Zn片Cu片上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子。
【师引导】电子从Cu片流向Zn片?还是Zn片流向Cu?为什么? 【生回答】Zn比Cu活泼,所以电子从Zn片流向Cu。
【师分析】(动画播放)从另一个角度讲,Zn的电势比Cu的电势高,它们之间存在电势差,就像水从高处向低处流动一样,故电子从Zn到Cu。那么为什么Cu表面产生气泡呢?
【生回答】溶液中的H+在Cu片表面得电子生产H原子,两两结合生成H2。【师提问】H元素由+1价的离子变成H2,为什么?发生什么反应? 【生回答】得电子生成H2,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
【师引导】有得必有失,则Zn失电子生成Zn2+,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师总结】(幻灯片播放)相当于Zn通过Cu将电子传递给溶液中的
H+,反应的实质是Zn和H+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只是一边发生氧化反应,另一边发生还原反应,将氧化还原反应分开进行,从而产生电子的定向移动,产生电流,这就是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其中Zn片和Cu片在原电池中叫做电极。失去电子的一极叫做负极,得到电子的一极叫做正极。【板书】
负极:电子流出的一极,发生氧化反应 2.电极
正极:电子流入的一极,发生还原反应
【师强调】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失去电子;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得到电子。【师引导】什么样的材料可以做电极? 【生回答】可以导电的物质,且活泼性不同。
【师总结】一般使用金属或者石墨电极。将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分在负极和正极进行才能形成原电池。
【练习】判断下列装置能否形成原电池。能够形成原电池的指出正负极,书写正负极反应,电池总反应。
【师引导】电解质溶液提供可以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在内电路中形成闭合回路。
第2页,共3页
所以要形成原电池有哪些条件? 【板书】
3.形成原电池的条件:(1)有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2)活泼性不同的电极(3)形成闭合回路(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师总结】只要有一个能够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在两极进行,形成闭合回路,且溶液为电解质溶液,就一定能形成原电池。
那么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组成原电池呢?利用金属片和水果蔬菜能否组成原电池?
【生活动】组装水果电池。成果展示。
【师总结】水果中存在酸,可以与金属片反应,只要满足条件都可以组成原电池。【师引导】现在你能给格林太太开出药方了吗?
【师总结】原电池由自发行进的氧化还原反应;活性不同的电极;闭合回路和电解质溶液组成,原电池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作业布置】完成学案上的原电池设计和练习册上的习题 【板书设计】
原电池
1.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负极:电子流出的一极,发生氧化反应 2.电极
正极:电子流入的一极,发生还原反应
3.形成原电池的条件:(1)有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2)活泼性不同的电极(3)形成闭合回路(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第3页,共3页
第二篇:《原电池》教学设计
《原电池》教学设计
濮阳市油田第二高级中学
陈少帅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构成原电池的原理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步骤,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经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思维碰撞的乐趣。重点: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方程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过程:
【引入】学生阅读教材70页,解答电化学定义及电化学研究的内容,使学生在整体上了解本章知识点。
【播放视频】以塑料杯、铁钉、铜丝、白醋、二极管等生活中常见基本器材所做的有关原电池的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二极管发光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展示问题】
1、什么是原电池?
2、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
3、原电池的正负极和电子流向如何判断?
4、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将原电池内容进行细分,使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学习研究,给学生五分钟时间,阅读课本71-72页,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是学生对于整体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方便之后的学习)【提问】什么是原电池
【学生回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追问】那么构成原电池需要什么条件呢?接下来通过实验探究来进行了解。【实验探究一】
【结论】前一个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后一个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之一: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并通过讨论,进一步确定,活泼性较强的做负极,而活泼性较弱的做正极。【实验探究二】
【结论】前一个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后一个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之二:电极必须插进电解质溶液中。【实验探究三】
【结论】前一个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后一个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之三:必须要形成闭合回路。
【追问】通过以上实验,了解了构成原电池的三个条件,但是最根本的条件并没有探究到。提问: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中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呢? 【学生回答】是由于电子的定向移动所以产生了电流
【追问】电子为什么会定向移动,在化学学习中哪种化学反应能使电子定向移动? 【学生回答】氧化还原反应
【总结】由以上提问,可得出构成原电池的第四个条件: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让学生对构成原电池的四种条件记忆两分钟,之后进行提问。【提问】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具有活泼性不同的电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作正极。
2、具有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回路。
4、具有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提问】如何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及电子的流向。(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之后随机抽取学生回答)
负极:较活泼金属,电子流出,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较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电子流入,发生还原反应。
【讲述】刚才讲解了有关原电池的定义、构成条件、各电极的反应,需要将这些知识点形成网络,方便记忆与理解。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对基本的定义和专用名词进行记忆。【练习】判断装置是否能形成原电池?
【回答】ABEO可以形成原电池;CDFMN不能构成原电池。
【追问】CDFMN为什么不能构成原电池,各自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进一步复习巩固构成原电池的四个条件)
【结尾】展示原电池在以后学习中的应用,是学生对原电池的重要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播放一段由橙子制造原电池的实验视频,寓教于乐,使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学会用身边简单的生活原料来进行有趣的化学实验,学以致用,达到良好的学习成果。【板书】
电化学——原电池
1、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工作原理: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3、构成条件:①活泼性不同的电极材料
②必须插进电解质溶液中 ③必须形成闭合回路
第三篇:原电池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化学原理通过实验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2初步掌握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并能将理论应用于实际。
3通过实验不断总结、发现、归纳知识的要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和创造能力。
4应用辨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抓住氧化还原反应是原电池工作原
理的本质由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发现问题并通过实验不断体现由实践→认 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过程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 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化学原理。
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及电极反应电子流向和电流方向。
教学过程
【讲述】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伴化学能与热能、光能等的转变如 在一般的化学反应里常表现出放热或吸热有的还表现出发光现在我们要 研究的是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首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问题】化学能与电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那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实现这 样的转化
【演示实验】
1 向试管中加入3ML稀硫酸插入铜丝观察现象并讨论
2 取出铜丝再加入一粒锌粒观察现象并讨论
3 将铜丝插入试管中并与锌粒接触观察现象并讨论
【提问】1锌与稀硫酸直接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学生答:置换反应。
2铜丝与稀硫酸不反应但与锌粒接触后铜丝上为什么有气 泡产生?
【追问】铜丝与稀硫酸不反应不失去电子其电子从何而来
【讲解】铜丝虽然与稀硫酸不反应铜丝与锌粒接触后锌与稀硫酸发
生氧化还原反应锌失去的电子转移给铜丝H+从铜丝得到电子而产生氢气。也就是说锌失去的电子发生了定向移动。从物理角度看电子发生定向移 动就要产生电流。是否这样我们应任何证明
【学生回答】用导线连接铜片和锌片并将铜片和锌片同时置于稀硫酸 溶液中在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电流计可以观察指针是否偏转来判断是否有 电流产生。
【演示实验】实验2-3
现象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偏向铜极
【讲解】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说明有电流产生有电流产生就能产生 电能象这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原电池。
【板书】
原电池
一、原电池
1、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设问】根据原电池的组成结构大家思考一下应如何判断电子流动方 向和两金属的正负极
【讲解】原电池的正负极可以根据由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来判断指 针偏向哪一极该极为正极。从刚才的实验现象知道指针偏向铜极铜为 正极那么锌为负极。从理论上讲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锌比较活泼容易 失去电子进入溶液电子则从锌片定向流到铜片而电流方向与此相反从 铜片流向锌片。根据物理学知识电子流出电流流入的电极为负极电 子流入电流流出的电极为正极所以锌为负极铜为正极。
【板书】
2、电子流向和电流方向
电子流负极Zn→正极Cu
电流
正极→负极→正极
【设问】铜和锌在稀硫酸溶液中能构成原电池怎样用方程式来表示电 极反应呢
【板书】
3、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负极发生氧化反应Zn-2e=Zn2+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2H++2e=H2↑
电池总反应方程式Zn+2H+= Zn2++ H2↑
【设问】铜和锌通过导线连接在稀硫酸中能构成原电池其他金属是否 也能够构成原电池要构成原电池需要那些条件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加以 探究。
【指导实验】在学生桌上有Zn、Fe、Cu三种金属分别用它们作电极
两两组合利用西红柿中含有电介质,用导线连接电流计和两种金属同时插入西红柿中观察指针偏转方向并判断正负极。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后讨论
有六种组合Zn—ZnFe—FeCu—CuZn—FeZn—CuFe—Cu。
其中前三种组合没有电流产生后三种组合中如果有一个电极没有插入 西红柿中也没有电流产生必须两个电极同时插入西红柿中才有电流产生。Zn—Fe组合中指针偏向FeFe为正极Zn—Cu组合中指针偏向Cu Cu为正极 Fe—Cu组合中指针偏向CuCu为正极。
【归纳】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能构成原电池
【设问】是否任意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组合置于电解质溶液中就能构 成原电池呢
【演示实验】在烧杯盛有稀硫酸溶液放入铜丝和银丝均无反应将两 者接触也无反应。
【学生讨论】铜和银均不与稀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结论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能构成原电池相对活
泼的金属为负极相对不活泼的金属为正极必须还有一种金属能和电解质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设问】是否构成原电池的两个电极都必须是金属呢
【演示实验】用导线连接锌条、铅笔芯并与电流计相连向烧杯中倒 入NH4C1溶液同时插入两电极观察指针偏转方向判断正负极。
【讲解】指针偏向铅笔芯说明锌为负极铅笔芯为正极
学生讨论、归纳、小结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板书】
4、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1 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导体
2 必须有电解质溶液
3 必须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讲述】介绍几种原电池以及原电池在尖端科技中的应用
【板书】
5、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练习】
布置作业 P62 2、3、4 板书设计
第四篇:原电池原理教学设计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马玉梅
一、教材分析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有: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原电池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首先,新课引入手机电池创设了教学情景,通过两个演示实验作为探究教学,让学生观察到 “铜片上产生气泡”这一反常的实验现象,就会情不自禁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紧接着,通过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 “实证性”材料,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相关结论;当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后,教材又设置了一个讨论题,让学生自己归纳“组成原电池的条件”。最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采取了启发、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二、教学设计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不仅使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还能使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的获得直接体验的过程。将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移到探讨“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帮助同学理解组成原电池的其中一个必要条件——电解质溶液,而且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通过一个医学小故事,让学生帮助格林太太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原电池原理,掌握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会进行简单的原电池设计。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依据实验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实验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 力。培养学生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能力。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及电极反应式;电子和电流的运动方向;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原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及电极反应式;电子和电流的运动方向;
五、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六、教学准备
1.对学生进行分组:四人为一个小组
2.实验准备:每组一个灵敏电流计,两片铜片、两片锌片、一根石墨电极、一杯稀硫酸溶液、一杯蔗糖溶液、西红柿等水果。3.制作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
七、教学过程 【引入】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不同种类的手机,你们都喜欢用什么款式的手机,为什么?手机待机时间长短与什么有关?这些电池虽小,但是,在生活中却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你们知道电池工作的基本原理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知识──原电池。【实验探究】:
指导学生做以下三个实验: 1.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 2.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 3.在第二个实验中连接电流表 【学生活动】实验并观察现象大部分同学都已完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同学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1.锌片上有气泡(因为锌能和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铜片上没有气泡(因为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2.铜片上有气泡 3.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问] 化学反应总伴随着光能、热能等的相互转化,在实验三中是否有能量的相互转化呢?是什么形式的能量转化?(化学能转变为电能)[过渡] 我们把这种能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板书】1.原电池的定义: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上述装置我们称为Cu-Zn 原电池,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多媒体动画演示。
【设疑】
1、锌和稀H2SO4直接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2、插入铜丝接触到锌粒后,为什么在铜丝上出气泡?
3、铜丝上的电子由何处而来,出来的是什么气体? 学生根据实验,建议讨论步骤:现象(易)——解释(难)——结论(难)[“Flash 铜锌原电池”] 配合课件演示。
演示实验分析:1.电子流向。2.电极及电极反应。3.电极的判断。
[生师讨论解释] 原来,当把用导线连接的铜片和锌片一同浸入稀硫酸时,由于锌比铜活泼,容易失去电子,锌被氧化成锌离子,而进入溶液,电子由锌片通过导线流向铜片,溶液中的氢离子从铜片获得电子被还原成氢原子,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从铜片上放出。
这一反应可表示如下:
电极反应:负极(锌片)Zn-2e = Zn 2+(氧化反应)
正极(铜片)2H + + 2e = H 2 ↑(还原反应)
原电池反应:Zn + 2H + = Zn 2+ + H 2 ↑(Zn + H 2 SO 4 = ZnSO 4 + H 2 ↑)[巩固提问] 1.原电池中,电子从哪极流出?通过外电路流回到哪极? 2.原电池中,正负两极哪极是较活泼金属?哪极是较不活泼材料? 3.原电池中,正负两极分别发生什么反应?
4.原电池组成的条件是什么?(①两块相连的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可以导电的其它材料;②电解质溶液。闭合电路)。
(经常用做惰性电极材料的物质是Pt(铂)或C(石墨),如下图两个装置的电极反应是相同的。)[再复习演示动画]„„
【实验指导】 刚才我们介绍的是Cu-Zn-H 2 SO 4 原电池,大家可以据此更换电极材料和溶液来探索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活动中介绍】 同学们可以根据给出的实验,动手操作看其能否形成原电池 【学生小结】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两极相连形成闭合回路 【板书】3.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趣味实验】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制作一个原电池呢?实验“水果电池”
【小结】 原电池是一种负极流出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流入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从而实现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解决问题】1.格林太太是位漂亮开朗乐观的妇女,当她开怀大笑的时候,人们可以发现她整齐洁白的牙齿里有两颗假牙,其中一颗是黄金的,这是她富有的标志,另一颗是不锈钢的这是一次车祸留下的痕迹。令人百思不解的是,自从车祸后,格林太太经常头疼,虽然医生绞尽了脑汁,格林太太的头疼病仍无好转。这个时候,一位年轻的化学家来看望格林太太并为她治好了头疼病,同学们想知道化学家是怎样治好格林太太的病的吗?
【课堂练习】 2.判断下列装置那些能构成原电池
3.A、B、C都是金属,A与B组成原电池时,A为正极;A与C插入稀硫酸溶液组成原电池时,C电极上有氢气产生。A、B、C三种金属的活动顺序为()
A.A>B>C B.A>C>B C.B>A>C D.B>C>A 4.请根据电子的流动方向,将氧化还原反应Fe + Cu 2+ = Cu + Fe 2+ 判断正负极,写出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第五篇:原电池教学设计
原电池教学设计
忠县拔山中学 肖建于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以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所涉及的原电池常识为基础,通过进一步分析原电池的组成和探究其中的原理,引出半电池、盐桥、内电路、外电路等概念,恰能很好地全面体现本册教材的目标特点。同时教师还须把握好教学深度,只要求学生能写出相关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式,对化学的研究和应用只需有一个概貌性的认识即可。
二、学情分析
已有基础:对原电池原理有初步认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局限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只有接触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发展方向: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认识到电及电池对现代人类生活的不可替代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盐桥的作用,进而深入理解原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增长实验操作的技能。
3.通过讨论、探究与归纳,全面掌握原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知道半电池、内电路、外电路等概念。
4.通过提问、假设、验证等系列的探究活动,体验其中的困惑与快乐,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和方法,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
四、研究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原电池中盐桥的作用分析
五、确定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自主分析设计”的学习方式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亲手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疑问,自主解答,自主设计,自主评价。旨在培养学生的动
手能力;让学生学会实验、学会提问、学会探究、学会设计、学会评价。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不断深入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上的跨越。
六、教学用品:
1、多媒体设备:多媒体电脑及显示屏
2、实验仪器:每组电流表,导线两根,原电池容器两个,铜电极,锌电极,碳电极,盐桥。(共12组,根据人数而定,4人一组)
3、化学药品:硫酸铜溶液、硫酸锌溶液。(共12组)
七、教学设计过程和意图
1、情境导课:让学生举一些手机、电子表等新型电池例子。联系生活,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2、回顾原电池:复习基本概念,温故而知新。
学生回忆原电池的有关内容,调动学生思考,回忆概念为后期探究作准备。
3、学生活动
活动
一、依Pb+CuSO4=PbSO4+Cu反应,自主设计原电池。纸上谈兵重温原电池原理。活动
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此原电池反应。实践出真知,培养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活动
三、成果展示:学生写出有关电极反应方程式,进行练习。活动
四、学生总结出原电池的设计思路,形成整体思维模式。活动
五、学生评价原电池:电流不稳,引出新发明。
八、板书设计(便于学生直观记忆、理解掌握):
1.原电池的概念 2.电极名称 3.构成条件
4.原电池工作原理(课件展示微观过程)
5、设计原电池:
6、改良原电池:启发分析电流不稳定的原因,引导双池原电池的设计思路,学习课本知识,按实验小组发放盐桥,重新实验。探讨盐桥的作用。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7、盐桥的作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掌握。⑴补充电荷。⑵使装置形成闭合回路。
总体设计思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亲手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疑问,自主解答,自主设计,合作评价。在自主提问的过程中推动课的进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意识,学会实验,学会提问、学会探究、学会设计、学会 合作、学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