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在何处现代诗歌

时间:2019-05-15 11:38: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花在何处现代诗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花在何处现代诗歌》。

第一篇:花在何处现代诗歌

空气中冗杂着花的味道,

落叶中掺杂着梦的碎片,聆听,这丝丝蝉鸣,痴望,这缕缕青烟,习惯了花草陨落的凄美,也习惯了潺潺小溪的清脆。

有多少春天,可以静卧在绿地,勾勒出春天的美。

又有多少春天,可以站在山的那边,看那点缀在山间的一抹淡蓝。

轻浮的青春如同过眼烟云,一去不返。

我去外边看花,花不开了。

错过了春天,错过了这最美花开的季节,我无悔,春天的花是一年的开始。

草,看着花开,开着花衰,看着这轮回的变迁。

树的叶子被风吹的沙沙作响,纷飞的花絮,漫天飞舞。

摇曳的枯枝,改变不了那年今日,汩汩清泉,看着层层涟漪一圈一圈的波荡。

春天的兮兮春风,夏天的片片绿荫,秋天的阵阵凉意,冬天的瑟瑟成风。

听着这嘤嘤成韵的鸟语花香,想着这戎马倥偬的金戈铁马,这片土地,滋养着四季如春的景。

又承载着那里的尘俗和烟雨,这如梦如幻的时光,我忘得了吗?

隐晦的天空下,一道阳光从氤氲中透出它的存在,那里,有一道美丽的彩虹,有一群人,驻足在彩虹下,看着它的七彩,很美,很美,却很快就散了。

在那片凄清冷落的麦田上,眼前看到的是麦浪一层一层地起伏,后浪推着前浪,渐渐地远了,远了,低下去了。

第二篇:花在何处不清香的美文[推荐]

在大山深处有一座农舍。

农舍的主人在山中散步时看到几株野菊花的颜色非常绚丽,就将它们移栽到农舍的庭院里。

数年之后,庭院里满是菊花。秋高气爽之时,菊花怒放,一簇一簇,迎着秋阳而立,煞是热闹,凉风拂面,暗香萦身,观之让人神清气爽,心情愉悦。

离农舍不远的山下有个村庄,村民上山砍柴时被花香吸引,进入庭院里看了花之后,都纷纷发出由衷的赞叹。

我传你,你传他,一时间,山下的村民都争相来农舍赏花,于是有人请求农舍的主人赠送一两株,以便移栽到自家院子里,农舍的主人一一应允。

要求的人多了,农舍里的花就渐渐地少了,到了最后,一株都没有剩下。

秋日黄昏下,农舍主人的家人看着寂寥的庭院,痛惜地说:“本来是满院清香,因为你的大方,现在空空如也。”

农舍的主人却笑着回答:“哪里会空呢?要知道几年之后,山下将是满村菊香啊!”

第三篇:美人何处 书评

美人何处

红颜,美人。这是两种从古至今唯一不缺的。似乎每一个王朝的兴衰都有关于女人,而事实上,她们是渺小的,即便是导致了一个朝代的变更,她们却终是不能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褒姒,武姜,息妫,甚至是让万千男子迷恋的夏姬。自古红颜多薄命,她们的美貌最终被认为是祸水。

褒姒,在她的一笑里,西周灭了。就像所有的书中说的一样,褒姒的倾城一笑,让周幽王不惜付出一代价,甚至是拱手山河讨你欢。谈及褒姒的身世,她是一个弃婴被褒城的一户姓姒的人家收养。而在周幽王登基三年,褒国战败,十几岁的养女褒姒,被当做赎罪品,进献到宫廷。从她踏进宫廷的那一步开始,就注定了她的祸水之名,也注定了西周的结局。就像桀有妺喜,纣有妲己一样,幽王身边有了她-----褒姒。幽王是孤傲的,可是他迷恋这个表情冷淡的女人,到死。这个女人改变了他,他不再残酷跋扈,他对她千依百顺。他为她废掉了家世显赫的申后,立她的儿子为太子,可是即便这样,她依旧不笑。爱到痴狂,幽王殷勤的问,她只回答:妾平生不笑。她不笑时,你费尽心思她也不笑。她要笑时,即使要倾国倾城也要笑。烽火中,不再有伊人的倾城一笑了,可这一笑却被印入了史册。她自始至终只给了他一个笑,转瞬即逝,却为他担起了祸水之名。只是,她的一笑,是在笑诸侯的愚昧,还是在笑自己已经注定倾城的一生?

虞兮虞兮奈若何。霸王的无奈又岂是一个女人能够理解的,而她偏偏理解了,她做了她的选择。当四面响起楚歌,当所有的将士都沉浸在思乡之情中不能自拔,他不能。他没的选择,他不能和其他战士一样,他不能选择战或降。他没有权利害怕,他没有权利软弱。因为他是霸王,因为他意在逐鹿中原。与他不同的,虞姬有,虞姬可以选择去或者留。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把最后的选择权交给了虞姬,他尊重她的选择。他担心她的安危,他更担心她会落入别人之手,即便他知道,即便虞姬落入了刘邦之手,凭着她的聪明和美貌,她依旧会活得很好。只是他不忍心,她经历了这么多,因为他,因为他的身份,他的地位,因为他的那个看似遥遥无期的天下。最后的时候,虞姬为霸王斟酒,做了最后一舞。这一舞中,她回想起了他们一起策马奔腾的场景,她甚至可以想到项羽称霸天下,他们一起坐拥江山,只是这一切太美好,此时别去,还能让他留着三分念想,让他记住她今夜的样子。她没有犹豫。因为她知,若他真的坐拥天下,她也没有把握他会对她像现在这般好,她只想要一个家,而他的天下并不是她的家。“亲爱的,我在前头等你,你不久也会来的。” 他他那拉氏。没有人知道她真正的名字,即便她是光绪帝最爱的一个妃子,她却仅仅在大清史册上留下了四个字的姓氏:他他那拉。她是光绪后宫中,唯一长相周正的妃子。她的活泼,阳光感染着光绪帝。在没遇到珍妃之前,光绪是阴郁的,即便自己拥有大清的江山。可那江山是他的吗?不,是慈禧的。他每天要面对的,是奴才们虚伪的笑脸,大臣们的阿谀奉承,后妃的殷勤献媚,还有慈禧的威仪。偌大的紫禁城中,竟没有人能给他快乐。一直到珍妃入宫。她的快乐激励着他,她是他在紫禁城中唯一一个可以相信,可以用心付出的人。珍妃确实与众不同,她向往新的东西。她支持光绪变法。只是她付出所有所做的一切,在慈禧面前,不过是镜子上的灰,顺手拂去便也就没了。在被沉井之前,她最后一句话却不是乞求慈禧放自己一条生路,而是:皇上,来世再报恩了。珍妃是高傲的,她不会

乞求慈禧得以苟活。快要窒息了,她想起了他们曾经共同走过的十余年的春秋,她记得他们携手遥望着未来,只有果敢有为的光绪,没有老谋深算的慈禧,她是他唯一最尊贵的正宫皇后,她可以想象到她戴凤冠,着朝服和他并肩站在紫禁城的城楼上,她还记得她对他说过:皇上,不如我们效法明治天皇,扮作学子,游学欧洲……..只剩下一丝呼吸了,她想说:皇上,来世再报恩了。可是她只能发出无望的“咕咕”声。最后,两行清泪流了下来。皇上,来世再报恩了。

一个性格如冰,一个温柔如玉,一个活泼如火。三种截然不同的女人,三种不同的经历。而世界上却不知还有多少个这样的女人。王宝钏的等待,证明了她的忠贞也证明了薛仁贵的忘情,从一个少女等到一个迟暮的老妇人,等来的却是西凉国的国王和他美艳王后,没有花好月圆的结局。何红药,为了她的金蛇郎君以身犯险,受了万蛇噬身之苦,她苦苦的等着他,等到的不仅是他的尸骨,还有他嘴里紧紧咬住的一支簪子,而上面却不是她的名字。鱼玄机,才貌双全的女孩子,却错过了一个又一个她爱的抑或她爱的,她的生命里没有完整。武姜,息妫,夏姬,李夫人,王娡,红拂,陈圆圆,杜丽娘,恒娘,佩蓉,林徽因,张爱玲。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遇见,选择,等待,背叛,错过。循规蹈矩的在她们身上转了一圈又一圈。美人何处?

第四篇:何处安放乡愁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看似矛盾的名句:返乡者到家了,却尚未抵达。故乡,绝不仅是舌尖的眷恋,更是精神的栖居、心灵的归宿。

不过,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乡村文明,向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城市文明演进的过程。变动不居中,文化难免会逝者如斯。作家托马斯·哈代曾感叹英国的城镇化毁掉了乡镇的静谧和乡民的单纯,强硬的现代化支持者印度著名导演雷伊也在后期电影中反思乡村文化的衰败。当前,走向城市的亿万国人,也正处身这样一个文化的十字路口。

无处安放的文化乡愁

小时候好男儿志在四方,曾梦想仗剑走天涯,才过没几年就知道,最离不开的还是那个家。在文人的词典里,“家”不仅仅是炊烟袅袅或者灯火通明之类实在东西,更多蕴含着心灵归宿之意。所谓故土难离,难于离开的是在那片土地上的感觉。

唐鲁孙离了大陆到台湾,写《天下味》《中国吃》,怀念的是老北京的吃食味道,字里行间是乡愁点点;49年前后留在大陆以及执意要从海外归来的知识分子们,心里恐怕也不仅仅是对新政权的信任和向往。“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不抵桑梓故乡那熟稔到骨子里的一草一木。

现代文明把地球都变成一个村庄,古老的“故乡”概念渐渐式微,渐至面目全非。但人们仍在不停怀念。木心在大陆出版《哥伦比亚的倒影》等一批中文著作,被誉为“中文最美的发现”--老先生离乡背井远离故国,辛苦笔耕几十年,操弄的还是横平竖直的方块字,且因为没有被新中国的大小运动所侵蚀,文字里古意盎然,不期然间竟接上了那一缕藕断丝连的文脉。

改革开放后,国门重开,出国潮时断时续,北岛、陈丹青那一代人都负笈远游。不管他们在外面是声名远扬还是羁旅天涯,推开蓝房子的午夜之门,青灯笼罩的方块字里面,依然是挥之不去的故国乡愁。

我小时候生活在乡村,可是与一些文字或影像对比,那时候的乡村生活也已经很不纯正了。我没放过牛,见到很多不知名的动物还是会害怕,根本没有天然的亲近感。上百年的工业革命把古老的农业文明打得奄奄一息,人们心理也被改变。乡愁早就不是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的浅吟低唱,更多的是对某种生活的向往而不可得的愁绪。

董桥说“文化的乡愁”,他思念的是古老醇正的文化而不是遥远的故乡。城市里的人们大多都是从乡村出发,最初那一代思念的故乡早已不是微风拂柳蝉鸣马嘶,柏油路面压住了哒哒马蹄扬起的一路烟尘。小桥流水再也回不去了。但那种思念却一代代传下来。董桥还说,城市里的人们似乎都有某种“乡愁”。我知道,他说的重点不是在“乡”而是在“愁”。渴望一种悠远的温情,是所有人的难解的心结。有的时候,流浪也不仅仅是指走遍四方。端坐在房间里神游,苦苦寻找精神家园,这个过程也不比五洲四海的行走差多少。古人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并列,是真正了解了流浪的含义。肉身走得再远,也无法忘怀出发时的人与物,就好比神游八荒的时候,为的自己所坚持所寻找的意义。

城镇化建设仍然要让我们记得住乡愁

乡愁作为一种文化印迹,它所表达的可能是忧国忧民的情怀,也可能是对于漂泊动荡生活的感受,是人们抒发心绪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余光中先生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都生动地表达了人们的思乡感受。儿童的记忆几乎都是美好的,而且是终生难忘的。人是家乡的亲,山是家乡的美,河是家乡的清,月是家乡的圆,水是家乡的甜,饭是家乡的香,菜是家乡的好……谁不说咱家乡好?乡愁就是在儿童时期留下的对家乡的美好的深刻的记忆,是怀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

从现代性的逻辑来看,乡愁是今人对传统的眷顾,是每个人都能体验但又难以捕捉的情绪。乡愁就是母亲的摇篮曲和唠叨声,是她制作的布鞋、泡菜、腊肉、醪糟、酥肉、茶叶蛋,乡愁就是父亲的草帽、锄头、扁担、箩筐、烟杆、水田和脸上的皱纹、稀疏的白发。人生不同阶段,对乡愁理解认识不同;不同的人对乡愁感受不同,乡愁具有美好性、牢固性、多样性、差异性、增长性。

乡愁是一种感恩、反馈的情感,是良心、善心的觉醒。每次回家,总想去看看过去玩耍的地方,但几乎都是面目全非,找不到过去的景物和感觉,非常悲伤。特别是三峡水电站的建立,云阳是百万移民,许多景物都被淹埋江中,成为永不可见的水里文物,那种失落与惆怅无法言表。哲学讲,事物总是要发展变化的,这无可异议,但应该向好的方向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生活日益标准化、理性化、程序化,文化的个性日益被淡化和抹去。因此,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人,总要抗拒现代生活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以及对物理距离的归零,去努力追求多元化的、个性化的生活。这样,乡愁便是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一种叛离与反思。

剪不断的“乡愁”是中华文化的根和源,记住乡愁是对传统文化的呼唤与尊重,是对我们保根护源的忠告与提醒。

何处安放乡愁

任姗姗《 人民日报 》(2016年01月07日 24 版)

时速300公里的高速列车,在广袤的大地上展翅翱翔。哪怕只有三天的假期,与我一样,许多人还是收拾起往日的匆忙,奔向那个叫做故乡的地方。

故乡,对于今天的中国人而言,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它更指向一个精神记忆的家园。在乡愁的深处,被岁月尘封的幕布被缓缓拉开。在那里,时光倒流,枯木逢春。那里有你熟悉的声音、色彩和气味儿,有催促你走向天涯海角的初心,有你最柔软最温暖的心事。

这个假期,当我穿透重重雾霾,重新审视我的故乡时,却猛然发现:那个魂牵梦萦的故乡,原来只存在于我的记忆中。那片闪耀着金色麦芒的田地,如今已是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那座曾经铺满碧绿芳草的山岭,回荡着的机械轰鸣令人头晕脑涨。那个曾经宁静、闲适的小城,正在以争分夺秒的姿态,把自己变成又一个“小北京”“小上海”,甚至还未模仿到几分都市的摩登现代,却已沾染上了雾霾与拥堵的“现代病”。

有多少人曾像我一样的失望,一样的怅然若失,一样的怀有无处安放的乡愁?

一切已是沧海桑田,一切都在走向相似的结局。在速度至上的城镇化进程中,故乡正变得越来越陌生,故乡的面目也变得愈加模糊。就像我们使用相似设计的手机,穿着相似款式的服装一样,今天的我们又不得不面对面貌趋同又如此陌生的“故乡”。

乡愁,它不再是一种甜中带酸的思绪。城镇化进程中,我们是不是迷失了许多?

假如扬州不是绿杨城郭、二分明月,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何以如此诗情画意?

假如深巷不再粉墙黛瓦、小桥流水,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何以如此含意隽永?

当胡同弄堂、粉墙黛瓦与历史记忆、人们心中的诗意一起被“现代”淹没后,我们的后人,难道必须到博物馆中去寻找乡愁,去寻找我们自己的文化记忆和民族认同?试问那时的我们又如何向历史交代?

我曾走过一些地方,也曾看过现代与传统比邻而居、相映成趣的风景。这让我相信,现代城市并不是乡村的简单反动,乡村不是城市在地理上的对应物,城镇化当然也不意味着乡村的终结。旧的、老的、传统的,未必毫无价值、一文不名。建立新的,当然不意味着要将旧的、老的、传统的一律推倒。建立在废墟上的“新”,必然掩埋着无根无源、地基不牢的危机。

诗人艾略特说,我们所有探寻的终结,都会回到我们的出发之地。假如我们同意,城市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那就不要轻易毁弃这种美好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吧。因为城市生活不仅关乎我们的物质欲望,更关乎我们的精神诉求,关乎我们内心的无穷与浩瀚。一个伟大的城市,理应容得下昨天的故事。

吾心安处是吾乡。请不要让我们的故乡,成为一个想回却回不去的地方。

第五篇:人生在何处

人生在何处

喜欢自然的东西,自然的山,自然的水,自然的草,自然的花,它们总是不经意间的给人带来惊喜和欢乐。也许它们都还没有发现,它们自己有这种能力。它们只是很平凡的活着,然后很认真的做着自己事,不管人们如何的忽略它,不管人们如何的看不起它,它们都会在风雨中坚持着属于自己的信念。

生活要求我们不得不都学会着去接受世界的多样性。很多事情,我们讨厌的,别人却爱不释手,我们爱不释手的,别人却非常讨厌。很喜欢周敦颐“爱莲说”中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句子,如果可以,我也愿做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我亦喜欢王安石“梅花”中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诗句,如果可以,我也愿做一支不畏严寒的梅。

万事万物都是变化无常的,一切都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人活着,不求大富大贵,只求活出自我。或许,某一天,我们都会被社会遗弃,因为生活节凑太快,以至于我们忘了为什么而出发,我们一直自以为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殊不知我们已偏离了方向许久,甚至连原点都回不去了。

很敬佩特蕾莎修女,敬佩她为穷人服务的精神,敬佩她能坚持自己的内心,选择了一条对的道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明月。很多时候,看到很多事,总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有心无力,很多时候都只能呆呆的哭,可是哭能解决什么,只是给自己一个借口摆了。很多时候,很想忍住不哭,可有些人,有些事就是能触动那敏感的心弦,内心就是无法抑制波动,总想做点什么,可就是找不到那入口,看不到那一弯明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由和选择,我们不能把自己认为的普世价值强加给别人,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的行为和想法一定要符合我们的内心。世界不止一种颜色,思考不止一种角度,行为不止一种方式。但是我会选择简单的颜色——白色,我会选择一种角度——真诚,我会选择一种行为——不受良心谴责。风吹雨打我不怕,怕的是把自己的灵魂迷失了。

夜深人静的时候,常常沉浸在未来的道路上,感觉人生有无尽的可能,可是有时候,自己不去争取,不去把握,所有的可能都会和你失之交臂。读大学选择背井离乡是因为我相信我可以找到属于我的生活方式,找到自己内心的呼唤。

可是,很多时候,当你看着你身边的人一个个为了生活而放弃最初的承诺时,你对自己内心的声音也开始动摇了吗?很多时候,出去做事,碰到几个人,你和她们诉说你的想法,他们会对你说,傻孩子,别太天真了,不可能的,似乎社会的每个人都在警告你,向社会妥协吧。人心都是肉做的,它不可能雷打不动,它也有脆弱的时候,一旦脆弱了,便妥协了。

下载花在何处现代诗歌word格式文档
下载花在何处现代诗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笛声何处读后感

    笛声何处读后感张政很早就看过这本书,最初是因为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吸引。从书架上取下,翻看几页,才知道是余秋雨所着,而且讲述的是关于有些偏门的角度——昆曲。读书时就很喜欢余......

    乡关何处读后感

    乡关何处读后感(一)易粉寒好人来到世界,像一粒糖抛向大海这本书存在我的IPAD里很久了,无意中打开,看完了第一章,随后看完了整本书。开篇《江上的母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

    现代诗歌

    古代现代诗歌 一、热爱生命 汪国真 男: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女: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男: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

    现代诗歌

    《中国现代诗歌选读》学案 【课程介绍】 本节课,老师将带你一起了解中国现代诗歌流派的重要作家作品。20世纪初至20年代:尝试派、文学研究会(人生派,为人生派)、创造社(早期浪漫......

    现代诗歌

    拭去夜的寂寞与忧烦, 推开那篇被关了一冬的故事, 只要一扇明亮的宣言, 让心情飞出去舒展。 减一片蓝白相间的思绪, 托一方彩虹用过的调色板, 简单到透明的心灵, 包容了辽阔天空的......

    现代诗歌

    胡适: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这首现代“梁祝”预示了胡、韦莲司二人恋爱的结局。 一颗星儿......

    现代诗歌

    一上期中前 古诗1——3首 阳光(台湾)林武宪 阳光在窗上爬着 阳光在花上笑着 阳光在溪上流着 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数数歌 郭明志 “1”像铅笔细长条, “2”像小鸭水上漂。 “3......

    读《乡关何处》有感

    读《乡关何处》有感 凡人处世,总难逃名缰利锁。雅人利欲易退,然则名心实难消磨无痕 ————题记 读《乡关何处》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此书作者是野夫,本名郑世平,1986年插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