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记忆中的味道杂文随笔
番茄是我唯一情有独钟的水果兼蔬菜。还记得读小学的时候,大概是1992年吧,家里有一个小菜园,具体菜园种了什么菜不记得了,但是那几垅红红的番茄却一直活在我的记忆里。有一天中午放学,我没有回家,而是跑到了菜地里,蹲在那几垅番茄里面,一边摘一边吃。因为番茄长的比较高,加上间距比较密,人蹲在里面,根本看不出来。邻居中午去摘菜,看到我家菜地有动静,却看不到人,于是探头进来就看到我蹲在地上正在大口大口的吃。那时的番茄没有农药,摘下来就可以直接吃,而且味道酸酸甜甜,那才是番茄该有的味道。这幅画面还有那记忆中的味道,我一直忘不了。
还记得有一次和小伙伴一起偷偷摘了邻居奶奶家的番茄,被老奶奶发现了,说要把我们栓在地里,然后告诉我们家长,吓得我们赶紧跑,沿着道路一直向北,跑到离家很远的地方,才敢停下来,但还是不敢回家。于是大家一起商量说我们去亲戚家躲起来吧。小伙伴开始叽叽喳喳说我有一个姑姑在哪个村,我有一个姨姨在哪个村,或者是我有一个舅舅在哪个村。因我妈妈是独生女,所以我家亲戚比较少,可我还是绞尽脑汁想到了一个很远的只见过一次面的亲戚,我只是隐约记得她家大概在哪。但是在当时她已经成了我最亲的人。那时的亲戚,我们从不在乎他家有没有钱,住什么房子,即使再破的房子我们也玩的特别开心,只知道亲戚就是亲人。如今亲戚家的房子越来越高,越来越漂亮,而我的记忆却仍停留在那个老房子。
后来,我三姑知道了我喜欢吃番茄。于是一篮子一篮子的番茄送到我家,我就一直守着篮子猛吃。每次妈妈要拿番茄煮菜的时候,才发现被我吃光了。三姑种的番茄又大又好吃,红艳艳的躺在柳条编织的篮子里,到现在我闭上眼睛都能浮现出来那幅美好的画面,闻到记忆中的味道。
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越来越值钱,大家对于房子也越来越喜欢楼房,于是村上好几户的菜地都承包给了别人建养猪场,包括我家的菜园。然后菜园就成了一件奢侈的事,甚至连菜叶上可爱的小青虫也不见了。亲戚之间也不会相互送自己种的菜和果了,于是我再也吃不到记忆中的味道了。
第二篇:记忆中的甜蜜味道杂文随笔
随着我们饭桌上的食物越来越丰富,当迷茫着今天该吃什么的时候,当人们都把精力放在怎样才能享受精希(稀)美馔的时候。却越来越感觉到食无本味,味觉好像在慢慢的丧失,于是,常常怀念起来,在原味、怪味、奇味的洪流对味觉的冲击下,小时的甜蜜味觉逐渐也隐退到味蕾够不着的地方了。
在日益翻新的饭桌上,一个普普通通的菜都得让我们花费些心思,怎样做才能做得色香味俱全,各式各样的调料。鲜艳的衬托。让人一看都食欲俱增,可真正吃起来,却背离了食物的本旨,遮盖了食物的本味,偶尔看到上桌雕刻精细的以食材雕镂的翩翩如生的动态造型,在感慨大师傅们的精湛手艺的同时,吃食物的愿望却离我越来越远,于是想,是怎样才使我们的味觉迷失了呢?对本色味道的怀念充斥在心中。
我们生活的七十年代,可以说是物质匮乏的时代,口味单一,味蕾中最甜蜜的想象就是一个甜字。妈妈做得又香又软的油饼,玉米贴饼,放上足够的糖用油煎,乡味浓郁的饭菜,丑母鸡下的鸡蛋炒的菜,放上糖和简单调料做成的各式小点心,点缀着红枣的花糕、春卷、煎饼,外观上虽然不好看,但吃起来咸香可口,回味无穷,就是面前的一碗玉米粥,一盘小咸菜,空气中也弥漫着干净,无任何杂味的清新味道,那个童年,妈妈因工作忙,不管做什么饭菜,饿了的我们抓起来就吃,滋味平淡又知足,味蕾也容易满足,偶尔一点香甜,味觉就哗的一下在舌尖上开出芬芳,一碗白米饭,软滑的咸菜丝,自己种的小菜,拌饭、拌面都有一种特别的香味,滋润着贫困年代的味蕾。
越接近富裕,味蕾就学着开始挑剔了,常常感慨,现在的我都有一句口头禅,不知今天吃什么,童年留在记忆中甜蜜跋扈的味道占据着心里甜蜜回味,味觉的神奇和嗅觉的华丽想象,世上怕没有什么会让这些味蕾的记忆这么长久,耐人寻味。这让人无法描绘的清,就像难忘的感情情节一样刻骨,酸甜苦辣都记在一万多个味蕾里。
省吃俭用,成了离我遥远的词语,不复存在了,吃出新意,吃出花样,吃出喜悦,一次次的尝试新鲜,磨练的味觉渐变迟钝,不知道爱吃什么,擅长做什么,食物的使命被各自的喜好搅乱了它的本味,缤纷色彩的吃法,精心酿造的味道,无可奈何地遮蔽了甜蜜的想象。陈(层)出不穷得(的)花样,渐渐磨损了那一种惦念,一种满足,一种味道,一种回味,美食的诱惑无时边无际无刻(不)考验着我们的味蕾,全面颠覆了甜蜜的想象。
是我们随着年龄的渐长,口味渐变吗?那倒不是,只是我们越来越富足,山珍海味,美味佳肴,只要有钱,什么都能吃到,食材数目不一,少则三五盘,多则十盘八盘,吃的是豪奢恶俗,看到酒席上动了几筷子就剩一堆的饭菜,真的很糟蹋,即使是点心上来,色彩的明艳,样子的精细都让人垂涎欲滴,可是对它已无那么感兴趣了,也只是翘着兰花指轻沾上一半块,似有如无,过去对甜蜜的渴望,此刻。都风化成淡淡的敷衍自己的味蕾,小时妈妈做得“麻叶、月饼、元宵、桂花包”,那些看起来毫无特色的小食,都从心底泛起细细的甜蜜,就像时光迤逦而来,像山花一样开放在心里。
在一场场被研究和推崇的食材创新中,味蕾一再的误入歧途,尝尽了带着攻击性的酸甜香浓,鲜辣刺激的口味后,这些霸道的味觉会让我更加留恋记忆中的甜蜜味道,那种清新总会收尽我心,让我在记忆中不断的流连,不信,当你尝尽各式奢侈的味道。你还是想重新开始,不由得会对简单本色的东西由衷的赞美怀念,浮华味蕾掠过,本然和自然的味道升格成我们可望不可及的甜蜜追寻。
第三篇:记忆中的童年杂文随笔
在我们的脑海里,似乎童年给了我很多的快乐,给了我无忧无虑的生活,给了我天真无邪的童心。
在那个金色的秋天,秋姑娘给大地染了一层金黄色的头发,风儿也纷纷来助兴,尽情的鼓舞着,湛蓝的天空中忽然飞过一只鸟儿,仿佛给天空点了一颗黑痣,这时天空中的白云也害羞地笑了,放眼望去,一层一层的麦田随风摇曳着,农民伯伯绽脸上放着灿烂的笑容,让人看了真能甜到心里去,树林里到处可以看到挂满了果实,秋天真是个忙碌的季节。
这时候,我妈和爸也高高兴兴地去探望娘家了,可那时候,我还在妈妈的肚子里头呢,妈妈小心翼翼地挺着大肚子走着,爸爸一边又要扶着妈妈,一边又要提着准备去丈母娘那的东西,过了许久,终于快到了,爸妈正高兴着,又一个意外来临了,母亲的肚子正疼得要命,难道是一个小生命快要但是要诞生了吗?可大家的气氛如此地严肃,随着一身哇哇哇的叫声告诉了我们是真的,我来到了这个世界,周围邻居也在一旁说着闲言碎语,说女儿在娘家生小孩不好,可我那时还小,并不懂,也不理解他们说的是什么意思,我妈告诉我,在当时,外公帮我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外婆也很西喜欢我,可我的降临几乎让母亲难过了好久,爸爸在生活的无奈之下,去了外地打工,只留下我和妈妈孤孤单单地两个人,有时也爱任性,有时也爱撒娇,过了几年,我有弟弟陪我玩了,他只和我相差了六岁,圆圆的脸蛋和肉嘟嘟的小嘴巴,让我情不自禁的就想捏他,和母亲生活了没多久,就把我和弟弟安排在外公外婆家,我那时还真挺舍不得母亲,但我也没有哭,还笑着说:“妈妈,记得早点回来。”母亲听了开心的留下了泪花。
刚来到这里,外公外婆就说我很懂事,他们每天都在田野里,晒着太阳,做着重重的农活,而我的生活也忙碌了起来,放假了,就在家里负责帮弟妹们洗洗衣服,扫扫地或者煮煮饭什么的,有时,他们竟然还合伙欺负我,不过,那时甚至到现在我也没怪他们,因为我知道,那时候他们,还不太懂事,我也没跟他们计较,冬天来了,外面到处都飘着雪花,白茫茫的一片,只留下动物和人的脚印,外婆的家门口那个池塘也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我们三个人嘻戏着,池塘里的鱼儿也拼尽了全部力气想跳跃起来,我甚至有个奇怪的想法,能不能站在池塘上面玩耍呢?这个想法令我立马就想跃跃欲试的感觉,我也不知道当时是什么给了我胆量,还没等我站稳就已经沦陷了,我拼命地呼喊着救命,弟妹以闪电地速度马上向外公汇报,当时外婆吓得脸都青了,没过多久,我终于被救上来了,我不敢看外公严厉地眼神,也不敢对着外婆哭,外公大声地对我吼着,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敢顶嘴,只能默默地去换衣裳,外婆就拿了一床被子给我包裹着身子,并叫我去火炉那,我也意识到原来我是幸福的,我当时眼泪在眼睛里打转,鼻子像是被痛打了一顿似的,只感觉到疼痛,眼泪终于落下了,滴在了我的裤子上……
我的童年让我尝到了甜甜的糖果,让我尝到了在自己的错误下勇于改正并意识到,让我尝到了原来我也是幸福的。
第四篇:记忆中的奶奶杂文随笔
人人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奶奶就是我们家的宝。在凌乱地写下这几个字眼的时候,我的内心是酸楚的。因为在我记忆中的奶奶是一个不识字却非常要强的人,而现在在生活中却不时地喊出自己已故去亲人的名字与些许杂事,而那个我记忆中的奶奶去了哪里,她去了哪里……
在岁月捧着那个热的要命的火球,开始炙烤大地时,饱满金黄的麦穗个个站在那里,带着麦子家族将四季奔忙于土地的农民闹腾的汗流浃背,哭喊着要他们将自己收割。曾经以一人之力收割了十几亩麦子,身穿那件常穿的白色短袖,头上顶着那蓝色四方格子的手帕,紧握着锋利锃亮的镰刀,不顾身体的泉水潮涌,顺手挽起短袖时不时地乱抹。通红黝黑的手臂与脸颊是这季节里最美丽的色彩!可能是累了,一不小心划到了手,血慢慢渗了出来,奶奶用嘴将血吸了出来,吐了几口唾沫,嘴里念叨了几句:不疼,不疼,学雷锋后,继续割麦。
为了几句话,一点点不吃亏的心态总是和别人吵个不停。小时候因为不懂事,说奶奶胖,还特意为奶奶起了一个外号:胖墩。因为做错事,被父母用粗绳恶狠狠地抽打,奶奶看见立即夺去粗绳,用最大的气力拦住,叫我赶紧跑。
因为家中兄弟姐妹众多,从小没念过书,不识字的奶奶和在村里做会计的爷爷含辛茹苦的培养了五个儿子与两个女儿。
曾经在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年回家,因为知道奶奶腿疼,用自己的工资买了棉护膝与好吃的送奶奶。在我临走的时候奶奶很早起来,就是为了送我。不知什么时候起,奶奶的腿却走不动了,不认识人了。
那天我故意问奶奶,认识我不,奶奶居然说:“认识啊我孙子卫东嘛,怎么还不认识啊”。
所有的不记得,不认识,只有记得我,认识我一个人。这使我感到既欣慰又心痛,然而那个记忆中的奶奶究竟去了哪里,她去了哪里……
看见奶奶那满头的白发,瘦弱粗糙的双手,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我立即抱住奶奶,那怀抱还是那么的温暖,摸着那双曾经抱过我的双手,依然充满了温度……
第五篇:过年的味道杂文随笔
今年春节,我会在新加坡度过,作为华人聚居之地,我相信新加坡的年味也会特别浓,甚至可能比国内还要浓,而且,热带比较适合怕冷的我。
明年春节,我可能会在台湾,也可能会在马来西亚,基本上会选择与华人相关的地方,基本上会选择热带,感受不同地域的年味,在温暖的适宜的季候里。
去年春节,我在海南骑行,除夕夜,是在海南博鳌附近一个小村子里度过的,朋友的家中,热腾腾的火锅,海南味道的年夜饭,鞭炮声不绝于耳。第二天穿行在一个个村落中,看到到处都是春联、鞭炮的红屑,人们走动拜年,小孩子们看到骑行的我们,挥着手大叫新年好。很温馨的感觉。
我老家是山东,冬天一般不回北方,太冷,我拣最好的季节回去,和家人乐享天伦。身为时间管理者,我喜欢错季行动,这样,尽得自由、轻松,这是真正的幸福感,比加入春运大军强——在我的观念里。
我喜欢传统,也喜欢时代的进步。以前在家乡过年的时候,虽然的确年味越来越淡,不象小时候那样有着鲜明的年节特色,但是毕竟也有着其他时候不可比的气氛,我享受那种气氛,喜欢和家人一起置办年货的感觉,而现在,当我身处深圳,我同样喜欢到热带度假的选择。
我理解年节的实质在于团聚,一年辛苦到头,回乡与家人相守一段时间,享受天伦之乐,如果能够抓住实质,也就会明白,未必一定要到年节,心意可以在平日里就多多体现出来,比如电话问候、QQ(现在主要是微信了)、平常休年假回去团聚等,而且,过年也未必一定在家乡,不过这个可能会涉及到一些传统观念,比如我劝我爸爸到深圳来过年,他就不愿意,其实这样多好啊,深圳的冬天比山东暖和多了。
职场人士可能一年到头总是繁忙,即使有年假也难休。我一直觉得:要想过好年,功夫在年外。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把工作做好,争取在合适的时间休假,不用非得等到春节,如果是带团队,其实这更重要,因为身为管理者而不放心自己休假期间的工作,那有可能表明管理不到位。我以前带团队时非常注意后备经理人的培养,我休年假,工作照常进行,领导不用担忧,员工也觉得被信任和得到了锻炼。
春节,和平常的每一天一样,都要开心地度过,我喜欢自己的度假方式,不用在路上奔波,不用和很多人拥挤,也不用害怕冰天雪地,因为和家里人有充分的沟通,所以他们也理解我——当然有时候要做有点小危险的事情就瞒一下,避免他们担心,我去海南骑行也没告诉我爸爸,不过惨的是除夕夜他打电话给我,听到周围的鞭炮,疑惑地问深圳不是不让放鞭炮么,只好告诉他在海南了,这事表明一个能降低环境噪音的电话相当重要:)。
每个人都是群体中的一部分,也是有独立意识的个体,每个人过年的方式,有同,有异,有个人选择的自由,只是,不管选择哪种,我觉得,开心最重要,选择了,就开开心心地过,而不是“当境恨境,离境爱境”,在自己选择的方式里,仍然纠结、不开心。为了回家的热望,回程中的漫漫几十小时也是值得的,选择了远赴海外过年,就不必在意别人的非议。
我也一直还记得,我和母亲最后相守的那个春节,我在苏州工作,乘大巴,在夜里回曲阜,被大巴扔在泰安高速路口,凌晨三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在雪地里走了一段路,遇到一个早起上班的年轻人,骑单车,很善良地说载我一段,而我相信他,他在已经有出租的地方放我下来,向他道谢后,再前往汽车站买票,行在中途时,接到好友的电话,说已经在接我的路上,让我下车等他,我站在茫茫雪野中,冻得要命,到他车来,扑进车里,感觉立刻温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