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绿》教案

时间:2019-05-15 11:15: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科版《绿》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科版《绿》教案》。

第一篇:教科版《绿》教案

一、多媒体导入解题,通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听录音。

2、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子音,不丢字,不加字。

3、继续指导学生认识自然段(开头空两格),然后分段读课文。

4、找同学读文,要求正确连贯的读文。

三、分析课文

绿是一种颜色,是一种风景,是一种情绪,是一种象征。这道儿歌描写一棵棵树汇成了一片绿色,表达了要行动起来绿化祖国的决心和愿望。这首儿歌只有一节,前半部分用铺叙手法展开,描绘出绿色的画卷,后两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决心:我们都栽小树苗,齐给祖国添新绿。诗意理解:一棵树、一点绿;十棵树,一行绿……

1、齐读(看拼音读)读准字音。

2、自由读,看拼音、汉字对照读。画出生字宝宝。齐读生字 找生领读生字 同桌互考生字 开火车读生字

3、同桌读

4、指名读(互评,看谁读的好)排比句描绘出一幅绿色的画卷,有点、有面,细到一棵树,大到一片树都是绿色,都是生命的象征。省略号给为望不到边的感觉。

5再读文,教师引导学生动笔画,掌握读的节奏。引导学生轻松愉快的读文。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把他背下来。

四、积累词语:引导学生说说,写写:

1、你见过那些美好的花草树木?

2、你打算怎样为周围的环境添课题新绿。

3、写一写:一棵、一点、一行、一片、一朵、一篇……

第二课时

一、检查,找同学读文。

二、生字学习。1把书中圈出的生字反复读几遍。2认读的字在课文中找出后小黑板展示出来,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认识生字。(齐读、小组读、指名读、开火车读)3学写6个字。(利用课件,写在写字书上)指导写字:重点指导学生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利用田字格帮助学生认识双人旁。片:第一笔要写成竖撇,第四笔要直。苗:上下结构。齐:上下要端正。

三、语文实践活动:收集花草树木种子或欣赏植物。

板书:

10、绿 一棵 十棵 百棵 千棵 栽树

第二篇:绿教学案--教案 李

绿

上津中学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李卫运 审核人:

教学目的:

1、作者对美好境界的热情赞美和执着追求的思想感情

2、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3、如何抓住“文眼”来组织材料。

4、掌握读书动笔的基本方法

课前积累: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我相信我能成功!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背影》,见过那饱含深情的父亲的背影;也曾学过他的写景散文《春》,领略到那五彩斑斓的美丽的春光。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游记散文《绿》,体会那绿意盎然、充满活力的秋水之美。好,让我们再次走近朱自清。

1、文学常识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定居扬州,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与散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2、时代背景介绍。《绿》,写于1924年。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不过是一篇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还是很容易触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动着的脉搏,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二、自主学习:

1、字词积累

镶xiāng 踞 jù 薄阴bó 几绺 liǔ 穹qióng 倏 shū 皱缬 xié 尘滓zǐ

挹 yì 掬 jū 什刹 shíchà 蕴蓄yùn 棱角léng 明眸善睐 móu lài2、为何要求我们要“读书动笔”?,怎样进行“读书动笔”? 参阅课本211页“读书动笔”

3、常用的读书动笔的符号有哪些? 参阅课本216页 “圈点符号”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2).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3).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4).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5).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6).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三、整体感知 合作交流

1、读课文《绿》,写出文章内容提要

结构层次: 第一段:开门见山,一语点题——惊诧于“绿”。

第二段:从几个不同的观察点写梅雨瀑。

第三段:从多个角度描写梅雨潭的绿。

第四段: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旨。

2、这篇散文的“文眼”是什么?

这篇散文的文眼是: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情-惊诧,表象对象—梅雨潭,重点-绿)

3、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几个?每个立足点写了什么景物? 作者写三个景物:梅雨瀑、梅雨亭、梅雨潭-----由远而近

第一个观察点在山边,看到的是梅雨潭的远景;第二个观察点在梅雨亭边,写梅雨潭的环境;第三个观察点在梅雨潭边,写梅雨潭的绿。不同地点,不同角度,写不同景物---“移步换景”

4、找出表现作者行踪的词句

走到山边——坐在亭边——站在水边:由远而近,从高到低,从各个方面细看梅雨潭的美丽景色

四、重点段(第三自然段)赏析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对绿的总的感受是什么?(从第三段中找出两个形容词)

明确:醉人、奇异

2、作者怎样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

明确:A、多方设喻精雕细刻 :①一喻:“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从水波的角度写绿的细腻、柔美。为什么不说“像少女的裙幅”?少妇沉静平和,少妇的裙幅长而平展,才会“拖着”,用“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一句,准确地绘出了梅雨潭“细柔”的波纹形态,沉静、飘逸的神韵;而少女是天真活泼、爽朗热情的,则与梅雨潭特点不相吻合。二喻:“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从水光的角度写绿的明亮、软嫩。三喻:“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从水色的角度写绿的温润、清纯。

②比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这里三个比喻就抓住它们相似点来写,写出绿的特点。在这里作者从不同角度多方面来比喻,这叫博喻。博喻是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可以强调这一个本体,给人深刻印象。B、运用对比突出表现 :

1)、什刹海地的绿杨(鹅黄的底子)—太淡 潭绿浓淡相宜 2)、虎跑寺的绿壁(高峻而深密)一太浓 3)、西湖的波(碧玉)—太明 潭绿明暗适度 4)、秦淮河(看不透)—太暗

C、大胆联想升华意境:①一想象:裁为带,赠舞女,绿具有神奇的作用,使舞女临风飘舞,舞姿翩翩。

二想象:挹为眼,赠肓妹,绿成了盲妹最需要的东西,绿可以还她美好,盲妹因而明眸善睐,顾盼神采飞扬。

三想象:化为姑娘,拍着你,抚摩着你,作者满怀深情的为潭水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女儿绿”,这是仿照宝石“祖母绿”而起的,将“女儿绿”换成“祖母绿”如何?“祖母绿”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如同一个历经沧桑、面目枯槁的老妇人,而“女儿绿”清纯、鲜活、灵动,如同一个少女亭亭玉立的站在眼前,作者这里表达了颂扬青春、赞美活力的高尚情怀。

②这三个想象创造新的形象和意境,把绿上升到一种美好的境界。

5.梅雨潭的绿是如此的醉人、宜人、惊人,真让人心驰神往,幻想张开两臂抱住她。绿到这种程度,难怪作者在篇末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齐读:她松松的皱缬着,……

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五、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册 六:总结

形态少变、色彩单一的绿在朱自清笔下情一样的深,梦一样的美,表达了他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这得益于作者独特的写景方法。从这节课我们可以总结一些规律性东西:语言文字无法直接表现的内容,可通过比喻、对比,可以借助想象,还原为视觉形象,因而选择生动的比喻、进行恰当的比较、展开丰富的想象,便成为作家摹形状色的得力手法。

七、教后反思、总结:

机与活力的绿意里,所以我把教学目标锁定在对文章的赏读品味上。

读完课文,解决字词以后,我让学生找出文章的文眼: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接下来我就抓住文眼中“惊诧”二字,就梅雨潭这个观察点展开赏析,抛给学生一个问题:梅雨潭的绿为什么让作者感到惊诧?由此引出作者是怎样对梅雨潭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绘的?学生很快找出运用比喻,对比,联想等手法,随即我让学生就这三种手法进行一一赏析,边赏边读。学生的赏析都比较到位。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

赏析完梅雨潭的奇异醉人的绿,我又带领学生赏读了梅雨亭、梅雨瀑的美,并且让学生自己悟出这里作者用了层层衬托的手法,烘云托月,突出梅雨潭的美。明确第三小节起过渡作用的一句话: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经没有瀑布了,并且引导学生探究了“招引”“追捉”两个词的好处,“揪”“攀”“探”等几个动词的作用,学生都表现的非常好,能深入课文,抓住关键进行体会品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比较简单,教师稍作引导,学生都能回答的出来。

但这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现结合领导和同行的建议,对这节课做如下反思:

1、我在教学中虽然也注重学生的赏读,但由于教学功力不够,所以引导的不够,只是停留在浅层,流于形式,学生并不能真正走进文本,带着感情来读课文,自己在教学时也发现学生在读时感情上显得苍白无力。教师在这个地方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投入情境,用心用情读书,这样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达成预设的目标。

2、文章写景非常有层次,运用了多种方式进行描绘,除了运用修辞手法进行描写外,还有多种表现手法,如正面侧面描写,同时对观察的角度,如远观、近看、仰视、俯视等,老师在课堂上只注重了修辞手法的分析,其他的很少提到,这样就不能让学生从多方面来感受文章的美。

总之,本课有很多不足之处,经过领导和同行的一番指导,自己也进行了认真反思,希望以后在教学类似的文章时,能有所进步

第三篇:囚绿教学案-教案 李

《囚绿记》

上津中学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李卫运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法3.反复读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感知散文的语言风格 课前积累: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教学过程:

一、导语: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欢的颜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的颜色。这样充满生命力的绿色,我们“求”之不得,可有人却偏偏要“囚”住它。要想理清其中缘由,请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自主学习检查

1、资料链接: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原籍浙江天台,我国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陆蠡也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作家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说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刑拘数月后,惨遭杀害,年仅34岁。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敌宪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不赞成!“ 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吗?”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 7月21日临刑时,年仅34岁。1983年被国家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本文是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代表作,写于抗战爆发之后,在“烽火四起”的民族危亡时刻,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把他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了开来。作者写的是自己在北京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2、给下列加黑体字注音

猗郁(yī)蕈菌(Xùn jùn)

揠苗助长(yà)淅沥(xī)(lī)

移徙(xǐ)

涸辙(hé)(zhé)

瞥见(piē)

陆蠡(lǐ)

3、标题“囚绿”是什么意思?这里的“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从全文看,“囚绿”是怎么一回事? “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绿”指绿色的常春藤。

“囚绿”指“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4、本文围绕哪个字展开的?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找出答案并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动宾短语概括)

5、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变化? 寻绿(1-4)——喜悦

赏(观)绿(5-7)——欢喜(满足)

绿

囚绿(8-12)——溺爱(至爱)

放绿(13)——歉疚

怀绿(14)——牵挂(惦念)

三、重点探究

1、请找出文中写常春藤的句子,分析其特点。蓬勃、向阳、固执

①“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说明常春藤柔弱而又固执

②窗外有什么力量使这株常春藤的细叶、卷须朝窗外生长? 阳光和自由

③“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朝气蓬勃

2、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喜爱呢?

(1)常春藤的特点及语句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说明作者喜欢绿,是把绿看做是生命力的象征、希望的象征和快乐的象征。

(2)这也暗示着另一面,作者的人生并不顺利,甚至还暗示了当时整个社会都不安定,因此作者借绿来表达希望。

(3)再有,作者说“在这古城中我市孤独而陌生”,他需要有陪伴,而象征着生命和快乐的绿枝条便成了他唯一的“朋友”,因而它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3、作者在文章中仅仅是要抒发自己对绿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吗,还是有更深层的寄寓?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本文时代背景的语句,联系作者生平,谈谈你的理解。明确:写作时代背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绿”的象征意蕴:

1、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作者本人!

2、蒙难、渴望自由与和平的北平的人们!

3、日寇铁蹄下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

“囚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作者从绿“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感受到了民族的顽强性格,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作者也借物抒情,通过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热爱祖国、渴望民族解放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三、拓展延伸 文章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四、完成练习册

五、总结 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通过学习本文,我们不仅了解了象征借物抒情散文的写作方法,更体会到了作者那种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感受到我们民族的伟大。

其实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抹绿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难和痛苦囚住。遗憾的是,有的没有能够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枯萎了!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六、教后反思、总结:

第四篇:教科版五年级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课题一: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1,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2,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3,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

教学重难点: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准备:设计实验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一,引入

师:科学研究通常通过实验进行,首先要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现在我们先来研究哪些条件影响绿豆种子发芽

二,讨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让学生说一说:绿豆怎样才能发芽

师进行小结学生说的绿豆发芽的条件

师:如果我们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

学生讨论

三,讨论怎样用实验证明

选择需要改变的一个条件,引导学生明确设计实验需要考虑的五个方面

选择需要改变的另一个条件,请学生按五个方面加一说明

四,确定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计划

学生讨论准备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

调整学生选择的课题,学生阅读资料,着手写实验计划

教后记:

课题二: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

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全面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第五篇:教科版《开天辟地》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2、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简介中国的神话故事。

2、交流课前部分资料,以“我记忆中的神话故事”为题,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神话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我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

4、板书课题:开天辟地

解释课题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5、盘古究竟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呢?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的读音,认清字形。

(2)标出小节号,把课文读通顺。

(3)画出生字新词,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2、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1)读词语

(2)分小节读课文,随机进行字音及断句的指导。

(3)交流已理解的词语。

(4)同桌合作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5)感知文意: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读课文

1、在盘古还未开天地前,天地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读第1小节。

(抓住“混沌一团”,“大鸡蛋”两个词让学生想象天地合一,宇宙一片黑暗的情景)

2、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呢?认真默读第2到5小节,感受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给你留下的印象,并说一说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1)交流。

(从“一使劲”、“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等处体会到盘古身躯的高大及力量的无穷;从“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等词体会盘古对光明的向往及创造新世界的决心,同时体会开天辟地的艰难,从“也跟着长高”、“一万八千年”等处体会到盘古意志的坚定,形象的高大。)

(2)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让人通过你的读了解盘古的伟大吗?

(3)指导朗读,出示句子。

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句子中有反义词,分别是轻而清——重而浊,冉冉上升——慢慢下沉,天——地等,这样大家能一眼看出天与地的变化,形象地写出了天与地的不同。)

3、过渡句,几千万年过去了,天不再升高,地不再加厚,而盘古也已精疲力竭,他知道天地再也不会合拢,就含着微笑倒下了,就在临死前,盘古还化生出了世间万生物。

4、老师很喜欢这一段,尤其是读到“精疲力竭”“含着微笑”“临死”这几个词时就特别感动,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你为什么感动呢?

(盘古面对死亡显得那样乐观、无畏、坦荡。还把自己的身躯化成世间万物,多么伟大的心灵呀!)

5、让我们怀着这种感动齐读全文。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

1、学生读课文,回顾所学内容。

二、练习复述

①同座练说。②指名在全班复述,然后评议。

三、拓展文本,创编诗歌

1、盘古开天地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不是真实的故事,那么人类为什么会编出这样的神话呢?从中你又有何想法呢?

板书:丰富的想象

2、仿写诗句

我想把手抚在茂盛的花草树木上

这样就能摸摸盘古的汗毛。

我想——,这样就能——。

四、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五、搜集神话故事,与伙伴们一起分享神话的精彩

下载教科版《绿》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科版《绿》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科版《友谊》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次写话,让学生进一步明白道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能力目标: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正确分析事例。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建立真正的友谊观教......

    教科版四年级复习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总复习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58人,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学习,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初步学会独立识字。......

    民族团结一家亲教案(教科版)

    民族团结一家亲 东业晨曦小学 张凤 一、教材分析及设计预想: 《民族团结一家亲》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主题三的教学内容,本主题由“我们是亲人”和“祖国大家庭......

    沪教版第二册《绿》的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1. 能借助拼音读准11个生字:倒、到、处、找、浅、淡、刮、挤、指、挥”,认识“立刀旁”;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描写“到、刮、浅、淡”。2. 朗读课文,不加字、不漏字、不......

    囚 绿 记 教 案

    囚 绿 记 教 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散文。 2、指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明确对“绿”的感受和理解。 3、了解象征手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教科工作计划

    教科工作计划范文1 一、指导思想根据学校“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发展特色”主旨要求,本学期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将紧紧围绕“提高质量,发展特色”的核心思路,坚持以“创新、......

    教科工作总结

    教科工作总结 昆山高新区新华舍幼儿园2013.2—2013.6 一、指导思想:本学期,我园教科研工作在《纲要》精神引领下,在上级教研部门的指导下,在“以老带新、以能培弱”等合作、自主......

    绿星星教案

    耳朵上的绿星星(大班语言) 活动目标: 1、教育幼儿爱护花草树木,萌发幼儿的环保意识,感悟故事中所传达的友爱情感。 2、引导幼儿仔细倾听故事,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理解耳朵上绿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