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制作密码日记
大家一定都以为密码是非常神秘,非常酷的东西,尤其是在谍战中。其实,密码非常简单就能制作成功。
今天我和爸爸就玩了一次密码游戏。我负责制作密码,爸爸负责破译密码。我按照书上的方法决定给老爸做个难的。我想了想就拿“here you are”这个句子来设个密码。我想了想正好十个字母,分成上下两行。然后,一个字母下行,一个字母在上行,就这样成三角的曲线密码就拼出来了。此时的“here you are”已经面目全非,连我这个制作密码的人差点都忘记该怎么破译了。我心想,这份密码肯定会让老爸破译不出来的。老爸认真地接过密码,读了读上面的每个字母。我看他表情一脸困惑,我趁机用激将法“老爸,你不是很厉害吗?我曲曲一个超级简单的小密码就把你难住了。”我开始得瑟起来。老爸无奈地说:“我实在破译不出来,快点儿告诉我答案吧。”当我告诉爸爸我是怎么做得密码时,爸爸冲我竖起了大拇指。我内心十分自豪差点儿想唱几句“咱老百姓今儿可真高兴。”
啊!制作密码可真有趣。
第二篇:制作葡萄酒观察日记
制作葡萄酒科技实验
崇实小学南校四(4)班 覃浩原
中秋节到了,葡萄成熟了,爸爸带回来一大箱葡萄,一串串的,像一串串紫水晶珠子,非常漂亮,吃起来甜甜的,美味极了。但是一大箱有20多斤,怎么也吃不完,妈妈平时最爱吃葡萄酒,一瓶葡萄酒要几百元,我们全家决定制作葡萄酒。
(1)制作篇
我们先到网上查找好制作葡萄酒的资料,然后就开始准备材料,准备的材料有:
1、一个大玻璃罐子;
2、20斤葡萄;
3、两个盆;
4、晾葡萄的架子。
5、3斤白糖;
6、纱布
准备完材料就可以开始做了,制作方法:
1、洗葡萄:洗葡萄时注意要用手提着葡萄枝用水冲洗,不要用手摸葡萄粒,也不能把葡萄皮上的白霜洗掉。
2、晾葡萄:把洗好的葡萄晾在阳台上和架上,晾干。
3、挤葡萄:把晾干的葡萄果肉从葡萄皮里挤出来,再一起放进大玻璃酒罐子里面。
4、放糖:把3斤白糖也放进酒罐子。
5、摇均匀:放完白糖后摇酒罐子,把糖和葡萄摇均匀。
6、封闭:把上面的步骤做完以后,把玻璃罐子盖子盖紧,封闭起来。
7、发酵:发酵一共用了24天时间。发酵时要做三件事,第一件事情就是每天摇晃一次酒罐子,把浮在上面的葡萄皮摇下去。第二件事情是每天把玻璃罐子盖子拧开放气一次,拧开的时候,耳朵可以听见气嗖嗖地冒出来,手可以感到气的冲击,鼻子可以味道酒的气味。第三件事情就是每天观察发酵的变化情况并且把它记录在观察日记本上。
8、取酒:发酵完成了,葡萄变成了酒,就要取酒,用毛线把纱布绑在酒罐子口上,把酒取出来,倒在盆里,然后把酒渣子也取出来。
9、二次发酵:酒取出来了,把酒罐子洗干净,然后再把酒放进酒罐子里面。让葡萄酒第二次发酵。第二次发酵的时间是7天,下面会沉下来一层白色的像粉笔灰一样的渣子,只有一点点非常细的气泡。酒的颜色变亮了。
10、装瓶:把酒装进葡萄酒瓶,我开始想用漏斗装,后来爸爸想到了一个特别好的办法,把葡萄酒倒进烧水壶里,利用烧水壶壶嘴小的特点,直接把葡萄酒倒进酒瓶,真是太方便了。
我的葡萄酒制作好了,尝一尝,香甜美味,太好喝了,制作葡萄酒真有趣!
(2)发酵观察篇
在发酵期间,我观察仔细地观察了变化过程。
1、第一天到第三天的变化:当天罐子里面装着的还是葡萄肉粒和葡萄皮,第二天开始,下面就有一层液体,液体的颜色比较浑浊,有时会冒出来细小的白色气泡。第三天,葡萄肉粒和葡萄皮浮在液体上,你把酒罐子摇一摇,葡萄肉粒和葡萄皮会和液体混在一起,但是过了半个小时一看,葡萄肉粒和葡萄皮又浮在上面去了,液体的颜色变成了淡淡的紫色,气泡变多了,液体变多了,有5厘米高,葡萄肉粒也染成了淡淡的紫色,放气时,可以闻到明显的酒气。
2、第四天到第十六天的变化:(1)酒气越来越浓。(2)气泡一天比一天多,一天比一天大。气泡的速度也越来越快。(3)拧开罐子,气的冲击力一天比一天大,到了第八天,只要把盖子拧开,气体就会自己把盖子冲起来。(4)液体越来越多,到了第十五天有16厘米高。液体的紫色越来越深。(5)葡萄果肉到了十五天开始慢慢变成了米白色的粉末。摇一摇,葡萄籽和粉末就会沉到最下面,液体在中间,葡萄皮还是浮在上面。
3、第十七天到第二十五天的变化:(1)气泡慢慢变少。到第二十四天,只有一点点小小的气泡了,妈妈说没有气泡了说明发酵基本上完成,可以取酒了。(2)葡萄籽和果肉粉末越来越多,都沉在下面。(3)液体到了第二十天有18厘米,以后就不增加了。(4)拧开罐子,气的冲击力一天比一天小,到了第二十四天,只有一点点力。(5)酒的的紫色看不出来变化。
(3)科技实验篇
为什么葡萄会变成酒?资料上说是因为葡萄皮上的白霜是天然酵母。白霜真的那么厉害吗?为什么要加糖呢?发酵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做了一些实验来研究它。
按照制作葡萄酒的方法分4组实验: 第一组:葡萄皮(有霜)、葡萄肉、白砂糖 第二组:葡萄皮(无霜)、葡萄肉、白砂糖 第三组:葡萄皮(有霜)、葡萄肉、不加白砂糖 第四组:葡萄肉、白砂糖 实验的结果:
第一组:葡萄皮(有霜)、葡萄肉、白砂糖,成功变化成了葡萄酒。
第二组:葡萄皮(无霜)、葡萄肉、白砂糖,没有变化成葡萄酒,有些酸气,也有点酒气,没有腐烂。第三组:葡萄皮(有霜)、葡萄肉、不加白砂糖,成功变化成了葡萄酒,但酒味很淡。
第四组:葡萄肉、白砂糖,没有变化成葡萄酒,腐烂。看来葡萄皮上的白霜真的有发酵的作用,制作葡萄酒真的不能少了葡萄皮上的白霜。而白砂糖跟酒味大小有关系,加糖就酒气重,不加糖酒气淡。
(4)科技运用篇
葡萄皮上既然有天然酵母,能做葡萄酒,那能不能做成其他水果的酒呢?
我用苹果和梨子做了实验,我把苹果、梨子弄成小块小块的,加上有霜的葡萄皮和糖,结果真的做成了苹果酒和梨子酒。妈妈帮我找了武陵源管食品的管理局检查,真的能吃而且非常健康。
而且,现在超市里还没有这样的苹果酒和梨子酒。这个是我的发明创造。发明创造其实很简单的吗。我的这个发明要是申请专利还可以卖钱,科学实验真的太好玩了!
我的观察记录
冲洗葡萄
晾葡萄 加糖 把糖摇均匀 观察
记录
变化
(一):开始变色
变化
(二):气泡
变化
(三):变成葡萄酒了
绑纱布,准备取酒
取酒
取酒
二次发酵 装瓶 我的成果
利用葡萄皮上的天然酵母制作梨子酒,切梨子
利用葡萄皮上的天然酵母制作苹果酒
第三篇:建筑模型制作实习日记
实习日记
实习内容:体块模型制作 实习时间:2009年12月14日 实习地点:建工楼520,校园 实习日志及体会: 早上8点,我们建筑学两个班一起在建工楼520听模型制作的理论课。由陈镜丞老师主讲,段然老师补充说明。主要讲了模型的主要类型、功用以及简略说明了之后两周的安排。
下午,分配好小组之后,就在学校测量6座建筑的数据(用来制作模型)。但天公不做美,下起了雨,给我们的测量带来了麻烦。但这也是个不错的经验,值得深刻记忆。
晚上,我们拿着cad去打印图纸,不过要第二天才能拿到。
■ 实习日记
实习内容:体块模型制作 实习时间:2009年12月15日 实习地点:建工楼5楼模型室 实习日志及体会:
早上去上历史课,所以没能去做模型。
中午吃好饭,我们就拿着打印的图纸去模型室做模型。在一楼拿了班级买好的材料,一个小组一张pvc板和一张泡沫板。接着就是用泡沫切割机器切出各个教学楼的体块模型。由于第一次使用这种机器,所以一直切不好,所切得体块的边缘不是歪的就是扭曲得不行,像是被狗啃过似的。很多细部都切错,只能不停地重切。可以说下午的效率不怎么高。
晚上的时候,大家都在赶着做,因为第二天要交。模型室热闹得不行,这头有人在切体块,那头有人在打印店等图纸,我可以说是深刻体会到了分秒必争这四个字的含义。但工作量实在是太大了,几乎全班都在模型室通宵。通宵切好了两个模型底板的绿地和一部分体块,那时已累到不行。
这天虽然很累,但很开心,第一次全班一起通宵,非常团结。
■ 实习日记
实习内容:模型评分
实习时间:2009年12月16日 实习地点:建工楼5楼模型室 实习日志及体会:
因为通宵的缘故,早上在寝室睡觉,剩下的工作就留给同组的组员去做了。
下午2点在建工楼由老师评估模型,一组一组讲解。我们的原样模型室80分,改建后的的是85分。有点失望,有点失落,以为自己做的很好的呢,可能有点不知天高地厚吧。但看了别人的,真的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一定会好好改进。之后,段然老师布置了下一个模型任务:做一个自己改进后的建筑的层板模型。我们认真讨论过后,确定了模型建筑以及它的尺寸,为第二天做模型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 实习日记
实习内容:层板模型实习时间:2009年12月17日 实习地点:建工楼5楼模型室 实习日志及体会:
早上同组组员要上课,所以没去做模型。
下午吃好饭,我们就拿着资料去了模型室。一开始是在一楼做的,因为模型室人太多,两个班挤不下。后来,整理了一下,两个小组一张桌子在模型室做。切好了4快层板之后,就是切柱子和梁,这简直是痛苦的深渊。柱子是4*4的方柱,但由于pvc板的厚度是2毫米,必须是两块板粘合起来的。切得时候就一直切歪,切破,因为它真的太窄了,然后就一直重画重切,痛苦。到后来切主梁8毫米和次梁6毫米时,已经觉得是天堂了。结果到晚上的时候就是把层板和柱子、梁切好了。
切了一天的板,切到手痛。
■ 实习日记
实习内容:层板模型
实习时间:2009年12月18日 实习地点:建工楼5楼模型室 实习日志及体会:
早上在模型室继续切,把所有的柱子和梁切成所需的长度,画层板上柱子的孔,把它镂空,因为太小,切得既辛苦,也没特别整齐。
下午的时候,组员去考英语六级,只有我在模型室做。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只是把切好的主梁和次梁粘到特定的位置。做好之后,发现太脏了,就用棉签蘸水把它擦干净。
晚上做的时候,发现了一件悲剧的事情。昨天切了一个下午的柱子,结果发现还差一半的柱子没切,那个心情,低落,空荡,却别无他法,只能硬着头皮切。
做模型,真的需要心细!
■ 实习日记
实习内容:大师作品模型 实习时间:2009年12月21日 实习地点:寝室 实习日志及体会:
前一天,学习委员就通知今天不用到模型室做模型,只要在寝室查所需的资料,做好准备工作。上网下载了资料,也从老师那儿了解了一下,可以说是基本了解了我们所做的大师作品——山语间。对我们怎样入手也作了基本构思,从框架到内部再到外观,一一设想。
上网找资料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大师对建筑的思考,对建筑细部的处理,对建筑理念的执着,深受触动。
■ 实习日记
实习内容:大师作品模型 实习时间:2009年12月22日 实习地点:建工楼5楼模型室 实习日志及体会:
早上去打印店打印图纸。
下午拿到图纸区模型室做模型。一切准备就绪后,发现一层和二层平面合不起来,图纸出现了问题。仔细研究了网上资料和图纸,最终决定今天不做了,回去改图纸。
本是热情十足的一天,却遇到了挫折,如同被泼了一盆冷水。
■ 实习日记
实习内容:大师作品模型 实习时间:2009年12月23日 实习地点:建工楼5楼模型室 实习日志及体会:
终于确定了图纸,可以做模型了。
我先把一层图纸粘在pvc板上,把它全部刻出来。再根据刻的印子,用刻刀切好底板。接着就是做内部空间。不停地画啊画,切啊切,磨啊磨一个下午就只做好了第一个坡度上的空间。最后切了泡沫板和一点pvc板,打算拿回去做好地形并把墙切好。但只是空想,回去就睡觉了,只能第二天做了。
每个板都要切齐和粘平真的很难诶。
■ 实习日记
实习内容:大师作品模型 实习时间:2009年12月24日 实习地点:建工楼5楼模型室 实习日志及体会:
把拿回来的材料又老样子拿回去,太懒了。
由组员做地形,我做建筑。用4块不同高度的泡沫板做出了它的坡度高差,再用黑色卡纸在外面贴了一层,使得美观。做好地形后,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做第二个坡度和第三个坡度的建筑。也许是熟能生巧,总觉得第三个坡度做得比第一个精致。
这一天是比较有成就感的,把三个坡度的建筑的主要构成都做好了,还剩下立面和屋顶。但只剩明天一天了,还是有点赶的。所以我们约定好明天早上7点继续。
■ 实习日记
实习内容:大师作品模型 实习时间:2009年12月25日 实习地点:建工楼5楼模型室 实习日志及体会:
早早地起床,一切都只是为了模型。
做柱子,做墙面,马不停蹄,时间是那么地紧。遇到困惑,大家讨论,说出见解,有答案之后,马上动手进行,不浪费一丝一毫。也有切错的,无耐地只能重做。午饭也顾不上吃,一心只想快点完成。到最后完工的时候,心完全地放松下来,是那么地满足,充满了成就感。看着模型,就觉得很开心。
今天,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实习报告
两周的模型制作已经结束,成果颇丰。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周时间,但任务是繁多的,每天都很充实。经过自己的动手实践,也比之前更了解建筑,以及具备设计的能力。
模型的相近之意在我国古代谓之“法”。有“制而效之”的意思。公元121年成书的《说文解字》注曰:“以木为法曰模,以竹为之曰范,以土为型,引申之为典型。”在营造构筑之前,利用直观的模型来权衡尺度、审曲度势,虽盈尺而尽其制。这是我国史书上最早出现的模型概念。
在工程学上,模型是根据实物、设计图、设想,按比例、生态或其他特征而制成的缩样小品。具有展览、绘画、摄影、实验、测绘等用途。模型的概念,由于其应用领域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定义和解释,归结起来,可分为“概念模型”和“实物模型”两类。前者如物理模型、数学模型等属于抽象或理论研究的范畴;后者则如建筑模型、产品模型、展示模型等,属于实体模型的范畴,是设计的一种表达手段或对某种实物进行足尺或缩放比例的模仿制作。实体模型超越了平面、立面、剖面、轴测图、透视图,乃至全息动画等所能达到的效果,成为一种三维直观的“对空间的视觉表达”。
模型基本可分为设计类模型、表现类模型和特殊类模型。而设计类模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概念模型,扩展模型,终结模型。而我们这次所做模型就属于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是一种立体化草图。当设计构思还处在比较朦胧的状态时,所形成的三维表现形式。人们利用模型的这种基本表现形式,可以随时随地讨论设计方案,餐桌上的调料瓶或餐具可用来快速模拟具体的设计构想,这就是所谓的概念模型。在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中,概括性的模型伴随着模型设计思维的形成与发展,设计师可以直接在三维空间中展开设计,模型在这里尽管是小比例的,但设计概念是经过再三推敲而成型并逐步完善的,这种过程自始至终都充满着选择的余地,设计师如果只局限于两维图纸上,就不会有如此多的选择性。
概念模型作为研究模型、过程模型,体现出极强的概括性、示意性、随意性的特征。因此,概念模型只具有粗略的大致形态,大概的长、宽、高和凹凸关系;协助设计师空间地、运动地观察、处理设计对象,感受大的体量、尺度,以此论证由概念衍生出造型的多种可能性。制作时侧重整体形态和空间体量关系,不拘细节,比例要求也不高,没有过多细部的装饰、线条、色彩。一般而言,概念性模型是针对某一个设计构思而展开进行的,所以,在此过程中通常制作出多种形态各异的模型,作为相互的比较、研讨和评估之用。
体块模型、结构模型是概念模型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体块”是模型中最基本却又是最抽象的单元。大小只是相对的,形状也只是一种区别,一切抽象的构思通过模块渐渐变得清晰、明朗,并可触摸。在建立起一个模块体系后,它就提供了一个让其他制作手段与内容介入和操作的平台。体块模型是建筑造型设计与形体组合的设计模型,它是以单体的加减和群体的拼接为设计手段,推敲完善设计方案,是建筑整个形体组合的过程模型,它仅采用有限的色彩,用概括的手段刻画出形体。它通常采用单一的色彩和材料制成,几乎没有任何表面的细部处理,只抽象出纯粹的形象。把它和场地模型组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构成为三维空间的幻想图,用来研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们在其中活动的范围。
概念结构模型的作用是作为三维的实体工作图。经常表现为自然的骨架而不进行外表的装饰。将其暴露出来是为了试验目的,用来分析结构、构造、支撑系统和装配形式。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由于地形条件和构成方式的不同,结构模型可以用各种比例表现。
第四篇:关于制作的日记550字
20xx年9月14日 星期三 晴
晚上,我和妹妹在劳动课本上看到了一个小制作——用废饮料瓶做花篮,也想试一试。我们首先找到了一个“非常柠檬”的饮料瓶,然后拿来一把非常锋利的剪刀。材料准备好了,我们就开始做了。
我动手,妹妹在一旁做助手。先剪掉塑料瓶的瓶口,然后再沿底口向下剪,剪0.5厘米宽的细长条。瓶底要留3厘米。然后再把剪成的细条分成两部分,一部向外压,一部分原地不动。这样花边就做好了,可是上面还要挂一些五颜六色的“梅花”。我和妹妹做到这里的时候感觉非常费事,于是,我对妹妹说:“我不想做了。”妹妹说:“我也是,挂花又要剪花,又要上色,真是太烦人了。”
就当我们要半途而废的时候,我在鞋柜旁边发现了半截蜡烛,这时我又想到了一个小制作――灯笼。我们把刚才的小篮子又拿了出来,我把蜡烛的底部用打火机轻轻地烧了一下,然后迅速地把它放进了瓶子的底部,放进去的蜡烛被点燃后,烛光照在绿色的瓶子里,显得更加绿了,照在地上,映出一道道绿色的光。
我和妹妹看到自己做出来的成果,脸上露出成功的喜悦。
老师评点:
原先想做花篮,结果却做成了灯笼,好在并没有“半途而废”。日记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一步步写下来,显得颇有条理。记事的日记就应该这样,过程一定要叙述清楚。别人读了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五篇: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初中日记
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
今天,科学孙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热水器?这可怎么做,还要是太阳能的!不过随着老师的讲解和书上的图样,我渐渐掌握了做简易热水器的要领。嘿,还真是挺简单的,还很实用呢!
一回到家中,我便迫不及待地翻箱倒柜地把材料一一找了出来。要用到的材料还真多!有鞋盒、剪刀、胶水、铝箔纸、棉花、纸团、黑卡纸、矿泉水瓶、泡沫塑料等。
一切准备就绪!我先把一大张铝箔纸撕下来,用胶水粘在鞋盒盖里面,这样铝箔纸在夜晚就能把想要逃跑的光和热捉回瓶子里。我把鞋盒底也粘上铝箔纸,同样起到反射作用。我把黑卡纸粘在瓶子上,为在白天吸收更多的太阳能。我又小心翼翼地把瓶子放到鞋盒的正中央,用泡沫塑料把四周填满,再用纸团把中间空隙的地方填充完整。接着我又用棉花一个缝隙一个缝隙地填起来,直到不留一个缝隙。这样热能会被堵截住,就不容易散失了。最后,我又处理了一下细节:用棉花在盒盖的四周粘上,使热能保存。现在,瓶子就像一个小娃娃一样,静静地躺在我为它精心制作的小床上。
我把简易太阳能热水器放在阳台上。不出几个小时,热水器里的水慢慢变热了。我的实验成功了!
现在,我经常用这个简易热水器来加热和保温冷开水。不妨你也来试着做一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