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要专和博杂文随笔
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作的报告题目是“读书要‘专’和‘博’”。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的话很明了,归结为一点:即广泛的读书可以让人完善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从而升华人生。
读书既然可以塑造人的性格,使人变得更加强大,那么我们要实现成功的人生,就应当从读书入手,把读书当作人生的第一要务。
提到这个问题,肯定有同学要说:“我们现在上学不就正在读书吗?”为何要故弄玄虚?非矣!实在是我们现在有些同学却把这些课程当作负担。
须知,我们现在学习的各门课程都是有益于我们思维能力的提升,知识视野的开阔,想象能力的培育。因此,我们要认识到这些课程的本质内涵意义,把它学精学好。既然要学精学好,那么就要做好课内消化,课外拓展。要做到课内消化,必须做到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无旁骛,这样才能集中精力解决问题。须知,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心二用,心不在焉是对心神的最大浪费。求学必须得一个“专”字,才有效率。这种“专”劲,恰如一个细小的针头就可以轻松地穿透纸张,而如斧头类无论如何努力却不能穿任何透纸,原因是什么,从物理学上分析,就是受力面太大,分散了精力而已。那么为什么小小的针头就可以轻松一穿而过呢?就是因为它受力面小之又小,精力集中,因此就可以轻松解决问题。兵法上常言:“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我看,在学习上,我们所谓的集中优势兵力其实就是集中精力,一气呵成,一下解决这个问题;倘若问题不解决,就不要拖延,不要被其他的事情干扰。我们看看那些大科学家、作家为什么研究一进入佳境,就往往要废寝忘食,忘记一切呢?正是“专”劲在起作用。你看他们“专”入一点,痴迷其中,忘乎所以,正是因为这样,他们常常才容易可出成果。而那些浅尝辄止、一遇到困难就停下来的人们,他们往往不会有什么收获的。因此,同学们,要想实现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把精力集中,精力集中了,我们的学习效率就高了。学习效率高了,我们的课外时间就多了。课外时间多了,我们就能拓展知识视野,向更广泛的领域发展自己。北大校长胡适先生曾有一句名言:为学有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意思呢是说做学问就如建造金字塔,要打下宽厚的知识基础;只有具备了宽厚的知识基础,才有可能产生塔尖那样的辉煌成就。此中道理,正像贫瘠的土地上是长不出参天大树的道理一样。
既然宽厚的知识土壤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就要拓展我们的课外阅读,建立广阔的阅读版图。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问题:读书要“博”。
大家须知,学问之间恰如人体上的毛细血管,彼此都是可以沟通的。倘若我们仅仅着眼于课本那么一点知识,那么不仅不利于我们对本学科知识的领悟,更难以让我们建立大知识、大学科体系视野,实现把各科知识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能力。须知,有效的课外拓展阅读不仅不会占用你的学习时间,而且还会对你学习的各科知识旁敲侧击、传递灵感。鲁迅先生曾在《读书杂谈》一文中说过:“爱看书的青年,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偏看看理科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他非常强调读书需要博览,主张不要对自己的阅读范围作过狭的限制。他年轻时,在规定的功课之外,天文地理,花鸟虫鱼,无一不读。连《释草小记》、《释虫小记》、《南方草木状》、《广群芳谱》《毛诗草木鸟兽虫疏》、《花镜》这样谈花草虫兽的古书,他也在闲时拿来翻看。殊不知,这些都为他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我们现在培养出的大学生,都不是全才。有些学理工农医的,写起论文、调查报告来十分困难,甚至个别人连写个工作总结都很吃力,足见其文学修养是多么欠缺;而一些学文史的,对科学常识知之甚少,极个别人甚至对新科技一无所知,叫人哭笑不得。所以,我们读书要“博”。正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鲁迅先生是主张“海纳百川”式的读书方式的。他不赞成只读某一个人的书。他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写道:“不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在博的基础上,要逐渐“抉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一的一门或几门”,这一门学通了,就能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对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识也是有用的。
读书走“博”与“专”的道路,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大家都知道以色列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重视知识的国家。古代《巴比伦犹太教法典》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学者胜过一个以色列国王,因为一个学者去世了,没人可以替代他,而一个以色列国王去世了,所有的以色列人都是合格的人选。”此话不无道理,是对读书人的最高评价。我们国家也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重视知识的国家。1995年5月6日我们国家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到目前已经22年,这22年以来,国家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人才层出不穷,科学文艺硕果累累。
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都是国家兴盛、民族腾飞的象征,希望同学们都要重视起来,全面发展,争取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第二篇:论读书杂文随笔
曾经有名言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综观人类发展历程,从秦汗竹简、汗代写术到现在的缩微图书,此言真是至理啊!本人有关读书的几点感想,特录下来,以备共飨。
先谈读书的间接的、外层观察的、可以找到我们文化尊严的利益。书籍通常是由人类中比较有丰富阅历、充实知识的人而记录下的心理轨迹。他们有的有吞吐云气的气魄,有的有宽厚的包容情怀,有的有虚怀若谷、兼容并蓄的学养积累,有的有理性的思辨能力和对现实的疼痛感。总之,他们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理念(除非是那些流氓文化和厕所文化)。
读书的过程就是与各个作者进行心灵沟通、思想对话的过程,用我的思想去探询作者的灵魂余温,去追随作者的思绪历程。这个过程的直接效果就是使得我对他们有了认同感和皈依感(我只读我喜爱的作者的书籍)。读哲学能够吸收哲人深邃的思想、超群的洞察力和极强的前瞻性,体会他们鞭辟入里的理性剖析能力。读文学作品体会到作者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宽广的人文情怀。优美的环境描写让我觉得如身临其境,流连忘返。杉枝带雨、枫叶凌霜、清溪茂林、鸟语花香、山环水绕即是此类的代表。曲折的真情故事感动的我激情澎湃,难以自禁。尤其是有关人生的宏论书籍,读后掩卷长思,简直就像是和一个哲人进行了一次全新的、真诚的、艰难的精神驳难和灵魂对话。(可以暂时忘掉自己的痛,让我重新地、不断地审视自己)。于是我就是在不断地和各个作者进行思想、心灵沟通后思想逐渐丰富了,理性逐渐培养了,心灵逐渐成长了。
由于读书使得我在处理问题上有了更多的方式,看待问题上有了更多的角度,对问题的本质把握更近了一层。看问题看的深刻了,对待问题也就随之豁达了。感到世事其实如出一辙,办事情几乎可以套用一个模式。当然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也就在处理世事上深化了。
读书有一定感想和认识后,我也可以把这些感想记录下来,供别人分享。一起品味,共同成长。记录下你的心情故事,喜怒哀乐、悲欢愁苦尽可作文,只有这时表现出的才是我的真实的真正的另一面或另一些性情。别人读后有所感触,更重要的是自己能宏观的发现自己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有助于我以后对待沧桑世间有一个整体把握和全面预见。以便更大地发挥我的作用和准确的定位自己。减少甚至避免自己走弯路,使得未来的人生道路也平坦一些。尤其是更能为下一代提供很好的人生坐标和人文氛围。让我在成长过程中曾经犯的错误或经历的曲折尽量不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发生。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动力,为他们的发展保驾护航!
读书的直接利益是可以用人民币和美元衡量的。我们可以把先进的知识转化为先进的理念,先进的理念孕育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生产力产生先进的国家,先进的社会。先进的国家与社会又可以更好的为我们生存提供优质服务,为我们的发展与进步注入巨大的潜力。循环互利,互相促进,美好的社会就这样诞生了。
尽管我的身体重量比较轻,但是我还是选择用文化书籍来增添我的重量。找到我的文化尊严,找到中华文化的尊严。时间之长河奔腾不息,人世之沧桑变迁更迭。但是我读书的兴趣一如既往!爱读书永不变!
第三篇:读书随记杂文随笔
小时候读水浒读到李逵杀小衙内,心里愤怒,就想把这书一脚踢开,把里面所有人骂个遍,然后非常见不得李逵。
虽说少不读水浒,不过小时候很多人也读不懂水浒。
如今再读,读懂不该怪李逵。
小衙内被李逵劈死在树林,朱仝怒火中烧,一路追着李逵闯进了柴进的宅院。吴用雷横现身,拜倒,说:
“兄长,望乞恕罪!皆是宋公明哥哥将令分付如此。”
朱仝不依,对众人说:
“若要我上山时,你只杀了黑旋风,与我出了这口气,我便罢!”
——当初读到这里,觉得朱仝硬气,现在再看,心里叹气。朱仝这种周全人,若真要杀,自己动手便是,说什么要别人动手给自己出气。全是气话,自己都知道当不得真。
李逵怒道:
“教你咬我鸟!晁、宋二位哥哥将令,干我屁事!”
朱仝大怒,要和李逵厮打。
——好吧,第一次听雷横吴用说是宋江将令,朱仝心头激动暂不理会。再听李逵说是宋江晁盖,朱仝稍稍平息的怒火又起。鄙视李逵推脱,愤怒李逵冷血,更有一丝无可奈何,无路可走。
朱仝说:“若有黑旋风时,我死也不上山去!”
——有李逵便不上山,那山上的宋江,晁盖,又怎么处理?李逵也是可怜,替他人做刀枪。
接下来,朱仝上了山。李逵留在柴进家,直到李逵打死了殷天锡,连夜回了梁山。
朱仝此时见了李逵,仍然不甘心,拿条朴刀和李逵缠斗,被众人分开。此时,宋江开口了,说了一大番话:
“前者杀了小衙内,不干李逵之事;却是军师吴学究因请兄长不肯上山,一时定的计策。今日既到山寨,便休记心,只顾同心协助,共兴大义,休教外人耻笑。”
——呵呵,前面几次都不见说是吴用,次次都说有宋江。到了宋江这里,就不是自己,全是别人。另外,句句暗讽朱仝不是,兄长不肯上山,教外人耻笑,大帽子一顶接一顶。
宋江让李逵给朱仝说两句好话,结果,李逵闹了起来,不肯给朱仝道歉。
宋江又说:
“兄弟,却是你杀了小衙内。虽是军师严令。论齿序,他也是你哥哥。且看我面,与他伏个礼,我却自拜你便了。”
——几句话,宋江撇了个更干净。严令是军师,杀人是李逵。向朱仝道歉认罪还是李逵。他拜李逵,却不拜朱仝。倒让两个人都要承他人情。
而朱仝,此时早已无可奈何,一切明白如镜,再拉着李逵不放,有什么意思?
恩怨要分明,呵呵!
第四篇:读书杂文随笔
五月份底的职称考试结束了,考前起早摸黑,临时抱佛脚了一个半月,乍然空下来,反而有些不习惯。夜已经深了,外面只有沙沙的风声,我坐在书桌前,与前面柜子摆满的各类书大眼瞪小眼。灯光倒映着我俩的影子,陌生又熟悉。
小时候,我很喜欢看书,还记得小时候家里有好多文言文的书,特别是聊斋志异,里面的故事光怪陆离而富有哲理,我老是缠着父亲翻译讲给我听。再大点就喜欢买四大名著来看(那时候学校极力推荐学生看),那段时间正好在电视在热播各种此类的电视剧。到了高中左右,喜欢上了盛开杂志还有郭敬明的最小说此类散文类小说看,可能是喜欢里面的情节,或者是喜欢里面的措辞,我还买了好多的摘抄卡,把自己喜欢的部分整理出来。小时候喜欢看书,语文成绩一直拔尖,对联,作文,这些一直是我的强项,老师也很关照我,其中不少文章登在地方报纸上(我外婆还保留着每份报纸,老是给来我们家的人看,骄傲的说:这是我孙女写的),怪不好意思的。
但是随着大学,工作,虽然一直有读书的念头,但是一直不成系统,无法和写日记一样坚持下来。职称考试结束后,那天我在上夜班,在闲暇之际点开了手机里的网易蜗牛读书,上下刷书当中,看到了大海交通大学张杰校长推荐的《南渡北归》,在看到序章里的那那段生动描述:“谈到得意处,肩膀上那个呈兔子扒了皮一样温热的紫红色肉球,越发晃动摇摆得厉害。原本满脸蛛网状的皱沟,因塞了过多辨不清来路的尘沙污垢,在汗水冲刷浸泡下,如同乌龟壳上的甲骨文于扑朔迷离中,以快速程序不住地变换重组。随着下部呈元宝状势如蛙形的嘴巴一张一合上下剧烈起伏,龟壳上每一个四仰八叉的字符神咒里,都透着“天下一切人等无足惧者”的傲然神气。”不由的被深深吸引。由而我又重新开始了摘抄的旅途。
我不满足从手机里的阅读,这书太棒了,虽然讲述的是历史,但是完然不枯燥。我买了《南渡北归》的实体书,感觉捧着他摘抄,自己会离他更近一些。越是读,越是了解到了自己知识的贫瘠,越是愧对前几年买来空摆在书架上的各类图书。我在自己的微博上开始上传自己各类书的读书朗诵(我觉得读书不应该只是看,只是写。读,可以更好的代入感情,了解故事及作者写时的感受)。
这时候才深切的感受到,不是忙了时间不够了,而是出入社会后,诱惑多了,反而蒙蔽自己说读书已经价值不高了,把书扔在了角落。但是越是身处社会大染缸,越是觉得少了什么,内心又迫切的想要买书来弥补自己内心的空荡荡,成了死性循环。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第五篇:读书与气质杂文随笔
女人若生得美,男人长得帅,会令人赏心悦目。试想高富美与高大帅,那足可使人梦寐以求!可那多半是遗传的功劳,仅存于表象。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将会隐退而谢,如那花开有季,花谢有时!唯有气质之美才是根植于人之内在。可葆长盛不衰。
气质,人之秉赋!她从书中来,书中有自然之美,有人生真谛,有无穷智慧,潜移默化中足可使人之气质升华!试想,若不读《红楼梦》,怎知踏雪寻梅,曲径通幽之绝佳意境?若不知《三国》,又怎识得诸葛亮羽扇纶巾之潇洒飘逸?
气质,人之涵养。她从你的为人处事中彰显。大方得体的举手投足,幽默风雅的谈吐,足可凸现你的人格魅力风度气质。
气质,人之见识阅历。未见过牡丹,怎知牡丹以炮烙之根展示出国色天香?若未见过荷花又怎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
好气质之人,必是内心强大之人,她既可如牡丹怒放,艳冠群芳;也可如寒雪冬梅,傲骨留香。
好气质之人,会使与她有缘之人,如沐春风;而与她无绿之人,亦心存敬慕。
好气质之人,既有孩提的童真,幽默诙谐,老少皆宜。也有成人的稳健,为人持重,办事妥贴。无论其走到那里,无论在何种场合,都会气场满满,充满正能量。
气质如兰,如松;如国色,如碧玉。
你读过什么书,读了多少书。经历了何种人生,你就拥有了怎样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