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杂文随笔
陶渊明讲“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时至今日,兜兜转转终于绕出一个所以然。
我常在想,做这件事有什么意义呢,做这件事有什么价值么,做这件事有什么收获呢?
某天夜里突然惊醒,许久没有看过著作了,可转念一想看看著作又能怎样呢不过是一部小说?
甚至觉得小时候读的书都是些没有用的东西,不如多看点什么课本辅导资料,毕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的效果。再转念一想到底什么是无用,什么又是有用。
一个人读书的目的不能仅限于功利,必须去追逐非功利性的价值。功利性读书使人只能接受成功人生价值观,使人只能注重外在的功名,使人自大使人狂傲,接受不了失败,没有丰富的内心,有才而无德。
孔门七十二贤,不乏高官厚禄者,但是孔圣人唯独对颜回厚爱有加。“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种心境和人生观在以功利性读书为目的的前提下,是万万不可达到的。
不以功利为主,单纯的读书,为人和善。
曹丕说“文人相轻,自古已然”有知识的文人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自己知识总是多的,是聪明的。
所以,半瓶不满一瓶晃荡的那些人,多半是骄傲的。读书求得不是知识而是虚荣,求得不是内心丰富而是功利。
想必是这些人不明白读书悖论:知识储备越大,越觉得自己无知。
就像在纸上画圆,在空间里创建球模型,圆圈内是自己的知识,圈外是自己的未知的领域。圈画的越大,未知领域越多。苏格拉底所说的,承认自己无知是开启智慧的大门。
想通第一个问题,紧接着第二个问题也接踵而至,到底读什么书?著作,网络,科幻,哲学……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我一直没有看过所谓的网络小说,直到大二的时候,或许可以被归类于文学作品吧。然后就看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耽美小说,后悔不已,觉得自己看书没有什么收获,可又总觉得事物存在是有其价值所在的。
再回过头默念这句话“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恍然大悟,博观正是广泛涉猎,约取正是取其精华,唯有厚积方可成恢弘之势气贯长虹。
第二篇:博观约取
让圣贤充实人生
2012年9月,我校课题“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研究”成功立项,学校迅速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以段巧军、蒋汝燕、朱四喜等12名成员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学校在课题负责人的带领下,多次召开课题组会议,明确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以及研究方法,制定了详实可行的研究方案。课题研究开展以来,学校专门购置诵读教材,规定诵读内容,定期开展诵读课研讨活动。学校师生全员参与,课题组成员全情投入,以经典诗文深厚的内涵,活泼的形式,独特的魅力,如春雨般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师生深入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财富。现将我校经典诵读活动工作汇报如下:
一,全情投入,诵读氛围热烈浓厚
学校围绕“阅读滋养心灵,经典润泽童年”这一理念,对全校的校园文化进行规划,努力营造出浓厚的读书氛围。
1,廊道处处藏美文:学校的操场上,舞台前,教学楼上,疏落有致地悬挂宣传诵读经典的条幅,学生们一进校园,就能看到各种诵读经典的口号、标语。在教学楼楼道里,横向按“学而有趣”、“学而有乐”、“学而有礼”、“学而有益”、“学而有法”、“学而有识”、“学而有思”、“学而有获”的顺序层层提升,内容都是节选《论语》、《孟子》、《劝
《三字经》等经典名句,这些设计意在营造一种积极向上、潜心诵经典的氛围。纵向楼道文化以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为主,按孝亲篇、尊师篇、好学篇的顺序层层展现,意在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美德。就整体而言,纵向楼道引导做人,横向楼道引导治学,寓意人格支撑学问。学校还在教学楼张贴学生的书画作品,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2,教室间间有圣贤:去年九月,学校对图书室进行了整理,把国学经典类图书进行了分配,充实到了各班的图书柜,包括《中华成语故事》、《唐诗宋词集锦》、《古代神话传说》等。这些图书,孩子们自由借阅,是对规定诵读内容之外的有效补充。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时候,学校要求每个班级在突出班级特色的前提下,也要体现出浓浓的读书气息。因此,涌现了许多书香浓郁的班级,在这些班级里,张贴着一些响亮的读书口号:如“诵读,你行我也行”、“爱诵读的孩子最美”等。
3,广播时时诵经典:学校购买了《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的整套光盘,在学校广播室里循环播放,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孩子们会常常情不自禁地跟着吟诵。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这样的浓厚的诵读氛围里,孩子们时时受到熏陶,处处受到感染,诵读经典的热情高涨。
二,循序渐进,诵读内容层层推进
只有合理的精选诵读内容,才能既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又能符合孩子们的认知规律,让诵读活动呈阶梯式发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做到了四个统一。
1,统一授课内容。根据小学生不同年龄的学习特点,我们拟定不同的内容:
2、统一时间指的是把经典诵读课纳入课表,每天中午的活动课为诵读课,由老师指导诵读规定的内容。
3、统一要求指的是任课教师把每周经典诵读课堂教学内容写在黑板上,要求任课教师提前备课,学校在常规检查中按照常规课程检查考核,学校成立学生督察小组,每次进行检查记载。
4、统一进度指的是具体哪个学期哪个年级诵读哪些篇目,都以文字的形式提出明确要求。我们不强行规定学生必须读到什么程度,理解到什么程度,只要求学生坚持诵读,自然而然,学生都可以朗读成诵。
三,不拘一格,诵读活动丰富多彩。
1,活动内容丰富:学校定期举行“古诗诵读大王评选”、“古诗文手抄报评选”、“经典诗文书画展览”、“经典诗文临摹”、“经典诗文摘抄”、“千古美文朗读比赛”、“古诗文知识竞赛”、“节日诵诗”、“ 诗词情景剧表演”、“亲子共读一刻钟”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犹如春雨,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领悟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胸怀;感受了“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品质;学会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领略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蕴含的真情。这些,必将让孩子们受益终身。
2,活动形式多样:在开展诵读活动时,学校尊重孩子的个性,注重生动活泼,形式多彩,如诵读接龙,诵读传花,诵读表演,顶真读,男女赛读,小组比读,配乐朗读等等形式,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3,活动评价合理:建立诵读档案,开展诵读积分;争创诵读之星;评选“书香学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等,这些检查和评价,在引导学生认识到诵读经典的意义之外,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
四,朝种暮获,诵读成效初步呈现
诵读经典培养了学生吟诵古诗、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我校学生平均每学年能背诵30多首经典诗词,多的接近100首。这些积累有效的开发了孩子们的右脑,唤醒了孩子们的潜能,让他们终生受益。
诵读经典丰富了孩子的精神世界。经典的神奇力量已经在孩子身上悄然发生了,在校园里,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你是五年级的孩子,怎么还欺负二年级
呢?”……余秋雨先生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用经典名著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当孩子沉浸在阅读经典名著的喜悦中,他们目光炯炯,神采飞扬,经典名著对于孩子心灵的呵护,精神的滋养已如春雨点点滋润了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而又人生的感情世界,激发他们心中善良的一面。
诵读经典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在活动中,学生丰富了词汇,拓展了思路,开阔了视野,写作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通过诗文诵读活动,学生的写作思路更加开阔,想像力进一步增强,作文中也会适当的引经据典。
诵读经典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参与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优化了孩子们的心理素质。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而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活动则成了孩子们展示自我的大舞台,使孩子的个性得以张扬。
诵读经典融洽了师生关系,增进了亲子情感。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诵读经典,一边感受祖国文字的魅力,一边接受心灵的洗礼,共同的情感让他们的关系更亲密。家长和孩子一起诵经典,一起重温忠孝礼仪,向真,向善,向美,成了他们共同的体验。
坚持诵读经典还为课题组的成员们积累丰富的研究资料,为学校建立了诵读档案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以后的课题结题做下了必要的准备。
今后,我校将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实际和经典诵读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精心的组织,力争高效的完成这次课题研究,最终实现以感悟和积累经典文化为特点的诵读式语文教学模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今天我们努力让孩子沐浴经典,浸润书香,用经典点亮孩子的心灯,明天,我们看到的将是传承的力量。
谢谢大家!
第三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讲话稿)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谈高三数学第二、三轮高考数学复习备考方略
宋朝大文学家苏轼的有句名言,叫做“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果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理解这句名言的深刻内涵,并很好地运用到今后的复习中去,势必会大大提高我们高三的复习效率,大面积提高我校高考的数学质量。下面结合我对这句名言的理解,谈谈高三数学第二、三轮复习备考方略。
一、正确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弱点与补救措施 二、三轮的复习,特别要加强对薄弱环节的复习,知识是一环扣一环的,某一环节薄弱会影响整个知识链条,就像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木块,而高考失分最多的原因是由薄弱环节造成的。
① 弱点是教材体系中的重点,强化训练为主;
② 弱点是近年高考试题中的热点,高考试题选练为主; ③ 弱点涉及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应用为主; ④ 弱点是解题应试技巧不高,以综合训练为主;
2、典例与三基
要知道基础知识是数学能力的基础,缺乏基础知识的能力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造成高考失分的祸首总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因而在第二轮复习时注重题目的典型性和针对性,精选题目,以少胜多.深挖例题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提升能力,提高复习课的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技巧与通法
近几年高考数学试题坚持新题不难、难题不怪的命题方向。注重对通性通法的考查,题目的思维方向多、解题途径多、方法活、注重发散思维的考查。因此,强调“注意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在复习中千万不要过多“玩技巧”,控制题目的难度,在“稳”“实”上狠下功夫,充分体会通性通法在解题中的作用,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过多的用技巧,会使成绩好的同学“走火入魔”,成绩差的同学“信心尽失”。因此应淡化技巧,重视通法!
4、思想与方法:
数学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思想。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也是高考数学命题的显著特点之一。
因此,在复习中,要结合具体问题不失时机地提炼和总结数学思想方法,不断深化,逐步内化为自己能力的组成部分,实现“知识型”向“能力型”的转化。
5、创新与课本
在求活、求新、求变的命题的指导思想下,每年高考试题中都会出现一些经过精心设计和包装的背景、形式等都很新颖的创新试题。为此,非常有必要在考前尤其在第二轮复习中见识必要的新题型。但是,在专题复习中如果采取 “题海战术”,数以千计的高三学生陷在“题海”之中,为应付高考而苦苦挣扎、疲于奔命,将本来生动活泼的数学淹没在试题的汪洋大海之中,那是毫无生趣和高效可言的。“题海无涯,回头是岸”。
高考命题“源于课本但高于课本”,因此研究课本上的一些例、习题应成为我们的保留节目。陈题新解、熟题重温可使我们获得新的感受和乐趣。会发现这些习题奥妙无穷,注重了“源”与“本”的关系,只有加强对这些习题的复习、研究,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构建数学的知识网络,以不变应万变。尽管复习时间很紧,我们仍然要注意回归课本。
只有对课本中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例题习题等了然于胸,才可能在处理问题时思前想后,料事如神,进而自如地调兵遣将。
6、热点与冷点
高考命题遵循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体现“基础知识全面考,主干内容重点考,热点知识反复考,冷
点知识有时考”的命题原则,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把高考的热点即
“函数与不等式;数列;平面向量与三角;概率、统计;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导数、三选一”
等作为专题进行强化,要做到块块清楚,不足之处弥补有招法。同学们必须明确热点、重点,对高考“考什么”,“怎样考”,应了若指掌,只有这样,才能弄透到位。
但它同时也容易成为人们追逐的热点,容易成为模式,而模式化的东西与高考命题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试卷中常常会出其不易的冒出一些冷点,比如2007年广东理科卷第17题,该题主要考查散点图、线性回归方程的基础知识,造成部分考生得分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属于“冷点”,从侥幸的心理出发认为“线性回归方程”不会考或不会作为大题形式考,因此在复习中疏忽了,结果只能望题兴叹。有些考点,没出现在高考卷上之前,又是那样的顺理成章的成为“热点”,因此关注“热点”无可厚非,全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冷点”,因为它们都是考点。
7、难点与突破
对于复习中的一些难点知识,我们应如何去突破?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复习原则,先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入手,只有当你的知识积累和技能掌握达到了一定的层次,才能加以拓展和延伸。方能水到渠成。因此,切不可图一时之痛快,操之过急,这样会事倍功半,适得其反。
还有一点值得同学们借鉴,就是在复习时应学会“以退为进”的策略,在实践中,总有不少同学到了最后冲刺时期,将基础内容抛在一边,专攻难度大的题。结果是自信心受挫,高考时原本该得的基础分也失掉了,所以建议同学们在复习时“以退为进”,不急于求成,不好高骛远,将时间用在巩固基础、对付“跳一跳便可够得到”的题上,防止丢了西瓜捡芝麻,这样复习,高考时很有可能超水平发挥。
8、结果与规范
解题的落点是书写的规范性,表达的完整性。这是提高高考成绩的一种有效途径。事实上往往是年级越高,规范化程度越低,不少学生为了节省时间,在解题时只剩下光秃秃的几个公式和结果,题目的分析、解题的中间过程全无,这样的状况在高考中无疑是要吃大亏的。
建议:对解题的规范性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要有意识地养成书写规范、表达准确的良好习惯,答卷中要做到稳扎稳打,字字有据,步步准确,尽量一次成功,在复习中要养成做完题后,认真检查的习惯,检查是否有空题没做,答案是否准确,字母、符号、答案是否抄错等。并在平时作业与考试中严格执行。
9、主客观题,区别对待(1)选择题灵活做
选择题虽然表面简单,但由于题目数量最多,如果不注意解法,就会直接影响解答速度,以致影响成绩。要重视和加强选择题的训练和研究,学会优化解题过程,追求解题质量,少费时,多办事,以赢得足够的时间思考解答高档题。要不断积累解选择题的经验,尽可能小题小做,而不是小题大做,除直接法外,还要不择手段地灵活运用特殊值法、排除法、检验法、数形结合法、估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来解题。
呼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2)填空题仔细做。
解题时,同学们一定要认真仔细,步步检查,做到推理娴熟、运算准确、书写规范,注意计算单位。(3)中档题认真做
中档题得分多少,可拉开考分的距离,因此必须认真对待,全力以赴。
要记住“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被扣分”,慢做会的求全对,做中档题一分也不浪费,难题面前淡定来应对。
(4)高档题分解做
任何一道数学难题,剖析开来都是由基础题组成的。只要能剖析、分解去做就能得分。高档题为了降低难度,大都设计几问,给出解题的“路标”。而第一问或前两问相对于后问是容易的,可以争取得分,决不要放弃。
二、解题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
审题是在高考中取得最佳成绩的关键“成也审题,败也审题”.审题决定成功,细节决定成败
审题要做到:不漏掉题目、不看错题目。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反之,审题不准,草草作答,待做不下去或检查后发现“啊,条件看错了”!这些“粗心惹的错”,不但影响考试成绩还影响考试情绪(紧张、沮丧),而且费时费力,结果是欲速则不达。尤其是对熟悉的题型,更要咬问嚼字,防止命题者“添砖加瓦”。
答题”一快一慢”.这就是说审题要慢,答题要快.审题要慢:是说弄清楚题意不要怕慢。在审题这一环节我们要做到,“宁停3分,不争一秒”。
审题六要:(i)要善于变换;
(ii)要善于联想;
(iii)要善于挖掘隐含条件;
(iv)要善于逆向思维;(v)要把审题贯穿于整个解题过程;(vi)要尽量领会命题者意图。(2)切实有效的培养运算能力
在复习中,有些同学为了加大做题容量,往往只注重分析试题的思路,但却忽略了其中的算理和对运算途径的优化,对同学们而言,同样正确结果的背后,运算量有可能天壤之别!如果对待运算都用“课后去解”的方式,我们的运算能力又如何去培养?
(1)坚持长期训练培养,注重算理,注意近似计算,估算,心算,以想代算。平时不用计算器。
(2)灵活地运用公式、法则和有关的运算律,尤其是数学思想方法,可以简化运算,提高速度,提高运算效率,增加正确率。
(3)如果解得数字繁杂,这就要求要自信,保证自己每一步都不错,结果必然正确。
(4)遇到运算较难的问题,大胆尝试,耐心探索;在想不到其他方法的情况下,对所采取的方法,要全力以赴,相信付出总有回报,坚持就是胜利。所谓方法的选择要果断。同时要有求简的意识。在做题过程中,永不满足已经取得的结果,不断改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同学们都欣赏“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对待题目更应如此,题别三日必当“刮目相看”。要注意多学习,多更新,不要固守自己熟悉但落后的方法习惯,要向老师学,向同学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做好解题后的反思,清理解题思路,寻求最佳解答方法,以达到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的目的。经济但不预加限制,坚持但有变化。(3)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一、弄清题意
二、拟定计划
三、实现计划
四、检验回顾
(i)如何分析:你以前做过这样的题目?熟悉的、类似的、相关的题?你能解决题目的一部分?
请大家牢记:“货源充足和组织良好的知识仓库是一个解题者的重要资本”。而“一再地变更,它改述它,直至适合你圆满解决它为止”。是解题永恒不变的主题。
(ii)解法的发现,思路是怎样打通?还有其它解法?(一题多解)最佳解法?(透彻理解)最简单的解法?你能用着个方法解决其他问题吗?
(iii)使用了哪些知识?解题思路是什么?解题的关键是什么?使用的数学方法?考查了哪些能力?指导思想上什么?
(iv)易错问题,注意事项。
(4)解题中要注意培养和提高思维的品质
思维品质包括: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广阔性。
数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做题,但当处理的题目达到一定的量后,决定复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就不再是题目的数量,而在于题目的质量和处理水平。解数学题要着重研究解题的思维过程,弄清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意义和作用,研究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解决同一数学问题的多条途径,一题多解,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构建知识的横向联系又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同时进行多题一解的训练。(5)培养监控意识
解题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既要聪明果敢,坚毅,又要细致谨慎周密,思维要活跃,敏捷,情绪要紧张而热烈,同时要镇定冷静地监督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防止上当受骗,避免疏漏偏差。总是用挑剔的眼光审视已有的解答,养成刻意求简的意识。(6)其它需要注意的问题
1、夯实解题基本功
2、突破一个“老大难”问题
“会而不对,对而不全”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会而不对”是拿到一道题不是束手无策,而是在正确的思路上,或考虑不周,或推理不严,或书写不准,最后答案是错的。“对而不全”是思想大体正确,最终结论也出来了,但丢三落四,或缺欠重大步骤,中间某一步逻辑点过不去;或遗漏某一极端情况,讨论不够完备;或是潜在假设;或是以偏概全等。
3、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
稳中求快,立足一次成功:
考试中应统筹安排时间,先易后难,先熟后生,先同后异,先高后低,不要在一道题上花费太多时间,有时放弃可能是最佳选择。
(1)速度。考试的时间紧,复习时一定要有速度意识,加强速度训练。用时多,即使对了也是“潜在丢分”,要避免“小题大做”。要正确评价一套题的难易程度,这样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安排时间及解体的速度。
(2)计算。数学高考历来重视运算能力,虽近年试题计算量略有降低,但并未削弱对计算能力的要求。运算不仅要熟练、准确、简捷、迅速,还要与推理相结合,要合理。(3)表达。
4、做好改错反思,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改错本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细心赢得先机,严谨走向成功。只要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变“学会”为“会学”,变“死记硬背”为“灵活运用”,由注重解答结果转向注重探究过程和思维方法,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过硬的解题能力。就一定能在考场上多一份坦然,多一份信心,多一份成功。
第四篇:观书赋杂文随笔
半亩方塘,阅尽才子风流。天光云影,睥睨世间春秋。茶余饭后,一册在手。水波潋滟,满天星斗。开卷揽胜,寻芳探幽。闻宫商角徴羽,余韵之袅袅兮;观赤橙黄绿紫,色彩之斑斓兮;品酸甜苦辣辛,回味之悠长兮。
悦耳者,清音激越,汩汩淙淙,若山涧之流泉也;入目者,云锦瑰丽,若宝石之璀璨也;可口者,馥郁浓醇,若窖藏之琼浆也。若非躬亲者,不知其曲水流觞、盈袖暗香、口齿生津之妙也。
诗三百,道尽先民之喜怒哀乐。楚辞汉赋,铺扬昔日之阜盛繁华。乐府歌行,倾诉古人之悲欢离合。神游其中,洋洋大观,尽揽于怀。令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
唐诗宋词,摇曳生姿,争奇斗妍,闳阔跌宕;小令杂剧,雨后春笋,百般芳菲,万千气象;明清小说,流派纷呈,骊歌绝响,各显神通。徜徉其间,盛世华章,末世挽歌,令人喟叹,让人唏嘘!
呜呼!观书之趣,趣在思接千载,神游万仞;观书之乐,乐在激浊扬清,吐故纳新;观书之悦,悦在远离世俗,浩气长存!余生之有涯,而知也无涯。今生之余年,不可一日无书也,不可一日不观书也!
第五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总书记这样说:“青年朋友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看完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彷佛经历了那段历史,从那个艰苦的年代回到现实,我们了解总书记青年时期的点点滴滴,也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确立总书记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地位的重大意义。
这本书讲述了总书记在不到16岁时到延安梁家河村插队的经历。总书记由一个涉世不深的少年,经过7年的历练成为一位业绩突出的村支书。总书记是第一位出生和成长在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他的七年知青岁月向我们每一个青年党员干部传达:奋斗的青春才是珍贵的人生宝藏。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同志插队在梁家河村,在那个年代这是个物资极度匮乏、生活条艰苦、自然环境恶劣的乡村,习近平与乡亲们摸爬滚打,主动适应艰苦环境,积极投身各项生产建设和实践,不断改造自我,把自己融入在乡村之中。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在梁家河待了7年,在那里入了党、当上了大队支书,也是从那里开启了他的人生经历。习近平在苦难中选择继续前进,在苦难中完成人生的升华。我们所处的时代远远超越那个艰苦阶段,但是作为青年党员干部,我们仍然要主动适应艰苦环境、不断改造自我。只有全身心地融入到我们的工作中,才能找到奋斗的目标和方向。
民者,万世之本。习近平在梁家河村插队的7年的时间里,无论是当社员还是当村支部书,他始终和乡亲们一起住窑洞,一起睡土炕,一起挑粪拉煤,一起拦河打坝,自觉地缩短与乡亲们的心理和情感距离。只有生活在群众中,真心实意地密切联系群众,才能让群众了解我们、支持我们、信任我们,我们才能了解到群众的真实心情和实际需要,我们才能发现问题和差距,我们才能感受到信任的力量和工作的激情。我们要学习习近平同志的真诚、质朴,把群众放在心上,放下自己的架子和“小资”意识,通过密切群众关系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责任,把握思想方向和工作作风。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习近平到梁家河村插队时,带了整整一箱子书。在梁家河村人印象中,习近平是位“爱看书”、“好学”的好后生。习近平把梁家河村当做“堂”和学校,一边艰苦的劳动和生活,一边孜孜不倦地学习,通过书本“充电”、在实践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工作才干,明确政治方向。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这些,还有对生活、对困难的态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新认识。同时,我们更加认识到:青年党员干部不管在什么环境下,努力,就会有辉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