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大世界过小生活杂文随笔
跨越沙漠、草原、湖泊、冰川,终于来到了神圣的拉萨,在短暂而又漫长旅途中终于有一天可以不用赶路、睡到自然醒、喝喝茶、煮煮粥、看看书……就好比连续工作了很久终于迎来了一个期待已久的假期一样。
上午在詹总提供的“安乐窝”里休息了半天,旅途中一切的不适都在这里烟消云散。在喝茶的间隙,偶然间瞥见书架上的一本《转山》,出于对电影《转山》的倾慕,就怀着好奇心取下阅读,而打开之后才发现此《转山》非彼‘转山’也。
这本书开始写的有点离奇古怪,跟我的期待相差甚远,不过翻到后面才发觉,正式这种离奇竟让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书中由三篇以藏地为书写背景的中篇小说辑录而成。小说主人公有着共同的身份与经历:优越的自身条件、惊险近乎自虐的藏地经历,而冒险与救赎又是他们共同的心灵之旅。小说在叙述精彩的故事同时,拷问的是情感是人性,是在纯净天空下的俗世尘埃。
不得不赞叹鲍贝,她运用悬疑、好奇、威胁和应许,诱惑、号召、激励着我们,把我们的思维带向一个乌托邦,以至于使我沉浸在这个乌托邦里久久不能自拔。下午带着万分不舍的离开书中的乌托邦走向拉萨的街头,开始的时候由‘乌托邦’到现实中来情绪久久不能平复,身在街头心在书。后来通过不停地自我调解和朋友劝导,情绪反差才得以消除。佛家有句话讲“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其实“境由己造”此刻应该更应景,我们所处的环境也是自己造就的,艰苦的环境里你快快乐乐的,环境便不再艰苦;快乐的环境里你郁郁寡欢,快乐也变痛苦,那为什么我们不去自己创造一个可以取悦于自己的“境”呢?所以说“境”也由己造。
驱散了心中的阴霾之后,周围的一切都变得那么的可爱,炽热的烈日下绿茵满布,焦灼的空气里凉风习习,蔚蓝的天空中白云朵朵,拥挤的街头善意横流……
下午詹总带我们去拉萨四大著名藏茶馆——光明藏茶馆喝藏式甜茶。进入茶馆看到它斑驳的墙上点缀着西藏传统的配饰,老旧的木凳上已经被岁月打磨的光滑,简陋的装修却阻挡不了熙攘的人流。沾满茶垢的茶桌边,围坐本地的居民,这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或聊天、或神思、或打盹……据说他们来这里可以点上一壶甜茶一坐一天,而此刻他们说着我们听不懂的藏文、讲述着我们听不懂的故事,却和我们喝着同样味道的藏茶,几个人聚在一起就有一壶甜茶,而一壶甜茶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有一个茶杯,而每一杯都有自己的人生。甜茶作为藏区一张百年的名片,已经深深印入了西藏的文化、风土人情,甜茶馆之于拉萨,就像泡茶馆之于成都、逛胡同之于北京一样重要、典型。
喝完藏甜茶去小昭寺旁吃了当地有名的小吃,正值雪顿节我们吃上了特有的酸奶炒饭和醇香的酥油茶、纯正的酸奶、外软里硬的藏面……每一样美食都有它特有的故事,让人在享受舌尖上的盛宴的同时,品味着它们源远流长的历史。
晚上根据詹总的提议去布达拉宫看夜景,因为去年来过这里所以今年就没有太多的兴趣,于是找个空旷的位置在诺大的广场上静坐下来。闭上双眼发觉:此刻心与地面离得竟是那么近,而地面是与布达拉宫连为一体的,我仿佛也与布达拉宫融为一体了。睁开双眼观察着这座圣洁、庄严的布达拉宫,百无聊赖地数着一个个紧密相连的房间,心也由一个房间跳到另一个房间,我看见每个房间都有一个僧侣,每个僧侣都有一颗纯净的心,每颗纯净的心里都有一个我们进不去的世界。
离开那个我们进不去的世界,我看到广场上另外一个世界的流动,这时人的生命像是一系列偶尔交织在一起的轮回,千姿百态地由我走向你,由你走向他。
第二篇:购买生活杂文随笔
其实“生活”究竟是什么,什么样才是有自己的生活呢?
今天看的电视剧结局,主角和他的朋友们高兴地围在一起转圈表达兴奋之情,我却被这个并非出自戏剧本身的目的的桥段所感动到了。仔细想想可能是因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这样一个可以放肆地哭泣,或者放肆地大笑的人,这很正常,我知道。觉得异常的是,明明知道每一个人都有相应的面具,我也在每一个人面前都有一个固有角色,但是那么多个角色里面,就没有一个是这样随心所欲的。
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人变成绵羊?
我以前很少更新这个日志,就算写也不会写具体的事情,喜欢纪录的是当下暧昧不明的心情。但是最近的自己,也开始写一些非常流于口语的句子了。虽然无趣,但对我而言,这也并不是一个应该警觉的信号。直至前几日朋友与我抱怨实习的重担,说她无法接受这样的一生--每天都是剪片,我都没有自己的生活了。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工作之后,逐渐地就失去自己的生活了。虽然讽刺的是,工作之后才是我们正式开始塑造生活的时候,但是匆匆忙忙地寻觅伴侣,组建家庭,似乎与我们追求的安逸生活相去甚远。日常生活究竟是什么呢?是每天回家时候的热饭,每晚定时的淋浴,睡觉前的视频娱乐,还是每天早上不想面对的闹铃?如果今天没有工作,可能就会在家里瘫一天,也并不觉得有什么异常,反而觉得是最高的享受,是多日劳动后亲切的舒缓。
大学之后我就几乎没有更新过这里了。现在才意识到,可能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失去自己的生活。
生活变得乏味并不是什么可怕的地方,可怕的是每天活着却没有设想过期待,过去不会向生活索要什么,但是还是小心翼翼地怀揣希望。如今则是光明正大地宣告,我放弃这些无谓的追求了。但是这些真的是无谓吗?与别人开始一段感情关系的同时,我也失去了我个人的生活了。开始这个专业的同时,我也放弃了自己的生活。需要付出如此重要的代价,是我在还没有开始这些之前不能察觉到的。当我选择这个职业的时候,我觉得辛苦没关系,我可以不被改变,但是慢慢地,我做的决定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想法,而是出于“别人想要这样”或者“如果是他们的话应该会这样做”而考虑的。处事方式和性格都改变了很多,作为一个更好的工人而被改造了,知道怎样做大家可能会更满意,但是这个东西却不是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所以到头来它也不会有独特的魅力,只是一个“做得还行”的东西。你递交之前明明知道自己对于作品的评价了吧,但是你却还狠冷静地说服自己,只是时间仓促的原因呢。所以归根到底,还是自己抛弃了自己吧。
当我觉得对一件事情放下了的时候,绝不是因为真的放下了,而是自己暂时忘记了。如果允许自己的坏记忆持续腐烂,看起来是一件好事,但是事后再看回来的时候,我宁愿原地烧毁,而不是让它烂在心里。比如吃饭的时候提起过去的事情,其实自己还是很介意,但是却平和地带过了这个话题去,在饭桌上一晃而过的话题,现在却持续在心里生根。如果我更早地去到那个学校,是不是就会更早地意识到自己的平凡,更早地抛弃自己的生活?
还是说我也会有机会更早地开始自己的生活?
觉得自己的人生一动不动地静止了,并且已经维持这个状态好几年了。自己的生活并不是家庭生活的延续,更不是高中生活的复制,所谓的自由不是逃避生活困难的借口,不是给予我们躲在被窝里面看视频的遮雨棚。每日重复的生活并不可怕,定时吃饭,定时睡觉甚至是令人称赞的自律行为,令人恐惧的是缺乏前进的理由,缺乏构成这重复的生活的动机,于是生活只能乏力地日复一日地重复,但是我们却将哪里都不会前进。静止在原地,无意识地度过时间的流逝。
为了打破这重复,也曾每日看书,每日听歌,每日画画,拍照,煮食。带来的快乐,并非一时三刻即可获得,需要长久的坚持。如果脱离了某个坏境太久,就很难重拾那种感觉,如果离开一个人太久,就难以回忆起相处的种种。驱使我去做这些的,并非是活得更好的使命感,只是为了迷茫不知所措的自己寻找突破的借口。觉得自己一直以来都掩盖了自己的情绪,难以相信社交的通路就这样杯关闭了,只能逼迫自己与并不喜欢的人相处,不是没有试过与别人坦诚相待,只是要么落下别人能不停刺痛我的软肋,要么留下别人轻蔑的感情。
所以究竟什么是自己的生活,什么是自由,什么是日常的幸福?
真的需要不断地尝试才有答案呢。过分的蛮干和挑战,可能只是,过于忍让的代名词。
借用电视里面的比喻,当心受伤的时候,就盖好好为她包扎,而不是任凭它流血,自己却只会在旁边说没关系的,坚持下去。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选择痊愈,努力过上好的适合自己的生活呢?
所以,如果不喜欢就做出改变吧。
第三篇:理解生活杂文随笔
原本已经看开,但有时仍会感到困惑茫然。身边有人交朋友好像特别容易,但我做不来,90%都只停留在认识过,7%停留过曾经很要好、很熟过。只有那么3%,真正的留了下来,这其中,还不知道那些人什么时候会离开。
“人际关系”从小对我来说就是不易攻克的难题,而渐渐觉察到这件事情是在初中时。此后,我一只手数得过来的、为数不多的好友,都在某种程度上比我开朗,比我更容易亲近。并非说我是什么内向无法恣意的人,只是说,我对“关系”没有很大的追求欲望。两个月前,自己独自跑到青岛玩,在回程的飞机上和附近的大叔聊天,并没有什么违和感。尽管其中充满了别扭,但我告诉自己,要对不同的观点怀以宽容。因为我并不会因他人的几句话,而改变我所拥有的看法。
我也常会想,当我把一种关系定义为,或者说标以为“人际关系”的时候,这段关系是不是就已经要注定崩坏了。只是找不到其他的词语代替,“朋友”这个词,实在难得。同样地,我从小就很少使用。“好朋友”这个词一说出来,只能表明我们关系非常非常要好,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
从前的朋友,总是大家在一起久了,陪伴久了,不知不觉发展而来。现在的朋友,有时会追求心灵的共鸣。我又觉得自己表述地颇有问题。在读书、电影、音乐、仅有的爱好、共同的失望、相异的观点、莫名的信任等方面,因为相似或相异而被相互吸引,成了我定义中的“朋友”。有现实中的朋友,也有虚拟中的朋友。但后者,有时更加不靠谱一些。
我对人性一直保有悲观的态度。因为不相信。曾经也是相信的,但很多事实向我证明,大家都是说说而已。因此,习惯了不对人报以期待,哪怕怀有期待,也会对万一不好的结果没太大的感觉。这样就可以避免失望的可能。感觉像是缩头乌龟一般。
好友大玮曾经说过我是熊猫,因为稀有。但我不觉得,我只是那个一走进人群便淹没在其中的普通人。
生活,真的好难理解。所有离开了学校的人都告诫我要珍惜校园生活,所有踏上了工作的人都会有时像我抱怨关系的恶心,所有那些笑着的人都曾问过我,你究竟在不开心些什么?
至少现在,我没有不开心的。很是平静,外面阳光很少,歌曲很舒缓,开题答辩通过了,尽管后续还有一堆的事情等待着要被一一完成。
原本只是想抱怨一下自己对人情的悲观,不知不觉牵扯到了很多,写得不清不楚,不明不白。
学着,慢慢理解,这样的生活吧。
第四篇:生活杂感杂文随笔
最近手机卡顿的厉害,时常亮起红灯,提示我若再不清理可能会造成程序故障或者干脆直接弹出几行醒目的大字:空间不足,微信无法使用。
以前也不是没出现过这种情况,司空见惯了的,也不是什么大事,删几张无关紧要的照片,点下清理的按钮略微给手机瘦个身,就又够坚持一段时间的了。
每次清理系统都会提示我微信上有聊天产生的大量图片和视频和文件,它智能到给我分条列项,有关键字,重点亦分明,唯恐我因误删而恼羞成怒给它一个差评。
望着那一万多张图片还有几百个别人录的我或我录的别人的小视频,往事涌上心头,真是又惊又喜,又忧又愁:
我总能说服自己,这些都是青春最珍贵的回忆,绝不能删。但是不删吧,手机不愿意,动辄要罢工的节奏。
可是那些所谓珍藏的声张或图文,平日里我从未刻意的找来翻看,甚至,我根本想到它们的存在,基本上处于一种不闻不问的状态。除非又一次手机因内存不足而卡死不得不进行清理时,它才会出现在眼前。
因为这些无意留存的东西,成长的轨迹清晰可见,又因它出现在清理的界面,显得楚楚可怜。
今天,我终于按下了删除键。一下子腾出4.5G内存的手机,运行的速度惊人的快,和以往相比,真是飞机和坦克一样的差异。
不能说我删除它时没有一点犹豫。
各个角度的自拍,长发的短发的直发的卷发的带妆的素颜的美的丑的,都有。走过的路,路边的风景。天南海北的春夏秋冬的,都有。和家人的朋友的甚至前男友的合影,也都有。
教过的那些可爱的小孩子,她们依然对着我的镜头雀跃着;令人忍俊不禁的有长有短图文并茂的的段子,依然让我发笑;碗里碟里各式各样的的美食,隔着屏幕散发着香味……
这些都是我最美好的回忆啊,我现在依然这么认为。每一个镜头都能让我想起当时当地和当时的心情。我该感激此类清理软件,能将我的记忆我的青春整理成一部史诗。
但是,我却不能一直过加法生活。那些所谓“美好的记忆”,拖慢我的手机运行速度不说,还时常让我在删存的纠结之间浪费了大量时间。为何不给自己的手机(大脑)瘦瘦身呢?
那些该留住的记忆,早已印刻在我的脑海,任凭岁月的风霜如何侵蚀也挥之不去不是吗?那些留不住的,青春,爱情,任凭我手中握有它残存的铁证,它也随时间消逝了不是吗?
删了,未必不是一种顺其自然,删了,反而和瘦过身的手机一样轻松畅快。
由此以来,柜子里那些每年都会买的价格不菲的、买回来却又从来不会穿的衣服和鞋帽,书架上连前言都读不下去还妄想以后会读的书,明天都收拾收拾,该送人的送人,该扔的扔。
我开始佩服起自己的机智来。若早些年就放下这记忆的重负,就不会允许青春逝去的伤痛变成皱纹肆意爬上我的额头,就不会允许爱而不得的遗憾趁虚而入舔舐我的伤口。
这些年来每到一处,每遇一人,都本着无比惜缘的心情,用心感受,苦心经营。到后来,还是成了一个过客,居无定所,那些想要认真留住的友情也终因对方的冷漠和我的失落而告终。
又想起本科毕业时办理托运的那满满五大包行李,我是怎样地将它们从六楼一包一包地喘着粗气拖到楼下,怎样将它们在家中一包包拆开重新整理、收纳。天呐,大学四年我都干了些什么?真是愚蠢至极。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愈发能够理解这一切皆为常态,并不再为此伤心难过。清理掉所有的存储垃圾和情绪垃圾之后,整个身体都变得轻盈。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但不堪其忧,亦不改其乐,这不就是我所向往的极简主义的生活吗?无惧年龄,面对未来,轻松上阵。愿万水千山走遍,八十岁依然少女。
第五篇:观书赋杂文随笔
半亩方塘,阅尽才子风流。天光云影,睥睨世间春秋。茶余饭后,一册在手。水波潋滟,满天星斗。开卷揽胜,寻芳探幽。闻宫商角徴羽,余韵之袅袅兮;观赤橙黄绿紫,色彩之斑斓兮;品酸甜苦辣辛,回味之悠长兮。
悦耳者,清音激越,汩汩淙淙,若山涧之流泉也;入目者,云锦瑰丽,若宝石之璀璨也;可口者,馥郁浓醇,若窖藏之琼浆也。若非躬亲者,不知其曲水流觞、盈袖暗香、口齿生津之妙也。
诗三百,道尽先民之喜怒哀乐。楚辞汉赋,铺扬昔日之阜盛繁华。乐府歌行,倾诉古人之悲欢离合。神游其中,洋洋大观,尽揽于怀。令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
唐诗宋词,摇曳生姿,争奇斗妍,闳阔跌宕;小令杂剧,雨后春笋,百般芳菲,万千气象;明清小说,流派纷呈,骊歌绝响,各显神通。徜徉其间,盛世华章,末世挽歌,令人喟叹,让人唏嘘!
呜呼!观书之趣,趣在思接千载,神游万仞;观书之乐,乐在激浊扬清,吐故纳新;观书之悦,悦在远离世俗,浩气长存!余生之有涯,而知也无涯。今生之余年,不可一日无书也,不可一日不观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