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道路就是生活杂文随笔
这世上容易的路太多。崎岖的路太难走。所以注定了,普通属于绝大多数,成功属于少数。
选择容易之路的人,成了大部分的平庸之辈。这指向存在合理的逻辑。任何事物的发生都不是突然的结果,早已有无限趋近的前因。
考试的时候宁愿作弊也不好好复习。做团体作业的时候蒙混过关。工作的时候挑选容易的活。看到别人好,用嫉妒对抗。觉得自己很差劲,一味陷入自怜情绪。别人选择奋斗,自己选择安逸。别人努力工作,自己选择努力偷懒。别人选择吃苦,自己选择吃香喝辣。别人选择不断学习,自己选择各种电视游戏。
这之间的差异当下无法辨别,需要时间去凸显。这个时间点来自于,突然发现那个事事尽心的人走远了,而自己还止步不前。任何一个瞬间的选择都将推动事物的走向,成为以小积多的前因。一切的发生是自己无数选择的结果。
有句话大概说,我们不是活在过去,也不会活在未来,唯一真实的是活在现在。
现在会流逝成过去,现在会引向未来。现在是通往一切道路的开始。关注现在,改善现在,未来便是可期。
为什么要活在当下。不仅仅是因为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才是真实的,需要珍惜。还因为当下的每一瞬间做的每个选择,都将牵引我们走向相应的终点。你觉得平淡无奇的那个选择,你觉得普普通通的那一天,都将作为推动器推进生命的历程。看似偶然的事件中,往往浸透了宿命的味道。当下无法识得。他日透过“早知道”或者“原来如此”作为觉醒节点,终将知晓命运之手也许来于自己。
回到道路。很多人都有梦想,能梦想成真的人却很少。因为梦想太遥远,遥远的路从来不是易途。
人人都想走花路,但花路之前必须经过漫长的泥泞之路。一切没那么容易。道路的困难重重,是为了做区分。过滤出夹杂在其中的半吊子、投机取巧的人、浑水摸鱼的人、摇摆不定的人,让他们自动现形。出局。
这条路上的人会越来越少。有些人急功近利,半途而废。有些人走走停停,怀疑道路的意义,思量是否值得,犹豫着向前。有些人干脆另寻他路,或者重回旧路。有些人保持自己的节奏,不慌不忙地一路向前。只有愿意期待、相信、坚持、通过考验的人,值得获得困难之路的最终赏赐。追求梦想的人收获梦想。渴望成功的人得到成功。
崎岖的道路为什么这么难走?为了和易途有明显分别。为了将硕果留给愿意坚持到底的人。为了区分出人与人的不同——普通与不普通。
这“不同”在世俗的眼光里具有非凡的意义。显明了身份、地位、差距、追求、能力、意志。但在某种意义上没有高低之分。
普通也好。不普通也好。都是个人选择后的属性。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有些人想要走得简单一些,有些人向往很难的道路,有些人愿意走远一些,有些人只想停留安然。只要做出选择,并承担后果,不需要别人评判是否值得以及应不应该。
但不要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心里向往星辰大海,却畏惧波浪不肯扬起风帆。月亮不会轻易朝你奔来。悬浮与脑中的,要植根于血肉,发力于行动。无法做到就不必多言、多虑、多悔、多怨。
道路就是生活。选择走什么样的路,就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各自承担,各负盈亏。
第二篇:斑马线就是道路生命线杂文随笔
自从去年12月份开展的公交车“文明礼让斑马线”活动以来,已有大半年时间了,尽管一开始时,驾驶员们有些不适应,但效果立竿见影,不仅从行为上,而且从思想上让每一个驾驶员上了安全预防的紧箍咒。而7月1日又是“文明礼让斑马线”工作的第二阶段的开始,令人又重新梳理了一下此次活动的过程和意义。
“斑马线上有人或有行人通过时,驾驶员需提前50米减速;有人准备通过时,公交车必须停下,并打手势请行人先行;而车辆通过斑马线时,车速不能高于15公里每小时。”这是文明礼让斑马线的具体内容,很好地诠释了“一慢二看三通过”的安全俗语。
在我看来,文明礼让斑马线的具体内容,其实道出了两条辩证关系。其一,是快与慢的关系。一般而言,公交车是限速行驶的,这里的快与慢,只不过是相对而言的。譬如,公交245路的最高限速是40公里每小时,接近这个值,就是快了。小于15公里每小时,就应该是慢。正常营运时,提倡匀速行驶。什么时候该慢,什么时候该快,应该视路况而定,但车辆通过斑马线时,一定要慢;其二,是动与静的关系。动与静也是相对而言的,把行驶的车辆视为静,那么静止的物件就是动了,反之亦然。但在斑马线前,应该学会观察行人车辆的动态,尤其是行人。宁愿将速度慢下来,或是将车辆停下来,也不要心存侥幸,误判了动与静的对立,因为,动与静是会相互转换的,一秒前,行人是静止的,一秒后行人就变成了动态了。
而这两组关系哲学,体现在了细节处,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驾驶员不仅要摆正心态,还要学会观察,注意细节。这也印证了安全二十字要诀:心态平和,全神贯注,规范操作,准确判断,正确处置。
吃透了文明礼让斑马线的内容,又理清了其中关系哲学的奥妙,铺于我们驾驶员的技能与素养,“文明”俩字不就体现出来了吗?我想,你文明,他文明,大家一起文明,和谐社会就此幸福美满了。
不过,说到底,文明礼让斑马线的活动,其实质,体现的还是重视生命的话题,即斑马线就是道路生命线。在斑马线上稍有差池,就有可能危及人的生命。试想,区区血肉之躯,又怎么敌得过滚滚车轮?
做为一名驾驶员,我们要让自己的服务规范化、标准化、日常化,摒弃陋习,文明礼让。因为,我们都是文明的参与者,也都是幸福家园的建设者,同时也都是受益者。
那么,就让我们再次审视,再次行动,一起“文明礼让斑马线”!
第三篇:这就是家杂文随笔
洗完澡,静静地躺在床上,微闭着眼睛,用心去看这个寂静夜晚的一切。我看到了躲在草丛中的虫子正在鸣叫,听到了夜风轻轻抚过树叶的声音,感受到了花朵在一点一点的开放的样子。这就是家,总是让人无比舒心和惬意。
没有城市的嘈杂和喧闹,一切都是静静的。
打开电脑,面对空荡荡的文档,手掌托着下巴回想着近来身边发生的一切,希望从中捕捉到有趣的情节助我构思出一篇精彩绝伦的文章。这时微风掠过窗户悄悄来到我的身旁,吹拂着我湿漉漉的发梢,轻吻着我的脸颊。稍一抬头,就可看见窗外的树枝随风而动的样子,远处天边繁星点点,比划着这是属于哪个星座,好久都没有看见过这么干净的只剩下星星的夜空了,遥想起小时候搬席子到楼顶上,躺着数星星的那些情景。很享受这一刻,希望时间能慢一点,再慢一点。
空气中充满花香的气息,似乎也夹杂着蚊香淡淡的香味。我深呼吸,努力闻嗅着,就像一个部队的小狗在寻找着敌人的蛛丝马迹。四处查看,稍弯下身,床底边火星点的蚊香在乌漆嘛黑的堆积物中显得格外耀眼。伊始只是星星点点的光火,随着风力加大,便有了“火烧燎原”的趋势,一阵阵淡淡的蚊香味更是扑面而来。
咦?怎么会有蚊香在这里?吃晚饭的时候……
在家第一个晚上,睡到半夜就被不停盘旋在耳边的蚊子吵醒,一气之下,拉起棉被,差点闷死在里头。然而,还是于事无补,第二天顶着熊猫眼起床后,看到蚊子在我身上,脸上,特别是手臂上留下清晰可见的痕迹,又是一阵抓狂。
吃晚饭的时候,静悄悄的,有意打破这沉寂的局面,“你们看,我的手臂,都快要被蚊子占领了。”
说着,不忘抬起手臂,嘴里念念有词,“这里,这里,还有这里,都是被蚊子咬的。”
他们吃着,还是一如既往专心致志地吃着。只是妈妈夹起一小撮菜,停在半空中,看了我一眼,欲言又止,最后还是放弃了。
他们毫无波澜,让我有点小失落,默默转移话题,这才会让自己免陷于被冷落的境地吧。
“妈妈,你吃一下这个,这可以美容的,河哥专门为你准备。”我用筷子示意放在妈妈前面的一道菜。
河哥说这是海参。它长得好可怕,手指般长短,就像是巨型的毛毛虫,浑身黑不溜秋的,还满身带刺,让我无法判断哪是它的眼睛。在河哥解剖它的时候,我静静蹲在旁边,看着。河哥一刀精准无误解开它的肚皮,取出其中的杂物,便算处理干净一条。一会,黑黑一堆的,就攒满了半个盘子。看着它们的尸体,让我有点恶心感,反正我是不敢吃的,我相信我的妈妈也是不会吃。一个坏念头即便产生。
“河哥,我跟你打赌,我觉得妈妈不敢吃这个东西。”印象中妈妈很怕动物,连青蛙也不敢碰,除了家禽外,吃得最大极限也就是个牛肉了。
“好,赌就赌,输的就给对方100块。我赌她吃。”河哥停下手中的工作,挑衅地看了我一眼。
“要是吃也只是吃一口,就不敢吃了。”我有些怀疑自己的判断,但更多的是坚定。
只见妈妈夹起其中一条,定睛看了看,放进嘴巴里。边嚼着边问道:“这是什么东西?”
“这东西很补的,多吃点。”河哥说完,看了我一眼,眉毛上下抖动着,宣告他的成功,并做了个给钱的手势。
过了一会,妈妈又夹起一条,停在盘子上空,观察了几分钟,皱着眉头思考了许久,迟疑着。
“妈妈,你不觉得它长得很恐怖吗?”我看着妈妈筷子间的毛毛虫,又看了看妈妈难以言说的表情。
“是呀,要是没有外面这层皮,我就敢吃了。”她终于放回了盘子里。
我得意看着河哥,“凭我对妈妈20多年的了解,我就知道。”
爸爸会意地笑了。这就是家——我懂你。
“20几年,你有多长时间在家的?”
相对比于河哥,我差矣。一年到头,回不到两三次,也仅依靠着手机有时寒暄两三句。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躺在床上,闻着蚊香,甚是暖心。我知道,是爸爸。都说父爱如山,我觉得爸爸的爱润物细无声。我无意中提起想吃螃蟹,第二天桌面上就放着一盘螃蟹;我说想去玩,不久支付宝就收到一笔匿名巨款;我说我明天得走了,醒来行李装满了我爱吃地零食。
这就是家——让在外流浪的心有处安放!
第四篇:购买生活杂文随笔
其实“生活”究竟是什么,什么样才是有自己的生活呢?
今天看的电视剧结局,主角和他的朋友们高兴地围在一起转圈表达兴奋之情,我却被这个并非出自戏剧本身的目的的桥段所感动到了。仔细想想可能是因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这样一个可以放肆地哭泣,或者放肆地大笑的人,这很正常,我知道。觉得异常的是,明明知道每一个人都有相应的面具,我也在每一个人面前都有一个固有角色,但是那么多个角色里面,就没有一个是这样随心所欲的。
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人变成绵羊?
我以前很少更新这个日志,就算写也不会写具体的事情,喜欢纪录的是当下暧昧不明的心情。但是最近的自己,也开始写一些非常流于口语的句子了。虽然无趣,但对我而言,这也并不是一个应该警觉的信号。直至前几日朋友与我抱怨实习的重担,说她无法接受这样的一生--每天都是剪片,我都没有自己的生活了。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工作之后,逐渐地就失去自己的生活了。虽然讽刺的是,工作之后才是我们正式开始塑造生活的时候,但是匆匆忙忙地寻觅伴侣,组建家庭,似乎与我们追求的安逸生活相去甚远。日常生活究竟是什么呢?是每天回家时候的热饭,每晚定时的淋浴,睡觉前的视频娱乐,还是每天早上不想面对的闹铃?如果今天没有工作,可能就会在家里瘫一天,也并不觉得有什么异常,反而觉得是最高的享受,是多日劳动后亲切的舒缓。
大学之后我就几乎没有更新过这里了。现在才意识到,可能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失去自己的生活。
生活变得乏味并不是什么可怕的地方,可怕的是每天活着却没有设想过期待,过去不会向生活索要什么,但是还是小心翼翼地怀揣希望。如今则是光明正大地宣告,我放弃这些无谓的追求了。但是这些真的是无谓吗?与别人开始一段感情关系的同时,我也失去了我个人的生活了。开始这个专业的同时,我也放弃了自己的生活。需要付出如此重要的代价,是我在还没有开始这些之前不能察觉到的。当我选择这个职业的时候,我觉得辛苦没关系,我可以不被改变,但是慢慢地,我做的决定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想法,而是出于“别人想要这样”或者“如果是他们的话应该会这样做”而考虑的。处事方式和性格都改变了很多,作为一个更好的工人而被改造了,知道怎样做大家可能会更满意,但是这个东西却不是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所以到头来它也不会有独特的魅力,只是一个“做得还行”的东西。你递交之前明明知道自己对于作品的评价了吧,但是你却还狠冷静地说服自己,只是时间仓促的原因呢。所以归根到底,还是自己抛弃了自己吧。
当我觉得对一件事情放下了的时候,绝不是因为真的放下了,而是自己暂时忘记了。如果允许自己的坏记忆持续腐烂,看起来是一件好事,但是事后再看回来的时候,我宁愿原地烧毁,而不是让它烂在心里。比如吃饭的时候提起过去的事情,其实自己还是很介意,但是却平和地带过了这个话题去,在饭桌上一晃而过的话题,现在却持续在心里生根。如果我更早地去到那个学校,是不是就会更早地意识到自己的平凡,更早地抛弃自己的生活?
还是说我也会有机会更早地开始自己的生活?
觉得自己的人生一动不动地静止了,并且已经维持这个状态好几年了。自己的生活并不是家庭生活的延续,更不是高中生活的复制,所谓的自由不是逃避生活困难的借口,不是给予我们躲在被窝里面看视频的遮雨棚。每日重复的生活并不可怕,定时吃饭,定时睡觉甚至是令人称赞的自律行为,令人恐惧的是缺乏前进的理由,缺乏构成这重复的生活的动机,于是生活只能乏力地日复一日地重复,但是我们却将哪里都不会前进。静止在原地,无意识地度过时间的流逝。
为了打破这重复,也曾每日看书,每日听歌,每日画画,拍照,煮食。带来的快乐,并非一时三刻即可获得,需要长久的坚持。如果脱离了某个坏境太久,就很难重拾那种感觉,如果离开一个人太久,就难以回忆起相处的种种。驱使我去做这些的,并非是活得更好的使命感,只是为了迷茫不知所措的自己寻找突破的借口。觉得自己一直以来都掩盖了自己的情绪,难以相信社交的通路就这样杯关闭了,只能逼迫自己与并不喜欢的人相处,不是没有试过与别人坦诚相待,只是要么落下别人能不停刺痛我的软肋,要么留下别人轻蔑的感情。
所以究竟什么是自己的生活,什么是自由,什么是日常的幸福?
真的需要不断地尝试才有答案呢。过分的蛮干和挑战,可能只是,过于忍让的代名词。
借用电视里面的比喻,当心受伤的时候,就盖好好为她包扎,而不是任凭它流血,自己却只会在旁边说没关系的,坚持下去。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选择痊愈,努力过上好的适合自己的生活呢?
所以,如果不喜欢就做出改变吧。
第五篇:理解生活杂文随笔
原本已经看开,但有时仍会感到困惑茫然。身边有人交朋友好像特别容易,但我做不来,90%都只停留在认识过,7%停留过曾经很要好、很熟过。只有那么3%,真正的留了下来,这其中,还不知道那些人什么时候会离开。
“人际关系”从小对我来说就是不易攻克的难题,而渐渐觉察到这件事情是在初中时。此后,我一只手数得过来的、为数不多的好友,都在某种程度上比我开朗,比我更容易亲近。并非说我是什么内向无法恣意的人,只是说,我对“关系”没有很大的追求欲望。两个月前,自己独自跑到青岛玩,在回程的飞机上和附近的大叔聊天,并没有什么违和感。尽管其中充满了别扭,但我告诉自己,要对不同的观点怀以宽容。因为我并不会因他人的几句话,而改变我所拥有的看法。
我也常会想,当我把一种关系定义为,或者说标以为“人际关系”的时候,这段关系是不是就已经要注定崩坏了。只是找不到其他的词语代替,“朋友”这个词,实在难得。同样地,我从小就很少使用。“好朋友”这个词一说出来,只能表明我们关系非常非常要好,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
从前的朋友,总是大家在一起久了,陪伴久了,不知不觉发展而来。现在的朋友,有时会追求心灵的共鸣。我又觉得自己表述地颇有问题。在读书、电影、音乐、仅有的爱好、共同的失望、相异的观点、莫名的信任等方面,因为相似或相异而被相互吸引,成了我定义中的“朋友”。有现实中的朋友,也有虚拟中的朋友。但后者,有时更加不靠谱一些。
我对人性一直保有悲观的态度。因为不相信。曾经也是相信的,但很多事实向我证明,大家都是说说而已。因此,习惯了不对人报以期待,哪怕怀有期待,也会对万一不好的结果没太大的感觉。这样就可以避免失望的可能。感觉像是缩头乌龟一般。
好友大玮曾经说过我是熊猫,因为稀有。但我不觉得,我只是那个一走进人群便淹没在其中的普通人。
生活,真的好难理解。所有离开了学校的人都告诫我要珍惜校园生活,所有踏上了工作的人都会有时像我抱怨关系的恶心,所有那些笑着的人都曾问过我,你究竟在不开心些什么?
至少现在,我没有不开心的。很是平静,外面阳光很少,歌曲很舒缓,开题答辩通过了,尽管后续还有一堆的事情等待着要被一一完成。
原本只是想抱怨一下自己对人情的悲观,不知不觉牵扯到了很多,写得不清不楚,不明不白。
学着,慢慢理解,这样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