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观和认知不和杂文随笔
现在越来越觉得三观和认知不和、以及行为。
对于我而言,糊糊是零食,可吃可不吃。小时候吃也是偶尔我一时兴起或者我爸一时兴起,二十几年不会超过十次。
在家大多数是我爸泡而不是我,少有的几次自己泡因为不得要领基本都是失败告终。
所以对于我来说,泡糊,并不是一个必须知道的事情。
我的朋友,在我说终于会泡糊的时候说你居然才会?我说对啊,然后她说你连这点生活技能都不会?
这话我就不乐意了,泡糊怎么就成必备的生活技能了?
她又接着说,这个不是每个人都会的吗,糊不是必备的吗?
我回答不。我并不经常喝这个,以前也泡也多不是我。
中国这么大,大学里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已经让学校成了一个缩小体,南北差异、地区差异在这里逐渐的体现了出来。
我是标准的南方人,从小到大从没去过北方。去过最北的地方是青岛。
在和我的同学相处过程中大体是愉快的,但渐渐的临近毕业,反而变得让我很无所适从起来。
我习惯去迁就别人,有时候有差异的地方也就稍提一嘴不再多说。
我朋友,北方姑娘,大大咧咧没毛病。但是她经常强加自己意愿在别人身上,比如上面说的,她认为泡糊是个生活必备技能,你不会,你就是个弱鸡。她就并不在意你是否经常、或者必须需要这项技能,她认为,就是你必须。
我不敢说我从来没有做过把思想强加给别人这种事,但是基本上是不会,别人本来生活的环境就和我不一样,我们接触的东西不一样,为什么要拿我的标准去丈量别人?
第二篇:我的三观杂文随笔
三观即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通俗的讲,人生观是人这辈子应该怎么活,价值观是人这辈子什么才是最珍贵的,世界观是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
人生观:
我个人认为人这辈子就是要活得开心,家人朋友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做自己热爱的餐饮工作、找一个靠谱的人结婚相伴一生。在爱情里我可以付出很多,前提是理解我,必须三观一样。要去很多地方,热爱电影、看很多的书、写很多的文章、热爱美食、生活、运动、即使不是大富大贵、生活充满阳光,细水常流。
价值观:
最尊贵的首是自己的身体健康包括健身运动,第二是工作、没有工作怎么让家人生活的更加好,必须给家人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第三是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第四是爱情,家的构成是爱情。有了工作和家庭然后我自己再组建一个
幸福的家,第五是朋友。可以不多,但一定有两三个非常非常铁的。关键时刻会互相帮助。第六是旅行,我要去很多
很多地方,第七是电影,我巴不得把所有的好莱坞战争片看完,第八是写作。写工作生活美食和自己。
世界观:
世界是由万千生物组成,我们要和谐共处,热爱动物植物。来到这个世界就几十年,多去外面世界看看才知道世界长
什么样子。“不看看世界,何来的世界观。充实自己的灵魂,感谢这个地球给我们带来一切,空气、水、食物。
第三篇:别把三观当游戏杂文随笔
吴老师临时家里有事,周一的课程没法来上,来了一位美女老师,自我介绍中她讲到是吴老师的夫人。那我们暂且叫她吴师母。吴师母讲课非常有趣,“学习马克思哲学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你们如何看待其中的逻辑关系?”
“老师,我觉得世界观是认知的基础,世界观使我们全面了解的前提,是看问题的基础,所以我觉得世界观应该排在前面。然后是价值观,人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完善自我认知,对事物的是非做出自己的判断。最后最深刻的,便是付诸一生的时间来学习体会的人生观”。老师点点头,以自己的经历和所见所感来讲述自己对三观的理解,“我刚开始毕业的那会去了一个很好的企业,上班实习期间老板给我发了一个诺基亚,那个时候多么骄傲的事情,我一直渴望着自己能够成为职场女强人,我以为那是我想要的生活。
三年过去了,我被社会磨平了很多,我开始发现我以前想要的生活并不是我喜欢的。于是我很坚定的选择去读书,读了硕士,读了博士,然后就成为了现在的我。我的老公是我读博士的时候认识的,成了家以后,他总喜欢说:“女人做个贤妻良母就好了,这是家庭必不可少的”,到现在回看我的过去,你也许没法相信当初初入社会的我雄心勃勃,而现在我真的喜欢做一个贤妻良母,我一年只上两个月的课,平时在家带孩子,健身,孩子不在家,我看看书,写写论文,孩子一回来,我就放下书,给孩子洗衣做饭,带着孩子出去玩。
当我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女人的时候,我的价值观,人生观也逐渐在发生改变,这就是一个人成长带来的变化。每个人的三观不一样,看法也不一样。我的三观改变吻合了我的老公,或许是我的改变,这样便有了我这个尚且还算幸福的家庭。我身边有一对朋友,上学那会儿我们都很羡慕,男孩子长得很高1米85,女孩长得很漂亮,当时都觉得他俩般配,但是后面的生活发现适合一起生活的,三观吻合真的很重要。
男孩子很暖,心很细,结婚以后他忙着照顾家庭,妻子,女儿,可是那个女孩子很喜欢美丽,有了家庭以后依然喜欢年轻读书那会儿毫无顾忌的玩,每天打麻将,喝酒唱歌,打扮,很少去照顾家庭还有孩子;日子长了,还时常抱怨自己的丈夫,没能力赚大钱,没权也没钱。
中间闹过几次矛盾,本来准备离婚,我作为好朋友,那个男孩子是我男闺蜜,我就劝他算了孩子也有了,能将就就将就过日子吧。可是后来,有一次他妻子出去打麻将,三天两夜没回家,早上晕晕乎乎开着车,在国道上撞上了一辆车,那辆车中一个家庭,一个孩子腿折断了,一个孕妇流产了,我的男闺蜜赶到现场替他妻子处理现场,帮忙料理后面的赔付,给对方赔礼道歉,想方设法私了,没想到,他妻子回去睡觉,然后心安理得地问他:保险公司赔了多少,男闺蜜丝毫没想到跟自己一起i生活的女人,撞了别人,孩子流产,竟然无动于衷。
于是,第二天他毫不犹豫去跟她离婚了。这就是三观的重要性,不同的轨迹选择,不同的人生下场。”吴师母的课讲的很独特,都在讲身边的事,却似乎可以跟理论联系在一起。哲学,不是无处可用,而是无处不可用。思考一下,我们自己的三观又是怎么样的?三观无所谓好坏,高尚与低贱之分,适合处境和心意的也许才是最好的。
第四篇:观书赋杂文随笔
半亩方塘,阅尽才子风流。天光云影,睥睨世间春秋。茶余饭后,一册在手。水波潋滟,满天星斗。开卷揽胜,寻芳探幽。闻宫商角徴羽,余韵之袅袅兮;观赤橙黄绿紫,色彩之斑斓兮;品酸甜苦辣辛,回味之悠长兮。
悦耳者,清音激越,汩汩淙淙,若山涧之流泉也;入目者,云锦瑰丽,若宝石之璀璨也;可口者,馥郁浓醇,若窖藏之琼浆也。若非躬亲者,不知其曲水流觞、盈袖暗香、口齿生津之妙也。
诗三百,道尽先民之喜怒哀乐。楚辞汉赋,铺扬昔日之阜盛繁华。乐府歌行,倾诉古人之悲欢离合。神游其中,洋洋大观,尽揽于怀。令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
唐诗宋词,摇曳生姿,争奇斗妍,闳阔跌宕;小令杂剧,雨后春笋,百般芳菲,万千气象;明清小说,流派纷呈,骊歌绝响,各显神通。徜徉其间,盛世华章,末世挽歌,令人喟叹,让人唏嘘!
呜呼!观书之趣,趣在思接千载,神游万仞;观书之乐,乐在激浊扬清,吐故纳新;观书之悦,悦在远离世俗,浩气长存!余生之有涯,而知也无涯。今生之余年,不可一日无书也,不可一日不观书也!
第五篇:北大校长的三观的杂文随笔
5月4日,在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大会致辞中,校长林某某要北大学子“要励志,立鸿鹄志”,可惜这位仁兄将鹄(hu)读成了浩(hao)。这件事原本不值得去揪住不放的,天下没有人能保证认识所有的汉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可是,这位林校长第二天就发表了《致同学们》的公开信,为自己读错字辩解,这可不像是大家风范了。尤其是在文末提出了这样的治学观“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此话就大谬不然了。这反倒促使我要质疑一番这位校长的“三观”了。
其一,林校长的“学习观”。
他在公开信中用了大量的篇幅,为自己读错字辩解,说自己生不逢时,上中小学赶上“文革”,书没有好好读,似乎都不知道“鸿鹄”两字的出处。咱也是从“文革”中读中小学过来的人,却知道我们的课本中有司马迁《陈涉世家》这篇文章,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反映农民起义的文章肯定入选课本,更何况陈胜、吴广起义作为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值得大书特书。“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林校长也太以为别人也孤陋寡闻了吧?又称他当年高考作文占了80分,语句和语法只有20分,请注意“鸿鹄”并不属于语法范畴,偷换了概念。难道这就是一位学者的“学习观”?
其二,林校长的“哲学观”。
林校长所称在中小学读了大量的毛选,列举了《矛盾论》、《实践论》等,毛主席写的文章可谓是文采飞扬,令人敬仰,特别是有关哲学的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相信这样的辩证法、方法论,是极富那个时代特色的,可笔者不明白这位鼎鼎大名的林校长,发生了“错字门”事件后,还在一味地强调客观原因,丝毫没有反思自己的内因。这样的“哲学观”与“方法论”,恐怕不是一名大学校长所应具备的特质吧?令人不敢恭维。
其三,林校长的“治学观”。
最后,林校长的“治学观”更是令人瞠目结舌,他声称“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此话我怎么听起来有这样的言外之意,那就是“我是校长、我是权威,容不得你们来质疑。”林校长之所以能够爬上名校校长的高位,没有一点学术造诣(yi)恐怕是不可能的,也许他会读成造指(zhi)。
作为“科学家”,如果不去质疑前人,又怎么可能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韩愈称“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作为数学家的复旦老校长苏步青曾说:“欲考复旦大学数学系,若语文不及格,数学再好也不能录取。”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有力地打破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假如哥白尼不去质疑、辨析,又怎么去迈向未来呢?
在凡此“三观”集一身的校长治下,学生真的能学到学问?这样的名校,不上也罢,去了可能会误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