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到现在还有用吗杂文随笔
被班委约稿了,主题是读书,天下书籍千千万,说也说不尽,今天索性谈谈读书的作用,有一生万,万道归一。
读书的最大作用是保持思考的能力。
文字记录使人的生命延长了两倍,影视四倍,游戏八倍,但是参与其中的自主思考量也随之减少:当我们沉溺于扑面而来的信息流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放弃了思考的权力。
诚然我们可以看到,影视(游戏这个载体还没有影视成熟)的单方面投射使人接受最为具体的观念和行为,这样最不费脑子,因为只要接受就可以了——当然也留不下印象,尤其是那种博人一笑的小视频。有内涵的影视则会留下一些片段,到现在我犹能想起《星际穿越》中那句“不要温和的走入那个良夜”时的场景,尽管引导我想起画面的是这句话。
所以我们面临的并不是所谓人心的浮躁,或者全球化的浪潮,恰恰相反,我们所面临的其实是信息系统巨变带来的对印刷术构建的思维体系的冲击和瓦解。在印刷术刚刚传播的美国,人们借着晨曦和黄昏的光线如饥似渴的阅读着,一场辩论所使用的句式可以涉及七八种修辞,而且会持续十个小时而听众和辩论者不会感到疲劳,这是因为阅读是当时最高效的文化传播方法,一如现在的影视。所以碎片化和快速化趋势其实不可抗,那是历史的必然,唯一能有所改变的只有自身生活的方式,接受它的同时保持自己的思考。
如果你打开网页搜索关于读书的鸡汤,啊不,是文章,它们大多是那种赋予你内心崇高感的激励品,而不是引发你思考的玩意,但实际上鸡汤仅仅比小视频高级一点而已。赫胥黎所预言的“美丽新世界”就是这样一种现象——人们往往为了发笑和感官的满足而活着,而忘了思考是什么东西,届时人也不再为人。
所以说人想要时刻保持思考的能力,依旧抱有对世界的好奇心,想要如礁石般在这个破碎的信息系统中稳稳站住而不被信息的滔天巨浪打倒,主动拥抱最为完整也最为困难的文字阅读就成了最好的选择,正如一开始就说的那样,读书是为了保持我们的思考能力。
当然,多读些书的话,你也能在关键时候吐出几股墨水,而不是像社会青年一样只能老铁双击666。
附文:关于影视和文字哪个更能给人更多的信息,有人的研究方法是通过体积来计算,按照byte进行计数的话,影视同期内的输出速度要大大多于文字,以此证明影视的优越性。但这样并不合理。文字所表达的如同冰山一样,你看到的只有八分之一,剩下的八分之七是要靠思考去获得,而影视表现的则是八分之七,所能隐藏的只有八分之一。如果这样说抽象的话我举个例子:辛稼轩有一句“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如果用影视表现的话,把它的含义都表现出来需要几个镜头,多少时长才能表达完整呢。文字的含义往往更深远。
第二篇:论读书杂文随笔
曾经有名言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综观人类发展历程,从秦汗竹简、汗代写术到现在的缩微图书,此言真是至理啊!本人有关读书的几点感想,特录下来,以备共飨。
先谈读书的间接的、外层观察的、可以找到我们文化尊严的利益。书籍通常是由人类中比较有丰富阅历、充实知识的人而记录下的心理轨迹。他们有的有吞吐云气的气魄,有的有宽厚的包容情怀,有的有虚怀若谷、兼容并蓄的学养积累,有的有理性的思辨能力和对现实的疼痛感。总之,他们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理念(除非是那些流氓文化和厕所文化)。
读书的过程就是与各个作者进行心灵沟通、思想对话的过程,用我的思想去探询作者的灵魂余温,去追随作者的思绪历程。这个过程的直接效果就是使得我对他们有了认同感和皈依感(我只读我喜爱的作者的书籍)。读哲学能够吸收哲人深邃的思想、超群的洞察力和极强的前瞻性,体会他们鞭辟入里的理性剖析能力。读文学作品体会到作者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宽广的人文情怀。优美的环境描写让我觉得如身临其境,流连忘返。杉枝带雨、枫叶凌霜、清溪茂林、鸟语花香、山环水绕即是此类的代表。曲折的真情故事感动的我激情澎湃,难以自禁。尤其是有关人生的宏论书籍,读后掩卷长思,简直就像是和一个哲人进行了一次全新的、真诚的、艰难的精神驳难和灵魂对话。(可以暂时忘掉自己的痛,让我重新地、不断地审视自己)。于是我就是在不断地和各个作者进行思想、心灵沟通后思想逐渐丰富了,理性逐渐培养了,心灵逐渐成长了。
由于读书使得我在处理问题上有了更多的方式,看待问题上有了更多的角度,对问题的本质把握更近了一层。看问题看的深刻了,对待问题也就随之豁达了。感到世事其实如出一辙,办事情几乎可以套用一个模式。当然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也就在处理世事上深化了。
读书有一定感想和认识后,我也可以把这些感想记录下来,供别人分享。一起品味,共同成长。记录下你的心情故事,喜怒哀乐、悲欢愁苦尽可作文,只有这时表现出的才是我的真实的真正的另一面或另一些性情。别人读后有所感触,更重要的是自己能宏观的发现自己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有助于我以后对待沧桑世间有一个整体把握和全面预见。以便更大地发挥我的作用和准确的定位自己。减少甚至避免自己走弯路,使得未来的人生道路也平坦一些。尤其是更能为下一代提供很好的人生坐标和人文氛围。让我在成长过程中曾经犯的错误或经历的曲折尽量不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发生。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动力,为他们的发展保驾护航!
读书的直接利益是可以用人民币和美元衡量的。我们可以把先进的知识转化为先进的理念,先进的理念孕育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生产力产生先进的国家,先进的社会。先进的国家与社会又可以更好的为我们生存提供优质服务,为我们的发展与进步注入巨大的潜力。循环互利,互相促进,美好的社会就这样诞生了。
尽管我的身体重量比较轻,但是我还是选择用文化书籍来增添我的重量。找到我的文化尊严,找到中华文化的尊严。时间之长河奔腾不息,人世之沧桑变迁更迭。但是我读书的兴趣一如既往!爱读书永不变!
第三篇:读书随记杂文随笔
小时候读水浒读到李逵杀小衙内,心里愤怒,就想把这书一脚踢开,把里面所有人骂个遍,然后非常见不得李逵。
虽说少不读水浒,不过小时候很多人也读不懂水浒。
如今再读,读懂不该怪李逵。
小衙内被李逵劈死在树林,朱仝怒火中烧,一路追着李逵闯进了柴进的宅院。吴用雷横现身,拜倒,说:
“兄长,望乞恕罪!皆是宋公明哥哥将令分付如此。”
朱仝不依,对众人说:
“若要我上山时,你只杀了黑旋风,与我出了这口气,我便罢!”
——当初读到这里,觉得朱仝硬气,现在再看,心里叹气。朱仝这种周全人,若真要杀,自己动手便是,说什么要别人动手给自己出气。全是气话,自己都知道当不得真。
李逵怒道:
“教你咬我鸟!晁、宋二位哥哥将令,干我屁事!”
朱仝大怒,要和李逵厮打。
——好吧,第一次听雷横吴用说是宋江将令,朱仝心头激动暂不理会。再听李逵说是宋江晁盖,朱仝稍稍平息的怒火又起。鄙视李逵推脱,愤怒李逵冷血,更有一丝无可奈何,无路可走。
朱仝说:“若有黑旋风时,我死也不上山去!”
——有李逵便不上山,那山上的宋江,晁盖,又怎么处理?李逵也是可怜,替他人做刀枪。
接下来,朱仝上了山。李逵留在柴进家,直到李逵打死了殷天锡,连夜回了梁山。
朱仝此时见了李逵,仍然不甘心,拿条朴刀和李逵缠斗,被众人分开。此时,宋江开口了,说了一大番话:
“前者杀了小衙内,不干李逵之事;却是军师吴学究因请兄长不肯上山,一时定的计策。今日既到山寨,便休记心,只顾同心协助,共兴大义,休教外人耻笑。”
——呵呵,前面几次都不见说是吴用,次次都说有宋江。到了宋江这里,就不是自己,全是别人。另外,句句暗讽朱仝不是,兄长不肯上山,教外人耻笑,大帽子一顶接一顶。
宋江让李逵给朱仝说两句好话,结果,李逵闹了起来,不肯给朱仝道歉。
宋江又说:
“兄弟,却是你杀了小衙内。虽是军师严令。论齿序,他也是你哥哥。且看我面,与他伏个礼,我却自拜你便了。”
——几句话,宋江撇了个更干净。严令是军师,杀人是李逵。向朱仝道歉认罪还是李逵。他拜李逵,却不拜朱仝。倒让两个人都要承他人情。
而朱仝,此时早已无可奈何,一切明白如镜,再拉着李逵不放,有什么意思?
恩怨要分明,呵呵!
第四篇:你抑郁过吗杂文随笔
昨天一微信好友里在朋友圈里转发了一篇微博的心理医生的文章《可以自我诊断下!抑郁症症状表现为……》,我点进去看了一下:
抑郁症症状表现为:持续的伤感、焦虑、郁闷或“空荡荡的”感觉;感觉没有希望,看不到前景;有负罪感、或丧失自尊心;心情烦躁、易怒;对曾经喜好的活动失去兴趣,包括性欲;疲惫无力;注意力不集中,记不住细节、难以做决定;睡眠紊乱:早醒或嗜睡;食欲紊乱:暴饮暴食或者缺乏食欲导致体重过重或过轻;有自杀的想法或者有企图自杀;疼痛:头疼、痉挛或者无法治愈的消化系统问题;甚至出现医学上无法解释的症状。如果以上的症状有五种以上并且持续超过两个星期,就可以诊断为抑郁症。
看罢,觉得很像在描述自己,于是留言给她:自我诊断我是。
她回复:我才是!
我可真吃一惊,因为她在我心里是个大女人,身处京城,在职场叱咤风云。曾经为了工作与对手谈判通宵达旦。前两年刚生了二胎,为了照顾小儿子,老公辞职回家,做了专职奶爸。大儿子刚上大学。家里三个男人等着她养,且两个儿子一个幼儿园一个大学都不在义务教育的阶段。一个女人得有多强大才能养家养三个男人?
她要负责十月怀胎,还要负责母乳喂养;她要负责貌美如花,还要负责赚钱养家。
这么强大的女人我可从未想到她会跟上述抑郁症状沾上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她对我的留言也很吃惊,因为她一直觉得我是超然物外的幸福小女人,怎么会抑郁?
还有我们一个共同的朋友也在下面评论:我也是!……
原来不管是大女人还是小女人,都会有抑郁的时候。
文章下面网友留言如下:
除了没有自杀的想法,别的都有,时好时坏,经常因为别人一个眼神,一句我觉得不中听的话,就开始伤感,情绪低落,自卑,烦躁不安,想哭。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抑郁症,因为小时候就这样了到现在大概20年了。经常觉得身边每个人都看不起自己包括最亲的亲人,别人稍微有点对我不好我就会无法释怀。
我不知道我又没有抑郁 只是现在觉得每天过得不开心,好压抑,开心的时间很少,特别在意别人对我的眼光,和对我的评价,因为我还是个学生,在学校会特别压抑,和朋友闹矛盾,每天在寝室总觉得没人理我了说话也没人理,心里快承受不了了,我好怕自己抑郁,我想变得开心起来,开朗起来大胆起来
很焦虑,会持续难过 一点小事,能想很久。晚上会睡不着,会不停的想很多事,只能靠做别的事转移注意力。很不想说话,会特别难过,一点小事会难过很久。很想哭,很多事都没有了兴趣。
原来不管是年少的还是年长的,全都会有抑郁的时候。
看完想写几句话:
第一句: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
第二句:不抑郁的人生是相似的,而抑郁的人生各有各的忧愁。
第三句:每个人光鲜亮丽的外表后,都有不可言说的艰辛。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没有谁的人生永远顺风顺水,苦闷抑郁难免。只是有人能走出来有人走不出来。走出来的,只是抑郁一时;走不出来的就抑郁成疾。
那么,你抑郁过吗?
第五篇:读书杂文随笔
五月份底的职称考试结束了,考前起早摸黑,临时抱佛脚了一个半月,乍然空下来,反而有些不习惯。夜已经深了,外面只有沙沙的风声,我坐在书桌前,与前面柜子摆满的各类书大眼瞪小眼。灯光倒映着我俩的影子,陌生又熟悉。
小时候,我很喜欢看书,还记得小时候家里有好多文言文的书,特别是聊斋志异,里面的故事光怪陆离而富有哲理,我老是缠着父亲翻译讲给我听。再大点就喜欢买四大名著来看(那时候学校极力推荐学生看),那段时间正好在电视在热播各种此类的电视剧。到了高中左右,喜欢上了盛开杂志还有郭敬明的最小说此类散文类小说看,可能是喜欢里面的情节,或者是喜欢里面的措辞,我还买了好多的摘抄卡,把自己喜欢的部分整理出来。小时候喜欢看书,语文成绩一直拔尖,对联,作文,这些一直是我的强项,老师也很关照我,其中不少文章登在地方报纸上(我外婆还保留着每份报纸,老是给来我们家的人看,骄傲的说:这是我孙女写的),怪不好意思的。
但是随着大学,工作,虽然一直有读书的念头,但是一直不成系统,无法和写日记一样坚持下来。职称考试结束后,那天我在上夜班,在闲暇之际点开了手机里的网易蜗牛读书,上下刷书当中,看到了大海交通大学张杰校长推荐的《南渡北归》,在看到序章里的那那段生动描述:“谈到得意处,肩膀上那个呈兔子扒了皮一样温热的紫红色肉球,越发晃动摇摆得厉害。原本满脸蛛网状的皱沟,因塞了过多辨不清来路的尘沙污垢,在汗水冲刷浸泡下,如同乌龟壳上的甲骨文于扑朔迷离中,以快速程序不住地变换重组。随着下部呈元宝状势如蛙形的嘴巴一张一合上下剧烈起伏,龟壳上每一个四仰八叉的字符神咒里,都透着“天下一切人等无足惧者”的傲然神气。”不由的被深深吸引。由而我又重新开始了摘抄的旅途。
我不满足从手机里的阅读,这书太棒了,虽然讲述的是历史,但是完然不枯燥。我买了《南渡北归》的实体书,感觉捧着他摘抄,自己会离他更近一些。越是读,越是了解到了自己知识的贫瘠,越是愧对前几年买来空摆在书架上的各类图书。我在自己的微博上开始上传自己各类书的读书朗诵(我觉得读书不应该只是看,只是写。读,可以更好的代入感情,了解故事及作者写时的感受)。
这时候才深切的感受到,不是忙了时间不够了,而是出入社会后,诱惑多了,反而蒙蔽自己说读书已经价值不高了,把书扔在了角落。但是越是身处社会大染缸,越是觉得少了什么,内心又迫切的想要买书来弥补自己内心的空荡荡,成了死性循环。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