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教学设计
教法展示
安排一课时。(下同)
1.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通过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能用“原文”正确无误地答出下列内容:
①作者的一个观点:“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或“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或“修辞不是把话这么装饰那么装饰,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样翻新的说法,只不过从现有的材料中精心选择而已。”
②修辞选择的两个标准:一个是“准确,富有表现力”;另一个是“修辞有时代性,有社会性”。
③语言积累的三个结合:“它(按:指丰富语言)同思想的提高,知识的充实,生活经验的积累,关系非常密切。”
2.深入课文,思考论述
布置学生再读课文时,要求思考以下问题:
①作者是怎样提出自己的观点的?(要点:开宗明义后即用生活现象印证,正面亮出观点时不忘修正一些人的误解。)
②课文在论述“两个标准”时如何安排层次?(要点:论述第一个标准时,先说明为什么语言运用要讲究准确和富有表现力;接着说明“主客观统一,表达效果才会更好”;最后论述对象和场合的问题。论述第二个标准时,先谈修辞选择因时代不同、社会不同而有异,其次提出了今天的社会对修辞选择有新的要求。)
③在论证修辞选择的条件时,作者强调了什么?(要点:积累语言的重要性。)
3.结合课文,迁移训练
课文后面设计的两道练习,可安排课内、课外各完成一道。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简单,层次清晰,文字通俗易懂。指导学生自读时,要求能够弄清“一个观点”,熟悉“两个标准”,了解“三个结合”,并能用作者的观点去解释一些语言现象,增强学习修辞的意识即可。
(设计B)
教法展示
1.名例引路
即用某熟知的修辞例子让学生发表意见。
示例:相传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先用“到”字,再改“过”字,又换“入”字、“满”字,经过多次更易,最后才选定了“绿”字。
要求:请比较一下“到、过、入、满、绿”等5个字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答案(参考要点):“到、过、入”无非表示春天已经来临。“满”虽然能表示春意之盛,但并不确切,“风”和“满”配搭也很勉强。而“绿”既包含了“春到”,又表示“春满”,更富有春意盎然、春光明媚,使人产生如见其景、如入其境的真实感和美感。
2.金口大开
即课前布置学生备好《现代汉语词典》或关于现代汉语修辞知识方面的资料、书籍。课堂上由学生开放式地给“修辞”下定义或作解释,答案不求统一,《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名家关于修辞的说法”可供参考。
3.课文采珠
即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弄清“一个观点”,熟悉“两个标准”,了解“三个结合”。(“
一、两、三”所指的内容见设计A)
4.火花碰撞
即由学生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学习课文后,每个人的感受可能不同,但以下几点应达成共识:
①课文的观点新颖,见解独到;
②课文对语言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③生活中应锻炼自己的修辞选择能力。
5.身体力行
教案点评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已经对修辞有了比较多的了解和认识,因而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修辞的理解,然后再指导学生自读课文,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认识修辞选择的重要性。
(设计C)
教法展示
1.阅读课文,了解“
一、两、三”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捕捉信息,回答“
一、两、三”所指(具体内容见设计A)。
2.完成练习一,回答“为什么”
为节省时间;可将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每组思考一段材料,着重阐述“为什么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原因。不必局限于《教师教学用书》上的“答案”,而应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发挥创造性,说出自己的见解,有“理”即可。
3.结合练习二,补充实例,畅谈认识
举实例最好是自己或周围同学经历的;谈认识可深可浅,可长可短,但必须“真实”。
4.利用课余时间,有意识地选择本班近期某人某篇作文,翻印给全班同学,要求运用所学知识或受到的启发,从修辞角度对作文作些修改,并列举修改的理由。
教案点评
学习修辞在于运用修辞。由这一点出发,我们认为教学本文时,把握观点是基础,完成练习是桥梁,实际运用是目的。
第二篇: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教学全案
●说 课
关于修辞,各家提出了种种说法。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创造性地提出了修辞的新概念,让人耳目一新。全文的阐述是令人心悦诚服的。学习修辞在于运用修辞。由这一点出发,教学本文时,把握观点是基础,专题训练是桥梁,实际运用是目的。教学方案的基本构架是:先读课文,明确、理解课文要点,在此基础上对课文中的、名著中的、习作里的若干语段评头品足,进而消化作者的观点,自觉指导平时语言实践。●教学目标
1.迅速提取课文要点,准确理解作者的有关修辞的新概念。
2.运用学习本文的心得体会,鉴赏、评说语言材料中运用修辞的优劣得失,自觉运用两个标准来指导今后的语言实践。●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之二。●教学难点
自觉运用两个标准来指导语言实践意识的形成和强化。●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温故知新法。联系所学课文中或实际生活中修辞的运用来理解本篇中的基本观点,强化选择意识。●教学用具
投影片(其一:各家对修辞的定义;其二:填写表格;其三:引爆思维的若干观点句),张志公先生像,张志公代表性著作一本。●学习导航
一、导入语
学生分头讨论、琢磨。请几位学生代表发言,特别要注意,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属修辞,但修辞不单是比喻、夸张、拟人。对于考虑到这一点的同学要给予表扬。出示各家有关修辞的定义: 《辞海》:依据题旨情境,来恰当地表现写说者所要表达的内容的一种活动。《现代汉语词典》: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精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华中师院中文系《现代汉语修辞知识》:简单地说,就是调整和修饰语言。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为了有效地表达意旨,交流思想而适应现实语境,利用民族语言各种因素以美化语言。
教师: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也给“修辞”下了个定义,在他看来,修辞其实就是一个选择过程。板书课题。
二、速读课文,提取要点
(一)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提取要点,完成表格
(二)讨论明确,把握课文的要点
一个定义: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
两个标准:其一,准确,富有表现力;其二,有时代性,有社会性。
(三)压缩第五、第六段,把握作者阐述准确表现力问题的主要信息,限150个字以内。
(四)压缩第七段,把握作者阐述修辞要有时代性社会性问题的主要信息,限130字。参考答案:修辞的另一个重要标准是它既有时代性又有社会性。语言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体现出时代特征;语言作为全民性的交际工具,不会像社会变革那么剧烈,这是其社会性。今天的社会对于语言的运用首先要求准确性,也要讲求速度、效率。反对假大空,也不提倡穷年累月琢磨。
三、进一步研读课文,理解、评说文中的基本观点
(一)提要求,再研读
提示语:对于张志公先生的见解,你是否完全赞成?如果赞成,能否从中学语文教材、古今中外名著、身边同学习作或实际生活中举出一例,印证作者的观点?如果不赞成,也请说说自己的道理。
(二)就观点展开议论,百家争鸣
教师可以列出若干容易产生不同见解的观点句或特别有指导意义的观点句作为思维引爆点,激发学生灵智的火花。例如:
1.修辞不是把话这么装饰那么装饰,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样翻新的说法,只不过是从现有的材料中精心选择而已。
2.说的人写的人不仅要考虑主观方面的目的,也要考虑客观方面的要求。
提示:这一点应达成共识,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在语言运用中正反两方面的体会探讨得失,加深体会。特别要注意区分不同的对象场合来考虑表达,即以场合而言,网上交流和课堂交流就不可混同。经典故事:
①周总理巧改广告
欧洲一个国家的代表团来中国访问,外交部安排欧洲客人观看中华民族歌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为方便客人还特地准备了详细的剧情说明。周总理了解情况后,让工作人员把密密麻麻的剧情介绍撤去,换上一句广告语“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周围人拍手称妙。周总理用客人非常熟悉的莎士比亚名剧来介绍他们不熟悉的戏剧,着实高明。②笑话一则
古时候有个人家请客,到约定时间,大多数的客人都来了,只有一位还未来。主人左等右等,实在不耐烦了,不由得埋怨道:“该来的没来。”大家一听,生气了,就走了几个人。主人连忙解释:“不该走的走了。”不说也罢,这一说又气走了一部分人。剩下一个和主人最要好的,责怪主人不该这么说话,主人急得辩解:“我说的不是他们。”那一位听了,抬脚就走。主人这边还不知道自己怎么得罪了人家。③鲁迅在《立论》中讲的故事 ④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
3.学习修辞,不能完全没有时代观点,不能完全没有社会观点。
提示:这一点也应达成共识。今天假如有人像孔乙己一样满口之乎者也,自然不合时宜;如若满口新新人类语言,也会影响与别人的广泛沟通,让人受不了。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一方面,语言依存于社会,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又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语汇,常常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皇帝”一词的消亡,反映了封建社会覆灭的命运,而现代社会“小皇帝”一词的出现,正是折射人们过度宠爱子女的思想。另一方面,社会生活也离不开语言,社会不能没有语言。
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但它不像社会生活会发生急剧变化,“突然的语言革命”在客观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现代科技的发展,电脑的普及,网络的繁荣,世界交流的增加,使我们的汉语言融入了一些新的成分,如“上网”“网恋”“网上聊天”“恐怖主义”等,但这对于汉语言来说,是一小部分,语言的大部分还是得到了全体成员的继承。另一方面,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同一种语言有共同性的东西,但它的发展烙上了时代的印记,甚至存在地域性的差异,由此构成了语言特点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
正是由于语言既有历史的连贯性,又有不同时代的时代性,那么修辞这项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既要继承语言的精华,又要有所创新;既要融于社会,又要适应时代。4.假话、大话、空话是最不优美的话,最不漂亮的话。5.丰富语言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
提示:可请本班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可讲一些古今中外的轶闻趣事来佐证语言的丰富要同思想的提高,知识的充实,生活经验的积累结合起来这一观点。故事一则:
秦朝末年,楚霸王项羽带兵攻打被刘邦部下大将彭越占领的黄城,经过激烈地厮杀,损兵折将,最后终于占领了黄城。
城被攻破了,彭越也逃走了。然而,城里的老百姓却面临着一场灾难。原来项羽对城里百姓帮彭越守城十分恼怒,就下一道命令,把全城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拘押起来,准备一块儿活埋了,以发泄自己的愤怒。消息传开,老百姓心急如焚,全城哭声一片,人们惊恐得没有了主意。
正在这时,年仅13岁的黄儿,挺身而出,走进军营,要求拜见楚霸王。楚霸王见这少年的胆子挺大,就问道:“你这娃娃,好大的胆子,敢来见我?” 黄儿说:“大王不是常说自己是百姓的父母吗?我当然就是你的孩子了。孩子想父母,难道就不能见一见吗?”
“你找我有什么事?快说!” 黄儿说:“黄城的百姓,以前十分敬畏大王,早就盼着大王来,只因为手无寸铁,只好听彭越大将的摆布,可心里却想着您啊!现在外面有谣传,说要把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活埋,我认为大王是个仁慈的人,决不会干这样的事,如干了,对大王您只有坏处。” “你把道理讲来!”霸王问道。黄儿说:“大王,彭越一逃,百姓就开城门迎接您。如今若要活埋百姓,以后谁敢给您开城门?迎接您也死,不迎接您也死,谁不拼命地守城,谁不想办法打败您?这难道不是只有坏处吗?” 项羽于是打消了原来的念头,发出命令,赦免了全城百姓。
故事评点:黄儿的一番话,救了全城人的性命,这不能不说是黄儿的功劳,不能不说黄儿是一个能说会道的孩子。那么这一番能说会道的话,而且效果十分显著的话,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说这是黄儿认真动脑而来的,如果不经过黄儿认真的、周密的思考,没有相当的思想认识水平,黄儿能解全城百姓性命之祸吗?
四、拓展训练
运用学习本文的心得体会来进行语言的鉴赏评说。
(一)评说一:语言的准确严密
材料像“推敲”的故事,像“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些名句,作为认真仔细、一字不苟的写作态度,说明写作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不是马马虎虎就可以取得的,讲讲未尝不好。但是,在我们的写作实践中,需要的是既严肃而又敏捷的态度和能力。为一个字琢磨好半天,以至穷年累月地去下修辞的功夫,我们不去过多地提倡。这也可以认为是修辞有时代性的一个方面。
点拨:语言学家这几句十分准确而严密。可以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在这里要强调的意思是什么?如果直通通地说“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在修辞时不能一味追求精美而慢腾腾”好不好,为什么?
(二)评说之二:语言的表现力
材料一鲁迅先生悼念左联五烈士的律诗第五句本来是“眼看朋辈成新鬼”,后改成“忍看朋辈成新鬼”。参考意见:“眼看”只是一般意思上的看,“忍看”则是岂忍看,包含着愤怒的感情,作品改用“忍看”更能准确到位地把作者对反动派屠戮革命者的仇恨情绪写出来。材料二鲁迅《阿q正传》“从中兴到末路”一章,写阿q从城里回来“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原稿中只写作“满把是钱”。
参考意见:定稿中显示出来的阿q形象确实鲜明多了。读者从视觉上可以看到阿q扔出了一大堆白光闪闪的银元和金黄灿灿的铜钱,从而不但知道他有钱了,而且感受到他“中兴”的气派和神气。所以未庄的人们立即会对他另眼相看,并“显出一种疑而且敬的形态来”。如果仅用一个“钱”字,便不能收到这种效果。材料三据说欧阳修写《昼锦堂记》一文,已经把文稿交给来求的人了,而且那人早走得很远,欧阳修猛然想起开头两句“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不够满意,立刻派人骑上快马去追赶回来,加上两个“而”字,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
参考意见:这两个“而”字一加,原句急促的语气就变得舒缓流畅,直板的语调也变得有所起伏,在表情达意方面更具表现力。
(三)评说之三:语言的得体
材料一一个叫小王的医生,有一次,他拼命蹬着自行车,要赶到好朋友小张家去参加小张的婚宴。
他来到小张家,已经迟到了一段时间,于是小张要罚小王喝酒三杯。小王听了急得乱叫:“我不想迟到,谁知道送来了急诊病人,救了半天也没救活,死掉了。” 大家听了,个个脸有愠色,小张想改变一下气氛,连忙把小王拉出来去见新娘。来到新娘面前,小张想介绍小王和新娘认识。小王得意地说:“新娘子么,跟她熟透了,她烧成灰我也认得!”
新娘刹时气得脸通红,满屋子的好朋友都尴尬极了。
最后,虽然小王滴酒未沾,但大家一致认为他喝醉了,于是决定立刻把小王遣送回家去。在临走时,小王自己还不知道是何原因呢!
参考意见:说话要注意场合,如果不注意场合随便乱说,那么就不会得到别人的欢迎。小王在朋友喜庆的婚宴上接连说出那些大煞风景的话,难怪成为最不受欢迎的人!材料二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推行新法,当时任谏议大夫(省称“谏议”)的司马光给他写信,反对新法,说王安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其中有云:“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信的最后说:“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参考意见:得体并非矫揉造作,发违心之论。而是出于特定目的,考虑到特定的对象或场合,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王安石的回信简练刚劲,三言两语就反驳了司马光加给他的四个罪名。信的最后一句,斩钉截铁,表示了坚持革新的执著态度。最后连通常要加的助词“也”也不加,戛然而止,毫无舒缓之气,那股决绝劲,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极具感染力。
说明:拓展训练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来确定多少时间,长短不拘。如课上时间有限,有些材料可以放到课后书面评说。
五、课后作业
(一)思考你的学习、生活中哪些场合亟须提高修辞能力方可从容应对,你的突破难点在哪里?
(二)课后思考练习一第2、3小题。●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志公先生的修辞学术活动之所以对新中国的修辞研究,乃至整个文化教育事业产生广泛的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除了他一系列的著述及时问世外,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他通过自己的长期探索与研究,对修辞学“提出新例证,指出新条理”,从而开拓了修辞学的新境界。在《修辞概要》一书中,他对修辞学的性质、目的、任务、功效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都作了饶有新意而又通俗生动的阐释,这些理论为修辞学的大众化,为志公先生创建新的修辞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往的修辞研究,比较偏重于对辞格体系的探讨与列举,有些著作虽然也注意到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的两大分野,但往往重积极修辞而轻消极修辞,因而不能比较详尽、深刻地揭示整个修辞世界。志公先生超越了前人的窠臼,从“用词”“造句”“修辞”“篇章和风格”等不同层次和方面着手进行修辞研究。这是一种新的尝试。实践证明,这种安排和探讨更符合人们语言表述的运用机制,从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现代语言科学认为,对语言运用的研究,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语言结构层次,二是表述结构层次。志公先生远在40年前就认识到这一点,并且付之实践,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的这种格局与处理,既然符合语言结构与语言运行机制,当然也就更方便于修辞教学。(节选自胡裕树《张志公与汉语修辞学》)●学习卡片 词汇积累
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样,好像有什么了不起。谈笑风生: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又风趣。
言不由衷:说的话不是从内心发出的。指心口不一致。大模大样:形容傲慢、满不在乎的样子。低三下四:形容卑贱没有骨气。穷年累月:指接连不断,时间长久。
第三篇:《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教学设计示例高中语文教案
教法展示
安排一课时。(下同)
1.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通过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能用“原文”正确无误地答出下列内容:
②修辞选择的两个标准:一个是“准确,富有表现力”;另一个是“修辞有时代性,有社会性”。
③语言积累的三个结合:“它(按:指丰富语言)同思想的提高,知识的充实,生活经验的积累,关系非常密切。”
2.深入课文,思考论述
布置学生再读课文时,要求思考以下问题:
②课文在论述“两个标准”时如何安排层次?(要点:论述第一个标准时,先说明为什么语言运用要讲究准确和富有表现力;接着说明“主客观统一,表达效果才会更好”;最后论述对象和场合的问题。论述第二个标准时,先谈修辞选择因时代不同、社会不同而有异,其次提出了今天的社会对修辞选择有新的要求。)
3.结合课文,迁移训练
课文后面设计的两道练习,可安排课内、课外各完成一道。教案点评(设计b)
教法展示
1.名例引路
即用某熟知的修辞例子让学生发表意见。
示例:相传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先用“到”字,再改“过”字,又换“入”字、“满”字,经过多次更易,最后才选定了“绿”字。
要求:请比较一下“到、过、入、满、绿”等5个字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答案(参考要点):“到、过、入”无非表示春天已经来临。“满”虽然能表示春意之盛,但并不确切,“风”和“满”配搭也很勉强。而“绿”既包含了“春到”,又表示“春满”,更富有春意盎然、春光明媚,使人产生如见其景、如入其境的真实感和美感。
2.金口大开
即课前布置学生备好《现代汉语词典》或关于现代汉语修辞知识方面的资料、书籍。课堂上由学生开放式地给“修辞”下定义或作解释,答案不求统一,《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名家关于修辞的说法”可供参考。
3.课文采珠
即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弄清“一个观点”,熟悉“两个标准”,了解“三个结合”。(“
一、两、三”所指的内容见设计a)
4.火花碰撞
即由学生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学习课文后,每个人的感受可能不同,但以下几点应达成共识:
①课文的观点新颖,见解独到;
②课文对语言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③生活中应锻炼自己的修辞选择能力。
5.身体力行
即完成练习题,答案可参见《教师教学用书》。教案点评(设计c)
教法展示
1.阅读课文,了解“
一、两、三”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捕捉信息,回答“
一、两、三”所指(具体内容见设计a)。
2.完成练习一,回答“为什么”
为节省时间;可将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每组思考一段材料,着重阐述“为什么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原因。不必局限于《教师教学用书》上的“答案”,而应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发挥创造性,说出自己的见解,有“理”即可。
3.结合练习二,补充实例,畅谈认识
举实例最好是自己或周围同学经历的;谈认识可深可浅,可长可短,但必须“真实”。
4.利用课余时间,有意识地选择本班近期某人某篇作文,翻印给全班同学,要求运用所学知识或受到的启发,从修辞角度对作文作些修改,并列举修改的理由。教案点评
学习修辞在于运用修辞。由这一点出发,我们认为教学本文时,把握观点是基础,完成练习是桥梁,实际运用是目的。
第四篇:高一语文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2
7*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说
课
关于修辞,各家提出了种种说法。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创造性地提出了修辞的新概念,让人耳目一新。全文的阐述是令人心悦诚服的。学习修辞在于运用修辞。由这一点出发,教学本文时,把握观点是基础,专题训练是桥梁,实际运用是目的。教学方案的基本构架是:先读课文,明确、理解课文要点,在此基础上对课文中的、名著中的、习作里的若干语段评头品足,进而消化作者的观点,自觉指导平时语言实践。
●教学目标
1.迅速提取课文要点,准确理解作者的有关修辞的新概念。
2.运用学习本文的心得体会,鉴赏、评说语言材料中运用修辞的优劣得失,自觉运用两个标准来指导今后的语言实践。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之二。●教学难点
自觉运用两个标准来指导语言实践意识的形成和强化。●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温故知新法。联系所学课文中或实际生活中修辞的运用来理解本篇中的基本观点,强化选择意识。
●教学用具
投影片(其一:各家对修辞的定义;其二:填写表格;其三:引爆思维的若干观点句),张志公先生像,张志公代表性著作一本。
●学习导航
一、导入语
教师:说话写文章得讲究语法、合乎逻辑,还要考虑修辞。什么是修辞?请大家前后左右商量一下,给“修辞”下个定义,好不好?
学生分头讨论、琢磨。请几位学生代表发言,特别要注意,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属修辞,但修辞不单是比喻、夸张、拟人。对于考虑到这一点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出示各家有关修辞的定义: 《辞海》:依据题旨情境,来恰当地表现写说者所要表达的内容的一种活动。《现代汉语词典》: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精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华中师院中文系《现代汉语修辞知识》:简单地说,就是调整和修饰语言。《修辞》:在说话或写文章的过程中,经常要考虑如何把词语选用得恰当些,把句子组织得好一些,使自己的语言能够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客观事物。
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为了有效地表达意旨,交流思想而适应现实语境,利用民族语言各种因素以美化语言。
教师: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也给“修辞”下了个定义,在他看来,修辞其实就是一个选择过程。板书课题。
二、速读课文,提取要点
(一)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提取要点,完成表格
(二)讨论明确,把握课文的要点
一个定义: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
两个标准:其一,准确,富有表现力;其二,有时代性,有社会性。
提醒:在完成这一工作的时候,要请学生注意抓住显示语言脉络的语句,迅速准确地理清层次,明确要点。比如文章在提出重要见解时常常先用问句引路,像本文开头的“什么是修辞?”第三段一连提了四个问题“怎么选择?根据什么选择?怎么叫选择得好?怎么叫选择得不好?”实在是为读者指明了探索的方向,知道选择标准就在随后的段落中。再比如文章中常用表示顺序的词语暗示层次,像课文第七段开头一句“说到这里,就自然要联系到选择语言材料,也就是说进行修辞工作的又一个重要的标准”中的“又一个”。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随时抓住这些路标,就不致走马观花,头脑中一片模糊,而能在提高阅读效率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压缩第五、第六段,把握作者阐述准确表现力问题的主要信息,限150个字以内。
参考答案:实现表达的准确性、有表现力,要使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相统一。说话写文章要研究对象和场合,据此选择语言材料、组织语言材料,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所谓得体,就是在真实的、实事求是的前提之下,根据具体的场合、具体的对象,采取恰当的说法,表现出自己一种应有的修养,一种比较高尚的思想精神面貌。
(四)压缩第七段,把握作者阐述修辞要有时代性社会性问题的主要信息,限130字。参考答案:修辞的另一个重要标准是它既有时代性又有社会性。语言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体现出时代特征;语言作为全民性的交际工具,不会像社会变革那么剧烈,这是其社会性。今天的社会对于语言的运用首先要求准确性,也要讲求速度、效率。反对假大空,也不提倡穷年累月琢磨。
三、进一步研读课文,理解、评说文中的基本观点
(一)提要求,再研读
提示语:对于张志公先生的见解,你是否完全赞成?如果赞成,能否从中学语文教材、古今中外名著、身边同学习作或实际生活中举出一例,印证作者的观点?如果不赞成,也请说说自己的道理。
(二)就观点展开议论,百家争鸣
教师可以列出若干容易产生不同见解的观点句或特别有指导意义的观点句作为思维引爆点,激发学生灵智的火花。例如:
1.修辞不是把话这么装饰那么装饰,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样翻新的说法,只不过是从现有的材料中精心选择而已。
提示:一般地这么说还行,但不能绝对化,这一句中“只不过”改成“常常”更妥帖。创造性可以是变通,也可以是突破。语言选择运用的框架相对稳定,但并非千秋不变。别出心裁,标新立异,没什么不好。如流行歌词中有“幸福着你的幸福”,按传统的语法规范看,肯定有语病,但大家都欣赏。为什么不可以“琵琶起舞换新声”呢?新旧没有绝对的界限,细究源头,意动用法在古文中非常普遍,今天看来是另类的用法,其实只是古为今用。再如“很中国”“很女人”,名词“中国”“女人”扮演了形容词的角色了,这样的古为
今用同样新鲜有味,却是突破现有的语言框架的结果。
2.说的人写的人不仅要考虑主观方面的目的,也要考虑客观方面的要求。
提示:这一点应达成共识,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在语言运用中正反两方面的体会探讨得失,加深体会。特别要注意区分不同的对象场合来考虑表达,即以场合而言,网上交流和课堂交流就不可混同。
经典故事:
①周总理巧改广告
欧洲一个国家的代表团来中国访问,外交部安排欧洲客人观看中华民族歌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为方便客人还特地准备了详细的剧情说明。周总理了解情况后,让工作人员把密密麻麻的剧情介绍撤去,换上一句广告语“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周围人拍手称妙。周总理用客人非常熟悉的莎士比亚名剧来介绍他们不熟悉的戏剧,着实高明。
②笑话一则
古时候有个人家请客,到约定时间,大多数的客人都来了,只有一位还未来。主人左等右等,实在不耐烦了,不由得埋怨道:“该来的没来。”大家一听,生气了,就走了几个人。主人连忙解释:“不该走的走了。”不说也罢,这一说又气走了一部分人。剩下一个和主人最要好的,责怪主人不该这么说话,主人急得辩解:“我说的不是他们。”那一位听了,抬脚就走。主人这边还不知道自己怎么得罪了人家。
③鲁迅在《立论》中讲的故事 ④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
3.学习修辞,不能完全没有时代观点,不能完全没有社会观点。
提示:这一点也应达成共识。今天假如有人像孔乙己一样满口之乎者也,自然不合时宜;如若满口新新人类语言,也会影响与别人的广泛沟通,让人受不了。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一方面,语言依存于社会,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又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语汇,常常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皇帝”一词的消亡,反映了封建社会覆灭的命运,而现代社会“小皇帝”一词的出现,正是折射人们过度宠爱子女的思想。另一方面,社会生活也离不开语言,社会不能没有语言。
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但它不像社会生活会发生急剧变化,“突然的语言革命”在客观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现代科技的发展,电脑的普及,网络的繁荣,世界交流的增加,使我们的汉语言融入了一些新的成分,如“上网”“网恋”“网上聊天”“恐怖主义”等,但这对于汉语言来说,是一小部分,语言的大部分还是得到了全体成员的继承。另一方面,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同一种语言有共同性的东西,但它的发展烙上了时代的印记,甚至存在地域性的差异,由此构成了语言特点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
正是由于语言既有历史的连贯性,又有不同时代的时代性,那么修辞这项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既要继承语言的精华,又要有所创新;既要融于社会,又要适应时代。
4.假话、大话、空话是最不优美的话,最不漂亮的话。提示:同学们谈认识本身就要反对“假话、大话、空话”。时代与社会呼唤实事求是,讲真话,抒真情,点点滴滴皆可信。假大空的话是没有谁愿意听的,假大空的文章是没有人愿意读的。“文革”时的那些高、大、全式的作品没有生命力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
5.丰富语言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
提示:可请本班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可讲一些古今中外的轶闻趣事来佐证语言的丰富要同思想的提高,知识的充实,生活经验的积累结合起来这一观点。
故事一则:
秦朝末年,楚霸王项羽带兵攻打被刘邦部下大将彭越占领的黄城,经过激烈地厮杀,损兵折将,最后终于占领了黄城。
城被攻破了,彭越也逃走了。然而,城里的老百姓却面临着一场灾难。原来项羽对城里百姓帮彭越守城十分恼怒,就下一道命令,把全城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拘押起来,准备一块儿活埋了,以发泄自己的愤怒。消息传开,老百姓心急如焚,全城哭声一片,人们惊恐得没有了主意。
正在这时,年仅13岁的黄儿,挺身而出,走进军营,要求拜见楚霸王。楚霸王见这少年的胆子挺大,就问道:“你这娃娃,好大的胆子,敢来见我?” 黄儿说:“大王不是常说自己是百姓的父母吗?我当然就是你的孩子了。孩子想父母,难道就不能见一见吗?”
“你找我有什么事?快说!” 黄儿说:“黄城的百姓,以前十分敬畏大王,早就盼着大王来,只因为手无寸铁,只好听彭越大将的摆布,可心里却想着您啊!现在外面有谣传,说要把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活埋,我认为大王是个仁慈的人,决不会干这样的事,如干了,对大王您只有坏处。”
“你把道理讲来!”霸王问道。黄儿说:“大王,彭越一逃,百姓就开城门迎接您。如今若要活埋百姓,以后谁敢给您开城门?迎接您也死,不迎接您也死,谁不拼命地守城,谁不想办法打败您?这难道不是只有坏处吗?”
项羽于是打消了原来的念头,发出命令,赦免了全城百姓。
故事评点:黄儿的一番话,救了全城人的性命,这不能不说是黄儿的功劳,不能不说黄儿是一个能说会道的孩子。那么这一番能说会道的话,而且效果十分显著的话,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说这是黄儿认真动脑而来的,如果不经过黄儿认真的、周密的思考,没有相当的思想认识水平,黄儿能解全城百姓性命之祸吗?
四、拓展训练
运用学习本文的心得体会来进行语言的鉴赏评说。
(一)评说一:语言的准确严密 材料 像“推敲”的故事,像“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些名句,作为认真仔细、一字不苟的写作态度,说明写作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不是马马虎虎就可以取得的,讲讲未尝不好。但是,在我们的写作实践中,需要的是既严肃而又敏捷的态度和能力。为一个字琢磨好半天,以至穷年累月地去下修辞的功夫,我们不去过多地提倡。这也可以认为是修辞有时代性的一个方面。
点拨:语言学家这几句十分准确而严密。可以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在这里要强调的意思是什么?如果直通通地说“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在修辞时不能一味追求精美而慢腾腾”好不好,为什么?
(二)评说之二:语言的表现力
材料一 鲁迅先生悼念左联五烈士的律诗第五句本来是“眼看朋辈成新鬼”,后改成“忍看朋辈成新鬼”。
参考意见:“眼看”只是一般意思上的看,“忍看”则是岂忍看,包含着愤怒的感情,作品改用“忍看”更能准确到位地把作者对反动派屠戮革命者的仇恨情绪写出来。
材料二 鲁迅《阿Q正传》“从中兴到末路”一章,写阿Q从城里回来“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原稿中只写作“满把是钱”。
参考意见:定稿中显示出来的阿Q形象确实鲜明多了。读者从视觉上可以看到阿Q扔出了一大堆白光闪闪的银元和金黄灿灿的铜钱,从而不但知道他有钱了,而且感受到他“中
兴”的气派和神气。所以未庄的人们立即会对他另眼相看,并“显出一种疑而且敬的形态来”。如果仅用一个“钱”字,便不能收到这种效果。
材料三 据说欧阳修写《昼锦堂记》一文,已经把文稿交给来求的人了,而且那人早走得很远,欧阳修猛然想起开头两句“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不够满意,立刻派人骑上快马去追赶回来,加上两个“而”字,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
参考意见:这两个“而”字一加,原句急促的语气就变得舒缓流畅,直板的语调也变得有所起伏,在表情达意方面更具表现力。
(三)评说之三:语言的得体
材料一 一个叫小王的医生,有一次,他拼命蹬着自行车,要赶到好朋友小张家去参加小张的婚宴。
他来到小张家,已经迟到了一段时间,于是小张要罚小王喝酒三杯。小王听了急得乱叫:“我不想迟到,谁知道送来了急诊病人,救了半天也没救活,死掉了。”
大家听了,个个脸有愠色,小张想改变一下气氛,连忙把小王拉出来去见新娘。来到新娘面前,小张想介绍小王和新娘认识。小王得意地说:“新娘子么,跟她熟透了,她烧成灰我也认得!”
新娘刹时气得脸通红,满屋子的好朋友都尴尬极了。
最后,虽然小王滴酒未沾,但大家一致认为他喝醉了,于是决定立刻把小王遣送回家去。在临走时,小王自己还不知道是何原因呢!
参考意见:说话要注意场合,如果不注意场合随便乱说,那么就不会得到别人的欢迎。小王在朋友喜庆的婚宴上接连说出那些大煞风景的话,难怪成为最不受欢迎的人!
材料二 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推行新法,当时任谏议大夫(省称“谏议”)的司马光给他写信,反对新法,说王安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其中有云:“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信的最后说:“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参考意见:得体并非矫揉造作,发违心之论。而是出于特定目的,考虑到特定的对象或场合,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王安石的回信简练刚劲,三言两语就反驳了司马光加给他的四个罪名。信的最后一句,斩钉截铁,表示了坚持革新的执著态度。最后连通常要加的助词“也”也不加,戛然而止,毫无舒缓之气,那股决绝劲,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极具感染力。
说明:拓展训练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来确定多少时间,长短不拘。如课上时间有限,有些材料可以放到课后书面评说。
五、课后作业
(一)思考你的学习、生活中哪些场合亟须提高修辞能力方可从容应对,你的突破难点在哪里?
(二)课后思考练习一第2、3小题。●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志公先生的修辞学术活动之所以对新中国的修辞研究,乃至整个文化教育事业产生广泛的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除了他一系列的著述及时问世外,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他通过自己的长期探索与研究,对修辞学“提出新例证,指出新条理”,从而开拓了修辞学的新境界。在《修辞概要》一书中,他对修辞学的性质、目的、任务、功效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都作了饶有新意而又通俗生动的阐释,这些理论为修辞学的大众化,为志公先生创建新的修辞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往的修辞研究,比较偏重于对辞格体系的探讨与列举,有些著作虽然也注意到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的两大分野,但往往重积极修辞而轻消极修辞,因而不能比较详尽、深刻地揭示整个修辞世界。志公先生超越了前人的窠臼,从“用词”“造句”“修辞”“篇章和风格”等不同层次和方面着手进行修辞研究。这是一种新的尝试。实践证明,这种安排和探讨更符合人们语言表述的运用机制,从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现代语言科学认为,对语言运用的研究,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语言结构层次,二是表述结构层次。志公先生远在40年前就认识到这一点,并且付之实践,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的这种格局与处理,既然符合语言结构与语言运行机制,当然也就更方便于修辞教学。(节选自胡裕树《张志公与汉语修辞学》)
●学习卡片 词汇积累
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样,好像有什么了不起。谈笑风生: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又风趣。
言不由衷:说的话不是从内心发出的。指心口不一致。大模大样:形容傲慢、满不在乎的样子。低三下四:形容卑贱没有骨气。穷年累月:指接连不断,时间长久。
第五篇: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
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其间心理咨询者与当事人的关系能给予后者一种安全感,使其可以从容地开放自己,甚至可以正视自己。认真地听当事人讲话,准确地认同其内心体验,积极地响应其讲话内容。这一过程通常要求心理咨询员要注意以下的技巧:
1、倾听。学会倾听是心理咨询的先决条件。在实践中,倾听意味着学会沉默,并学会设身处地地去体验当事人的内心感受并做出富于同感的反应。同时,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学会在不放弃个人的信念与价值观的条件下,接受他人的信念与价值观,以能够更好地体验其感受,把握其思路,做出由衷的同感反应。
2、沉默。沉默可以是尊重与接纳的表示,也可以是自我反省的需要。由此,沉默的意义在于给当事人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来反省,思考其个人成长的过程。沉默的运用通常需要体语的积极辅助。适时的沉默可令人感到亲切、善解人意。
3、探讨。探讨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心理咨询员要学会以提问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以讨论来加深当事人对面临困难与自我成长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终而启发当事人开阔视野,加强自信,发展自我。
4、质问。质问是心理咨询的重要手段,它旨在推动当事人重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并要力戒主观武断、强加于人的倾向。
总之,上述的技巧是心理咨询员与当事人沟通并帮助后者自我成长的常用手段。它们是心理咨询区别于一般社交谈话与生活咨询的指标。它们使心理咨询员得以成为可亲可近、可信可敬的化身。
在教学中,我遇到一学生为了到网吧上网,经常无故缺席。我找他谈心,首先倾听他的想法。通过倾听,我知道他因父母离异,同学们对他有看法,不愿与同学交往,才这样做。随后我通过与班上同学做工作,与这位同学交往,让他改正不良习惯。一段时间后,我发觉他变了,缺课的时间逐渐减少,班上的同学也跟他交往了,看上去,他比以前开心了。所以,倾听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活动,而是主动的、积极的活动,它使人学会用心去听人讲话。可以说,整个心理咨询的学习过程也是倾听的学习过程。
倾听意味着学会沉默,学会贯注,学会设身处地地去体验当事人的内心感受并做出富于同感的反应。同时,倾听不是要心理咨询员放弃个人的信念与价值观,而是要让他学会兼容并蓄,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学会在不放弃个人的信念与价值观的条件下,接受他人的信念与价值观,以能够更好地体验其感受,把握其思路,做出由衷的同感反应。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前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人格。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学习《学校心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心得体会
学习了《学校心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使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不少的知识。下面是我对这次学习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1、修身养性,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是形成学生人格的重要条件。在师范学习时有这样一句话“学高为师,身正是范”。的确,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人格。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具有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态度,还要具有临危不惧,敢于向困难挑战的勇气。
2、教师要学会尊重、宽容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学生的选择。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是放纵。教育需要严师,但更需要爱与宽容。对自己的学生宽容,更是一名教师应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作为教师,应充分理解、体谅学生的不成熟,宽容他们一时的过错。这种做法,既能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
3、对新时代教师的认识.在逐步实现网络教育的今天,我们还有部分教师满足“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的陈旧教学方法。因为这种教学既简单,又省事。但这种过时的落后教学,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使用。而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哪个学校没有一到几个多媒体教室供老师使用。所以,作为一名网络时代的现代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创新。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信息化知识,以此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客观需要。
通过这次学习,我感触很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在工作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
学习《学生心理调适与辅导》的心得体会
通过培训,我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教育,学生自己是心理发展的主体,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心理的自我矛盾运动,才能起作用,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可以减少甚至杜绝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与手段。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总之,只有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有着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有意识地培养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学习《教师心理调适与辅导》心得体会
通过《教师心理调适与辅导》的学习,我明白了当前教师压力问题的现状以及压力带给老师的影响,懂得了压力的来源和作为老师应如何做好自己的心理调适等知识。
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应从下面几方面来调适自己的心理: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2、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时俱进,才能找到自己的应处位置,同时也要增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识,保持良好的心态。
3、知足常乐,自我调节生活的质量与节奏。当生活遇到压力时,多想想好的地方,或想想办法到户外散心等来舒缓压力。
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的确可以减少甚至杜绝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