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用手也行》教学反思
《不用手也行》是一次让幼儿不直接用手接触乒乓球,将球从红筐运到蓝筐的“做中学”活动。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在与纸条、扭扭棒、筷子、牙膏盒和吸管等这些不同层次的材料互动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相关的生活经验。活动中,幼儿对于这些材料都非常感兴趣,积极的尝试借助这些材料来运球。在这些材料中,最简单的当属筷子了,选择这个材料的幼儿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乒乓球给运了过去。选择纸条的幼儿在把玩了一阵后想到将纸条包住运球的方法,(其实还可以将纸条对折运球)特别是当看到一个成功的范例后,小组上的其他成员纷纷加以模仿,而没有进行其他方法的尝试。选择牙膏盒的幼儿刚开始很起劲的拨弄着牙膏盒,反复几次把球拨到桌上后,一个孩子想到了打开牙膏盒,把乒乓球卡进牙膏盒里运球。旁边的幼儿看见了学着他的样子也把牙膏盒打开,可惜翘在外面的牙膏盒总是将调皮的乒乓球给挤走。粗心的他们没有发现把牙膏盒的盖子藏在里面会更方便卡住乒乓球。用扭扭棒的幼儿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摸索发现了多种方法,有的幼儿把扭扭棒对折当筷子夹着把乒乓球运到了蓝筐;有的幼儿把扭扭棒变形成一个小弹簧把乒乓球圈绕在里面运球;还有的幼儿把扭扭棒的一头绕成圆形当成勺子运球。问题最大的就是选择吸管的幼儿了。
他们想到了用吸管吸住乒乓球但是经过几次尝试后却始终运不过去,最后还是把吸管当成了筷子使用才完成,更有的幼儿在几次失败后不耐烦的把乒乓球用手直接抓到了篮筐里,可是记录单上呈现的却都是吸管吸的方法。幼儿操作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和亮点与我预设的相差不大,因此,在指导幼儿操作环节时,我采用信任和等待的方式让幼儿亲历探究的过程,并重点观察了牙膏盒、扭扭棒和吸管的小组。在讲评时也主要结合这三种材料的幼儿记录单展开,帮助幼儿梳理运球材料的多样性以及同种材料不同的使用方法。通过个别演示的方法帮助幼儿发现打开牙膏盒后盖子放在哪里更方便运球。通过观察使用扭扭棒幼儿的记录单帮助其他幼儿发现同样一种材料,只要愿意尝试,不怕失败就会有多种不同的运球方法。通过纠错的方法,请用吸管夹球却记录用吸管吸球的幼儿进行演示,提醒他们如实记录的重要性,再通过我的示范帮助幼儿明确吸球也是一种方法,但需要我们耐心、细致的将吸管对准球再吸住一口气才能顺利的把球运到篮筐。活动看似很顺利的按照预设的步骤展开结束,但事后反思幼儿在本次活动中出现的作假问题,让我重新审视材料提供的价值。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对成功的渴望是毋庸置疑的,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渴望,当他们反复尝试猜想的方式却没有成功后采取了错误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心里需求。而吸管这一材料虽然相对其他材料来说是一种新的方法--吸,但对于中班幼儿来说难度还是太大了,一个是球形表面不容易固定,虽然我把吸管尖尖的一头给剪掉了,但还是容易漏气。另一个是屏住一口气的时间长度过于高估幼儿了,对于幼儿来说,吸住一口气、将吸管固定球面可能已经超过中班幼儿的能力范围了。在材料的提供的细节上还是有很多需要我思考的地方,只有教师对提供的材料了然于心,才能更好地让材料为幼儿服务。正如弗洛姆在《为自己的人》一书中所说:潜能是种子,如果给予适当的发展条件,这些种子就会生长,并有所展现,但如果缺乏条件,它们就会夭折。
第二篇:不用手也行(大班)
3.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素养,激发探究兴趣。
活动准备:
乒乓球、记录卡、纸杯、铅丝、绳子、小剪刀、笔、吸管、泥工、牙膏盒、勺子、乒乓板等。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实验设想。
1.提出问题:怎样在不移动盘子又不用手直接碰到乒乓球的情况下,把球从这个盘子运到另一个盘子里呢?
2.请幼儿将
实验设想记录在“我的办法”一栏,然后与同伴相互交流。
二、充分利用材料,动手实验操作。
1.幼儿实验并记录:
“活动室里有许多材料,你们可以先根据刚才想的办法去找一找,试一试,把结果记录在‘实验结果’这一栏。其它的材料你也可以试一试,同样把它记录下来。”
教师适时指导幼儿实验,并提醒幼儿注意:手不能碰到球。
2.交流实验情况。
①幼儿讲一讲:“你用了哪些方法?你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
②教师记录幼儿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请其它幼儿帮助解决。
③引导幼儿发现:
两个材料协作可以运球;
改变材料形状可以运球。
三、初步尝试小组统计记录法。
怎样让大家一看就知道你们一组一共用了哪些方法呢?启发幼儿尝试小组统计记录。提出小组统计要求:①统计要全面清楚;②相同的方法只要记一次。
四、游戏:“运球比赛”
1.引导每组幼儿在统计的基础上选择一种既快又方便的运球方法。
2.每组推选1名选手运用选择的方法进行运球比赛。
第三篇:《不爱用手的小河马》的教学反思
在《不爱用手的小河马》这个语言活动中,我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有两个:安静地倾听故事,理解故事的内容;.知道小手的用处很大,懂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的道理。为了能通过活动来达到第一个目标,我在第一遍讲故事的同时就出示了图片,想通过图片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吸引幼儿倾听,以此加深孩子对故事的理解。可活动下来,事如愿违。有较多一部分的幼儿只关注图片上的动物,而忽视了对故事的倾听。因此在提问时,许多小朋友没能积极正确地回答问题。因此,我体会到,在故事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讲第一遍故事时,应尽量不出示图片,不在视觉上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分散幼儿听故事的注意力,给幼儿专心听故事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养成幼儿安静听故事的好习惯,同时也能有助于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再者我感觉到教师在语言活动中的提问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幼儿不能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时,我们要以引导的方式进行追问,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在孩子没能回答出问题时,教师往往心里比较急,自圆其说,不自觉地就自个儿把问题全回答了。因此孩子说的机会就比较少,自然对故事的理解也不会很透彻。
在幼儿基本理解了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幼儿说说自己的小手能做什么事?小朋友都纷纷举手告诉老师“我的小手会写字”,“我的小手会洗脸”,“我的小手会穿衣”……听听,我们的宝宝多能干呀!通过故事幼儿明白了自己小手的本领是很大的,我们都要尝试着用小手去做力所能及的事。还让小朋友模仿会做的事情,小朋友参与性很强,目标的达成度较高。
在活动中,我发现有好多孩子其实早就懂这个道理,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也愿意自己做。但现实生活中往往是他们根本没机会做自己的事情,并不是他们要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帮忙,而是大人们闲得无聊或怕这怕那,所以都抢着替孩子做了好多事情,使好多孩子失去了自己锻炼、练习的机会。长此以往,孩子慢慢地变得不愿意自己做事了,干脆依赖大人了。因此,作为幼儿园的老师,需要经常和家长沟通,互相了解,共同探讨,只有达到了教育上的一致性,教育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否则只是教育只是一种口号,没实际意义。所以希望所有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的小手变得更能干!
第四篇:《不爱用手的小河马》的教学反思
在《不爱用手的小河马》这个语言活动中,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有两个:安静地倾听故事,理解故事的内容;.知道小手的用处很大,懂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的道理。
活动中,第一遍故事我是完整讲述的,没有出示图片,而是采用不同的动物变化不同的声音,尽可能的让故事更生动些,孩子们听得都很认真,很专注。因此,在后来的提问中,许多小朋友都能积极正确地回答问题。所以,我觉得在故事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讲第一遍故事时,应尽量不出示图片,不在视觉上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分散幼儿听故事的注意力,给幼儿专心听故事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养成幼儿安静听故事的好习惯,同时也能有助于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故事《不爱用手的小河马》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比较通俗易懂,通过故事幼儿都能明白了自己小手的本领是很大的,小朋友都要尝试着用自己的小手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活动最后,我让孩子说说自己的小手能做什么事?他们都纷纷举手告诉老师“我的小手会画画”,“我的小手会洗脸”,“我的小手会穿衣”,“我的小手会吃饭”……可是,说说简单,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平时在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抢着替孩子做事情,我们的孩子失去了很多锻炼、学习的机会。长此以往,有的孩子变得不愿意自己做事了,依赖大人了。因此,在新入学的孩子中间总会看到几个可爱的“小河马”等着我们去帮助。我想,小孩子都是爱动、好学的,家长应当尽量放手,提供给孩子更多的锻炼机会,如:在家时,让幼儿自己洗脸、洗脚、自己穿简单的衣服、鞋袜等。我想只要家园共同努力,孩子的进步将是显而易见的,孩子的小手也将变得更能干!
第五篇:用手来测量教学设计
3.《用手来测量》教学设计
百崎中心小学 陈燕梅
教材分析
《用手来测量》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3课,也是对前2课的比较方法的继续。本课将在前面单一的两两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测量能让比较更准确,而身体可以作为一个非标准单位,用来比较更多物体的尺寸。学生通过利用手来测量比较桌子高度的方式,体验用手作为标准测量时的准确性。学生在这一课将测量标记与课桌高度等长的纸条有几拃,并相互比较同样高度的课桌拃数是否相同。通过这样的比较,理解为了测量更加地准确,让比较结果更科学,需要统一测量的标准。
在这一课的学习中,还期望学生能学会用手拃来测量物体长度,并能在有些物体不方便测量时,想方法借助道具来解决。同时,在测量过程中能相互合作,使测量操作更准确,这为后续进一步采用统一标准来测量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
2.人体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方便测量
3.知道“拃”是 张开大拇指和中指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科学探究】
1.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
2.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 3.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认同感 2.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3.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4.意识到细致的一拃一拃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时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用手测量的步骤、方法。
教学难点:
讨论分析不同小组间结果的差异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PPT、长纸条 小组(2人一组):圆头剪刀,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设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一间教室的这一端到那一端有多长吗?
观看视频里的同学是怎样测量的。你们看出来了吗?
2、聚焦主题。
过渡:测量有许多工具,我们的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的工具。今天我们要学习用手来测量。揭示课题《用手来测量》
(1)提问:用手怎么来测量呢?很好奇吧?
介绍“一拃”这个测量单位,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最大距离叫做 “一拃”。
(2)生齐读“一拃”2遍。
(3)学生和老师一起做一做:举起你的右手,将大拇指用力张开,食指慢慢收回,如果觉得收回有难度也可以不用收回。
(4)同桌互相检查是否真的掌握了
(二)探索:测量桌子的高度
1、过渡:那老师要提高难度了,敢不敢挑战?请你预测桌子高度有几拃。
2、我们来用手试着测一测好不好?你用手测量桌子高度的时候遇到困难了吗?
3、老师带来了一个小帮手,一条纸带,它可以怎么帮助我们呢?谁想到办法解决困难了?
4、出示图片,老师讲解如何测量。
5、学生观看视频,加深理解测量步骤及注意事项。
6、教师提醒学生注意:①两次测量用相同的手指测量;②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③在纸带上写上姓名。
7、两人一组开始测量。
(三)研讨
1、展示纸带,观察测量结果。需要选择几条有代表性的纸带,把纸带对齐黑板的粘贴好。
2、提问:“你有什么发现”“我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 ”“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一样的呢?”
3、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去反思。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的看法可能包括:用纸带匹配桌子高度时可能出现误差;没有使用同一根手指测量;不能很准确地做到一拃紧连着一拃;很难做到每一拃的长度都相同;每个人的手指长度不一样,有些同学手指长,有些同学手指短。
(四)课堂总结和拓展
1、用手测量有什么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
2、选择身体的不同部位对房间、家居进行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