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桥杂文随笔
旧时老家略富裕的人家,南厅北堂东西厢房的回字形房屋外面,还多有一圈数米宽的宅沟,既可以用来养鱼,又有护宅的功用。所以出门都要经过“桥门”,也见过在板桥中央设门的,但一般都是一条小木桥直接对着大门而已,出门走在水乡的各式桥上,大有“人步彩虹带上行”的美感。欧阳修说:“波光柳色碧溟蒙,曲诸斜桥画舸通。”没有了桥,哪还有“更远更佳惟恐尽,渐深渐密似无穷”的意境?
水乡多桥,修桥铺路都是受人赞赏的善事,所以小时候的游戏,也有用筷子搭拱形“筷桥”的,这就让人不由得对桥产生了特别的关注。稍大一点的河上,往往建有高高隆起的石拱桥,“船从碧玉环中过”之前,常常可以看到拉纤的人站在桥上,把纤绳一头的纤板抛出去,在桥洞下划出一道弧线,从另一侧又能回到纤夫手中,然后向前继续拉纤的情形。俗话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但桥与路又怎能分离呢?所谓“自古节时无妙术,于今缩地有奇谋。”行路要跨越山川沟壑的阻碍,桥就可以使天堑变通途。走在赵州桥上,听到有人说:昨天和明天都会失去,可以拥有的只有今天。这话也许有几分对,可是,你可能已经结束了你的过去,但过去并没有与你结束。因为今天是无数个昨天的积累,明天又是无数个昨天和今天的积累。除非是对过去没有丝毫的自豪,对未来没有任何信心。赵州桥不就是从隋代开始,不一直连接着昨天和未来吗?
桥不仅可以行人载物,还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上古时代,面对难以逾越的大水,人们幻想过“疏川奠岳,济巨海,鼋鼍以为梁。”桥还是一夫当关的关卡,演出过无数英雄却敌的壮举;也不乏尾生抱柱之类的浪漫寓言。甚至还可以连接现实与虚幻,所以天上有鹊桥,阴间有奈何桥……
杜甫说:“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交通便利的大桥边,往往会成为集市,古代苏州的枫桥、景德镇的“浮梁”,都因桥而成市。《秦州记》载:“枹罕(临夏)有河,夹岸广四十丈,义熙中,乞佛(炽磐)于河上作飞桥,桥高五十丈,三年乃成。”飞桥之製出现于东晋义熙年,西秦所建的这座桥,与后世的飞桥结构是否相同已无从了解。苏东坡说:“弯弯飞桥出,敛敛半月彀。”这种桥的实例就表现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闹市中心虹桥一带的繁华。《宋史》记载:苏东坡的老上级陈希亮,在宿州做知县时,汴河上的桥被大水冲毁,陈希亮“始作飞桥,无柱,以便往来,诏赐缣以褒之,仍下其法,自畿邑至于泗州,皆为飞桥。”不过宋朝最早造这种虹桥的是夏竦。《渑水燕谈录》记载他在明道年间任青州太守时,州桥常被大水冲垮,夏竦发现了一个有智思的牢城废卒,用他的方法:“垒巨石固其岸,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无柱。”到了庆历年间,陈希亮“乃命法青州所作飞桥,至今沿汴皆飞桥,为往来之利,俗曰‘虹桥’。”对照《清明上河图》发现:其结构与流传下来的“筷桥”游戏是一样的。陈希亮对于虹桥有推广之功,更难得是作为高官的夏竦,能采用区区一个牢城废卒的方案。
桥的形式多种多样,建造方法也充满了丰富多彩的独创性魅力。“闽中桥梁甲天下”,最著名的是蔡襄主持造的洛阳桥,采用了渔民“种蛎固基”的独特方法,成为生物工程学的范例。
喜欢桥的穿越性格,欣赏其多样性的创造之美。历年来多次流连徜徉于历史上著名的安济桥、灞桥、万年桥、宝带桥、卢沟桥、八字桥、铁索桥、泰顺廊桥……以及现代的一些中外名桥,也爱走过乡间的独木桥、栈桥、摇晃的竹桥、无栏的小石桥……
无论是辉煌的都市,还是淳朴的乡野,徜徉于桥上,寓目两边争奇斗胜的高楼广厦、市井人流匆忙的脚步、田野花朝的飞禽犬吠、蓼汀柳岸的橹声船歌……细细品味,用桥的穿越阻碍的特点,都可以从中发现一些生活的情趣,文化的感悟;甚至可以从表层的有形美中,追求到隐藏在深层次的无形之美。
从安徽和州的白渡桥故地经过,看见那里原来的旧石桥仍在。中国各地有不少“白渡”,或者“白渡桥”、“白桥”。“白桥”是“白渡桥”的简称,和州白渡桥是其源。上海不仅有外白渡桥,还有老白渡。梅州也有老白渡,其他如重庆綦江有白渡;浙江金华市金东有白渡;山东省商河县白桥;四川苍溪也有白桥……现在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其中除了少数与当地有关外,都是为了纪念白居易的。民国和州学者张铁安,有一篇《重建白渡桥碑记》的文章,其中说白渡桥是:“唐廷缔迹,白傅留踪”。说的就是白居易与刘禹锡的故事。唐长庆四年春,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白居易由杭州刺史调任东都洛阳太子少傅。据传白居易途中想看望故交刘禹锡,便乘车马到屯溪,经芜湖改乘船到和州天门山,再乘车马到渡口。当时,刘禹锡已等在南渡口迎接。他们先在南渡口环顾片刻,又同乘一叶扁舟渡到北渡口。白居易随口吟道:“和州涨水少桥横,难得使君过渡迎。”刘禹锡会意,接吟道:“今有圣人波上踏,来朝或可地虹生。”所以“为黎民计,此处当架一座桥。”刘禹锡当了和州地方官,便将渡口命名为“白渡”,而诗中的虹桥也不断出现了,最著名的有《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各地虹桥、飞虹桥、外虹桥、北虹桥……就不一而足了。只是在和州白渡架起白渡桥,也已经是宋朝的事了。“刘白友情传世代,和州此后益名知”,不仅和州,其他地方为了纪念刘白二人,也往往把便利民众的桥,称作了白渡桥,或者间称白桥。白居易还有一首《南浦别》诗:“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所以“南浦”代表了离别的伤感;“白渡”则代表了友谊和为民,代表了造桥修路,便利大众的传统,“白渡”也是无需花钱的。这在很长时间里都是深入人心的,以致各行各业的切口里也有反映,比如《切口?造酱匠》:红泥,酱滓也;粒子则为黄豆;白渡为麦饼,取其形状与桥板相似。
很多人都人为:上海的外白渡桥,是因为在摆渡口的外侧,所以是外摆渡桥之讹,以前这里是没有桥的。但1862年日本贸易考察船“千岁丸”到上海后,随船的高杉晋作等人留下了记载。他的《游清五录》说这座桥:“名为新大桥,七年前因为古桥老化腐朽,即将倒塌,中国人没有能力再建,所以英国人修建了此桥。”也就是说,在英国人威尔斯建桥以前,原本就有桥,所以威尔斯桥为“新大桥”。有新就有旧,这时离造新桥才七年,其传闻应该不谬。他还说:“上海新大桥,中央分为两部分,用铁链拉起板子,让大船通过,此板用一次英国人要收取一银元”。这和现在还能看到的照片是相符的,其他如纳富介次郎的《上海杂记》;峰洁的《上海见闻》也都提到:“新大桥为英国人所建。”1855年开建的这座桥,最早的英文名称为苏州河桥(soochowbridge),官方文件中到1863年才见到“威尔斯桥(willsbridge)”。中国人都称之为“大桥”、“新大桥”。除了船只经过要付钱,桥上经过的华人也要被收钱,所以《春申浦竹枝词》说:“大桥一座作洪波,幸免行人唤渡河。两文钱交方过去,济人原自为钱多。”
在华人的反对和抗议声中,1872年,破败的威尔斯桥被租界当局收购、拆除,又造起新桥,名为“花园桥(gardenbridge)”,不再收费。但上海人仍然叫它“大桥”,1876年的《沪游杂记》中,有个手绘地图,就是称“大桥”的。那么“新大桥”之前的桥难道就叫大桥吗?1883年出版的《淞南梦影录》中记:“东洋茶社者,彼中之行乐地也。昔年惟三盛楼一家,远在白大桥北。”1901年的地图上也是“白大桥”。这就是老桥名的复活,其来源仍然是“白渡桥”,也就是大白桥,之前更老的白渡就成了“老白渡”。1907年才有了现在的铁桥,英文名沿用“花园桥(gardenbridge)”,中文则称“外白渡桥”。1917年的《上海英租界分图》上,把该桥标著“外摆渡桥”,但是北岸的有轨电车的站名还是“外白大桥”。上海方言中“白大桥”与“白渡桥”发音是一样的,前面加了个“外”字,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外洋人的外,也可以理解外外摆渡的外,也可以理解为外于老白渡的外。旧《上海志》把黄浦江陆家浜以西称“里黄浦”,以东称“外黄浦”,外白渡桥地处外黄浦滩,加个外字是很自然的。
各地把便民的桥称作“白桥”、“白渡桥”,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制度建设的目的重在引导,不然就是间单的工具,文化的因素之所以受人尊重,也在于它引导人们不忘过去,并激发起人们积极向善之心。
第二篇:木兰说杂文随笔
磅礴豪情从来都是卷席整个世界,周身气场多了巾帼俊朗,挥臂骄傲捶击虚空,腰板直立仔细聆听,仿若隔空传回击鼓轰鸣,确是重度鼓点炸开在耳畔。
桃粉花丛遮掩利落黑色劲装,狭长双目生来就拥有狠戾猎鹰般犀利透亮的桀骜双眸,豪情迈步不失优雅,鞋跟敲击玻璃台阶,黑色高跟踏地立起引燃全场欢呼,低吟浅唱屈身律动,节奏卡点恰到好处,下方呼声混响堪比千军万马奔流,点燃野心笼罩内场,勃勃生意充斥世界,喷涌潮水穿越千年时空卷席于此,在每一寸踏过的土地下肆虐,腰间银白色利刃淌血,绽放妖艳黑红色娇花献给喜爱我的女孩儿们。
肌肉倏然聚力,蕴藏狠厉爆发,简单随性的动作依旧能够彰显铿锵,手麦如同飘扬的军旗,恨不得高举旗帜指引前行,沉嘶声线环绕室内,吐息间音符攒撮成华丽曲调,双唇张合,一连串流畅字句夺口而出,迫不及待发动号令,振作军心。
骄傲评说木兰英魂,归家不如流浪四方,用枷锁束缚住娇啼柔弱,骑上战马为己征战沙场,手执书卷入仕途万丈,从不惧怕沿途阻碍,只身一人浪迹天涯,觊觎巅峰王座,收复江山端坐拥尽天下。
上帝眷顾下被赋予独立思想,人格驾驭住永世不驯。
仿若又是乱石穿空激起千年雪,却不同于军书点兵下迫使一代英杰,像是是当年深闺户织女孩儿的柔嫩掌心握住冰冷长矛,红缨染血飘扬风中,击杀前路中獠牙凸显的狰狞面孔,无需褪下一袭纱绸华裳,也能身着厚重铁衣,战盔轻吻滑腻肌肤在一片冷冽寒光包裹的烈阳下闪耀骄傲光泽。
是人穿越千年时空上身,却异于奉命,不躲不闪,不掩不藏,是火烧炽热胸腔操纵下抛弃常规独自闯荡沙场,享受一片金戈中的呼喊中叱咤风云。
风流人物多少,木兰新秀,还看今朝。
第三篇:螺丝钉说杂文随笔
断不可以小看了一颗“不起眼”的螺丝钉,在当年的艰苦奋斗日夜里那可是有着极伟大的象征意义、极崇高的时代风貌和极难以估量的激励作用的。雷锋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雷锋,不可否认:就是从做好一颗不起眼儿的螺丝钉开始的;雷锋精神之所以能是永放光芒的雷锋精神,无可辩驳:使其“永不生锈”的根源就在于对信仰和肩负的一丝不苟一心一意。俱往矣!河东河西三十年,东去西来皆可怜,今日朝霞红依旧,照在螺丝问黄斑……
有一档常年专替买车者维权的《汽车小辣椒》广播节目。喜爱听它并非为它的女主持人在各方面上的如何,而是,比起那些利用话筒或银屏来兜售一边倒的胡诌八扯、胡编乱造、胡蹦乱跳、胡吃海塞的无聊来,终归是“矬子里拔大个”后的强了许多。明知亦有剧本和角色的掺杂,然多少的能对得起自己的时间与文化,耳朵与良心也就足矣。
因经商者无论买卖大小无一不是坚守“讲本图利”、“无利不起早”原则的。倘不顾“一分钱一分货”之交易大原则去讨论去计较花两角钱买一支羊肉串的真真假假那真的就是购买者过于的天真浪漫了。基此,对每天听到的那些购车者所述说的出现在车子质量上或低级或高级或可怜或可恨悲愤故事,总要一声长叹,总是一笑默然。
不过,一个购车者救助于《汽车小辣椒》的一番对话却一直萦绕心头。求助的原因是:车主在给车子“首保”时,发现所购新车的某个部位少了一颗螺丝钉,故向经销商提出“要么换车要么退款”要求。此要求被经销商与生产商以种种条款与种种理由拒绝,甚至,牵扯进来了“维权过度”、“耍凑无赖”人品上的大是大非。几经周旋未果遂求助于《小辣椒》。
了解后,主持人责问买主道:花二十来万买车,为何不仔仔细细检查呢?即便,买瓶耗子药咱还要仔细看看是否是合格品呢,你怎能这般的粗心大意不负责任?稍顿。买主答:不懂车。以为,凡持有合格证的车理所当然的就应该是不少一样零配件才能出厂完好无损的产品。再则,非检验员。一不肩负检验员职责,二不知道哪儿该有哪儿不该有螺丝?一项交易,理应是一个欢乐无比的美好过程如今却搞得如此荒诞险恶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这位“倒霉蛋”先生问得没错,居然能将一辆少一颗螺丝钉的车子作为合格品出厂确实会滑天下之大稽的。知道的都要笑问:何以玩忽职守不负责任到了这般地步、何以“说做”脱节到了这般地步、何以维系一部机器正常运转的“螺丝钉精神”丧失到了这般地步?
切不要以为在一辆小轿车或是在一台大机器上少了一颗小小螺丝是无关紧要的鸡毛蒜皮。以保障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论,那是断不可以出现和断不可以接受的大是非,上升至可以毁坏“千里之堤”的高度去重视亦不为过。喻今之大环境做岌岌可危未必准确,可拿来比喻流通领域里的某些乱象之严重却非常符合。扪心自问,存于心中的那道千里之堤经数十年“这儿少了一颗螺丝,哪儿缺了一颗螺丝”地摧残破坏还剩有几寸没有崩塌?倘以为之比喻是小题大作是吹毛求疵,那也只好留待后世去褒贬了,然“贻笑大方”是注定了的。
现在看来,贻笑大方的荒诞事儿还真的就是层出不穷。与今个儿眼见一个七岁小男孩被父母遗弃而无家可归的悲愤比较起来,昨个儿“倒霉蛋”先生花二十来万买到的那一点点悲愤又算得了什么。明个儿,后个儿的悲愤又能是怎样的“蝎子粑粑独一份”?当下,再莫要怀疑世间的无奇不有了。因为,少了一颗螺丝钉的车子能冒充合格品上市则意味“螺丝钉精神”已然被出卖了。其被蛮横出卖的可怕后果不曾想竟会是忘记了人性、忘记了母爱父爱……
第四篇:说秋杂文随笔
子夜,秋来了。
我站在住院部12层的窗前望下,落叶随风滚动。
一个人匆匆穿过停车场,走进住院部大楼。这个人肯定是病人的亲属或护工。
?今天下午,这个科里一个住了四年的老病号走了,没有哭声,很平静。医生们在聊天,也许是讨论医案。护士们有序地忙碌,没人关注她们。
?我到走廊里观看,一家人整理东西。东西太多了,衣服被褥,锅盆碗筷,收拾了一大堆孩子们有说有笑,老太太沉着脸,指挥搬运。
我们隔两个病房,天天见面,相处两年了。
他很不想走,去过三次ICU,两次从死神手里逃回来。现在他赤裸地躺在床上,任人摆布,浑身的伤疤和残存的弹片,无语地诉说着他昔日的顽强。他没有右臂,丢在了攻打临汾的城墙上。他的生命力是如此顽强,八十多年的人生旅程里,枪林弹雨中,死神都对他无可奈何。但花开花落,他这次没能战胜死神,终究去见马克思了。
这里是干部病区,整洁而安静,走廊里没有加床,扶栏上没有搭晾尿布和衣物。护士站摆满了鲜花,新放的花篮散发出浓郁的芬芳,有些呛人。病房的门大都半开,不知是为了通风还是别的。
这家人搬着东西离去的时候,相识的房客们出来打招呼,儿子不停地点头答谢,一边说:“总算走了,大家也能安生了。”
因为他在最后的日子里,老是高声喊叫,有些歇斯底里,就像发起冲锋,满病区回荡着他的呐喊声。
他家孩子多,亲戚也多,来了一大帮人。
老太太最后一个离开的,出门还回身看看病房,不知是怕落下东西,还是留恋这个住了四年的屋子。老爷子住ICU期间,老太太数次在走廊里大声嚷嚷:“死就死吧,走了干净。该伺候的都伺候到了,也不能落啥埋怨了。”
老太太身体硬朗,说话底气十足,虽满头白发,身体消瘦,却因为身材高,精气神足,显得强势张扬。让人诧异的是,此时的老太太竟戴了一顶鲜红的帽子,在白发的衬映下,更显的扎眼。虽说孩子们在前面轻松地走了,老太太却没有了往日的开朗和豁达。她话很少,脸色阴沉,眼神里流动的不是泪水和悲伤,更像失落与茫然。不过一天,她的步履踌躇许多,如被人抽走了精气,神采翛然黯淡。
伴着关门的声响,病区如常,人们忙着各自的事情,徒不然一个生命终止了,是永远。
这世上有几人知道他的离去?犹如一片飘落的秋叶,到了时候,自然会叶落归根。
因为秋天来了。
第五篇:说好要遗忘杂文随笔
我突然觉得,有些事情并不是说放下就真的能放下的,那些这么说的人,都在自己的内心里为那些事情悄悄地留下了一个位置,封存了一份印记。那些时光里忘不了的遗憾,不会随着时间消失,反而像陈酿一样历久弥新。只是,当我们某天想起的时候,心里多的是对于往事的牵念,少了些当时的悸动与感慨。这大概是彼此最美好的模样了吧,那些事情,你知道的,不知道的,以及那些试探着、期待着的小心思,依然存在着,但是,或许真的不一样了。
其实这样不也很好吗?即使会留下终生的遗憾,但对于我来说,我在乎的不是遗憾,而是记忆。有些珍视的东西,如果不能做好准备去触碰,那么我宁愿远远的看着。距离在,那就永远是美的。如果这种遥望能够给我带来最美的记忆,那么,就让它停留在那里吧,停留在最美的时光里,永远不会褪色的时光里。
我很幸运,在我心灵最放松的三年里,留下了你的影子,未来,我会一直轻松的走下去,也希望你,在那远方,继续走下去。彼此安好,记忆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