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辛词说》杂文随笔
顾随先生的《苏辛词说》,篇幅不长,82000字,基本上是用文言文写的,作者学识渊博,每一篇文章看似篇幅不长,但信息量巨大,每一次读都不宜读太多,然后慢慢品读它的意思。
这个过程很慢,但沉浸其中,很是享受。即使有的地方读不懂,但沉浸在那种力图想弄明白的感觉里也是非常享受的。诗词的意境,还有解释诗词的意境,还有我们读书时的感觉,合起来产生了一种综合的意境,悠远,深静,如随意娓娓道来,却又耐人寻味。
这本书读的较慢较认真,把里面几乎所有不懂的词,都通过网络查了它的意思,并且抄在了书上。但是这样也记不住。但是记不住也忍不住去查去抄,简直都有点强迫症。在其他书中再遇到同样的词,再查一两次,也就多少能记住点儿了。
在这本书里,经常看到一些不常用的词汇和成语,如“颊上三毫”、“沦浃肌髓”、“深文周纳”、“椎轮大辂”、“逾闲荡检”、“探骊得珠”等,很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总之,读这本书,内心感到很充实、丰满、满足。读了顾随的《苏辛词说》,再读他的学生周汝昌的《千秋一寸心》,感觉容易多了。不过,同样也是美好的享受。
中国诗词文化,涵养性情,沟通灵魂,意境悠远,博大精深,实在是美的享受。
第二篇:木兰说杂文随笔
磅礴豪情从来都是卷席整个世界,周身气场多了巾帼俊朗,挥臂骄傲捶击虚空,腰板直立仔细聆听,仿若隔空传回击鼓轰鸣,确是重度鼓点炸开在耳畔。
桃粉花丛遮掩利落黑色劲装,狭长双目生来就拥有狠戾猎鹰般犀利透亮的桀骜双眸,豪情迈步不失优雅,鞋跟敲击玻璃台阶,黑色高跟踏地立起引燃全场欢呼,低吟浅唱屈身律动,节奏卡点恰到好处,下方呼声混响堪比千军万马奔流,点燃野心笼罩内场,勃勃生意充斥世界,喷涌潮水穿越千年时空卷席于此,在每一寸踏过的土地下肆虐,腰间银白色利刃淌血,绽放妖艳黑红色娇花献给喜爱我的女孩儿们。
肌肉倏然聚力,蕴藏狠厉爆发,简单随性的动作依旧能够彰显铿锵,手麦如同飘扬的军旗,恨不得高举旗帜指引前行,沉嘶声线环绕室内,吐息间音符攒撮成华丽曲调,双唇张合,一连串流畅字句夺口而出,迫不及待发动号令,振作军心。
骄傲评说木兰英魂,归家不如流浪四方,用枷锁束缚住娇啼柔弱,骑上战马为己征战沙场,手执书卷入仕途万丈,从不惧怕沿途阻碍,只身一人浪迹天涯,觊觎巅峰王座,收复江山端坐拥尽天下。
上帝眷顾下被赋予独立思想,人格驾驭住永世不驯。
仿若又是乱石穿空激起千年雪,却不同于军书点兵下迫使一代英杰,像是是当年深闺户织女孩儿的柔嫩掌心握住冰冷长矛,红缨染血飘扬风中,击杀前路中獠牙凸显的狰狞面孔,无需褪下一袭纱绸华裳,也能身着厚重铁衣,战盔轻吻滑腻肌肤在一片冷冽寒光包裹的烈阳下闪耀骄傲光泽。
是人穿越千年时空上身,却异于奉命,不躲不闪,不掩不藏,是火烧炽热胸腔操纵下抛弃常规独自闯荡沙场,享受一片金戈中的呼喊中叱咤风云。
风流人物多少,木兰新秀,还看今朝。
第三篇:螺丝钉说杂文随笔
断不可以小看了一颗“不起眼”的螺丝钉,在当年的艰苦奋斗日夜里那可是有着极伟大的象征意义、极崇高的时代风貌和极难以估量的激励作用的。雷锋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雷锋,不可否认:就是从做好一颗不起眼儿的螺丝钉开始的;雷锋精神之所以能是永放光芒的雷锋精神,无可辩驳:使其“永不生锈”的根源就在于对信仰和肩负的一丝不苟一心一意。俱往矣!河东河西三十年,东去西来皆可怜,今日朝霞红依旧,照在螺丝问黄斑……
有一档常年专替买车者维权的《汽车小辣椒》广播节目。喜爱听它并非为它的女主持人在各方面上的如何,而是,比起那些利用话筒或银屏来兜售一边倒的胡诌八扯、胡编乱造、胡蹦乱跳、胡吃海塞的无聊来,终归是“矬子里拔大个”后的强了许多。明知亦有剧本和角色的掺杂,然多少的能对得起自己的时间与文化,耳朵与良心也就足矣。
因经商者无论买卖大小无一不是坚守“讲本图利”、“无利不起早”原则的。倘不顾“一分钱一分货”之交易大原则去讨论去计较花两角钱买一支羊肉串的真真假假那真的就是购买者过于的天真浪漫了。基此,对每天听到的那些购车者所述说的出现在车子质量上或低级或高级或可怜或可恨悲愤故事,总要一声长叹,总是一笑默然。
不过,一个购车者救助于《汽车小辣椒》的一番对话却一直萦绕心头。求助的原因是:车主在给车子“首保”时,发现所购新车的某个部位少了一颗螺丝钉,故向经销商提出“要么换车要么退款”要求。此要求被经销商与生产商以种种条款与种种理由拒绝,甚至,牵扯进来了“维权过度”、“耍凑无赖”人品上的大是大非。几经周旋未果遂求助于《小辣椒》。
了解后,主持人责问买主道:花二十来万买车,为何不仔仔细细检查呢?即便,买瓶耗子药咱还要仔细看看是否是合格品呢,你怎能这般的粗心大意不负责任?稍顿。买主答:不懂车。以为,凡持有合格证的车理所当然的就应该是不少一样零配件才能出厂完好无损的产品。再则,非检验员。一不肩负检验员职责,二不知道哪儿该有哪儿不该有螺丝?一项交易,理应是一个欢乐无比的美好过程如今却搞得如此荒诞险恶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这位“倒霉蛋”先生问得没错,居然能将一辆少一颗螺丝钉的车子作为合格品出厂确实会滑天下之大稽的。知道的都要笑问:何以玩忽职守不负责任到了这般地步、何以“说做”脱节到了这般地步、何以维系一部机器正常运转的“螺丝钉精神”丧失到了这般地步?
切不要以为在一辆小轿车或是在一台大机器上少了一颗小小螺丝是无关紧要的鸡毛蒜皮。以保障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论,那是断不可以出现和断不可以接受的大是非,上升至可以毁坏“千里之堤”的高度去重视亦不为过。喻今之大环境做岌岌可危未必准确,可拿来比喻流通领域里的某些乱象之严重却非常符合。扪心自问,存于心中的那道千里之堤经数十年“这儿少了一颗螺丝,哪儿缺了一颗螺丝”地摧残破坏还剩有几寸没有崩塌?倘以为之比喻是小题大作是吹毛求疵,那也只好留待后世去褒贬了,然“贻笑大方”是注定了的。
现在看来,贻笑大方的荒诞事儿还真的就是层出不穷。与今个儿眼见一个七岁小男孩被父母遗弃而无家可归的悲愤比较起来,昨个儿“倒霉蛋”先生花二十来万买到的那一点点悲愤又算得了什么。明个儿,后个儿的悲愤又能是怎样的“蝎子粑粑独一份”?当下,再莫要怀疑世间的无奇不有了。因为,少了一颗螺丝钉的车子能冒充合格品上市则意味“螺丝钉精神”已然被出卖了。其被蛮横出卖的可怕后果不曾想竟会是忘记了人性、忘记了母爱父爱……
第四篇:说秋杂文随笔
子夜,秋来了。
我站在住院部12层的窗前望下,落叶随风滚动。
一个人匆匆穿过停车场,走进住院部大楼。这个人肯定是病人的亲属或护工。
?今天下午,这个科里一个住了四年的老病号走了,没有哭声,很平静。医生们在聊天,也许是讨论医案。护士们有序地忙碌,没人关注她们。
?我到走廊里观看,一家人整理东西。东西太多了,衣服被褥,锅盆碗筷,收拾了一大堆孩子们有说有笑,老太太沉着脸,指挥搬运。
我们隔两个病房,天天见面,相处两年了。
他很不想走,去过三次ICU,两次从死神手里逃回来。现在他赤裸地躺在床上,任人摆布,浑身的伤疤和残存的弹片,无语地诉说着他昔日的顽强。他没有右臂,丢在了攻打临汾的城墙上。他的生命力是如此顽强,八十多年的人生旅程里,枪林弹雨中,死神都对他无可奈何。但花开花落,他这次没能战胜死神,终究去见马克思了。
这里是干部病区,整洁而安静,走廊里没有加床,扶栏上没有搭晾尿布和衣物。护士站摆满了鲜花,新放的花篮散发出浓郁的芬芳,有些呛人。病房的门大都半开,不知是为了通风还是别的。
这家人搬着东西离去的时候,相识的房客们出来打招呼,儿子不停地点头答谢,一边说:“总算走了,大家也能安生了。”
因为他在最后的日子里,老是高声喊叫,有些歇斯底里,就像发起冲锋,满病区回荡着他的呐喊声。
他家孩子多,亲戚也多,来了一大帮人。
老太太最后一个离开的,出门还回身看看病房,不知是怕落下东西,还是留恋这个住了四年的屋子。老爷子住ICU期间,老太太数次在走廊里大声嚷嚷:“死就死吧,走了干净。该伺候的都伺候到了,也不能落啥埋怨了。”
老太太身体硬朗,说话底气十足,虽满头白发,身体消瘦,却因为身材高,精气神足,显得强势张扬。让人诧异的是,此时的老太太竟戴了一顶鲜红的帽子,在白发的衬映下,更显的扎眼。虽说孩子们在前面轻松地走了,老太太却没有了往日的开朗和豁达。她话很少,脸色阴沉,眼神里流动的不是泪水和悲伤,更像失落与茫然。不过一天,她的步履踌躇许多,如被人抽走了精气,神采翛然黯淡。
伴着关门的声响,病区如常,人们忙着各自的事情,徒不然一个生命终止了,是永远。
这世上有几人知道他的离去?犹如一片飘落的秋叶,到了时候,自然会叶落归根。
因为秋天来了。
第五篇:苏辛词作风格之比较
见证历史的豪迈
——苏轼辛弃疾词作风格之比较
苏轼辛弃疾,两位伟大的词人,他们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词作风格——豪放派。
虽然我相比较婉约派来说不是很喜欢豪放派,但是不得不说苏辛这二人将词这种文学形式推上了有一个新的高峰。
同为豪放派,但这二人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异的。二者相同之处在于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不同之处是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苏轼的豪放是很洒脱的,是个性使然。辛弃疾的豪放是壮志难酬的悲壮之音,沉郁而震撼人心。
苏词有诗化的倾向,使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生动的景物描写生成雄宏壮阔的画面,所能宣泄的激情与义愤,往往以不可遏阻之势表现理想与抱负,以及理想与抱负难以实现的怅惘,也显得那么自然与雄放。放逸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所体验的人生,常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这种渗透人生感悟的情愫,从激越的冲动终归于深沉的平静。华丽典雅而又高傲不羁的语言风格,以及其背后所隐藏的佛老思想,使其本来故作矜持的态度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大度。把喧哗与骚动的人生看作一场大梦的喟叹,超重低音的穿越,打破时空的樊篱,与遥远的圣哲一起,在宇宙中共鸣。
辛词有散文化的意境,这种笔法有利于表现散乱的心灵。慷慨纵横是其情绪的主流。以炽热的政治情感与崇高的政治理想来拥抱人生。豪爽的英雄本色常常企图与历史上的众英雄相认同。关注社会现实,往往以时代的歌手自居。执着的爱国热忱与壮志难酬的忧愤悲情相交织,使其内心痛苦不已。“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诘问与感喟,使人产生几多悲凉之感。田园风光所能慰藉的苍凉老境,其温度毕竟还是有限的。典故所能表达的文化底蕴与口语化的鲜活话语所包装的鲜活而又坚持的思想,以及以后意义的坚持,以及以后的再坚持,是其人生最彻底的悲剧。至于意象的奔腾耸峙所呈现的阔大境界,只能看作一种故作深沉的虚张声势罢了。怀揣一块永远也晤不热的石头,永不放弃;如同一个见弃于途中的妇人,而“归正人”所感受到的猜疑与歧视,使其常常自怨自艾,用来剖白的语言,琐屑到婆婆妈妈的程度,往往也能博得普遍意义上的认同。
尽管说了那么多二人的差异,不过整体上来讲二人还是相同的,要不也不会合称为苏辛,共同属于豪放派。二人都为词这种文学形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伟大的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