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的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11:41: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道士塔》的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道士塔》的教学反思》。

第一篇:《道士塔》的教学反思

以前看到一个教育的寓言:跳蚤能跳多高。讲述科学家用一个实验说明了没有限制跳蚤能跳到让人意想不到的高度。引用这个寓言来阐述教育上的一个道理。似乎给学生压抑的便是教师的教和为检测教学效果的考试。如果没有了这两样的限制,学生也会像那跳蚤般能跳到让老师惊讶的高度。但是实际情况怎样呢?

笔者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应当是教学生学的意思,在教学合一中能够达到教学相长。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教和学生学截然分开的。学生习惯了有东西压制着,你忽然拿去了压制他们的东西,比如说让他们自学一篇课文或者自学其它的课目,学生所表现出来很茫然,一节课上无事可做,养在笼中的鸟儿放回归到森林里去了,因为长期的驯化已不能适应自然界的风雨!

今天中午课上,我让学生阅读余秋雨的《道士塔》,给出了写作的提示:谁是罪人?是学者还是强盗?敦煌文化重现辉煌?

这样的三个话题基本上涵盖了作者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思考,在第一教时笔者对这篇课文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这节课试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把他们的文稿收上来一一看了一下,却让我大失所望,他们对课文内容浮浅的理解,只是简答题一般的结构方式,干瘪而无味的语言,更有草草的书写,所有这一切都让我感觉这节课尝试的失败。

我真的想不通一个读了十几年书的人要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却是那么的无能。其实阅读材料并不深奥,课文的内容也易于理解,可是学了十几年的书,字写不好,句子读不通,思想内容理解起来也是似是而非,表达更是词不达意,每次考过之后,还津津有味地争论卷面上的分数,但是平时语文的素养如此的溃乏,真的有一种对语文无可奈何之感。

回想起自己学习语文的经历,似乎也没有值得借鉴的东西,以前教过我的教师的课都已随时间而灰飞烟灭了,研究那些优质课教师的课堂结构,师生活动的课堂实录收获也只是了了,谈不上什么启发和收获。学校里许多课题的研究,我参与过几个课题的研究,似乎课题的炮制也略微知道了这些课题研究的情况,每一项实验似乎都有一种美好的结局,而所有的结局其实都是在纸上谈兵,是研究者一种善良的推测。我因此也怀疑那些写在书刊杂志上的所谓经验。

我似乎很相信,学生只有读,只有写,才能写好语文,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学生除了语文课本,参考书之外,读其它的书则会被班主任没收,教学生写,学生所有的活动都在教室里,这里面每时每刻都在教师的监控之下,教师不在,学生干部就充当了教师的耳目,每一次课外活动都被学生认为是奢侈的事儿,都是班主任开恩的赏赐。现在我也能明白,我们为什么写作文的时候一提笔常常笔落深沉,记下烦恼郁闷的事能够滔滔不绝,那是因为压抑在心里的委曲太多了,这里有竞争的急功近利,有背负家庭的希望的不堪之重,还有肩负着教师的名誉的分数,唯独失去了思考,我们的学习但底是为什么,对于目标的迷失,使我们的学习失去了冲动,失去了青春的激情的学习使得我们青春黯然无光。常常在一些庸俗的书里憧憬着一些无聊的虚幻的明天。

教了十几年的书,面对现在的学生我忽然不知怎么教了。

第二篇:《道士塔》

导入:国庆长假,„„假如有机会去旅游,„„,莫高窟前面有一座最高最大(重读)的舍利(重读)塔,这是王道士的墓。问题设计:

1、什么是舍利子?(我原先以为有点难,但学生对这些倒知之甚多,于是,我补充说了“虹化”“九华山地藏肉身不腐”)

2、你认为王道士栖息于此适合吗?(大多数学生认为不合适,认为王道士是坏人、卖国贼,学生习惯看法——出卖国宝,罪大恶极,我们对于祖国的文物宝藏空前规模地流失于世界各地总是痛心疾首,这种感情表露体现出学生纯挚的爱国情感)学生习惯看法——卖国贼(板书)

更重要的是引出对王道士这个人物的定位(问题设计一环套一环)

3、为什么说王道士是坏人、卖国贼?依据是什么?历史上有哪些人被称为卖国贼,他们主要是因为哪些行为?(生:出卖领土、国家利益、文物)

4、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敦煌文物流失与哪些因素有关? A、王道士 B、满清官员 C、外国的斯、希

5、填空造句,因为王道士的 与满清官员的。在外国的斯、希的 下,敦煌文物大量流失。

6、作者认为王道士是卖国贼?他对王道士的评价集中在哪一段落?(快速阅读)找出并朗读

“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无聊”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作者评价——小丑(板书)

7、作者把王道士看作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你是如何理解为句话的? 学生:当时社会的黑暗,国家的懦弱无能,官员的无知。

师:社会的黑暗是抽象的说法,国家的懦弱无能从哪里看出?(生,1900年满清政府)官员的无知在哪几个段落体现出?找出并朗读P57页第三部分的最后,感受作者悲凉的心境。

体会: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内在含义(哀国家之不辛,怒国人之不争气)

老师总结:莫高窟被愚昧的道士把持是文化的悲哀,众多的文人、官员不知保护反而随意破坏,是民族的悲哀。官员们,无论是县长还是学台,他们对国宝的漠视程度令人吃惊!他们要么不把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当回事,要么就从中趁机大捞特捞。失职、渎职司空见惯。他们的不作为时纵容国宝流失,一旦插上一手就大肆的糟蹋起来。在对祖宗遗留物的态度上他们连外国强盗都不如!如果说王道士是那个时代的白痴儿的话,那么这些官员们就是祖先的不肖子孙!王道士是整个事件的直接经手人,国宝是他盗卖出国门的,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从诸多官员对国宝的态度上看,我们可以概括出——

在那个中华民族饱受蹂躏的年代里,不要说把国宝盗卖给外国强盗,就是连国土和国宝一起送人又有什么稀奇? 从历史客观角度评价王道士,他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这个问题似乎太难,学生回答不出,我只好改问“如果没有王道士发现洞窟内的宝物,如果不是王道士把文物卖给外国人,结果会如何?”

生:永在地底下,或者被农民们糟蹋、或者被官员们占为己有„„

师:由于历史的偶然性,造成了一个历史的必然—一敦煌学由此诞生!在被誉为本世纪初“四大考古发现”之一的藏经洞的发现中,王道士永远是难以回避或排除的关键角色,是敦煌学产生的重要人物。历史的偶然——一个错误造就敦煌学的“开洞”鼻祖(板书)

9、从佛法的角度(这点我自己讲)

从佛法的角度,这些文物基本是唐佛道经传!佛经不是私有财产,必须广泛流通„„(可省略)佛经遇缘流通,佛法遇源流传。

我个人认为——一个不是很坏的人在无知或许无奈中做了一件功德?

过度: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事物的看法应该一分为二,一分为三,甚至要设身处地评价某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

10、下面,请从—— 正面角度评价唐玄奘与鉴真 正反两面角度评价秦始皇 从反面角度评价曾国藩

11、作业:有人认为斯坦因、伯希是强盗骗子,也有人认为他们是学者。你是怎么看待的,查阅有关资料写一篇心得。

教后记:前些天编写的教案还是“假、大、空”,比较难操作,但在课堂教学实际过程中,我又作了简单处理,问题的设计从浅处着手,处处设疑,一环扣一环,一气呵成。可以说本堂课的教学设计非常简单,我也有个感想,那些越教越复杂、越说越离谱、越说越糊涂的教案肯定是失败的教案,肯定是满堂灌的教法。

第三篇:道士塔读后感

我看余秋雨的道士塔

看了新旧两版的《道士塔》,不得不说,很有意思,在新版里,余秋雨可谓是删改了大部分,尤其是它让人有争议的部分。要让我来评论,旧版是余秋雨在见过道士塔之后第一时间的真情流露,而新版里大概是他在几年后重新看待这个故事后所作的理性思考吧。

在新版里有几处很关键,第一,他删去了王道士是千古罪人这句话,同时引用了一些资料说明王道士那会儿为什么会那么做,我想没看过旧版就看新版的人应该不会再对王道士恨得牙痒痒,反而会把唾沫星子吐到另一个人的身上,新版里多了一个蒋孝琬,这人可是十足的汉奸,他带着斯坦因找到了王道士,斯坦因不会说中文,是他说服王道士卖经书,是他翻译了经书,甚至是他擅自把价钱压低的。还有一个很关键的点,余秋雨在新版里假设了他拦下了斯坦因,拿到了经书,可是他不知道该送到哪,沿途的官员?混乱的军阀?总不会是伦敦博物馆,但是他真不知道该送去哪,所以在沙漠中嚎啕大哭了。

喜欢余秋雨的文章,不仅仅是因为他会讲故事,也是因为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丰富情感吧,而这次的新版修改,我认为余秋雨展现了其作为知识分子的一种自省和思考。再来说说《道士塔》,先看王道士吧,我认为不管是新版还是旧版,余秋雨都没有把最大的过错归结到他身上的意思,新版里也算是为他平了反。应该说王道士只是中国那个时代一个很普通的农民,又或者说是大多数人中的一员,余秋雨说他“土布棉衣,目光呆滞”,或许没有错,典型的一个憨厚的老实人,只不过他摊上了莫高窟这件事,就成了“罪人”了。而更值得一提的是新版里的蒋孝琬,这人名字里带了一个“孝”字,为人可却是不忠不孝,他出卖了自己的国家,让中华文化的精髓流入他国之手,如果说王道士是无心之失,那他可就是有心之过了。所以说没有知识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有知识却没道德,在那样艰难的岁月里,中国出了多少这样的人,蒋孝琬不过也只是其中一员罢了。更加深刻的是沙漠中的那段,我想余秋雨应该也认为那样的一个状况更多的是国家、社会的错,不过现在再来追究谁对谁错已经没有意义了,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现在付出的代价只不过是在为旧时的中国买单时,大概也会闭上争论不休的嘴,像那几个沉默地走过道士塔前的专家一样吧。

读完新旧两版,我个人比较喜欢旧版,尽管它有些偏激、有些地方不太准确,但却是余秋雨在那个时候最真实的感情流露,是他的恨、他的泪。但我也明白,在情感疏泄过后,我们需要理性地思考,客观地分析,一味地意气用事并没有用,而这正也是余秋雨在几年后的新版里所做的。而在我看来,或许正是那种第一反应下的愤怒、激动,促使了他的爱国之情爆发,才会有了后面的理性分析和埋头苦干。不理智的情感宣泄是造就人们争论思考的原因,如果余秋雨碰到那样的事连一点点骂人的冲动都没有,那绝对不是因为理性,而是因为漠然。

第四篇:《道士塔》说课稿

《道士塔》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是08级对外汉语2班的许力波,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道士塔》的教学设计及相关依据,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道士塔》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现当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整体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从而实现能力迁移,完成阅读教学在高二阶段安排的“着重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任务。

《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代表作《文化苦旅》的第一篇。作者描述了我国古代极其珍贵的敦煌文物被掠夺的经过,用自己深切的思考将我们带进了中国文化的深处,去反省酿成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文章突破一般史实平板式叙事的方式,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对王道士肆意破坏敦煌文物,出卖敦煌文物的经过进行了生动而具体的描述。敦煌文物的损坏流失,点点滴滴都是那样的撼动人心。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震撼了读者的心灵。体会作者痛苦愤怒而又无奈的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学情

道士塔一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作者的整体感情倾向,但深层次得情感却难以体会,这不仅需要从字面上理解字面意思,跟需要我们把握作者写作对象的背景及相关文化知识。本文作为一篇文化散文佳作,需要我们进一步把握作者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材料的处理。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分析本文特点,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敦煌文化的悲剧命运及其发生的原因。2.体会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怆苍凉的情感。3.品味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语言特色。

四、说重点难点

理解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获得思想的启示,鉴赏高妙的艺术性。本文灵活新颖的笔法。体会散文中强烈的文化主体意识。

五、说教学和学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此,我主要采用“文本研读”和“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

通过文本研读,了解敦煌悲剧的历史,感受作者的悲怆之情。通过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对话的语文课堂。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文化散文的教学,必须让学生有身心的投入。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文章的意境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首先让学生观看一组敦煌文物的图片。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本文的情境:这么珍贵的敦煌文物,却大量流失海外,我国研究敦煌学的专家们只能凭借高价买来的影印本或缩微胶卷,在放大机前展开自己的钻研。这是一种怎样的屈辱,一种怎样的悲哀啊!在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一文中,作者用沉重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这一文化浩劫,展示了那触目惊心的一个个片段。

(2)介绍作者、出处、了解背景

为了让学生对作者作品背景有所理解,增加对作者的了解,我首先对作者做了介绍。余秋雨,浙江余姚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艺术理论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散文集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行者无疆》《借我一生》等。

(3)梳理课文

1、课文共有四个章节,请速读全文,拟写标题。

明确:

1罪人塔—# 一个悲剧;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

2愚昧无知毁坏文物 # 一片惨白;愚昧对文明的修葺;

3贪图私利,出卖文物一种痛心;野蛮对文明的拯救; 4牢记耻辱,保护文物敦煌在中国;屈辱与光荣;

2、作者对王道士、对敦煌文化艺术的遭遇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 一个愚昧的湖北农民,却成为莫高窟的主持,把持了中华民族最为灿烂悠远的文明。为了获取满足私欲的钱财,他用大量珍贵的文物换回了少许的钱财。这无疑是一个小丑式的人物。敦煌是中国和人类灿烂的文化瑰宝,但敦煌文物惨遭劫掠,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封建社会制度以及腐朽的统治阶层。

作者怒王道士之愚蠢、恨清政府之腐败、哀国宝之丧失的沉痛心情溢于言表。

3、偌大的莫高窟,前后十几年,在王道士的手里被卖掉了,其间的王道士、满清官员、外国冒险家各自充当了什么角色?请结合文句回答。

4、“我好恨!”恨的是谁?

本文以道士塔为引线,记叙了在愚昧无知的王道士的掌管下,敦煌文物被破坏以及被外国冒险家劫掠的经过,表达了作者由这一巨大的民族悲剧而生发的悲怆苍凉的感情。

6、读第一二部分中的有关王道士的描写,指出他的性格特征。并分析作者对此的态度。

明确:无知,愚昧,猥琐,却自鸣得意。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用详细的笔触描写了王道士对敦煌文物愚昧的破坏行为。当时,正是西方的艺术家们风起云涌的新时代。而在中国,我们的王道士此时此刻却在卖力地摧毁以往的辉煌,并且自得地让自己的涂鸦作品取而代之。对王道士无知的所作所为作者既感到愤怒却又无计可施。作者在这里用了几个词“认真”“憨厚”“达观”,表达了自己的痛心疾首。再看第四段,“像顽童堆造雪人,这里是鼻子,这里是手脚,总算也能稳稳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它们刷白。画一双眼,还有胡子,像模像样。”更是对王道士所作所为进行嘲讽。

7、王道士固然有罪,但作者却说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剧,为什么?

明确:王道士只是那个时代随处可见的一个中国平民,无知、愚昧、贪小利、畏缩,要让他来承担这巨大的文化重罪,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那么,谁是敦煌文物被掠的罪魁祸首呢?

在第三部分,作者的批判锋芒进而指向了整个腐朽的清政府,指向封建社会制度以及腐朽的统治阶层。王道士发现了密室藏宝之后,怀着一种邀功请赏和希望能引起官员重视的心态去努力,却一直徒劳无功。苦苦等了七年消息的王道士等来的却是风尘仆仆赶来的外国冒险家斯坦因们。在重金面前,王道士经不住诱惑成了贩卖国宝的同谋。如果说王道士是因为无知和愚昧才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的话,那么拥有所谓“经邦济世”之才的官员们在整个事件中则表现出令人扼腕的腐败与渎职。他们对国宝的漠视程度令人吃惊,无论是略懂文物的道台,还是为押送犹豫不决的巡抚,他们要么不把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当回事,要么就从中趁机大捞特捞。这种触目惊心的罪行,更成为作者批判的中心。

(4)品味语言

厚重的文化内涵是本文最重要的特色,而品味散文的语言,整体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正是本单元的训练要求。为了完成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赏析诗化的语言表达技巧的教学重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指导学生赏析本文诗化的语言表达技巧。

1、细节描写的句子。如:①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看有点眼花„„②当几面洞壁全部刷白,中座的雕塑就显得过分惹眼。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美的浅笑有点尴尬„„

2、含义深刻的句子。如①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只是一片惨白。②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3、直抒胸臆的句子。如①“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呀,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②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赏析指导,学生能够较完整地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赏析诗化的语言表达技巧,从而较好地完成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

(5)总结

作者将充满诗一般激情的语言与沉重的思考结合一起,描述了我国古代极其珍贵的敦煌文物被掠夺的经过,分析了造成这一民族的悲剧的原因,表达了极其痛苦愤怒而无奈的心情。值得我们为之反省。

道士塔是历史的遗憾,可当我们静心回忆历史的时候遗憾又何止这点,一夜化为乌有的圆明园,一夜烧成焦土的阿房宫„„每当想起这些,愤怒与惋惜之情总是紧紧交织在一起。“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失去的终究已经失去,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汲取教训,站立起来,不要让这样的悲剧再度重演!

(6)作业

推荐阅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7)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道士塔

余秋雨

一作者介绍

二释题

三整体理解课文

1罪人塔—# 一个悲剧;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 2愚昧无知毁坏文物 # 一片惨白;愚昧对文明的修葺; 3贪图私利,出卖文物一种痛心;野蛮对文明的拯救; 4牢记耻辱,保护文物敦煌在中国;屈辱与光荣;

我今天的说课就到这里,其中的不足指出,请批评指正!

第五篇:道士塔教案

课题:道士塔

淮阳县第一中学 袁 琳

三维目标:了解作者余秋雨和他的“文化散文”及敦煌文化的常识,淮确筛选信息,提高阅读学者散文的能力。

培养涌读能力,引导学生感受散文中向我形象鉴赏能力,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重点难点:准确筛选信息,把握史实,领会思想内容和作者激情,体会本文内蕴丰富而又充满诗意的语言。

教法: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课时:二课时

一、导语:

今天的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和探讨一个很不轻松的话题,是关于发生在近代中国的一次文物浩劫的。按我的理解,近代中国遭受了两次文化遗产的大浩劫,一次是1860年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再一次是1905-1914年外国探险家们对敦煌莫高窟的多次劫掠。这两次浩劫对我国的古代文化遗产造成的损失几乎是灾难性的。当中国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被一车车一船船运进国外的博物馆的时候,哪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的心不在流血?第一次浩劫让我们记住了咸丰皇帝的腐朽,第二次浩劫让我们记住的却是一个小人物——王道士的昏聩。今天学习的课题便与王道士有关。请大家打开课本第53页,《道士塔》。(板书)

二、解题:

1.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2.莫高窟,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肃敦煌县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包括洞窟550多个,壁画5万多平方米,有10个八中校园大,文献资料四五万册。目前,北京图书馆藏有一万余册,英国图书馆藏有11297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藏有6000册,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藏有11050册,日本私人藏有592册,此外还有2700余册分散于各地。

3.王道士,即王圆箓,祖籍湖北麻城,出生在陕西。因为躲避战乱,王圆箓流落到甘肃酒泉,为了生计便出家当了道士。后来王道士四方云游,于1892年左右来到敦煌,在三危山下发现莫高窟。这时的他已年过四十。

1900年5月26日,王圆箓发现了藏经洞。他向敦煌县令汇报,并奉上经文两卷。然而不学无术的严知县却视为废纸,毫不理会。

王道士守着经文整整三年,又一位知县上任了,王道士再次上报。这位汪知县总算高度重视,并亲自到莫高窟查看一番,指示王道士要好好看管这些经卷,然后打道回府,再无下文。后来外国人知道了,千里迢迢赶来,用很少的钱从王道士手里买走了其中的大部分藏书。

作者对这些宝物的损失感到十分痛心并从中深省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作者即是根据这一思路行文的。

三、朗诵课文

四、研读课文内容 1.学生概括各部分内容

(一):一个悲剧;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

(二):一片惨白;愚昧对文明的修葺;

(三):一种痛心;野蛮对文明的拯救;

(四):敦煌在中国;屈辱与光荣;

小结:本文以道士塔为引线,记叙了在愚昧无知的王道士的掌管下,敦煌文物被破坏以及被外国冒险家劫掠的经过,表达了作者由这一巨大的民族悲剧而生发的悲怆苍凉的感情。

2.分析理解课文

这篇散文细述了敦煌文物被盗掠的经过,字里行间蕴涵着强烈的抒情意味。可以说,文句蕴涵内容十分丰富,每一个句子都浓缩了作者的深情。

提问1:作者对王道士、对敦煌文化艺术的遭遇的态度是什么? 王道士是敦煌文化的罪人,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不能肩负起这笔文化重债。莫高窟被掠,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提问2:偌大的莫高窟,前后十几年,在王道士的手里被卖掉了,其间的王道士、满清官员、外国冒险家各自充当了什么角色?请结合文句回答。

学生自由发言。

提问3:作者最这三种人的不同行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板书] 王道士:涂壁画、毁雕塑、塑怪像:惋惜与痛苦 受愚弄、贪小利、卖国宝:痛恨与无奈

满清官员:了无赤肠、不负责任、中饱私囊:哀痛

外国冒险家:餐风宿露,冒着危险,愿意吃苦,欺骗掠夺:谴责 提问4:“我好恨!”恨的是谁?

本文以道士塔为引线,记叙了在愚昧无知的王道士的掌管下,敦煌文物被破坏以及被外国冒险家劫掠的经过,表达了作者由这一巨大的民族悲剧而生发的悲怆苍凉的感情。

五、写作特点赏析

提问:这篇散文除了在思想内容方面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外,在写法上也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之所以被文章打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你们认为这篇文章最有特色的地方在哪里?请讨论。

参考答案:1.穿越时空的想象;散文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2.强烈的抒情意味。诗化的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悲怆苍凉。

六、延伸扩展

1.如果你是王圆箓,在当时的情况下,你会怎样做?

2.有人说,如果不是外国探险家从莫高窟运走了绝大多数最有价值的文献资料,那么这些资料最终的命运将不可预料,但可以肯定一点,那就是决不会比现在保存的完好。从这个意义上说,王道士在无意中为保全这笔人类共同的财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对这种意见,你怎么看?

3.中国现在有许多盗墓者,疯狂盗挖地下文物,然后倒卖出国,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他们的行为和王圆箓相比有什么异同?(附材料:安徽省公安厅最近侦破了一起特大盗掘古墓葬、走私、倒卖文物系列案(“3•25”案),抓获境内外犯罪嫌疑人30多名,追缴各类文物400多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就有128件,捣毁了6条文物走私通道。在此案中,境内外犯罪分子倒卖走私国家珍贵文物之多、作案时间之长、涉及面之广、获利之高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

七、教学反思:

1、本课在于查找重要信息,让学生在找那些令人痛心的史实。

2、诵读体会味道,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八、布置作业:(略)

下载《道士塔》的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道士塔》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道士塔读书笔记

    道士塔读书笔记 道士塔读书笔记1 只有失去才能唤起人们的珍惜——题记一直以来对于余秋雨先生及他的作品是有所闻,但一直没有接触过。上次去舅舅家,无意间看到了这本书,便产生......

    道士塔教案

    道士塔教案 教材分析 《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代表作《文化苦旅》的第一篇。作者描述了我国古代极其珍贵的敦煌文物被掠夺的经过,用自己深切的思考将我们带进了中国文化的......

    《道士塔》读后感

    《道士塔》读后感 看到了吗,那西边凄艳的晚霞?那是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当那几车、几十箱、几百卷的文物被运往其他各国时,孰知,那是我们中国延续到现在的伤口。 那愚笨......

    道士塔教案

    《道士塔》学案 一、考点回顾 提高散文阅读的备考效率,首先应明了高考散文阅读命题“考什么”、“怎么考”,进而才能明了“怎么办”。唯有如此,才能不陷入茫茫题海,难以自拔。......

    《道士塔》读后感

    《道士塔》读后感 只有失去才能唤起人们的珍惜——题记 一直以来对于余秋雨先生及他的作品是有所闻,但一直没有接触过。上次去舅舅家,无 意间看到了这本书,便产生了好奇. 土黄......

    《道士塔》教案

    《道士塔》教案 主备人:莫小妍 授课人:黄飞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解敦煌文化、敦煌文化流失的背景史实、明确其悲剧性。2、能力目标: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内在联系。 3......

    道士塔读后感

    《道士塔》读后感 ——《文化苦旅》选节 “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冷的是人心,悲凉的是情感。 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

    道士塔教案

    《道士塔》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敦煌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现状,增强对中国文化遗产的认识。 2、了解余秋雨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和了解新中国散文的题材、形式和风格。 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