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道士塔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10:47: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二、道士塔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道士塔教学设计》。

第一篇:二、道士塔教学设计

《道士塔》教学设计 重庆市双桥中学 李佳瑜

【设计说明】

《道士塔》是余秋雨先生散文集《文化苦旅》的首篇,是一篇饱含作者深情,有着深厚文化意蕴的散文。情感的体验是散文阅读的重点,理性的反思是阅读文化散文的更高要求。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背景下,践行新课程理念,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用“模拟法庭”的独特方式,努力改革课堂的结构和实施机制,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堂;通过学生课下自主搜集资料,筛选信息,课上合作探究,积极论辩,培养学生运用文本及探究、思辨的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理解,深刻体会民族文化悲剧的根源,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以及保护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德功能。【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有关敦煌文化的一些常识。

能力目标:准确筛选课文信息,培养对问题的思辨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的意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教学重难点】

筛选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感情。【教学方法】

讨论法、辩论法、“模拟法庭” 【教学准备】

幻灯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预习】

1.学生自主搜集、整理关于莫高窟的相关知识。

2.深入理解文本,筛选相关信息,查阅关于王圆箓的资料记载。3.以“模拟法庭”的形式,安排庭审人员角色,撰写200字左右的发言词。

4.阅读课文后,针对“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文化遗产”撰写300字左右的感悟。【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浑厚的歌声把我们带到了敦煌沙漠,这里有一座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宝库——莫高窟,但是曾经,正如歌词里唱的那样“残破的石窟,千年的羞辱”,灿烂的文化被一车车、一队队载入了“异国他乡”,今天我们读着余秋雨的《道士塔》,用我们独特的方式,去重新审视那一段历史,审判王圆箓,并从中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我们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有请庭审人员就位。

二、学生“模拟法庭”,关于审判王圆箓破坏、盗卖莫高窟文物案的审理过程

1.“莫高窟”知识介绍 2.被告“王圆箓”个人陈述 3.原告举证,物证和人证。4.被告辩护律师一进行无罪辩护 5.原告辩护律师一进行有罪辩护 6.全班同学进行合议庭审议讨论,发言

7.原、被告律师结案陈词 8.法官宣判

三、学生感悟“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文化遗产”?

师:同学们,庭审已经结束了,王圆箓有罪?无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那一段历史,对我们的文化遗产,应该具有一种怎样的态度?作为当代青少年,应当怎样保护我们的文化?请大家各抒己见。

四、教师总结

中国的“古城卫士”阮仪三说:“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留住中华民族的根。”

文化可以是莫高石窟,秦砖汉瓦;是曾侯乙编钟,司母戊大鼎;也是诸子百家,唐诗宋词,还是黄梅戏信天游,剪纸皮影面塑;也是七夕的传说,端午的粽子……或许就是我们心中对祖先的怀想。

“只有文化活着,这个国家才活着!”

保护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留住我们的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这个民族从那里来,又向那里去。【教学后记】

新课标的颁布,使得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日渐深入教师之心。这一堂课,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角色,更重要的是创新了课堂模式。整堂课从课前准备、课堂表现,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搜集、识别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思辨及表达能力,真正实现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而又跳出文本的语文运用能力,做到运用语文学语文。本堂课通过学生介绍莫高窟文化,庭审王圆箓,增强了学生强烈的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激发了爱国热情,达到了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实现了教学目标。

课前,我还认真批阅了每一位学生撰写的发言材料,与学生一道对他所扮演的庭审角色进行探讨和分析,对学生辩论王圆箓有罪无罪的材料进行推敲,指导学生辩论技巧,为课堂做了充分的准备。

第二篇:《道士塔》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和内在联系。

2、学习本文灵活新颖的笔法表达悲怆苍凉的感情。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树立保护文物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在记述中抒发浓烈情感。

[教学难点]

本文灵活新颖的笔法。

[媒体设计]

敦煌莫高窟的有关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公元336年,一个和尚云游四海,来到了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到此已是傍晚,想找地方休息,正在四顾,忽然看到这座山金光闪动,象有千佛跃动,当时的乐樽和尚,怔怔的站着,眼前是万道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顿悟,把手中的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后来的敦煌莫高窟。(出示有关图片资料,简略介绍敦煌艺术)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余秋雨,浙江余姚人。(详见教材)

二、阅读课文提示,了解学习目标。

三、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思考:本文有四节,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想想各节之间的联系

1罪人塔——2愚昧无知毁坏文物——3贪图私利,出卖文物;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文物——4牢记耻辱,保护、研究文物

四、分析理解课文:

第一节罪人塔

设问:1道士塔是怎样的?描叙塔群体现了什么气氛?

2王道士是何人?为什么说他是罪人?而要他担起文化重债是无聊?

3文物被劫掠的情况?

4在写事、写人中倾泻了什么感情?

明确:A悲凉

B通过外貌描写,知其是平民、愚昧无知、是出卖文物之罪人。但这不仅是个人罪行,而是一个民族悲剧。

板书看塔悲凉

写人愤怒——平民愚昧出卖文物罪人

↓文物被掠

民族悲剧

归纳:以道士塔为引线,简要介绍王道士其人,概述文物被劫掠,愤怒指出这是一个民族悲剧。

第二节:愚昧无知,毁坏文物

设问:1当时欧美艺术家做什么,中国的文官做什么?敦煌文物被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愚昧的王道士犯了何罪?他的心理活动和罪行细节,写得真实吗?

3文中的四个“惨白”含义,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4该节有什么写作特点?

明确:欧美艺术家有突破,歆羡东方艺术;中国文官昏庸无视艺术,无知道士掌管佛教艺术

王犯罪而不知:涂抹壁画、毁坏雕塑,塑“天师、灵官。”对他的心理活动描写和罪行细节描写,是依据道士身份,揣摩想象,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真实)

看到两个“惨白”是真实情况,脑子两个“惨白”是混乱,难以言心之痛

板书

欧美艺术家歆羡东方艺术;中国文官昏庸漠视艺术,↑根本原因

王罪行:涂壁画,毁雕塑,塑天师—愚昧犯罪而不知

归纳:介绍王道士毁坏文物的经过,突出了他的愚昧无知,表达了作者悲愤难忍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与对话——想象有椐、生动跨越时空,在叙事中表愤情

第 二 课 时

第三节贪图私利,出卖文物;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文物

设问:1发现藏经洞后,中国文官对文物采取什么态度?外国冒险家冒着危险赶来,与之形成什么对比?

2细读王道士盗卖文物的经过和表现,突出了什么?

3外国冒险家用什么手段掠走文物?又有哪些开脱之辞?

4作者如何驳斥,带着什么感情?

明确:A中国官员无赤肠,不下决心保护国家文物,而是放任不管并饱私囊;外国冒险家来掠夺文物,排除危险。两者形成对比突出了中国官员的昏庸自私。

B王道士的贪图小利,愚蠢卑鄙。

C万里冲刺,长驱而入,欺骗掠夺。抢救,使之见光明,无力研究

D驳斥其没有基本前提,采取欺骗手段占有,要和他们比学问。

板书王发现藏经洞—

中国官员:放任不管,私占文物

王:贪图私利,出卖文物

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

外国学者:抢救遗产,中国无力研究

作者驳斥:无基本前提,欺骗手段占有,要比学问

引诗表义愤,拦车却两难

归纳:发现藏经洞,面对大量的珍贵文物,各色人士粉墨登场,首先,是愚蠢,卑劣的王道士贪图小利使大量文物流失,而中国文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外国冒险家不顾一切,冒死赶来掠夺,又大言不惭的说是他们抢救了文物,而中国无力研究。作者怀着义愤驳斥,并穿越时空拦下车队,却又左右为难——在此,作者直抒感情,抱恨无穷。

第四节:牢记耻辱,保护、研究文物

设问:我国敦煌研究所的专家比我恨得还深表现在那里?

文中引用一位日本学者的话,目的什么?

中国的专家为什么没有太大的激动,而是默默的,、、、、、、?

明确:不愿抒发感情,加紧钻研,抢时间,争速度,实干精神,取得的成绩得到世界的公认。

愚昧的道士掌管敦煌艺术宝库的时代已经过去,现代的敦煌艺术研究家不会忘记耻辱,会在保护,研究敦煌文物的道路上做出更大成绩。

板书:恨+实干=成绩

世界公认

不忘耻辱,保护、研究文物

五、小结:

本文以道士塔为引线,记叙了在愚昧无知的王道士的掌管下,敦煌文物被破坏以及被外国冒险家劫掠的经过,表达了作者由这一巨大的民族悲剧而生发的悲怆苍凉的感情。

设问:文章笔法新颖灵活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章带有一种悲怆苍凉的感情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如何表达的?

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笔法新颖灵活:来源生活高于生活想象、有椐、生动(如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

跨越时空(如对话、拦车)(结合完成练习四)

直接抒情、在叙事中抒情(结合课文,并完成练习三)

语言多姿多彩——有时简洁,有文言遗风

口语化,有时鲜明,带有警醒意味

结束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许有辉煌的历史,也许也有屈辱的过去,但不管是辉煌还是屈辱,都需要有几种精神,那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实干精神,以及保护祖宗遗产的意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干出成绩,才能在强手如林的世界和平崛起。

六、巩固复习(课后练习)

七、布置作业

第三篇:《道士塔》

导入:国庆长假,„„假如有机会去旅游,„„,莫高窟前面有一座最高最大(重读)的舍利(重读)塔,这是王道士的墓。问题设计:

1、什么是舍利子?(我原先以为有点难,但学生对这些倒知之甚多,于是,我补充说了“虹化”“九华山地藏肉身不腐”)

2、你认为王道士栖息于此适合吗?(大多数学生认为不合适,认为王道士是坏人、卖国贼,学生习惯看法——出卖国宝,罪大恶极,我们对于祖国的文物宝藏空前规模地流失于世界各地总是痛心疾首,这种感情表露体现出学生纯挚的爱国情感)学生习惯看法——卖国贼(板书)

更重要的是引出对王道士这个人物的定位(问题设计一环套一环)

3、为什么说王道士是坏人、卖国贼?依据是什么?历史上有哪些人被称为卖国贼,他们主要是因为哪些行为?(生:出卖领土、国家利益、文物)

4、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敦煌文物流失与哪些因素有关? A、王道士 B、满清官员 C、外国的斯、希

5、填空造句,因为王道士的 与满清官员的。在外国的斯、希的 下,敦煌文物大量流失。

6、作者认为王道士是卖国贼?他对王道士的评价集中在哪一段落?(快速阅读)找出并朗读

“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无聊”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作者评价——小丑(板书)

7、作者把王道士看作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你是如何理解为句话的? 学生:当时社会的黑暗,国家的懦弱无能,官员的无知。

师:社会的黑暗是抽象的说法,国家的懦弱无能从哪里看出?(生,1900年满清政府)官员的无知在哪几个段落体现出?找出并朗读P57页第三部分的最后,感受作者悲凉的心境。

体会: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内在含义(哀国家之不辛,怒国人之不争气)

老师总结:莫高窟被愚昧的道士把持是文化的悲哀,众多的文人、官员不知保护反而随意破坏,是民族的悲哀。官员们,无论是县长还是学台,他们对国宝的漠视程度令人吃惊!他们要么不把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当回事,要么就从中趁机大捞特捞。失职、渎职司空见惯。他们的不作为时纵容国宝流失,一旦插上一手就大肆的糟蹋起来。在对祖宗遗留物的态度上他们连外国强盗都不如!如果说王道士是那个时代的白痴儿的话,那么这些官员们就是祖先的不肖子孙!王道士是整个事件的直接经手人,国宝是他盗卖出国门的,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从诸多官员对国宝的态度上看,我们可以概括出——

在那个中华民族饱受蹂躏的年代里,不要说把国宝盗卖给外国强盗,就是连国土和国宝一起送人又有什么稀奇? 从历史客观角度评价王道士,他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这个问题似乎太难,学生回答不出,我只好改问“如果没有王道士发现洞窟内的宝物,如果不是王道士把文物卖给外国人,结果会如何?”

生:永在地底下,或者被农民们糟蹋、或者被官员们占为己有„„

师:由于历史的偶然性,造成了一个历史的必然—一敦煌学由此诞生!在被誉为本世纪初“四大考古发现”之一的藏经洞的发现中,王道士永远是难以回避或排除的关键角色,是敦煌学产生的重要人物。历史的偶然——一个错误造就敦煌学的“开洞”鼻祖(板书)

9、从佛法的角度(这点我自己讲)

从佛法的角度,这些文物基本是唐佛道经传!佛经不是私有财产,必须广泛流通„„(可省略)佛经遇缘流通,佛法遇源流传。

我个人认为——一个不是很坏的人在无知或许无奈中做了一件功德?

过度: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事物的看法应该一分为二,一分为三,甚至要设身处地评价某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

10、下面,请从—— 正面角度评价唐玄奘与鉴真 正反两面角度评价秦始皇 从反面角度评价曾国藩

11、作业:有人认为斯坦因、伯希是强盗骗子,也有人认为他们是学者。你是怎么看待的,查阅有关资料写一篇心得。

教后记:前些天编写的教案还是“假、大、空”,比较难操作,但在课堂教学实际过程中,我又作了简单处理,问题的设计从浅处着手,处处设疑,一环扣一环,一气呵成。可以说本堂课的教学设计非常简单,我也有个感想,那些越教越复杂、越说越离谱、越说越糊涂的教案肯定是失败的教案,肯定是满堂灌的教法。

第四篇:道士塔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 道士塔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情感,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赏析诗化的语言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帅选文中信息、有效阅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护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1、赏析作品的语言。

2、敦煌文物毁坏与流失这一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教学方法】自学生疑、探疑解惑、巩固拓展。【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自学生疑:

(一)创设问题情景

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运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

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那它究竟是怎样成了我们永久的痛的?谁应为它的悲剧负责?让我们跟随据说是上一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的散文大家余秋雨,走进他的<<文化苦旅>>,走进他的<<道士塔>>,走进敦煌莫高窟,去感受那份痛,去触摸那份痛.(二)背景资料展示

敦煌—莫高窟—莫高窟中的珍贵文物—藏经洞中的珍贵文献—

敦煌遗书与纸卷画约有4万多件,主要分藏在英.法.俄.日.美.中等13个国家,其中有五分之三在国外,中国现仅存一万多件.(出示斯坦因拍摄的藏经洞和现在的藏经洞图片)

(三)生字词 1字音 坍弛 朔风凛冽 呆滞 ...酝酿 歆羡 蘸一蘸 ....憨厚 洞穴 蹊跷 ....掂量 窗明几净 扒墙头 ....关卡 官邸 追溯 ...遗赠 ..2 词语积累

(1)风餐露宿:

1(2)对牛弹琴

(3)才华横溢:(4)窗明几净

二、设置问题

用10分钟时间,阅读文章,整体感知。教师预设:

• 1文章各个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 2 质疑探究,理解感悟: • 我们失去了什么? • 我们是怎样失去的? • 我们应该恨谁? 三:拓展探究

探究:敦煌文物及其价值究竟是属于世界还是属于中国的?

第二课时

一 自学生疑: 创设问题情景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对于这一文化悲剧作者发出了“我好恨”的呐喊,那对于这一文化悲剧,作者究竟恨的是什么?我们这一节课继续来学习。二 设置问题: 对于这一文化悲剧,作者究竟恨的是什么? 2 探究语句的深刻含义。

(1)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2)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

(3)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

(4)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5)中国的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他们默默地离开了会场,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前。

三:拓展探究

思考探讨:世界已经承认“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的时候,道士塔还有保留的必要吗?

第五篇:《道士塔》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

道 士 塔

余秋雨[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敦煌的有关知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整体把握文章各部分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师生查阅有关资料并进行交流,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敦煌的有关知识;朗读课文,对文章形成整体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具体了解中国现代史,初步理解作者愤懑的情感。[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敦煌的有关知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愤懑的情感。[媒体设计] 计算机或幻灯机和录音机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谈话导入

我们谈起中国屈辱的现代史,总是对列强产生切齿的痛恨,因为他们曾践踏我们的家园,曾欺凌我们的人民,曾侵占我们的经济,曾掠夺我们的文化„„时至今日,我们似乎应该痛定思痛了,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一文,就是从文化人的角度对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所遭受的灾难进行了剖析。

二、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年出生,浙江余姚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余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戏剧理论史稿》,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戏剧审美心理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因《行者无疆》获得2002台湾白金作家奖。

三、关于敦煌

师生查阅资料,关在课堂进行交流。(材料附后)

四、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⑴找出作者批判的对象。

王圆箓、中国的官员、外国侵略者 ⑵试概括各部分大意。㈠圆箓其人。㈡道士宅院。㈢敦煌劫难。㈣专家之恨。

2、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⑴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评议的历史事实。

⑵选取你感兴趣的段落作深入研读,并把你的感受说给同学们听。

3、师生同共同明确敦煌文物的遗失情况:

⑴1900年王圆箓发现藏经洞内藏写经、文书等文物4万多件。⑵1907年英国斯坦因掠走写本、文书24箱,绘、绣佛画5箱。⑶1914年斯坦因再次掠走写本5箱。⑷1908年法国伯希和掠走精品5000件。

⑸1911年日本橘瑞超、吉川小一郎掠走约600件经卷。

⑹1914年俄国奥尔登堡掠走一批经卷,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⑺1924年美国华尔纳粘揭盗壁画26块。

五、课堂小结

经过这节课学习,我们初步掌握了敦煌莫高窟的基本情况、王圆箓和莫高窟的关系、莫高窟被劫经过,这是课文的史实部分。作者对这些内容的叙述没有一气说完,而是根据不同需要将其切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小集体,彼此相连又各具独立性,随叙述的展开,不断推进感情的深化。可见,作者的感情、观点才是文章的关键所在——这是我们下节课要重点研讨的内容。作业布置

巩固作业:熟读课文,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预习作业:根据课后练习二,品味文章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板 书 设 计

道士塔

余秋雨

一、作者简介

二、关于敦煌

三、课文感知

㈠圆箓其人。

(课件)(课件)㈡道士宅院。㈢敦煌劫难。㈣专家之恨。

下载二、道士塔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道士塔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道士塔》.(网友来稿).-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 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讲读法......

    道士塔(网友来稿)教案-教学教案

    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的不同特色。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他们羽化后,一般有两种葬法,一个是坐缸,就是将......

    《道士塔》读后感

    《道士塔》读后感 看到了吗,那西边凄艳的晚霞?那是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当那几车、几十箱、几百卷的文物被运往其他各国时,孰知,那是我们中国延续到现在的伤口。 那愚笨......

    道士塔读后感

    《道士塔》读后感 ——《文化苦旅》选节 “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冷的是人心,悲凉的是情感。 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

    道士塔教案

    道士塔教案 教材分析 《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代表作《文化苦旅》的第一篇。作者描述了我国古代极其珍贵的敦煌文物被掠夺的经过,用自己深切的思考将我们带进了中国文化的......

    《道士塔》读后感

    《道士塔》读后感 只有失去才能唤起人们的珍惜——题记 一直以来对于余秋雨先生及他的作品是有所闻,但一直没有接触过。上次去舅舅家,无 意间看到了这本书,便产生了好奇. 土黄......

    《道士塔》教案

    《道士塔》教案 主备人:莫小妍 授课人:黄飞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解敦煌文化、敦煌文化流失的背景史实、明确其悲剧性。2、能力目标: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内在联系。 3......

    道士塔读后感

    我看余秋雨的道士塔 看了新旧两版的《道士塔》,不得不说,很有意思,在新版里,余秋雨可谓是删改了大部分,尤其是它让人有争议的部分。要让我来评论,旧版是余秋雨在见过道士塔之后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