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改实践中我们收获了五用、三思教育论文
“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这一总体思路,充分体现了时代的发展与要求,那就是教育要“关注人”、“关注人的发展”。另外,新课程的教学观也指出: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多角度进行不同性质的交往、不同类型的互动过程。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既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畅所欲言,兴趣盎然地动脑、动手、动口,又使历史课堂变成怡情、育人、增长知识、学会方法、培养能力的场所呢?在课改实践中,我做了一些尝试,可总结概括为“五用”、“三思”。
一、何谓“五用”、“三思”
“五用”即“用眼睛去发现历史”、“用耳朵去聆听历史”、“用心灵去感悟历史”、“用语言去描述历史”、“用双手去创造历史”。“三思”即“前思后想”、“左思右想”、“奇思妙想”。
二、“五用”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举例
1、“用眼睛去发现历史”。我们学习、了解历史,基本上都是从看书开始的。如何让学生通过课本上的文字、图片了解历史,这不仅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认识、理解、表达历史的过程。我们还要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从生活中发现历史的痕迹,从而重读历史,加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2、“用耳朵去聆听历史”。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还要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也必须有聆听的过程。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渠道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可以通过媒体、网络及大人们的谈话等渠道了解,在听的过程中,会对已有的知识进行重新整合,从而加深认识,提高理解、分析能力。这一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通过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把课外掌握的历史知识展现给大家。这不仅能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而且教师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活动锻炼学生搜集、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
3、“用心灵去感悟历史”。这是学生对已学的历史知识重新认识、提高认识的过程。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历史情境中思考,用心去解读历史,才能理解、掌握历史,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4、“用语言去描述历史”。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会用历史语言表达思想、看法、观点,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标。
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各种“说”的机会,给学生搭建“说”的平台——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讲台;给出材料,为学生搭建获取知识的展台;再给出更多的鼓励,为其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时,要培养学生敢于说、善于说的心理品质,从而在“说”中锻炼学生的历史表达能力,做到语言规范、精练且概括全面。
5、“用双手去创造历史”。这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一个环节。要通过学习历史人物、分析历史事件,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就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调动其参与意识、承担历史责任的意识。“五用”教学环节,不是有序的,而是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安排的,它是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为培养、锻炼学生能力而努力的方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是我们的最终落脚点。例如在讲“南京大屠杀”一目时,先展示南京大屠杀时的图片资料(包括课本中的四幅),以图片这种最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感知侵华的野蛮、残暴;然后再用文字资料加以补充说明,让学生在阅读、聆听材料的过程中展开想象,构建历史画面,在想象中去体验,从而对日军的野蛮残暴有进一步的认识;再组织学生谈学完这部分内容后的感想。在谈感想的过程中,有的同学这样说道:……每当站在祖国的版图前,这连绵不断的思绪就在我的脑海里清晰地展现出来——那30多万人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对死亡的恐惧……警钟已向我们敲响——世间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作为中学生,应该如何去做?要使学生明确自己身上肩负的历史重任。最后,教师出示“铸剑为犁”雕塑图片,揭示其中蕴涵的道理:反对战争,争取和平!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南京大屠杀的史实,教育学生“勿忘国耻”,更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了“以史为鉴”的重要性。
三、“三思”在教学中的应用与举例
“三思”是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创新思维。“前思后想”、“左思右想”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注意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从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中认识历史的规律性。例如,当讲到《辛条约》时,先引导学生回忆《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情况,并以列表的形式把相关的内容展示给学生,再引导学生学习《辛条约》,尤其“危害”一项。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并把此条约的相关内容也随时填入表格,归纳总结出三个条约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从而使学生了解到中国的闭关锁国、列强入侵、中国社会性质改变等问题之间的纵向、横向联系。“奇思妙想”是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在活动与探究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能动性。特别是在学生提出有创意的主张时,教师应予以肯定,加以表扬,把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起来,也使他们的思维展开丰富的联想,寻找到更有创意的答案。
“五用”、“三思”不仅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它还需要我们师生的进一步探索、实践,使我们的这一理念或方法不断成熟。也欢迎广大师生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让我们在课改的实践中一起大胆探索。
第二篇:浅谈课改实践中的习作教学获奖论文
浅谈课改实践中的习作教学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三四年级的学生乐于书面表达,重在增强学生对习作的自信心,而五六年级要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重在学生能写真人真事,表达真实的感情。课改几年来,我都朝这个方向去指导学生,在实践中确实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词】 信心 畅所欲言 表扬 阅读 作文
随着语文新课程的改革和新课程实验教材的使用,我觉得以前的学生特别害怕写作文,一提起作文就感到厌烦。而现在,经过五年新教材的教学实践,学生不但对语文学科感兴趣,而且对习作也有很大的兴趣。我想,这是我们语文老师一直梦寐以求的事。究竟如何令学生喜欢习作,这就看你怎样设计使用新教材,怎样巧设课堂教学。其实,教材犹如一把钥匙,你能用好它,你就可以走进丰富多彩的知识海洋。
学生是因为不会写,没兴趣写,才导致他厌写。因此,要让学生有习作的自信心,有习作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经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时没有食欲,勉强把事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至少也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如果在饥饿的驱使下,把食物吃到胃里,那它就会乐于接受,并很好地消化它„„”因此,作文教学要想得到良好的效果,必须使学生对作文“有饥饿感”、“有食欲”。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觉得要让学生从“害怕写”到“喜欢写”作文,特别是对学 1 困生来说,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降低要求,让学生对习作有信心
自信是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学生对写作有自信心,他才会有兴趣去写。我们平常都对学生的作文水平期望过高,要求过多,急于求成,反而效果更差。面对学生不太喜欢习作的时候,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更需要有一颗等待幼苗成长的耐心,多宽容学生,允许他们出错,即使他们的习作语句不通顺,错字多,也别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记得,我曾教过一班学生,他们的语文成绩较差,刚开始第一篇作文,我布置写《我的新老师》,结果第二天令我大吃一惊。全班50人,只有30本作文交给我,20本没交。天啊,我从没试过一班学生这样交作业。我当时非常气愤,很想批评他们,以为是自己上课讲得不清楚,还是他们偷懒不写。后来,我才找出他不交的原因就是——不会写。那时候,我才静下心来反思,怎么办?那么多学生不会写?于是,我就对他们降低要求,不限字数,容许有错误,只要肯写就行了。经过半学期的改良教学,期中自查后,他们每次习作都基本上能交齐作业,渐渐地他们对写作有了信心。
二、自由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写作文,最不喜欢的是老师规定内容范围。因此,我一直以来都坚持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为本”,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为学生的写作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自由舞台上说出自己想要说的话。
在指导三年级学生写《我的家乡景物》时,我先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 2 家乡景物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和有关媒体介绍都可以。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边展示,边口头介绍。这样,学生可以向同学们大胆介绍家乡的景物,表达了他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我还让其他学生在恰当的时候给他提意见,让他把话说得更完整。同学们也可以一起帮他修改不当的词语,从而在快乐的气氛中,让学生的口头作文水平得到提高,再指导他们写下来。
在指导五年级学生写《20年后回故乡》这篇想象作文时,由于此习作的想象空间非常大,学生主要想象合理就可以。因此,写作前先让他们在课堂上交流,让他们畅所欲言,大胆想象,再在他们的交流过程中对语言表达进行规范要求。这样,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因为他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完全不受老师的限制。每当学生谈到20年后一些精彩的场景描写时,涉及到本班同学的,他们都听得特别入神,有时甚至引得全班哄堂大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效果非常好。于是,每次作文,我都利用一切时机,让大家相互提意见、发表看法、欣赏作品、评改作品,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由驰骋的舞台,让学生、家长、老师可以把想说的话尽情倾吐,从而拉近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老师和家长的距离,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说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写作道路作铺垫。
三、点滴进步,对学生适时表扬
在习作教学中,班上都会存在一种情况,有部分学生接受能力强,他们的作文水平提高比较快,而有部分学生的作文水平却很难提高。如何 3 令这部分学生由不会写到会写呢?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关注的问题。
在我现在所教的班级,就有这样的学生,他每次习作都达不到要求,不会动笔写,字数不够,总是说没内容可写。于是,我就叫他写班上的事情,就从最简单的事写起。比如说,今天的班干部做什么事,得到了老师怎样的评价,今天班上发生什么新鲜事„„这些内容对他们来说,应该不难写。尽管他们所写的文章语句不通顺,错别字多,字数不够,我都不会批评他。但只要他有一点点进步,我会对他的的表现作出肯定和赞赏。例如,我班的小钧同学,是四年级学生,他第一次作文,只写了两三句话,而第二次却写了一段话,他每有一点进步,我就会让他在班上读出来,全班一起表扬他。小小的鼓励,对我们老师来说只是花了课堂几分钟时间,但短短的几分钟却可以令一位学困生从不喜欢写到喜欢写,对他以后的写作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点评有效,互相促进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在我的作文评讲课中,我常指导学生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再由老师批改后再点评。在点评的过程中,我不仅仅会对那些优秀习作进行点评,几乎全班学生的作文我都会点评。比如,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后,在用词、表达、修辞手法等方面写得好的,我就在班上表扬他们。通过对每个学生的点评,他们都会觉得很高兴,开始有写作的喜悦感、成功感,从而就消除了他们对习作的畏惧。另外,我还要求学生写 4 完作文后,把作文本放在班级内设置的作品展栏上,让全班同学将所有的作品全部看一次,并向该同学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再把“成果”发回给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达到互相促进。
我在指导学生写《我》的时候,我会先让学生写好作文,自己修改,然后让每个学生在小组里读出他的作品,让小组同学一起给他意见,指出不恰当的地方,再把全班作文放在作品展示台,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评改,最后让老师修改,写出亲切而又鼓励性的评语。这个过程,不但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写和评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能使每个学生在这个自评、互评的过程中,领悟到写作的道理和方法,同时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快乐。
五、拓展阅读,以读促写
我们都知道,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老舍先生曾经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与输出”的关系。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写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要求很高,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因为目前小学生最大的问题是知识和生活的积累太少,缺乏写作技巧,因此,我们老师必须要求学生要有大量阅历,在读中静心,在静心中享受,在享受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要求学生真正把心放到文章里,把自己当成作者,使自己的情感流露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
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我班成立了“读书娱乐圈”,建立了舒适的图书角,把从图书馆借到的书籍,以及学生自己借出来的书籍,分类摆放好,供学生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另外,每周由班干部负责评选出十大“读书明星”,给予奖励,激发学生的读书乐趣。同时,也为他们创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此外,我还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古今中外名著,结合课文学习专题,多让学生写读书感受。写作要求不能太高,从一两句话写起,慢慢地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写作习惯,让他们通过多读——多写——乐读——乐写,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几年实践结果证明,大量阅读古今中外名著,阅读其它有益书籍,既可以扩大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语言和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只要能如此坚持下去,我相信学生真的可以做到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师》 上海教育出版社
《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海宁市教育局文件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语文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初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浅谈用“五心”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班主任论文
浅谈用“五心”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文/袁勇
[摘要]“五心”指责任心、爱心、信心、细心、耐心。我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发现教师的“五心“对于一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正常成长非常重要。一位教师能否全面、认真、时刻用“五心”去对待学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的好坏。尤其针对学困生来说,教师能否不厌其烦地、持之以恒地从这“五心”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和教育学生,会导致学困生有两种不同的前途。从学龄间段来考虑,越小年龄段的学生,“五心”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关键词]情感教育 责任心 爱心 信心 细心 耐心
教育就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从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就是教育。从狭义上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上说,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所以,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人。在学校中,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要执行者,其教育对象是学生,教师进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让他们身心都得到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目前,绝大多数学生是独身子女,这一独特的群体,从小受到了来自家庭、社会和环境的特别关注、照料和保护,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的特别的骄惯,导致了他们的优越性太大,在顺境中成长,受不了挫折。自己创造少,索取别人多,养成了依赖的性格。近几年来,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安全问题叫得很响,为了安全起见,父母不让孩子做这,做那,不让孩子单独活动,不让孩子上山,不敢让孩子在河里玩。这不敢,那也不敢,致使孩子的适应性太差,胆子太小,自我管理能力极差,创造意识被无情地抹杀。有的学校为了安全起见,不搞集体活动,运动会,放电影,文艺演出,户外活动,野营等,要么大搞的变为小范围的,要么干脆就什么也不搞,因此又开辟了关在套子里(教室)的第二课堂活动,课外活动由教室外搬到教室内看连续剧,看演出,作报告。你想想,学生一天到晚已在教室内上了一整天课,你还把他们关在教室里,而不把他们放出去换一下空气,他们受得了吗?因此,学生的厌学心理形成了,了解社会,寻求另一乐园的愿望形成了。网吧,游戏厅便成了他们理想的、安全的天堂,可让他们发泄沉闷已久的压抑的心理。面对这样的孩子,教育就成了问题。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服务的多样化,社会服务的开放化等使学生学会了享受,有机会接触不良社会现象,对于这一脆弱的群体来说,很容易染上不良习惯,导致学业下降,心灵不健康,将来会给社会造成压力。性开放带来的家庭不稳定导致学生缺乏父母的爱,造成学生心理障碍。这些就要求我们教师用“五心”教育学生。
当今,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创造和谐社会的目标也要求我们教师用“五心”去教育学生。要以人为本,就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对学生负责。要负责,就得有耐心,信心,就要细心观察,分析学生,才能因材施教。要创建和谐社会,就得提高全民族素质,就得下决心从各方面培养学生,从身体、心理、知识素质等方面教育学生,就需要对有不良习惯的学生进行耐心的,细致的有情有爱的教育。社会化的多样化就要求学校培养各种人才,我们教师要通过细心的观察,去发现学生的个性,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不能据学生的成绩来判断一切,尤其要大力创设环境,发展学困生的特长,让其在某方面有所提高,这可增强他努力上进的信心,避免其另寻刺激。
社会的发展,文明程度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目前,全民经济意识的增强,使得很多优秀教师从农村走向城市,从普通学校走向名牌学校,从教育战线上转向其它行业,再加上义务教育的实施,各校的扩招,导致了普通学校的师资严重缺乏,继续教育流于形式,致使师资水平、教育观念严重落后于社会的高速发展,班容量的扩大等这些社会现象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受不到教师足够的重视、关心,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受阻。有时学校领导急功进利,“大跃进”的思想倾向导致升学的空前竞争,学校,教师,可以说只重视能给他们赏脸的学生的学习、生活而根本不在乎其它学生学会学不会,这样导致越来越多的学困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会使他们产生心理的阻碍。社会上网吧给学生开辟了心理放松的主战场,致使学生恋上网吧,放弃学业。
以上这些社会、家庭和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就要求我们人民教师要对学生有责任心、有爱心、有信心、有细心、有耐心。
一、班主任要有责任心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一个好的教师必须挚爱自己的职业,对教学抱以极大的热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在校情况,还要关心学生的校外情况。你可以对学生进行不定时抽查、调查、谈话、家访、集体活动等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并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整理,然后帮助学生分析是非。我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常常在晚上、午休、周末等时间抽查学生的活动情况,经常给跑校生的家长打电话了解学生的情况,不时地通过指点、引导、谈话、野外活动、课外活动、班会活动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绪、行为等,并采取一切可行的办法尽力教育好学生。这样做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达到对学生了如指掌,又可以给学生温暖、关心的感觉,还可以增强学生对你的敬意,更可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也可对那些容易走上不轨道路的学生起到悬崖勒马的作用。
一旦你对学生具有了极强的责任心,学生就会时时刻刻尊重你,模仿你,向你学习做人的道理。现在,很多教师只对他讲的那节课负责,而缺乏对学生(尤其是差进生)个人负责,甚至教了很长时间了都叫不来自己所教的学生,当然更不会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背景,品德背景,在校情况等,这样的老师很不负责,很自私。
班主任的责任心在教育学生中尤为重要,有极强责任心的班主任和缺乏责任心的班主任会带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班级学生。有极强责任心的班主任可以拉一把学生往上爬,缺乏责任心的班主任是松一把绳子易使学生往下掉,因此,班主任的责任心是关系到学生的前程,命运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个别的学生更为重要。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学生的个性是容不进老师的眼中的,绝大多数教师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甚至抹杀学生的个性。现在的学生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其个性越来越应受到尊重,面对适应性差,承受能力低的特殊学生来说,不尊重其个性就等于扼杀其学习,生活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有责任尊重学生的个性。
二、班主任要对学生有爱心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是家喻户晓的“爱的奉献”的歌曲。那么只要每位教师都对学生献出一份爱,学生就会生活在充满爱的、温暖的学习环境中,他们就会爱自己的老师,就会努力学好他所爱的老师的那门课来回报老师对他的爱。要对学生有爱心,实际上很简单,只要你视自己的学生为自己的孩子就可作到。可是有些老师缺乏无偿奉献精神,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与发展,教师的有偿报酬思想越来越明显。因此,易使师生关系变成利益关系,这样就会使学生瞧不起老师。
教师要时刻关心学生的学习、品德行为、家庭处境,教师可适当地以牺牲一些时间与金钱帮助学生来换取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象宽厚的父亲、慈祥的母亲和活泼可亲的兄长、姐姐一样。
三、班主任对学生要有信心
教师对学生的信心包括学习方面的和生活方面的,教师要始终相信学生能行,能学会知识,能做好一切事情。尤其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不能因为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就用“笨蛋”、“蠢猪”、“不开窍”等语言打击学生,伤害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这种语言不仅会体现教师对学生没有信心,而且会使学生瞧不起老师。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多考虑其长处,回避其短处,尤其是面对学困生时,多从非智力因素去分析,不能一味地据其成绩论乾坤,应充分挖掘、利用、发挥其优点,为其特长的发挥尽力创造充分的条件,为其开绿灯。要反复地、持久地鼓励,帮助学困生,尤其多表扬其优点、特长,这样会使学生觉得自己有发展,有用,有比别人强的一面,别人也有不如自己的一方面,学生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有了信心,就有了干劲,就有了成功的保障。
四、班主任要对学生细心观察、分析、教育
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学生对老师有畏惧感,不敢在教师面前表现自己,更不敢和老师倾心交谈。这样,教师要了解一位学生就较为困难。如果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就不会了解学生,更不会了解“给他们经常带来麻烦”的学生。有时只了解学生的某一方面,如只了解学生的学习好坏,只了解学生是听话的还是捣乱的,而不了解学生的内在的、潜在的东西。这样即使教师对学生有责任心,有信心,有爱心,有耐心,但若缺乏对学生的一言一行进行细心的观察与分析,就不会更多地、深入地了解学生,就不会在教育学生中对症下药,达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学生进行细心的观察、分析可以掌握学生的心态、学态和最新动态。为防止学生不正常发展,纠正学生的不健康心态、学态,采取及时的措施提供第一手材料。我2001年担任高一某班的班主任期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成绩公布后,班内一位男生由于成绩不理想而准备辍学,就在他准备离校的前一天的课外活动,我为班内组织一场足球赛。当比赛开始时,我突然发现平时爱踢足球的乔某某同学没来操场参加比赛。经调查,才知道乔某某不想念书啦,第二天要回家。(班主任论文)我立即返回教室,发现乔某某同学一个人爬在桌子上。我并没有问及他怎么回事,而是说“乔某某,没有你,这场比赛不精彩,你最喜欢踢足球,有啥事儿等比赛结束后再说”。他当然不好意思拒绝我的一片心意。在比赛中我有意延长活动时间,让爱踢足球的乔某某尽情发挥其优势,并私下安排观看的同学多给他鼓励,对他的精彩表现给予热烈的掌声。我也参加比赛,比赛中我观察到他越踢越有劲、比赛结束后,我立刻和他进行单独谈话,很快他就打消了原来的想法。这样,由于我的细心的观察,及时地干预,最终挽救了他,否则他将因为一次苦恼离开了学校,离开了知识的索取。
教师尤其要细心地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班主任对学生要有耐心
现在的独生子女具有娇生惯养,调皮,自私,固执,上进心差,承受力低的特点,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会受到一些学生的不服从(如顶嘴,不接受教育),当学生不服从你的教育、安排时,教师不能和学生一般见识,更不能和学生进行秋后算帐。要坚持一个信念,学生永远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永远是一个知识饥渴的学生。教师是一个为人师表的成熟的长者,要耐心地分析学生,分析自己,反省自己,经过耐心的研究去教育,关心学生。学生的心很容易被打动,直到学生对自己不尊重的行为后悔为止,否则会导致学生厌恶老师,也就厌恶你教的这门课,甚至学生会处处与你唱对台戏。
教师要耐心地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有的学生很内向,不喜欢和人交流,其内心想法不易被人发现,有什么事儿都往自己的内心隐蔽,会导致学生的心理不健康,这就需要教师耐心的观察内向的学生的心理。
教师要耐心地分析、帮助学生。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障碍时,在自己走不出误区时,很容易丧失学习、生活的信心,这就需要教师积极、主动、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协助学生共同克服困难。一旦学生克服了困难,就会有胜利的喜悦,就会信心百倍地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
总之,教师应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地、高效地、适时地、巧妙地、合理地用“五心”教育学生。
第四篇:勃课改理念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课改教师 教育课程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并在反思我国教师教育指导理念、理论基础和课程编制的基础上,构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育的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课程体系。
与传统课程相比,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几个核心转变:第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第二,课程结构从整齐划一走向多样化,从分科走向综合,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第三,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内容关注儿童生活经验,反映社会科技发展最新成果;第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第五,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第六,走课程综合化的道路;第七,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学生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第八,调整现行的课程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一、教师教育的现状
1.教师教育的指导理念存在偏差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终身教育已成为指导教育发展、改革的一个指导思想。当然,终身教育理念也应成为教师教育必须遵循的理念,以适应社会迅速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但是,现在的教师教育鲜少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教师教育还是以职前教育为主,人职教育和在职培训还处在边缘地带。
2.教师教育的理论基础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新课改背景下,基础教育的指导理念发生了根本胜的变革。新课改实施前基本上是以“结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新课改后,基础教育的理念发生了变化,新课改提出的研究性学习、综合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方式的转变、学习内容与学会生活相联系,都反映了建构主义的课程教学观,可以说建构主义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的指导思想之一,但是建构主义还没有成为教师教育的指导思想,致使教师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课程编制不合理
第一,课程目标定位不合理。现行的教师教育课程,过分注重专业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课程的知识传承价值,偏重于按照学科专业教学的模式来培养教师,忽视综合能力的发挥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第二,课程结构不合理。拿教师教育中的学科专业课程来说,其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学科专业课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比重大,课程多。研究表明,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计划中,普通教育课占总课时的21%,学科专业课占70%,教育专业课占9%,并且选修课也儿乎都是学科专业课程。
二、教师教育课程构建
197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公布了著名的调查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该报告正式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并迅速展开了确立和制订终身教育体系为目标的教育改革运动。因此,要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教师教育的课程建设,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人职教师教育课程和在职教师教育课程体系。1.职前教育阶段
第一,公共基础课程部分:广泛开设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在原来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教师职业道德、高等数学、大学语文等必修课,并且广泛开设文史哲类、艺术类、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选修课;第二,专业基础课程部分:应提高专业基础课程在教育类课程的地位,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一是相关专业课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二是教育基本理论。它不再局限于教育学、心理学这两门课程,还应包括教育概论、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第三,专业课程部分:在学科专业教育方面,使学生在具有广泛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精深掌握1—2门专业课;在教育类课程方面.开设针对这1—2门课程的学科教学法、学科教学心理学、学科教材研究方法及学科教育技能等课程,培养师范生“如何教”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第四,活动课程程部分:通过有计划的活动安排,使师范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教师职业自豪感和锻炼师范生的社交、文体艺术等方面的能力。
2.人职教育阶段
将师范生职前教育阶段的教育实习、教育见习等实践活动和教师入职教育结合起来,并增加师范生教育实习和人职教育的时间。这一阶段的课程应根据师范生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教师从理论上予以指导,分析问题的理论基础,探讨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在具体情境中实施可行性方案。同时结合学生情况优化教育技术,逐步锻炼学生进行校本课程研究开发的能力。在反复实践中,将师范生在学生阶段习得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专业情意有机结合起来.初步形成师范生的教育教学风格。
3.在职教育阶段
在知识经济时代,在职教育已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教育阶段的课程应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在课程中体现最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共基础课部分:广泛设置开设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展示近年来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变化中产生巨大影响的理论成果;第二,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和教育基本理论最新发展以及相关理论的完善,完善在职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第三,专业课程部分:补充与在职教师相关专业课程的更新内容,以及针对这门课程最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科教育技能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第四,实践课程:加强实践课程,使在职教师在足够的实践中,把最新的科学知识与教育知识加以整合、应用,使两者更好的内化为在职教师的专业素质。
第五篇:教学研究论文之课改教育采用不同方法 激发识字兴趣
采用不同方法
激发识字兴趣
————教学研究论文之课改教育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有了它,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灿烂文化才得以传承下来。因此进行识字教学,搞好母语教育十分重要。
识字教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和识字效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采用多种不同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让识字过程充满乐趣。
一、谜语激趣法
猜谜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说谜语、编谜语、猜谜语,学生会乐此不疲。教师可以利用儿童的这种心理,进行识字教学,以谜语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如教“聪明”一词时,教师有目的让学生猜几个谜语:
(一)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颗黑葡萄。(眼睛)
(二)东一片,西一片,隔座山头不见面。(耳朵)
(三)红门楼,白门坎,里面坐个嘻嘻孩。(嘴巴)
(四)小白孩,住高楼,看不见,摸不着,他要出来不得了。(脑子)学生会积极动脑,踊跃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把谜底依次板书在黑板上,并用肯定的语气指出:“你们猜对了。这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四件宝贝。你们真聪明!”紧接着一边说字谜,一边板书“聪明”一词,一边说:“一只耳朵竖起来,两只眼睛瞪起来,一张小嘴张起来,一颗心合起来。”大家说说是什么字?(聪)接着边说边板书:“人的四件宝贝要日日用,月月用,就更聪明了。”(明)。这样,不仅使学生记住了字形,还让学生明白了词语的意思。再如教“树”字,教师可让学生猜“又进村来”是什么字……
猜谜语识字可以师生互动,也可以生生互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识记方法编一些谜语,互编互猜。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效率,同时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能力。
二、故事激趣法
好奇是孩子们的普遍心理,一听老师要讲故事,一定乐不可支。因为整天不是读就是写,心理很难说不闷。老师要讲故事了,一定很好玩。教师利用孩子们这一心理,把识字内容编成故事讲给他们听,一是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苦”字时,教师可编成这样一个小故事: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真苦啊!冬天一家十口都挤在一起,没有被子,只能盖些草。这样,学生听得有味,“苦”字的形,义都记得非常深刻。
再如教“碧、照”等都可以编成形象生动的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效率。
三、儿歌激趣法 爱说爱唱是儿童的一种特性。而儿歌则是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文字样式。在识字过程中让学生说儿歌、编儿歌同样能激发识字兴趣。如教“晴、清、请、情、睛、蜻”等字时,教师可编儿歌引导学生记形释义:天晴晴,水清清。请你来做事情,小朋友爱眼睛,小蜻蜓夸你行!再如教“包、饱、跑、泡、炮”等字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自编儿歌,来激趣,记形、释义。
这样,在琅琅的儿歌声中,学生的识字兴趣被激发,学生的识字能力与主动识字的愿望都得到了提升。
四、表演激趣法
爱动是大数孩子的天性。教师可以利用孩子们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根据识字内容进行表演。如教二语(人教版)下册《语文园地五》中的“我会读”一题时,教师板书“打”字,让学生读出字音、组成词,再让学生看书上“打”字组成哪些词语,读一读,指名一生读,师板书:打水、打伞、打电话、打鱼、打球、打个问号。教师引导学生用动作把词语意思表演出来。如“打伞”,让学生用动作表现出来。“打电话”可让学生表演打电话……这样,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在表演中不仅理解了用“打”组成的词语,也了解了“打”字在不同词语中的不同意思,从而知道什么叫多义词。
在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表演识字内容,不仅能激发识字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更能使学生理解字义,提高识字释 义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识字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识字活动,识字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因此,教师积极采用形式多样的识字方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