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改背景下职教教师办公区域设置的研究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
职教教师办公区域的设置能体现学校的工作指向及管理思想,基本上决定了教师的工作组织形式和工作情景。课改背景下教师办公区域的设置必须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课程的开发、实施、管理融为一体,为学校育人团队和专业建设团队共同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论文关键词:
课程改革;职教教师;办公区域设置;工作组织形式
办公区域设置在大多职业学校是一件普通的常规工作。通常根据现实条件,根据工作岗位需要方便布局、阶段调整,设置的基本准则是利于协调关系、便于管理。有的学校注重办公区域的内部布置(文化建设)及日常管理;有的学校将之与教研室建设相联系,视其为专业教研室建设硬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都是对于办公区域设置的有益实践。但职业学校教师办公区域究竟应该如何设置,特别是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办公区域设置如何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教学相契合,至今鲜有研究。
课改背景下职教教师办公区域设置的内涵
教师办公区域设置决定了教师工作的组织形式,展现出教师的日常工作情景。它受教师工作的性质、目标、特点、重点等相关因素制约。
职业学校教师办公区域的设置是建立在学校总体工作思想基础上的,它体现了职业学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突出了职业学校工作的指向和工作重点。
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涉及学校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教师办公区域设置也是课程改革总体工作的一部分。教师办公区域设置必须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必须与课程改革融为一体。
课改背景下职教教师办公区域设置的思路
(一)符合职业教育教师的工作特性
职业教育本质上是大众教育,是培养具有一定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合格的社会人的教育。职教教师既肩负着国家基本公民素质教育的任务,又承载着职业启蒙者和专业领路人的职责。因此,职业学校教师的办公区域设置不能完全等同于普通学校教师的办公室设置,职业教师工作任务的多重性决定着办公区域设置的丰富性。既要具有一般教育文化功能,又要具有职业(专业的)文化功能。办公区域设置的工作情境要从单一的教育情境设置优化成融行业企业工作情境与教师教书育人工作情境为一体的典型的职业教育工作情境。
(二)适应目前职业教育生源的特点
目前,职业学校生源素质偏低,小学、初中的应试教育体系和初中后的职业教育体系缺乏妥善科学的接口。因此,目前职教教师还要担任矫正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和重新开发学生的责任。学生的管理开发和专业教育在职业学校成为两大主题,完成这两大主题任务应该是整个教书育人团队的共同使命。但目前这两大主题任务分别由以班主任为中心的育人团队和以教研室主任为中心的专业教育团队来承担。因此,在现实工作中往往存在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缺乏统筹协调、互不融通的现象。要达成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使这两支团队同心协力,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有利于形成两个团队融合的教师工作组织形式(办公区域设置)。
(三)适应职业学校建设层次的提升
职业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教师办公区域设置与学校整体建设所处的阶段层次有密切的关系。当学校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常规建设层次)时,学校的主要工作是维持日常教学秩序和常规管理的稳定,教师主要倾力于学生的常规管理,教师办公室设置与之相适应,必然以管理为重点而配置,以年级组为单位是其典型。当学校各方面的常规管理已经走上正常轨道,学校步入高一层次的发展阶段(特色建设层次)时,职业学校的工作中心围绕学风建设和专业课程建设展开。此时,教师工作组织形式也必须从以管理为中心的设置思维模式提升到以建设为中心、以建设带动管理的设置思维模式上来,按照全新的办学需要设置教师办公区域。
(四)促进工作过程导向课改的深入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办公室的设置必须满足课改的需要,加快课改进程,必须符合职业教育课程特有的工学结合特征。要有利于工作导向课程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教师的专业实践,有利于教师把握能力和技能的不断提升,为学生的职业素养潜移默化地生长提供最大的便利。
职教课程改革是一次课程的革命性变革,它不仅体现在课程内容学科体系的解构和行动体系的重构,更深刻地体现在职业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工作以课程的升级换代为轴心,进行有深度的全方位课程变革。课程改革是系统化的工程,教师办公区域的变革是课改整体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教师办公区域设置时,一定要将其与课程内容、课程设施、课程师资、课程评价等改革联系在一起考虑,全局统筹,使之满足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要求,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改背景下职教教师办公区域设置做法
(一)宏观筹划,灵活设置,体现企业情境
职业学校在规划过程中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将教师办公区域设置与教学工厂、专业教室的配置结合在一起,宏观规划,侧重于专业建设。根据专业、师资的现状和发展需求,灵活设置,适时调整。
理想的职教专业办公区域应该模拟企业办公区域,根据行业企业的工作情境,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特点来进行设计、布局,可以是集中的企业式大面积的办公区域,也可以是前店后厂式的作坊式结构,也可以是工作室式的温馨布置,而不应千人一面,仅是封闭的单间式设置。室内外环境都要尽量模拟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境,具有很强的专业特色。参见图1。
(二)打造团队,兼顾管理,努力优化效果
一个专业若有两个年级四个班级,这四个班级的班主任、专业教师、通识课教师、培训师都集中在同一办公区域。区域内采用透明的半封闭办公桌。可以相对进行分组,如以班级为一个群落,或者以课程为群落。群落之间办公桌摆放的格局可以灵活,也可以适当以透明玻璃隔断。
在这种布局下,以教研室为中心的专业课程团队和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班级育人团队可以随时交流、共同研讨,促使专业技能教育和思想素质教育工作相互融通,达成职业教育目标的最优化。同时,也能兼顾到班级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之间的交流,有利于班级的日常管理。
(三)贴近学生,便利实践,利于专业浸润
理想的职教教师办公区域应该建设在专业教学工厂之内(或附近),距离班级教室也应很近。既要有利于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又要有利于班级管理。教师、培训师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实践操作和教学实践研究,提高实践操作能力。通识课教师、培训师也在同一办公区域办公,能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和教研活动,可促进“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的形成和建设。
办公区域设置一定要充分体现行业企业的特征,具有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和一定的教育氛围,让师生在模拟的企业的氛围内工作和学习,使教师、学生产生很强的专业归属感。促进教师的专业把控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加深专业浸润度。
(四)分区设置,完善设施,提升研讨能力
理想的职教教师办公区域应由办公区、教研活动区、深度会谈区、休息区等区域构成,每个区域根据功能用途完善相应的设施配备。
(1)办公区:模拟企业办公区域的半封闭特点,配备教师办公桌椅、打印机、复印机、电脑、办公平台、书柜、饮水装置、室内绿化等;
(2)教研活动区:配备会议桌椅、多媒体投影仪、黑板、小型专业阅览区、教具、教学模型陈列柜等;
(3)深度会谈区:比较安静、封闭的小间,配备人性化的沙发、软装饰布置,优雅的盆景、饰物点缀,供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深度会谈。
(4)休息区:配备沙发、躺椅等供教师小憩。其中,最重要的是配套的教研活动区域——简易的围坐式会议桌椅,配备多媒体投影仪、黑(白)板、专业阅览书籍、教具、教学模型放置柜等设备,使教师可以共同开发课程,开展教研活动。
(五)注重建设,和谐管理,构建学习型组织
办公区域管理过程中也要尽量引入企业文化,如用“5S”管理、ISO2008质量管理理念来引领和要求,使教师在执行优良管理理念的过程中培养出良好的工作品质。管理过程中处理好专业建设和常规管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课与通识课的关系,使之成为课程改革的推进力之一。
办公区域建设要追求和谐的人性化环境,不要用冷冰冰的戒律式办公室管理规章制度来束缚教师。要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贯穿于职教教师办公区域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努力营造既有职业文化氛围又有教育文化氛围的工作情境,努力构建学习型组织。
第二篇:课改背景下学校教育科研功能之导正论文
[摘要]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深化阶段,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既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又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诉求。但是,在学校教育科研实践中存在着对学校教育科研的价值认识偏颇、教育科研脱离教育实践、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单
一、虚假研究和课题研究不规范等现实问题,导致学校教育科研的价值异化、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成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障碍等误区,这需要学校通过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根植于学校的真实生活、采取恰当的研究方法、坚持实在性的研究在教育科研价值、性质、方法与过程等方面予以导正。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育科研;学校管理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深化阶段,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诉求。引导教师开展有效的教育科研,可以清晰洞察教育现象的本质,提高教师素养和生活质量,有利于转变教师教育教学方式,进一步提升课堂生活世界的价值和意义。但在学校教育科研实践中存在着对学校教育科研的价值认识偏颇、教育科研脱离教育实际、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单
一、虚假研究和课题研究不规范等现实问题,导致学校教育科研的价值异化、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成为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障碍等误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教育科研的信度和效度,对此,我们应保持清醒的认识。
一、学校教育科研。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建立良好的教育科研机制。让教师成为追求教育幸福生活的主体
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坚持正确的教育科研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开展教育科研,形成教师反思文化,促进研究主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成为研究者,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性诉求。教师能否成为研究者?这与学校的教育科研机制及运行的效能有关(包括学校教育科研组织机构、职能、制度等的作用),也与教师教育科研的思想和意识密切相关。徐州市第八中学通过行动研究,开展教师集体反思,研究新课程标准的理论背景和教材中知识存在的方式,名特优教师案例分析,引领教师形成反思习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以生成教育机智、形成教育智慧,来增强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生命力。在反思中坚持寻求理论的支撑,理解教育科学的理论,增强对教育教学问题、教育现象的批判力和解释力,以沟通教育科学理论与教育实践。反思文化的形成,使一批教师从“技术熟练者”逐渐成长为“反思性实践家”,成为学校教育科研骨干。
二是开展教育科研,变革师生的生活方式,回归生活世界,提高教师的幸福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每天的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上研究的幸福之路吧。”徐州市第八中学通过建立教师反思机制,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体察到这样的道理:学校教育生活是教师整个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教师教育生活即通过教书育人,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同而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教师是学校教育科研的主体,教学研究是教师对教学工作进行价值反思和意义追问的探究活动,使教师教学工作真正具有人文关怀品质。教育即生活,工作即研究,在教育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反思、成长,应该成为新时代教师的生活方式,研究的过程应回归教师的生活世界。长期以来,在徐州市第八中学存在着这些现象:部分中小学教师脱离了科学研究,把自己的生活方式窄化为做“教书匠”和“传递知识的工具”,有人认为,教师每周要承担十几节课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承担繁重的教育工作,哪有多少时间用来进行科学研究!甚至有人认为让疲惫不堪的教师做教育科研如同让穷人捐款一样是不道德的。针对这些现象,徐州市第八中学一方面通过发挥部分教育科研骨干的引领与示范作用,改变教师的教育生活观念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教师课题研究档案和个人发展规划,让教师尝试在课题研究中体验教育改革的动力和教师职业价值的升华,体验作为“人师”的幸福。
三是通过教育科研,发展学生,成就教师,促进学校的改革和进步。一直以来,在一些教师观念中存在着这样的逻辑,要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就要进行应试,就不可能进行教育科学研究。这种思维基于长期以来把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置于二元对立的两极。通过教师的科学研究,让教育教学行为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这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重要的价值,也是学校教育科研的“存在性”问题。徐州市第八中学对本校实际作具体分析和诊断后,开始对变革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模式的研究,鼓励教师敢于变革和创新,以分析性思维检视教育教学现象,找出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为核心目标的优质课题,进行持续不断的系统、深入探索,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积累有意义的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找出符合规律的做法,再实践,再总结提升,如此反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不仅逐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教师的研究水平,而且还激发了教师研究和创新的热情,在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笔者认为,这是学校教育科研的重要使命之一。
二、学校教育科研,根植于学校教育现象。应直面教师真实的教育生活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教师们产生了这样的理念: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这表明教师对学校教育科研的理解力显著增强。徐州市第八中学教育科研课题产生的背景是来自教育教学实践中师生的教学困惑、需求或矛盾。尽管学校教育科研的研究范围较大、研究内容丰富,但徐州市第八中学教育科研紧紧围绕提高教与学的质量,采取多种视角,深入探析几个领域的问题。一是研究课堂教学及其师生的生活状态。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的场所,是师生生命存在重要方式,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师生学校生活的生命质量状况,一个班级,一堂课,一个学生,一个教师都可以作为研究对象。二是研究学生日常生活中身心发展的评价、保障机制的建立。三是学校教育教学创新管理与改革发展研究,突出对学校发展模式、内涵发展与特色建设的探讨。
在这些研究中,徐州市第八中学采取“教学研同期互动”研究模式,直面教师真实的教育生活,组织和引领广大教师理解和体察教、学、研三个环节的同时共存和共同达成。教是教师活动的场所、过程和生活的内容,是教师知识参与、情感参与的一种方式;学是知识产生和积累的一种方式,也是教师知识参与、行为参与的一种方式,在科研活动中知识的拓展是通过学习活动达成的;研是教师自主发展、持续发展的运行过程,是发展的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坚持三个环节的同期互动,在结构上,学处于中间位置;从时间上看,现有研的启动。然后学相继启动,没有研,就不会有学的发生。学运行后对教和研提供能源的作用,即发挥能源系统功能。笔者通过引导教师实施这种研究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使一批教师从技术型(教书匠)向实践研究者(专家型)的角色转变成为现实。正如叶澜在“面向2l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课题实验中的结论:“只要真实的、有质量的、有力度的学校改革实践,就会在改变、发展学校的同时,改革、发展教师。”
三、学校教育科研,坚持科学思维。应采取多视角、探讨适合的研究方法
学校教育科研应通过多维视角,突破目前就教育而研究教育的单一视角和方法。学校教育科研应有广阔的、多维的视野,从经济全球化下多元价值观视阈中,从现代教学论、解构—建构主义、现象学、解释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文化学、教育生态学等视角,适当进行定量研究,增强学校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又有定性研究,增强学校教育科研的适用性与信度。采取观察法、调查法、实验研究法、案例研究等方法,多维度、多层面地观察与分析学校教育教学实然,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探讨和大量数据资料的统计,整体观照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师生及其生活状态,探讨激发教师、学生生命活力的积极因素,为提高师生生命质量提供合理的解释与分析。同时,这种科研会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合理的解释,为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教育生活提供鲜活的实践性知识。
毋庸置疑,教育叙事研究作为教育研究中一种新兴的质的研究方式,以其关注个体性的、情景性的、偶发的特殊事件的故事描述,深入地分析所隐含的重要理论价值,便于掌握而倍受学校教育科研者推崇。在应用适得其所的时候,确实易显示其所长。值得人们关注的是,在“一片教育叙事研究”的热潮中,叙事研究尤其是叙事行动研究成为教育科研领域一种普遍的期待,似乎教育叙事研究作为教师教育生活的唯一方式,以此可以解决和拯救教育中一切问题。教育叙事研究能负如此之重吗?笔者以为,在学校教育科研中,研究者不可能只钟情一类方法,绝对否定或拒绝另一类方法,需要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研究对象与任务以及问题在整个研究结构中的位置,来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正如有研究者在对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比较时指出:“不要人为地夸大两者之间的差别,其实,即使在量的研究中也不可能排除主体间的成分……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与其说是两种对立的研究方法,不如说是连续统—体,它们之间有许多相辅相成之处”。这对正确认识教育叙事研究与量的研究关系、突破学校教育科研方式的狭隘性会有所启迪。
四、学校教育科研。蕴含学术操守。应秉持实在性的研究与探索
目前学校教育科研的两种倾向值得人们关注,一是虚假研究,即缺乏规范的课题实施实施、理论学习、实践性研究活动和阶段性专题会议,少数研究过程的实证性资料收集与积累甚至出现研究者利用现代信息手段进行“信息加工”形成所谓的研究成果,这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导致了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的“两张皮”现象,这必然使教育科研成了研究者的负担和累赘,使教育科研失去其应有的功能。二是重视研究结果轻视研究的过程。学校教育科研只重视研究结果,是急功近利和研究浮躁的表现,何况学校的研究成果一般具有较强的情境性、针对性,而普适性较差。因此,对学校教育科研效度的评价,既重视研究过程、研究品质,又重视研究结果、学术水平。
为避免出现上述两种倾向,徐州市第八中学将学校教育科研的主旨进行定位,通过教师实在性的研究,使其理论素养、问题意识、研究意识、科研能力得到提升,培养本校的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建立教育科研团队,营造和谐、宽容、民主、严谨、敢于怀疑和求真的学术氛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完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徐州市第八中学通过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开展课题学术沙龙、基于课题研究的教学论坛、教师课题研究报告会等,引领每一位参与者在课题研究中,确立终身学习理念,增强自主发展意识,制定并落实教师个人生涯发展规划,基于教育教学实践,扎实研究与探索,拓展理论视域,使教师在研究中实现视域的融合、观念的碰撞与冲突,以便能够理性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生成教育智慧,形成自己个性的教育教学特色和艺术,在发展学生的同时成就自我。
因此,学校教育科研应在正确的价值引领下,直面教育生活的实在性问题,采用灵活而有效的研究方法,基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与教育现象,让教师成为尊重教育规律、善于勤于探索的专业化实践者和研究者,发挥学校教育科研在促进学生、教师与学校和谐发展中的功能。
第三篇:新经济下企业管理发展趋势研究_职教论文
摘要:在经济日益全球一体化,网络经济、知识经济作用凸显的年代,企业的外部环境日趋开放,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文章对这三种因素给企业管理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探讨如何把握企业管理发展趋势,把国外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与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管理模式,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网络经济管理创新
一、引言管理与人类几乎同时产生,它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共同劳动和集体协作。作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的手段,管理也是生产力,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网络经济、知识经济作用凸显的年代,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企业经营环境不同,管理的作用也迥然不同。自20 世纪以来,有三种因素对企业的经营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其一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新经济特性的形成;其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显现;其三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经济的出现。在这三种因素的作用下,企业外部环境日趋开放,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加强管理,应对新经济环境下的激烈竞争,这既向我国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为企业提供了实现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本文将对这三种因素给企业管理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研究。
二、企业管理面临知识管理的挑战世界经济的发展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随着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也日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的变化将对企业管理产生巨大影响,从而推动着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1.知识经济将使企业的管理基础向知识资本转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形态的转换,企业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迄今为止,企业管理经历了以经验管理为特征的第一代管理、以科学管理为特征的第二代管理、以行为管理为特征的第三代管理、以现代管理为特征的第四代管理和以知识管理为特征的第五代管理(IBM 知识管理咨询公司的Mark W.McElroy认为知识管理包括强调技术重要性的第一代知识管理和更多考虑人力资源和过程主动性的第二代知识管理。)企业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分析企业知识的存在形态和运行规律,以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以实现各种类型资本同时增值的管理思想、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就一个企业而言,知识有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两种形态,企业可以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建立公司外部知识网络和企业内部网络,以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并通过设立知识仓库、建立专家系统、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和建立知识联盟,有效地管理、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提高其竞争力。由于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的,知识在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正在成为企业最为关注的,也是决定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从而对企业知识资源的管理即知识管理已上升为企业管理新的重心。而知识管理是以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化为基础,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干,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一种全新管理模式。[!--empirenews.page--]2.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是人才,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企业管理创新,使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把人当作一种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来最大限度地发掘、科学地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大使命。这些变化表明: 知识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是企业管理的新理念,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如何研究和开发知识密集型产品,如何积累和应用知识,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3.知识经济将使企业的管理战略发生变化。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得企业的战略管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首先,在投资战略上,要由过去主要投资于厂房、设备、生产线等有形资产,转到大量投资于人才培训、激励创新方面,生产和分配要向知识产品及服务倾斜;其次,在竞争战略上,要注意拿起保护知识产权这一武器,把蕴含在产品或服务中的知识含量作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再次,在成长战略上,要由过去主要依靠规模经济谋求企业发展,调整到大力依靠无形资产的创造和增值来实现企业的壮大和发展,即依靠智力扩张、知名度的提高、信誉的增强、形象的完善和最佳经济效益使企业经久不衰。
三、企业管理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21 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企业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1.随着中国加入WTO ,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此时,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范围将由国内拓展到全球,不能仅靠利用国内资源来谋求发展,而是必须广泛地利用世界各国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发展自己,以求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其生产协作关系也不再局限于国内,而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伙伴;而且,企业的发展也不仅仅受国内经济形势、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要受到国际经济形势、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2.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管理必须建立高效、便捷、可靠的全球化要素传输流动网络,采用各种先进的要素传输手段,特别是信息传输手段,否则,企业就无法在国际竞争中取胜,这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管理组织将呈现追求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的发展趋势,21 世纪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将一改占主流地位的“金字塔”式的层级组织结构形态,中间管理层将失去原有的价值,企业的管理组织将呈现扁平状态,弹性化。这主要是由于现代管理技术和手段的采用,使得企业的中间管理层减少,中层和基层领导者的管理幅度增大。借助网络与信息技术,企业的每一个员工,虽然工作岗位不同、工作地点不同,但可以在同一时间与同一管理者直接进行沟通。扁平化的管理组织将直接带来管理费用的下降、管理效率的提高,同时还会极大提高员工的自主性与积极性。组织结构的柔性化则是指在组织结构上不设置固定的和正式的组织结构,而代之以一些临时性的、以任务为导向的团队式组织,借助组织结构的柔性化可以实现企业组织集团化和分权化的统一,稳定性和变革性的统一。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战略联盟已成为西方企业间合作竞争的新形式。过去传统的竞争战略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20 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和企业间的经济活动正日益全球化,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和基本趋势。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下,企业间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的技术上享有优势,网络化又使知识之获取如此便捷低廉,企业间的合作对双方有利。西方企业推出的“战略联盟”,就是这一趋势的具体体现。所谓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实体为特定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以任何股权和非股权形式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联合行动。通过合作,战略伙伴间优势得到互补或互相加强,劣势得到弥补以创造组合的竞争优势。据报道,IBM 公司在1992 年就已与美国和海外的各类公司结成了400 多项战略联盟协议。中国企业如联想、海尔、小天鹅等一批从事电子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的成功企业已经开始构筑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战略联盟体系。可以说,作为一种新的竞争方式,一种“双赢”游戏,战略联盟正是中国企业发展的未来之路。而且,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战略联盟的形式也在深化和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会将他们的伙伴关系发展成为“超级联盟”。[!--empirenews.page--]
四、企业管理面临网络经济的挑战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世界通信的基础结构发生了三次重大变革,1876 年诞生了电话网络, 1948 年有线电视网络形成,1969 年国际互联网萌芽,各种数据基础结构由此产生。目前,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网络经济时代。网络经济的出现将促使管理产生全方位的变革,这主要是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崭新而强大的功能所决定的,尤其在互联网和经济联姻之后,其强大的功能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断拓展,应用的领域日益广泛。网络经济对管理理论变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一方面,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互联网阶段以后,新技术革命对变幻多端的经济环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无形中就加速了新理论的诞生;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武器”。透视管理领域,不难发现,网络经济正在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管理变革,这种变革,要求企业的内部组织模式、经营管理理念以及企业之间的关系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1.企业管理的重点已从内部控制性管理转向了外部适应性管理,要素效率不再成为企业追求的惟一目标。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一方面拓宽了企业竞争和合作的边界,另一方面则增大了企业的外部不确定性。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手段来重新设计企业内部组织和企业之间的界面关系,充分关注企业的顾客资本以及客户关系管理,这些课题都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2.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已从物转向人,再转向知识,知识管理成了企业管理的重要领域。由于其收益递增的使用特征,知识资本比实物资本具有更强的收益性和灵活性。设计合理的知识治理机制,形成基于创新和共享的知识型文化,是提高现代企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的主要载体,其管理方式也出现了前网络经济时代无法比拟的个性化和高效率的特征。3.企业组织形态已开始由固定化和显性化转向实时化和虚拟化,物质流不再成为企业组织设计的惟一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远距离现场作业成为可能。通过业务外包,“全能型”企业能够蜕变成为只保留较少职能部门的“核心型”企业,从而形成一种共生关系更加明显的新型企业生态群落。因此,增值过程的重整成了企业无法回避的紧迫课题,适应这种需求,在互联网的支持下,组织结构顺利地实现了扁平化、弹性化和柔性化。而且一种新的组织形式———虚拟组织应运而生。4.企业管理的方法已由制度化和程式化转向了模块化。简明、精确、快速的模块化电子管理程序使得传统的职能计划和信息处理变得异常简单。决定企业优势差异的不仅是企业内部资源的利用效率,更重要的是企业经营者对环境变异的感知能力和企业的响应速度,决定这种速度的主要因素是管理观念与企业文化。管理观念与企业文化都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网络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与前网络经济时代相比,出现了从“充满竞争与不信任状态”向“精诚合作相互信任状态”转变,从“被动的自我保护型”向“自觉的积极创造型”转变,从“简单的服从”向“实现自我价值”转变等新的特点。而新的观念、新的文化又必然形成新的竞争能力。[!--empirenews.page--]5.现代企业的经营领域已由单一的商品经营拓展到了资本经营,资本经营成为了企业快速成长的主要方向。当今的企业权属商品市场已深深地打上了网络时代的烙印,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的交融意味着“规模制胜”的财富分配规则面临着失效的可能。
五、结论 在用户主导和技术制胜的新经济时代,传统的规模导向的企业已难以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需要和深层次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要求,增强企业对环境的响应能力成了企业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企业可通过采取如下措施以提高竞争能力:1.实施供应链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在企业外部环境复杂、变幻的条件下,企业首先需要将同一产业链条上的不同企业之间、同一企业之间、同一企业的产品之间、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纳入系统的供应链管理范畴,以明确各种要素在相关界面之间的联系方式,取得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2.优化组织设计,提高反应速度。为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企业组织的设计原则也要发生根本的变化:第一,组织设计的基础应由传统的物质流转向价值流和信息流;第二,组织设计的目标由传统的效率性转向适应性;第三,组织能力强化的重点应由资产的竞争性转向员工和企业的学习性。企业需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组织结构的简化调整和企业文化的多元化融合来提高其反应能力,并建立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态即实时企业组织,如虚拟企业、网络组织、战略联盟、学习型组织和无边界组织等组织形式。3.加强客户管理,提升顾客满意度。随着现代生产管理和现代生产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态势的转变,企业应建立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即客户关系管理,应用于企业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等企业外部资源整合领域。4.加强知识管理,积聚知识资本。知识在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正在成为企业关注的核心,也是决定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企业应加强知识管理,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其竞争力。总之,面临新经济环境的挑战,我们要分析、明确并把握企业管理发展趋势,把国外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与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管理模式,努力进行管理创新,提高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第四篇:勃课改理念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课改教师 教育课程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并在反思我国教师教育指导理念、理论基础和课程编制的基础上,构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育的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课程体系。
与传统课程相比,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几个核心转变:第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第二,课程结构从整齐划一走向多样化,从分科走向综合,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第三,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内容关注儿童生活经验,反映社会科技发展最新成果;第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第五,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第六,走课程综合化的道路;第七,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学生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第八,调整现行的课程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一、教师教育的现状
1.教师教育的指导理念存在偏差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终身教育已成为指导教育发展、改革的一个指导思想。当然,终身教育理念也应成为教师教育必须遵循的理念,以适应社会迅速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但是,现在的教师教育鲜少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教师教育还是以职前教育为主,人职教育和在职培训还处在边缘地带。
2.教师教育的理论基础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新课改背景下,基础教育的指导理念发生了根本胜的变革。新课改实施前基本上是以“结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新课改后,基础教育的理念发生了变化,新课改提出的研究性学习、综合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方式的转变、学习内容与学会生活相联系,都反映了建构主义的课程教学观,可以说建构主义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的指导思想之一,但是建构主义还没有成为教师教育的指导思想,致使教师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课程编制不合理
第一,课程目标定位不合理。现行的教师教育课程,过分注重专业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课程的知识传承价值,偏重于按照学科专业教学的模式来培养教师,忽视综合能力的发挥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第二,课程结构不合理。拿教师教育中的学科专业课程来说,其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学科专业课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比重大,课程多。研究表明,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计划中,普通教育课占总课时的21%,学科专业课占70%,教育专业课占9%,并且选修课也儿乎都是学科专业课程。
二、教师教育课程构建
197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公布了著名的调查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该报告正式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并迅速展开了确立和制订终身教育体系为目标的教育改革运动。因此,要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教师教育的课程建设,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人职教师教育课程和在职教师教育课程体系。1.职前教育阶段
第一,公共基础课程部分:广泛开设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在原来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教师职业道德、高等数学、大学语文等必修课,并且广泛开设文史哲类、艺术类、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选修课;第二,专业基础课程部分:应提高专业基础课程在教育类课程的地位,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一是相关专业课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二是教育基本理论。它不再局限于教育学、心理学这两门课程,还应包括教育概论、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第三,专业课程部分:在学科专业教育方面,使学生在具有广泛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精深掌握1—2门专业课;在教育类课程方面.开设针对这1—2门课程的学科教学法、学科教学心理学、学科教材研究方法及学科教育技能等课程,培养师范生“如何教”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第四,活动课程程部分:通过有计划的活动安排,使师范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教师职业自豪感和锻炼师范生的社交、文体艺术等方面的能力。
2.人职教育阶段
将师范生职前教育阶段的教育实习、教育见习等实践活动和教师入职教育结合起来,并增加师范生教育实习和人职教育的时间。这一阶段的课程应根据师范生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教师从理论上予以指导,分析问题的理论基础,探讨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在具体情境中实施可行性方案。同时结合学生情况优化教育技术,逐步锻炼学生进行校本课程研究开发的能力。在反复实践中,将师范生在学生阶段习得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专业情意有机结合起来.初步形成师范生的教育教学风格。
3.在职教育阶段
在知识经济时代,在职教育已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教育阶段的课程应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在课程中体现最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共基础课部分:广泛设置开设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展示近年来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变化中产生巨大影响的理论成果;第二,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和教育基本理论最新发展以及相关理论的完善,完善在职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第三,专业课程部分:补充与在职教师相关专业课程的更新内容,以及针对这门课程最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科教育技能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第四,实践课程:加强实践课程,使在职教师在足够的实践中,把最新的科学知识与教育知识加以整合、应用,使两者更好的内化为在职教师的专业素质。
第五篇:学位论文题目:课改背景下中学音乐教学中唱歌教学的方法研究
学位论文题目:课改背景下中学音乐教学中唱歌教学的方法研究
课改背景下中学音乐教学中唱歌教学的方法研究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新课程改革对于中学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参与性的调动,反对灌输性教学方法,反对死记硬背,强调学生学会学习,以在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下实现对音乐知识的掌握与音乐技能的提升。因此,观众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是当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中学音乐教学提出的客观要求。适应这种教学要求,中学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探寻能够调动中学生音乐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因此,本课题的提出适应了我国当前的教育形势与新课改的要求。
二、选题意义(一)理论意义
对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音乐教学中唱歌教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关于中学音乐教学的研究较多,但是在进行课改之后,关于音乐教学方法的研究则较少。尤其是具体到唱歌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则更少。唱歌教学方法的研究必须要结合教学实践来进行具体探索,对研究者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教学能力提出了双重要求。活跃在教学一线的音乐教师教学实践能力较强,但是却因为忙于教学而没有时间进行理论探索。进行音乐理论研究的学者与专家对音乐理论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却因为缺乏中学音乐教学实践经验而让研究较为空泛。因而,结合自己的一线教学实践经验,对中学音乐唱歌教学方法展开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学音乐教学理论,因而本研究从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二)现实意义
虽然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对我国中学教育影响较深。由于中学音乐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因而无论是学校一方还是学生一方都对本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因而导致了在中学的音乐课上很多老师敷衍了事,学生也缺乏兴趣,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的提高与水平的提升。表现在唱歌教学上,很多老师随便给学生放上几遍歌曲,就算是完成了教学。学生的兴趣不足,教学效果难以实现。因而,通过对课改背景下中学音乐教学中唱歌教学的方法研究,可以为中学音乐教学实践提供更为具体的理论指导,从而让教师找到更加切实有效的唱歌教学方法,对于中学音乐教学实践的推进,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核心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本研究的特色:
一、核心概念界定(一)教学方法的概念界定
所谓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与途径,利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来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以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与学生学的方法两部分的内容。(二)唱歌教学方法的概念界定
音乐教学方法是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尤其是随着近几年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各种各样的音乐教学方法也逐步增多。这些教学方法是中学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教育理论而探索而来的。对于音乐教学的具体方法我们无法给出一个非常明确的界定,因为教无定法,只要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培养学生音乐情感的方法都是值得采用的。总体来说,最近几年在我国比较有影响力的音乐教学方法主要有:任务情境教学法、创造性教学法、参与性教学法、音乐研究性教学法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学音乐教学中唱歌教学的方法研究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课题,因而这一研究现状一直是与中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国外的音乐教育学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音乐教育研究领域具有较高成就的国家有美国、日本、德国等。美国的音乐教育从最初的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法,开始逐步向着音乐教育管理学、心理学等领域拓展,这一扩展说明美国的音乐教学法的理论已经迈向了纵深方向。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詹姆斯?莫塞尔的《音乐教育原理》与安?福克纳的《在我们的音乐中听些什么》等。日本的音乐教学法理论是随着中小学音乐教材的逐步完善而发展起来的。作为一个有着悠久音乐传统的国家来说,德国一直非常注重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据统计,从19世纪初到中叶40、50年的时间里,德国就出现了30多种唱歌教学法,这些教学法不断发展,创新,在当今的德国音乐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国内关于唱歌教学方法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最近几年发展较快。我国关于唱歌教学方法的研究较少,目前的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音乐教学方法方面。在专著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金亚文(2003)主编的《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该论著结合初中音乐教学实践,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在期刊文章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金燕南(2007)的《关注音乐课的歌曲教学》,该文章针对音乐课中的歌曲教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与策略,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意义。关于唱歌方法方面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一些论文类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内容广泛,数量多,但是在理论深度上还存在一定的欠缺。
三、本研究的特色
本研究的切入口较小,因而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同时,由于本人具有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因而研究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另外,由于本研究可以借鉴的理论成果较少,因而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具体来说,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选题视角上的创新之处
关于中学音乐教学方面的理论研究很多,但是一般都集中在音乐教学方法这一宽泛性问题上,而将唱歌方法作为研究方向的研究内容并不多见。本论文以课改背景下中学音乐教学中唱歌教学的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既体现了创新的勇气,也体现出了创新的意识与观念。
(二)资料收集与利用上的创新之处
在资料的收集方面,将对已有资料中的一些疑问以及学术观点上的争议作为资料收集的重点。同时,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于论文资料的消化与吸收,借鉴并不是直接拿来,而是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结合自己的课题内容与研究角度进行再利用,从而为课题创造了更加有利的研究条件。同时,通过广泛查找资料,对其认真解读,认真思考,力图解决疑问和排出争议。主要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或技术难点以及预期达到的目标:
一、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是对中学音乐唱歌教学方法展开研究,为了实现这一研究目标,在对唱歌教学方法的理论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新课程标准对唱歌教学的要求与中学音乐唱歌教学现状分析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任务情境教学法、创造性教学法、参与性教学法、音乐研究性教学法等具体的唱歌教学方法。研究框架: 本论文的研究框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创新点
二、中学音乐唱歌教学方法研究的基础理论(一)教学方法的概念界定(二)唱歌教学方法的概念界定(三)现代教学方法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1.现代教学方法的特征 2.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三、新课程标准对唱歌教学的要求(一)新课标对唱歌提出的要求
(二)唱歌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四、中学音乐唱歌教学现状分析(一)中学生身心特点分析
(二)我国当前中学音乐唱歌教学现状分析
五、中学音乐唱歌教学方法研究(一)任务情境教学法 1.任务情境教学法的概念 2.任务情境教学法的特点及作用 3.任务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二)创造性教学法 1.创造性教学法的概念 2.创造性教学法的特点及作用 3.创造性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三)参与性教学法 1.参与性教学法的概念 2.参与性教学法的作用
3.参与性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四)音乐研究性教学法 1.音乐研究性教学法的特点 2.音乐研究性教学法的作用
3.音乐研究性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六、结论
二、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中学音乐教育中唱歌教学方法的研究,技术难 点在如何通过层层深入,在进行理论铺垫的基础上,提出有建设性的方法与策 略。
三、本研究预期实现的目标: 本研究预期实现的目标为提出与现实结合紧密的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唱歌 教学方法,以实现理论上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