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年级儿童小说微型阅读的启示分析论文

时间:2019-05-15 11:56: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高年级儿童小说微型阅读的启示分析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高年级儿童小说微型阅读的启示分析论文》。

第一篇:中高年级儿童小说微型阅读的启示分析论文

问题:中高年级课外阅读指导的缺失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要达到145万字”的量化标准,并且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指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在笔者所进行的系列课题的调查研究中,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近年来儿童阅读活动的不断开展和推进,教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视意识已经远甚于从前。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不少教师开始利用绘本和传统蒙学教材,风风火火地指导学生开展起各种形式的课外阅读。

但是,在笔者主持的“金华市区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中,我们却发现,中高年级的课外阅读指导相当滞后。不少中高年级学生的书包里,漫画类课外读物众多,一说到漫画,学生个个争相讨论,滔滔不绝,陶醉在其中。但是,提及经典儿童文学,学生的反应就平淡很多,只有少数能进行一些对答。我们也发现,中年级小学生儿童文学的阅读量只占课外阅读内容的16.93%;到了高年级,这个比率略有上升,也只达到20%。儿童文学在小学中高年级阅读中“门庭冷落”的情况值得研究和反思。事实上,这种情况与教师很少对儿童课外阅读开展有计划、有系统的指导是有关系的。问卷显示,在低年级,“每周开展有专门的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班级达到36.9%,而到了中、高年级,这个比率逐渐下降为25.3%和17.1%。

引领学生欣赏和领略经典儿童文学的美,并使其从中吸取成长所需要的精神营养,是语文教师的天职。正如有学者所论述:“小学语文教学所承担的引导学生吸纳人类文化精髓的任务,理应包含帮助学生认识并学会欣赏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使他们在属于自己的文学领地中得到愉快的精神享受,从而丰富自身文化底蕴等内容。”中高年级小学生正处在心智急速发展的时期,如果放弃对中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就有放任低级粗俗的儿童读物占领学生心灵和头脑的危险,也就放弃了教师引领学生欣赏人类文化精华的职责。在中高年级开展课外阅读指导,引领学生走进儿童文学的殿堂,学会欣赏精品文学,是中高年级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策略:开设长篇儿童小说微型阅读指导课

长篇儿童小说作为儿童文学中一种较高级别的形式,正是适宜中高年级学生阅读的读物。目前,长篇儿童小说的阅读指导课,在中高年级的开设可以说是少之又少,而长期坚持开设系列的、有计划的长篇儿童小说阅读指导课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

究其原因,首先是中高年级的学习任务相对较多较重。指导学生阅读,教师首先需要自己对中长篇儿童小说有充分的阅读,这是需要时间的;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也需要时间;组织交流和策划活动,更需要师生共同挤出时间。缺少时间,是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工作的第一重障碍。

对于一部长篇儿童小说,可以分析的角度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分析情节变化、角色性格、作品主题、写作背景、写作特色、作者风格等。这些内容的组织和教学,远比分析一篇课文要艰难和复杂。另外,对长篇儿童小说进行阅读指导,教师需要做的工作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比如,小说阅读之前的阅读推荐,小说阅读中后期的阅读情况摸底、阅读情况总结、阅读心得分享、阅读方法点拨等等。长篇小说阅读指导,其工作内容之多、任务之艰巨,让很多教师有无处着手的感觉。没有相应的教学处理方法,这是进行长篇小说课外阅读指导工作的另外一大难点。

经过课题组共同研究,我们发现对于中高年级长篇小说的阅读指导而言,开设微型指导课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指导方式。

长篇小说微型阅读指导课,是教师利用一段不长的教学时间(15分钟到半个小时之内),组织学生对长篇小说的某一专题或章节进行研究、讨论等相关的阅读活动,以实现课外阅读的交流,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指导。

微型课每次的时间短,少则10-15分钟,长则半小时,这样的时间在师生的共同生活中是可以找到的。可以是学生午间休息后、上课之前的时间,可以是教师讲完一篇课文、下课之前的时间,还可以是下午放学前的作业整理课时间,等等。这样的安排,每次时间短,还可以在一周内多次进行。由此,教师对长篇小说的指导可以“化整为零”,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如同细小的盐粒,无声无息地“溶解”于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实施:微型阅读指导的几种课型

根据研究内容和组织形式的不同,在中高年级,长篇小说微型阅读指导课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小说推荐型

这类课型一般在学生阅读前进行。教师选择合适的时机,向学生展示某部作品,包括大概内容、作者情况、作品精彩之处,以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提出阅读要求,布置相应的阅读计划。

目前,有很多教师自发自觉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但大都只提出希望,却并不检查,也没有后续的交流。很多时候,这种推荐甚至成为公开课的“秀”。对于课外阅读的实践活动而言,推荐课型是一段长时间阅读的开始。在推荐课型上,教师利用个人的激情和文学功底把作品的精彩之处展现给学生,这固然重要,然而,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应的阅读要求和制定一些弹性的阅读计划,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明确阅读时间、阅读的过程中是否需要做笔记等要求,还应简单向学生介绍在阅读后会进行一些怎样的阅读检查和交流活动。

2.进度普查型

因个人差异,中高年级学生阅读的速度会不一样,而且可能会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有的学生甚至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阅读。那么怎么了解学生对小说的阅读进程呢?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对阅读进度的普查。

对学生阅读进度的普查,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可以简单地询问学生;可以要求各小组生生互动,随后全班交流;也可以采用“小试卷”的形式,要求学生填写,自己阅读到哪一章节,大致的阅读内容是什么。

小试卷能简捷有效地了解到学生的阅读进度,但如果题目过难、过多,很可能会使学生畏难,从而将课外阅读看成难以完成的任务,而不是有趣的活动。所以,小试卷的题型设计应尽量有趣、简单,寥寥数题,以了解阅读进程、尽量真实地展现学生阅读情况为目的。

了解学生的阅读进程,还可以采用一些有趣的活动来进行。有教师在指导阅读《木偶奇遇记》的时候,把小说的内容概括成一个个小标题,如“木偶诞生”“鱼腹历险”“巧遇仙女”等,让学生排序。这样,一方面检查了学生的阅读进程,还从一定程度上梳理了故事的内容,检查了学生对故事情节记忆的清晰度,了解了学生的阅读质量。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穿插进行一些讨论和朗读,随机交流阅读中的感受,指导学生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阅读进程表”来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在全班开始阅读之后,教师可以在墙上挂上“阅读进程表”,学生读到哪里了,可以自己在相应的章节方格里填上“小红旗”或者贴上“小苹果”。教室的文化也是一种隐性的课程,重视课外阅读的教师,会让墙壁也成为学生交流阅读的一个园地,让浓浓书香弥漫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3.章节评述型

对小说的阅读指导,教师最头疼的莫过于内容太长,要讲述和讨论的内容过于庞杂。一部小说短则几十页,长则几百页,教师想深入下去时,常常会发现学生很难跟上思路,只能“拖”着学生走。如,有教师上《青铜葵花》的课外阅读指导课,问学生喜欢谁,学生有的说喜欢青铜,有的说喜欢葵花,但当追问“为什么”的时候,学生的回答往往较为空洞,如,“因为他勇敢”,“因为她很文静”,等等。再追问“你从哪里看出他勇敢”时,学生就开始满书翻找,某个学生说一处,另一个学生说另一处,一个“点”一个“点”,都浮在讨论的表面,不能深入下去。

根据听课的经验,笔者发现,课外阅读指导课比普通的课文教学更难施展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往往会成为一个深情的“独吟诗人”,或者是一个被学生牵着“到处跑”的对话者。如何解决?我们如果能将长篇小说这块“大蛋糕”切成“小块”,师生就能更到位地对小说的各个方面进行细细品尝和深入的对话。

章节评述微型课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将对一部长篇小说的阅读指导变成对小说的某个章节,甚至是某个段落的研讨。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十来分钟的空闲时间组织一个小讨论:“最近读的这一章写了什么?你是怎么看待这个事情的?这个章节里你最喜欢的文字是哪一段呀?”由于涉及篇幅相对较小,学生的讨论远比对一本书的讨论集中,其讨论的深度和参与的主动性会提高很多。

有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学生正在阅读的某个章节中拎出一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小的辩论。如,指导《青铜葵花》的阅读,当大部分学生读到葵花因为父亲去世而必须在大麦地里选择一户人家寄养的时候,教师可设计一堂微型辩论课:“你们觉得葵花的选择是对的吗?如果是你,你会进行怎样的选择?”短短的10分钟辩论中,学生会引用前面章节的内容来说明葵花选择青铜家的原因,也有阅读得快的学生会在后面的章节里寻找葵花的选择带来的后果。观点相异是可以接受的,相互探讨使学生对于人物形象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了更大的兴趣。读得快的学生会更深层地思考,读得慢的学生会加快阅读速度。这样的讨论问题小,讨论的内容可多可少,论点可深可浅,能够对学生的阅读产生促进,给他们以交流的快乐。

4.专题指导型

如前所述,一部小说中,需要进行阅读指导的内容可以有很多方面,比如作者生平、写作风格、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情感表达的分析,甚至是某个精彩字词的品读,想在一堂课上完成这些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教师对这些文学知识讲深了无益,因为学生不懂;但是不讲的话,学生对于文学无所感受,只是感受故事情节,又没能让学生获得应有的收益。怎么办?

专题指导微型课,就是针对某个文学知识点,选择一些相应的片段来让学生朗读、品析、感受。如曹文轩的系列儿童小说里,常常有大篇幅的环境描写,对交待事件发生的背景、人物的性格、衬托人物的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如果不进行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会将大段的环境描写文字一跳而过,不加关注。对此,教师可设计“环境描写品析”的微型课系列:在一周时间之内,按事先的布置,利用某个固定的时间段,请各个小组进行环境描写片段朗诵比赛;然后,对各个片段描写的作用简单进行讨论,同时,教师指导应该如何朗诵会更出色。每次微型课只安排一个或两个小组进行表演,用一周或两周时间请所有的阅读小组都完成表演。通过这样的微型系列课的开展,学生对环境描写的作用、朗诵表现的方式会有深入和细腻的感受,其收获是教师泛泛讲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无法比拟的。

专题指导微型课,用时不需太长,让学生有所感受、有所领悟即是收获。天长日久,常有所进,学生就会逐渐达成对于文学作品和文学知识点更深的理解和掌握。

5.活动展示型

儿童是极富创造力的,一篇小说可以激起学生很多的创意和联想。教师可以在小说的阅读过程中布置开展一些有趣、有创意的活动,并组织进行展示和比赛,如小话剧、朗诵、小品等文艺节目的创作和表演,也可以是根据某个情节设计绘画,制作手抄报或者手工艺品。

如《青铜葵花》中讲到,青铜为葵花制作了一串冰雪的项链,这个情节很感人。阅读过程中不妨开展一个制作手工装饰品的活动,告诉学生:“原来我们表达自己的爱意、装扮自己,并不一定要花很多钱,自己制作的小饰品、小礼物往往会更别致,更有打动人的魅力。开动我们的小脑筋,你还可以为葵花(或者为自己、为妈妈)制作怎样的装饰呢?”

有位教师布置学生给《柳林风声》中自己最喜欢的某个情节配一幅插图。在活动展示课上,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自己喜欢这个情节的原因和画的内容,再派代表在全班交流。这样的活动需要时间不多,却能让学生借助他们自己创作的“插图”对故事进行交流,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形象创作能力,并且对故事有了进一步的体会。以课内的微型讨论带动课外学生自主的活动研究,这正是阅读指导课最重要的作用。

6.随意聊天型

这类课型是指教师抓住空闲时间和学生聊书,聊聊有关正在阅读的书的各方面的内容。师生轻松随意地聊,可以是人物,可以是情节,可以是某个文学知识点,可以是自己读某个片段时的感受。

教师对随意聊天的时机一定要有所把握。可以是教师自己感觉有话要说的时候,或者是观察到学生读得有感觉、有说的欲望的时候。这样的微型课时间短,内容含量小,但最重要的是师生的情感交流不能少。情感是推动学生阅读和进一步学习最不可缺少的动力。

蒋军晶老师上过一堂《草房子》的课外阅读指导课。蒋老师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组,分别扮演小说里的四个重要角色。老师和“角色”们进行着各种对话,评比谁是“最调皮的孩子”、“最英俊的孩子”、“最有出息的孩子”、“最幸福的孩子”。在一次次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回顾了人物和故事情节,重新感受人物并且升华了阅读时的感受,对课前的阅读产生了新的冲击。与学生聊书,就是要聊得“动情”,聊得巧妙自然。随意聊天微型课,可以说是前述各类课型的“休闲版”,开展时间长短不拘,因势生成。

综上所述,在中高年级开设儿童小说微型阅读指导课,一方面,能积少成多,充分利用师生教学过程的空闲时间,帮助学生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河;另一方面,它又化“大”为“小”,把长篇儿童文学欣赏这样一个复杂的难题转化成一个个小小的专题或问题,方便教师和学生进行学习和研究,从而比较切合进行长篇小说课外阅读指导的需求。前述中高年级长篇小说微型阅读指导,从不同的阶段需求、不同的研究内容出发,进行了课型的划分。在实践中,上述各种课型是可以整合、叠加、综合、拓展的。总之,微型课能为语文教师开展课外阅读指导提供一种思路,是一种值得研究和实践的、新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型

第二篇:浅谈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论文)1

浅谈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小学 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主要体现的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针对此,我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课前预习,独立寻疑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叶老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进行的怀疑、研究,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如《白杨树》一课,学生提出“在荒无人烟的大戈壁为什么还能长出这么直这么大的白杨树?”“哥哥问爸爸后,爸爸为什么微笑消失,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等问题,通过课前预习研读,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叉吸引,设疑答疑,使教师变包场为导演,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明确学习目标,把握学习方向

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学习目标都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学习中,自学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自己的自学目标,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自学的教学情境,使其自主学习的气氛活跃。如教学《穷人》,教师在上课之时兴奋地说:“昨天大家预习了《穷人》这篇课文,听说大家都有许多感受,谁愿意把自己的最深感受说给大家听听?”同学们争着举手。生提到本课所要学习的目标:“桑娜的品质可贵,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作者对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得特别精彩”等等,师相机说:“那就请同学们想想对这篇课文你最想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你想用什么方法学习?„„”同学们即联系自己的感受定下自学的目标与方法。老师即兴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学习目标与方法开始自学。显然,全班同学们的积极性在新课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了。

三、学生质疑,解疑中误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如《小音乐家扬科》在最后一段的阅读后。学生提问:扬科死时为什么旁边躺着树皮做的小提琴?白桦树哗哗地响,在号叫是什么意思?扬科为什么张大着眼睛?扬科前面说过,只要有一把小提琴,用他的一切去交换都行,怎么会死不瞑目呢?扬科快要死了,为什么还要写燕子在唱歌,姑娘们在唱歌呢?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议论,自主探索解决。这种教学即真正达到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至学生契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教学就十分有效和积极。

四、多读感悟,品味语言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谖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由地进行阅读。如在引导朗读《圆明园的毁灭》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有位学生选择的语句是: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该生读得声情并茂。教师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现在再请他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时表情怎样,哪轻哪重„„再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该生再读后,教师并不急于让其他学生评价而是让他们学着也开口读读这句话。结果学生以微笑的表情读出了对圆明园绝妙景色的欣喜,“金碧辉煌”重读出殿堂的光彩华丽雄伟壮观;“玲珑剔透”轻读出亭台楼阁的小巧奇妙、景色怡人;“热门街市”高声快读出“买卖街”的欢快;“田园风光”低语缓读出流连山乡村野的舒畅。最后,教师又安排男女生交替读。至此学生在对词语的揣摩、比较中领悟圆明园景色的千姿百态、万种风情;另一方面学生在错落有致,或高亢放读,或浅唱低吟中自主地获取语言的“意义与情味”,自由地表达感受。

五、自读感悟,讨论交流

学生的独立学习,是让他们独立思考去发现去感悟。阅读,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而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协作学习,伙伴的交互作用,而在相关内容的理解,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具有关键作用。阅读并非全是个人的事,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在自读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拔,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划找归纳,在学生独立感悟詹天佑爱国精神和杰出的智慧才华的前提下,让 4 人小组自行确定选择詹天佑某一个方面的内容,合作学习,讲座筛选,设计展板,布置画面和解说词,设计操作,合作为“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事迹展”的讲解做准备。学生就是在独立感悟和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加深理解,进行自主读书,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激励评价,激发兴趣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要根据学生朗读实际水平评价,“读得有感情,把诗人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要采用鼓励、引导、点拨、开窍。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采用“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分贡献,另一半,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主动发言,而且在发言的质量上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

第三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中高年级词语教学的有效策略》

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中高年级词语教学的有效策略

古潭乡中心小学:周 燕 妮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段目标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词语教学与画面想象、情景创设、生活实际、查字典、概括文章内容、、指导朗读相结合起来。

正文:在中年级段,很多老师认为识字、学词是低年级的事,跟中年级的教学关系不大,词语的学习只是为学生的顺利阅读扫除障碍,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掌握,不必占用课堂宝贵的时间。认为中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较低年级的强些,作为中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初步会借助工具书来理解词语意思了,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了,教师不需要“浓墨重彩”去做低年级教师的事情,于是很多的教师在处理课后生字词时,无非就是读读抄抄,或自学了事,犹如蜻蜓点水,没有真正达到会读会写会用的目的。特别是公开课,对字词的教学更是微乎其微。课堂上教师或者避过词语直奔课文内容,或者简单地让学生读一读,总以为字词教学是比较简单的。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对于学过的词语学生能讲出词语的意思,换一个词学生就拿不准了,在课堂上,学生只会念字典上的解释,但当要求把词意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表述出来时,欠准确。

如何使学生把使用工具书形成学生理解词语的习惯?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了词语的本意,如何使他们在理解词语本意的基础上,联系语言环境及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如何使学生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想象画面,用语言描述画面?学生离开了工具书,还可以运用哪些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何多种方法并用来理解词语,本人就执教《搭石》这一课时的词语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尝试。

一、词语教学与画面想象相结合与情景创设相结合1、其实,我们平时在读词语的时候,是不是常常忽视了词语本身也带着很强的画面感、形象感、情感?当我们出示词语的时候,你读、我读、大家读,这些读词语的形式最终导致学生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当我们把这些词语转化成画面后,让学生想象词语所蕴含的意象,有了质感的画面,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不是更深入了吗?例如:在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先让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走石图”的美,你们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协调有序)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呢?(可联系上下文理解,从课文中找一些句子说明这个词的意思。)

再创设情景: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前面的---踏踏,后面的---踏踏;前

面的---踏踏,后面的---踏踏(师生合作读)

最后师提示: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师:其实没有人指挥,又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叫----协调有序

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指名边读正音,边看图,感受身临其境。这样利用图片展开充分的想象,接着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像在头脑中放电影一样重现那样的情景,学生读起来也很投入。阅读时展开想象,可以拓宽认知领域,深入文本描述的意境,活现出塑造的事物形象,对于词语教学,学生如果没有获得对于词语感性的个人体验、感悟,这个词语在今后的生活中是不可能被学生顺利调遣或正确使用的。

二、词语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在词语教学中,不仅仅要让学生牢记这些词语,更要让学生透过词语的本质,去体会人物的品质。书本中的知识只有能在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了的时候,才叫真正的知识,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例如我在教学词语“理所当然”一词时,我做法是 :

师:那么“年轻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1、指名读正音“伏”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

2、创设情景、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例如:“伏”分析字形,理解字义、请学生上台做动作。

创设情景:你真是年轻人的楷模,这样老人就能轻易的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地、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问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为什么?

问学生: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为什么?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因为---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因为人们把这看成里--()的事

2、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师:透过“伏”字,你看出了什么?(尊敬老人)

师:他们的这份美好的情感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到了什么?(生谈)

师:瞧,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

生:一道风景。

师:当我们在学校遇到同学摔倒时,我们总是把他扶起来,因为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这种没有人使唤,没有制度规定的做起来,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等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理所当然。联系学生的生活开展教学,学生的生活经验被唤醒,这样就使他们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认识并建构自己的认识。同时,学生原有的形象记忆被唤起,这样,就直奔学生的精神领域,深深地唤起了学生对年轻人敬意,也为理解下文作了铺垫。

四、词语教学与查字典在语境中理解相结合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了词语的本意,如何使他们在理解词语本意的基础上,联系语言环境及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对“行”字教学时,让学生掌握字音,接着让学生用多音字组词理解词语的意思,对整个词语的意思学生掌握的较好,此时,对单个字“行”的理解并不见得到位,我巧妙的将“行”字在字典中的意思罗列出来,再根据画面理解,学生一眼就能将这两个词语中“行”字的不同解释理解正确。

五、词语教学与概括文章内容相结合在词语教学环节完成后我对内容进行了小结,但课到这儿并没有停止,而是将先前所学的词语再次拎出来,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搭石、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伏、理所当然),理清课文的条理。概括能力的培养是中高年段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对于课文概括主要内容的训练,与词语教学紧密联系,赋予词语教学以更多的内涵,使词语教学一举多得。

六、词语教学与指导朗读结合起来

新课标特别强调要感情朗读课文。而感情朗读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就是像读文章那样,要抑扬顿挫、平仄起伏,用不同的语调来读词语。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词,而是一段灵魂的颤栗,在这样的词语教学中,给词语赋予了情感的温度,渲染上了生命的色彩。对以上前面提到的词语教学,我均让学生讲自己的送入到句子的朗读中去,朗读可以使语感细腻,学生在朗读中,能从言语的声音、语气、句式等多角度体察作品的内在意蕴,“使其言皆出于我口”,“使其意若出于我心”。

总之,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抓好词语教学,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是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在我们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给词语教学一个切实的地位,挖掘词语教学的内涵,让词语教学成为课堂教学中既扎实又活泼的课堂新亮点,让词语教学为学生一生的语文素养奠基。只要我们善于去发现,善于采用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生词,这样一来,我们的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履祥;《词语教学中应注意的两点》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0年01期

2、洪宗礼 ,程良方;《字词教学》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4、张天麟;《在关联词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天津教育;1980年03期5、小学中高年级用词练习的几种方式[J];湖南教育;1980年10期、王榕春《小学高年级词语教学点滴体会》;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80年01期

7、关明正《词语教学小议》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01期

第四篇:浅谈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教学

凯里市炉山小学汪海燕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一直是我们教学中的难题。现阶段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不喜欢作文,怕写作文,讨厌作文。大部分学生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无材料可写”。即使写出了,也是篇幅短小、内容干瘪、词不达意、思维混乱的“文章”。他们视作文为负担、包袱,甚至怕上作文课。老师们更是无法教。经过这几年作文教学的实践,我个人认为作文教学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

[关键词] 作文教学兴趣积累分层模仿评价修改

一、激发习作兴趣

没有兴趣地去学习,不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而且也达不到好的效果。如果能满怀兴致地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学生的拓展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习作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二、积累词汇

1、通过写日记积累

学生作文的源泉是生活,要在生活中体验、观察、感受。学生有了习作素材,写作文才会有话说,才会有内容。这就要学生多积累。积累素材的好方法莫过于写日记。每日一记至关重要,把平时的点点滴滴记入日记。需要用时,就不愁没有素材了。日记内容不一定非要写自己想到、听到、看到、做过的事,可以摘抄一些好词佳句、精彩段落等。只要孩子愿意去记,写作文时就会有很多可写的。

2、从课文内容中积累

“重视文本”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在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好词佳句”这样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并从摘抄中积累材料。学生通过平时的积累为写作打下铺垫,在写作时就不至于“无话可说,无从下笔”。

三、分层次给学生定文章段落

学生的资智不同,写出的作文也参差不齐。有的整篇只有一段话;有的一个段落一两句话,一篇文章有七八段,甚至于有的十几段。结构不清晰。那么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给他们定文章段落,每篇文章可分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来写。每次习作严格要求学生必须按规定的段落去进行习作。可分为三种情况要求:学困生,要求他们最少写三段话,开头、中间、结尾各写一段话;开头、结尾各一两句话,中间多写;句子要写通顺,内容要表达清楚。中等生,三至四段话;开头、结尾各写一段话,中间一至二段话;能围绕一个主线按一定顺序展开描写;优等生,段落不给他固定,开头一段点明中心;结尾一段可以总结与开头照应,也可以写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与看法;中间围绕一个主线按一定顺序展开具体生动描写,采用一些修辞手法、关联词过渡、引用名人名言等,描写有详有略。通过相应时间的练习,学生自然而然地养成了这种良好习惯,写出的文章段落结构就很清晰。

四、模仿课文进行练笔

我们可以教学生模仿文章的结构、表现手法、标题、题材等等。

作文章就像造房子,如果只是积累了材料,备齐了砖瓦木石是不够的,还得勾勒蓝图,搭好架了,才能盖起房子。

我们小学语文书中有很多课文可以作为事例来进行作文教学,让学生学会模仿文章的语言、结构、表达方法、写作顺序、修辞手法等等。文学的基本材料是语言——是给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思想以形态的语言,文学是借语言来进行雕形描写的艺术。语文课本中的选文都是语言文字好的范本。教师可引导学生认真地、有针对性地模仿范文中的精美语句,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也可引导学生模仿文章的结构,最好是模仿语文课本中范文的结构。因为范文的结构既全面、千姿百态,又科学、规范。模仿结构,可以学习全篇结构安排的特点,可以模仿局部的层次安排,还可以模仿范文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例如:教学《桂林山水》时,让学生用总分总的结构,采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写一处风景。教学《颐和园》时,就学习作者的游览顺序: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让学生模仿游览顺序写《游石仙山》:来到山脚——爬到半山腰——斗牛场——牌坊——寺庙——三姊妹峰——永安泉。按这样的顺序来描写石仙山上的美景。学生就会觉得,我也能像这些大文学家一样写出好文章,就不会害怕作文。

五、评价修改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的作文水平有限,教师在修改时应尊重孩子的想法,尽量保留孩子的意愿,不大篇幅地进行改动,多给予鼓励。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修改草稿的良好习惯,并根据每次作文情况讲解一些修改要点,修改方法等,逐步引领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提高文采。

第五篇:小学中高年级计算错误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总结

《小学中高年级计算错误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课题总结

王宏丽

李国富

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让我们课题组的全体教师清楚的意识到不能简单地把学生出现的计算错误归咎于学生“粗心”、“马虎”等。其实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团结合作,积极努力下,通过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尝试了一些做法,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我校计算教学课题研究实验以来的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成立课题组,有序开展研究工作

接到课题立项通知后,学校教导处非常重视,精心数学骨干教师、数学教研组组长,成立课题组。课题组成员针对规划课题作了明确的分工,共同制定研究方案,理清研究思路,使全体成员统一思想,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研究基本内容、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研究基本目标以及研究方法和手段。开展该项课题研究不仅能够促进小学计算教学的改革,更有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同时在课题研究中实现教师专业的自我成长,形成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教科研精神。

二、注重研究过程,力求研究实效

为保障课题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力求研究实效,课题组成员潜心研究计算教学,采取计算教学展示课、经验交流、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相互取长补短,并就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问题进行研讨,大家积极建言献策,从而及时纠正研究中出现的偏颇,大大提高了研究的效率。

根据课题研究实验方案,课题组开展了对学生计算错误典型实例、原因分析与改进办法的问卷调查活动,收集课题研究的第一手材料。

(一)计算错误类型与原因分析

针对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类型、原因加以分析研究,才能矫正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错误,但由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所不同,计算错误也是不同的。根据收集到的调查材料显示,学生计算错误大致可以归纳为知识性错误和非知识性错误两大类。知识性错误是指学生对于计算法则、算理、概念、运算顺序的不理解,或者没有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导致的错误。非知识性错误是指学生由于不良的学习习惯所导致的错误。例如:抄错或看错数或符号、抄错题目、横式写对,竖式写错等。

1、知识性错误(1)口算错误

口算错误是指在运算的过程中出现基本计算上的失误,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计算失误。例如: 9+45=55

110-60=40 ②口诀混乱。例如: 3×6=16 6×9=45(2)方法错误

方法错误是指在计算过程中因方法不对而产生的计算错误。主要有以下六种情况:

①算理不清。法则是学生思维的基本形式,又是学生进行计算的重要依据。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才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例如:63-28=45。

原因分析:学生对退位减法算理不清,不明白个位不够减应从十位退一当十再加上个位上的数,然后再减,所以当个位不够减时就直接用减数来减被减数。

②对添括号和去括号算理不明确。例如: 82.36-(52.36-18.58)=82.36-52.36-18.58=31.42。

原因分析:学生在去小括号时没有减变加,不理解已知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等于用这个数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个数的算理。

③对乘法分配律的运用错误。例如:42.9×6.2+42.9×3.8=42.9×42.9×(6.2+3.8)。

原因分析: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不透彻,运用有误,没有掌握好计算方法。

④对0的占位作用认识不够。例如: 618÷6=13。

原因分析:学生对0的占位作用认识不够,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用0占位这一知识点没有掌握好。对商的最高位确定后,不够商1的就商“0”理解不清。因此,出现跳位商和空位的错误。

⑤分数加减乘除计算法则错误。例如:5/12+2/3=7/15,5/8-2/5=3/3=1,1×5/9=14/5,5/8÷5/9=8/5×5/9=8/9 原因分析:对分数加减乘除计算法则不清楚,乘法是分子乘分子作分子,分母乘分母作分母,误以为加减法就是分子加减分子作分子,分母加减分母作分母;因为对每一种计算法则掌握不好,导致加减乘除计算时混淆不清,出现错误。

⑥四则运算顺序错误。例如:32-24×1/8 4/11+5/11×11/9

=8×1/8

=9/11×11/9

=1

=1 原因分析:运算顺序混淆不清,没有明确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而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了。

2、非知识性错误

①抄错或看错数字。例如:6/5×11-6/5×10

87÷3

=5/6×(11-10)

=78÷3

=5/6

=26 ②畏难情绪,排斥心理。

当看到计算题数据较大,运算步骤过多时,学生就会产生畏惧心理,失去解题信心,表现为极不耐烦,不认真审题,没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没有耐心去选择合理算法,从而导致错误出现,甚至连题都不做。

③强信息干扰,思维定势的影响。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薄弱,感知试题时,总是受到容易计算部分、能简便计算、比较熟悉部分等强刺激因素的作用,以致于把运算法则、运算定律等知识忽略掉而造成干扰,对于相似的知识点往往难以区分。例如:25×4=100是一个强信息,很多学生再计算24×5时也等于100。125×8=1000也是一个强信息,当学生计算125×8÷125×8时,部分学生会不假思索地算成125×8÷125×8=1000÷1000=1

④短时记忆出错。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知识的储存、积累和更新都要依赖于记忆,无论是口算还是笔算或估算都需要良好的短时记忆力作保证。一些学生由于短时记忆力发展较差,直接造成计算错误。例如:退位减法,前一位退1,可忘了减1。同样,做进位加法时,忘了进位,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或漏减的错误较多。计算小数乘除法时,漏点小数点。如22.4÷4=56。

⑤不良的学习习惯、态度造成错误。

不良的学习习惯,例如:计算粗心,书写潦草,马马虎虎,做题不喜欢用草稿纸,再大的数也不想动笔算,而喜欢口算,做题时只求速度,不求质量,不注意审题、检查,态度不端正等这些不良习惯容易造成计算错误。

(二)计算错误矫正策略研究

不管何种原因造成的计算错误,教师们都要高度重视,找出问题的根本和关键,分析错误原因,加强练习。根据教师们的问卷调查分析,主要矫正策略如下:

1、加强口算与估算的训练,不断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2、提高学生计算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克服畏难情绪。

3、加强概念及法则的理解与识记,在教学中让学生感知算理、算法的形成过程。

首先,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正确处理算理和算法关系,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而且知道驾驭方法的算理,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其次,概念的不理解,法则的不熟练也直接导致计算错误。因此,要加强对计算法则的深刻理解,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4、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书写与打草稿的习惯。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3)要有简算意识。(4)养成验算的习惯。

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个比较漫长、耐心细致的过程,也是数学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只要我们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计算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计算教学课题研究实验工作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下载中高年级儿童小说微型阅读的启示分析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高年级儿童小说微型阅读的启示分析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