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芳华感思杂文随笔
《芳华》连续在两个晚上,很细腻地看了两遍。值得看两遍的电影不多,现在能引起共鸣的影视作品确实太少了。影片结束后心里波澜起伏,久久不能平静。情节、旋律、人物形象回旋在脑海中,似乎再也抹去不掉了。
经典的影视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时代背景,在文革前后,中国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人的命运也跟着跌宕起伏,故事也就多了。
那个年代的人都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经历就是财富,所有的经历都是人生旅程中的足迹,不论幸运与磨难,许多刻骨铭心的事情就产生了。
如果说人生是一部书,每一次发生的事情便如一篇章,篇章越多,那书本就越有厚度。当老的时候,翻阅起来,百感交集,便不愧于此生。过得安逸顺畅,但单调乏味,浅淡而单一的平庸生活,生命将空虚无光,人生书本便没有了厚度。
文工团的刘锋作为学雷锋标兵、对越自卫还击战的战斗英雄,他经历了太多的事情,命运对他来说是极其残忍的。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当爱情被扭曲成流氓时,他便迎来了命运转折点。
他帮助了很多人,以致于人们都习惯于他的帮助而产生理所当然的惯性思维,在他最需要抚慰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远离着他。人性都存在着弱点,也许无关对错。在经历了被处理、战场上救人受伤致残之后,成为战斗英雄的刘锋并没有迎来我们想像中的辉煌,他的命运继续坎坷着。
那个年代的爱情都很真挚,纯粹,刘锋的真情付出得不到回报。在战场上,他觉得只有牺牲了,他平凡的故事才会被写成一个英雄故事,他的英雄故事就会流传很广,很远,也会被谱与曲,写成歌,流行到一个女歌手的歌本上,那个叫林丁丁的歌手不得不歌唱他,并在每次歌唱他时想到他。
只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利已主义者林丁丁与今天的中产阶级一样,在她眼里只有特权与物质,跟一个冷落爱情的人谈爱情,这就是刘锋的悲哀。
刘锋还有爱情吗?曾经沧海难为水,也许是心灰意冷了,人都是这样的,得不到的才是最宝贵的。他曾经的婚姻一笔带过,那肯定不存在感情基础。一个残疾的战斗英雄面临着老婆跟长途司机私奔的场面,实令人尴尬。至于何小萍,虽然到最终的相依为命,但相信那是很纯粹的革命友谊。
善良的小萍是孤独的,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她敬重着同样善良的刘锋,被孤立的小萍只有刘锋在关心她,照顾她,也许在这种关爱中心生情愫,但作品中并没有表现出一些深情的痕迹,观众比较接受的结果是他们能最终走在一起,可是他们最终走在一起并不是一种婚姻行为,而只是一份深深的情谊。
影片的高潮出现在小萍的独舞,她孤独地旋转在自己的舞台,以一个精神病人的面貌演绎着,那样的忘我,那样的投入,那样的唯美,这月光下的奔放令人瞬间泪崩。她用生命成就独舞,用灵魂诠释芳华。在舞蹈一结束,小萍的眼神里重新有了光彩,她找回了她自己。
岁月如歌,《芳华》更为精致应景的便是音乐,一些韵律会把我们带到以前的如歌岁月。电影中的音乐表现力丰富,贴合主题,体现出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感,引领着观众投入到电影中,并以其艺术号召力触动着观众的内心。
冯小刚导演为行伍出身,对部队题材的把控精准到位,特别在文工团解散的场面,以音乐、情感、真诚,完美地把送别的愁思演绎得淋漓尽致,令人共鸣而泪奔。
就像影片里所说的:“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但不难看出,岁月对每一个人的改变和难掩的失落,留住我们芬芳的年华吧”。我们所看到的是怀旧,是氛围,是情怀,归根到底是那个年代已经远去了,只有把握住现在的芳华青春,才不愧此生。
第二篇:芳华杂文随笔
我坐在家里的书桌前,给你写信。手机里放的是药师寺宽邦所唱的般若心经,因是日语所唱,其实听不太懂,却好听得很。昨日我点开他的live,演唱会中,他光着头,垂着眼,似乎不用换气似得这般唱出佛经。我想,这世间所有的事物,都不应该拘泥于旧时的模样,是谁说佛经只能念不能唱呢,又是谁说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其实今早五点多就醒了一次,实在不想这么早起,又挣扎地卷回被窝,试图睡个回笼觉。可是我的梦,三番五次地拒绝了我,我感到困惑,感到不安,感到无能为力,于是在六点半的时候,再次醒来。
昨日去了一趟深圳图书馆,事先在豆瓣上标记想读的书,好几本都没有。好不容易确定了四本想读且在馆的书,到了图书馆,却只找到了一本《流浪苍穹》,王朔的《看起来很美》,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和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都找不着。我按着索书号找,找到了前面和后面的区域,却怎么也找不到它们所在的区域,仿佛无缘无故地空了一块。因此,本来满怀希望而来的我,最后却不得不空手而归,除却《流浪苍穹》,我又顺手借了一本刘心武的《班主任》。我在印象笔记这么写道,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消失的,没有人知道。从一开始,有些书便慢慢从书店里撤了下来,再然后,有些堪称经典的书从图书馆慢慢蒸腾成水蒸气,到最后,书就彻底消失了。
下午和朋友相约冯小刚的《芳华》,从十月份我就很是期待,撤档,删减,终于等到了十二月份上映,因此便在回国的第二天匆忙去看。看完之后,有些失望,失望的原因大概是期望太高,似乎期望导演和编剧能够走得再深一些,而不是浮于表面。但是整体来说,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很奇怪的是,按照时间,冯小刚应该算作第五代导演,但是两年前当我写论文的时候,似乎从来没有想起过他,原因有二,一是我未曾看过他的电影,二是他好像确实算不上第五代导演。当年的陈凯歌拍《霸王别姬》,张艺谋拍《活着》,田壮壮拍《蓝风筝》,而冯小刚拍了什么呢?他好像等了这么多年,慢了这么多拍,才拍了《芳华》。
读刘心武的《班主任》一书,我总是不由得想起李娟说的时代的印记。不管本人再怎么试图否认,时代的印记却是永远抹不去的。刘心武的作品自然也满是时代的印记,遣词造句,文章立意,而在第五代导演们的电影里,也满是时代的印记。对于冯小刚和严歌苓来说,他们的时代印记,也都呈现在了自己的小说和电影之中。因此,电影才会显得分裂,因这时代的印记如此不同,甚至背道而驰。我现在非常想读严歌苓的《芳华》小说,去看看刻在她灵魂里的时代的印记,与冯小刚的究竟有何不同。
第三篇:几许芳华杂文随笔
2017年的最后几天,朋友圈都在晒18岁的照片。看着别人的最美年华,我也忍不住翻箱倒柜,找来找去,只有一张黑白照,贴在毕业证上。一寸、免冠、正面、表情呆板僵硬,像在参加批斗会。这样的照片在朋友圈晒,会让年轻人笑掉大牙。
但是,有人连这样的也没有。几十年前,勉强维持温饱的家庭,非必须,是不照相的。拍张照,要花掉一顿菜钱。那时手拎相机的,都是《芳华》里的吴干事。普通人拍照都要去相馆,本市有两家相馆,分别是工农兵和新时代。工农兵和新时代摆在橱窗的样照都是工农兵,放大到一尺两尺,还用毛笔涂上颜色。样照最好看的是女兵,摆在最显要的位置。但在我们这四线小城,没有萧穗子何小萍那样的文工团员,橱窗里的都是冒牌货,军装都是假的。
我们那时候特别青睐军装,然而能当女兵的都是凤毛麟角。普通人家的女儿,只能把当女兵的梦想化作一张军装照。像我这样的,连军装照都不敢想,家里没钱。男生不爱照相,他们不拍军装照,而是流行戴军帽。对军帽的热衷发展到极点,是“抢军帽”。“抢军帽”一般发生在电影院门口,电影散场时。就在我看《芳华》的这家影院门口,四十年前,曾发生过一场由“抢军帽”引发的血案。
文工团的何小萍因偷穿军装被同伴们鄙视;大杂院的顽劣少年抢军帽,则毁掉一生。
我们与《芳华》里的文工团员几乎同龄,走过相同的时代。录音机、喇叭裤、邓丽君的歌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不同的是,文工团员们听邓丽君的歌,是原声,要调整灯光,制造氛围。我听的,是录音机对着录音机翻录无数遍的,与其说是听歌,不如说是听杂音。拥有翻录的邓丽君也是很引以为傲的,七十年代的街道,一手扶车把,一手拎着录音机,穿着拖鞋的少年,用最大音量播放着淹没在杂音中的邓丽君,把自行车蹬得飞快,在人流中横冲直撞。这一幕,大概是很多平民子弟的的芳华。
观完《芳华》,很多人沉浸在怀旧中,我却跑到冰雪乐园,滑冰车、抽冰尕、骑旋转木马、开卡丁车。放眼望去,玩这些儿童游乐项目的,竟然大多数是我的同龄人。现在的“小皇帝”们,是不屑大冷天来玩这些的。现在的孩子已经玩腻的,我却是第一次碰。我在该玩这些的年龄是忙着拣煤核、拾菜叶。我不想怀旧,我只想补偿自己童年该有的无忧和快乐。
马尔克斯说,回忆是一条无尽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能复原。是的,不管我们是多么渴求,青春的芳华也不会再次绽放。我们,在最需要营养的幼年,赶上“瓜菜代”,在该学文化的年龄,赶上“开门办学”。在本该充满奇思妙想,在多梦和情感萌发的青春年华,却被牢牢禁锢。小学,我们男女生就不说话,课桌中间划一条白杠,双方自觉不越界。像萧穗子那样给男生塞纸条,是流氓行为。那时,我们从衣着到思想,全都如同一个模子铸出。那样的青春,能有什么芳华?
“我是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我是螺丝钉,党拧到哪里就在哪里发光。”,砖和螺丝钉,能有理想、热情、追求、爱恋吗?
《芳华》是文工团员冯小刚的青春记忆,不是我等平民的。我的青春就像18岁的那张黑白照片,不,还要更单调、更灰暗,像它的底板。
春草衰了,可以再发,夏绿褪了,可以再浓,青春却一去不复返。童年缺失的,可以到游乐场去找寻,青春不曾有的,到哪里补偿?转眼间,就成了中老年,青春岁月已如惊鸿飞散,似梦了无痕。对往昔的追忆,大概是那么多中老年走进影院,为《芳华》贡献票房的原因。
第四篇:夏日感思的杂文随笔
01
每个季节都觉得很难熬,春天的沙尘、夏日的炎热、秋日的萧条、冬日的寒冷,每个季节都有可抱怨之处,自然也都有值得怀念之处。
还记得很多年前的某个夏日,大人们都外出忙碌了,他们经常如此,每天带点干粮早早出门,从地里刨食。有时候也会到附近打短工,可能三五日不回家。
我们姐妹负责看家护院,白天还好,随便吃点东西,喂饱家中鸡鸭,在家疯跑疯玩,反正没有人跟着唠叨。晚上真是难熬,太阳收回最后一束光的时候,天空很快变得黑压压的,连带着院落的一切都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光芒,白天熟悉的环境突然变得狰狞不堪。
躺在院子里的凉床上,想象力丰富的姐姐指着屋檐下的蜘蛛网,信口编造了一个蜘蛛精的故事,无非就是蜘蛛成精,专门吃小孩的老套情节,姐姐夸张的讲述让人噩梦连连。总觉得梦中有一张大网罩在身上,怎么也无法挣脱。好不容易熬到天明,却又很快忘记了夜晚的噩梦。
等到大人回家,他们往往只是潦草地看一眼孩子,就忙着去照料家中鸡鸭活物了。一肚子的委屈与恐惧只好继续憋回肚子,这不过是农村孩子生活的常态,大人们忙着为填饱肚子发愁的时候,小孩子似乎可以忽略不计,并非不爱,而是没有更多的精力去爱。
0
2几十年后的夏日,我坐在公园一角,眼前小小池塘里红色的小鱼在欢快的嬉水,一朵荷花端庄秀丽地开放着,空气中弥漫着大雨将至的潮热气息。
我早已告别儿时生活的城市,为了陪伴小小的人儿长大,辞职、搬家、报早教班……拼尽全力让孩子快乐成长,却时常怀疑自己的付出是否值得。全职妈妈的生活是很能消磨人的,它会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烦琐中让人感觉到自己的庸俗和无奈。待在家中的时间越长,越觉得自己无力感受生活的平静与安宁,似乎还置身童年梦中的大网中,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人生被妖魔鬼怪吞噬。
人生真的很奇怪,小时候抱怨父母无力陪伴自己长大,暗自发誓,坚决不让自己的孩子步入后尘。待到自己全职陪伴孩子长大时,又时时想着逃离,恨不得孩子快快长大,恨不得马上重返职场。生活总是充满了矛盾。
0
3年幼的孩子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捡树叶、抓蚂蚁,偶尔拿着一片奇怪的树叶像献宝一样朝我晃晃,又嬉笑着跑远。在这一刻,我恍然觉得是年幼的自己在风中奔跑,眼前到处是花,而我一直跑向花海,生活的孤单与无助被远远的抛在身后。
第五篇:农家女曲人绽芳华杂文随笔
原平农民散曲社自先贤王文奎老师首创并辛勤哺育,经过十年多众多曲友的共同努力,并得到了黄河散曲社、山西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及其散曲工委、中华散曲研究会等上级相关部门与当地原平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春风化雨,春华秋实,取得了长足进步。作为其中与众曲友一路行来的散曲爱好者之一,愚以为而今可以当之无愧地说,曲社如今已成为一个生机勃发、五彩纷呈、活力无限的百花园。出现了一批思维活跃、登坛入室、如鱼得水、潜力无穷的曲作者,在省内外各种场合脱颖而出,以曲界新秀的身份而引人注目。其中尤以一些年富力强的中年女性作者,以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儿女情怀、家长里短、天伦之乐等身边小事,到国家动象乃至世界风云,尽收眼底。抒情叙事,怡人悦己,精彩亮相,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便,大展身手,成就斐然,尤为耀眼。从而理所当然地成为曲坛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并引起曲界高层的关注和省内外曲友们的喜爱与追棒。
下面就让我们从曲社尤其是“原平农民散曲群“和”晋曲沙龙″日新月异、琳瑯满目的众多作品中,信手拈来一些曲作试加赏析。
曲社副社长邸梅兰:“家乡之冬一角(新韵):云天透凉,山岭更妆。门外溪成玉莽,院里谷满粮仓。抬眼望寒鸦儿梦香,回眸瞧老树儿摇霜。(过)风穿街巷扫余黄,雾锁炊烟拽斜阳。羔羊归圈牧鞭长,老母依门唤儿郎。南梆,秦腔,猫贪热炕旁,酒煮新炉上。″曲作多用对偶,动词等选词炼字贴切精当,颇见功力。俨然一幅乡情民俗画。
青年新秀弓志芳:“原平创卫(新韵):一道道清泉静幽,一丛丛花圃香柔。一排排新栽翠柳,一幢幢在建高楼。老爷子常开笑口,小媳妇大展歌喉原平新貌竞风流,创卫新风上层楼。整齐干净惠风柔,好个风情眼中收。真牛,真牛,污浊不再流,绿水青山秀。“开头连用四句加了以一打头衬字的排比句,先声夺人,放歌家乡创卫变化,颇见气势。
小芳的另一首“别恩师(新韵):少年时愚顽盹盹,感恩师教诲谆谆。忆先生鲛珠滚滚,自相别絮语芸芸。送一程心疼阵阵,伴一程涧水涔涔。(过)怕别君终是要别君,不是亲人胜亲人,十八相送又一村,但愿征程再相跟!昏昏,沉沉,频频抹泪痕,切切期师润。”运用一组排比句式,满怀感恩送师情,构思隽永,颇具感染力。”今又西风飒(新韵):纸窗外西风怒刮,脑海里思绪如麻。忆儿时常骑瘦马,父女俩嬉笑哈哈。望遗照滴滴泪洒,想爹亲梦断天涯。(过)恨咱无力挽留他,失去欢欣好年华。梦中嬉闹把娇撒,醒后双眸泪哗哗。天涯,无涯,寻寻觅觅他,夜夜牵牵挂。″追忆亡父与亲情,诚挚动人。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决非无病呻吟之作可望其项背也。
李向荣:“〔双调·折桂令〕初冬书(新韵)夜风吹草叶偷黄,夕浸轻寒,早下微霜。雁又南方,知音依旧,身在他乡。吸一口京城绿氧,吐一点古道沧桑。一副明妆,一副皮囊,一往情怀,爱恨绵长。″将身在京都的天涯游子的殷殷思念故乡情,展示得淋漓尽致。
邸梅兰的另一篇带过曲:“白人岩游记: 一 :山高路远,峭壁危岩。放远望那层峦复岭,回眸看这幽涧生寒。这边溪如雪练,那边岚似云烟。(过)说参禅这就参禅,道攀岩咱就攀岩,叽喳喳小鸟耳边暄,飘渺渺佛音绕山峦。仰瞻,仰瞻,红墙半露尖,碧瓦云中嵌。““二:山南面冰流壮观,山北面石径弯弯,东邻雁口,西靠恒山,雕梁画巧,殿宇威严。(过)新檀烟续旧檀烟,万象贤依是慈贤,试心石上意悬悬,讲法台前念悠然。心欢,神欢,红条树上缠,挂满来时愿!”观察细致,思路开阔,联想丰富,形象思维,如镜头转换,移步换形,情随景出,使曲作展示富于画面感。
王玉莲“[商调·梧叶儿]看《等着我》有感:兄寻妹,老父离,被拐路凄凄。今公益,帮助你,聚一起,满眼泪感恩作揖。″”[中吕·迎仙客]禅院深深(新韵):禅院深,度几重,木鱼黄经钟鼓声。转经筒,护佑铭,滚滚红尘,参透禅心定。″“识化度,悟修身,一领袈裟心自清。饭钵抡,入圣境,禅院幽门,佛庙真清静。”勤于观察,敏于思考,是王玉莲制曲时特有的精神状态。故写出的作品每每启人深思。
吴雅慧:“赏菊(新韵)碧云天,山河畔。金黄一片,锦绣田园。百花残,黄花绽。玉露披霜银光灿。你看它弯月尖尖,枝繁叶茂,秋风眷恋,醉我心田。″
”贺农民散曲社成立八周年(新韵)曲花花走进农家,平日里种豆安瓜,休闲时诗曲书拿。陶醉山娃,春秋暑夏,挥笔涂鸦。看今朝、农夫淡雅,绽新苗、灿烂如霞。曲社奇葩,锦上添花,传遍中华。"“春景:你看那风筝慢舞,又轮回温暖如初。天空降绵绵细雨,四野里万物回苏。一株株萌发小树,一群群飞燕相扶。(过)望田园忙碌农夫,为明日丰收绘新图。在看那山坡上柳绿桃梳,满树梨花醉山铺。何如?春风美景舒,游客山川度。″笑对生活,自信满满,作品便如涓涓细流潺潺而来。
吴雅慧近期一组新作:“西安游记(新韵):
(一)寻春: 清明闲淡怎消磨,老友屏前忠告我,结伴寻春追梦可。笑呵呵,放下红尘一路歌。
(二)一路奔波: 车行一路梦南柯,跳出红尘杂事窝,尖叫一声惊睡魔。为甚么?到站逍遥闲快活。
(三)小吃街:桂花果酱绿茶糕,铁板章鱼穿串烧,老米泡馍酥又好。乐陶陶,尝看闻香游兴高。
(四)大唐不夜城 琼楼玉宇映长空,月色灯山满帝城,淑气韶光诗意浓。客匆匆,盛世欣闻李杜声。
(五)汉中油菜花 沃田千亩竞芬芳,满目金黄花正香,占尽春光何自赏。醉八方,蝶舞蜂追逐梦忙。
(六)骊山怀古 骊山四顾景如初,不见当年秦汉楚,占尽风光亦做古。任评书,功过得失何在乎。
(七)华清宫 华清池水化云烟,犹有哀笛紫殿寒,醉客痴迷倚玉栏。意阑珊,只见燕归人不还。
(八)登上华山 朦胧飘渺立云端,绝顶登临疑是仙,欲与猿猴争华山。不回还,踮脚抬头攀上天。″曲人出行,不忘散曲。雅慧不愧为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有感而作的八首重头小令,各有侧重,徐徐道来,叙事中有抒情,一气呵成,文脉贯通。真不虚此西安一行也。
纵观曲社众多女曲友们的曲作,其共同点很明显,即:其一,曲接地气;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知力,从细微末节处着眼,于家长里短、儿女情长、伦理喜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等洞悟哲理,以小见大,动笔之前,先作缜密的统盘思考,尔后运用形象思维,着重以画面感取胜。其二,与时俱进,走出家庭与村落,开拓视野,放眼世界,以大格局、大境界为追求,进而展示新时代女性的主人公意识、公民意识,敢于超越自己,想前人之不敢想,创前人所不可能登临的较高境界。
有感于曲社女曲友们的神韵风彩,愚夫拟一首小令与诸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