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芳华》到《护士万红》的杂文随笔

时间:2019-05-15 11:27: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芳华》到《护士万红》的杂文随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芳华》到《护士万红》的杂文随笔》。

第一篇:从《芳华》到《护士万红》的杂文随笔

电影《芳华》在各大影院热映,微信群里的朋友们感叹着电影的精彩,诉说着各自观看电影后的情怀,嘱咐大家观影须带纸巾。

这次我却并没有如同以往那般第一时间就去观看。

我当然好奇,可不知为什么,我有个奇异的感觉,这部片子还是我一个人安安静静地观看为好。

几个月过去,在春节期间,《芳华》终于可以在网络上观看了。我依然不着急,等到假期结束,家里只有我一个人时,我终于决定要来看看这部让我有些望而却步的电影了。

午后阳光有些刺眼,我拉上半幅窗帘遮挡住耀眼的光线,就在这温暖的午后,一个人安静蜷在沙发上静静地看完这部毁誉参半的电影。

关于电影的内容完全不用我赘述了,我只是在看完影片后有一瞬间大脑一片空白,好一会儿才又回到现实世界中,才又回想起影片里的内容来。

或许,“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吧!每个人看完《芳华》后可能都会有不同的触动,这和各自的年龄层次以及不同的生活背景有关。

年轻人看个热闹稀奇,同龄人看着感慨万千,老年人则可能会因此而追忆似水流年。

但我想,每个观影者都无疑会在片尾曲响起时顿生感伤,从而管不住自己的热泪夺眶而出。

这首由韩红演唱的片尾曲《绒花》,声音清澈纯净,却深深地直直地击入到了每一个人的心底最深处。

或许观众们并不是感伤剧中人物的惨烈命运,而是在感伤自己的青春芳华也已经或是即将要逝去吧?

而当芳华逝去时我们自己又会是什么样子呢?身边是否有人相伴呢?这个有些莫名的恐慌,可能才是最触动每个人泪点的吧?

无论对与错,无论爱与恨,无论曾经的欢乐和痛苦,都终将被岁月所带走。如同我们每个人的芳华,即使你再留恋、再不舍,也无法挽留住岁月匆匆的脚步。

在这个世界上,对每人都能最最公平的唯有时光吧!

循着《芳华》的足迹,我又搜寻了一下严歌苓的其他作品,在听书软件上听到了她的另一部作品《护士万红》。

这个故事大概是描写了中国南方一座小城里,一个军队女护士和她护理的一个英雄铁道兵以及一个军医之间奇特的爱情故事。

时间背景是文革即将结束的1976年到九十年代初。

英雄连长张谷雨舍身救战士,陷入长期昏迷,被判定为需要特护的植物人。而小护士万红洞悉张连长细微的变化,不同意判定张连长为植物人,坚信张连长只是被封闭在身体的硬壳里,有喜怒哀乐各种情绪,并可以和自己交流。

但万红的观察和发现,却难以作为医学证据,甚至张连长的家人也早就放弃了他。

万红坚持不懈地精心护理,坚信并渴望着张连长能够奇迹般地真正苏醒。

作为英雄的特别护士,为了保护英雄,万红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感情,她放弃爱情放弃前程,信念却始终不倒。

可这个时候的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野战医院迁走,在土地开发的巨大诱惑冲击下,单位让张连长的亲人将他带回故乡,在颠沛中英雄张谷雨终于离别了这个世界。

听完这部小说之后我的心里真是五味杂陈,万红的执着实在是让人佩服,正是这种牺牲让万红自我隔绝于欲望横流的世界,将自己禁锢在了这个偏僻的野战医院,而她的青春也就这样无怨无悔地消逝了。

《芳华》和《护士万红》都在强调着英雄,时代也永远在呼唤着英雄。

英雄到底应该是仅仅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赞颂中就可以?还是应该有血有肉有灵魂的活在我们的身旁?

而真正的英雄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而英雄的背后到底又有着什么样的生活?英雄的未来又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我想,即使作为一个普通人,也应该好好去想一想。

“被人当成英雄和当成植物人都一样,是很孤单的。”

第二篇:芳华杂文随笔

我坐在家里的书桌前,给你写信。手机里放的是药师寺宽邦所唱的般若心经,因是日语所唱,其实听不太懂,却好听得很。昨日我点开他的live,演唱会中,他光着头,垂着眼,似乎不用换气似得这般唱出佛经。我想,这世间所有的事物,都不应该拘泥于旧时的模样,是谁说佛经只能念不能唱呢,又是谁说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其实今早五点多就醒了一次,实在不想这么早起,又挣扎地卷回被窝,试图睡个回笼觉。可是我的梦,三番五次地拒绝了我,我感到困惑,感到不安,感到无能为力,于是在六点半的时候,再次醒来。

昨日去了一趟深圳图书馆,事先在豆瓣上标记想读的书,好几本都没有。好不容易确定了四本想读且在馆的书,到了图书馆,却只找到了一本《流浪苍穹》,王朔的《看起来很美》,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和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都找不着。我按着索书号找,找到了前面和后面的区域,却怎么也找不到它们所在的区域,仿佛无缘无故地空了一块。因此,本来满怀希望而来的我,最后却不得不空手而归,除却《流浪苍穹》,我又顺手借了一本刘心武的《班主任》。我在印象笔记这么写道,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消失的,没有人知道。从一开始,有些书便慢慢从书店里撤了下来,再然后,有些堪称经典的书从图书馆慢慢蒸腾成水蒸气,到最后,书就彻底消失了。

下午和朋友相约冯小刚的《芳华》,从十月份我就很是期待,撤档,删减,终于等到了十二月份上映,因此便在回国的第二天匆忙去看。看完之后,有些失望,失望的原因大概是期望太高,似乎期望导演和编剧能够走得再深一些,而不是浮于表面。但是整体来说,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很奇怪的是,按照时间,冯小刚应该算作第五代导演,但是两年前当我写论文的时候,似乎从来没有想起过他,原因有二,一是我未曾看过他的电影,二是他好像确实算不上第五代导演。当年的陈凯歌拍《霸王别姬》,张艺谋拍《活着》,田壮壮拍《蓝风筝》,而冯小刚拍了什么呢?他好像等了这么多年,慢了这么多拍,才拍了《芳华》。

读刘心武的《班主任》一书,我总是不由得想起李娟说的时代的印记。不管本人再怎么试图否认,时代的印记却是永远抹不去的。刘心武的作品自然也满是时代的印记,遣词造句,文章立意,而在第五代导演们的电影里,也满是时代的印记。对于冯小刚和严歌苓来说,他们的时代印记,也都呈现在了自己的小说和电影之中。因此,电影才会显得分裂,因这时代的印记如此不同,甚至背道而驰。我现在非常想读严歌苓的《芳华》小说,去看看刻在她灵魂里的时代的印记,与冯小刚的究竟有何不同。

第三篇:芳华感思杂文随笔

《芳华》连续在两个晚上,很细腻地看了两遍。值得看两遍的电影不多,现在能引起共鸣的影视作品确实太少了。影片结束后心里波澜起伏,久久不能平静。情节、旋律、人物形象回旋在脑海中,似乎再也抹去不掉了。

经典的影视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时代背景,在文革前后,中国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人的命运也跟着跌宕起伏,故事也就多了。

那个年代的人都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经历就是财富,所有的经历都是人生旅程中的足迹,不论幸运与磨难,许多刻骨铭心的事情就产生了。

如果说人生是一部书,每一次发生的事情便如一篇章,篇章越多,那书本就越有厚度。当老的时候,翻阅起来,百感交集,便不愧于此生。过得安逸顺畅,但单调乏味,浅淡而单一的平庸生活,生命将空虚无光,人生书本便没有了厚度。

文工团的刘锋作为学雷锋标兵、对越自卫还击战的战斗英雄,他经历了太多的事情,命运对他来说是极其残忍的。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当爱情被扭曲成流氓时,他便迎来了命运转折点。

他帮助了很多人,以致于人们都习惯于他的帮助而产生理所当然的惯性思维,在他最需要抚慰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远离着他。人性都存在着弱点,也许无关对错。在经历了被处理、战场上救人受伤致残之后,成为战斗英雄的刘锋并没有迎来我们想像中的辉煌,他的命运继续坎坷着。

那个年代的爱情都很真挚,纯粹,刘锋的真情付出得不到回报。在战场上,他觉得只有牺牲了,他平凡的故事才会被写成一个英雄故事,他的英雄故事就会流传很广,很远,也会被谱与曲,写成歌,流行到一个女歌手的歌本上,那个叫林丁丁的歌手不得不歌唱他,并在每次歌唱他时想到他。

只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利已主义者林丁丁与今天的中产阶级一样,在她眼里只有特权与物质,跟一个冷落爱情的人谈爱情,这就是刘锋的悲哀。

刘锋还有爱情吗?曾经沧海难为水,也许是心灰意冷了,人都是这样的,得不到的才是最宝贵的。他曾经的婚姻一笔带过,那肯定不存在感情基础。一个残疾的战斗英雄面临着老婆跟长途司机私奔的场面,实令人尴尬。至于何小萍,虽然到最终的相依为命,但相信那是很纯粹的革命友谊。

善良的小萍是孤独的,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她敬重着同样善良的刘锋,被孤立的小萍只有刘锋在关心她,照顾她,也许在这种关爱中心生情愫,但作品中并没有表现出一些深情的痕迹,观众比较接受的结果是他们能最终走在一起,可是他们最终走在一起并不是一种婚姻行为,而只是一份深深的情谊。

影片的高潮出现在小萍的独舞,她孤独地旋转在自己的舞台,以一个精神病人的面貌演绎着,那样的忘我,那样的投入,那样的唯美,这月光下的奔放令人瞬间泪崩。她用生命成就独舞,用灵魂诠释芳华。在舞蹈一结束,小萍的眼神里重新有了光彩,她找回了她自己。

岁月如歌,《芳华》更为精致应景的便是音乐,一些韵律会把我们带到以前的如歌岁月。电影中的音乐表现力丰富,贴合主题,体现出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感,引领着观众投入到电影中,并以其艺术号召力触动着观众的内心。

冯小刚导演为行伍出身,对部队题材的把控精准到位,特别在文工团解散的场面,以音乐、情感、真诚,完美地把送别的愁思演绎得淋漓尽致,令人共鸣而泪奔。

就像影片里所说的:“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但不难看出,岁月对每一个人的改变和难掩的失落,留住我们芬芳的年华吧”。我们所看到的是怀旧,是氛围,是情怀,归根到底是那个年代已经远去了,只有把握住现在的芳华青春,才不愧此生。

第四篇:几许芳华杂文随笔

2017年的最后几天,朋友圈都在晒18岁的照片。看着别人的最美年华,我也忍不住翻箱倒柜,找来找去,只有一张黑白照,贴在毕业证上。一寸、免冠、正面、表情呆板僵硬,像在参加批斗会。这样的照片在朋友圈晒,会让年轻人笑掉大牙。

但是,有人连这样的也没有。几十年前,勉强维持温饱的家庭,非必须,是不照相的。拍张照,要花掉一顿菜钱。那时手拎相机的,都是《芳华》里的吴干事。普通人拍照都要去相馆,本市有两家相馆,分别是工农兵和新时代。工农兵和新时代摆在橱窗的样照都是工农兵,放大到一尺两尺,还用毛笔涂上颜色。样照最好看的是女兵,摆在最显要的位置。但在我们这四线小城,没有萧穗子何小萍那样的文工团员,橱窗里的都是冒牌货,军装都是假的。

我们那时候特别青睐军装,然而能当女兵的都是凤毛麟角。普通人家的女儿,只能把当女兵的梦想化作一张军装照。像我这样的,连军装照都不敢想,家里没钱。男生不爱照相,他们不拍军装照,而是流行戴军帽。对军帽的热衷发展到极点,是“抢军帽”。“抢军帽”一般发生在电影院门口,电影散场时。就在我看《芳华》的这家影院门口,四十年前,曾发生过一场由“抢军帽”引发的血案。

文工团的何小萍因偷穿军装被同伴们鄙视;大杂院的顽劣少年抢军帽,则毁掉一生。

我们与《芳华》里的文工团员几乎同龄,走过相同的时代。录音机、喇叭裤、邓丽君的歌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不同的是,文工团员们听邓丽君的歌,是原声,要调整灯光,制造氛围。我听的,是录音机对着录音机翻录无数遍的,与其说是听歌,不如说是听杂音。拥有翻录的邓丽君也是很引以为傲的,七十年代的街道,一手扶车把,一手拎着录音机,穿着拖鞋的少年,用最大音量播放着淹没在杂音中的邓丽君,把自行车蹬得飞快,在人流中横冲直撞。这一幕,大概是很多平民子弟的的芳华。

观完《芳华》,很多人沉浸在怀旧中,我却跑到冰雪乐园,滑冰车、抽冰尕、骑旋转木马、开卡丁车。放眼望去,玩这些儿童游乐项目的,竟然大多数是我的同龄人。现在的“小皇帝”们,是不屑大冷天来玩这些的。现在的孩子已经玩腻的,我却是第一次碰。我在该玩这些的年龄是忙着拣煤核、拾菜叶。我不想怀旧,我只想补偿自己童年该有的无忧和快乐。

马尔克斯说,回忆是一条无尽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能复原。是的,不管我们是多么渴求,青春的芳华也不会再次绽放。我们,在最需要营养的幼年,赶上“瓜菜代”,在该学文化的年龄,赶上“开门办学”。在本该充满奇思妙想,在多梦和情感萌发的青春年华,却被牢牢禁锢。小学,我们男女生就不说话,课桌中间划一条白杠,双方自觉不越界。像萧穗子那样给男生塞纸条,是流氓行为。那时,我们从衣着到思想,全都如同一个模子铸出。那样的青春,能有什么芳华?

“我是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我是螺丝钉,党拧到哪里就在哪里发光。”,砖和螺丝钉,能有理想、热情、追求、爱恋吗?

《芳华》是文工团员冯小刚的青春记忆,不是我等平民的。我的青春就像18岁的那张黑白照片,不,还要更单调、更灰暗,像它的底板。

春草衰了,可以再发,夏绿褪了,可以再浓,青春却一去不复返。童年缺失的,可以到游乐场去找寻,青春不曾有的,到哪里补偿?转眼间,就成了中老年,青春岁月已如惊鸿飞散,似梦了无痕。对往昔的追忆,大概是那么多中老年走进影院,为《芳华》贡献票房的原因。

第五篇:从无限大到无穷小杂文随笔

我们从何而来?我们又在哪里?这或许是一个永恒的问题,人类从崇拜天神到理性思考,无时无刻不在努力解释这样的问题。你或许出生在一个静谧的小城,从三分之一平米的摇篮到三尺见方的板床,从与街巷邻居的嬉耍到校园同学的打闹。如果你考上大学,你或许会乘上火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你也可能会收拾行囊,向你向往而又未知的地方闯荡。人的一生总是这样,涉足的地域从小到大,结交的挚友从少到多。人类也是一样,从走出屈居的山洞到开发出万亩农田,从踏上**远航到发现星罗大陆,人类始终在探索着宇宙的边际,始终在思考着自己所在的位置。

人类对“天”的思考起源于历法,古巴比伦时代,人们为了方便农耕,便已经意识到了四季的判别,并且制定出了黄道十二宫,这也是最早的十二星座的由来。当时人们并不能放眼于自己所生存的地球之外,因此认为地球就是整个宇宙的中心,太阳也好,星辰也好,都是由神灵掌控。如此,为了天下太平,农作丰收,拥有学习天文特权的往往都是祭祀和僧侣。

古典天文学的摇篮在古希腊。古希腊文明是一个神奇的文明,那里的人思想开放,喜欢思考。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城外开办了一所集算术、几何、天文等学科为一体的学堂,在巴拉图的学派中,认为“球形”是宇宙间最和谐、最美妙的结构,柏拉图的学生欧多克斯对其思想进行发展改进,提出了最早的宇宙模型:同心球模型。欧多克斯认为宇宙是一个透明球,地球位于中心,其他天体围绕着地球旋转。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地心说,在当时这无疑是人类天文学的一大进步,而在近2000年后,地心说却被教会利用,将一位无辜无畏的科学家烧死在了审判柱上。

人类对“天”的进一步理解归功于对新航路开辟的需要。1405至1433年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航海业的壮举,50多年后的哥伦布,则从西班牙出发,4次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麦哲伦则首次完成了人类的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球形,回答了一个千年难题:终点也是起点,地球没有尽头。人类第一次发觉,自己居住千年的大陆海洋是如此的渺小,在时代的推动下,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发表了自己的日心学说,“日心说”一经提出,就遭到了教会的强烈反对,由于“地心说”与教会的上帝创世不谋而合,否认地心说即是否认教会的权威,因此哥白尼的学说被斥为“异端邪说”,在被打压和责难中沉默了近30年的哥白尼,终在自己死前将他长期观察与计算完成的《天体运行论》发表于市。如果说哥白尼对教会依然略存胆怯,他之后的布鲁诺则是真正的勇士,布鲁诺生于哥白尼去世后五年,经过他对天文和自然科学的潜心研究,他深刻体会到日心说的正确性并勇敢的捍卫和发展了日心说。在教会看来,布鲁诺如此明目张胆、如此胆大妄为,唯除之而后快。1592年,布鲁诺被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布鲁诺成了捍卫真理的殉葬者,他也让更多的人们看到了教会的思想霸权与恐惧无知。哥白尼的日心说使人们开阔了眼界,后来经过伽利略的天文观测,众多数据都证明了日心说的正确性,人们终于将地球从宇宙的中心拿开,将这个位置还给了太阳。

日心说让人类的宇宙观再一次拉大,太阳才是整个太阳系的老大哥。在晴朗的正午,太阳看上去只有餐盘大小,可是实际上,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如果你对这个数字没有什么概念,举一个更直观的例子,如果地球是一棵树,那么太阳就是一座森林。现代数学的进步与天文仪器的发展,使人类可以看到更远的宇宙深处,如果你觉得太阳系的尺寸已经触及无穷,那么还请你先收回想法,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的一个恒星系统,整个银河系有1200多亿颗恒星,注意这里的单位是亿,每一颗恒星都有像太阳系一样的恒星系统。那么银河系就是整个宇宙了么?远远不是,宇宙中可观测到至少有1000亿个星系,银河系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之一。观测不到的星系更是无法预测。看到这我想你会相信,地外文明的存在简直太寻常不过,不存在才不寻常。

在宇宙中如此微不足道的银河系,在银河系中又如此微不足道的太阳系,如此微不足道的地球,又如此微不足道的我们。然而,你真的微不足道么?让我们再把视野缩小,从你来到这个世界,你的第一口呼吸开始。

当你深吸空气,在成千上万的膈肌和肋间肌细胞努力下,肌肉开始收缩,胸廓开始扩张,空气被吸入肺中,氧气通过肺泡进入毛细血管,毛细血管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这个过程要归功于血管中红细胞的运氧功能,在心脏引擎的搏动下,你的血液载着这些携带氧的红细胞传输到身体的各个部分,由动脉到静脉,从主干到分支,再反复分支到毛细血管,将养分提供到你身体的各个角落,并将代谢废物带走。人的一天将呼吸26000多次,每次呼吸,你的肺泡细胞,你的红细胞,你的血管细胞,你的肌细胞,你全身的各个部位的细胞都在协同完成一个浩大的工程。有了他们的努力,你才可以休闲的坐在摇椅上喝着咖啡,毫不费力的读着这篇科普文。

你的全身,从头顶的发梢到脚趾指甲,共约有50万亿个细胞。对于这个概念,你一定又渺茫了,如果一个细胞是一个工厂大小,那么,一个你就是整个银河系。

说一个细胞是一个工厂,这其实一点也不为过。人的细胞虽然功能各有差异、形态也很大不同,但是其组成结构相似,都有如内质网、线粒体、核糖体、中心体等。细胞的最外层有一层膜,其就像工厂的院墙,它可以控制哪些物质可以进入细胞这座工厂,哪些物质不能进入。细胞膜内是细胞质,其中悬浮着各种细胞器,线粒体是细胞的能源车间,它是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将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能量供细胞生命活动使用。内质网则是运输车间,其是一个网状通道,连接细胞内外,进行物质传输。核糖体则是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中心体则影响细胞分裂。最后要说说细胞核,它是细胞这座工厂的办公楼,是细胞遗传信息DNA存放的地方,协调控制细胞活动。

想想看,你的身体就是由这样50万亿个精密的工厂构成,并且他们协同开工确保你的生命活动正常进行,是不是很神奇。然而大部分细胞的寿命却很短,人的生命从一个受精卵细胞开始,经过一分二,二分四的分裂,最初的一个细胞最终分裂为50万亿个,在你身体内,平均每1分钟就有1亿个细胞死亡,也会有1亿个细胞诞生。人体的胃细胞与外界接触,寿命也较短,平均每周就会更换一遍,皮肤细胞每月更新一遍,红血球细胞每120天更换一遍,肝脏细胞每180天更新一遍。只需一年时间,你身体百分之九十八的细胞都会更换一遍,从这个角度讲,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确很有道理,每天的你都是新的你。

如果你再把细胞这个工厂的每一个车间分解开来,你就会惊奇的发现,组成你这鲜活的生命,有思想,能行动的人的竟然是一个个毫无生命意义的分子和原子。铁让你的血液可以携氧,并提供切割细菌保护机体功能,碳则是有机物的骨架,细胞工厂的基础,钠离子让你的神经可以传递信号,钙与磷组成了你刚硬而柔韧的骨骼,你的体重有60%都由水构成,而氧原子占了一个水分子九分之八的重量,因此,也可以说你的身体过半都是由氧原子构成,然而氧原子却不仅仅起到提供水的作用,它是地球的生命之源,陆地上的绿色植被、海洋中的绿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动植物再通过呼吸作用消耗这些氧气,氧原子无拘无束的遨游在整个地球生命循环中,你刚才吸入的氧,可能进入你的皮肤,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而你之后呼出的二氧化碳中的氧原子,可能才从你的肌细胞中脱离,重新回到自然,再次进入一个大树的体内,组成你的所有原子都有这样的循环链。如此来看,在细胞未能全部更新之前,你的身体的原子可能就已经更新了一遍,当下的你是你,也不是你。

和细胞比起来,原子的确如九牛一毛,然而原子又是由原子核与电子组成,原子核中又有质子和中子。电子之于原子的关系又如地球之于太阳系,电子之下,还有夸克,夸克之下,还有量子。

从量子到星系,你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又是多少奇迹的产品。你是一堆毫无规律、毫无智能的分子原子,也是在万亿细胞协同努力,拥有思想和记忆,会开心,会流泪,懂得爱与被爱的独立个体。你是宇宙间时间中的短暂一瞬,空间中的虚无一尘,也是人世间留下痕迹,传承人类的真实灵魂。你从宇宙中来,也将回到尘土中去。宇宙中的原子在你体内进了出,出了进,像你从不曾留存,人世间的往事,让你嚎哭着来,微笑着去,却也不失为一种永恒。

下载从《芳华》到《护士万红》的杂文随笔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芳华》到《护士万红》的杂文随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女王到女仆杂文随笔

    今天又逢三月八日,看见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宣传广告和打折消息,微信群里也是铺天盖地的红包雨,动作敏捷地抢了几个,再看看励志满满的祝福语,不禁心有戚戚焉。相信每个恋爱中的女孩都......

    从土地到大地杂文随笔5篇

    新年还没有过完,春天又一次来临了。迎春花已绽开了黄色的瓣儿,枯黄的柳条儿也泛起了薄薄的绿色,清晨的鸟鸣也变得清脆悦耳了,一切都饱含着新生的美好。可是,上天偏偏就让一颗火热......

    《护士万红》读后感1500字

    《护士万红》读后感1500字~~ by烨烁故事梗概1976年成昆铁路建设中一位连长为救战士负伤,成为植物人。护士万红以优异成绩被选为英雄的专职护士,一当几十年。在教堂改成的医院......

    从悉尼到布里斯班的路上杂文随笔

    今天是我们母子离开悉尼的日子,我们要到永儿就学的布里斯班大学去。.悉尼到布里斯班的火车记程需十几个小时,我们要坐的火车下午四时发动,我们上午十时就结了账,带着行李出来了......

    从三到万(课文)

    从三到万 马南邨 学习文化知识能不能走终南捷径呢?这是许多初学的同志时常提出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能过于笼统。一定说能或不能,都不恰当。这要看学习的是什么人,学什......

    农家女曲人绽芳华杂文随笔

    原平农民散曲社自先贤王文奎老师首创并辛勤哺育,经过十年多众多曲友的共同努力,并得到了黄河散曲社、山西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及其散曲工委、中华散曲研究会等上级相关部门......

    万鱼塘的杂文随笔

    在我见过的众多池塘中,算我家乡的万鱼塘独具特色,与众不同了。它的水源、形状、功能和价值都具有一份神秘的色彩,让人膜拜,在我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万鱼塘诞生于二十世......

    乘飞机到深圳杂文随笔

    据说,在飞机上这种高速度时空转换的时候,人是最有灵感的。从太原飞往深圳的近三个小时中,我做了件什么有灵感的事情呢?画画。我画窗外的蓝天白云,还有阳光照耀下地面上道路和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