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论文

时间:2019-05-15 11:25: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论文》。

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论文

摘要:高中语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从人文教育概况出发,结合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重点阐述了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对策。提出了树立人文教育理念、营造人文教学环境、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现实与教材有机结合的对策。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策略

素质教育改革的日渐深入,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融入人文教育。但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未能关注人文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与人文教育均缺少必要联系,从而制约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也降低了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一、人文教育概况

人文素质涵盖的内容较为复杂、繁琐与宽泛,对个人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文教育主要是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性境界,塑造其理性人格,以此促进其实现个人及社会价值。人文教育蕴含着人文精神,其实质为人性教育,其最为突出的特点为时代性。高中语文具有专业性与工具性的特点,通过有效教学,可完善人的知识体系,提高生活质量。在教学实践中渗透人文教育是必要的,通过日常学习,可以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培养学生正确、积极与健康的人生观。在社会经济交融发展的环境下,为了有效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需要发挥人文教育的作用,特别是借助语文课文及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深刻的内涵,正确的价值观,激起共鸣,进而达成素质教育目标[1]。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问题

首先,思想认识。高中语文教师过于重视考试成绩,未能关注人文教育。在教学实践中,难以有机融入人文精神。其次,教学内容。高中语文属于基础性学科,承载着传承文化的重任,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提高考试成绩,教师的教学侧重于文章背诵及语句分析,而对语文文字美、情境美、结构美及精神美的关注度偏低,抑制了人文内涵的传播及人文教育的渗透。第三,教学评价。当前,教学评价仅关注考试结果,缺少全面性与发展性,不仅会影响教学的高效开展,也会制约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对策

(一)树立人文教育理念

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通过自主学习,认识以人文本的重要性,并逐渐树立新型的语文教学观。还要重构基本价值体系,充分考虑教学目的、教学评价及教学考核等内容。此外,教师应积极参与相关培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

(二)营造人文教学环境

人文教育的有效渗透,需要借助愉悦、平等与轻松的教学氛围。经过不断探索发现,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协作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交流、竞争意识。例如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组别,让其朗读精彩段落,以此营造真实、激动的教学氛围。在此情况下,学生对语言人文素养的认识将更加准确与深刻。例如屈原的《离骚》,通常情况下,古文教学比较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应调整教学结构、创新教学形式,特别是要结合屈原的生活背景、性格特点等,以此降低文章理解难度,保证教学质量[2]。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根据“新课标”要求可知,教学评价体系应具备动态性与全过程性,在教学开展时,考察学生的表现与发展,具体的评价指标有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等,经多因素分析,不仅可以掌握学生的课业成绩,还可明确其情感动态。为了保证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应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化特点,借助分层式评价方法,认可学生的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现实与教材有机结合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各种诱惑直接影响着高中生的学习与成长。当今,高中生紧随社会风气步伐,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掌握与认识;过于关注个性化发展,轻视了团结、合作等精神。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在教学实践中应收集、整理与毛泽东有关的资料,如生平事迹、爱国情怀等,在丰富的信息支持下,学生对毛泽东的认识将更加全面[3]。此外,高中语文教学要突破课堂的局限,借助实践活动,以此展现生活的多彩性与丰富性。通过小组活动、任务分配、角色扮演,也可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及组织等能力。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让其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促进学生对人物的把握。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影响着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人文教育,从而促进人文教育作用的发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尤宇杰.探析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语文天地(理论综合),2013(7):75-76.[2]朱佶芝.沐浴人文关怀焕发生命之光: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索与实践[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157-158.[3]张学君.从语文教学走向人文教育:当代五位语文教育专家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1):22-27.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论文

一、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突出人文主题

1、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语文教材是学生的精神与态度形成的重要载体,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促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启发学生对生命、社会进行深入地思索。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在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等传统目标加以关注的同时,应该真正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突出位置。例如人教版五年级《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中,教师应该在讲授课文前,让学生自主阅读古今中外关于祖国、民族的文章,通过多种方式了解伟人和名人的爱国故事,体会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树立对中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树立为国家繁荣与民族振兴奋斗的远大志向。课堂上学生再阅读这篇《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时,情感与价值取向都自然勃发,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素质教育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我国的审美教育与西方比相对落后。美育能促进人的感性思维活跃,使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更加活跃。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捕捉教材中蕴含的情感,能通过调动教材中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注重教学双边活动中的学生的审美体验。首先要培养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即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会欣赏语文学科的语言艺术,从语言文字的描述中,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自然山川秀美、社会和谐之美、人类心灵与创造之美,等等。其次要培养学生深层次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学会用灵魂去感受美、接受美、创造美,即能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去概括和分析教材中表达的意境和思想,能自己书写和表达美好的事物,进行文学创作,用自己的行为在生活中诠释和实现美的价值。例如人教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中,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美的行为?

3、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小学语文教材还呈现了多姿多彩的人格教育素材,为我们培养小学生健全人格搭建了平台。例如小学五年级《钓鱼的启示》《落花生》等文章,教师应该在语文训练和讲授各环节中,进行良好人格的潜移默化教育,让学生在心灵的震撼和启迪中,学会更好地做人、做事,能更加诚实、进取,主动学习高尚的精神和思想,成为有独立和健全人格的新一代人才。

4、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

语文教材以其丰富、广博的题材,成为人性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最重要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能改变传统的一刀切式的教学方法,能尊重学生的人格、爱好、兴趣、性格等,能辩证分析学生的个性,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自己。例如有的学生爱好写作,有的学生善于朗诵,有的学生阅读广泛,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有利于在备课时做合理安排。教师应该多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运用多种思维和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锻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个性化的教育目标。

二、在教学活动中贯彻人文精神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①感悟教材单元渗透的人文元素。小学语文教学以组为主题,收录了相关文章,对学生进行抒情、写景、叙事等描写。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五组安排了《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四篇文章,以“热爱生命”为主题,探讨了生命的美好、坚韧、尊严、意义、价值,让学生加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更加热爱和珍惜生命,懂得对社会与他人的付出是人的真正价值所在。在这一组的《语文园地》中,教材安排了对生命的感悟与非典中的感人故事,对小学生的生命体验进行升华,增强小学生对生命与人生价值的正确认识。教师必须善于挖掘和利用教材中蕴含的一切人文因素,才能在教学中体现文化的厚度。

②感悟教材人物体现的人文精神。对小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不能靠讲大道理,应该利用教材中的人物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进行人文精神体验。《慈母情深》是四年级语文课文,“母亲”为作者买书的形象塑造,体现了母爱的伟大;作者为母亲买罐头的细节,体现了儿子对母亲的理解和心疼,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了慈母的情深与儿子的懂事。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细节的分析,引领学生从母亲的外貌、动作、神态等进行品读,联系父亲已经过世的背景,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教师应该进一步对学生展开启发:你的母亲是如何为你的成长付出的?学生会将自己母亲日常的关爱与母子之间的爱心故事回忆起来,进行母爱的体会和表达,从而实现了情感教育的升华。教师再进一步引导:你将如何做,才能回报母亲的一片深情呢?学生会展开思考与探讨,进行心灵的对话与自我拷问,从而达到了人文教育的目的,使语文课堂充满了人性美与人文情怀。

2、打造人文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

儿童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更善于在形象、直观的场景中进行情感的抒发与思考。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学习新课改理念,进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充分利用情境化教学,打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将学生带到与教材适合的特定情境中去,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与体验,进行人文精神的自然渗透。情境法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创设:音乐渲染、表演、语言描述情境、多媒体影片、游戏,等等。例如诗歌都可以用音乐作为背景,《开国大典》《长征》《老人与海》等可以用电影创设情境。教师要注意让教学手段围绕教学的人文目标实现有效互动,避免为了热闹而活动,应注重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三、在回归生活中体现人文关怀

教学素材和课程都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与社会,学生正确观察和评价生活中发生的事物和现象,教师负有引导和点拨的使命。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对于教材内容相关的社会与自然、人文现象进行拓展和深化,指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生活,热爱自然,通过带领学生野游、参观等实践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人文素养的体验。例如在讲授了《触摸春天》课文后教师可以带领小学生到公园或者郊外,呼吸新鲜空气,学着教材中的情境闭着眼睛感受绿地、触摸小草,体验生命的勃勃生机,珍惜大好时光,更加热爱故乡和祖国。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课文阅读,多参加课外活动,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为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增强奠定文化与实践基础。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渗透是一个具有广阔挖掘空间的教育与科研课题,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依托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不断进行教学目标与方法的合理调整,认真分析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素材,结合语文学科教育的任务,将人文精神的培养自然贯彻到课堂中,促进小学生的审美精神与个性发展,提高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为我国基础教育做出应有的努力。

第三篇:学生管理中人文教育的渗透论文

一、学生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一)管理工作要以学生为主体

高校的管理工作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管理工作都要以学生为核心,都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要把学生作为管理的主体,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教育中不断增强自律性,从而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进一步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防止学生成为“伪主体”的现象发生。

(二)树立服务观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都要树立良好的服务观念,要把学生当成顾客一样来对待,无论是教育活动还是对学生的管理工作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不是维持校园秩序,不是限制学生的行为,而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管理工作中渗透人文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律意识,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管理不是为了约束,不能一味强硬,而是为了给学生营造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二、建立体现人文关怀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

(一)管理制度的建立应当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空间

高校校园不是劳教所,其要提供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只有自由的人,才能谈发展,才能谈创造。如果学生没有一个足够广阔的空间去施展,再好的才华也会被埋没。因此,建立具有人文关怀的高校管理制度,是保障学生自由发展空间的基本前提。高校教育是学生一生中接受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在这段时间中,学生不仅要积累足够的知识和学习技能,更重要的是修炼自身,培养独有的能力和魅力,为自己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所以,每一个学生都应当拥有属于自己自由发展的空间,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必须考虑学生自由发展空间的留存。

(二)管理制度的实施以学生的自我管理为主

大学生都是有理想和抱负的新时期人才,他们不会被动地接受学校教育,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去发展自我,汲取教育中的营养。只有大学生本身最了解自己的需求,他们在每一项活动中都会进行一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学校更多的是开展引导工作。高校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的这一特性,在管理过程中更多地激发大学生的生活热情和内心良知,带动他们的参与热情,使被动的管理变成主动的自我约束,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实现管理目标,提升管理效果。

(三)管理制度的建设要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建立能够体现人文关怀的学生管理制度,就必须重视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即使在学生对自己合法权利不了解的情况下也要积极进行维护,杜绝高校内一切侵权行为。目前高校的管理制度过于生硬,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准”和“不许”。而且学生管理工作大都以对学生的处罚为主,轻则留校察看、记过处分,重则勒令退学、开除学籍,对学生的合法权益做出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限制,有些规定甚至是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相悖。此外,学校管理制度的执行程序存在着一些问题,程序方面有着很多的不规范,有些地方甚至是空白,途径也是十分匮乏。所以,要建立有人文关怀的学生管理制度,就必须在实体和程序上加以规范,更多地去完善学生救济制度。在实体上,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行政主体,在行使剥夺和限制学生受教育权这一权利时,应该依据明确的法律文献,明确地指出其事由、范围与效力,绝对不能根据学校内部的规范性文件肆意处理,在涉及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法律权利纠纷时,不能对双方的法律权利和义务随意配置。在制定设计学生重大利益的校内规范性文件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参与权和监督权,采取听证和座谈等方式广泛地征集学生的意见,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学生正确的意见要积极地接受。在程序上,高校在行使对学生的管理权时,必须依照合法的程序正确地行使权力,保证学生的程序性权利。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权属于行政性权利,在行使时必须依照法定的程序。当做出影响学生利益的处理时,必须事先通知当事学生,听取学生陈述,给予学生申辩的权利。在事情影响比较大时,涉及的利益比较多时,应当举行听证会,让学生代表参与到事件的处理程序中来,给予学生充分的、平等的表达意见的机会,以此更好地疏导不满与矛盾。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遵守法律程序,这是对学生和国家法律的尊重,是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体现,也是人文关怀的体现。在救济制度上,要想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就必须完善学生权利的救济制度。救济和权力是相对的,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没有权利也就没有救济。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不仅体现在防范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上,还体现在学生权利的救济方面。在建设学生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学生投诉机构的建立,重视学生的合理申诉,切实保证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重视学生行为的非理性因素,实行人性化管理

所谓“实行人性化管理”,就是在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严格的规章制度在管理工作中的规范作用和严格的要求作用等理性因素;还要重视人的非理性因素,也就是情感、意识、责任心等内容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潜意识中存在的自尊、自信、自控意识,帮助他们管理自身,通过学生群体的共识,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在管理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方向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所以高校在制定管理制度时要注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当地调整管理手段,转变传统的理性管理方式,更多地偏向人性化管理方式。通过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激发他们自我控制和自律意识,以更多的引导代替硬性的规定,用情感交流来感化学生,从而提高管理工作的实效。由于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重视非理性因素的管理方式往往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理性因素对人的影响是直接的,以奖励和惩罚等最浅薄的层面为基础,其效果也是短暂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性的一种无视,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非理性因素是以对人的心理和感情的影响为基础的,虽然不能像理性因素那样立竿见影,但是其过程是间接的,是潜移默化的,不仅效果好,而且不会引起反抗情绪。理性管理手段,在规范教学秩序,保障学校治安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理性管理并不是适合于任何环境,只有将理性管理和非理性管理结合起来,才能将被动的约束变为主动的自律。

四、学校文化建设渗透人文精神

学校的文化建设中要注意人文精神的渗透,在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要体现人文特征,高校文化的建设不仅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还应当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要求。学校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形式,将人文精神慢慢地渗透到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感召和激励学生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人文精神内化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去。人文精神不像高校的规范文件,不是说有就有的。人文精神源于高校的文化实践活动,来自于师长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从学生的文化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的。它不是学校的条幅标语,不是学校的宣传板报,不是教授的讲座。严格地讲,人文精神不存在于任何学校精神文化中,它只存在于老师和学生的一言一行中,是人们人性化的行为方式。人文精神是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是学生体会到的同学之间、老师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是学校对学生权益的悉心维护,是学校对学生的爱护和关怀,是学校处处为学生着想的良好作为。有些高校喜欢总结所谓的“校风”“校训”,或者是“学风”“班风”,将这些“风”用大红字刷在学校的墙上,供全体师生瞻仰,或者干脆弄一块巨大的石头,刷上大红字放在学校的大门口,让过往的社会大众也能被“风”吹一下。其实仅是这样的做法收效甚微。学校的人文精神建设必须从思想上起步,以物质建设为基础,以保障学生权益为方向,切实地为学生服务,把学生当作真正的校园主人翁。只有这样,人文精神才能得到发扬。人文精神才能逐渐深入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去,这样,人文教育的价值才能够得以体现。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在整个学校管理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不仅影响着学校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和各种活动的开展,还影响着高校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以及人文精神必须得到提升。当前,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太过僵硬,主要是以老师为中心,针对学生的硬性管理,缺乏必要的人性化内容,不仅让学生容易产生反感的情绪,而且管理的效果也不理想。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高校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更加注重管理制度中的人文关怀,在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中不断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从而实现学校管理工作的人性化提升。

第四篇:浅谈数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

浅谈数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

钱学森先生认为:科学与人文是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因此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纯的传授知识,而要把人文主义教育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养成必要的观念和理念,丰富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人格,以适应今天的信息社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体现和反映了参与者的伦理观、人性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加强数学史料的认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

数学是最古老的科学,是古今中外无数的数学家及数学工作者和仁人志士不畏艰苦,努力探索,刻苦追求而形成的一门科学,研读它的发展史将会使我们思想上得到启迪,心灵上受到熏陶,有助于加深对数学素质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树立科学世界观。

例如:认知我国数学大师钱伟长,知道他出身清贫,在进入大学之前,从未穿过一件新衣服,穿的都是叔父们从小时穿旧了经过母亲改裁以后的旧衣,腰部都是折叠着缝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放长,时间长了别处都褪了色,腰部就像围了一条深色腰带,布鞋、布袜都是补了又补,有的补了五、六层之多。为了糊口,他努力帮助祖母、母亲和婶婶养蚕、挑花刺绣、拾田螺、挑金花菜、马兰头、芥菜等各种活计。但他从小就有远大志向,刻苦学习,终于考上了津华大学。为了科学报国,在大学里,他一天最多水五个小时,他每天早晨6点起床,晚上学校宿舍10点熄灯后,他就跑到厕所里看书,一直到12点才回去睡。

由于钱伟长的不懈努力,最终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为物理学、应用数学及中文电脑的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周恩来誉为“三钱”之一。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一部极具教育力的、生动的德育教科书。

二.发扬合作竞争精神,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会做人 学做人,就是要学生铸造自己健全的人格,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的人,为此,我们必须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过程,善于挖掘展示教学内涵的宝贵财富,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做人。

合作交往意识和竞争意识是学生成为适应现代社会人才的重要素质,要培养学生这些意识,关键是教师敢于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树立全新的育人理念,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开讨论,积极思维,集体交流,各抒己见,把教学过程创设成个性发挥,合作交流,相互竞争的过程。

例如:在一次“设计××牌墨水瓶纸盒”的教学中,我拟订以下几个步骤的探究活动来达到教学目标。

①深入调查常用的墨水纸盒的长、宽、高尺寸;纸质、生产成本等。

②设计纸盒的形状,表面和侧面的展开图形的形状和面积的大小等。

③设计纸盒的品名、商标、广告等。

④制定营销渠道,销售方法、策略和付款方式等。⑤研究售后的承诺,服务的到位等。

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但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合作、学会发现、学会竞争、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构建了学生的人格。

三.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心理结构出发,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探索数学规律,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在交流中掌握数学知识,把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成功动机,磨练学生不畏艰难、奋力求索、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例如:你能比较两个数1997

1998

和1998

1997的大小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先把它抽象成数学问题,写出它的一般形式,即比较n和(n+1)的大小(n是自然数),然后,我n+

1n们分析n=1,n=2,n=3……,这些简单情形入手,从中发现规律,经过归纳,猜想出结论。

(1)计算比较下列各组中两个数的大小(在空格中填写“>”“<”“=”)

①1()

2②2()

3③3()4 ④4()5……

(2)从第(1)题结果经过归纳,可以猜想出n和(n+1)的大小关系是()(3)根据上面归纳猜想得到一般结论,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1997()19981998

1997

n+1

n421

本题从简单情形入手,从中发现规律,经过归纳、猜想得出结论:既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探索规律的能力,又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增强学生的耐挫素质。

四.让学生体验数学美,培养他们的高雅情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经过抽象提炼,因此,随着数学的产生,自然美、艺术美就存在于数学之中,数学的美是具体、形象和生动的,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学生们通过数学美的体验活动,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审美情趣,体验到数学知识所蕴涵着巨大的人文内涵。

例如,我在“比例”的教学过程中,适当介绍“黄金分割”的有关知识,并对其进行扩展,书法柳体中的上下结构的字形,上下分界线为黄金分割点;人物绘画中眼睛在人脸中的比例为黄金分割,“美神”维纳斯可算是处处存在着黄金分割点;窗户的长宽比值为黄金分割时,给人的印象最美;双门电冰箱上的上下两门的交叉点设计在黄金分割点处造型最美;音乐会的主持人站在舞台的黄金分割点处给人的形象最美;室内温度调至23c(23:37=0、618)时人感到最舒服……,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认识到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分享了学习的快乐,接受了数学的美育,感悟了人文精神,使学生真正受到真、善、美的教育。

总之,人文精神和数学息息相关,互相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此可见,树立面向未来的数学教学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特点,注重人文价值的追求,我们的数学教育才能担负起培养优秀人才的重担,这样的数学教学才能真正成为数学教育!

0

第五篇: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论文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目的和意义

简单地说,人文教育就是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渗透和体现。它的核心和实质在于人文精神。其最重要功能是“教人做人”。主要目的和任务却有着与时俱进的特征。具体显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唤醒人的个性解放和自觉性。德国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其次,抵御物质主义影响,提供人文精神导向。由于受西方文化、流俗文化和物质主义等因素的影响,现代学生尤其是中职生在人本精神与教育等方面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人文教育既能为个人提供正确的价值理念,又能为社会提供正确的人文精神导向。再次,克服智育至上的教育缺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职教育多被“市场”和“就业”牵着鼻子,普遍存在“重专业教学,轻文化课程”现象,对于人文教育更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只有克服唯智育教育,把以人文精神为主的非智力与智力教育并行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总体生存。最后,凝聚民族精神,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当今发展特别强调“软实力”,就是指文化和精神的力量。作为核心生产力的缔造者和“心灵塑造者”,学校及其教师更应具有大局意识和长远眼光,把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摆上应有的高度和位置来认真对待。而极具人文性特征的语文学科更应当义不容辞、尽职尽责。

二、对中职语文阅读与人文教育的实践性思考

(一)生命意识教育

中职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博大的生命意识。比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饱含了对个体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努力追寻;而《邓稼先》一文,则充分体现了“把个人生命与祖国命运相融合,并满怀民族自豪感的无私赤子之情”。再如《寂静的春天》一文,既表达了对人类破坏自然的有力批判,又体现了对自然法则的理性张扬;而《我与地坛》则警示着“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就是在教育人们应珍视生命,如何思考一种更好的活法。所有这些,都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强调生命意识教育的丰富元素。

(二)责任与爱的意识教育

责任意识教育主要包括对个人、对家庭和对社会等方面的责任,侧重在于强调社会责任意识,就是在于把建功立业作为自身追求的崇高境界。这与自古以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有联系又有着本质性区别。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主人翁,劝喻虽然委婉,内中却充满了不计个人得失、忠君爱国的精神品质;《六国论》一文中的苏洵,奉劝北宋朝廷以史为鉴,“不应苟且偷安,而当竭力御侮”;而《左忠毅公轶事》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则反映了“匹夫之死、忠于社稷”的责任意识。人常言“大爱无声,真爱无形。”诸如《梦和泪》《邓稼先》等文章,那些舍己为人、为国为民的真爱与大爱能够震人心魄、荡涤灵魂,确是人文教育的美妙教材。

(三)理想与意志的教育

“自古雄才有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人类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是为理想而奋斗。”对于学生而言,理想与意志是健康成长中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人没有理想是不行的,但实现理想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若缺失相应的意志教育,不是空有理想,就会半途而废。现代学生大多成长于优越环境,普遍带有“90后”“00后”的时代特质,特别是职校生天生患有“理想意志欠缺症”,更加需要对他们注重“精神扶贫”和“意志补钙”。如《过万重山漫想》充分赞扬了那些在不同领域不畏艰险、勇攀高峰、不屈不挠、敢为人先的精神意志;《回忆鲁迅先生》中的鲁迅,为写作常常工作到凌晨等,都可从中赢得潜移默化的教育效应。

(四)审美意识教育

有识之士皆重视审美方面的人文教育。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积极倡导把美育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世界观教育活动。吕叔湘先生进一步强调指出:“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这就意味着语文课程蕴藏着丰富多元的美育功能。如《赤壁赋》中,既可让学生领略自然河山的壮美气势,又能从中欣赏到人的精神风貌和力量之美。再如《品质》《边城》和《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之类的阅读教学活动,更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人物的高尚纯洁之美。总之,如何开展人文教育与引导是语文课程教学的应有之义,这既是业务能力水平的反映,也是对师德师风和责任意识的考量标准。

下载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融入与渗透教育论文(本站推荐)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逐渐倡导“以人为本”“相互关爱”“个体价值”等教学理念,因而,在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将“人文教育”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 2010-01-07 19:10:52|分类: 默认分类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摘要]英语教学实践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本文旨在探索英语教学和人文教育的结合......

    浅谈数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精选五篇)

    [初中数学论文] 浅谈数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 “卡特里娜”在英语中表示女性纯洁、美好的意思,但是去年以她命名的飓风并没有给美国带来好运,在整个飓风前后我们看到的不是镇......

    阅读教学中人文教育实施策略论文

    一、人文教育的现实内涵如今人们对人文教育的理解多种多样,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把人们对人文教育的理解概括整理可以得到两部分人们彼此认同的观点:人文教......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探究(5篇)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探究 [内容提要] 新课标非常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笔者就目前高三语文复习迎考的教学现状,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探索怎样在高三语文复习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德育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基于高中语文教师的角度,重点从学生个人层面、语文教师层面以及社会发展层面探析了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积极意义,并结合本人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有效性对......

    科学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实践探索论文(合集)

    《科学学课程标准(7-9年级)》中关于课程理念指出: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构建“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重要性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中丰富的知识和内容能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语文学习的价值,感受到中华民族语言的独特性,但是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更重要的在于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