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阴影”美文
你人生中印象最深刻的一节课是什么?
我曾经上过两节让我害怕到差点崩溃的课,恨不得直接从课堂上逃走。
一次是在一个昏昏沉沉的夏日午后,教授正在为我们讲解牛的活体解剖,PPT上突然插入了一张照片,我一下子就被惊醒了。照片上是一个被剥了皮的牛头,弯弯曲曲的血管布满牛头,还有一对仿佛瞪着你的铜铃大眼。那是我的第一节解剖理论课,我想象过它的“残忍”,却远远高估了自己的忍受能力。教授在讲台上娓娓道来,我却再也不敢抬头看屏幕。整堂课,我的脑子里都充斥着那张触目惊心的照片。
另一节是我至今都不敢回想的解剖实验课,在解剖过蚯蚓、鳌虾这些小型动物后,我们要活体解剖白羽鸡!虽然我没被分配到动刀的任务,只需要把鸡的脖子按住就行,但我的手指刚触到鸡头部的皮肤就浑身发麻。那只可怜的鸡还时不时眨眨眼,当同学一刀下去,我明显感觉到手心传来的温度渐渐冷却。一条生命就这样在我的指间悄然流逝,我的恐惧与茫然在这节解剖实验课后彻底爆发,这是我完全不能承受的“生命阴影”!
唉,能怪谁呢!当年高考完,我的成绩超出一本线不足20分。因为父母“非211不可”的“谕旨”,我选择了一所同学口中“211车尾”的学校,觉着只要能进去就OK,没多想就勾选了“接受调剂专业”。于是命运之手将我安排到了“动物科学”这个我一无所知的专业。
随着时间推移,班里的其他女生渐渐适应了课程,我却完全克服不了对动物死体的恐惧,再这样下去恐怕连毕业都成问题。我这才意识到,当初把前途轻率地交给未知的命运,对自己是多么不负责任啊!幸好,学校在大一第二学期有转專业的机会,我通过努力,终于“逃”到了会计专业。
专业的选择,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小插曲,却让我明白,选择要有底线,人生也是。要认清自己不能接受的是什么,然后坚决勇敢地说“no”。
第二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美文
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
如果永劫回归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辉煌的轻松,来与之抗衡。
可是,沉重便真的悲惨,而轻松便真的辉煌吗?
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可是在每一个时代的爱情诗篇里,女人总渴望压在男人的身躯之下。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
那么我们将选择什么呢?沉重还是轻松?
巴门尼德于公元前六世纪正式提出了这一问题。他看到世界分成对立的两半:光明———黑暗,优雅———粗俗,温暖———寒冷,存在———非存在。他把其中一半称为积极的(光明、优雅、温暖、存在),另一半自然是消极的。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积极与消极的两极区分实在幼稚简单,至少有一点难以确定:哪一方是积极?沉重呢?还是轻松?
巴门尼德回答:轻为积极,重为消极。
他对吗?这是个疑问。惟一可以确定的是:轻———重的对立最神秘,也最模棱两难。
第三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
李文浩2010110317
初读作品,可谓是什么印象也没有留下,更确切的说是根本没有可读性,耐着性子读下去:小说以二战后,苏联军队进占,捷克大量知识分子逃亡去欧洲海外作为故事的背景,一男二女交缠的爱情故事,带出了作者对政治,文化以及人类生命的省思与嘲讽。特丽萨、托马斯、萨宾娜,三个不同的职业,不同追求,不同经历的人,而对这个疯狂而又荒谬的现实社会,他们思考着;行动着;追求着;放弃着。
身为医生的托马斯半是风流半是深情,对特丽萨的爱与压抑的放荡撕扯着他,决心用手术刀割开这世界一切伪装与媚俗的表层,看清里面隐藏着什么。他怀着一种深切的欲望,想要玩弄揭露这世界的一切,以放荡的成就自居,却又遇上了六个“碰巧”顺水飘的特丽萨,那一眼,万年,当他离开苏黎世,回布拉格时,那句坚定的“muss seiu(非如此不可)”,他第一次快乐地看清自己。
之后的日子,托马斯放荡难收,特丽萨深情嫉妒着。白日被训服的妒嫉在夜晚肆意撕扯着他的心房,本以为此书到这两人出场便可走单线了,却又出现了一个天才的画家萨宾娜,厌恶一切极端主义,却无时不扮演一个极端主义者的角色,在他慢慢长途的背叛中,每一个吸引的背叛是罪恶也是胜利。他不愿遵守,他拒绝服从。在一次次的胜利自我陶醉,却滑向极度的痛苦。当他猛然醒悟自己背叛了自己的背叛时,生命也只剩下终点。品读故事中人物一次次心灵的煎熬,一遍遍痛苦的历练,文篇大量渲染、烘托,将小说情感表现的淋离尽致。当对与错,情与重,灵与肉的观念冲击在一起时,这世界苍白的只剩下那恐怖的令人窒息。
托马斯惬意生活基于“在一间玻璃房子里,人人能看见你,没有任何秘密,”的超现实理论,一篇俄底浦斯记的读后感,深刻地写出人永远无法用“不知者”去掩饰罪过,而是如俄底浦斯般捥眼放逐来承接自己。政党的压迫使他因一文而沦落为洗窗匠。部里的监查员终于使他明白,当对面坐着一个使人愉快、值得尊重、有礼貌的人时,要不断提醒自己,他说的都不是实话,没有一句处于真心。托马斯人生如我们的思维一般,在跌跌撞撞中成长,也正是这种生活,使他发出人类在失去了其生存空间时,一切便成为了不可思议轻,即使那曾是厚重的生命,博学即为媚俗作态的理论,让人类世界文明变得荒诞不禁,但我们又无法在那个时代的影子里,说出对或错。也许,这沉重的一切都是这样。我们的历史,我们世界只是尼采的一次次轮回,只发生过一次的事,就相当于它根本没有发生过,因为如果可选择,我们会不断实验每一种可能性比较其结果,使它最终成为一种定性游戏。而现在的我们,只能将生命与历史相接,生命如历史那般轻如鸿毛,似尘埃卷入太虚,它是明日不复在的任何东西。
追求背叛一切的人,似奋斗在路上,迷惘怅然的一生。一次次用手中的刀割开历史与自己内心的畸形,与犬相伴的竹篮女儿,仍在追寻那个可以安定的国度。茫茫人海中,孰是孰非,孰轻孰重,真的可以交给历史去评判吗?年近花甲的托马斯轻声解说着生命,历史与自由的重量。“认识到你是自由的,不被所有事业束缚,这才是一种极度解脱”。因为,过往云烟般的一切,在你轻如鸿毛的生命中,却只是一般看似厚重,不能让人承受却又必须接受的轻薄。
是的,轻与重是个问题,选择轻还是重更是个问题!不过我认为我们似乎更能承受生命之重却无法承受生命之轻。因为人类似乎更有一种承受困难的本能,人类历史前行的每一步哪一步不是伴随着剧痛?个人的生命从呱呱坠地那一天起,从蹒跚学步艰难行走,最终走向坟墓?可是,人类的历史从来就没有中断过,生命的传承也没有停止过。因为我们有一种与生剧来的承受力。这种承受力让我们可以战胜一切压在我们身上的重量。相反,我们却难以生命之轻,比如孤独,虚空,当然,这些是在没有笼罩宗教信仰的前提下。这本书提出了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经历着生活中突然降临的一切,毫无准备,就像演员第一次彩排一样。但生活的第一次彩排就是生活本身。我们该怎样去面对我们的生活,怎样去思考我们的人生,也许永远都没有正确答案,我认为这恰恰是我们人类的可爱之处,对我来说:未来的不可知正是我们前进的远动力。总之这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作者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写成一部非同凡响的小说——其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人的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的展现。
第四篇: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轻与重的启示
——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摘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用四个人纠结的感情故事来向我们展示生活中“轻与重”的对立,从而探讨生命的本初问题,给我们以启示去寻找自己的生活态度。“轻与重”对立,让我们学会背负生活的重,然后把“轻”作为我们人生的终极目标。面对生活,总是处于被动,为了能看清百态的世事,我们要学会谦卑的对待人生。
关键字:轻、重、灵魂、生命
文章讲述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位外科医生托马斯是个固执地拒绝“媚俗”的人,他背叛父母的意愿离了婚,有着众多的情人,其中最为亲密的情人是画家萨宾娜。在托马斯的“六次巧合”理论下认识了那里的女招待特丽莎。他们相爱而结婚。但是托马斯却认为“爱情不会使人产生性交的欲望却会引起同眠共寝的欲求”,他拒绝家庭责任,又不甘于平淡。特丽莎既渴望托马斯带她摆脱“集体营式”的生活却在婚后的生活中依旧陷入另一种集体化。托马斯无数的情人让她恐慌、颤栗,但她却摆脱不了。灵与肉,轻与重出现第一次对立。托马斯的亲密情人萨宾娜渴望摆脱媚俗,却又在享受着媚俗带来的好处,在追逐“轻”的过程中渐渐地迷失了,最后才发现自己追逐的“轻”是自己不能承受的。她是托马斯的情人,她用祖父的黑礼帽向沉重宣战,用一种亢奋的姿势挑战“媚俗”。她的另一个情人弗兰茨渴望沉重觉得只有“忠诚”才能好好地生活,他却在萨宾娜的引导下追逐“轻”,与妻子离婚,找学生做情妇,用一种堂吉诃德式的进军,赴柬埔寨义诊丧生,却得到前妻真诚的爱。轻与重再次对立。在前苏联领导人所指挥的坦克,在“主权有限论”等等旗号下,以突然袭击的方式,一夜之间攻占了布拉格的境遇下,他们经历了由重走向轻,然后发现所谓的轻是自己不能承受的,又拼命逃离的过程。最后托马斯和特丽莎出车祸死了,终于超脱。萨宾娜也在不断地抵制“媚俗”之下出走美国然后客死他乡。米兰.昆都拉用死亡的形式结束了“轻与重”的追寻,也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很多关于人生我们苦寻不到的答案。
喜欢《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不仅是它的“轻与重”的探讨,也喜欢作者的写作技巧。
一、轻与重的启示
1、学会背负生活的承重;
在米兰.昆都拉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把握。世上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生活,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不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都是无休止的重复前人,因此,最后陷入“媚俗”,然后又渴望脱逃,然后又陷入另外的纠结,人生更多的时候形成了一种循环。
米兰.昆都拉用了尼采的“永劫回归”开始了对轻与重的探讨。“永劫回归”隐含一种视角,它使我们所知的事物看起来是另外一回事,看起来失去了事物瞬时性所带来的缓解环境。在“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我们有着不能承受的沉重。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总在追逐轻松地生活,诗意的栖息。我们不断地摆脱我们不喜欢觉得沉重的生活,渴望生活在别处。但是摆脱了一个困境我们又陷入另一个困境。文章中特丽莎从小就排斥母亲赤裸的躯体,像在“肉体巨大的集中营”,是看不见灵魂的,恐惧、害怕、厌恶伴随着她成长。她渴望逃离。托马斯是“是陌生者同时又是个与她有友谊默契的人”,她借助他逃脱她的世界,却又陷入另外的无法抗拒的世界。她不得不每天都生活在托马斯有情妇她不是唯一的境况里,想逃脱却又逃不脱。最后在矿泉小镇摆脱了这样的惶恐,却也走向了生命的尽头。她终于获得了轻。其实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拼命的摆脱自己觉得沉重的生活,渴望自由,渴望“轻”。可当我们以为自己获得轻的时候,却发现那轻是自己不能承受的,我们又进入一种奇怪的境地:回不去,也不能向前走。有一种新的负担把我们压住。我们渴望灵魂浮出我们的肉体,我们可以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世俗宣战,可是最后才发现我们错了。只是面对生活的沉重,一刻不留的逃脱是对还是错?渴望“轻”付出的代价到底值还是不值?
生活本就是个沉重的命题,我们摆脱不了。我们努力挣脱生活“枷锁”,却发现我们被弄得遍体鳞伤,然后只是换了一副枷锁。我们依旧有新的不快,新的不开心。“重”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脱离的一部分。我觉我们应该承认生活中的“重”,即使我们不安于现状追逐“轻”时,我们也该明白的认识生活中的沉
重。我们生活在世俗中,不论我们怎么追逐,我们都必须承担生活的责任、担负生命本身赋予我们的负荷。基督教义里我们每个人一出生就有原罪,我们生下来就是为了赎罪。生活的沉重一开始就如此,如果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别处,每天都处于轻的状态,我们会不会“失重”呢?“轻”是我们生活的终极目标,而“重”让我们更好的落在地面上,从而让我们的灵魂更加充盈。接受生活的沉重,学会背负生命之重。
2、永远保持对“轻”的追逐
托马斯爱特丽莎,但是他不想承担婚姻的责任,却又不甘于平淡。他用“三三原则”周游在各情妇间。而当特丽莎不能忍受选择离开时,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轻”,而这种“轻”却是他不能承受的。到底在“轻与重”的对立间,什么才是我们的最终的归宿呢?萨宾娜一直用自己的方式拒绝着“媚俗”却得益于“媚俗”。她拒绝自己国家,却因“媚俗”在美国居住安详,客死美国,扬灰风中。“轻”的追逐是想摆脱世俗,摆脱自己讨厌的境地,却又陷入新的困扰,我们都是带着镣铐生活在世间的生命个体。不论何种途径,我们很快又陷入“重”。所以我们应该承认和接受生活的“重”,然后追逐“轻”。其实在我看来追逐“轻”的方式很多,不定是生活在别处,或是用极端的方式抗击。萨宾娜祖父的“黑礼帽”既是沉重的代表,却又是萨宾娜挑战“媚俗”的道具。尽管那是她和托马斯的性爱亢奋的道具,其实也是因为萨宾娜裸体带黑礼帽才让托马斯兴奋,因为那是他们抵抗沉重,追逐“轻”的亢奋标志。当萨宾娜带黑礼帽和弗兰茨一起时,弗兰茨却不理解,萨宾娜期待受挫。
生活本就是沉重的,我们欲罢不能。我们只有承认了“重”,才能更好的追逐“轻”。就像国平先生说的一样,人出生到死亡,就是人的一辈子,是一个人的期限,活着就去历练吧!(周国平《人与永恒》)如果我们生下来到死都一直处于“轻”的状态,我们怎么体会生命的本初呢?只有生命的沉重才让我们真实的经历生命的这个过程。对于“轻”,我们要保持对它的渴求,把它做为生命的终极目标,达到灵魂的最终轻盈和充实。
我们害怕被世俗同化,渴望用一种别样的方式区别于大众,却逃避生活的沉重,所以我们最终被世俗同化。我们要承认生活的“重”,勇于的承担生活的责任,才能更好的体会“轻”。我们的生活就像带着镣铐跳舞,我们改变不了的现状。不论何种方式,地球引力永远存在,我们永远不会失重,只要我们活着,我们都要感受生命的“重”。要怎样诗意的生活,要怎样的追逐“轻”,每个人都不一样。对于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对于“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人选择接受“沉重”,却在沉重下丧失追逐“轻”的勇气,最后痛苦的死去。有的人却选择放逐自己,拼命地追赶“轻”,忘记体会生命的沉重。一生就这样飘忽的过了。我觉得生活中的沉重和痛苦是上帝给我的财富,我不会拼命的挣脱和逃避,但是我会用我自己的方式,追逐“轻”。即使在别人看来也许很愚蠢。我会努力的用我的有生之年去历练,去丰富我自己,用心的感受上帝给我的短暂的一生,然后从中获得“轻”。或许轻与重是对立的,但是万事无绝对,在我看来“轻”其实就是人自己对“重”体悟后的一种高层次状态。正如柏拉图所说的,灵魂是由理性、情感、欲望三个部分组成的,灵魂的本性是理性,情感和欲望都得服从理性。我们只有认真的体会生活中的情感纠葛,欲望的煎熬、理性与感性的斗争,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本真,才能获得理性,才能达到灵魂的至高境界。
灵魂的至高境界,我们才能真的感到“轻”。只有历经所有,才能获得明净的魂灵,灵魂才会飘出肉体,获得前所未有的“轻”。如果脱离了“重”,我们所追求的“轻”就成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轻”是我们的最终目标,也是我们一生不懈的追求。
3、用一种谦卑态度对待生活;
杨绛告诉我们要在人生边上看人生,“世态人情,比明月更饶有滋味;可比作书读,可当戏看,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不要总想着挑战生活,向世俗宣战,生活的“重”或许更能让你体会到生命的本源,更能体会到“轻”。生活其实是很无奈的,不论你怎么试图,你都逃不脱。有些时候生命就像一道等待解决的二律背反题,你不知道真确答案在哪,不知手里心里的答案是对是错,人就会想着逃离。但是尽管我们从一地逃到另一地,我们依旧摆脱不了生活、生命丢给我们的命题,依旧没有解决问题所在。
喜欢杨绛,因为她或许帮助我理解了我成长的过程中的困扰。喜欢米兰.昆都拉,他把生命的纠结命题展示了给我们。生活是沉重的命题,我们摆脱不了它,我们可以用杨绛那种谦卑略带些幽默的态度看待生活。生活在别处,玩的是精神上的超脱;诗意的栖息,选择的是在都市里隐居。你接受或者不接受,生活就在那里,不离不弃,要的只是我们生活的态度。不论对爱情、家庭、亲人都是一样。生活就是这样,他的沉重,你改变不了,也难以改变。那么我们就选择一种态度更好地生活下去。
有的人讨厌卑,他爱张扬,其实那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生命是可敬的,面对浩瀚的生命群体,我们的生命个体微不足道;面对奇妙如神造的生活,我们卑微的残喘。在我看来,谦卑才能看懂人生,才能理解生活带来的命题,才能更好的触摸生命的本质,才能得到超升,超脱“重”,进入“轻”。
二、写作技巧的启示
1、重叠叙述
文章分为七个部分:轻与重、灵与肉、误解的词、灵与肉、轻与重、伟大的进军、卡列宁的微笑。第一部分轻与重中写了托马斯对待爱情和性爱的态度及他与特丽莎的相遇、相爱、婚后生活。第二部分灵与肉中是以特丽莎的视角写了她对自己生活的不满意和与托马斯的相遇、相爱、婚后生活。作者采用重叠叙述,采用不同的视角讲述同一个故事,却不显得啰嗦重复。正是这样的重叠叙述才让读者更加了解故事里透露出的厚重命题。有点尼采“永劫回归”论的感觉,把爱情、生活中的“重”沉重的展现给我们。让我们更加的体悟到生活的沉重,引起读者的关心,共同探讨生命的“轻与重”以及如何栖息。萨宾娜的黑礼帽及和托马斯做爱在第三章详细描述,在第六章有重述。突出了萨宾娜渴望突破“媚俗”,追逐“轻”的疯狂。
2、不同视角叙述
对于托马斯和特丽莎的爱情,作者用一、二部分不同的视角讲述。让读者既了解女主角的心里变化,也了解托马斯的态度和看法。在一定的程度上加深了对“轻与重”探索。
3、设置叙述圈套
文章经常在叙述故事时,在开头插入作者的感想和体悟。作者在作品露面,叙事只是为了验证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既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故事传达的命题,又能让文章不是纯小说化的叙述。
4、插叙、倒叙交叉
作者在叙述的时候,会先叙述故事的结尾,而后才慢慢到来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局。这样加深读者对文章的理解,达到引读者入胜的目的。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到此就结束了。对于生命的浅析就在此打个句号了,但是对生命的探讨还没有结束。
第五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初读第一遍,觉得很肤浅、庸俗、不可思议,自小就受儒家思想教育,宣扬欲望是格格不入的,情节是一个名叫托马斯的医生去乡下诊疗,在酒吧遇到一个侍女特蕾莎,从此,两个磕磕碰碰走在一起,同时画家萨宾娜是托马斯情人,而萨宾娜与大学教授弗兰茨也是情人关系。一言蔽之:四人之间的感情纠葛。
再读,梳理小说情节,它是我所阅读中最独特的逻辑构思小说,以蒙太奇方式,跨越时间、地点,同一件事在不同章节中以不同侧面反复提及。
同时,要了解小说情节发生在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为时代背景,发生的“布拉格之春”事件,以及“两千字宣言”,等等,从不同侧面描绘出捷克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
一遍遍深读,把主要事件串珠在一起,联系小说主人公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生活遭遇,就有了如下认识:
特蕾莎属于生命之重人物,她对爱情的忠贞与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在生命之重压力之下,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将精神寄托于卡列宁——卡列宁的微笑那一章写的很美好——卡列宁的离去让人感觉所有的一切生命都虚无缥缈,空荡荡的,轻如尘烟
托马斯是一个生命之轻人物,对女人具有强烈猎奇心理,对性的追逐,不断给特蕾莎带来巨大伤痛,其实,托马斯内心深处对特蕾莎蕴藏着深深的爱,人性的肉体与灵魂两重性矛盾凸现出来。托马斯对希腊神话俄狄浦斯人生故事引发思考,并将看法投向颇有尖锐的杂志,在读者来信中刊发了,他不断受到各种压力,但拒绝收回刊发的思想,因而他失去医生这份工作,最后远离尘嚣、逃避现实,与特蕾莎居住于清净、安宁的乡村之处。
萨宾娜是具有强烈的背叛现实、争强好胜、富有激情生命之轻人物,萨宾娜人生的主题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和延展,她脚下如同一条漫长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就像一桩罪恶又像一场胜利,时刻在诱惑着她。最初背叛父亲(禁止爱情),共产主义艺术(禁止毕加索),丈夫(一个平庸的演员),爱情(托马斯、弗兰茨)。莎比娜在背叛中度过了一生,每一次的背叛都令她激动不已。这种循环往复的背叛所带来的重,是她满心喜欢的,也是乐于承受的。但是,当她背叛了亲人、丈夫、爱情和祖国以后,她已经没有多少可以背叛的了。背叛的终极就是虚空。
弗兰茨是个聪明、正直、善良却又充满软弱之人,对富有激情的萨宾娜充满好奇,陷得无法自拔,通过萨比娜获得了新生和自由,他满足了尘世间情人愿望,但缺少天堂之爱。他从从某时刻开始对自身灵魂的拷问与修正,试图摆脱原有的“级",最终步向“宿命”的覆灭。
这部小说是米兰昆德拉以生命轻重二元论来观察世界,审视灵魂,诠释生命的真谛。
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序言
媚俗所引起的感情是一种大众可以分享的东西…就是把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丽的语言和情感把它乔装打扮,甚至自己都为这种平庸的思想和感情洒泪。
只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