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时间:2019-05-13 05:46: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第一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趁着放假,看了一本书《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早就耳闻此书,但是一直也没有闲心去读,这么长的假期,也懒得出去给拥堵的交通再去添堵,就安心的看完了这本书。

小说的内容很丰富,涉及到的话题也是很广泛的,灵与肉,高贵与庸俗,上帝与人,侵略与斗争,等等。描述的也很细腻,很深刻。读完这本书,不禁引发我对人的思考,思考人所追求的意义,思考爱情是什么,思考着人在面临选择时是该坚持自己的原则还是不坚持。这些问题没有答案,只有用个人的一生来回答。然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同小说的主人公托马斯所说,如果人又两条生命,那么他可以选择一条生命去爱特丽莎,而另一条不去爱特丽莎,然后确定哪样的生活才能让他更快乐。他是一个多么爱自由的人,一个不愿被任何东西,事物所禁锢的一个人,他甚至不愿有任何女人闯入他的精神生活中,他喜欢欣赏女人,但是他从不爱她们中的任何一个,因为他不相信爱情这个东西。但是就是特丽莎,这样一个柔弱而又特别的女人在不经意间敲开了他爱情这扇门,不管他相信与否,但事实是他离不开她。最终他选择了和特丽莎结婚,然而他不能克制自己去欣赏别的女人,特丽莎也不能对托马斯的不忠表现的毫不在乎,虽然托马斯无数次和她解释,性与爱是可以分开的,是完全不同的。特丽莎最终离开了托马斯。起初托马斯很伤心,不能接受她的离开,回忆着她们之间的美好,因为离开,所以一切不愉快的回忆都霎时间不存在了,留下的都是令人留念的美好回忆。后来他变得很轻松,没有了特丽莎施加给他的沉重的爱,他突然觉得自己特别快乐。然而这样快乐的日子并不长,他越来越想念特丽莎,这种想念像千斤重的大石压着他透不过气,最终决定抛弃他以前见一个欣赏一个的生活去找她。

那么我体会到什么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了,当人们厌恶自己身上的种种负担,责任,沉重之感时,总是向往着如果没有这些重负,生活该是多么轻松,逍遥,自在。可是当这些真正消失的瞬间,人们又往往无所是从,不知如何是好。感觉自己轻如鸿毛,随风飘荡,没有约束,也没有归宿。所以还是承受着生命之重的生活才是最真实,最贴近大地的生活。

当他们俩都回到布拉格时,他们的首都早已被俄国侵占。在那样一个混乱的世界里,暴露出了各种人性的美与丑。有的人选择依附于顺从权贵,有的人选择拒绝与权贵握手。托马斯属于后者,然而他步步被迫害,从一名著名的外科医生被迫成为一个小诊所的大夫,最后沦落到擦窗户的工人。这一切都只是因为他发表了一篇反共思想的文章,并且拒绝相当局道歉。他拒绝媚俗,坚持自己的原则。萨宾娜,他的情人,这个世界上最懂他的人,与他一样,也拒绝一切媚俗,而她所做的就是离开,永远做一个旁观者,不参与其中。弗兰兹,一个爱萨宾娜爱到疯狂的人,甚至拿她当做女神看待。他却与她极端不同,他喜欢参加各种游行,演讲,开会,只因为他平时的生活太单调乏味,他追求刺激。当弗兰兹为了她放弃自己家庭而决定与她永远在一起时,萨宾娜毫无预兆的离开了。他们太不一样了,他们注定不能在一起。最后托马斯和特丽莎死于车祸,弗兰兹死于一次戏剧性的游行,而萨宾娜在远离家乡的美国孤独的居住着。

从中我体会到了人们都在追求着什么,然而这个追求的本质是毫无意义的。托马斯拒绝媚俗,然而他却生活在媚俗之中,不可能逃脱。特丽莎追求灵与肉的合一,然而托马斯一直让她相信二者的双重性,最后她的肉体也背叛了她的灵魂。弗兰兹追求刺激,最终也死于刺激。他们的所有的追求最终都化为须有。然而,我想问的是,难道人们因此而放弃追求吗?追求的途中有艰难,有难过,有困苦,追求的结果又是一场空。但是我们可以享受追求的过程所带给人们的享受与满足感。因为人们有追求而充实,否则人将是多么的没有方向。我们活在这个物质的社会中,我们必须追求物质得以生存,然而完全的物质会蒙蔽人们的双眼,泯灭人们的良心,丧失人们的道德。现实社会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负面新闻,如老人摔到了没人敢搀扶,小孩被车撞了没人敢去救等等。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我们不妨追求一些精神,净化我们的灵魂,留灵魂一片净土,留心灵一些愉悦。

看完这本书后,对这本书中的内容仍然回味无穷,又搜索着是否有这本书的电影,最后惊喜的发现是有的。怀着再度感受作品人物和深层涵义的心情看这部电影,多亏了我是先看的书,再看的电影,否则肯定完全不能看懂这部片子,不能理解电影中人物说的话的意思,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以及当时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看了这本书,再看电影,才能觉得电影是丰满的,否则真觉得是空洞的。但是我还是想说,电影描绘的不如书描写的那样让人理解,亲近,感受真切。

第二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最近,读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作者对人生命运与价值的思考,使我深受启发,像解开了一个困扰在心中多年的迷团,顿开茅塞。我长嘘了一口气,不由地感叹:人生原来如此美好又是如此无奈!

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把握。世界上许多人都在按自己的方式努力追求,而生命正是因为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无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都在无休止地重复着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如此。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特丽莎,但不愿做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一样甘于平淡地生活,去爱。他用很不负责任的不得已的方式向情人表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偷情,迫使所爱的人不固守自己,能给自己自由。可是,当他感到了自由,感到了失去责任的“轻”的时候,很快变得空虚难忍,他发现,承担一份家庭责任的“重”对生活本身何等重要!

追求爱情如此,对物质对事业的追求也同样如此。萨宾娜是一位画师,她坚决反对“媚俗”,认为坚持人的个性是最主要的,反对用不择手段的方式去追求金钱和名誉。可是,当国家**,她被迫逃亡到异国他乡生活没有着落时,也只好接受他人的同情,用高价卖出她 的那些画得并不出色的画,赚取较高的利润。她亲眼看到,人们聚会、游行,反对战争,声援弱者,这是极端消除了个性的行为,这是“媚俗”,但这又是爱国、正义之举,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人要是天生就具备了“轻”的一切条件,又会怎样呢?弗兰茨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他出身良好,才华出众,有稳定的事业与家庭,颇有名望。该有的都有,而且来得很容易。但是,他觉得生活太“轻”,他同样不能忍受,他强烈地向往反抗,向往在苦难中挣扎奋斗呐喊的那份激情。于是,他糊里糊涂地参与游行、示威、呼喊,令人难堪的是,一切努力像堂吉阿德愚蠢地与风车搏斗一样,结局徒劳无益,令人啼笑皆非。

这几位年轻人“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透过种种幻觉,米兰•昆德拉感到,也许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我们身边的人生,那些为着庸俗的目的而挣扎的平庸的生命,为了“功名”,为了“金钱”,为了“娇妻”,为了“儿孙”,终生忙碌,义无返顾,到头来,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是空幻,一切是一场“空”!

可是,我们仍然在忙碌,仍然在追求,永不停止奋斗的脚步。也许,这正是人生的悲剧所在。我们的“向上精神”本源于愚昧,我们的“进取心”来自无知,而盲目的进取心又至少给了人生一个“重量”的感觉,使人生似乎有了“意义”和“满足”。但实际上,盲目的动 力最终只能造就出一代又一代盲目的自我,看起来似乎幸福,却是本质上的空洞。特别是,当“追求”本身都值得怀疑时,人生便会陷入彻底的空虚中,失去任何“重”压的人生之“轻”,使一切的满足感荡然无存,自我便无法再支撑了。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过程,在追求的过程中有了幸福感和满足感,也许,这已经足够了,何必在乎其终极意义上的得与失呢?看来,还是要勇敢面对生命之“重”,而不是避“重”就“轻”。

第三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最近,读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作者对人生命运与价值的思考,使我深受启发,像解开了一个困扰在心中多年的迷团,顿开茅塞。我长嘘了一口气,不由地感叹:人生原来如此美好又是如此无奈!

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把握。世界上许多人都在按自己的方式努力追求,而生命正是因为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无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都在无休止地重复着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如此。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特丽莎,但不愿做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一样甘于平淡地生活,去爱。他用很不负责任的不得已的方式向情人表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偷情,迫使所爱的人不固守自己,能给自己自由。可是,当他感到了自由,感到了失去责任的“轻”的时候,很快变得空虚难忍,他发现,承担一份家庭责任的“重”对生活本身何等重要!

追求爱情如此,对物质对事业的追求也同样如此。萨宾娜是一位画师,她坚决反对“媚俗”,认为坚持人的个性是最主要的,反对用不择手段的方式去追求金钱和名誉。可是,当国家**,她被迫逃亡到异国他乡生活没有着落时,也只好接受他人的同情,用高价卖出她的那些画得并不出色的画,赚取较高的利润。她亲眼看到,人们聚会、游行,反对战争,声援弱者,这是极端消除了个性的行为,这是“媚俗”,但这又是爱国、正义之举,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人要是天生就具备了“轻”的一切条件,又会怎样呢?弗兰茨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他出身良好,才华出众,有稳定的事业与家庭,颇有名望。该有的都有,而且来得很容易。但是,他觉得生活太“轻”,他同样不能忍受,他强烈地向往反抗,向往在苦难中挣扎奋斗呐喊的那份激情。于是,他糊里胡涂地参与游行、示威、呼喊,令人难堪的是,一切努力像堂吉阿德愚蠢地与风车搏斗一样,结局徒劳无益,令人啼笑皆非。

这几位年轻人“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

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透过种种幻觉,米兰 昆德拉感到,也许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我想起了《红楼梦》中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金银忘不了。终身只痕聚无多,待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首《好了歌》,寓意是“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它暗含了西方悲观哲学家们持久的坚持:存在即痛苦,若要不痛苦,须是不存在。而世界上有那么多“忘不了”的人们,意识不不到生活的荒谬性,“反认他乡是故乡”,没有悟透“好”和“了”之间的真谛,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我们身边的人生,那些为着庸俗的目的而挣扎的平庸的生命,为了“功名”,为了“金钱”,为了“娇妻”,为了“儿孙”,终生忙碌,义无返顾,到头来,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是空幻,一切是一场“空”!

人生是如此无奈,一心想羡慕神仙,想摆脱功名、金钱、娇妻、儿孙之“重”的困扰,但生命又不能承受摆脱困扰后的失重之“轻”,生生世世在这个永恒的悲剧中重复,再重复。既然如此,人到底应该怎么面对这似乎无法摆脱也似乎无法选择的生存处境呢?

中国作家林语堂在《中国人》中认为:既然人的“追求”和追求后的“满足”都是一种空虚,那么,“回归自然”是一切美和幸福的永远源泉。人的一辈子应该考虑如何怎样真正的活着,而不是谋划如何发展;应该珍惜现在的时光尽情享受,而不是去奋发劳动;应养精蓄锐以备他日之不测,而不是发挥自己的精力。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过程,在追求的过程中有了幸福感和满足感,也许,这已经足够了,何必在乎其终极意义上的得与失呢?

看来,还是要勇敢面对生命之“重”,而不是避“重”就“轻”。

第四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强光与黑暗

“对萨宾娜来说,生活就意味着观看。观看被两条界限局限着,一种是强光,使人看不见,另一种是彻底的黑暗。也许这就是萨宾娜厌恶一切极端主义的原因。„极端主义意味着生命范围的边界。不论艺术上或是政治上的极端激情,是一种掩盖着的找死的渴望。„她本想告诉他们,在共产党当局和法西斯主义的后面,在所有占领与入侵的后面,潜在着更本质更普遍的邪恶,这邪恶的形象就是人们举着拳头,众口一声地喊着同样地口号的齐步游行。”

以上这一段都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得原话摘抄,讲的是萨宾娜对于一群无力改变国家现状而只会口头愤慨的愤青的想法,她无力改变什么,可也不愿与众人一样只接受一种思想,排挤其他的任何的哪怕是理智的想法。

有一个风度翩翩的美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与世隔绝的丑人国,丑人国的所有人都丑得惨不忍睹,一个个歪瓜裂枣不说,还穿得破破烂烂活像乞丐,浑身臭不可闻。但是奇怪的是,越是丑的人越是有地位,越是被大多数人所尊敬。比如丑人国的皇帝是最丑的,而大臣们稍逊。当这个美男子已进入丑人国,立即激起了这个国家民众的围攻。他们大喊着“丑八怪”“妖怪”,打他,吐他,用墨水泼他,直到他和他们变得一样时,丑人国的百姓才离开。

这是一种极端,一种整个社会的极端。这种极端就像是强光和黑暗一样,虽然形态看似不一样,但是效果是一样的,都是蒙蔽人的双眼。只是,我们通常都认为,光明是好的,而黑暗是不好的,可是却常常忘了,光明的极端强光的危害往往比黑暗大得多。黑暗不过是使人看不见前方的道路,而强光不但使人看不清前路,从而错走,而且最本质的,伤眼睛。

近日来我们总为一些实事新闻所震惊或者愤怒,比如老人摔倒而无人扶起,导致老人被活活冻死,又如佛山女童被车压碾,十多名路人经过却视若无睹。先不说这些路人如何得冷漠,无情。我只先问一个问题,假若你有百分之五十的几率会被讹甚至坐牢,而你只是一个普通的职工,每月1000~2000的工资,一家五口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全指着你糊口,你是否仍旧是毫不犹豫地作出决定帮助老人或者孩子?我们不急于给出答案,只是要问,不是自古以来就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老话,为什么如今,人们却是避之唯恐不及呢?以德报德固然不是十分期待,但是以怨报德却叫人防不慎防。长此以往,救人者,做善事者往往不得善终,反而是行种种行径卑劣的人个个获益匪浅。而人生来趋利避害,如此种种又哪里有说服力要求人们不行恶事,去行善事?我们总说人心不古,一代不如一代,却忘了好好思考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生活没有保障,生不起病,看不起病,于是摔倒了选择违背良心讹诈,于是看到摔倒的人纷纷避之唯恐不及,于是道德被抛掷一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于是在极端冷漠之中,整个社会的愤怒都汇聚到那几个过而不见得路人身上,一顿顿的狂轰滥炸,似乎整个社会的道德责任都应由这几人负担。但是,正如我们所知,“时间是一把杀猪刀”,一段时间后,事件又往往不了了之,没有了声音。于是人们一哄而散,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了。

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会是一人两人的事。首先是这个整体的意志,其次才会慢慢养成这个民族的品格。上有所好,下必众焉。一个母亲从小教育子女做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又怎么能怪孩子长大

了为夺家产不顾家人死活呢?我们推翻了封建道德中的一道道围墙,却又为自己竖起看不见的道德藩篱。但是这藩篱是迟早会出现,或者更确切说是注定会出现。道德与教育或教化息息相关。任何一个时代的道德都离不开教育与教化。但教育与教化在一定程度上又都存在着愚民的成分以巩固自身的统治。只是以往的愚民政策是不让民众接受教育,而现世的愚民是让民众只接受一种教育。我们都在诉说着道德的沦丧,却忽略了作为道德输入的教育与教化。当教育的目的不再是使人向善,而生活的环境又潜移默化地教导我们各种潜在的规则,各种不择手段,各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各种苦情英雄···人们诅咒着现实的残酷,呼唤着英雄的出现,可又扼杀英雄。

无论强光或是黑暗都是极端,都将人带向找死的渴望。

第五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

李文浩2010110317

初读作品,可谓是什么印象也没有留下,更确切的说是根本没有可读性,耐着性子读下去:小说以二战后,苏联军队进占,捷克大量知识分子逃亡去欧洲海外作为故事的背景,一男二女交缠的爱情故事,带出了作者对政治,文化以及人类生命的省思与嘲讽。特丽萨、托马斯、萨宾娜,三个不同的职业,不同追求,不同经历的人,而对这个疯狂而又荒谬的现实社会,他们思考着;行动着;追求着;放弃着。

身为医生的托马斯半是风流半是深情,对特丽萨的爱与压抑的放荡撕扯着他,决心用手术刀割开这世界一切伪装与媚俗的表层,看清里面隐藏着什么。他怀着一种深切的欲望,想要玩弄揭露这世界的一切,以放荡的成就自居,却又遇上了六个“碰巧”顺水飘的特丽萨,那一眼,万年,当他离开苏黎世,回布拉格时,那句坚定的“muss seiu(非如此不可)”,他第一次快乐地看清自己。

之后的日子,托马斯放荡难收,特丽萨深情嫉妒着。白日被训服的妒嫉在夜晚肆意撕扯着他的心房,本以为此书到这两人出场便可走单线了,却又出现了一个天才的画家萨宾娜,厌恶一切极端主义,却无时不扮演一个极端主义者的角色,在他慢慢长途的背叛中,每一个吸引的背叛是罪恶也是胜利。他不愿遵守,他拒绝服从。在一次次的胜利自我陶醉,却滑向极度的痛苦。当他猛然醒悟自己背叛了自己的背叛时,生命也只剩下终点。品读故事中人物一次次心灵的煎熬,一遍遍痛苦的历练,文篇大量渲染、烘托,将小说情感表现的淋离尽致。当对与错,情与重,灵与肉的观念冲击在一起时,这世界苍白的只剩下那恐怖的令人窒息。

托马斯惬意生活基于“在一间玻璃房子里,人人能看见你,没有任何秘密,”的超现实理论,一篇俄底浦斯记的读后感,深刻地写出人永远无法用“不知者”去掩饰罪过,而是如俄底浦斯般捥眼放逐来承接自己。政党的压迫使他因一文而沦落为洗窗匠。部里的监查员终于使他明白,当对面坐着一个使人愉快、值得尊重、有礼貌的人时,要不断提醒自己,他说的都不是实话,没有一句处于真心。托马斯人生如我们的思维一般,在跌跌撞撞中成长,也正是这种生活,使他发出人类在失去了其生存空间时,一切便成为了不可思议轻,即使那曾是厚重的生命,博学即为媚俗作态的理论,让人类世界文明变得荒诞不禁,但我们又无法在那个时代的影子里,说出对或错。也许,这沉重的一切都是这样。我们的历史,我们世界只是尼采的一次次轮回,只发生过一次的事,就相当于它根本没有发生过,因为如果可选择,我们会不断实验每一种可能性比较其结果,使它最终成为一种定性游戏。而现在的我们,只能将生命与历史相接,生命如历史那般轻如鸿毛,似尘埃卷入太虚,它是明日不复在的任何东西。

追求背叛一切的人,似奋斗在路上,迷惘怅然的一生。一次次用手中的刀割开历史与自己内心的畸形,与犬相伴的竹篮女儿,仍在追寻那个可以安定的国度。茫茫人海中,孰是孰非,孰轻孰重,真的可以交给历史去评判吗?年近花甲的托马斯轻声解说着生命,历史与自由的重量。“认识到你是自由的,不被所有事业束缚,这才是一种极度解脱”。因为,过往云烟般的一切,在你轻如鸿毛的生命中,却只是一般看似厚重,不能让人承受却又必须接受的轻薄。

是的,轻与重是个问题,选择轻还是重更是个问题!不过我认为我们似乎更能承受生命之重却无法承受生命之轻。因为人类似乎更有一种承受困难的本能,人类历史前行的每一步哪一步不是伴随着剧痛?个人的生命从呱呱坠地那一天起,从蹒跚学步艰难行走,最终走向坟墓?可是,人类的历史从来就没有中断过,生命的传承也没有停止过。因为我们有一种与生剧来的承受力。这种承受力让我们可以战胜一切压在我们身上的重量。相反,我们却难以生命之轻,比如孤独,虚空,当然,这些是在没有笼罩宗教信仰的前提下。这本书提出了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经历着生活中突然降临的一切,毫无准备,就像演员第一次彩排一样。但生活的第一次彩排就是生活本身。我们该怎样去面对我们的生活,怎样去思考我们的人生,也许永远都没有正确答案,我认为这恰恰是我们人类的可爱之处,对我来说:未来的不可知正是我们前进的远动力。总之这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作者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写成一部非同凡响的小说——其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人的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的展现。

下载《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初读第一遍,觉得很肤浅、庸俗、不可思议,自小就受儒家思想教育,宣扬欲望是格格不入的,情节是一个名叫托马斯的医生去乡下诊疗,在酒吧遇到一个侍女特......

    高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本站推荐]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生命中不能承......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2400字范文大全

    在哲学里面,轻与重是辩证统一的,缺一不可,也就是说没有重便没有轻。同样的,把轻与重的问题放到生命之中,也必然是轻重相连。在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他将人们轻......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xiexiebang推荐)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时光匆匆逝去,我不禁感叹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我们总是在迷茫中徘徊,在 困难中前进,在失败中重新站起来。或许有的人不够勇敢,不够坚强,缺乏一颗坚强......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观后感

    作家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提出:“轻”与“重”。 他说:“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溃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也许最沉重的负担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

    我最喜欢罗曼-罗兰的作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了。因为通过这本书,能够重新审视生活当中的爱的分量。做为这个永恒的主题,在罗曼-罗兰的笔下为何会显得如此的沉重?这样......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影评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评《独自等待》 “对,你完全对,生活没别的目的,完全没有,对吧......” 这是影片中夏雨饰演的陈文在对自己梦中情人刘荣彻底失望时说的一句话,即使是彻底......

    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轻与重的启示 ——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摘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用四个人纠结的感情故事来向我们展示生活中“轻与重”的对立,从而探讨生命的本初问题,给我们以启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