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轻与重的启示
——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摘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用四个人纠结的感情故事来向我们展示生活中“轻与重”的对立,从而探讨生命的本初问题,给我们以启示去寻找自己的生活态度。“轻与重”对立,让我们学会背负生活的重,然后把“轻”作为我们人生的终极目标。面对生活,总是处于被动,为了能看清百态的世事,我们要学会谦卑的对待人生。
关键字:轻、重、灵魂、生命
文章讲述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位外科医生托马斯是个固执地拒绝“媚俗”的人,他背叛父母的意愿离了婚,有着众多的情人,其中最为亲密的情人是画家萨宾娜。在托马斯的“六次巧合”理论下认识了那里的女招待特丽莎。他们相爱而结婚。但是托马斯却认为“爱情不会使人产生性交的欲望却会引起同眠共寝的欲求”,他拒绝家庭责任,又不甘于平淡。特丽莎既渴望托马斯带她摆脱“集体营式”的生活却在婚后的生活中依旧陷入另一种集体化。托马斯无数的情人让她恐慌、颤栗,但她却摆脱不了。灵与肉,轻与重出现第一次对立。托马斯的亲密情人萨宾娜渴望摆脱媚俗,却又在享受着媚俗带来的好处,在追逐“轻”的过程中渐渐地迷失了,最后才发现自己追逐的“轻”是自己不能承受的。她是托马斯的情人,她用祖父的黑礼帽向沉重宣战,用一种亢奋的姿势挑战“媚俗”。她的另一个情人弗兰茨渴望沉重觉得只有“忠诚”才能好好地生活,他却在萨宾娜的引导下追逐“轻”,与妻子离婚,找学生做情妇,用一种堂吉诃德式的进军,赴柬埔寨义诊丧生,却得到前妻真诚的爱。轻与重再次对立。在前苏联领导人所指挥的坦克,在“主权有限论”等等旗号下,以突然袭击的方式,一夜之间攻占了布拉格的境遇下,他们经历了由重走向轻,然后发现所谓的轻是自己不能承受的,又拼命逃离的过程。最后托马斯和特丽莎出车祸死了,终于超脱。萨宾娜也在不断地抵制“媚俗”之下出走美国然后客死他乡。米兰.昆都拉用死亡的形式结束了“轻与重”的追寻,也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很多关于人生我们苦寻不到的答案。
喜欢《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不仅是它的“轻与重”的探讨,也喜欢作者的写作技巧。
一、轻与重的启示
1、学会背负生活的承重;
在米兰.昆都拉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把握。世上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生活,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不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都是无休止的重复前人,因此,最后陷入“媚俗”,然后又渴望脱逃,然后又陷入另外的纠结,人生更多的时候形成了一种循环。
米兰.昆都拉用了尼采的“永劫回归”开始了对轻与重的探讨。“永劫回归”隐含一种视角,它使我们所知的事物看起来是另外一回事,看起来失去了事物瞬时性所带来的缓解环境。在“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我们有着不能承受的沉重。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总在追逐轻松地生活,诗意的栖息。我们不断地摆脱我们不喜欢觉得沉重的生活,渴望生活在别处。但是摆脱了一个困境我们又陷入另一个困境。文章中特丽莎从小就排斥母亲赤裸的躯体,像在“肉体巨大的集中营”,是看不见灵魂的,恐惧、害怕、厌恶伴随着她成长。她渴望逃离。托马斯是“是陌生者同时又是个与她有友谊默契的人”,她借助他逃脱她的世界,却又陷入另外的无法抗拒的世界。她不得不每天都生活在托马斯有情妇她不是唯一的境况里,想逃脱却又逃不脱。最后在矿泉小镇摆脱了这样的惶恐,却也走向了生命的尽头。她终于获得了轻。其实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拼命的摆脱自己觉得沉重的生活,渴望自由,渴望“轻”。可当我们以为自己获得轻的时候,却发现那轻是自己不能承受的,我们又进入一种奇怪的境地:回不去,也不能向前走。有一种新的负担把我们压住。我们渴望灵魂浮出我们的肉体,我们可以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世俗宣战,可是最后才发现我们错了。只是面对生活的沉重,一刻不留的逃脱是对还是错?渴望“轻”付出的代价到底值还是不值?
生活本就是个沉重的命题,我们摆脱不了。我们努力挣脱生活“枷锁”,却发现我们被弄得遍体鳞伤,然后只是换了一副枷锁。我们依旧有新的不快,新的不开心。“重”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脱离的一部分。我觉我们应该承认生活中的“重”,即使我们不安于现状追逐“轻”时,我们也该明白的认识生活中的沉
重。我们生活在世俗中,不论我们怎么追逐,我们都必须承担生活的责任、担负生命本身赋予我们的负荷。基督教义里我们每个人一出生就有原罪,我们生下来就是为了赎罪。生活的沉重一开始就如此,如果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别处,每天都处于轻的状态,我们会不会“失重”呢?“轻”是我们生活的终极目标,而“重”让我们更好的落在地面上,从而让我们的灵魂更加充盈。接受生活的沉重,学会背负生命之重。
2、永远保持对“轻”的追逐
托马斯爱特丽莎,但是他不想承担婚姻的责任,却又不甘于平淡。他用“三三原则”周游在各情妇间。而当特丽莎不能忍受选择离开时,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轻”,而这种“轻”却是他不能承受的。到底在“轻与重”的对立间,什么才是我们的最终的归宿呢?萨宾娜一直用自己的方式拒绝着“媚俗”却得益于“媚俗”。她拒绝自己国家,却因“媚俗”在美国居住安详,客死美国,扬灰风中。“轻”的追逐是想摆脱世俗,摆脱自己讨厌的境地,却又陷入新的困扰,我们都是带着镣铐生活在世间的生命个体。不论何种途径,我们很快又陷入“重”。所以我们应该承认和接受生活的“重”,然后追逐“轻”。其实在我看来追逐“轻”的方式很多,不定是生活在别处,或是用极端的方式抗击。萨宾娜祖父的“黑礼帽”既是沉重的代表,却又是萨宾娜挑战“媚俗”的道具。尽管那是她和托马斯的性爱亢奋的道具,其实也是因为萨宾娜裸体带黑礼帽才让托马斯兴奋,因为那是他们抵抗沉重,追逐“轻”的亢奋标志。当萨宾娜带黑礼帽和弗兰茨一起时,弗兰茨却不理解,萨宾娜期待受挫。
生活本就是沉重的,我们欲罢不能。我们只有承认了“重”,才能更好的追逐“轻”。就像国平先生说的一样,人出生到死亡,就是人的一辈子,是一个人的期限,活着就去历练吧!(周国平《人与永恒》)如果我们生下来到死都一直处于“轻”的状态,我们怎么体会生命的本初呢?只有生命的沉重才让我们真实的经历生命的这个过程。对于“轻”,我们要保持对它的渴求,把它做为生命的终极目标,达到灵魂的最终轻盈和充实。
我们害怕被世俗同化,渴望用一种别样的方式区别于大众,却逃避生活的沉重,所以我们最终被世俗同化。我们要承认生活的“重”,勇于的承担生活的责任,才能更好的体会“轻”。我们的生活就像带着镣铐跳舞,我们改变不了的现状。不论何种方式,地球引力永远存在,我们永远不会失重,只要我们活着,我们都要感受生命的“重”。要怎样诗意的生活,要怎样的追逐“轻”,每个人都不一样。对于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对于“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人选择接受“沉重”,却在沉重下丧失追逐“轻”的勇气,最后痛苦的死去。有的人却选择放逐自己,拼命地追赶“轻”,忘记体会生命的沉重。一生就这样飘忽的过了。我觉得生活中的沉重和痛苦是上帝给我的财富,我不会拼命的挣脱和逃避,但是我会用我自己的方式,追逐“轻”。即使在别人看来也许很愚蠢。我会努力的用我的有生之年去历练,去丰富我自己,用心的感受上帝给我的短暂的一生,然后从中获得“轻”。或许轻与重是对立的,但是万事无绝对,在我看来“轻”其实就是人自己对“重”体悟后的一种高层次状态。正如柏拉图所说的,灵魂是由理性、情感、欲望三个部分组成的,灵魂的本性是理性,情感和欲望都得服从理性。我们只有认真的体会生活中的情感纠葛,欲望的煎熬、理性与感性的斗争,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本真,才能获得理性,才能达到灵魂的至高境界。
灵魂的至高境界,我们才能真的感到“轻”。只有历经所有,才能获得明净的魂灵,灵魂才会飘出肉体,获得前所未有的“轻”。如果脱离了“重”,我们所追求的“轻”就成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轻”是我们的最终目标,也是我们一生不懈的追求。
3、用一种谦卑态度对待生活;
杨绛告诉我们要在人生边上看人生,“世态人情,比明月更饶有滋味;可比作书读,可当戏看,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不要总想着挑战生活,向世俗宣战,生活的“重”或许更能让你体会到生命的本源,更能体会到“轻”。生活其实是很无奈的,不论你怎么试图,你都逃不脱。有些时候生命就像一道等待解决的二律背反题,你不知道真确答案在哪,不知手里心里的答案是对是错,人就会想着逃离。但是尽管我们从一地逃到另一地,我们依旧摆脱不了生活、生命丢给我们的命题,依旧没有解决问题所在。
喜欢杨绛,因为她或许帮助我理解了我成长的过程中的困扰。喜欢米兰.昆都拉,他把生命的纠结命题展示了给我们。生活是沉重的命题,我们摆脱不了它,我们可以用杨绛那种谦卑略带些幽默的态度看待生活。生活在别处,玩的是精神上的超脱;诗意的栖息,选择的是在都市里隐居。你接受或者不接受,生活就在那里,不离不弃,要的只是我们生活的态度。不论对爱情、家庭、亲人都是一样。生活就是这样,他的沉重,你改变不了,也难以改变。那么我们就选择一种态度更好地生活下去。
有的人讨厌卑,他爱张扬,其实那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生命是可敬的,面对浩瀚的生命群体,我们的生命个体微不足道;面对奇妙如神造的生活,我们卑微的残喘。在我看来,谦卑才能看懂人生,才能理解生活带来的命题,才能更好的触摸生命的本质,才能得到超升,超脱“重”,进入“轻”。
二、写作技巧的启示
1、重叠叙述
文章分为七个部分:轻与重、灵与肉、误解的词、灵与肉、轻与重、伟大的进军、卡列宁的微笑。第一部分轻与重中写了托马斯对待爱情和性爱的态度及他与特丽莎的相遇、相爱、婚后生活。第二部分灵与肉中是以特丽莎的视角写了她对自己生活的不满意和与托马斯的相遇、相爱、婚后生活。作者采用重叠叙述,采用不同的视角讲述同一个故事,却不显得啰嗦重复。正是这样的重叠叙述才让读者更加了解故事里透露出的厚重命题。有点尼采“永劫回归”论的感觉,把爱情、生活中的“重”沉重的展现给我们。让我们更加的体悟到生活的沉重,引起读者的关心,共同探讨生命的“轻与重”以及如何栖息。萨宾娜的黑礼帽及和托马斯做爱在第三章详细描述,在第六章有重述。突出了萨宾娜渴望突破“媚俗”,追逐“轻”的疯狂。
2、不同视角叙述
对于托马斯和特丽莎的爱情,作者用一、二部分不同的视角讲述。让读者既了解女主角的心里变化,也了解托马斯的态度和看法。在一定的程度上加深了对“轻与重”探索。
3、设置叙述圈套
文章经常在叙述故事时,在开头插入作者的感想和体悟。作者在作品露面,叙事只是为了验证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既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故事传达的命题,又能让文章不是纯小说化的叙述。
4、插叙、倒叙交叉
作者在叙述的时候,会先叙述故事的结尾,而后才慢慢到来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局。这样加深读者对文章的理解,达到引读者入胜的目的。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到此就结束了。对于生命的浅析就在此打个句号了,但是对生命的探讨还没有结束。
第二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最近,读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作者对人生命运与价值的思考,使我深受启发,像解开了一个困扰在心中多年的迷团,顿开茅塞。我长嘘了一口气,不由地感叹:人生原来如此美好又是如此无奈!
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把握。世界上许多人都在按自己的方式努力追求,而生命正是因为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无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都在无休止地重复着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如此。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特丽莎,但不愿做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一样甘于平淡地生活,去爱。他用很不负责任的不得已的方式向情人表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偷情,迫使所爱的人不固守自己,能给自己自由。可是,当他感到了自由,感到了失去责任的“轻”的时候,很快变得空虚难忍,他发现,承担一份家庭责任的“重”对生活本身何等重要!
追求爱情如此,对物质对事业的追求也同样如此。萨宾娜是一位画师,她坚决反对“媚俗”,认为坚持人的个性是最主要的,反对用不择手段的方式去追求金钱和名誉。可是,当国家**,她被迫逃亡到异国他乡生活没有着落时,也只好接受他人的同情,用高价卖出她 的那些画得并不出色的画,赚取较高的利润。她亲眼看到,人们聚会、游行,反对战争,声援弱者,这是极端消除了个性的行为,这是“媚俗”,但这又是爱国、正义之举,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人要是天生就具备了“轻”的一切条件,又会怎样呢?弗兰茨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他出身良好,才华出众,有稳定的事业与家庭,颇有名望。该有的都有,而且来得很容易。但是,他觉得生活太“轻”,他同样不能忍受,他强烈地向往反抗,向往在苦难中挣扎奋斗呐喊的那份激情。于是,他糊里糊涂地参与游行、示威、呼喊,令人难堪的是,一切努力像堂吉阿德愚蠢地与风车搏斗一样,结局徒劳无益,令人啼笑皆非。
这几位年轻人“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透过种种幻觉,米兰•昆德拉感到,也许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我们身边的人生,那些为着庸俗的目的而挣扎的平庸的生命,为了“功名”,为了“金钱”,为了“娇妻”,为了“儿孙”,终生忙碌,义无返顾,到头来,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是空幻,一切是一场“空”!
可是,我们仍然在忙碌,仍然在追求,永不停止奋斗的脚步。也许,这正是人生的悲剧所在。我们的“向上精神”本源于愚昧,我们的“进取心”来自无知,而盲目的进取心又至少给了人生一个“重量”的感觉,使人生似乎有了“意义”和“满足”。但实际上,盲目的动 力最终只能造就出一代又一代盲目的自我,看起来似乎幸福,却是本质上的空洞。特别是,当“追求”本身都值得怀疑时,人生便会陷入彻底的空虚中,失去任何“重”压的人生之“轻”,使一切的满足感荡然无存,自我便无法再支撑了。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过程,在追求的过程中有了幸福感和满足感,也许,这已经足够了,何必在乎其终极意义上的得与失呢?看来,还是要勇敢面对生命之“重”,而不是避“重”就“轻”。
第三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最近,读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作者对人生命运与价值的思考,使我深受启发,像解开了一个困扰在心中多年的迷团,顿开茅塞。我长嘘了一口气,不由地感叹:人生原来如此美好又是如此无奈!
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把握。世界上许多人都在按自己的方式努力追求,而生命正是因为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无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都在无休止地重复着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如此。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特丽莎,但不愿做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一样甘于平淡地生活,去爱。他用很不负责任的不得已的方式向情人表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偷情,迫使所爱的人不固守自己,能给自己自由。可是,当他感到了自由,感到了失去责任的“轻”的时候,很快变得空虚难忍,他发现,承担一份家庭责任的“重”对生活本身何等重要!
追求爱情如此,对物质对事业的追求也同样如此。萨宾娜是一位画师,她坚决反对“媚俗”,认为坚持人的个性是最主要的,反对用不择手段的方式去追求金钱和名誉。可是,当国家**,她被迫逃亡到异国他乡生活没有着落时,也只好接受他人的同情,用高价卖出她的那些画得并不出色的画,赚取较高的利润。她亲眼看到,人们聚会、游行,反对战争,声援弱者,这是极端消除了个性的行为,这是“媚俗”,但这又是爱国、正义之举,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人要是天生就具备了“轻”的一切条件,又会怎样呢?弗兰茨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他出身良好,才华出众,有稳定的事业与家庭,颇有名望。该有的都有,而且来得很容易。但是,他觉得生活太“轻”,他同样不能忍受,他强烈地向往反抗,向往在苦难中挣扎奋斗呐喊的那份激情。于是,他糊里胡涂地参与游行、示威、呼喊,令人难堪的是,一切努力像堂吉阿德愚蠢地与风车搏斗一样,结局徒劳无益,令人啼笑皆非。
这几位年轻人“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
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透过种种幻觉,米兰 昆德拉感到,也许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我想起了《红楼梦》中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金银忘不了。终身只痕聚无多,待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首《好了歌》,寓意是“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它暗含了西方悲观哲学家们持久的坚持:存在即痛苦,若要不痛苦,须是不存在。而世界上有那么多“忘不了”的人们,意识不不到生活的荒谬性,“反认他乡是故乡”,没有悟透“好”和“了”之间的真谛,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我们身边的人生,那些为着庸俗的目的而挣扎的平庸的生命,为了“功名”,为了“金钱”,为了“娇妻”,为了“儿孙”,终生忙碌,义无返顾,到头来,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是空幻,一切是一场“空”!
人生是如此无奈,一心想羡慕神仙,想摆脱功名、金钱、娇妻、儿孙之“重”的困扰,但生命又不能承受摆脱困扰后的失重之“轻”,生生世世在这个永恒的悲剧中重复,再重复。既然如此,人到底应该怎么面对这似乎无法摆脱也似乎无法选择的生存处境呢?
中国作家林语堂在《中国人》中认为:既然人的“追求”和追求后的“满足”都是一种空虚,那么,“回归自然”是一切美和幸福的永远源泉。人的一辈子应该考虑如何怎样真正的活着,而不是谋划如何发展;应该珍惜现在的时光尽情享受,而不是去奋发劳动;应养精蓄锐以备他日之不测,而不是发挥自己的精力。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过程,在追求的过程中有了幸福感和满足感,也许,这已经足够了,何必在乎其终极意义上的得与失呢?
看来,还是要勇敢面对生命之“重”,而不是避“重”就“轻”。
第四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观后感
作家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提出:“轻”与“重”。他说:“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溃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也许最沉重的负担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的比大气还轻,会高高的飞起,离开大地即离开生活。他变的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无意义。那么轻为积极,还是重为积极呢?这是个疑问。唯一可以确定是:轻与重对立最为神秘,也最模棱两可。
人生离不开“轻”,“轻”是人留恋的终极原因,比如:爱情,友谊,音乐,欣赏大自 然,艺术创作等这些对生命本身的享受。在这方面做的最好的是徐志摩和三毛。他们喜欢自由,追求友谊,爱情和童真。他是懂的享受生命本身的人。
人生离不开“重”,“重”给人能带来充实,在“重”的圈子里,人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从其中感到心灵充实的幸福,人会在人的本质力量化过程中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为自己自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过这样深刻的体验,比如:当我们站在领奖台上,我们心中洋溢着喜悦之情,我们会通过“奖牌”看到我们的本质力量,我们会体会到被众人肯定后那种精神上无限的幸福。所以“重”在我们人生中是不可缺少的。
人生除了“轻”与“重”外,还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也可称为“沉重的轻”。所谓“沉重的轻”,是指人在无所事事的情况下,感到无聊、空虚、寂寞、孤独等难以承受的感绪和纠缠在精神之中解不开的死结而引起的否定性的痛苦的感受。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那本书中,提到托马斯在开始离开他的妻子特丽莎的几天里,托马斯确实获得了自由。他又回归到了单身汉的生活,整天可以呼吸令人心醉的自由气息。但是不久,失去责任的“轻”就让托马斯难以承受,他发现自己原来更需要承担家庭责任的这份“重”。沉重的轻”是人生的一个困惑,君不见大多数无所事事的富人经受着难以言表的烦恼,君不见杰出影星翁美玲因不堪忍受爱情中的“沉重的轻”而自杀身外亡。君不见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病来源于想不开的“沉重的轻”。
探讨完“轻”、“重”、“沉重的轻”使我们明白了人应该这样的活着:一边疯狂的赚钱,一边疯狂的花钱,挣多少,花多少,只要开心幸福就好。因为这样的人生观可以恰倒好处的把 “轻”与“重”结合起来,使人既享受了生命本身,又实现了人的本质力量。让人感到充实平静。它是一种非常切合实际的哲学生活观,试想一下,人世间一切事物都在变,没有一件
东西能真正占有。得到一切的人,死时又交出了一切。不如在一生中不断地得而复失,习以为常,也许能更为从容的面对死亡。所以我喜欢诗人兰坡的诗:人生一边赶路,一边观花。因此,在这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就应该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一边娱乐。我们的人生需要在同一生活段完美地把学习工作娱乐结合起来。在生命的过程中来体验幸福,追求幸福大街小巷,长亭短亭,碌碌红尘,人来人往。得意之徒,失意之人羁绊于名缰利锁,永远在奔波劳碌,没有谁能真正停下来。
也许,这正是人生的悲剧所在。我们的“向上精神”本源于愚昧,我们的“进取心”来自无知,而盲目的进取心又至少给了人生一个“重量”的感觉,使人生似乎有了“意义”和“满足”,正如在“三岔驿,十字路”上“扬扬拥盖来”的得意之人。但实际上,盲目的动力最终只能造就出一代又一代盲目的自我,看起来似乎幸福,却是本质上的空洞。特别是,当“追求”本身都值得怀疑时,人生便会陷入彻底的空虚中,失去任何“重”压的人生之“轻”,使一切的满足感荡然无存,自我便无法再支撑了。人生的命运都是如此无奈,如此令人愤怒。
人生是如此无奈,一心想羡慕神仙,想摆脱功名、金钱、娇妻、儿孙之“重”的困扰,但生命又不能承受摆脱困扰后的失重之“轻”,生生世世在这个永恒的悲剧中重复,再重复。
我们只是被各自的宿命局限着,茫然地生活,苦乐自知。就象每一个繁花似锦的地方,总会有一些伤感的蝴蝶从那里飞过...不是所有的落叶,都会飘成生命的轨;不是所有的微风,都会吟出秋天的歌,不是所有的爱情,都会结出美丽的果.我和你的距离,只不过是飞鸟与鱼的距离。一直在思索着生命为什么要存在,为了什么而生活.也许是思维的一种无理取闹,但却让我为此困惑了很久,我尝试着做改变,但很多时候都是无疾而终,被当在了“深入探索”的门外,一直没真正的弄明白,所以还若以前,一样的困惑,一样的生活.自然,有了一些感悟,从中感觉到,茫然的状态多了,生命变得会更加的沧桑和脆弱,如果对待事情的处理方式上多了些犹豫,那么坚强的人也会懦弱,而从未没有成就感的完成一件事情,那从不会体会到坚强毅力的重要性,而我很长一段时间内,从没有了那种胜利喜悦的领悟,让我倍感压力中,觉得对生活的空寂.于是,去积极的寻求一种信仰,去弥补心灵随时出现的道德弱化,或者思想的挣扎,去积极的面对生活,以填充空余时间带给的凌乱,但生活还要生活,所以一直改变生活让之更好的生活,或许这就是生活的真正目的,生活着,探索着,这就是人生最终经历的过程.继续行进,不管是怆然,还是平坦,都是一种阅历,而阅历中感悟到的,会增补生活的单调和乏味,而在强调这意义时,人更应该多尝试寂寞带给人生的享受,而不只是充满“色彩”的部分才是向往之所在.曲折会让人柔韧,这才能让人曲伸自如.余华想告诉我们的是,人的忍受力是无限的,对希望的期待也是无限的,人的生命力在极端的状态下仍然可以顽强地生存,这不仅是对生命状态的提示,更是对人的生命力的肯定.“人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既然生命只能在摸索中前行,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能做的无非就是将重量扛在肩头,在选择中把仅此一次的生命画写完整。责任,道义,关怀。。我们心中的牧歌悬在彼端始终在召唤,纵然有缺失与遗憾,却必须直面生命的赤裸与显然,也许,当我们义不容辞的承担了责
任,担当了道义,负起了关怀,给予了呵护,生命承受的这些重量会爆发出强劲的声音和力量,“牧歌”不再是遥遥无及。最起码,在我们早就知道一定会双双死去的托马斯和特蕾莎的呵护下,在其困苦和脆弱之中,最终会出现也已被死亡所威胁的卡列宁的微笑。那也很好!其实生命是一场幻觉..烟花绽放了..我们离开了. `
第五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
我最喜欢罗曼-罗兰的作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了。因为通过这本书,能够重新审视生活当中的爱的分量。做为这个永恒的主题,在罗曼-罗兰的笔下为何会显得如此的沉重?这样的观点又是折射出怎样的一种人生观和情爱观呢?
在书中,我们的男主人公总是很吝啬“爱”这个字眼。每一次、每一个情人都是希望能够得到这个字眼的抚慰,但是,我们的男主人公每一次都选择逃避。或许这可以说是不够勇敢,但是,我想更多的应该一份慎重。这份慎重是对于爱情的尊重。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男主角一直都是在不同的情人之间徘徊。甚至于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深爱的那一个是谁?对于自己的妻子,他觉得非常纠结。因为他们在一起本身就像是一场意外。但是,不论他身在何处,在哪一个情人的身边,最后的他都会准时回到自己的妻子身边。其实,这就已经是真爱了。但是,他总觉得这不是,或者是不能够确定是。
直到自己的妻子离开自己的身边,他突然发现,自己的生活突然就变得不完整了。每一个情人的面孔都会在眼前模糊,他开始认为是自己老了。老得到最后只能守在自己的妻子身边。所以,一旦妻子离开,那么他就是没有了任何的情感依靠。
现在,很多人喜欢说爱这个字眼,认为这就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是,我们的男主人公却为这个字眼纠结了一生。他的态度让我们看到了一种逃避,可能是对于责任的逃避。但是,回头想一想,为什么爱情永远都是和怎人挂钩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