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与社会就业需求相结合论文

时间:2019-05-15 11:42: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析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与社会就业需求相结合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析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与社会就业需求相结合论文》。

第一篇:探析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与社会就业需求相结合论文

摘 要:职业院校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与社会就业需求紧密结合。本文以此为主题展开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职业学校; 体育教学; 社会就业需求; 策略;引言

职业院校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的培养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职业院校体育教学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推进学校体育教育,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及终身体育能力为目标。目前,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方法、手段已逐步完善,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然而,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与社会就业需求结合地不够紧密,这有悖于职业学校开设体育课程的初衷。在健康教育及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引下,职业院校体育应突出社会就业需求。本文以此为主题展开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实践价值。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不能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机械地重复。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职业生来说,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是接受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成功与否,关系到能否培养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爱好以及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传统的体育教学虽然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名,但在长期的实际教学中,却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传授运动的技术与技能,没有考虑培养学生自觉的锻炼意识,从而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另外,职业院校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以就业为导向来开展课程。然而,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还没有做到这一点,与社会就业需求结合得不够紧密,基本没有以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就业需要为依据来实施教学,这种现状不利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功能的有效发挥!如何实现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与社会就业需求的有机结合3.1 制定切实有效的校本体育教材,充分体现职业性

职业院校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选择体育教材内容的着眼点,既要加强学生对基本体育知识的学习,又要促进学生的创造学习。教材内容必须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与社会现实之间建立联系,教会学生确定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使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提高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另外,职业院校的体育教材还要充分考虑职业生的体育认知水平,结合学生对身体锻炼需求的个性差异,在选择教材内容时更加全面地涉及休闲领域和竞技领域的体育项目,体现职业特征和本校特征。

3.2 将德育融进体育教学中

职业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没有职业道德是不行的。相对于普通学校的学生,职业生更需要德育。而体育课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因为体育课是开放性教学,在职业院校,比起其他课程,体育课比较轻松,学生比较感兴趣,体育教师可以将道德教育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进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在日后工作岗位上所需要的职业道德,如团结合作,坚韧不拔等精神。

3.3 引导中职生正确地认识竞争

职业生在毕业后大多直接走上社会,从事的工作基本从最基础做起,需要边工作边学习,这样就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团结合作的精神。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结合学生职业的特性,在课程中多安排一些竞争类项目,让学生在竞争中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竞争,从而正确地对待竞争,不要在竞争的潮流中迷失自己。同时,体育教师还要安排一些合作类体育项目,鼓励学生融入集体完成项目,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比如,体育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加接力跑比赛,让每个学生都尽自己的努力完成比赛,增进学生的友谊。

3.4 为学生搭建个性的舞台

职业生与普通学校的学生相比,可能文化成绩不算优秀,但是他们思维活动,个性突出,所以体育教师可以为职业生搭建个性的舞台,多安排一些体育项目让学生自主参加,发挥学生的优势,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以更好的姿态面对日后的工作!结语

与普通学校相比,职业院校有自己的教学特色,是为社会输送大批优秀劳动者的重要阵地。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与社会就业需求紧密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为职业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使职业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林桂池;;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探讨[J];山东体育科技;2009年01期

[2]马立杰;刘景华;;加强体育教学改革,为学生终身体育服务[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3]董启林;谭延敏;张铁明;;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与改革理念[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20期

[4]赵厚亚;论高职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第二篇:浅谈如何让体育教学与体育训练相结合

浅谈如何让体育教学与体育训练相结合

【摘要】 体育教学与训练是统一和有机联系着的,教学、训练的区别在于两者的具体任务和方法不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青少年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技术、战术等;而训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技能、技术、战术等身体训练水平。由于任务不同,采用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教学和训练是在统一的教育过程中进行的。因此,两者不能截然分开,而只是各有所侧重而已。

【关键词】 体育教学 体育技能 改善教学

进行教学时虽然是以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技术、战术为主,但其中也包含有训练的因素;进行训练时虽然是以提高技能、技术、战术和身体训练水平为主,但其中也包含有教学的因素。无论是进行教学或是训练,都应贯穿一定的思想教育,体育教师应经常注意在教学与训练工作中加强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使之渗透到知识、技能、技术、战术教学和身体训练的各个方面。重要的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只针对少数学生的技术、战术水平的提高。如何才能将体育训练结合到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觉得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练”与“玩”的结合

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接受能力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练”与“玩”的结合。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其骨骼硬度小,韧性大,易弯曲变形;肌肉力量小,耐力差;心率快,肺活量小,负氧能力差,易疲劳。这些都表明青少年学生的运动负荷不能过大,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非但起不到通过上体育课来强身健体的作用,反而会给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把“练”与“玩”有机结合,使青少年学生在上体育课过程中有张有弛,无疑是必要的。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比较差,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却似懂非懂的情况,这就说明体育教学只强调“教”是不够的,还必须同“玩”结合起来。“玩”中带“练”,“练”中有“玩”,通过各种游戏等趣味活动来启发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做到潜移默化。

二、“练”与“激励法”的结合。

在快乐体育的实践中“乐教”只是手段,“乐学”才是目的。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中的耐力锻炼项目最适宜采用激励法。耐力锻炼是最单调,易疲劳的运动,假如只简单地强制性运动,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如创设适合学生锻炼的场地,即:铺设垫子作“草地”,架一条有一定高度的橡皮筋作“钢丝网”,用实心球作“地 雷”,用白粉划两条有一定间隔距离的横线作“水沟”或“战壕”,让学生进行爬、钻、绕、跨等动作的练习。尽管锻炼有一定的运动强度,学生累得满头大汗,可兴趣未消,磨炼了意志、强健了身心。在不知不觉中还提升了自身的耐力水平。

三、“练”与“争胜法”的结合。

争强好胜是青少年学生的又一天性。体育教学或训练中要充分利用学生不甘落后的心理,运用争胜法于体育教学中。如在培养学生练习快速跑的兴趣,发展奔跑能力和思维快速应变能力。将学生分成4—6个小队,各队先挑选一名擂主迎面站立于本队30—50米外。教师发令后,各队第一名同学迅速跑向擂主以手(或脚)向擂主挑战“石头”“剪刀”“布”,胜利者留下当新擂主,败者迅速跑回本队,将任务交给第二名同学,依此类推,反复进行。在游戏中还能适时提醒学生纠正自己跑步时的错误姿态。学生通过这样的“争胜法”,练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练习密度和强度得到了加强,不仅达到了教学目的又训练了学生的速度耐力。再如爬山登顶、夺红旗追赶“逃敌”等,既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应用亦可以用在体育训练实践,使学生感受运动的无限乐趣,同时激发他们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四、“练”与“游戏法”的结合。

快乐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没有快乐的体育课将会扼杀人的天性。游戏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同时也是体育课和体育训练的重要内容,经常做同一种游戏,小学生会感到乏味和厌倦。所以,可利用儿童好奇、好新、好胜的理,设计饶有趣味的游戏。如“投掷”运动游戏化。利用垒球作“炮弹”,设计模拟“放人”的目标。让学生对准目标,奋勇歼“敌”,训练结束比“战绩”。学生在这种“战斗”情境中,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既寓教于乐,发展了投掷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技、战术水平。

五、“练”与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结合

在体育教学、课外锻炼和各种体育竞赛中,学生都将获得各种强烈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具有鲜明、强列、丰富、多样、易变等特点,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特殊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和训练中,教师应经常采用相互观察、相互保护、相互帮助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这种教法指导下,在从事各种身体练习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团结协作与助人为乐的精神。这种精神延伸到体育训练中可使不同班级的学生在一个新的集体中也能紧紧凝聚在一起,达到事半功倍的练习效果。

另外,在课前或训练前充分做好场地器材的准备,也是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和训练情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生很容易为一些新异激所激动而兴历起来。如课前布置、器材放置,规整醒目的樗线,美化的教具都具有艺术性,就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绪,提前进入学习和训练情境。

总之,小学体育教学中采用“练”与“玩”结合的方法,是改善教学和训练 方法提高教学和训练质量的必然选择,应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注重运用和完善这种教学方法。达到全体学生普遍提高,少数学生重点培养的目的。

文献资料:

1、《中国学校体育》 国家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2000 06

2、《基础教育与创新》

人民教育 2000 08

第三篇:80后农民工就业状况与需求社会调查报告

后农民工就业状况与需求社会调查报告

摘 要: 为了深入了解80 后农民工就业状况与需求, 对当前就业形势做出总的判断, 对农民工各项需求的及时

了解, 进而从农民工的视角出发, 多角度的寻求解决的方法, 从而探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关键词: 80 后农民工;就业状况;需求

中图分类号: C92 文献标识码: B

0 引言

为了深入了解80 后农民工就业状况与需求,对当前就业形势做出总的判断, 对农民工各项需求的及时了解, 进而从农民工的视角出发, 多角度的寻求解决的方法, 从而探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结合2010 年甘肃省大学生暑期/ 三下乡0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选择天水市麦积区街亭镇作为重点集中调研地, 开展为期14 天的社会调研活动.同时有200 名来自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与核算统计、物流管理的同学暑期回家分散到甘肃省个地州市调研.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充分运用多种调研方法, 力求使所得的资料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 保证本研究以点面结合的方式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 从而保证所得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所运用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 问卷调查法、典型个案访谈法、二手资料法.据报道, 去年全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29 亿人, 其中年龄在16 岁至30 岁的占61.6%, 即80后农民工总数高达1.41 亿.本次调查课题组成员深入农村、贫困山区开展实地调查.调查对象为在甘肃省的80 后农民工, 其中重点集中调查天水市麦积区街亭镇60 户有80 后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家庭.分散调研甘肃省13 个地州市的200 户有80后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家庭.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60 份, 回收250 份, 有效回收率96.2%.其中有效问卷240 份, 有效率96.0%.调查对象的选择采取随机方式;问卷采用无记名形式.这次调查样本均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调查结果具有很高的可信度.为制定科学的应对政策和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较为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本调查的特点是: 从中国基层的农民工的视角, 反映80 后农民工就业状况与需求.在天水市麦积区街亭镇重点集中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2.1 性别、年龄

本次调查中, 被调查对象男性占60% , 女性占40%.平均年龄在31.9 岁, 最小18 岁, 最大35岁.这些数据都说明了进城务工的多为80后农民工, 这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强度大, 工作时间长,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 工作辛苦有关.2.2 文化程度

调查中, 进城80 后农民工的文化程度, 以初中文化水平的最多, 占52.6%, 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人数所占比例为32.7% , 小学及以下水平占14.7%.值得注意的是, 学历在高中以上的打工者在1/ 3 以上, 这表明80 后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正在不断提高.2.3 月收入与月支出

调查显示, 很多企业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 劳动者为了增加收入只有通过大量超时加班, 形成了劳动者表面上主动愿意加班的现象, 其实加班的根本原因就是工资太低.打工者的月收入大多数在1000-1500 元之间(占问卷的32.6%), 1500-2000 元之间的(占问卷的23.2%), 月收入在2000-3000

元之间(占问卷的24.2%), 3000 元以上的(占问卷的16.8%), 1000元以下的(占问卷的3.2%).打工者的月收入基本在1000-2000 元, 减去一个月的生活支出, 结余所剩无几.每月所得仅能够维持其本人最低生活水平, 大多数的农民工只能精打细算、节俭度日.在目前就业形式严峻和通货膨胀预期增加、物价上涨速度过快的背景下, 这部分80 后农民工的生活愈加艰难.2.4 职业

后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 ,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2%;在加工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占68%, 在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占40%.尤其在建筑业、加工制造业方面几乎都是男性农民工的就业首选.女性农民工从事服务业的占样本总数的28.4%, 从事建筑的占样本总数22.1%.调查结果显示, 加工制造业、服务行业和与房地产联系密切建筑业吸收的农民工较多.80 后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分布呈现明显的/ 两升一降0 特征, 即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在建筑业中呈下降趋势.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城市化的发展、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加强和80 后农民工文化素质的提高, 农民工的就业结构、就业方式都将继续发生变化.总的来看, 农民工仍将继续流向工业和建筑业, 但餐饮、娱乐、新型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正在成为更多80 后农民工就业的重要选择.2.5 家庭婚姻情况

经过调查发现家庭成员在3-5 个的最多, 占样本总数的66.3% , 其次是家庭成员在3 个以下的, 占样本总数的24.2% , 5 个以上的只占9.5%.80 后农民工作为成年人应有独立的生活空间, 但有46.8% 的新生代仍然生活在集体空间内, 生活空间狭小, 缺少正常的社会交往和生活.混合性、生存式的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模式, 使农民工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与自己的家庭生活在一起, 长期出外打工, 也影响了婚姻生活的稳定, 有19.3% 的已婚人员因打工造成了对婚姻的不利影响.在已婚有孩子的家庭中, 有69.9% 的孩子不能随父母一起生活, 形成大量新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爱或母爱及相关的教育, 会形成家庭情感交流功能的弱化、心理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 而留守儿童的经历对他们今后的社会认知、心理及行为都会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 造成更多的社会问题.80 后农民工面临着生存上的压力, 价值观上更加现实, 物质生活的贫乏也使农民工不敢奢望爱情.他们正处于恋爱和结婚时间不长的阶段, 但调查发现, 他们并没有将婚姻、爱情放在人生中比较重要的位置, 这与他们现实的生存状态有关, 他们认为有钱比婚姻更重要, 有地位比爱情更重要.2.6 就业状况

当问及就业现状时, 占样本总数67% 的农民工表示工作稳定, 5.8% 的农民工即将返乡或已经返乡, 3.6% 的农民工下岗待业, 只有22.6% 的农民工认为就业岗位长期稳定.这些都反映了农民工目前的就业形式日趋稳定.2.7 工作单位

通过对工作单位的了解, 我们发现: 占样本总数76.8% 的人在民营企业打工,11.6%的人在国有企业打工, 2.1% 的人在出口外贸型企业打工,还有9.5% 的人选择了其他.社会调研成果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 主要是指户籍身份在农村, 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依靠工资收入生活的劳动力.农民工虽然进入了城市, 但没有融入城市;离开了农村, 但仍与农村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农民工现象无疑是中国的特色.广义的农民工包括在县域内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和跨地区外出务

工人员.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指跨地区外出务工人员.本文所研究的80后农民工又称第二代农民工, 指在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出生的、户籍在农村, 于90 年代后期或21世纪初进入城市务工或经商的流动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国务院研究室和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等做的多项调查, 30 岁以下的青年农民工占农民工群体60% 以上, 已超过1 亿人,80 后农民工已经逐步成为农民工的主体, 这一规模庞大的群体对城市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本调查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广义的80 后农民工.3.1 80 后农民工就业状况

3.1.1 / 总量过剩, 结构短缺0 虽然总体上农村劳动力仍然过剩, 但结构性供求矛盾开始突出, 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正从长期/ 供过于求0转向/ 总量过剩, 结构短缺0.3.1.2 / 移民化0倾向渐显 80 后农民工居住形态的稳定性也在不断提高.在流入地居住趋于长期化.人口流动已经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以在原籍务农为主、农闲时节外出务工的季节性流动, 转变为以外出务工为主、以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全年性、多年性流动, 乃至在流入地长期居住.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稳定居住的持续时间逐年增加,返回户籍地老家的次数减少, 融入现居住地的趋势比较明显.80 后农民工的/ 移民0 倾向渐趋明显, 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事实/ 移民0.其它调查也表明, 80 后农民工在城市沉淀的程度和长期居留倾向增加, 由/ 侯鸟式0流动向迁徙式流动转变.3.1.3 80 后农民工的四大特征: 时代性、发展

性、双重性和边缘性 80 后农民工作为农民工中的新生群体, 一方面, 因其与传统农民工同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中, 面临共同的社会境遇, 自然潜移默化了这一群体共有的一些特征.另一方面,又因其出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社会加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 而明显带有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的时代烙印, 同时, 他们所处的特殊人口年龄阶段又使其身上呈现出同龄青年共有的人格特征.80 后农民工处在体制变革和社会转型的新阶段, 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使他们的需要层次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他们更多地把进城务工看做谋求发展的途径, 不仅注重工资待遇, 而且也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和权利的实现;大众传媒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他们能够更迅捷地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 形成多元的价值观与开放式的新思维, 成为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的向往者、接受者和传播者.80 后农民工年龄大多20 岁出头, 其思维、心智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阶段, 因此外出务工观念亦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 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他们绝大多数未婚, 即将面临着结婚、生子和子女教育等问题, 也必然要承接许多可以预见及难以预见的人生经历和变化;他们大多刚从校门走出3-5 年, 虽然满腔热情、满怀理想, 但是, 职业经历刚刚开始, 职业道路尚处于起点阶段, 在职业发展上也存在较大的变数.他们处于由农村人向城市人过渡的过程之中, 同时兼有工人和农民的双重身份.从谋生手段来看, 靠务工为生, 重视劳动关系、工作环境, 看重劳动付出与劳动报酬的对等, 关注工作条件的改善和工资水平的提高, 具有明显的工人特征;但是受二元体制的限制, 他们的制度身份仍旧是农民,作为农民的后代, 也不可避免地保留着一部分农民的特质.80 后农民工生活在城市, 心理预期高于父辈、耐受能力却低于父辈, 对农业生产活动不熟悉, 在传统乡土社会中处于边缘位置;同时, 受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与自身文化、技能的制约, 在城市中难以获取稳定、高收入的工作, 也很难真正融入城市主流社会, 位于城市的底层, 因此, 在城乡两端都处于某种边缘化状态.3.1.4 流向区域仍相对集中, 就近就地转移加快

调查显示, 农村常住户中, 在东部地区务工的80 后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比重为70.1%, 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占14.8% , 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占14.9%.从外出80 后农民工就业的地点看, 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占64.8%.其中, 在直辖市务工的占9.4%, 在省会城市务工的占18.6% , 在地级市务工的占36.8%.3.1.5 80 后回乡创业的热潮没有兴起

进入新世纪以来, 第一代农民工回乡创业步伐正在明显加快.第一代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热潮正在兴起, 农村劳动力双向流动与双向就业的新局面正在形成.目前, 80 后农民工回乡创业总体人数和比例都还不高, 今后一个时期80 后农民工总体上外出大于返乡的格局不会改变.但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加快, 80 后农民工回乡创业前景广阔.3.1.6 80 后农民工群体不断分层分化, 就业需求呈现多元化

农民工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改革开放以来, 农民工的素质得到了提升, 农民工思想和行为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 农民工群体发生了巨大变化, 呈现出人口成分、流动目的、个体诉求多元化的新特点.80 后农民工的发展意愿和未来归宿有两个:一个是进城, 即成为市民;另一个是回乡, 成为职业农民或农业工人.根据调查, 55.14% 的80 后农民工设想未来在城市发展、定居.由于多数收入较低, 仅约有10%具有转为城市市民最起码的经济能力.随着劳力供求变化和收入水平提高, 这个比例会随之上升.但目前80 后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和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3.2 解决80 后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政策建议

3.2.1 政府应切实履行其社会职能, 为80 后农民工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公平正义, 构建和谐社会的/ 安全阀0.而大多数企业以/ 农民工0的身份为借口, 以平均低于第三世界的工资水平来支付他们的劳动报酬, 使他们无法在城市中安家生活, 漂泊徘徊于城市与农村之间, 过着无根无助、家庭分离、父母无人照顾、孩子缺少关爱的没有尊严的生活.在这方面, 政府的社会职能缺失.政府应该切实履行其社会服务职能,关爱这些农民工, 为80 后农民工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 譬如提供大量的廉租房、为农民工解决养老、工伤、医疗等保险, 为其子女提供和城市居民子女一样平等的教育机会等.只有这样, 才能最大化地消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为农民工融入、扎根城市创造条件, 让他们成为真正的/ 社区公民0, 分享他们亲手创造的经济发展成果.3.2.2 企业应切实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改革开放初期, 由于受到资本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制约, 中国选择了廉价劳动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 那么, 在GDP 已经居于世界前几位的今天, 我们必须改变这种发展模式, 转向内需导向型经济.与之相适应的是, 企业除了注重硬环境的建设外, 更要注重软环境的建设.即要改善管理方法, 照顾员工的精神需求, 切实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3.2.3 确保80 后农民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实

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多渠道并举, 广开就业门路, 实现80 后农民工稳定就业.健全80 后农民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及制度, 大幅度提高技术熟练型80 后农民工的比重.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 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在80 后农民工中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 健全工资支付保障制度, 彻底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确保农民工生产安全, 健全劳资纠纷协调

机制, 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 形成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消除城乡劳动者就业的身份差异, 将城乡劳动力纳入统一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 实现城乡劳动者同工同酬.健全80 后农民工权益保障体系, 推动80 后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化.畅通80 后农民工维权渠道, 有序扩大80 后农民工的社会参与, 保障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80 后农民工在居住城市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享受到更多的民主管理权利, 依法保障农民工的土地权益.建立80 后农民工平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制度.健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制度, 确保农民工子女平等享受教育资源.实现农民工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公共文化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全面将80 后农民工住房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将在城市定居和稳定就业的困难农民工家庭纳入政府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享受范围, 基本建立起与农民工经济状况相适应的住房供应模式.健全80 后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全体农民工的工伤、医疗、养老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异地转移与接续制度, 将稳定就业农民工纳入城镇应急救助、贫困救助、教育救助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和相关的社会管理等制度, 形成城乡居民身份统一、机会均等、权利平等的社会管理制度, 健全市民化准入机制, 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 基本消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3.2.4 以创业促进就业, 扶持80 后农民工回乡

创业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力度不断加大, 出现的一个新态势就是农民自主创业, 特别是农民工回乡创业.农民工外出打工和回乡创业之间本身并不矛盾, 外出打工是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孵化器.打工是锻炼人的大熔炉, 企业、市场是培养人的大学校.3.2.5 公平对待80 后农民工, 推动80 后农民工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目前, 与农民工对城市的贡献相比, 他们所享受的待遇水平和服务水平还比较低.由于基本公共服务功能缺失, 进城农民工缺乏归属感, 城市过客心态普遍.农民工与户籍人口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地位平等的公民, 都有平等的权利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都应该依照同样的法律规范享受公共服务.把长期在城市就业、生活和居住的农民工及其家庭对住房、学校等设施的需求和对医疗、安全、娱乐等公共服务的需要纳入城市整体规划建设统筹考虑,保证长期在城市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享受流入地的基本公共服务, 是对农民工创造和贡献的回馈,是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3.2.6 推进体制改革, 促进80 后农民工市民化

后农民工渴望长期留在城镇工作和生活, 有明显的城市化倾向.这一不可逆转的城市化进程其实质就是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农民工与城市社会融合、向市民转化, 是学习、适应和再社会化的过程.从乡村有土地作保障的熟人社会, 到城市风险较多的陌生人社会, 是大的跨跃.实现这一跨跃, 农民工自身需要克服安土重迁传统的影响;需要学习技能、积累经验, 以获得稳定就业的能力;需要学习更多文化、法律、城市社会知识, 增加社会交往, 适应城市生活方式.农民工市民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推进80 后农民工市民化是大势所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调查数据, 目前, 上世纪80 年代以后出生的、年满16 周岁以上的青年农民工已经超过1 亿人.80 后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大部分人已经丧失了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技能, 对土地的情结弱化, 务农意愿低, 在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上也已基本融入了城市生活.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出生或成长,接受流入地学校、社会的教育和风俗、文化的熏陶, 于流入地的归属感、认同感很强,而对于原籍地的归属感、认同感则比较淡薄.从其内心而言, 已无返乡诉求, 向往城市文明生活, 渴望成为/ 新城市人0,要求融入当地社会、实现本地化的愿望和诉求则十分强烈、十分迫切.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管理制度, 城市昂贵的居住、生活成本, 以及户籍制度中仍然存在的较高的户口迁移落户门槛, 又使得他们要求实现本地化的难度很大.这就导致农民工子女对原籍地和流入地都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 游离于两地的社会体制之外,陷入角色认同的困境, 不平等、被侵害、被剥夺感比较强烈.农民工及其家庭子女长期处于流动与迁徙状态, 不能安居乐业, 农民工子女遭遇角色认同困境.必须看到, 大量80 后农民工长期处在城市的边缘, 不被城市认同接纳乃至受到忽视、歧视或伤害, 融不进城市社会, 享受不到应有的权利, 定会累积很多矛盾, 不仅他们自身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护, 也会导致农民工对城市社会普遍怀有一种疏离感和责任匮乏心态.这一问题解决得好, 将成为流入地发展的合力和动力;解决不好, 必会成为社会压力.农民工不能在城市定居, 就要在家乡保留承包土地和宅基地, 奔波于城乡之间, 过着/ 候鸟0 式的两栖生活./ 城市不开门, 农村不断根0, 农民工家分两地, 付出往返流动的成本, 造成在家乡建房投资而常年闲置的社会浪费, 带来诸多社会问题.这种不彻底的转移方式, 起不到减少农民、使土地向务农劳动力稳定流转集中的作用.同时, 农村青壮年的黄金时间用在城里, 而将培养教育他们的成本, 以及他们退回农村结婚、生孩子、培养下一代劳动力和自己养老的成本都留在农村, 实际是把人口红利留在发达地区和城市, 从长远来看, 这样会进一步导致城乡、区域差距的扩大.稳定就业的农民工不能在城镇定居, 加剧了他们的流动性, 使企业不能形成稳定的、不断积累经验和技术的产业大军, 也对企业的人力资本积累、技术改进和产业升级造成不利影响.从发展趋势看, 大量的流动人口不仅将长期存在, 而且大部分最终会融入当地社会.城乡分割制度下出现的农民工现象, 不应演变成一种长期的制度.第一代农民工已基本丧失了市民化的机遇, 不能再让第二代农民工(80 后农民工)被城市边缘化.必须顺应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要求, 改变将进城80 后农民工拒于城市社会之外的局面,实行主动接纳80 后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方针和政策.80 后农民工市民化的核心问题是公民平等权利问题.要根本性地解决农民工问题, 必须加大户籍制度的改革力度, 推进劳动就业、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与户口性质相关的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等制度的配套改革, 逐步形成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身份统一、权利一致、地位平等的制度体系.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者还有以下同学:尹巨鹏, 谢雪燕, 杨建微, 张金超, 杨宝伟, 尉丽丽, 曹利斌, 赵会龙, 杜红芳, 张军霞, 孙飞, 09 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150 名同学, 09 物流管理50名同学在此一并致谢.

第四篇: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提升思考论文

俗话说“好的身体是成功的前提。”尤其是在当前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拥有好的身体对人们来说格外重要。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不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和技能水平,还要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发展。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还未到成年,所以他们的身心健康是十分重要的,高等职业学校有义务也有责任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也就是体育教学的质量问题在高等职业学校中备受重视的原因。但现如今在众多高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体育教学的质量。

1高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出现的问题

1.1学校方面

1.1.1对体育教学重视不够。在一些高等职业学校中,存在着忽视体育教学的现状,有些学校领导班子认为高等职业学校的最重要的任务是不断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和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体育教学无法提高学生的竞争力,所以学校对体育教学就不重视,很多时候体育教学只是走形式而不是真正落实到实处,且缺乏对体育教学的管理,认为体育课只要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就可以。

1.1.2体育教学的经费投入不足。受高等职业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学校在对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上也相对较少,而把大部分资金投入到能够为学校创造效益的课程中去。体育教学需要场地和器械的支持,但在一些高等职业学校由于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就无法满足体育教学对场地和器械的要求。有一些学校的校园面积普遍较小。没有足够的空地,有些中职学校连个像样篮球场都没有,更别谈标准的塑胶跑道、足球场等。体育教育学没有足够的物质保障,难于达到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

1.1.3课程设置不合理。有一些高等职业学校在体育教学的课程设置上并没有遵循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去实施,课程设置不合理,随意性很大,常出现一年开设体育课程而另一年不开的现象,甚至有些学校很长时间都不会开体育课。

1.2教师方面

1.2.1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低。高等职业学校普遍面临的困难是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长期招不到优秀教师,所以师资力量比较落后,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低,在体育教学上也是如此。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的学历水平普遍较低。而高学历的、高职称的体育教师又不引进,这就造成了体育教师整体师资水平不高。另一方面高等职业学校也缺乏一些有丰富经验的体育教师,现有的教师在提高自己专业性工作方面做的也不是很到位,使得高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的专业性水平低。

1.2.2教学方法单一。很多高等职业学校的体育课都是使用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对体育教学的内容不重视,体育课就是让学生们自由活动,并且在体育课上教师也是很简单的教授一些规范的体育动作,而不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和创新,上课的随意性很大,这样无法保证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2提高高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措施

2.1学校要更新理念,重视体育教学

学校重视体育教学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学校的领导班子要转变思想,提高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学校领导要抛弃那种功利化的办学思想,不能只重视为学校创造明显效益的学科,而应该把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上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学校领导要认真研究我国最新出台的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课程标准与大纲,学习国家的基本教育理念,转变自己的办学思想。

2.2加大对体育课的个方面投入

由于学校对体育课程的不重视,导致体育课各方面资源都比较匮乏,因此学校要加大对体育课的各方面投入。首先学校要加大对体育课的资金投入,为学校的体育课程提供必要的场地如篮球场、田径场的等和必要的体育器材如铅球、跨栏等,是体育课有足够的场地和器材的支持。其次学校要加大对体育课程的人才投入,学校要为体育教学引进专业的人才来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改变体育教师专业水平低的现状。第三学校要合理的开设体育课程,学校要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开设体育课程,保证体育课程的教学时数,保证各个年级能够开设体育课程而不间断。

2.3改革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实践证明,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一定要改革当前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此施教。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接受知识方面比较差,理解能力相对不足,并且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差异也比较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进行因此施教。例如教师可以把学生按照他们的兴趣进行分组,喜欢篮球的分成一组、喜欢足球的分成一组等,然后对每个兴趣组的学生进行一定的教学,使各个小组的学生能都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并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导师,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体育课上不仅组织一些常规的体育活动比赛,例如篮球赛、排球赛等,而且教师也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趣味运动活动,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进行身体锻炼。此外教师还可通过体育知识竞赛、观看体育纪录片等增加学生体育方面的知识。总之,体育是高等职业学校的一门基础课程,它的作用不容忽视,所以无论是高等职业学校的领导班子还是体育教师都要采取多种措施,完善体育教学的硬件设施,改革体育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第五篇:教学论文:学习拼音如何与识字相结合

教学论文:学习拼音如何与识字相结合

教学论文:学习拼音如何与识字相结合摘要:拼音学习是一年级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点,是学生识字的主要工具,对于学生以后的自主识字能力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否正确认读和拼读是正确识记字音的关键,在练习认读和拼读的同时与识字教学相结合,结合不同的音节拓展生字认知,进行词语练习,锻炼说话能力,让学生从字音入手,认准字形,练习用字,正确写字,多元化、成系统地学习,这样不但可以夯实拼音认读的基础,同时让学生运用识字工具识字,发展识字能力,拓展识字量。

关键词:正确拼读 以音认字 扩词用字 整合提升

正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学习目标中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的阶段性目标中说: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简言之,就拼音和识字教学的目标和关系来说,拼音是识字的工具,是为学生识字服务的。但是,要想用好这个工具,必须先扎实地掌握它,包括认读、拼读和书写。这样才能将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更好地结合,有效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扩展识字数量,提升识字能力。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孩子在幼儿园已经有过学习拼音的经历,有一定的拼音认读和拼读的基础,大部分同学能够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甚至有的同学对于他们学过的知识已经有点“自信”,觉得不用在学了。但是真实的情况却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很大程度上只是就拼音学拼音,没有和识字教学相结合,拼音并没有很好地发挥识字工具的作用。如何在此基础上,将拼音学出心意,让拼音成为学生打开识字大门的金钥匙,使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在具体的教学中,根据一年级的孩子对于游戏式的学习比较感兴趣,自我展示的兴趣较浓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现在的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会生活经验丰富的时代特点,践行“生本教育”的课程理念,我们要把拼音教学的内容组织成以识字、写字、用字为核心的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切实掌握拼音这一识字的工具,提升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下面,我以《bpmf》的具体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如何将拼音学习与识字教学有效结合。

《bpmf》是北师大版语文第一册第九单元《字与拼音

(二)》第一部分的内容,分为认读声母、学拼音节、读音认字三个小版块,是学生学习声母的第一课时,对于掌握声母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需要学习准确识记声母的发音,结合课文插图识记字母,能够正确区分并书写,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内容进行和单韵母的拼读练习,在拼读过程中认读不同音节的代表性汉字,并进行简单的组词练习,丰富学生的识字范围和内容,扩展学生的字词积累。,本着“少教多学”的教育理念,本课就要开始对学生进行拼音与识字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渗透,为后面学生更多的声母,练习更多的拼读,认识更多的生字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和一年级的小学生形象的观察和记忆力强的学段特点,同时渗透“拼音是识字工具”这一学科理念,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能够正确认读声母b、p、m、f的读音,了解声母的发音特点,能够在拼音格中正确书写,能够和单韵母进行简单的拼读。

2、能够通过观察图画,学习声母b、p、m、f的正确发音,并通过生活词汇的联系丰富声母读音的识记方法,可以自创简单口诀识记读音和写法,能通过拼读练习掌握简单的两拼方法。

3、通过拼读扩展识记字母发音,拓展生字学习,练习字词和运用,发现拼音和识字的紧密联系,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将每一版块的拼音学习和识字相结合,运用不同方式,螺旋推进,创建有效识字课堂。

一、插图字母相结合,引出关键字,架起音形之桥;

在第一板块进行声母认读的时候,课文的前三幅插图都包含两部分的内容,除了引出声母读音的人物行为,还暗含着声母形态,第一幅是丁丁在听广播,包含声母“bo”的读音,旁边的广播就和“b”的写法契合。第二幅是东东在泼水,包含“po“的读音,水盆的水流出的形态就如同“p”的写法。第四幅是丁丁在玩捉迷藏,正在乱摸,包含“mo”的读音,后面的门洞就像爱那个“m”的写法。只有第四幅图仅有一尊佛的图像,包含读音,没有写的示范。

教材这样设计,不但建立了以生活常用字来引出声母,学习拼音,更要从拼音回到生字,让学生把会说的变成会认的,也就是由“只闻其声”,变成“音形统一”,让学生通过听读的方式认识生字。因此,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说出图中人物所做的事情时,适时地引出相应的汉字,通过教师的范读,运用听读识字的方法,指导学生图文结合认生字。学习“b”的时候带出“播”,了解它的偏旁和人的动作有关,指导学生通过拆分的方法识记“播”的字形。学习“p”的时候,带出“泼”,了解“泼水”的“泼”是三点水旁,让学生自主拆分,练习掌握这种识字方法。学习“m”的时候,引出“摸”,了解人的动作,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和“播”结合,整合更多的提手旁的生字让学生认识,举一反三,同旁积累,扩展识字量。学习“f”的时候,引出“佛”,和人物有关。也就是说,在第一步认读的时候就要建立汉字和拼音之间紧密的联系,让学生知道每个生字有不同的读音,每个读音都可以对应一个汉字,甚至还可以根据他们的特点引出“汉字家族”,有效搭建了学生学习拼音和认识汉字的桥梁。

二、学拼音节变声调,拓展基本字,铺平认读之路;

在学习了声母的音形之后,组织学生进行本课声母和单韵母的拼读练习,教给学生拼读口诀,我是声母×××,我是韵母×××,我们轻轻把手拉,就是拼音×××。让学生在节奏感的带动下,快速反应进行拼读,用不同声母,辅以变换声调的单韵母进行练习。老师则扮演“汉字使者”,随着学生的拼读,选择字形简单、生活常用词中的汉字作为认读对象写在黑板上,指导学生识读,同时纠正一些拼读方面的错误,将拼读和识字紧密结合,通过师生合作、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练习拆分和对比的识字方法,在教师的带领下拓展识字的数量,提升识字的能力。

教材中所列举的爸、皮、马、发,都是可以容易拆分的简单合体字,或者是学生早已认识的独体字,教师在指导学生变换声调时,可以拓展

八、拔,把、爸,批、皮、匹、屁,妈、麻、马、骂,发(fā)、伐、法、发(fà),很到地达到了举一反

三、拓展识字的目的。

三、自读自拼换韵母,激活内存字,打开生活之窗;

现在的小学生知识来源广泛,学习的渠道很多,口头表达能力强,虽然很多汉字孩子看到了可能不认识,更不会写,但是这并不影响孩子用这些字来组词,描述生活中的某种事物或者感受。而且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也很强,根据这一特点,在师生合作示范交流、学生掌握了“拼读识字”的方法后,让学生进行拼读说字、组词运用的练习,只要学生想得到,说得出,就会有会认、会写、会用的可能。

课堂上,学生之间的“考核”非常活跃,偶尔也存在一些同音字用错的现象,教师在巡视的时候会及时发现并指导辨析,识字量大的同学在这个过程中也担任了“小老师“的角色,进行交流互助。这不仅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学习能力的机会,更加沟通了课内学习和生活实际,把学生学习的视角引向更为广阔的天地,“生活处处皆语文”,社会生活、人文话题都是我们学习的源泉,同伴亦然。

四、灵活拼读做游戏,运用新学字,体验学习之乐。

当然,课堂内的学习只是做了一个范例,教给学生方法,打开学生思路,要树立“生活中识字”的大语文观,让学生爱语文、学语文、用语文,在学生认字组词的基础上,开展用词说话练习。语言最终是为了表达服务,学生要能够学以致用,才算是真正掌握了语言文字。

最终的拓展练习提高了一个层次,让学生在前几个环节学习的基础上,拼读音节,说出新字,组成词语,用词说话。拼音为识字服务,识字为用词奠基,用词为表达添彩。就这样步步提升,体现了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汉字音形义的结合,会读、会认、会用,这就是我们识字的主要目标。

一堂课是实践只是一个开始,我们需要牢牢把握拼音教学和识字的关系,有效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学会学习,感受语文的魅力,分享学习的快乐。

附:课例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兴趣(略):

二、看图学声母,认识关键字:

1、同学们,有些新的拼音字母朋友在和我们玩捉迷藏呢!他们就藏在城堡的门后面,让我们来找找看吧!

2、课件播放打开第一扇门,出现第一幅插图: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丁丁在听广播。

师:(教师板书:广播)读读这个词。

这个“播”字可以组广播,还可以是传播、播种,都和人的动作有关,所以它是提手旁。你能记住它的样子吗?

生:左边是提手旁,右边上面是一撇加一个米字,下面是一个田字。

师:真聪明!字形比较复杂的汉字,我们可以用分一分的方法记住它。

(认读声母b,学习正确发音,指导拼音格中书写。)(略)

3、接下来的这位声母朋友要靠大家自己来认识了,可以吗?

(课件打开第二扇门,出示第二幅插图)

师:图上画着谁在干什么?

生:冬冬在泼水。

师:(板书“泼”)“泼水”的“泼”,和老师一起读读。(学生跟读。)

你能记住这个字吗?

生:左边一个三点水,右边一个发字。

师:我们刚学的记生字的方法你就会用了,真是了不起。

(认读声母p,学习正确发音,指导拼音格中书写。)(略)

4、(课件出示第三扇门)剩下的两个声母朋友都已经钻进大家的书里了,快看看他们是谁吧!

师:你看到了谁呢?

生:丁丁在玩捉迷藏。

师:他做了一个什么动作?

生:他用双手在摸。

师:(板书“摸”)丁丁的这个动作叫“摸”。刚才我们也认识了一个和动作有关的生字,是“播”,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生:他们的左边都一样。

师:原来,和动作有关的生字有许多都是提手旁。老师再写几个,看谁认识!

(板书:打、捉、抓、提,学生认读。)

大家真不简单,一下子认识了一个生字大家庭呢!他们的家族中还有许多成员,我们以后还会认识新的朋友。

最后一幅图上画的是什么呢?

生:他是弥勒佛。

师:这是一尊佛像。(板书:佛)虽然佛存在于佛教的传说中,佛像并不是真正是人,但是他也具有人的形象,所以是单人旁。老师写几个汉字,看谁会读。

(教师板书:他、们、优、休、仙,学生认读。)

(认读m、f,学习正确发音,学生尝试正确书写。)(略)

三、拼读练习,认识常用字:

1、师:今天我们在拼音王国里又认识了新朋友,这下就热闹了,看,声母韵母交朋友了!

(课件演示:丁丁冬冬学拼音;我是声母bbb,我是韵母āāā,我们轻轻把手拉,就是拼音b——ā→bā.)

2、学生自主练习:同桌用字母卡片进行拼读游戏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略)

3、师:咱们一起玩一个“比比谁更快”的游戏吧!规则是:同学找搭档,出字母来品读,看看谁的反应快。老师就当“汉字使者”,送大家一个生字朋友。

第一组学生:我是声母mmm,我是韵母iii,合拼音节bì。

师:我写汉字“闭”,“关闭”的“闭”。谁能记住它?

生:外面一个门子,里面一个才。

师:真聪明,拆一拆就记住了!可是,有个字跟它长得很像,(板书“问”)你们能分清吗?

生:“问”要用嘴巴,所以里面是个“口”。

师:你会用比一比的方法认识生字了,不但眼睛很亮,还很会思考。

第二组学生:我是声母ddd,我是韵母uuu,合拼音节dǔ。

师:我写汉字“堵”,“堵住”的“堵”。你能记住它吗?

生:堵住就要塞一堆土,所以它的左边有个土字。

师:看来大家已经很会用拆分的办法记生字了!

四、扩展词语练习,激活生活字:

师:大家想不想玩一下这个听拼音说生字的游戏?

生:想!

师:这次老师要增加点难度!同桌两个人其中一位自己拼读新音节,并说出一个词语,另一位同学就要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会吗?我选一位同学合作来试试!我来拼:p—á——pá,爬行。

生:蜥蜴是爬行动物。

师:你的知识可真丰富,而且把词语用得很准确。就像这样,会吗?如果你的同学句子说得特别好,就把你的小星星送他一颗吧!

(学生自己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师:真好啊!学习了声母和韵母,就能拼读,就知道许多汉字了。拼音王国里还有许多的拼音朋友呢,我们以后会慢慢认识他们,再让他们带着我们去认识更多的汉字,带给我们更多的知识和快乐。

参考资料:《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第一册

下载探析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与社会就业需求相结合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析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与社会就业需求相结合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与教学相结合,论文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与教学相结合 广州市白云区松柏东幼儿园 林春艳 内容摘要 区域活动主要是幼儿自己的活动、自己的游戏,它不像主题活动和学科活动那样是教师设计和组织的。......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第一部分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认识 一、品德和社会的含义 这个部分应该分为两个部分来阐述: 第一、思想品德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力求在对......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有机整合体育与健康教育两门学科中相关的内容、方法、原理,以促进学生体质与健......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特点的研究论文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具有专业定向性,教学合理的针对性和生产实践的实用性等特点。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要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使中等职......

    教学论文:浅淡低年级识字教学如何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摘要:识字教学是低中语言学习的关键内容。它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和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做识字教学帮助学生阅读自己的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读写能力,并通过扫盲教学为学......

    统计学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论文[五篇范文]

    摘要:统计学是众多文、理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由于统计学涉及到高等代数等数学知识,其原理较为枯燥难学,且多数教材案例数据要么过于宏观,要么与本专业的联系相关不大,使得大学生......

    音乐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音乐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一、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我们在设计活动时让幼儿在玩中学,使孩子乐于学,我们将歌曲,音乐游戏,律动,打击乐,歌表演,音乐欣赏,舞蹈等诸多形式带日常教学中,融入音乐......

    篆刻教学与德育相结合

    篆刻教学与德育相结合 东营市利津县利津街道中心学校 许冰义 实施新课改后,每所学校都在探索走特色内涵发展之路。因自己喜欢篆刻,学校又支持,因此我校开发了篆刻课程,把它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