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争论的故事教材解读
本文题目虽然是故事,但细读之,可以发现,除了故事之外,还有听故事后的感想。也就是说:文章有两方面内容:
一:盛老师讲故事。
二:学生们谈感想。
课文通过盛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个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想,说明做事应把握好机会,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而一事无成。
对教材进行了简单的思考:感觉有这样几个问题需要确定:
一、本文教学的重点、难点:我认为课文的第3自然段,即兄弟之间的争论是朗读教学的重点。那么课堂上,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对话?应该是教师要着重考虑的。
二、第二部分的内容,简单地说是盛老师的学生说出来的,作为老师,我们能否抛开盛老师学生的感想,给我们的学生留有独立感想的余地?
三、语文教学,读和写是根本,读,学生会了;那对于本课,可否指导学生写点什么?
四、《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故事,其寓意不在表面,需要通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朗读来理解和感悟寓意。
而《争论的故事》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课文。文章已经借学生的口,说出了道理做什么事情都要抓住时机,不要用无谓的争论浪费时间。这样的课文,教学时既要注意读的量,也要注意读的质。
课后作业简析:
1、读好课文,讲好故事。
2、写好字。
3、理解字的意思。不以为然的然、争论不休的休。
一个字单独拿出来,是不好说意思的。放在词语中则容易,就像理解一个词语的意思,最好的方法是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这点,是需要让学生明确的。这样,学生也就能很好地理解赞许的意思,以及盛老师为什么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了。
我的教学设想:
一、带着问题走进文本
如谁和谁争论?争论什么?为什么争论?争论的结果怎样?然后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角色扮演朗读 深入文本
本篇课文在写兄弟俩的争论时我们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课文的形式,重点指导学生的语气,如:读出不以为然大声争辩很不服气的语气,还可以鼓励学生配合自己的一些动作,让学生对文本有个深入的理解。
三、自由表达谈感想,走出文本
课文的最后应该引导学生体会省略号的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言,还可以说说自己的感想体会,以补充省略号的内容。这样做,让学生不拘泥于文本,从而超越文本。
第二篇:争论的故事
《争论的故事》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评课
《争论的故事》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请来了一位盛老师,她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读一下课题。争是后鼻音。再读一遍。
二、生字教学、读准字音
师:读书模仿拦路虎,接下来我们一起打老虎
出示:
兄弟俩 争辩 不以为然 争论不休
煮着吃 烤了吃 烟熏火燎 皮香肉嫩
评理 剖开 两全其美 无影无踪
关键 浪费 聚精会神 赞许
师:自己轻轻读一读。
师:谁能带我们读一读第一行词语。如果他读得对,跟读一遍。读得不对,举手纠正。
师: “俩”的读音很特别。这一组开火车读读这个词。
师:看看这个字的样子,猜猜俩表示什么? 生:表示两个人。
师:是啊,如果是我们两个人,可以说成——
生:我俩。
师:对,亲热一点还能说成咱俩。你们两个人——
生:你俩
师:他们两个人——
生:他俩
师:兄弟两个人——
生:兄弟俩
师:再读读这个词语。第二行,谁来带?
师:煮着吃、烤了吃,这是两种不同的吃法。烟熏火燎、皮香肉嫩——去掉拼音,谁能读?
师:读到烟熏火燎,有没有想到一些生活中的场景?
生:烧烤摊上,烟熏火燎,很呛人。
师:你喜欢吃烤鸡翅吗?为什么?
生:喜欢,因为烤鸡翅的味道很美。
师:用上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说。
生:烤鸡翅皮香肉嫩。
师:读好这个词语,想着烤鸡烤鸭的味道。
师:烟熏火燎的场景还有吗? 生:爸爸在厨房忙活,烟熏火燎的。
生:奶奶生炉子的时候,烟熏火燎的。
师:就想象着刚才咱们看到的这些场景,谁能读好这个词。
师:看,新词只要一联系上咱们的生活,它就变成老朋友了,特别亲切。一起再读读第二行词语。
师:第三行谁来读?
师:“剖”特别容易读错,这一组开火车读。
师:谁能做一个剖开的动作?
一生做动作。
师:你手里拿的是什么?
生:刀子。
师:所以,剖开就是用刀子割开、划开的意思,它是立刀旁。看,理解了意思,词语记起来就方便了。再读读这个词。
师:请你来带读第四行
师:大家读得那么聚精会神,看看我向大家投来了怎样的目光?
生:赞许的目光。
师:是的,我用目光表扬大家呢。再聚精会神地轻轻读读生字词,消化一下。
三、自读课文,理清条理 师:好,我们进入这个故事。打开书看看,有几个小自然段?
生:11个。
出示P143照片
师:这里有一个特殊的标点符号。
生:它比省略号多了六个点。
师:以前见过吗?表示什么?当我们遇到生字新词不理解可以请教字典或者词典,查标点符号就要找它了——《标点符号用法》。
出示:
如果是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可以使用十二个小圆点来表示。
——《标点符号用法》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师:因此,十二个表示省略了一整段的内容,它也是一个自然段哦。标错的赶紧改过来。全文有12个自然段。
师:现在大声地自由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得不熟练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师:请这一小组开火车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在心里跟他们一起念。思考:哪几个小节写了盛老师讲的故事?(板书:讲故事)
生:2—5自然段写了盛老师讲的故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第一小节开头说盛老师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第六小节开头说“故事讲完了”。
师:这些重要的句子勾连了上下文的内容,被你发现了。你还从哪里看出来? 生:我从标点符号上看出来的。第二小节开头有个前引号,一直到第五小节结束才加了后引号。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师:小标点、大学问。6—12小节写了什么呢?
生:写了同学们在谈感想。
(板书:谈感想)
四、理解故事、简单讲述
师:我们把目光关注到盛老师讲的故事上来。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2—5自然段,想想盛老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出示:
兄弟俩本想,却为,后来,结果。
师:谁能根据提示来说说这个故事?
生:兄弟俩本想射下一只大雁来充饥。师:是的,他俩打算——射雁充饥(板书)
生:却为大雁的吃法而争了起来
师:他们吵个不停,用一个新词来说就是——争论不休(板书)
生:后来正好有一个老人路过,兄弟俩找他来评理
师:简单点说——找人评理(板书)
生:结果大雁早就飞得无影无踪了。
师:对于兄弟俩来说,他们——一无所获(板书)
师:再找个同学来说一说。
生:兄弟俩本想射雁充饥,却为大雁的吃法争论不休,后来他们找人评理,结果大雁飞得无影无踪,他俩一无所获。
师:故事有趣吧?想不想也来讲一讲?最难讲好的是哪一段?
生:第三段。
师:请三个同学分角色读这一段,咱们来理一理:兄弟俩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争论是要有依据的,他们的道理分别是什么呢?
生:哥哥的观点:煮着吃;弟弟的观点:烤着吃
生:哥哥的根据是烤着吃,烟熏火燎;弟弟的道理是煮着吃没味道。烤着吃,皮香肉嫩。
师:容易搞混的内容理清楚了,根据条理和课文语言,能不能大致地来讲讲
这个故事呢? PPT出示图片和词语:
从前 打猎为生 兄弟俩 一群大雁 充饥
煮着吃 烤了吃 大声争辩 很不服气 烟熏火燎 皮香肉嫩
争论不休 评理 建议 剖开 两全其美 无影无踪
师:同桌两人练习简单地讲讲这个故事。
生1:讲故事
生2:讲故事
师:讲故事不光要讲清楚前因后果,用上丰富的语言,还要讲出语气来,讲出味道和神韵来。这样就是真正的故事大王了?当故事大王的秘籍其实就藏在课文里,藏在简简单单的字里行间。下堂课再来品一品。
五、识字写字
师:留点时间写写字。写字首先要把字写对。
出示生字:
烤了吃 争辩 评理
剖开 真笨 关键
师:记忆生字其实有方法的。我看到“烤”的时候,想到了二年级《黑板跑了》中的句子“他正在思考一道数学题。”里面就有这个“考”。我们已经学过了它的记法、笔顺,写法。现在,我只需想着——烤着吃需要用火,所以它是火字旁。这样一来,我觉得这个生字好像是我的老朋友,我一下子就记住了。
你呢,看到哪个生字觉得特别亲切,它让你想到什么呢? 生:看到“辩”,我想到“小辫”的辫、“花瓣”的瓣字。争辩是用语言的,所以是言字旁。
生:看到“评”,我想到“平安”的平,评理也要用语言的,所以是言字旁。
生:我会记“剖”,因为我们学过“部分”的“部”。剖开得用刀子,所以是立刀旁。
生:我会记“笨”,“本子”的“本”加上竹字头。
师:为什么是竹字头呢?
生:大概竹子很笨吧。
师:有一些字乍一眼看没什么道理,这时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比如编个小故事之类的,把它记住。比如“嫩”,课后你看看能不能变个小故事,把它记住。
生:看到“键”我想到“健康”、“建议”这两个字。
师:键——原本是指安装在车轴头上控制方向、车轮的装置,用铁制成,称为关键,后引申为“起重要决定作用的因素”之意。所以是金字旁。
师:看,同学们,大多数汉字都是形声字,它的字形是有一定根据的。学生
字的时候我们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我们学过的、看到过的字联系起来,这样知识前后关联,就能长成一棵树,学着更加有趣,记得也更加牢了。
师:有两个字比较难写。笔画比较多。但它们的结构是完全相同的。
出示:聚、赞
师:耳字旁——这是这个字的部首。写的时候,所有的横之间的间距要均匀,耳字的横笔要变成提。撇要压住横中线,这一竖,一定竖在竖中线上,在取字的正中间。两撇长短有变化。最后的撇捺要在一条水平线上。(同时范写)
师:看着字帖,我们来描一个,再认认真真写一个。师:“赞”这个字的两个先,要有变化。左边稍微小一些,注意:竖弯钩要变成竖提,拿出手,书空一下。第二个先要稍大一点。“贝”要大一些,写正,撇捺分开,站稳。(范写)自己也写一写。
师:其他的字我们不一一提了,大家认真读贴、描红、临帖。把字写漂亮。
注意姿势:头正、身直、肩平、胸舒、臂开、足安
附“毕姥爷”的评课:
知识与能力
语文教学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大块,一是语文知识,二是语言活动。语文知识是基础,通过历练转化为技能与方法,熟练的技能是形成能力的要素,技能和能力定型后便形成习惯。
洪宗礼先生还有这么一段精彩的描述,语文教育就是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获得方法,养成能力和习惯的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语言和思维同步发展,最终达到全面发展语文素养的目标。
尽管新课标回避“训练”两字,但事实上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每天都在创设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参与历练中习得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习惯。
李老师的这堂课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对文本中出现的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的语文知识,如省略号和双引号的特殊使用,李老师处理得甚是巧妙。在引导学生梳理段落和“故事”的时候,不失时机地作出解释,契合了学习者的内在需要。在词块教学中,字音教学扎扎实实,字义理解讲究艺术。或巧妙对话理解“俩”,或联系生活情景理解“烟熏火燎”,或结合字形理解“剖”,或通过表情暗示理解“赞许”。你看,李老师的教学手段多么丰富。
再看字形教学,或利用原有的学习经验识字,或通过形近字进行比较识字,或抓住形声字的特点识字,对于几个难写的字,李老师化足工夫,边示范边指导,还不忘提醒孩子养成正确的写字习惯。你看,年轻的李老师真是教学有方又有法。
除此,李老师还十分注重培养概括故事和复述故事的能力。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教者巧设“脚手架”,先是提供特定的句式,根据情节的发展,有条理地概括故事内容。然后在大屏幕上出示插图,提供大量的词语,鼓励学生尽可能用上这些课文中的词语来具体复述“争论的故事”。
由此可见,在短短的四十分钟之内,语文学科所涉及到的字词句段篇等本体论知识,通过卓有成效的语言实践活动,都一一落实到位,真正体现了洪宗礼先生提出的“语文教育链”思想,可以称得上是一节高效的语文课。
第三篇:争论的故事
《争论的故事》说课稿
陈月青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课文《争论的故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二课。作为三、四年级地衔接,本册最后一个单元的内容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初步渗透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课文通过盛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个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想,说明做事应把握好机会,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而一事无成。
2、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B、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争论时的语气、表情、动作。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探讨。
C、情感目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起来的处事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
难点:深入理解,感悟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4、课时安排:二课时
5、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争论的故事》,运用多媒体展示关键的画面,降低讲故事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通过一个故事向我们阐述一个道理,学生对此类文章是非常感兴趣,不仅可以感受文章的趣味性,同时也能收获一些知识。但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紧扣故事中心内容,多角度思考,各抒己见。以学生之口代言,易使学生对故事的内涵产生共鸣,对启发学生如何学习、思考也很有帮助。
三、说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1、情境教学法:在学习课文的2—5自然段时,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兄弟二人是怎样争论的?他们各持什么意见?老人又是怎样评理的呢?
2、直观教学法:为了帮助学上讲好故事,先让学生在脑中放电影,在运用多媒体展示关键的画面,降低难度。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自己已有的体验理解“烟熏火燎”。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感受争论时的语气、表情、动作。同时在朗读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
四、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书、讨论、品味、表演”的方法学习课文。同时让学生查“无字词典”——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自己已有的体验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以为然”。
五、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
1、老师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好吗?师讲《争论的故事》(课文2-3自然段)。
2、快速抢答游戏:
故事中兄弟二人为了什么而争论?争论的结果怎样?到课文《25.争论的故事》中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课伊始,即能否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讲故事、快速抢答游戏就是最好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合作学习,读通课文
1.找身边的小伙伴,一起读课文,互相正音。
2.画出自己觉得读起来有困难的词句,互相帮一帮、考一考。
3.检查反馈:(1)哪些小朋友愿意合作读课文,开开小火车呢?其他小朋友注意听,这列小火车开得怎么样。(2)学生评议,教师相机板书学生朗读中读错的词,指出读破的句,引导学生复读。
(二)理清脉络:(1)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盛老师讲的故事?其余的自然段写了什么呢?(2)交流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读书。要读懂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通是第一步。因此,初读这一关一定要扎实,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但又要注意采用学生喜欢的新颖的形式,避免枯燥、机械重复。让学生乐于阅读,使先前激起的阅读兴趣得到保持。)
(三)指导读通课文
1、师范读课文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在争论?因为什么而争论?结果怎么样?指名一一回答,再试着合起来回答。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重在指导课文的朗读,以及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我觉得这样的训练很有必要。)
(四)写字指导:
1、学生自主观察生字,表达对生字的看法。如:哪儿容易写错,哪个字有相似的字,哪个字在田字格中占比例要特别注意等等。
2、教师根据学生要求,示范书写。
3、学生描红,练习写。
(设计意图:写字水平的提高重在平时的训练,每一个都指导是不可取的,应抓重点,抓难点。)
三、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一)1、自由朗读课文第2—5节,思考:兄弟二人是怎样争论的?他们各持什么意见?老人又是怎样评理的呢?画出相关语句(相机板书:煮、烤)
2、指名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借助文本材料或生活实际理解关键词语,进而指导朗读。
(1)你是怎样理解“不以为然”的?
(2)怎样做才能表现“大声争辩”、“很不服气”?
(设计意图:“文章思有路,遵路识其真。”如何带动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读书指导十分重要。)
4、同学们的朗读很精彩!但是老师相信你们的分角色朗读会更精彩!(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可边读边附加动作。)
(设计意图: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心灵相通。”在精读这一段时,从分角色朗读,到一个人读出不同任务的不同语气,再到讲讲这故事,引导学生不断的深入体验,揣摩人物心理,从而忘我地投入,真情地表达,为理解第二部分课文打下了基础。)
(二)、学生演读课文
1、同学们读的真棒!让老师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想不想演一演呢?看大家已经迫不及待了,先等等!兄弟二人找老人评理,这一场景该怎样设置?(学生讨论、归纳:加上动作,可以有兄弟二人的语言„„)
2、指导学生练习表演四分钟。
3、学生分角色表演(一组)。
4、(鼓掌)感谢你们的精彩表演!但老师认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同学们,你认为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有没有需要改进的?现在你是导演,请你提出宝贵意见。
5、教师根据改进意见,另选一组再次分角色表演。
(设计意图: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在课堂上,教师及时的抓住时机,诱导他们进入角色。这样不仅使他们在表演中熟悉课文,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而且能启迪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感悟明理,拓展延伸
1、此时此刻,你想对这兄弟二人说些什么?(指导学生联系故事练习说话)2、想知道课文中同学们是怎么说的吗?(指导学生朗读文中同学们的对话7—10节)
3、文中的省略号说明什么?你能想象出同学们还会说些什么吗?兄弟俩如果听到同学们的对话会怎么想?
4、续写片断。
5、交流续写片段,师生共赏。
6、小结:是呀,假如这兄弟二人能(),也不会()呀!(指导学生填空,教师趁机板书:做事应抓住时机)
7、追问:文中的“抓住时机”指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续写片段,这一延伸的教学设计一方面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创作欲望。另一方面,它可以使学生对于课文意蕴有更深层次的挖掘。)
8、兄弟二人的故事给了我们很深的启示:那就是做事应抓住时机。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9、生活中有没有抓住时机而获取成功的事例呢?指导学生结合实际谈谈。
五、作业
1、本文所讲的故事出自《笑林广记》。《笑林广记》是清代一本笑话集,所讲的故事发人深省,令人回味。建议同学们课后搜寻阅读,准备在班级内举行故事会。
2、把《争论的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或好朋友听,相信他们会有所启迪!
(设计意图: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在于让学生“内化”课文,还在于引导学生拓展视野,进行语言积累,引导学生善读乐写,以利于语文素养日有寸进,不断提高。)
六、板书设计
23.争论的故事
煮烤做事应抓住时机
第四篇:《争论的故事》的争论
的故事》的争论
《争论的故事》的争论
宝应县城南小学沈志彬
《争论的故事》系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了盛老师给同学讲了一个故事:兄弟俩为怎么些大雁而争论,结果大雁早已飞走了。故事讲完,盛老师让大家各自发表自己的感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围绕这个问题,我校的教师不仅引导学生进行了“争论”,而且教师之间也进行了三轮“争论”。在争论中,思维的火花进行了碰撞,对教育行为作了深刻反思,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
一、来自课堂上的争论:
1、课堂上的声音
在《争论的故事》教学中,出现了两种声音,而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现将两种声音实录如下:
a.课堂1的声音: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生1: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生2:不是他们的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生3: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都白白浪费了。生4: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师:刚才说的是书上的四种观点,你们以为谁说得对呢? 生:我支持第四种观点: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前面的三种说法太浅显了,最后一句话才是总结道理。
生2:这句话放在最后,又最深重,是整个故事的总结。所以“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真正告诉我们的是道理。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都满意地点点头,没有一个表示有异议。)师;(总结)是啊,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光说不做是不明智的,这样只能浪费时间,贻误时机。b.课堂2的声音:
师:听了这个故事,和课文中这些学生的感想。你又是怎么想的呢?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师生交流)
生1: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生2:不是他们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生3:他们的争论,白白浪费了时机。生4:不管做什么,关键要先做起来。
生5:我以为兄弟俩的争论都在说死话,结果大雁飞走了,告诉我们人不能说死话,要相互谦让一点。
生6:我奶奶常跟我说,“好猫不叫”叫的最响的猫不一定是捉老鼠最多的猫,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说的多不如做的多。” „„(大家交流了许多观点,更多的是支持:“不管做什么,关键要做起来”)师:课文中的盛老师支持哪一种观点呢?
生:课文写“盛老师聚精会神的听着,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那么盛老师对所有的观点都赞同肯定。
师:你们对盛老师的态度满意吗? 生:不满意,盛老师对什么观点都:“赞许”,那我们就不知道该听谁的了。„„
(生大多数不满意,都分学生表示满意。)
师:同学们,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其实,是很正常的。只要你说的有道理。说兄弟俩很笨,我觉得有理;说他们白白浪费时间也是事实;说没抓住时机也对,说做事关键先做起来也行„„
(课堂上叽叽喳喳,议论纷纷。)
2、争论的声音
课堂上两种声音,折射出两种教育思想,另一方面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深刻的反思,大胆地解剖。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甚至是痛苦的,它需要我们反复地剖析与反思,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行为。孰是孰非呢?支持课堂1的教师认为,故事是则寓言,掌握寓意是寓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学生的发表仅代表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但不一定正确,只有“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才一语破的,而且这样学生也能接受。支持课堂2的教师认为,新的课程标准一再提出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可以是多元的,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些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文中盛老师那“赞许的目光”也就是肯定了这种多元的反应,也体现了编者、教材的价值取向。
3、争论的反思:
这次的争论,归结为对文本的理解、学生的感受是要“一元”还是“多元”?从文学作品鉴赏的多元性和学生认知规律及差异性来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应是多元的,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能以一刀整齐划一的方式要求学生,也不能以部分学生甚至教师的理解强加给全体学生。
二、来自检测的争论:
1、来自检测的情况反馈 课堂上的争论平息不久,年级组搞了一次阶段检测,检测试卷就有一题:读了《争论的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结果课堂1的学生基本上都写成“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阅卷的教师都予以肯定,课堂2的学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门,有说兄弟俩笨的;有说他们白白浪费时间;有说要抓住时机的;还有说别的等。阅卷教师逐一予以甄别。说“要抓住时机”“要关键做起来”等道理的打了勾,而说“真笨”“浪费时间”等答案打了叉,经过统计,只有近一半的人答对了。
2、争论的声音。
争论发生在本年级组老师同阅卷的老师之间。
年级组老师认为,学生的感受理解是多元的,不能强求一致,说“真笨”“浪费时间”的也是学生独特感受,这里不应该判错。
阅卷老师认为,学生的独特感受应当予以尊重,如“要抓住时机”算对,“关键做起来”等也算对。而试题问的是“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兄弟俩真笨”“兄弟俩浪费时间”只能是当时的状况和简单的判断,你能说这也叫道理吗?
3、争论的反思:
这次的争论体现了如何处理好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体验这一矛盾。
语文教学要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束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体验感受在更多的时候对更多的学生来说,是一致的。不应该把两者截然对立起来。在特定的情况下,学生对特定材料有独特的体验,这是正常的,也必须予以保护与尊重。另一方面,“学生的感受”是多元的,而“文本的道理”却是不是个人感受的问题,它应该是明确的,最多数元的,不应该存在“一个个读者就有一个道理”的说法,如何处理好这种矛盾呢?在争论中,全体老师再次达到共识:首先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要善于听取不同的声音。教师应予以具体的分析,只要他能自圆其说,只要他的体验是积极的、健康的、正面的、老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保护。但是,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从更广、更深的角度看问题(这时学生的体验也有可能回归到文本的价值取向中来,也有可能超越文本。
三、来自教后记的争论:
1、教后感交流
原以为这场争论应该结来了,可是,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又引发了全校语文老师的一次争论。在一次教师交流教后记的活动中,课堂上的老师在提出《争论的故事》教学中,他问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和课文中这些学生的感想,你又是怎么想的?或者你支持哪一种观点?”其中只问“感想”,没问“道理”,以致于课文学会了,感想很丰富独特,但“道理”却只有一半的人掌握。“一石激起千层浪”,应问“感想”还是应问“道理”呢?
2、争论的声音
支持问“感想”的教师认为,“感想”即感悟以及想到的内容,其中包括道理的感悟,还包括联系自己看到听到的情况产生的联想。语文教学就应当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和体验。只有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的道理,学生才能有所收获,才能真的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争论后的反思:
这次争论的其实体现了教学要以“教材为中心”和还是以“学生为主体”这对矛盾上。故事学完了,问“学生有什么感想”和“学生懂得什么道理”这本身本无谁优谁劣之分,两者可以兼得,既问“感想”又问“道理”,在感想中学生谈出道理最好,如牵不出“道理”也可顺势深究一下。但从教师的争论中,要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育思想的不同的倾向。主张问“道理”的,是从文本出发,从落后课程评价出发,他们是在围绕教材教,围绕考试教。主张问“感想”的,他们不仅是教材忠实的“消费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他们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主要的是他们具有强烈的学生本位意识——教育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教材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主体”在一定的情况下确实是一对矛盾。多少年来“教师一直教教材”、“学生学教材”、“主管部门考教材”,“教材”成了教师教学的唯一,也成了教师思想的“枷锁”。新的教育理念指出,要改变过去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在课程设计、实施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第五篇:二十四孝故事解读 校本教材
前言
孝心教育是我校开展的德育特色教育,“孝心”是为人立身之本;“孝心”是巩固家庭亲情关系之本;“孝心”是人类延续之本;“孝心”是发展个人和国家亲和关系之本;“孝心”是构建和谐社会之本。
无论是一句温馨的问候,还是与父母坦诚的沟通;无论是一张小小的祝福卡,还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无论是给父母说声对不起,还是犯错误后的道歉;无论是一张优秀的试卷,还是一本干净的作业。无论是一束鲜花,还是一杯热开水;无论是耐心的倾听,还是虚心的接受意见;无论是做家务,还是去打工体验生活;无论是给父母捶捶背,还是给父母打一盆洗脚水;无论是过年时给父母深深的鞠躬,还是向父母说一声“我爱你们”;无论是有节制的玩耍,还是合理安排寒假的学习和生活„„这些看似平常的事情,确实对含辛茹苦的父母最大的安慰。
我现在开展孝心教育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家乡教育,亲身感受到家乡的美丽和富饶,树立为家乡做贡献的志向。
目录
第一单元:孝心给长辈
-1-扇枕温衾„„„„„„„„„„„„„„„„„„„„„„3-2-拾葚异器„„„„„„„„„„„„„„„„„„„„„„4-3-涌泉跃鲤„„„„„„„„„„„„„„„„„„„„„„5-4-闻雷泣墓„„„„„„„„„„„„„„„„„„„„„„6-5-乳姑不怠„„„„„„„„„„„„„„„„„„„„„„7-6-卧冰求鲤„„„„„„„„„„„„„„„„„„„„„„8-7-恣蚊饱血„„„„„„„„„„„„„„„„„„„„„„9-8-扼虎救父„„„„„„„„„„„„„„„„„„„„„„10-9-哭竹生笋„„„„„„„„„„„„„„„„„„„„„„11-10-尝粪忧心„„„„„„„„„„„„„„„„„„„„„„12-11-弃官寻母„„„„„„„„„„„„„„„„„„„„„„13-12-涤亲溺器„„„„„„„„„„„„„„„„„„„„„„14 第二单元 走进易县
-13-美丽的易县„„„„„„„„„„„„„„„„„„„„„15 第一单元:孝心给长辈
第一课 扇枕温衾(qin)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
译文: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时母亲去世,他对父亲十分孝顺。炎热的夏季,他用扇子给父亲把枕头凉席扇凉;寒冷的冬天,他用身
黄香少年时就精通经典,文采非常好,在京师广泛流传一句话叫做“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时他任职魏郡太守,魏郡遭受到水灾时,黄香尽自己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书籍《九宫赋》、《天子冠颂》。
思考:九岁的黄香是如何对待父亲的? 做一做:模仿黄香,看谁能做到。
第二课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是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译文:蔡顺,汉代汝南人,少年时父亲去世,对母亲及其孝顺。当时正在王莽战乱时期,又遇到饥荒,柴米非常贵,母子俩只能是用桑葚来充饥。一天,他们恰巧遇到赤眉军,该军士兵大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母亲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很可怜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大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来表示敬意。
思考:赤眉军是如何对待尽孝的蔡顺的?
第三课 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接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译文: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作为自己的妻子。夫妻俩人孝顺父母,他家距离长江有六七里路,庞氏常常到江边去取婆婆喜欢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俩就常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一个人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为风大,庞氏取水回来晚了,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把她赶出家门。庞氏临时住在邻居家里,一天到晚辛苦的纺纱织布,把所得到的积蓄托邻居送回家里孝
敬婆婆。之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赶出家门的事,让姜诗把她接回来了。庞氏回家这一天,院子里忽然喷涌出泉水,味道和长江水一样,每天还有两天鲤鱼跳出来。从此,庞氏就用这些孝敬婆婆,不用走很远去江边了。
思考:姜诗的妻子庞氏是如何孝敬老人的? 做一做:善于发现母亲对待长辈的孝心。
闻雷泣墓
王裒(pou),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lu)莪(e)》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母亲。
译文: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人,学识渊博,能力非凡。他的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后,他隐居起来,教书来生活,一辈子都不面向西边坐,表示永远不做晋朝的臣子。他的母亲在世时特别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刮风下雨,听到雷声时,他就跑到母亲的坟前,跪下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的时候,每次读到《蓼(lu)莪(e)》篇,他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母亲。
思考:父母过世后,王裒做了些什么?
做一做:阅读一篇思念父母的文章。
第五课 乳姑不怠
崔山南,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译文:崔山南,唐代博陵人,做官到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纪已高,牙齿掉了,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洗漱后,都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这样持续了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咐的一样,孝敬祖母唐夫人。
思考:古人尽孝的做法如何传承下来?
第六课 卧冰求鲤
王祥,琅(lang)琊(la)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伺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译文:王祥,琅(lang)琊(la)人,亲生母亲早年就去世了,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生病了,他悉心伺候,继母想吃活鲤鱼,正是天寒地冻的时候,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吃后,果然病好了。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来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思考:从王祥的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做一做:做一份尽孝的计划。
第七课 恣(zi)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译文: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心入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光着身子坐在父亲床前,任凭蚊虫叮咬也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思考:吴猛的孝心与做法,你有什么看法?
做一做:用自己的智慧为父母做一些事情。
第八课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力气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
译文: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跟随父亲到田里割稻子,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后叼走了,杨香手无寸铁,为了救父亲,全然不急忙跳上前去,用尽全身力气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思考:杨香舍己救夫的故事,让你想到了什么?
做一做:寻找一些孝敬父母的故事。
第九课 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译文: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亲去世,母亲年纪大,生病非常严重,医生嘱咐用鲜竹笋做汤。正是严冬季节,没有鲜笋,孟宗没有什么办法,独自一个人跑到竹林里,扶着竹子哭泣。过了一会儿,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看见地上长出几个嫩笋。孟宗非常高兴,采回来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好了。后来他官至司空。
思考:为了母亲的病能够得到治疗,孟宗怎么做的?
第十课 尝粪忧心
庾(yu)黔(qian)娄,南齐高士,任孱(chan)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译文:庾黔娄,南齐高士,任职孱(chan)陵县令。到任不到十天,忽然感觉心里惊慌出虚汗,预感这家里有事,就立马辞去了官职返回到家乡。回到家里,才知道父亲已经病重两天了。医生嘱咐说:“要想知道病情的轻重,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就行了,味道苦就是好的。”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道甜,心里十分担心,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用自己的身体代替父亲去死,黔娄安葬了父亲以后,并守制了三年。
思考:庾黔娄是如何尽孝心的?
做一做:写一篇自己爱父母的作文。
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译文: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亲生母亲刘氏被嫡母嫉妒,不得不改嫁给别人,五十年中母子互相没有消息。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堂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四处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发誓不见到母亲永远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堂,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思考:为了寻找生母,朱寿昌放弃了什么?
做一做:采访一下长辈,他们是如何看待“孝”的?
第十二课 涤亲溺(niao)器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译文:黄庭坚,北宋分宁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然身居高位,但侍奉母亲却竭尽孝心和诚意,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思考: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是如何尽孝的?
做一做:讨论一下,我们小学生,在新时代中如何把孝的内涵理解好,做好并传承下去。第二单元 走进易县
第十三课 美丽的易县
易县在中国河北省中部偏西,是保定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太行山东麓,拒马河和易水的上游,因易水得名。易县,古称易州,她西倚太行山脉,东临冀中平原,位于河北省中西部,保定市西北部。易县距北京120公里,天津160 公里,保定60公里,处于京津保金三角地带,区位十分优越。县境总面积为2534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易县是河北省环京津都市圈35个县份之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全国首批14个千年古县之一,是河北省文化名城、河北省唯一一个上榜的全国50个最美小城之一,是国家级森林公园(易州森林公园),是国家林业局颁布的中国绿色名县。
易县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神奇的大自然为易县创造了众多的秀丽河山,悠久的历史为易县留下了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自然景观与文物古迹于县内星罗棋布。仅国家、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多达58处,其中清西陵、燕下都、紫荆关、老子道德经幢、荆轲塔、北福地史前遗址、战国丛葬墓群、双塔庵双塔8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主要旅游景点有:清西陵、狼牙山、燕下都、荆轲塔、易水湖(保定南湖)、紫荆关、道德经幢、龙湖、洪崖山、云蒙山、满族风情村、战国文化城等。
除上述景观外,还有双塔庵的双塔、造型新颖的千佛宝塔、为燕太子丹而建的太子塔、云蒙叠翠的云蒙山、孔山望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