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争论的故事》语文教案设计
《争论的故事》语文教案设计
1.学会本课生字烤、嫩、评、剖、笨、键、赞、聚、辩,能熟练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引号的正确用法。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4.知道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一事无成。
1.通过朗读体会故事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
2.知道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一事无成 教学时间:2课时
1.故事引入,让生思考:争论是什么意思?看着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什么?
2.让学生质疑:谁和谁争论?为什么争论?争论的结果怎样?
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烤鸭、剖开、充饥、浪费、满意、时机、关键、评理、赞许、不以为然、争论不休)
指名逐行读,开火车读、齐读。
学习生字,在这些词语中,哪些字的字形你觉得还需要特别注意一下。
理解一些简单词语的意思:充饥、时机、关键、争论不休
2.问: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分别在文章的哪几段?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注意写作时也要用上这些方法。
小组合作练习表演争论的故事。
1.听写本课词语:充饥、可惜、评理、两全其美、无影无踪
2.问:还记得文中盛老师讲的故事吗?请用上刚刚听写的词语,把它们串起来,讲讲这个故事。注意:要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3.自由练说,指名说。
1.指名上台表演故事内容、学生评议。
2.思考:在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
1.思考: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受?你想说些什么呢?
2.自由读文中同学们说的话,学生谈体会。
3.老师提问,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兄弟俩真笨,笨在哪儿?
为什么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都白白浪费了?
书中的省略号代表什么?
4.换角色练说:假如你在场,你会怎样劝告他俩?
5.再读同学们的话,思考:从中你领悟到了什么?领会盛老师赞许的目光中赞许些什么呢?
1.学了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以仿写片段来练习:如《课堂上一次争论》、《校园里的对话》等内容来练习。
3.情景模拟表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人与你争论吗?讲清事情起因、经过、结果,注意表达的语气。
第二篇:《争论的故事》的争论
的故事》的争论
《争论的故事》的争论
宝应县城南小学沈志彬
《争论的故事》系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了盛老师给同学讲了一个故事:兄弟俩为怎么些大雁而争论,结果大雁早已飞走了。故事讲完,盛老师让大家各自发表自己的感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围绕这个问题,我校的教师不仅引导学生进行了“争论”,而且教师之间也进行了三轮“争论”。在争论中,思维的火花进行了碰撞,对教育行为作了深刻反思,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
一、来自课堂上的争论:
1、课堂上的声音
在《争论的故事》教学中,出现了两种声音,而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现将两种声音实录如下:
a.课堂1的声音: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生1: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生2:不是他们的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生3: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都白白浪费了。生4: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师:刚才说的是书上的四种观点,你们以为谁说得对呢? 生:我支持第四种观点: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前面的三种说法太浅显了,最后一句话才是总结道理。
生2:这句话放在最后,又最深重,是整个故事的总结。所以“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真正告诉我们的是道理。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都满意地点点头,没有一个表示有异议。)师;(总结)是啊,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光说不做是不明智的,这样只能浪费时间,贻误时机。b.课堂2的声音:
师:听了这个故事,和课文中这些学生的感想。你又是怎么想的呢?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师生交流)
生1: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生2:不是他们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生3:他们的争论,白白浪费了时机。生4:不管做什么,关键要先做起来。
生5:我以为兄弟俩的争论都在说死话,结果大雁飞走了,告诉我们人不能说死话,要相互谦让一点。
生6:我奶奶常跟我说,“好猫不叫”叫的最响的猫不一定是捉老鼠最多的猫,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说的多不如做的多。” „„(大家交流了许多观点,更多的是支持:“不管做什么,关键要做起来”)师:课文中的盛老师支持哪一种观点呢?
生:课文写“盛老师聚精会神的听着,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那么盛老师对所有的观点都赞同肯定。
师:你们对盛老师的态度满意吗? 生:不满意,盛老师对什么观点都:“赞许”,那我们就不知道该听谁的了。„„
(生大多数不满意,都分学生表示满意。)
师:同学们,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其实,是很正常的。只要你说的有道理。说兄弟俩很笨,我觉得有理;说他们白白浪费时间也是事实;说没抓住时机也对,说做事关键先做起来也行„„
(课堂上叽叽喳喳,议论纷纷。)
2、争论的声音
课堂上两种声音,折射出两种教育思想,另一方面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深刻的反思,大胆地解剖。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甚至是痛苦的,它需要我们反复地剖析与反思,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行为。孰是孰非呢?支持课堂1的教师认为,故事是则寓言,掌握寓意是寓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学生的发表仅代表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但不一定正确,只有“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才一语破的,而且这样学生也能接受。支持课堂2的教师认为,新的课程标准一再提出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可以是多元的,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些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文中盛老师那“赞许的目光”也就是肯定了这种多元的反应,也体现了编者、教材的价值取向。
3、争论的反思:
这次的争论,归结为对文本的理解、学生的感受是要“一元”还是“多元”?从文学作品鉴赏的多元性和学生认知规律及差异性来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应是多元的,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能以一刀整齐划一的方式要求学生,也不能以部分学生甚至教师的理解强加给全体学生。
二、来自检测的争论:
1、来自检测的情况反馈 课堂上的争论平息不久,年级组搞了一次阶段检测,检测试卷就有一题:读了《争论的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结果课堂1的学生基本上都写成“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阅卷的教师都予以肯定,课堂2的学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门,有说兄弟俩笨的;有说他们白白浪费时间;有说要抓住时机的;还有说别的等。阅卷教师逐一予以甄别。说“要抓住时机”“要关键做起来”等道理的打了勾,而说“真笨”“浪费时间”等答案打了叉,经过统计,只有近一半的人答对了。
2、争论的声音。
争论发生在本年级组老师同阅卷的老师之间。
年级组老师认为,学生的感受理解是多元的,不能强求一致,说“真笨”“浪费时间”的也是学生独特感受,这里不应该判错。
阅卷老师认为,学生的独特感受应当予以尊重,如“要抓住时机”算对,“关键做起来”等也算对。而试题问的是“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兄弟俩真笨”“兄弟俩浪费时间”只能是当时的状况和简单的判断,你能说这也叫道理吗?
3、争论的反思:
这次的争论体现了如何处理好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体验这一矛盾。
语文教学要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束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体验感受在更多的时候对更多的学生来说,是一致的。不应该把两者截然对立起来。在特定的情况下,学生对特定材料有独特的体验,这是正常的,也必须予以保护与尊重。另一方面,“学生的感受”是多元的,而“文本的道理”却是不是个人感受的问题,它应该是明确的,最多数元的,不应该存在“一个个读者就有一个道理”的说法,如何处理好这种矛盾呢?在争论中,全体老师再次达到共识:首先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要善于听取不同的声音。教师应予以具体的分析,只要他能自圆其说,只要他的体验是积极的、健康的、正面的、老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保护。但是,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从更广、更深的角度看问题(这时学生的体验也有可能回归到文本的价值取向中来,也有可能超越文本。
三、来自教后记的争论:
1、教后感交流
原以为这场争论应该结来了,可是,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又引发了全校语文老师的一次争论。在一次教师交流教后记的活动中,课堂上的老师在提出《争论的故事》教学中,他问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和课文中这些学生的感想,你又是怎么想的?或者你支持哪一种观点?”其中只问“感想”,没问“道理”,以致于课文学会了,感想很丰富独特,但“道理”却只有一半的人掌握。“一石激起千层浪”,应问“感想”还是应问“道理”呢?
2、争论的声音
支持问“感想”的教师认为,“感想”即感悟以及想到的内容,其中包括道理的感悟,还包括联系自己看到听到的情况产生的联想。语文教学就应当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和体验。只有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的道理,学生才能有所收获,才能真的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争论后的反思:
这次争论的其实体现了教学要以“教材为中心”和还是以“学生为主体”这对矛盾上。故事学完了,问“学生有什么感想”和“学生懂得什么道理”这本身本无谁优谁劣之分,两者可以兼得,既问“感想”又问“道理”,在感想中学生谈出道理最好,如牵不出“道理”也可顺势深究一下。但从教师的争论中,要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育思想的不同的倾向。主张问“道理”的,是从文本出发,从落后课程评价出发,他们是在围绕教材教,围绕考试教。主张问“感想”的,他们不仅是教材忠实的“消费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他们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主要的是他们具有强烈的学生本位意识——教育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教材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主体”在一定的情况下确实是一对矛盾。多少年来“教师一直教教材”、“学生学教材”、“主管部门考教材”,“教材”成了教师教学的唯一,也成了教师思想的“枷锁”。新的教育理念指出,要改变过去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在课程设计、实施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第三篇:争论的故事
《争论的故事》说课稿
陈月青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课文《争论的故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二课。作为三、四年级地衔接,本册最后一个单元的内容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初步渗透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课文通过盛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个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想,说明做事应把握好机会,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而一事无成。
2、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B、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争论时的语气、表情、动作。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探讨。
C、情感目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起来的处事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
难点:深入理解,感悟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4、课时安排:二课时
5、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争论的故事》,运用多媒体展示关键的画面,降低讲故事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通过一个故事向我们阐述一个道理,学生对此类文章是非常感兴趣,不仅可以感受文章的趣味性,同时也能收获一些知识。但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紧扣故事中心内容,多角度思考,各抒己见。以学生之口代言,易使学生对故事的内涵产生共鸣,对启发学生如何学习、思考也很有帮助。
三、说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1、情境教学法:在学习课文的2—5自然段时,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兄弟二人是怎样争论的?他们各持什么意见?老人又是怎样评理的呢?
2、直观教学法:为了帮助学上讲好故事,先让学生在脑中放电影,在运用多媒体展示关键的画面,降低难度。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自己已有的体验理解“烟熏火燎”。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感受争论时的语气、表情、动作。同时在朗读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
四、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书、讨论、品味、表演”的方法学习课文。同时让学生查“无字词典”——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自己已有的体验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以为然”。
五、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
1、老师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好吗?师讲《争论的故事》(课文2-3自然段)。
2、快速抢答游戏:
故事中兄弟二人为了什么而争论?争论的结果怎样?到课文《25.争论的故事》中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课伊始,即能否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讲故事、快速抢答游戏就是最好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合作学习,读通课文
1.找身边的小伙伴,一起读课文,互相正音。
2.画出自己觉得读起来有困难的词句,互相帮一帮、考一考。
3.检查反馈:(1)哪些小朋友愿意合作读课文,开开小火车呢?其他小朋友注意听,这列小火车开得怎么样。(2)学生评议,教师相机板书学生朗读中读错的词,指出读破的句,引导学生复读。
(二)理清脉络:(1)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盛老师讲的故事?其余的自然段写了什么呢?(2)交流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读书。要读懂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通是第一步。因此,初读这一关一定要扎实,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但又要注意采用学生喜欢的新颖的形式,避免枯燥、机械重复。让学生乐于阅读,使先前激起的阅读兴趣得到保持。)
(三)指导读通课文
1、师范读课文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在争论?因为什么而争论?结果怎么样?指名一一回答,再试着合起来回答。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重在指导课文的朗读,以及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我觉得这样的训练很有必要。)
(四)写字指导:
1、学生自主观察生字,表达对生字的看法。如:哪儿容易写错,哪个字有相似的字,哪个字在田字格中占比例要特别注意等等。
2、教师根据学生要求,示范书写。
3、学生描红,练习写。
(设计意图:写字水平的提高重在平时的训练,每一个都指导是不可取的,应抓重点,抓难点。)
三、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一)1、自由朗读课文第2—5节,思考:兄弟二人是怎样争论的?他们各持什么意见?老人又是怎样评理的呢?画出相关语句(相机板书:煮、烤)
2、指名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借助文本材料或生活实际理解关键词语,进而指导朗读。
(1)你是怎样理解“不以为然”的?
(2)怎样做才能表现“大声争辩”、“很不服气”?
(设计意图:“文章思有路,遵路识其真。”如何带动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读书指导十分重要。)
4、同学们的朗读很精彩!但是老师相信你们的分角色朗读会更精彩!(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可边读边附加动作。)
(设计意图: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心灵相通。”在精读这一段时,从分角色朗读,到一个人读出不同任务的不同语气,再到讲讲这故事,引导学生不断的深入体验,揣摩人物心理,从而忘我地投入,真情地表达,为理解第二部分课文打下了基础。)
(二)、学生演读课文
1、同学们读的真棒!让老师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想不想演一演呢?看大家已经迫不及待了,先等等!兄弟二人找老人评理,这一场景该怎样设置?(学生讨论、归纳:加上动作,可以有兄弟二人的语言„„)
2、指导学生练习表演四分钟。
3、学生分角色表演(一组)。
4、(鼓掌)感谢你们的精彩表演!但老师认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同学们,你认为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有没有需要改进的?现在你是导演,请你提出宝贵意见。
5、教师根据改进意见,另选一组再次分角色表演。
(设计意图: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在课堂上,教师及时的抓住时机,诱导他们进入角色。这样不仅使他们在表演中熟悉课文,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而且能启迪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感悟明理,拓展延伸
1、此时此刻,你想对这兄弟二人说些什么?(指导学生联系故事练习说话)2、想知道课文中同学们是怎么说的吗?(指导学生朗读文中同学们的对话7—10节)
3、文中的省略号说明什么?你能想象出同学们还会说些什么吗?兄弟俩如果听到同学们的对话会怎么想?
4、续写片断。
5、交流续写片段,师生共赏。
6、小结:是呀,假如这兄弟二人能(),也不会()呀!(指导学生填空,教师趁机板书:做事应抓住时机)
7、追问:文中的“抓住时机”指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续写片段,这一延伸的教学设计一方面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创作欲望。另一方面,它可以使学生对于课文意蕴有更深层次的挖掘。)
8、兄弟二人的故事给了我们很深的启示:那就是做事应抓住时机。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9、生活中有没有抓住时机而获取成功的事例呢?指导学生结合实际谈谈。
五、作业
1、本文所讲的故事出自《笑林广记》。《笑林广记》是清代一本笑话集,所讲的故事发人深省,令人回味。建议同学们课后搜寻阅读,准备在班级内举行故事会。
2、把《争论的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或好朋友听,相信他们会有所启迪!
(设计意图: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在于让学生“内化”课文,还在于引导学生拓展视野,进行语言积累,引导学生善读乐写,以利于语文素养日有寸进,不断提高。)
六、板书设计
23.争论的故事
煮烤做事应抓住时机
第四篇:争论的故事
《争论的故事》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评课
《争论的故事》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请来了一位盛老师,她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读一下课题。争是后鼻音。再读一遍。
二、生字教学、读准字音
师:读书模仿拦路虎,接下来我们一起打老虎
出示:
兄弟俩 争辩 不以为然 争论不休
煮着吃 烤了吃 烟熏火燎 皮香肉嫩
评理 剖开 两全其美 无影无踪
关键 浪费 聚精会神 赞许
师:自己轻轻读一读。
师:谁能带我们读一读第一行词语。如果他读得对,跟读一遍。读得不对,举手纠正。
师: “俩”的读音很特别。这一组开火车读读这个词。
师:看看这个字的样子,猜猜俩表示什么? 生:表示两个人。
师:是啊,如果是我们两个人,可以说成——
生:我俩。
师:对,亲热一点还能说成咱俩。你们两个人——
生:你俩
师:他们两个人——
生:他俩
师:兄弟两个人——
生:兄弟俩
师:再读读这个词语。第二行,谁来带?
师:煮着吃、烤了吃,这是两种不同的吃法。烟熏火燎、皮香肉嫩——去掉拼音,谁能读?
师:读到烟熏火燎,有没有想到一些生活中的场景?
生:烧烤摊上,烟熏火燎,很呛人。
师:你喜欢吃烤鸡翅吗?为什么?
生:喜欢,因为烤鸡翅的味道很美。
师:用上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说。
生:烤鸡翅皮香肉嫩。
师:读好这个词语,想着烤鸡烤鸭的味道。
师:烟熏火燎的场景还有吗? 生:爸爸在厨房忙活,烟熏火燎的。
生:奶奶生炉子的时候,烟熏火燎的。
师:就想象着刚才咱们看到的这些场景,谁能读好这个词。
师:看,新词只要一联系上咱们的生活,它就变成老朋友了,特别亲切。一起再读读第二行词语。
师:第三行谁来读?
师:“剖”特别容易读错,这一组开火车读。
师:谁能做一个剖开的动作?
一生做动作。
师:你手里拿的是什么?
生:刀子。
师:所以,剖开就是用刀子割开、划开的意思,它是立刀旁。看,理解了意思,词语记起来就方便了。再读读这个词。
师:请你来带读第四行
师:大家读得那么聚精会神,看看我向大家投来了怎样的目光?
生:赞许的目光。
师:是的,我用目光表扬大家呢。再聚精会神地轻轻读读生字词,消化一下。
三、自读课文,理清条理 师:好,我们进入这个故事。打开书看看,有几个小自然段?
生:11个。
出示P143照片
师:这里有一个特殊的标点符号。
生:它比省略号多了六个点。
师:以前见过吗?表示什么?当我们遇到生字新词不理解可以请教字典或者词典,查标点符号就要找它了——《标点符号用法》。
出示:
如果是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可以使用十二个小圆点来表示。
——《标点符号用法》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师:因此,十二个表示省略了一整段的内容,它也是一个自然段哦。标错的赶紧改过来。全文有12个自然段。
师:现在大声地自由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得不熟练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师:请这一小组开火车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在心里跟他们一起念。思考:哪几个小节写了盛老师讲的故事?(板书:讲故事)
生:2—5自然段写了盛老师讲的故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第一小节开头说盛老师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第六小节开头说“故事讲完了”。
师:这些重要的句子勾连了上下文的内容,被你发现了。你还从哪里看出来? 生:我从标点符号上看出来的。第二小节开头有个前引号,一直到第五小节结束才加了后引号。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师:小标点、大学问。6—12小节写了什么呢?
生:写了同学们在谈感想。
(板书:谈感想)
四、理解故事、简单讲述
师:我们把目光关注到盛老师讲的故事上来。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2—5自然段,想想盛老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出示:
兄弟俩本想,却为,后来,结果。
师:谁能根据提示来说说这个故事?
生:兄弟俩本想射下一只大雁来充饥。师:是的,他俩打算——射雁充饥(板书)
生:却为大雁的吃法而争了起来
师:他们吵个不停,用一个新词来说就是——争论不休(板书)
生:后来正好有一个老人路过,兄弟俩找他来评理
师:简单点说——找人评理(板书)
生:结果大雁早就飞得无影无踪了。
师:对于兄弟俩来说,他们——一无所获(板书)
师:再找个同学来说一说。
生:兄弟俩本想射雁充饥,却为大雁的吃法争论不休,后来他们找人评理,结果大雁飞得无影无踪,他俩一无所获。
师:故事有趣吧?想不想也来讲一讲?最难讲好的是哪一段?
生:第三段。
师:请三个同学分角色读这一段,咱们来理一理:兄弟俩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争论是要有依据的,他们的道理分别是什么呢?
生:哥哥的观点:煮着吃;弟弟的观点:烤着吃
生:哥哥的根据是烤着吃,烟熏火燎;弟弟的道理是煮着吃没味道。烤着吃,皮香肉嫩。
师:容易搞混的内容理清楚了,根据条理和课文语言,能不能大致地来讲讲
这个故事呢? PPT出示图片和词语:
从前 打猎为生 兄弟俩 一群大雁 充饥
煮着吃 烤了吃 大声争辩 很不服气 烟熏火燎 皮香肉嫩
争论不休 评理 建议 剖开 两全其美 无影无踪
师:同桌两人练习简单地讲讲这个故事。
生1:讲故事
生2:讲故事
师:讲故事不光要讲清楚前因后果,用上丰富的语言,还要讲出语气来,讲出味道和神韵来。这样就是真正的故事大王了?当故事大王的秘籍其实就藏在课文里,藏在简简单单的字里行间。下堂课再来品一品。
五、识字写字
师:留点时间写写字。写字首先要把字写对。
出示生字:
烤了吃 争辩 评理
剖开 真笨 关键
师:记忆生字其实有方法的。我看到“烤”的时候,想到了二年级《黑板跑了》中的句子“他正在思考一道数学题。”里面就有这个“考”。我们已经学过了它的记法、笔顺,写法。现在,我只需想着——烤着吃需要用火,所以它是火字旁。这样一来,我觉得这个生字好像是我的老朋友,我一下子就记住了。
你呢,看到哪个生字觉得特别亲切,它让你想到什么呢? 生:看到“辩”,我想到“小辫”的辫、“花瓣”的瓣字。争辩是用语言的,所以是言字旁。
生:看到“评”,我想到“平安”的平,评理也要用语言的,所以是言字旁。
生:我会记“剖”,因为我们学过“部分”的“部”。剖开得用刀子,所以是立刀旁。
生:我会记“笨”,“本子”的“本”加上竹字头。
师:为什么是竹字头呢?
生:大概竹子很笨吧。
师:有一些字乍一眼看没什么道理,这时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比如编个小故事之类的,把它记住。比如“嫩”,课后你看看能不能变个小故事,把它记住。
生:看到“键”我想到“健康”、“建议”这两个字。
师:键——原本是指安装在车轴头上控制方向、车轮的装置,用铁制成,称为关键,后引申为“起重要决定作用的因素”之意。所以是金字旁。
师:看,同学们,大多数汉字都是形声字,它的字形是有一定根据的。学生
字的时候我们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我们学过的、看到过的字联系起来,这样知识前后关联,就能长成一棵树,学着更加有趣,记得也更加牢了。
师:有两个字比较难写。笔画比较多。但它们的结构是完全相同的。
出示:聚、赞
师:耳字旁——这是这个字的部首。写的时候,所有的横之间的间距要均匀,耳字的横笔要变成提。撇要压住横中线,这一竖,一定竖在竖中线上,在取字的正中间。两撇长短有变化。最后的撇捺要在一条水平线上。(同时范写)
师:看着字帖,我们来描一个,再认认真真写一个。师:“赞”这个字的两个先,要有变化。左边稍微小一些,注意:竖弯钩要变成竖提,拿出手,书空一下。第二个先要稍大一点。“贝”要大一些,写正,撇捺分开,站稳。(范写)自己也写一写。
师:其他的字我们不一一提了,大家认真读贴、描红、临帖。把字写漂亮。
注意姿势:头正、身直、肩平、胸舒、臂开、足安
附“毕姥爷”的评课:
知识与能力
语文教学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大块,一是语文知识,二是语言活动。语文知识是基础,通过历练转化为技能与方法,熟练的技能是形成能力的要素,技能和能力定型后便形成习惯。
洪宗礼先生还有这么一段精彩的描述,语文教育就是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获得方法,养成能力和习惯的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语言和思维同步发展,最终达到全面发展语文素养的目标。
尽管新课标回避“训练”两字,但事实上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每天都在创设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参与历练中习得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习惯。
李老师的这堂课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对文本中出现的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的语文知识,如省略号和双引号的特殊使用,李老师处理得甚是巧妙。在引导学生梳理段落和“故事”的时候,不失时机地作出解释,契合了学习者的内在需要。在词块教学中,字音教学扎扎实实,字义理解讲究艺术。或巧妙对话理解“俩”,或联系生活情景理解“烟熏火燎”,或结合字形理解“剖”,或通过表情暗示理解“赞许”。你看,李老师的教学手段多么丰富。
再看字形教学,或利用原有的学习经验识字,或通过形近字进行比较识字,或抓住形声字的特点识字,对于几个难写的字,李老师化足工夫,边示范边指导,还不忘提醒孩子养成正确的写字习惯。你看,年轻的李老师真是教学有方又有法。
除此,李老师还十分注重培养概括故事和复述故事的能力。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教者巧设“脚手架”,先是提供特定的句式,根据情节的发展,有条理地概括故事内容。然后在大屏幕上出示插图,提供大量的词语,鼓励学生尽可能用上这些课文中的词语来具体复述“争论的故事”。
由此可见,在短短的四十分钟之内,语文学科所涉及到的字词句段篇等本体论知识,通过卓有成效的语言实践活动,都一一落实到位,真正体现了洪宗礼先生提出的“语文教育链”思想,可以称得上是一节高效的语文课。
第五篇:三年级语文《争论的故事》备课参考
三年级语文《争论的故事》备课参考
导航台
一、课文主要内容及思路导读
“争论”就是各执已风,互相辩论。你和别人争论过吗?为什么事争论?争论的结果如何?有兄弟两为大雁是煮了吃还是烤了吃而争论,你猜结果怎么?结果,大雁既没煮了吃,也没烤了吃。怎么回事?
这篇课文写盛老师给同学们讲兄弟俩争论的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受。说明做事应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贴误时机,一事无成。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可惜这时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写盛老师讲故事。故事讲的是兄弟两看见大雁不去射,反而争论如何吃大雁,还跑到村里去找人评理,哥哥说要把大雁煮了吃,他认为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味道,弟弟说要把大雁烤了吃。他认为烤了吃,皮香肉嫩,味道鲜美。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情况下,他们跑去找村里人评理。大家建议把大雁剖开,煮一半,烤一半,不就两全其美了吗?只可惜这时大雁早已飞走了,煮、烤都不可能。
第二部(从“故事讲完了”到结束)主要写同学们交流感想。通过学生之口来告诉我们这个故事的道理: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时机,不要因为没有意义的争论浪费时间。
讲故事
明道理
精品屋
二、课文精彩片断欣赏
片 断 点 评
用来填饱肚子
不认为正确
兄弟俩谁也说服不了谁。
[欣赏]
这兄弟俩以打猎为主,射下大雁是用来填饱肚子的,所以“射”非常有必要。但大雁“从他们的头上飞过”,“飞”说明大雁不是静静地等在那里,它是活动着的,所以时间非常紧迫,不可耽误。但这兄弟俩却为着还没有射下的大雁争论如何吃法,竟然还争得头头是道,不分胜负,让人发笑。
金手指
三、表达方法提示
这篇课文大量运用人物语言,以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通篇只有首尾两个自然段不是人物的语言。所以对话是这篇课文的特点。
在刚刚开始学与作文时,老师就教给同学们人物对话的形式。
×××说:“......”。
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提示语放在前面。随着同学们的熟练掌握,老师又教给同学们另外两种,提示语放在后面和中间。
“......”。×××说。
“......”,××说,“......”。
提示语放在后面,点句号。提示语放在中间点逗号。一些同学在运用时有些混淆,认为说后面都应点冒号。其实提示语放后面,一句话已经结束了,当然点名号。提示语放中间,如果“说”后面点冒号,那么前面一段引号里的话和后面一段引号里的话就不是一个人说的了,你把它(提示语)看作句子的中间一部分,后面还有,理所当然地点逗号。这样理解是不是简单些。
同学在读这篇课文时,是不是已经发现课文中的很多对话没有提示语。
“这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不是他们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都白白浪费了。”
“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这段对话没有提示语,是因为话语接得比较紧凑,每句话分别是谁说的并不重要,重点在话的内容,所以没有提示语,还有一种情况也不需要提示语,那也是话语接得比较紧凑,再加上上文的提示,没有提示语。也能分清每句话分别是谁说的。
现在,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四种形式描写了物的语言,对话,要注意及时巩固复习哦!
益智园
四、创新与实践
1、在“金手指”里,我们了解人物对话的四种形容,你能否学着这篇课文中没有提示语的对话进行对话片断的小练笔,可以写同学们的争论,也可以写大街上,公共汽车上,菜市场里的人物的语言。
2、故事的兄弟俩教训了吗?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你猜他们会怎么做?请你续编《争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