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0.3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反思
从20号下午抽到课题《10.3平行线的性质》后,我就觉得这一课题是对我的一次很大的挑战,因为本次参赛选手都是优中选优的,在教学工作中肯定都总结了一定的教学经验,起码对教材非常熟悉。而我呢,对初一教材新课讲授却是第二次,第一次还是2005年,这与熟悉教材的同行们比较,就是一个挑战。对于本节课的处理我也一直纠结,第一个纠结的地方就是课件的制作,以前上课我都喜欢用PPT做课件,本次比赛,我就想在课件制作上求不同,大胆地尝试用flash做课件,是熟练地用PPT还是求新用flash?到底哪一个选择更成功,这使我有点纠结,最终我还是选择后者;第二个纠结的地方,时间紧,又是借班上课,抽到课题后,只有一晚上时间准备,既要书写教学设计,又要制作课件,还要熟悉学生认知情况,对于我来说又是一大挑战。想三者都做到最好,我能力有限,很难办到,所以我最终选择精心准备教学设计,求新制作好课件,就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情况。
45分钟很快结束了,但这节课却带给了我很多的反思。
我比较满意的是:
1、教学目标基本实现,新课程标准下,过程与方法的教学,通过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基本达到,我的教学设计基本完成;
2、flash制作的课件完成的比较顺利,尤其在例题讲解中,flash制作的图形分离,使学生一目了然,把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动态的图形运动展现出来,让学生轻松接受,这也为初一学生今后学习图形平移变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学生知识掌握的反馈信息也基本达标,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从复杂图形中去找简单的基本图形,然后运用本节课学习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这次的同课异构形式的比赛活动,让我在学习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①自身对课程内容的讲解时缺乏灵活性;
②逻辑语言的表述有时不够明确,引导学生时语言不够到位;
③由于时间紧,课前没有展示课件,我认为初一的学生与小学生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在制作课件时采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展现内容,给学生的观察带来不便,影响了学生的参与度,有点华而不实。本节课的效果证明,我的两个纠结都选错了,忽略学生的学情使本节课的师生互动,配合默契程度很低,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用flash让课件展示地点固定比较单一,一味的求新求异结果却适得其反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总之,同课异构虽然只是一节课,但通过这一节课的互相学习与分析让我更加清楚了数学教学的内涵与方式,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这样的学习中来。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非常感谢市教研室的领导孙彦主任,何承全主任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也非常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辛勤参与与大力配合,为我们青年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种机会的锻炼下,我一定能够迅速成长,以更优异的表现胜任数学教学工作。
第二篇:10.3平行线的性质(第一课时)
10.3平行线的性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理解它们的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
2、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说理。
3、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4、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让学生树立科学态度,学习探究方法。
5、在平行线性质的学习中,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鼓励他们积极探究,与他人合作交流,体会几何中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有着内在的联系。重点:
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章的推理和计算。
难点: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会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的混合应用。预学案;
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2、画图说明三线八角。
3、利用不同的方法探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度量、剪裁叠合等)
4、利用同上的方法探究性质2和性质3。
5、对于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分别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6、对于平行线的三条性质的理解应用各举一个例子。
第三篇:平行线性质教学反思
平行线性质评课材料
内乡初中数学组:靳小燕 本节课首先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回顾前面学过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说出它们的已知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2、把这三句话的已知和结论颠倒一下,可得到怎样的语句?它们正确吗?
这样通过复习旧知,引出新知,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针对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紧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学习的平行线的画法,画出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作出截线,找出其中的同位角,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验证同位角之间的关系,学生说出可以用度量的方法或剪切的方法来验证,然后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方法进行验证,把验证的结论告诉大家,从而得出平行线的性质一,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了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增加了学习兴趣。再让学生用“∵”、“∴”的推理形式,也就是数学符号语言的形式把性质一表示出来。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符号感。
另外两个性质让学生想办法验证,再利用性质一来推导,加强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成功之处:
1、这节课是在学生已学习习近平行线判断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所
以我通过创设一个疑问:能不能通过两直线平行,来得到同位角相等呢,自然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平行线性质的探索。
2、整个课最突出的环节是平行线性质的得到过程,事先让学生准备好白纸,三角板,在上课时学生通过自主画图进行探索,得到猜想,再通过验证发现的。即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结论,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心。在探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时,要求全体学生参与,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交流与合作。
3、在教学中,设计了知识的拓展环节,加深了学生对平行性质的理解。
4、在练习的设置过程中,从简到难,由简单的平行线性质的应用到平行线性质两步或三步运用,学生容易接受。
这节课存在的问题:
1、在上课过程中,担心学生由于基础差,不能很好的掌握知识,所以新课教学时间过长,学生练习时间短。
2011年12月20日
相交线教学反思
松坝学校教师:刘学刚 课的开始,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了平行线,我从观察街道上的十字路口,展示两条路相交的情景,引入课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亲切感,同时也把学生推向主体学习地位。这为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做了铺垫。
在课堂中,让学生回顾角的知识,让学生从角的顶点和两边入手去寻找对顶角的特征,让学生有明确的方向向教学目标靠拢。在寻找对顶角的练习中明确指出两条相交线就可以组成两组对顶角,这为最后的合作探究奠定了基础。在探究对顶角的性质的时候,引导学生从已学的知识推倒对顶角相等,这符合学生的思维学习过程。在讲解例2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并让学生分析解题的思路,并将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答案进行结合并板演,这为习题的解题过程书写提供了格式。在合作探究时,先告知学生在寻找对顶角组数时应先明确两条相交线就可以组成两组对顶角,这与前面前后呼应,最终总结出寻找对顶角的方法。最后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使学生回顾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起到强调巩固作用。
此外本节课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
1.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的思考时间较少,只有程度较好的学生思考出来,大部分学生都还在思考中。
2.欠缺对“学困生”的关注,没能用更好的语言激发他们。
3.没能让每位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发表自己的观点。
4.没能进行很好的知识延伸和拓展。
5.合作探究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大多数学生还是没能研究出结果。
2011年3月5日
第四篇:《平行线性质》教学反思
《平行线性质》教学反思
本节课首先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回顾前面学过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说出它们的已知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2、把这三句话的已知和结论颠倒一下,可得到怎样的语句?它们正确吗? 这样通过复习旧知,引出新知,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针对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紧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我们学习的平行线的画法,画出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作出截线,找出其中的同位角,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验证同位角之间的关系,学生说出可以用度量的方法或剪切的方法来验证,然后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方法进行验证,把验证的结论告诉大家,从而得出平行线的性质一,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了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增加了学习兴趣。再让学生用“∵”、“∴”的推理形式,也就是数学符号
语言的形式把性质一表示出来。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符号感。
另外两个性质让学生想办法验证,再利用性质一来推导,加强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成功之处:
1、这节课是在学生已学习习近平行线判断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我通过创设一个疑问:能不能通过两直线平行,来得到同位角相等呢,自然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平行线性质的探索。
2、整个课最突出的环节是平行线性质的得到过程,事先让学生准备好白纸,三角板,在上课时学生通过自主画图进行探索,得到猜想,再通过验证发现的。即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结论,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心。在探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时,要求全体学生参与,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交流与合作。
3、在教学中,设计了知识的拓展环节,加深了学生对平行性质的理解。
4、在练习的设置过程中,从简到难,由简单的平行线性质的应用到平行线性质两步或三步运用,学生容易接受。
这节课存在的问题:
1、在上课过程中,担心学生由于基础差,不能很好的掌握知识,所以新课教学时间过长,学生练习时间短。
2、由于课堂练习时间短,所以学生在灵活运用知识上还有欠缺,推理过程的书写格式还不够规范。
第五篇:平行线性质教学反思
平行线性质教学反思
平行线性质教学反思1
4月6日在我校召开了一场有关于高效课堂的研讨会,应区教研室要求,我上了一节示范课。本节课我选择了一节有关于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应用课。
我理解的高效课堂应该是教师对学生数学思想的正确引导和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回顾——说一说,利用课本例题1对平行线判定的方法进行复习,增加了自己提问同伴回答的环节,提高了对本例题的要求,从方法、观察图形上对学生进行指导。
第二环节,应用知识——做一做,利用课本中的例3对平行线的性质进行复习,增加了求任意夹角的环节,为进一步的两到三步证明奠定基础。
第三环节,总结方法——辨一辨,总结方法中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图像,明确每个图像中角与线的位置关系。
第四环节,深化提高——想一想,尝试用两步证明去解决一道关于命题的'证明,让学生从中体验逻辑推理,一题多解,以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第五环节,层层递进——考一考,对学生当堂所学内容进行检测,在书写过程中体会证明的逻辑关系,对学生的书写格式加以规范。
反思:能够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能够参与到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效果较好。
需要改进的方面:在第一环节中的讨论应更具有多样性,给出例1的图形后应该将这道题目彻底放开,学生通过观察图像,自然得出由角相等得到线平行,或者由线平行得到角相等。老师应将学生回答的问题在黑板上板书并按性质和判定两类分开,按这样的方式比之前的设计应该更好一些。
平行线性质教学反思2
这节课通过复习这节课平行线的判定,利用逆向思维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本节课最主要的环节是平行线性质的探究过程,事先让学生准备好作业本纸,三角板,在上课时学生通过自主画图进行探索,得到猜想,再通过验证发现结论。计划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结论,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但没有想到的是有的同学画平行线不准,有的度量角有误差,他们没有按教师的预设得出正确结论,当时我深感困惑,不知该不该向他们做出解释,做吧,教学内容不能如期完成,不做吧,他们的结论与平行线的性质相悖?这样的探究活动是否弊大于利?再说量角时有的同学只量了两个角然后利用对顶角、邻补角的关系算出其它角,而有的同学将八个角一一度量,这形成了时间上的差异,为此,教师是否应该提醒学生只量其中几个角。总之,我总感觉大部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不高,是否因为结论容易得出而无需探究,还是问题设置的不合理?
在困惑之余,回首整节课,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下的“三大转变”:
① 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猜测、推理得出结论。
② 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③ 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 “流畅、开放、合作”为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平行线性质教学反思3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成功之处:
1、这节课是在学生已学习习近平行线判断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我通过创设一个疑问:能不能通过两直线平行,来得到同位角相等呢,自然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平行线性质的探索。
2、整个课最突出的环节是平行线性质的得到过程,事先让学生准备好白纸、三角板,在上课时学生通过自主画图进行探索,得到猜想,再通过验证发现的。即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结论,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心。在探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时,要求全体学生参与,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交流与合作。
3、在教学中,设计了知识的拓展环节,加深了学生对平行性质的理解。
4、在练习的设置过程中,从简到难,由简单的平行线性质的应用到平行线性质两步或三步运用,学生容易接受。
这节课存在的问题:
1、在上课过程中,担心学生由于基础差,不能很好的掌握知识,所以新课教学时间过长,学生练习时间短。
2、由于课堂练习时间短,所以学生在灵活运用知识上还有欠缺,推理过程的书写格式还不够规范。
平行线性质教学反思4
这节课整体来说效果还可以,大多数同学都能够运用平行线的三个性质进行说理,但也发现一些问题:
1归纳性质时,可建立图形与符号之间的联系。板书中只写了性质的文字表述以及符号语言的表示方法,而图形只在屏幕上展示了一下,如果能够将三个性质在同一个图形中表达出来的话,学生对性质的记忆就更为方便。
2在教学过程中,巡视度不够。在教学过程中,我喜欢用小组长批改的`形式,原以为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在课堂上发现,有的小组长在批改时,只知其然,而不知道该怎么讲解。
3错过教学资源。有两个同学到前面板演时,都出现了缺少依据的情况。自以为简单,
所以我当时的想法是学生忘记写了,因此在讲解的时候,我只是轻描淡写的让学生给补充上了,而没有讲为什么要写这条依据。
4对学生的估计不够。在“复习旧知”环节,原计划是让学生口述完成说理过程,可学生的反应没有我预想的那么快,其实这时候我就应该放慢下来,让学生以手写的方式来代替,可是考虑到时间,我还是让学生口述完成的,这为后面的探索过程埋下了隐患。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针对以上几点问题,我有如下改进措施:
1备课充分。在备课时从不同班级的学生情况出发,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
2抓好课堂时间。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侧重基础,勤动脑,多练习。巡视时侧重那些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慢的那部分同学。
3抓住课堂教学资源。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
平行线性质教学反思5
通过磨课集思广益,统一了独学、对学、群学的认识,对自身教学设计思路和理念有很大提升。下面针对第二节课进行磨课反思如下:
本节的亮点
1、复习提问时,采用对学方式让师友互考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分钟后,提问学友。学生对学的时效性较强。都想给小组加分。
2、在探究平行线的性质时,让学生画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观察构成的同位角有什么数量关系?你是怎么得到的?给3分钟小组群学。学生探究出4种方法:1是用三张纸条摆成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平移一条平行线与另一条重合,得到同位角相等。2是通过画平行线观察平移三角板即是使同位角相等的过程。3是画好图后,用量角器测量同位角,可得两角相等。4是画好图后,把其中一个同位角剪下放到另一个角上可发现它们相等。但只演示了前两个方法,后两个没有全班交流。这两个演示非常形象、具体的展示了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使学生很容易接受。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条件下,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进行度量,在有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动脑分析
总结
出结论,不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多种方法开阔了学生思维,拓展了思路。教师又追问: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同位角还相等吗?一名学生板演画出两条相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构成的同位角是不相等的。让学生明确性质的前提条件必不可少。
平行线性质教学反思6
本节课研究的内容是平行线的性质,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判定直线平行的条件之后来进行学习的。因此,在引入环节,就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从复习判定直线平行的条件入手,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平行线性质的探究。
本节课着重突出了平行线性质的探究过程。通过学生自主测量,猜想、验证,让学生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自己发现,并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了教学活动,充分挖掘知识内涵,引导学生体会平行线性质与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密切联系。
需要注意的地方:
(1)对两直线不平行时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关系的探究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有助于区分性质与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有必要加强。
(2)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应该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不要由老师的包办代替了学生的思考。
(3)本课设计的内容较为丰富,在实际使用时,可根据教学班的实际情况进行选取。
平行线性质教学反思7
回顾《平行线的性质》这节课的教学,收获颇多,遗憾不少,真的需要静下心来反思一下。
这节课的重点是平行线性质的探索,难点是平行线性质的应用。我通过复习“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引出课题,让学生大胆地猜想,结合三线八角,辨识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为接下来性质的探索和应用打下铺垫。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使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让学生动手画三线八角,通过测量,剪剪拼拼,验证某一对同位角是否相等,让学生体会这一结论的正确性。接着,通过量和算的方法,另外两个性质也易验证。这时,定理的猜想和实证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从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连续性考虑,我让学生利用性质1去说明性质2和性质3,及时总结性质和符号语言。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体现师生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如要真正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必然先要学会它的应用,在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例题:直接应用型;先判定后应用型;判定性质混合型。直接应用型侧重学生符号语言的规范表达,复杂类型的例题侧重对学生证明思路和方法上的引导,这两方面都是几何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我先从一个
简单的图形出发,对图形和条件作一定的改变,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数学学习离不开练习和反馈,小结完成后进行目标检测,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从总体设计上,我觉得教学环节基本合理,重点难点突出,课标要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观,但课堂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在本课教学中我感觉有两个地方值得推敲:一我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普通话不够标准。这是今后要避免和改正的,加强教学语言的备课。还要多听课,取长补短。力争做到精讲精练。二是整节课的节奏前半段不够紧凑,后面对时间的感觉又错了,以为时间不够,结果在关键部分没有展开让学生探究推理。这是这节课最大的缺憾。
教学设计的“预设”和教学内容的“生成”是一个动态、不可测的过程,由于对教材和学生的“预设”不到位,我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一直被某些环节的处理而纠结,例如例题的选取,例题的讲解,如何分析才能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灵活处理课堂“生成”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推行新课程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教学,通过对这节课的自我反思,我深感自身的不足,也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力争使自己的课堂一步步成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魅力课堂”。
平行线性质教学反思8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反思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它的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本,所以加强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及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这次的同课异构形式,让我在学习中发现了自己做课内容上的不足,也教学过程中找到了教学方法的欠妥当,而且在冯老师的指导下,了解了本节课内容的实质,并学会了分析、深挖教材的方法。基于我所备课的内容,我对这节课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反思,并颇有收获。
一、教材分析
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教师的教学内容及合理性仍然要依靠教材,而不能脱离教材,所以对于一名青年教师来说,深刻挖掘教材是我首先也必要做的一件事,只有深刻发现教材的安排特点,掌握教材安排的用意,才能更好的去理解掌握并传授给学生。教材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层层递进,所以深挖教材,把握教学重难点并合理分配课时,能够使学生对于内容的理解更深刻清晰。在平行线的性质第一课时中,重点内容为平行线性质的探究及应用,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应将着眼点放在学生对性质的理解上,并强化学生基于性质之上的应用,使学生掌握并进行实际应用。并在挖掘概念的过程中提炼出内容的实质并注重知识的落实。
二、课标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活动的发展依照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的过程进行,由问题的特殊性转化到一般方式上,从而得出问题的'结论。这样的活动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并能够清晰的展示问题的思考过程,所以在授课时要严格贯彻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思想,这样便提示了我们掌握课标的重要性。
在平行线的性质一课中,教师采用数学活动让学生发现结论也可按照先观察一组角∠3与∠6的位置关系,然后动手实验度量出他们的度数并给出猜想,最后再另画一条直线d与直线a、b相交,去验证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通过这样的方式展开研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更清晰、深刻的掌握平行线的性质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性质教学反思9
课程理念认识: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分别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中522和531的知识。
虽然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过平行线,都能正确的认出平行线并且会画平行线,但是他们还不具备用数学语言进行说理的能力。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是学生在中学阶段首次遇到的具有严格证明步骤要求的几何知识。学好这两节知识对学生用演绎推理方法证明几何图形的性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材对这两节课的知识要求是,能够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能够从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角度考虑平行线的性质。而且平行线的性质是在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的基础上进行的。
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在实际运用中很容易混淆。
如下题:
A D
C
(1)因为∠ABD=∠BDC,所以 AB ∥ CD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因为AB ∥ CD,所以∠ABD=∠BD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个题目的理由很多学生会写混,条件、结论分不清楚。
一、对教材的教学顺序进行了调整,使知识更具体。
针对上面出现的问题,教学中,我对教材的教学顺序大胆进行了调整试验。我所教的`平行班有2个,我在2个平行班级的一个班先学习532命题、定理,后学习531平行线的性质;一个班级按照课本的顺序学习。我觉得两个班级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区别很明显。
平行线的性质是在学习习近平行线判断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学习习近平行线的性质时,我通过创设一个疑问串:①能不能通过两直线平行,来得到同位角相等呢?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与“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这两个命题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你如何区分与他们?由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平行线性质的探索,避免平行线性质和平行线判定的混淆。
学生在学习了命题、证明之后,对于一个命题,能正确的说出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对于命题的题设在前结论一般在后也能有个清楚地认识。所以回答引入的问题②很简单。在实际运用中,如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在学习了命题的有关知识之后,学生可以辨认出题设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一组同位角相等,结论是这两条直线平行。这样学生就知道,这个命题的结论是两直线平行。在填写每一步的理由时发生混乱的情况就少了。
二、充分利用和教具进行展示使知识更直观。
教学平行线的判定时,利用三角板和直尺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的方法,来探究在同位角满足什么条件的情况下,两直线平行。使学生感知在三角板的平移过程中,同位角不变从而得到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再进一步把同位角利用其“对顶角”、“邻补角”转换出“内错角”、“同旁内角”。
在展示完毕后,我详细写出判断的过程,即初步的解答、证明过程,给学生一个印象,免得大家对数学证明过程产生恐惧心理或是无根无据的写,不知道何因得何果。特别是有意识的在条件和结论部分强调,使学生体会体检和结论的不同。
然后发挥小组优势,小组同学一起画图体会,当“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时,才能得到两条平行线,强化理解记忆。
三、教师板书、学生板演的作用要发挥。
因为是刚刚接触几何证明题,学生在步骤的书写上难免感到无从下手,我在教学中采用的是集体口头先仿写我的解题步骤,或是仿写例题的解答步骤,或是仿写同学中写的比较好的解答步骤,我再出示一个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自己独立书写解答步骤,做到慢慢的,逐步的完全放手给学生们!
练习题由易到难分层布置,做完后先小组成员一起对组员的解题步骤进行审查,再在班级中展示。大家一起来发现步骤中的优缺点,互相学习。
教学中的不足
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在练习中,我对练习的难度把握的不是很理想,深入的过多,造成了一些中下游学生的学习障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先做好全面教学,再对优生拓展提高。
平行线性质教学反思10
七学年备课组组织了本学期第一次磨课活动,由我先设计了学案进行集体备课,明确独学、对学、群学的内容,学习目标等。12日在7年6班上了第一节课,提出三个不足:一是课题探究的内容太多,用时过多,只有通过测量探究猜想过于单一。二是由猜想得出性质后分析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才让学生运用性质1来推导性质2和性质3。给学生造成误解,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理解,已得出了性质还要证明。三是对学内容不明显。经过磨课后,13日在7年5班又上了一节,把课题探究改为先请同学们画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观察得到的同位角还相等吗?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让学生群学找验证方法,使学生思维更活跃。探究出性质1后,利用性质1来证明性质2和性质3,设计两个证明题。这样体现了独学和群学环节,还让学生的思路很清晰。但小组对学时不够深入,缺少学生点评易错点的分析。
通过磨课集思广益,统一了独学、对学、群学的认识,对自身教学设计思路和理念有很大提升。下面针对第二节课进行磨课反思如下:
本节的亮点1、复习提问时,采用对学方式让师友互考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分钟后,提问学友。学生对学的时效性较强。都想给小组加分。
2、在探究平行线的性质时,让学生画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观察构成的同位角有什么数量关系?你是怎么得到的?给3分钟小组群学。学生探究出4种方法:1是用三张纸条摆成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平移一条平行线与另一条重合,得到同位角相等。2是通过画平行线观察平移三角板即是使同位角相等的过程。3是画好图后,用量角器测量同位角,可得两角相等。4是画好图后,把其中一个同位角剪下放到另一个角上可发现它们相等。但只演示了前两个方法,后两个没有全班交流。这两个演示非常形象、具体的展示了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使学生很容易接受。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条件下,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进行度量,在有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动脑分析总结出结论,不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多种方法开阔了学生思维,拓展了思路。教师又追问: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同位角还相等吗?一名学生板演画出两条相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构成的同位角是不相等的。让学生明确性质的前提条件必不可少。
3、先探究出平行线的性质1后,给出两道证明题,(1题如图,已知a∥b,求证:∠2=∠3.
2题已知a∥b,求证:∠2+∠4=180°)。先让学生独学,有了一定想法后,再对学、群学。但此处对学不明显。让学生通过证明得到另外两条性质,发展了学生逻辑思维,增强了主动学习的意识,目的性很明确。
4、用一个版块,结合同一个图形,板书课前复习的平行线的判定和通过证明得到的平行线的性质的推理格式,加以对比,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何不同?通过有形的具体实例,使学生在有了充足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总结出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不同。判定是由两角相等或互补的数量关系推出两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性质是由两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推出两角相等或互补的数量关系。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三者相结合,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板书设计很合理,清楚,有利于学生对比、思考。
5、为了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判定?什么是性质?我又安排了一个小游戏,猜猜他是谁?举出一名学生的特点,让大家猜,点出这个过程就是判定。指出一名学生王子超,让其他学生说他有什么特点?点出这个过程就是性质。通过这样的类比通熟易懂,学生接受较好。
本节的不足及改进措施1、我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还有一次口误。这是今后要避免和改正的,加强教学语言的备课。还要多听课,取长补短。力争做到精讲精练。
2、在师友对学时,没有训练师傅点评知识点的易错点,易混点。今后在培养学生点评上下功夫。多给学生展示发挥的空间,激发学生勤于深思、善于总结的学习潜能。
3、讲解和展示练习的时间不够,讲评由老师代劳,没时间让学生纠错。今后在教学中关注时间的合理安排。
平行线性质教学反思11
1、这节课是在学生已学习习近平行线判断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我通过创设一个疑问:能不能通过两直线平行,来得到同位角相等呢,自然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平行线性质的探索。
2、整个课最突出的环节是平行线性质的得到过程,事先让学生准备好白纸,三角板,在上课时学生通过自主画图进行探索,得到猜想,再通过验证发现的。即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结论,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心。在探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时,要求全体学生参与,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交流与合作。
3、在教学中,设计了知识的'拓展环节,加深了学生对平行性质的理解。
这节课存在的问题:
1、在上课过程中,担心学生由于基础差,不能很好的掌握知识,所以新课教学时间过长,学生练习时间短。
2、由于课堂练习时间短,所以学生在灵活运用知识上还有欠缺,推理过程的书写格式还不够规范。
3.课前准备较匆忙,选择的练习题难度较大 学生完全晕了,把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平行线的性质混淆了
4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不会找,三条直线找不出来
评课记录
王海燕老师:在讲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时,没有清晰的点出三条直线分别是什么,导致学生在找角的时候,乱七八糟,思维混乱:题目过难,练习题出的不合理,本节课内容过多。
张华老师:在导入的时候,过于仓促,没有把性质讲透彻。初一几何题目应该以简单为主,让学生慢慢入门,使其对几何产生良好的兴趣。我在上课时题目出得较难。
刘维红老师:在讲平行线的性质的时候,应该把它与平行线判定做一下比较,否则学生易混淆。
平行线性质教学反思12
①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动态地展示同位角的`关系,激发学生自觉地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②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③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平行线性质教学反思13
《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的复习课是在学习这两部分知识之后,针对学生在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区别上以及几何简单推理表述上仍存在困惑,而精心设计了这一节课的导学案。
一、导学案设计如下:
1、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区别;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并且会运用它们进行简单推理和计算。教学重难点是: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别和简单的'几何推理过程的书写。
2、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首先安排的是自主学习部分,以填空的形式。再次让学生认清“角的数量关系”与“线平行”相互转化的几何思想,进一步明确由“角数量关系”得到“线平行”要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反过来,由“线平行”得到“角数量关系”要运用平行线的性质;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两者在的“条件”和“结论”恰好相反。
接着安排的是巩固提高练习。在学生明确判定和性质内容和区别之后,让学生试着书写几何推理过程。该部分的题难度逐步提升,并且设计了一题多解的类型,开动学生脑筋,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于能够灵活地将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进行简单的转化。
再者安排了提高练习,目的是照顾中等生,让他们通过本节课也有一定的提高。
最后是测评反馈,目的是通过本节课学习,了解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这节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导学案内容设计上,测评反馈较简单,起不到测评效果;
2、几何问题解决上,对已知条件分析不到位,导致学生不知如何运用已知条件,推理思维重视不够;
3、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不懂得如何进行讨论,讨论的作用起不到;
4、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上不到位;
5、驾驭课堂能力差,学生学习热情不能很好地调动;
6、教学语言不够简练,教学心理紧张。
三、今后努力方向:
一方面,在教学上认真钻研课本和新课标,抓教学内容的本质;多做一些练习,揣摩教学重难点,抓住出题方向,总结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要立足于学生,站在学生立场上去备课去设计教学过程。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地练习,不要急于求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注意分析和解决问题方法的总结。最后,在自身素质上,多听课,多向其他教师请教,不断学习,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还需养成会反思、勤反思的习惯,不断思考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总之,通过这次公开课,自己感触颇多。一方面暴露出自己有好多不足,另一方面说明自己的成长空间还很大。最后这篇反思就以这句诗结尾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平行线性质教学反思14
第五章平行线的性质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习近平行线的条件之后来进行学习的。因此,在引入环节,就充分考虑到学生已经具备的这一知识基础,从回忆平行线的判定入手,创设一个疑问来激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平行线性质的探索。
本节课最突出的是平行线性质的得到过程,不是教师将学生听得到的,而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实验、验证发现的,即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发现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的,这对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心都很有好处,而两次探索情景的.引导又不尽相同,第一次探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着重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到探究活动中来,因此先安排了一个“探究步骤的”探索,而第二次探究“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则更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自主、自控学习过程。
知识的拓展部分又助于学生加深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区分性质与判定方法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对三个性质之间内在的联系的理解,同时也是为平行线性质的运用大好基础。
平行线性质教学反思15
从20号下午抽到课题《10.3平行线的性质》后,我就觉得这一课题是对我的一次很大的挑战,因为本次参赛选手都是优中选优的,在教学工作中肯定都总结了一定的教学经验,起码对教材非常熟悉。而我呢,对初一教材新课讲授却是第二次,第一次还是20xx年,这与熟悉教材的同行们比较,就是一个挑战。对于本节课的处理我也一直纠结,第一个纠结的地方就是课件的制作,以前上课我都喜欢用PPT做课件,本次比赛,我就想在课件制作上求不同,大胆地尝试用flash做课件,是熟练地用PPT还是求新用flash?到底哪一个选择更成功,这使我有点纠结,最终我还是选择后者;第二个纠结的.地方,时间紧,又是借班上课,抽到课题后,只有一晚上时间准备,既要书写教学设计,又要制作课件,还要熟悉学生认知情况,对于我来说又是一大挑战。想三者都做到最好,我能力有限,很难办到,所以我最终选择精心准备教学设计,求新制作好课件,就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情况。
45分钟很快结束了,但这节课却带给了我很多的反思。
我比较满意的是:
1、教学目标基本实现,新课程标准下,过程与方法的教学,通过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基本达到,我的教学设计基本完成;
2、flash制作的课件完成的比较顺利,尤其在例题讲解中,flash制作的图形分离,使学生一目了然,把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动态的图形运动展现出来,让学生轻松接受,这也为初一学生今后学习图形平移变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学生知识掌握的反馈信息也基本达标,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从复杂图形中去找简单的基本图形,然后运用本节课学习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这次的同课异构形式的比赛活动,让我在学习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①自身对课程内容的讲解时缺乏灵活性;
②逻辑语言的表述有时不够明确,引导学生时语言不够到位;
③由于时间紧,课前没有展示课件,我认为初一的学生与小学生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在制作课件时采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展现内容,给学生的观察带来不便,影响了学生的参与度,有点华而不实。本节课的效果证明,我的两个纠结都选错了,忽略学生的学情使本节课的师生互动,配合默契程度很低,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用flash让课件展示地点固定比较单一,一味的求新求异结果却适得其反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总之,同课异构虽然只是一节课,但通过这一节课的互相学习与分析让我更加清楚了数学教学的内涵与方式,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这样的学习中来。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非常感谢市教研室的领导孙彦主任,何承全主任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也非常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辛勤参与与大力配合,为我们青年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种机会的锻炼下,我一定能够迅速成长,以更优异的表现胜任数学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