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无相禅师和打水车青年美文
无相禅师行脚时,因口渴而四处寻找水源,这时看到有一个青年在池塘里打水车,无相禅师就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
青年以一种羡慕的口吻说道:“禅师!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红尘,我肯定会跟您一样出家学道。不过,我出家后不会像您那样到处行脚、居无定所,我会找一个隐居的地方,好好参禅打坐,而不再抛头露面。”
无相禅师含笑问道:“哦!那你什么时候会看破红尘呢?”
青年答道:“我们这一带就属我最了解水车的性质了,全村的人都以此为主要水源,如果有人能接替我照顾水车,我就无牵无挂,我就可以出家,走自己的路了。”
无相禅师问道:“你最了解水车,我问你,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离开水面会什么样子呢?”
青年答道:“水车是靠下半部置于水中,上半部逆流而转的原理来工作的,如果把水车全部漫在水里,不但无法转动,甚至会被急流冲走;同样的,完全离开水面也不能车上水来。”
无相禅师说道:“水车与水流的关系不正说明了个人与世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完全入世,纵身江湖,难免不会被五欲红尘的潮流冲走;倘若全然出世,自命清高,不与世间来往,则人生必是漂浮无根。同样,一个修道的人,要出入得宜,既不袖手旁观,也不投身粉碎。出家光看破红尘还是不够,更要有普度众生的宏愿才好。出世与入世两者并立,这才是为人处世和出家学道应该持有的态度。”
青年顿悟,并决心继续打水车。
第二篇:第二单元:《森林水车》、《打枣》
《森林水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听赏乐曲《森林水车》,感受乐曲主部与插部不同的音乐形象。2.能记忆乐曲主部主题,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乐曲的结构图式。3.认识民族乐器唢呐,能辨别大、小唢呐的音色 教学重、难点
1.聆听乐曲,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乐曲的结构图式。2.教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乐曲。教材分析
这是德国作曲家艾伦贝格创作的名曲,与《在钟表店里》《森林中的铁匠》并列为三首著名的描绘性的标题乐曲,音乐形象鲜明生动,描绘了森林景色和森林中水车转动声及人们欢乐的心情,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
乐曲采用回旋曲式,曲式结构为:
“序曲 A(主部)B(插部一)A C(插部二)A 结尾”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部分
1.教师以水车图片及乐曲前奏中的水车音响引入乐曲《森林水车》。
2.如果班里有农村的学生,可请他们介绍水车的作用。
二、听赏乐曲主部主题A 1.播放乐曲《森林水车》主部主题A,学生感受主题音乐形象,边听边看曲谱(黑板或投影上有主题曲谱)。教师提问:
(1)主题A的节奏是舒缓的还是密集的?(比较密集)(2)主题A是由什么乐器主奏的?(小提琴)
2.再次播放乐曲《森林水车》主部主题A,并提问:主题A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回答。
3.再次播放乐曲《森林水车》主部主题A,要求学生进一步熟悉主题旋律。
三、欣赏乐曲 1.初次完整聆听乐曲。
完整播放《森林水车》乐曲,并提问:主题A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三次)
乐曲《森林水车》中,主题A在乐曲中出现了三次。除主题A外,乐曲还有序奏、两个插部(分别用B、C来表示)和一个尾声构成。下面我们先听序奏部分。2.听赏乐曲序奏。
播放乐曲《森林水车》序奏部分,学生感受音乐形象,边听边看曲谱。教师提问:
(1)师:序奏部分穿插了什么音响? 生:小鸟的鸣叫。(2)师:序奏部分的节拍是几拍子?序奏部分的节奏是舒缓的还是密集的?
生:八六拍、舒缓的。(3)师:你联想到什么景象? 3.听赏插部B。
播放《森林水车》插部B并提问:
(1)师:插部B是由什么乐器主奏的?(生:长笛)(2)师:你联想到什么景象? 4.听赏插部C。
播放《森林水车》插部c并提问:
(1)师:插部C是由什么乐器主奏的?(生:木管与弦乐)(2)师:你联想到什么景象? 5.再次完整听赏乐曲。
播放《森林水车》。乐曲播放结束,教师请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乐曲的结构(可以用颜色、图式等方式)。
用图式表示,可以有多种方案,但教师应注意:主部主题A应该用同样的符号或标记来表示,而插部B、C应该用不同的图式来表示。序奏和尾声也各不相同。如: „„ □ ○ □ △ □ ≈
用颜色来表示乐曲的结构,道理与用图式表示相同。主部主题A应该用相同的颜色,而插部B、C应该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乐曲为回旋曲式,正确的曲式结构为: 序奏 A(主部主题)B(插部一)A C(插部二)A 尾声 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乐曲的结构,只要结构形式与上相同,就是正确的。
四、表现乐曲
1.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个组,每个组积极开动脑筋,分别用不同的方式表现乐曲序奏、主部主题A、插部B、插部C四个部分。学生按照分组,分别讨论。2.分组汇报(以下分组供参考)。
(1)第一组(序奏):用竖笛吹奏序奏部分。(2)第二组(主部主题A):模仿水车运转动作。(3)第三组(插部B):女生的舞蹈。(4)第四组(插部C):打击乐器伴奏。
如果教师、学生能力较强,第四组也可由男生、女生舞蹈来表现:当木管乐器组演奏时,男生舞蹈;当弦乐组演奏时,女生舞蹈,好似男生、女生欢乐地对话。随音乐完整表现乐曲。注意:
①因乐曲序奏部分是G调,如果用C调竖笛吹奏,与乐曲调高不符。故乐曲序奏部分,教师不播放录音,让学生吹奏竖笛替代。②播放《森林水车》主部主题A开始,学生随录音开始表演。
五、课堂小结
乐曲《森林水车》,是由德国作曲家艾伦贝格创作的。这首乐曲与我们曾经欣赏过的《在钟表店里》《森林中的铁匠》并列为三首著名的描绘性标题音乐。它音乐形象鲜明,描绘了森林中水车的转动、人们欢乐歌舞的热闹场面,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打枣》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村到处是丰收的景象,你们看,这两位小朋友和爷爷在忙什么呢?(课件)从图上我们能感觉到,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板书)
1、初听音乐,感受情绪,认识乐器
有一位演奏家用一种神奇的乐器把打枣时欢快的场景描绘的形象生动、惟妙惟肖,你能听出这种演奏乐器是什么吗?(课件))
2、介绍唢呐
唢呐原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于元、金之时传入中国,现已成为中国的主要的民族乐器之一,(课件)唢呐的音量大,音色高亢明亮,还可以模仿鸡啼鸟鸣和人声,擅于表现热烈奔放和欢快活泼的情绪。让我们一起欣赏唢呐独奏《打枣》(板书)(课件)
3、大、小唢呐的音色分辨
这是一首河北吹歌,表现了河北农村,爷爷和孙女儿在庭院里打枣的景象。乐曲给大家带来什么样的感受?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板书)在乐曲《打枣》中,有模仿人物对话的声音,演奏者手里拿着大、小两只唢呐分别模仿爷爷和孙女的笑声和说话声,大唢呐声音比较粗、低沉,小唢呐,声音比大唢呐高亢、明亮,你能听出他们分别模仿的是谁吗?(课件大小唢呐的有声音的分辨)
4聆听乐曲
把听到的所模仿的人物对话的场景用简单的动作模仿出来。可以让学生想象爷爷与孩子们正在讲些什么话,并绘声绘色地说出来。爷爷„„ 孙女„„(课件)
5、观看现在演出唢独奏《打枣》
今天教师邀请了著名的唢呐演奏家姚树田叔叔 为我们演奏《打枣》,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精彩的演出。(课件)
反思:整节课让学生感受到了来自大自然的声音,能够感受声音的长、短、高、低、同时也了解和认识了水车这种劳动工具。对于本节课学生收益良多,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欣赏课还不太适应,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聆听,欣赏,培养学生,尤其是在欣赏能力方面较弱的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
第三篇:和水车作战的人
和水车作战的人
——坚强的鲁迅,痛苦的鲁迅
沈** 整理书架,一摞陈旧的书显得格外刺眼,泛黄的书页,显示它们存在得过于久远。细想,这竟是学生时代,穷得可以,在旧书摊上淘来的宝贝——人教版的《鲁迅全集》。那时好像是为了学习,不得不深入地了解鲁迅。这曾是我最怕的。鲁迅的沉重,在我学历的各阶段,曾几次三番扼住我的呼吸,让我气闷得很。后来,当我由恐惧而生好奇,使我将鲁迅一页页掀开,我忽然感到以前的感觉“全是发昏”。
虽然明了以前全是发昏,但怕还是有的。我非常害怕沉重、怕可憎、可悲的现实的。而鲁迅的每个字都沉甸甸的,并且仿佛是带着笔尖落入纸上,读后,像一只只重锤,撞得心疼,又想一枚枚钢针,直刺得心脏紧成一团。我猜想,一代文学巨匠鲁迅是一个不幸的人,因为,他承受着“直面惨淡的人生”的痛苦。他的痛来自他不能从昏睡中走入死灭。他是思想家,百清百醒。
看看《狂人日记》,他已经愤懑了,在暗中诅咒了。看看《药》,他已经心焦了,他似乎想用针去刺每一个人——醒来吧!醒来吧!再看看《祝福》,他就要提起矛枪,去揭开那厚重的黑幕:给人们自由,给人们阳光,给人们新生!
鲁迅的小说上演的是一个时代的悲剧。鲁迅想用悲戚的呐喊叫醒麻木的国民,震痛最大的是不是他自己呢?不知为什么,在我的脑袋里,总是浮现着这样的一幅画:在鲁迅曾提到的那间铁屋子里,一切混混沌沌,灰蒙蒙的,没有一丝光亮。在这令人窒息的环境中,鲁迅蓬乱着头发,奔走在一群沉沉睡着的,面孔模糊的人群中,不停地摇撼着,呼喊着:“起来,醒来!”仿佛还看见了他额头上浑浊的汗珠,乱而坚硬的头发丛中升腾起青色的烟。他两眼充血,像要喷发出火一样。由于心急如焚,脸颊不停地跳动着。
我想,当鲁迅提笔写些什么时,一定要钻进现实里,细细观察一番的。因此,在他用文字揭露现实的过程中,一定像把自己的心吊起来鞭打一样。他对中国越爱,就越因它的破烂、萎靡而生恨。当他看到大多数的人都在走走停停,彳彳亍亍地蜗行,只有少数人在奔走疾呼时,又怎能不焦灼愤恨呢?真值得庆幸,鲁迅没有畏缩,没有失望,没有停滞,否则那样多的作品不会奔腾着,以巨大的力量撞击着那辆破水车,撞得它摇摇欲坠。
我又想,鲁迅是坚强的,是在凄风冷雨中的竹。这种坚韧,表现在他脸部每一个线条,每一个表情,乃至那头倔强不肯服帖的头发,最终体现在他笔下每一个掷地有声的文字。鲁迅写东西,都是针锋相对的,精辟的,过于现实而又严厉的,像巴尔扎克一样。巴尔扎克把一个奢侈、丑陋、恶臭的法国上层社会告白于读者,而鲁迅将一个笨重、臃肿、麻木的旧中国投给了我们,难怪我是要害怕的。任何人站在那破水车面前都要为它的衰朽气闷。
我很喜欢他辛辣的讽刺和幽默,他使我的胸膛能透进新鲜的空气。《我的失恋》《立论》《狗的驳诘》那有趣的字眼儿,逼真的描述,深刻的寓意,每每读到都使我忍俊不禁,嘻嘻笑出声来。
若非要我说出鲁迅在我心中的一、二、三来却很难。鲁迅,我最害怕的是他的直面现实,而这又恰恰是我最敬佩的。在文字大战中冲锋陷阵的他虽然没有迷失在纷乱的炮火中,却也饱受了攻击与责难。无论怎样,鲁迅是血肉之躯,现实的人,事态炎凉,人情冷暖,他也倍受其苦吧?呼——鲁迅的灵魂是不是已经飞散了呢?可我想,即使他变成烟,变成雾,飘散,也是最沉重的一团。这个和破水车作战的人,他若知晓自己为之奋战的一切——今天的胜利的果实已为所有人品尝,是否也该释然了呢?
第四篇:光,打在你身后美文
高中的时候,我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班里同学给我起了一个外号———小表弟,代表着幼稚、天真、不懂事,也代表着好说话,不会拒绝别人。我不喜欢这个外号。
一次课间的时候,老贺路过走廊,聽到同学这么叫我,随口评论了一句:“嗯,还是很像你的。”奇了怪了,自从老贺说这个外号还不错之后,我也就觉得这个外号还真不错。
老贺是文科重点班的班主任,也是年级所有文科班的英语老师。学校里都是他的传闻:教课很厉害啦,英语口语全市冠军啦,老婆很漂亮啦,每晚要去我们当地最高级的酒店吹萨克斯啦。很多人对此颇有微词:一个老师怎么能去酒店兼职呢?
可老贺每次出现在学校的时候,都很自信,脸上挂着微笑,好像处理别人的议论,于他而言只是掸掸身上的灰尘那么简单。
我很羡慕他,想成为他那样的人。因为崇拜久了,就好像和他很熟一样,以至于鬼使神差地,我鼓起勇气站在了老贺他们班的门口,等着他下课。
高中时的我不是一个敢于发表自己观点和意见的人,但不知为何,看到老贺,我有想表达的欲望。我说:“贺老师,我是理科班的学生刘同。我很想进入您的班。我知道这次考试我还差一些,但是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好的,我知道了。我回去考虑一下,你也不用太着急。”老贺带着微笑说。
后来,当我的名字真的出现在文科重点班的编排表时,我在心里着实激动了一番,并且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可惜进入高二之后,我的成绩依然没明显的起色。我开始躲着老贺,不是因为缺乏自信,而是怕他失望。
老贺似乎发现了我的异样,他也不找我聊天,而是点名让我参加各种课余活动。我的普通话很烂,他偏偏让我参加演讲比赛;我逻辑也不是特别清楚,他偏偏让我组织班级的辩论队;我根本不会跳舞,他偏偏让我和几个男生一起跳民族舞《珠穆朗玛》……
我听课听不进去,每天无精打采,觉得世界全是黑的,唯一的光,可能就是老贺发现我沉到海底,冷不丁把我打捞上来那一下。虽然我想一直沉在海底,但每次他点到我名字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告诉自己:虽然不明白为什么,但是一定要做好啊,要做好。
我和同学跳《珠穆朗玛》拿了一等奖,我参加英语口语比赛拿了优秀奖,我参加定向越野五千米跑完了全程,我把黑板报搞得乱七八糟拿了最佳创意奖……我成绩不好,但老贺让我体验到做学生取得好成绩之外的另一种获得成就感的方式。人生的齿轮,就这样慢慢开始运转起来。
高考结束,我考上了湖南师范大学。老贺特别开心,对我爸说:“你儿子总是能从一片废墟中找到一点点光,打也打不死。”
也许是老贺当初说“他是一个会在黑暗中找光的人”,所以后来无论遇见怎样的事情,我的第一个念头都不是“怎么办,完蛋了”,而是“来,我们来看看光在哪里吧”。
2015年春节,同学聚会,老贺也来了。我问老贺,高二时为什么会允许我进入文科重点班?他似乎想了很久,然后说:“你之前在理科班好像做任何事情都躲在后面,我就觉得你这个小孩气场很小、很弱,我完全没有想到你能主动来找我。说实话,那样的你把我都吓到了。我很吃惊,你这样的人怎么敢来跟我谈你的想法呢?”
光打在你的身后,墙上便有了巨大的身影。
“与其说是相信你成绩会好,不如说是相信你比同龄人更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吧。”
也许,当你努力想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信念会给你比能力更强大的力量。高二那年,我会在走廊上叫住老贺,大概就是这个原因。
第五篇:适合青年朗诵的美文
朗诵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有关适合青年朗诵的美文,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感谢困难》,作者:林清玄
我做了一个梦。
梦见我在街上问人:“请问您可不可以给我一些磨难、一些挫折,一些痛苦?”
所有的人都拒绝我,我着急地恳求别人:“那么,我雇用您,每小时五百元,请您给我一些折磨!”
那些陌生人摇摇头,沉默地离开,我因找不到愿意折磨我的人而惊醒。
我坐在床上发呆,是呀!磨难,折磨,痛苦是多么珍贵!如果一切平顺,谁会静下来沉思,谁会生起智慧,谁又能在平凡安逸的日子中超越自我、登上高峰呢?
如果没有磨难,谁又会谦卑地跪下来祈祷?谁又能相信有无边的宇宙?谁又能寄情于来生呢?
我深深地感谢着磨难、挫折与痛苦。
也深深地感恩那些曾经折磨过我的人,他们是多么慈悲呀!我并未花钱聘雇他们,他们却以宝贵的时间来考验我、提升我,为了增长我的智慧。
《黄昏》(节选),作者:季羡林
走了,真地走了。现在再让我问:黄昏走到哪里去了呢?这我不比知道它从哪里来的更清楚。我也不能抓住黄昏的尾巴,问它到底。但是,推想起来,从北方来的应该到南方去的罢。谁说不是到南方去的呢?我看到它怎样走的了。——漫过了南墙;漫过了南边那座小山,那片树林;漫过了漂亮的南国。一直到辽旷的非洲。
然而,在这里,黄昏仍然要走的。再走到哪里去呢?这却真地没人知道了。——随了淡白的疏稀的冷月的清光爬上暗沉沉的天空里去么?随了瞅着眼的小星爬上了天河么?压在蝙蝠的翅膀上钻进了屋檐么?随了西天的晕红消溶在远山的后面么?这又有谁能明白地知道呢?我们知道的,只是:它走了,带了它的寂寞和漂亮走了,像一丝微,像一个春宵的轻梦。
走了。——现在,现在我再有什么可问呢?等候明天么?明天来了,又明天,又明天。当人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又仿佛有什么东西压在他们的心头,他们又渴望着梦的来临。把门关上了。关在内外的仍然是黄昏,当他们再伸头出来找的时候,黄昏早已走了。从北冰洋跑了来,一过路,到非洲森林里去了。再到,再到哪里,谁知道呢?然而,夜来了:漫漫的漆黑的夜,闪着星光和月光的夜,浮动着暗香的夜……只是夜,长长的夜,夜永远也不完,黄昏呢?——黄昏永远不存在在人们的心里的。只一掠,走了,像一个春宵的轻梦。
《绿的歌》,作者:冰心
我的童年是在大海之滨度过的,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湛蓝湛蓝的大海,身后是一抹浅黄的田地。
那时,我的大半个世界是蓝色的,蓝色对于我,永远象征着阔大,深远,庄严……
我很少注意到或想到其他的颜色。
离开海边,进入城市,说是“目迷五色”也好,但我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
我开始向往看到一大片的红色,来振奋我的精神。
我到西山去寻找枫林的红叶。但眼前这一闪光艳,是秋天的“临去秋波”,很快的便被朔风吹落了。
在怅惘迷茫之中,我凝视着这满山满谷的吹落的红叶,而“向前看”的思路,却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了起来!
“落红不是无情物”,它将在春泥中融化,来滋润培养它的新一代。
这时,在我眼前突兀地出现了一幅绿意迎人的图画!那是有一年的冬天,我回到我的故乡去,坐汽车从公路进入祖国的南疆。小车在层峦叠嶂中穿行,两旁是密密层层的参天绿树:苍绿的是松柏,翠绿的是竹子,中间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色调深浅不同的绿树,衬以遍地的萋萋的芳草。“绿”把我包围起来了。我从惊喜而沉入恬静,静默地、欢悦地陶醉在这铺天盖地的绿色之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绿”是象征着:浓郁的春光,蓬勃的青春,崇高的理想,热切的希望……
绿,是人生中的青年时代。
个人、社会、国家、民族、人类都有其生命中的青年时代。
我愿以这支“绿的歌”献给生活在青年的社会主义祖国的青年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