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出国留学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选择空间有了很大的拓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海外留学接受高等教育。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球留学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2005年为272.84万余人,2010年则增加到了357.28万余人。
近年来,我国出国留学生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随着每年出国留学的人数不断增长,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度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11.85万人,2013年增加到41.39万人。在2012/13学年,中国在美国留学生数达到23.56万人,占美国高校国际留学生总数的28.7%,位居世界第一,比排在第二位的印度更高出16.9个百分点。
近年来,虽然中国学生出国留学低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出国接受研究生教育的人数仍然占有较大比例。这些出国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学生在将留学目的地的学术、文化和经济利益带回国内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也是留学目的地与我国沟通的重要形象大使。然而,虽然他们具有重要价值,但关于学生出国留学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在我国却比较少。本研究目的主要有二:一是了解我国大学生出国留学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需求状况;二是分析他们选择出国留学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影响因素。
二、理论框架
在国内外现有的有关学校选择的研究文献中,对高等教育选择的讨论多,对研究生教育选择的讨论少;在讨论研究生教育选择时,对一般意义上的学生选择研究生教育的讨论多,对期望出国留学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学生的选择讨论得少。因此,有必要在现有的有关个体学校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更为综合的模型,以便解释期望出国留学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学生的选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曾提出过解释学生学校选择的多种模型。例如,计量经济模型(econometricmodels)强调,学生是根据他们感知的进入有关学校的成本和收益来选择特定的教育机构的。而社会学模型Sociologicalmodels)则认为,学生进入大学的需求或大学志向受社会经济地位、学生的学术能力、中学教育和性别等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结合Hossler&Gallagher提出的学生选择大学的“三阶段”模型、Mazzarol&Soutar提出的“推-拉”模型》]和Park提出的“2-D”模型,提出了一个综合选择模型来解释大学生出国留学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选择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图1列出了综合选择模型的基本内容。
该模型认为,学生选择出国留学接受研究生教育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作出出国留学的决定;选择留学目的国;选择留学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机构。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愿意在大学毕业后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学生,首先要决定是出国留学接受研究生教育,还是留在国内接受研究生教育;在作出留学的决定后,会选择留学的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然后会选择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具体学校。当然,他们也可能在决定出国留学后,就直接选择某个学校接受研究生教育。本研究主要对学生第一阶段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在学校选择的每个阶段,学生的选择都是自我与环境互动的结果。一方面,学生的选择要受其个人特征方面的因素(如学生出国留学的动机与意愿、学术能力等影响;另一方面,学生的选择也会受到其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亲戚朋友等其他重要因素,以及外部推-拉因素(如本国和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研究生教育系统及机构的声誉、质量、水平等)的影响。在选择过程中,学生会受环境因素的制约,但又不是受环境影响的被动的实体,而是具有能动性、反思性的个体。环境的影响会经由学生内化之后,再反映到他们的选择之中。例如,学生对本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满可能成为其选择出国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推动力之而学生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研究生教育的良好印象和期望则可能成为其出国或出境留学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拉动力。以往的一些研究也说明,学生对学校的印象与其最终选择学校的决策之间存在关联。例如,Park发现,学生对有关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系统和高校的印象将对其选择留学目的地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Tucciarone的研究表明,学生对社区学院的印象和感知是影响他们最终的入学选择决定的最为关键的因素。但是,这种影响是通过学生这个代理者内化之后再外化,从而反映在他们的选择之中的。
三、研究数据与样本
本研究的数据是2012年通过问卷调査获得的。问卷调査在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四地进行,包括北京、广州、武汉和西安;在每个地区,选择不同水平的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和理工类高校3所,四个地区共选择12所高校。其中,“985”高校5所,“211”高校3所,普通高校4所;师范类高校3所,理工类高校4所,综合类高校5所。样本高校较好地反映了中国高校多样化的特征。在这些高校中,选择分别属于工程技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外国语言等专业的4903名大学四年级毕业班学生进行调査。调査样本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从性别看,男生2239名,占45.7%汝生2648名,占54.0%(缺失16人,占0.3%)。从学科分布看,工程技术类专业学生1359人,占27.7%;自然科学类专业学生764人,占15.6%;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学生931人,占19.0%;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1400人,占28.6%;外国语言类专业学生390人,占8.0%缺失59人,占1.2%)。从高校层次看““985”高校学生2020人,占41.2%“‘211”高校学生1119人,占22.8%普通高校学生1764人,占36%。从高校类型看,师范类高校的学生1197人,占24.4%;理工类高校的学生1658人,占33.8%;综合类高校的学生2048人,占41.8%。从地区分布看,北京地区高校的学生1243人,占25.4%;广州地区高校的学生1161人,占23.7%武汉地区高校的学生1122人,占22.9%;西安地区高校的学生1377人,占28.1%。调査覆盖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中不同学科的学生,因而对中国大学生群体有较好的代表性。
参与调査的学生需要完成一份名为“大学应届毕业生期望的留学学习经历调査”的自陈问卷。
该问卷共包括个人和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大学毕业后出国或出境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意愿、选择出国或出境留学的影响因素、对本国和期望留学目的国的研究生教育的印象、期望获得的研究生学习经历等内容。本研究之所以选择大学四年级毕业班学生进行调査,是因为这些学生面临着升学还是工作的实际选择,选择继续升学的又面临着是出国或出境留学还是在国内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选择。因此,较之非毕业班的学生,毕业班学生对调査所涉及的大学毕业后出国或出境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意愿等内容会有更加清晰、明确和深入的感知。
四、研究结果
(一)学生大学毕业后出国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意愿
表2分析了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出国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意愿。在4685名作出了明确选择的学生中,有44.3%的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希望出国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这说明大学生在毕业后出国或出境留学的意愿是很高的。
表2大学生毕业后出国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意愿
(二学生出国或出境留学期望选择的目的地表3列出了学生选择的希望留学接受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地。从中可见,在选择留学目的地的数据完整的4438名学生中,选择美国的学生占42.5%,选择英国的学生占17.3%,选择澳大利亚的学生占12.9%,选择香港的学生占12.6%。这些国家或地区是希望出国或出境去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学生比较理想的留学目的地。除新加坡达到6.6%,曰本达到5.7%之外,学生选择其他国家和地区作为留学目的地的比例都低于5%。此外,大约有11.2%的学生选择的留学目的地国家或地区不止一个。
学生期望的选择格局与学生实际的选择格局是比较接近的。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2010年中国学生选择的留学目的地中,排在前五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美国、澳大利亚、曰本、英国和韩国H。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学生选择意愿的客观性。
(三)学生选择出国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1.个人因素对学生留学意愿的影响表4分析了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所学外语的书面表达与写作水平以及口头表达水平等部分个人因素对其选择出国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意愿的影响。PearsonChhSquare检验的结果表明,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所学外语的书面表达与写作水平以及口头表达水平对学生的留学意愿具有显著的影响。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越好,所学外语的书面表达与写作水平以及口头表达水平越高,学生出国或出境留学的意愿越强烈。
2.家庭因素对学生留学意愿的影响在进行问卷调査时,我们向学生询问了家庭的经济支持、家庭提供的信息以及家庭的期望等因素对其选择是否到海外接受研究生教育及其留学的国家或地区、城市、大学与专业等方面的影响。学生的回答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共分为6个等级,分别赋值1-6分。表5比较了家庭经济支持等因素对本科毕业后希望出国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和不希望出国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的两组学生选择是否到海外接受研究生教育以及留学的国家或地区、城市、大学与专业等方面的影响情况。检验的结果表明,家庭经济支持等因素对学生的留学选择具有显著影响。较之本科毕业后不希望出国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学生,本科毕业后希望出国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学生
更认同家庭经济支持等因素对其留学选择的影响。
3.大学生对中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满意程度对其留学意愿的影响
如前所述,学生对本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满可能是其选择出国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推动力。为了检验两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调查了大学生对国内研究生教育有关方面的不满意程度与其留学意愿之间的联系。学生对国内研究生教育某个方面的不满意程度,如“国内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机会少”,在本研究中用学生对该陈述的同意程度表示。学生的同意程度分为“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6个等级,分别赋值1-6分。因此,学生对国内研究生教育某个方面陈述的评分越低,说明学生越不满意该方面。表6列出了分析的结果。
从表6可见,大学毕业后希望出国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学生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满意程度要显著高于大学毕业后不希望出国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这一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对本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满意程度与其留学意愿之间存在显著关联。也就是说,学生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越不满意,他们越可能倾向于选择出国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因此,大学生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满是促使他们本科毕业后出国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推动力。
在表6第2栏,我们列出了学生对本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满意程度,并按不满意程度由高到低进行了排序。从中可以看到,缺乏创新性和国际化的高质量研究生教育,没有机会接触良好的研究设施和条件,找
不到高水平的导师,在国内接受研究生教育后就业前景不明确,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少,长期的经济收益低,国内研究生入学考试竞争激烈,奖学金等资助数量少,这些因素是导致我国大学生对本国研究生教育不满的重要原因。
4.学生选择留学国家或地区的影响因素分析为了进一步分析学生选择留学国家或地区的影响因素,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设计了32项有关学生对留学目的地社会文化偏好、学习成本效益、留学信息获取渠道、留学目的地教育水平与入学要求等因素对学生选择留学国家或地区的影响。表7列出了因素分析的结果。在进行因素分析时,本研究以特征值Eigenvalue)大于1作为提取因素的原则,以主成分分析方法(principalcomponents)并应用最大方差(varinax)方法进行旋转提取因素。如果一个项目在两个因素上负荷都大于0.55,因其在因子归属上存在的冲突,在因素分析中将删除这个项目。基于此,“专业/学位在国际上的地位和认可度”、“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声誉”、“师资水平”这三个项目在因素分析中被删除。从表7可知,29项影响学生选择留学国家或地区的项目可以概括为5个因子,根据每个因子所包含的题目,可以将它们分别命名为“信息来源”、“文化生活”、“成本效益”、“教育水平”和“入学机会”这5个因子累计可以解释的方差达到68.98%。
5.学生留学意愿的逻辑回归分析为了进一步分析学生选择留学国家或地区的影响因素,我们以学生留学意愿大学毕业后希望出国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赋值为1,不希望出国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赋值为0)为因变量,以学生的性别、学习成绩和英语能力等个体因素,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因也显著高于母亲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学生;父亲职业为经营管理人员、一般办事人员的学生,其留学意愿显著低于父亲职业为政府及事业单位管理干部的学生;母亲职业为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办事人员和其他职业的学生,其留学意愿也显著低于母亲职业为政府及事业单位管理干部的学生。
从学校教育因素看,学生就读的专业对其留学意素对学生的留学意愿则没有显著影响。愿具有显著影响: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留学意愿要在综合考虑个体因素、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因素、显著低于工程技术类专业的学生。学校类型及层次因学校因素和学生选择留学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因素时,学生选择留学国家和地区影响因素中的成本效益、教育水平、入学要求等因素仍然对学生的留学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学生越认为这些因素重要,其留学意愿越强;而信息来源、文化生活因素对学生的留学意愿不再具有显著影响。
五、结论和建议
本研究应用对中国北京、广州、武汉、西安四地不同层次、类型高校大学毕业生的调査数据,分析了中国大学毕业生的留学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大学毕业生有很强的出国或出境留学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需求,有44.3%的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希望出国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学生的留学意愿受学生自我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成绩等学术成就因素、家庭背景因素、就读专业等因素对留学意愿都有重要影响。学生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满意程度与其留学意愿之间也存在着显著联系:学生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越不满意,他们越可能倾向于选择出国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学生选择留学目的地时,该国家或地区研究生教育的成本效益、教育水平、入学要求等因素对其留学意愿也有重要影响。
了解中国大学毕业生出国或出境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为国外或境外研究生教育机构更好地设计招收中国学生的策略,以及为中国留学生提供更好、更优质的研究生教育提供重要参考,也对改进和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学生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满对其留学意愿具有重要影响。如何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创新性和国际化水平,为学生接触良好的研究设施和条件提供机会,培养高水平的导师,提升研究生教育的成本效益等,是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竞争力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第二篇:养老院需求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一)研究结果
我们从生活满意度(需求方)和养老院服务质量(供给方)两方面出发,分析养老院需求因素,结果展示如下:
1、生活满意度主要通过老人对家人、邻居、亲朋、社区等的社会总体评价进行反应,主要包括个人特征、家庭特征、情感支持,个人特征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个人年收入、健康状况、籍贯方面,家庭特征主要包括婚姻状况和儿女数等,情感支持包括老人从子女方面获得的情感支持、经济支持及生活照料的获得和提供等内容。通过数据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与其对养老院的需求意愿存在负相关关系,即生活满意度越低,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入住养老院。通过分析个人特征,我们可以看出性别、年龄与老年人的需求意愿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是文化程度与个人年收入与养老院的需求意愿存在明显相关关系,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威海市敬老院中老年人的文化程度以小学或者无学历居多。在所研究的四个维度中,家庭状况影响较大,通过分析数据,我们看出养老院中的老人多数为丧偶,同时在情感支持方面,养老院老人获得的情感支持与经济支持与养老院医院需求状况存在负相关关系。
2、另一个方面的研究中,我们根据预先收集到的资料,选取了威海具有代表性的养老院进行了实地调研,与老人进行了交流,对相关负责人员进行了专访,在养老院的实地调研过程中,我们参观了养老院的餐厅,休闲场所,老人住所,在与相关负责人的专访中我们从养老院的服务质量、老人的需求状况以及养老院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出发与相关负责人员进行了交流讨论,通过负责人员提供给我们的相关数据材料以及对访谈内容的分析,我们重点从养老院服务质量状况角度出发来研究对于养老院需求意愿的影响,经过我们的初步研究分析,资金是限制养老院提升服务质量状况重要原因,资金短缺造成老年人健身器材、娱乐设施、医疗保健等资源稀缺,设备更新较为缓慢,其次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是影响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我们重点从员工的文化素质水平、专业素质、有无相关工作经验和在敬老院工作工龄四个方面对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养老院服务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工作人员大多来自再就业或者进城务工人员,大都没有专业背景,通过定期的培训成为敬老院从业人员,服务水平有限,同时敬老院服务项目的完备性直接影响到敬老院的服务状况水平,调查中我们发现,敬老院的服务功能其实比较简单,服务项目也较单一,大部分的服务项目都是在医、食、住这三个方面,这样就仅仅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娱乐活动较为单一,在访谈中负责人员还谈及到政府政策支持问题,我们建议政府应合理统一规划养老机构建设的地点,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在资金、土地等方面对养老机构予以支持。
3、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得到一个威海特有的数据现象,在本地还是外地的数据调研结果中,我们看出有四分之一的老人来自外地,针对这部分老人,我们专门与其进行交流,发现因为威海的空气质量状况较好,较适合居住,因此他们选择在威海进行养老,针对此项调查结果,我们建议威海政府可以重点重资打造具有威海特色的品牌养老院,依靠威海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吸引全省乃至全国老人前来养老。
4、同时我们发现在家庭养老支持力弱化和人口老龄化加剧等背景下,养老机构在农村地区存在少量需求意愿,因此,需要更要关注农村居家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针对当前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和努力方向,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整合农村各种力量,为老年人构建一个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第二,科学预测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和养老院的需求意愿,稳步推进农村地区养老机构事业发展。
第三,从农村地区实际出发,合理引导农村养老机构的资源配置和功能定位。
第三篇:出国留学意愿情况调查表
1、是否愿意出国留学
愿意47%、不愿意0.6%、无所谓52%
2、家长是否支持学生出国留学
支持57.5%、不支持0.9%、无所谓40.8%
3、家庭能够承受的留学费用(按年计)
10万元以下50.8%、10万-30万38.3%、30万元以上10.8%
4、学生认为应该何时开始规划留学
初中0.9%、高中44.8%、高考后填志愿时54.1%
5、是否认为留学归国就业更有优势
有65.8%、没有23.3%、不清楚9.15%
6、希望赴哪个国家留学
美国37.5%、英国31.6%、加拿大14.1%、澳大利亚15.8%、新加坡0.11%、日韩0.8%
7、通过哪种渠道了解留学
报刊40.8%、听人介绍30%、网络28.3%、其它0.4%
8、是否愿意选择留学中介
愿意23%、不愿意35.3%、无所谓41.2%
9、选择留学中介时看重哪一方面
专业程度22.8%、办理经验18.1%、能否保证奖学金25%、签证培训33.3%
调查报告之 指数
蓉城学生及家长对留学的认可度:★★★★★
点评:调查结果显示,有47%的学生有留学的打算,而且有57.5%的家长也支持学生出国留学。这充分说明蓉城的学生和家长已在很大程度上认可了去国外接受高等教育这一方式。
蓉城学生对留学规划的认识程度:★★★
点评: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学生认为考虑留学规划应该在高考填志愿之后。虽然在高考之后才开始考虑留学,能够在考前集中精力备考,但由于申请国外院校都需要有较长时间的准备,如果等到确定落榜再另想出路,由于没有语言成绩和耽误了时间等原因,在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上就会受到很大限制。
报刊在蓉城学生及家长的影响度:★★★★★
点评:调查结果显示,在各种新型媒体层出不穷的今天,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和期刊仍然是蓉城学生和家长接受留学信息的主要宣传平台。
蓉城学生及家长对于留学中介机构的态度:★★★
点评:调查结果显示,尽管通过留学中介机构的服务,学生和家长会更省心省事,但仍然只有23%的学生愿意选择中介。其实,学生和家长应该了解到,选择教育部和公安部认可的合法留学机构,并注意考察他们的专业服务经验,那么接受他们的服务就非常安全可靠。
第四篇:影响大学生献血意愿的因素调查
影响无偿献血行为的相关因素调查目的与意义
大学生是无偿献血的主力,是推动无偿献血发展的生力军。调查、分析武汉市大学生无偿献血的现状。寻找影响和制约武汉市大学生无偿献血的各种因素,以及促使大学生参与献血的重点因素。借鉴国外和国内其他地区先进经验,在高校中建立科学、有效的无偿献血宣传模式,为稳定大学生献血队伍及改进无偿献血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无偿献血事业的良性发展。研究内容
2.1 武汉市大学生无偿献血现状
2.2 大学生无偿献血者的基本情况,对无偿献血知识的了解程度和途径性别,年级,专业,献血者累计献血次数
2.3大学生无偿献血者的积极动机和献血关注点及满意度
积极动机的强化依赖于宣传工作的开展
2.3.1人道主义和利他主义
2.3.2寻求社会认可和荣誉感
2.3.3社会压力
2.3.4纪念品
2.3.5 免费检查身体和血型
2.3.6 日后享受用血优惠政策
2.3.7 号召劝说和鼓励
2.4 大学生非献血者消极动机及影响因素
2.4.1身体不合格
2.4.2 不了解献血政策
2.4.3 害怕影响身体
2.4.4 不方便
2.4.5 担心血液被买卖
2.4.6 不知道如何献血
2.4.7 无人号召献血
2.4.8 献血间隔期
2.4.9 对曾经献血活动部满意
2.5 提出措施
3研究方法
3.1 数据资料收集:收集对应血液中心和中心血站最近三年临床用血和无偿献
血采血数据统计表,献血者基本情况统计表。电子资料进行拷
贝,纸质资料进行抄写和拍照。资料收回后先录入自制标准表
格,再录入EpiData3.0数据库,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2 问卷调查:对随机抽取的大学生无偿献血者和非献血者进行访谈式问卷调
查
3.3深入访谈:每组访谈由2名调查员和被访对象组成。被访对象主要有血液中
心负责人和领导、采血工作人员。访谈尽量在安静无打扰的房间
进行,访谈之前征得被访者同意进行现场录音或记录,时间控制
在20分钟左右。
第五篇: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大量增加的高峰已经来临多年,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788万人,比2010年增长100万人。按照经济学的观点,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80-100万个,由于我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调整,2002年至2007年五年中同期的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基本稳定在每年900万个,201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也没有明显的增长。可以说,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紧张,特别是2012年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凸显出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
1953年的我过高等院校仅148所,在校学生仅有21万人,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不断的推进,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国高等教育不仅在数量上翻了几十倍,质量上也比最初的高等教育的水平提高了很多,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人数的领头国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也跻身世界第二的位置,成为高等教育的大国。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就不断的扩招学生,这样的背景之下,我过的教育规模与水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
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向大众化的方向发展,这种背景之下,大学生就业也从原来的精英化转向了大众化,在20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属于稀缺资源,这个时候的大学生从来没有为就业的问题而烦恼过,而到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大学生显然没有之前那么的抢手,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成了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问题,原本为大学生分配工作的制度也逐渐取消,目前的就业现状已经不再是单项选择了,不在是大学生选择单位了,单位也有了选择大学生的权利,这样的情况之下,大学生的危机意识逐渐加强了。
2.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正在不断的增加,市场的需求量却增长缓慢,同时由于社会待业人员、考研人员也处于不断的扩大,导致我国就业率下降明显。教育部直属院校毕业生和部委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基本相同,一般能够在85%左右,但是地方普通大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要低得多,一般在50%左右。
从社会单位用人需求来看,对研究生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对本科生需求正常,但具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对专科毕业生的需求量严重不足。
从社会市场需求方面,计算机、自动化控制、对外英语、市场营销、生物工程这些专业毕业生较为热门,但是由于此类院校过多,毕业生人数太多,市场需求跟不上生源增加的速度。整体来说,毕业生就业率呈现下降的趋势。
据调查统计显示出的每年不同学校的就业人数已经比前几年下降很多,尤其是近几年,这种现象呈上升趋势,即便是211、985院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找了一段时间工作无果之后选择了考研,每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一个职位有几千人在竞争,企业发布的招聘岗位指出仅招三五个人,但是投递简历的人却又成百上千的大学生,而且招聘信息中明确规定必须是本科生,有的甚至是研究生,其实职位所给出的岗位职责是一个专科生就能担任的,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有多严峻。
3.大学生就业趋势
据相关调查研究表示,社会工作岗位在2014年比2013年增加36%左右,而大学生毕业人数方面,2014年毕业生比2013年同比增加了将近130%。毕业生人数增加速度十分迅速,这成为社会上“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因素。
所有的问题都具有双向性,在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同时,企业在招聘人员的过程中也觉得十分困难。实际上,大学毕业生虽然增加,但是企业依然觉得招聘困难,某一大型的事业大内在招聘过程中,每年会招收超过500名员工,但应届毕业生所占的比例仅为4%左右。另外,一家私人企业老板在接受访问中表示:大学生是企业的骨干,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企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有很大的依赖性,但是在每年的招聘过程中,基本上排除了应届毕业生。
基于现阶段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现状,企业为了牟取小利,在招聘过程中给出虚假的招聘广告,开出诱人的待遇,但巧设名目、乱收应聘人员的费用,应届毕业生在试用期结束后就面临辞退的危险。另外,大学生获得招聘信息的渠道十分广泛,但是有效的信息面却十分狭窄,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4.男女大学生就业基本现状
大学毕业生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女生比男生更加难以就业。很多企业在招聘信息中明确标出仅限男性,有的企业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仅限男性,但是,最后通过的确实男性,并不是因为男性不女性更优秀,不可否认,这是一种变相的歧视,这对女大学毕业生而言难度又增加了很多。就调查显示,男性的就业率要高于女性,但是女性的学历层却比男性更占优势,学习成绩也普遍比男性好,人力资本几类程度也要高于男性,然而,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所获得面试机会却比男性少很多,最终结果就是女生的就业率远低于男性,无业的持续时间要比男生长很多,总体来看,性别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也非常的大。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针对这一现状,如果不及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必然会为高校、学生带来不利影响,所以,改变大学生就业现状是现阶段我过高等院校与国家的当务之急。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除了高等院校持续大规模扩招外,还包括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问题、毕业生自身可能产生的消极因素以及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缺失、就业体制不完善等外部环境的影响。
(一)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失衡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还不能满足市场对以下几类人才的需求。一是劳动技能型人才。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然而大学生在校期间根本不可能学会这些技术技能,也不愿意毕业后从事这些技术型工作。二是农业人才。据统计,我国平均每百名农业劳动者中科技人员数量及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0.0491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农业从业人员中大部分没有接受高等教育。三是落后地区的人才需求。在我国的西部、在农村、在基层、在工作条件艰苦的行业急需引进大量知识型人才,帮助改变贫困落后的状况,然而却乏见大学生的身影,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非常小。
(二)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失调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我国高等院校虽然在软硬件设施建设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并不能缓解高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压力。
1.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凸现
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调整逐渐滞后以致错位。此外,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预测能力不足,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导致高校教育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凸现的原因。
2.大部分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硬
大学生在市场中与各群体人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转化率高。因此,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自身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由于缺少正确的就业观念的引导,职业生涯模糊,自立自信心不足,综合素质不高,社会适应力较差,这些都对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1.职业生涯模糊,就业准备不足
其实,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就应该对大学四年学习做出明确的目标计划,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但在实际中,上了大学的很多学生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没有“生涯”的概念,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报佛脚”。
2.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首先是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由于很多大学生没目标、没准备,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忽视了对广博知识的积累和对实际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其次是对家长的依赖性强。我国部分大学生在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完全独立靠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大学生不足一半。
(四)国家政策方面的原因
近几年,国家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并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如户籍因素、生活需求等,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依然严重。总体上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性政策可行性较差。另外,国家关于高校扩招的政策,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虽然国家从许多方面为大学生设立岗位,但与庞大的毕业生规模而言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三、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多部门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办法。
(一)政府部门完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
近年来,中央政府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但是总体情况上来说,政府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扶持的力度,或者说是方式还不够正确,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欠缺。社会应
该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及实习机会,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在就业指导方面的政策建设,根据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对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就业指导。社会中可以创建各式各样的就业培训机构,帮助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做好就业规划,帮助学生能够在走出校园的同时,不会对自己的就业感到迷茫,帮助其找到就业大方向。
国家还应该积极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在创业贷款、创业环境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学生到西部地区以及农村基层进行锻炼,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的理想为灵活就业的毕业生开展人事和社会保险事务代理的全程服务。再次是使就业服务深入人心,在开展职业咨询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要特别加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开发,促进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以适应竞争就业的需要。最后是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在人力资源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强与团委、个体私营企业协会的组织的联系,通过他们调动各方资源深度挖潜就业岗位,促进毕业生的有序流动。
(二)高等教育机构深化教学教育改革
是否满足或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检验高等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各高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方向、专业和课程设置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及时地调整专业安排和制定招生计划,并增强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有效合作,从而培养出与市场需求、社会需求相对接的应用型人才。此外,高校还需要加强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使得就业指导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涯中,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择业观,增强择业实力。
1.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
一是与产业结构结合。要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拓宽专业适应性,依据企业反馈的信息重新设计和调整各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课程。二是与发展形势结合。当前,政府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学校也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要开设大学生创业选修课程,让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政策和知识,如邀请创业成功人士谈创业经历,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培养学生创业的兴趣,并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三是与实践能力结合。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拓宽专业知识面,改革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加大实训实习力度,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应变能力。四是与兴趣特长结合。加大学生选择专业的自由度,允许确有特长的学生自由选择专业。五是与生涯规划相结合,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为必修课,通过“入学到毕业”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辅导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确定自身的职业方向,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
2.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千方百计收集就业信息,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逐步实现高校毕业生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联通,用请进来的方式,高校可以邀请用人单位进驻校园进行现场招聘,或举办大型的招聘见面会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企业,促进学 生与企业之间的纤细,同时也让企业了解学生的岗位要求。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建立相对稳定的学生实践和培训基地和订单式培养方式,定期请用人单位到校作讲座,鼓励大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教育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利用假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通过专业课程、专业测评、专业辅导、网上指导等专业手段,开展团体辅导和个性化指导,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灵活就业,多渠道就业,主动创业。简化环节、减低成本,方便快捷地为毕业生办理各种手续,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法律法规的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关系,避免一系列不必要的纠纷,培养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依法维权能力。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三)社会通力营造大学生就业支持环境
帮助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难题,涉及到全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个强大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由家庭、用人单位、社会与学校和政府通力合作、共同努力。
1.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首先,用人单位积极接纳大学毕业生,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其次,用人单位用人既要讲究单位的当前效益,又要讲究远期效益。在设置聘任条件时要充分考虑毕业生的个性发展空间,注重毕业生的潜力发展。再次,用人单位应加强人才储备,解决企业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竞争力低下等问题。最后,用人单位应加大与高校的联动程度。相互利用各自的智力、资金和岗位技能优势,共同谋求人才又快又好的发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人才。
2.社会媒体要坚持健康的舆论导向
尽管社会媒体不可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但可以还原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本来面貌,理性看待大学生就业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社会媒体在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中的舆论引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正面宣传,引导和帮助人们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就业观,提高全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认识
2、从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困难入手,帮助大学生适时调整就业心态,以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3、宣传与解读政府为推进就业而制定的相关措施和制度,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提供借鉴。
4、积极传播就业信息,为大学生求职与创业提供信息支撑与精神动力,通过大型策划与活动组织,为大学生和就业单位搭建桥梁等。
3.家庭成员要发挥积极的鼓励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应该主动承担教育学生的责任。家长自身首先要调整好心态,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对孩子求职遇到困难的时候多引导和鼓励,以朋友的角色与孩子多沟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正确看待上大学和找工作的关系,找第一份工作和终身职业的关系。同时,要配合学校,发挥自己在激励学生成才、确立价值取向、设计职业生涯、转变就业观点、开辟就业渠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大学生努力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
当然,政府、学校和社会所采取的一些措施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的重要保障,但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大学生自己努力转变就业观念,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增强提升自身就业力的意识,优化自身的能力结构。
1.确立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
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大学生就应对自身个性、才能和特长、兴趣爱好及弱点都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并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发掘自身潜力,不断调整发展目标,为未来的职业发展作好准备。
2.增强自身综合素质
大学生是国家额希望所在,是民族发展的后备力量,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不断的提升自身素质,在高校学习过程中,与国家技术社会一道,树立健康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积累知识,提升专业性知识的同时,学会与人沟通、合作,对生活充满信息和希望。另外,在大学实习过程中,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工作中,提高自身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积累更多的社会工作经验。同时,大学生需要给自己做好就业定位,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以实现自我价值为主要目的。
3.提高自主创业的本领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尽一切可能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自主创业则可以成为个人层面上减少就业难度的一种主动性的现实选择方案。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结 论
本文主要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做了调查分析,目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对于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做了相应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便能够为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提供借鉴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都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然而也正是这一现象的出现,大学生就业也越来越困难,我们不能否认接受高等教育是正确的选择,因为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是为了谋求一份好的工作,还是提高个人修养的一种重要途径,然而,就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来看,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就业的问题该如何解决,也要考虑在内,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最终目标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动力的,而不是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带来阻力。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就现阶段主要的因素做出了相应的总结,所提出的措施也仅仅是针对已经出现的因素,未发觉的因素依然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究,这也将是笔者未来工作与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学习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毕云飞.大学生就业压力[D].河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论文,2008 [3]张彦,陈晓强.劳动与就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陈宇红,江光荣.大学就业压力问卷的编制[J].广州大学学报,2009 [6]张国金,高洪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其疏导途径[J].聊城大学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