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数量的变动教案

时间:2019-05-15 11:05: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种群数量的变动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种群数量的变动教案》。

第一篇:种群数量的变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教学设想

首先,教师要领会和把握好本节的教学要旨。课程标准关于本节的具体内容标准为“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并提出了相应的活动建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显然,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解释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是本节教学策略的着眼点。

其次,教师应对数学模型及其教育价值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功能。在科学研究中,数学模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新规律的有效途径之一。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能力;同时,通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

再次,在教学中,可以循着现象→本质→现象,或者具体→抽象→具体的思路,通过分析问题→探究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让学生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转化过程。

四、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教学意图

学生基于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演算。播放细菌分裂的录像或演示细菌分裂的计算机模拟动画。

提示:在自然界中细菌无处不在,有些细菌的大量繁殖会导致疾病。假如现有一种细菌,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环境下,每20min左右通过分裂繁殖一代。

引导学生思考:

1.细菌的生殖方式是怎样的?

2.72h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后代数量是多少?

3.n代细菌数量是多少? 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活生生的生命现象。

认识细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规律。

学生讨论,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组织讨论:

1.对细菌种群数量增长而言,在什么情况下2n公式成立?

2.这个公式揭示了细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什么规律?

3.在学过的生物学内容中,还有哪些生物学问题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示。

提示:数学工具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用数学语言揭示生物学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生物学自身的特点。

认识到在生物学中有许多现象和规律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示。

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图表,相互交流结果。请学生算出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在不同时间的数量,并填写教材中的表格,然后画出细菌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提示:这是在理想条件下对细菌种群数量的推测。

引导学生讨论,同数学公式相比,曲线图表示的模型有什么局限性? 认识种群数量增长模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小结:在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可以为公式、图表等。

学生讨论建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的方案:程序和方法。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如何建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我们应该怎么做? 结合本节的探究实验,认识建立种群增长模型的程序和方法。

学生讨论:

1.野兔种群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2.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野兔种群增长的规律?

3.如果用N0表示野兔种群的起始数量,用λ表示野兔种群数量每年的增长倍数,用Nt表示t年后野兔种群的数量,那么,Nt为多少?

4.根据上述素材,估算1869年时,野兔种群数量为多少?(说明计算方法)

5.列举在自然界中还有哪些与素材中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相类似的情况。提出问题,组织讨论:以上讨论的是在实验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变化,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何?

提供素材:《光明日报》消息

澳大利亚野兔成灾。估计在这片国土上生长着6亿只野兔,它们与牛羊争牧草,啃树皮,造成大批树木死亡,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专家计算,这些野兔每年至少造成1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兔群繁殖之快,数量之多足以对澳洲的生态平衡产生威胁。

澳洲本来没有兔子,1859年,一个叫托马斯奥斯汀的英国人来澳定居,带来了24只野兔,放养在他的庄园里,供他打猎取乐。奥斯汀绝对没有想到,一个世纪之后,这24只野兔的后代达到6亿只之多。(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播放澳大利亚野兔成灾的录像片。)通过具体实例,加深对数学模型的理解,并用数学语言解释种群数量增长的规律。

明确“J”型种群增长的原因。

小结: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该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可表示为“J”型曲线,或数学公式:

Nt=NOλt

学生思考:有哪些因素制约着种群数量的增长?

学生讨论。如果自然界的生物种群都是以“J”型方式增长,地球早就无法承受了。

呈现高斯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将高斯实验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呈现出来)。

提出讨论题:

1.你认为高斯得出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呈“S”型曲线的原因是什么?

2.在高斯实验的基础上,如果要进一步搞清是空间的限制,还是资源(食物)的限制,该如何进行实验设计?

3.如何理解K值的前提条件“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请举例说明。从资源和空间上思考种群增长问题。

用生物学语言解释“S”型曲线(数学模型)。

培养实验设计能力。

学生讨论教材中“思考与讨论”素材。小结:经过一定时间,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种群数量增长会趋于稳定,呈“S”型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K值”。理解K值,并解释和说明实际问题。

学生讨论教材中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动。讨论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提出问题: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是否总能稳定在K值?为什么? 从多因素思考种群数量的变化?

总结:

从具体的生物现象与规律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又用抽象的数学模型来解释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与规律,这是学习本节的要旨。把握学习方法要旨。

教后感:

数学模型在生物学中也越来越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它通过建立可以表述生命系统发展状况等的数学系统,对生命现象进行量化,以数量关系描述生命现象,再运用逻辑推理、求解和运算等达到对生命现象进行研究的目的。注重培养学生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第二篇:种群数量的变动 教学设计定稿

《种群数量的变动》教学设计

富 县 高 级 中 学

范 惠

霞 《种群数量的变动》教学设计

富县高级中学 范惠霞

一、课题名称:

中图版,高中生物必修

三、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一章《种群的稳态与调节》、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动》。

二、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这节的内容标准描述为: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活动建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中图版教材中这节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二是种群数量的变动情况;三是探究活动──建立种群增长模型。种群数量的变动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由于课时所限,教材主要对种群的增长进行探究。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章的第一节已经学习了种群的概念和种群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过渡到种群数量变动的学习顺理成章。高二学生在数学课上学习过指数函数的表达式和坐标图的绘制方法,这为本节课数学模型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但是我校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薄弱,所以在建构数学模型时不可以操之过急。

四、教学目标:

1、说明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

2、能根据数学知识获取数据并处理数据,尝试建构种群的“J”型增长模型和“S”型增长模型,并能应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3、说出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根据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六、教学方法:

模型构建法是新课程、新教材中提出的新的科学方法,而数学模型又是高中阶段模型构建法的难点。本节课遵循建构主义的理论,在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上,重新建构新的知识──建构揭示种群增长规律的数学模型。基于我校的实验条件,对教材作适当的处理,没有用教材探究活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而通过播放细菌增殖动图,推测培养液中细菌一定时间的数量变化数据和一定时间实测实验数据来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具体做法如下:

1、通过引导学生根据数学知识推测数据建构种群的“J”型增长模型;并引导学生根据给出的实测实验数据建立种群的“S”型增长模型,培养学生提取数据,处理数据和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的能力。

2、通过对种群增长模型的分析,领悟数学模型对揭示种群动态变动规律,研究种群稳态与调节机制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比较“J”型曲线和“S”型曲线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学生自学教材,思考总结 学生回答

学生观看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教学意图

导入:地球上的每种生物都有很大的生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殖潜力,如果这种潜力不受影响,生物新课。种群会在短期内达到惊人的数量。但大 多数情况下,不可能出现这种现象。那 么,种群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 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提出问题:影响某一地区人口数量的因 素有哪些?

一、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

内容浅显易懂,培养

请学生阅读教材67页和68页第一学生自学能力。段,总结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出两方面因素 并板书。

播放细菌增殖动图。

提示:假如现有一种细菌,在适宜的温

通过创设具体的情

度、湿度等环境下,每20 min左右通过境,让学生感受活生分裂繁殖一代。

生的生命现象。学生基于已有的数学请学生算出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在

知识进行演算、推出0-240分钟时间段内的数量,并填写在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模增长公式。

案表格中,推出增长的数学公式。

型研究生物问题的方学生基于已有的数学引导学生在学案坐标系1中画出细菌的种法 知识绘制坐标图。

群数量增长曲线。

初步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意识。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讨论,同数学公式相比,曲线

图表示的模型有什么优缺点?

小结:在描述、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可以为公式、图表等。

二、建立种群增长模型

(一)、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拓展学生思考的能力

通过具体实例,加深对数学模型的理解,并用数学语言解释种群数量增长的规律。

能力。

学生观察画出的细菌通过画出的细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讲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授“J”型曲线,如教材第68页图2-1-4了解种群数量的指数和第69页图2-1-6世界人口的增长曲线增长。

说明自然界确实有指数增长的情况。播放澳大利亚野兔泛滥及美国环颈雉数量增长的资料。

提出问题:在什么条件下种群会出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J”型增长曲线?

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记录种群增长的引导学生分析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J”型曲线形成的形成的原因。原因。

理想环境: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通过知识迁移,进一适宜和没有敌害等,即无环境阻力。

步加深对数学模型的介绍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出现的几理解。种情况。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提出问题:教材68页分析讨论题2。

引导学生根据建立数学模型的步骤,引 导学生根据教材68页分析讨论题2建立 学生推导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的数学模型(是一种指数函 一般表达式。

数)Nt=NOλ

我们知道自然界许多种群起始数量不一定是1,下一代不一定是上一代的2倍,而且繁殖速率要慢得多。

学生思考:有哪些因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从资源和空间上种从资源和空间上思考素制约着种群数量的群增长“J”型曲线能否一直保持下种群增长问题。增长?

去?

给出一组科学家进行细菌培养实验实测的实验数据(见学案表格2),引导学生学生基于数学知识绘根据实验数据在学案坐标系2画出细菌制坐标图。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并观察曲线形状。讲解由于环境阻力的限制,实际种群数量不可能呈现一直增长下去的趋势,而是达到了一个最大值(K值)并稳定下来。

(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尝试分析“S”型曲线产生的原因 用生物学语言解释“S”型曲线(数学模学生讨论教材中“思观察曲线的形状,分析有哪些因素制约考讨论”题3。

学生感悟

着种群数量的增长?学生讨论教材中“思考讨论”题3。

由于环境阻力的限制,引导学生从理论型)。上分析“环境阻力”制约下的增长情况----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屏幕展示生态学家高斯的实验,再次深入分析引出K值的定义,并交代K值的意义。

讲解K值应用的实例。

理解k值,并解释和说明实际问题。

从多因素思考种群数学生观察教材中澳大

三、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利亚塔斯尼岛上的绵提出问题: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是否羊种群数量的动态波总能稳定在k值?为什么?

动。讨论影响种群数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除了增长外,还有量波动的因素。

周期性波动、下降等。总结:

量的变化

培养学生比较和归纳

引导学生比较“J”型曲线和“S”型曲能力,把握学习方法线的区别和联系。

八、板书设计

一、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

1、出生率和死亡率

2、迁入和迁出

二、建立种群增长模型

(一)、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定义

2、模型假设

3、数学模型公式

(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定义

2、环境容纳量

三、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九.课后反思

通过教学实践,本节课值得肯定之处:认真分析新课标与新教材,大胆取舍,合理整编了教材,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迁出,交给学生自学,教学重点放在构建种群增长模型。通过播放细菌增殖动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根据细菌在不同时间数量推测,引导学生根据数学知识建构种群的“J”型增长模型;并引导学生根据给出的真实实验数据建立种群的“S”型增长模型,培养学生提取数据,处理数据和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的能力。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注重科学方法的训练。有待改进之处: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数学模型建构过程耗时较长,导致后面关于“应用”的讨论略显仓促,学生展示的时间较短,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比较少。

要旨,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篇:种群的数量变化的教学反思

如何在《种群数量变化》中应用模型构建法

高二生物组 范秀娟

《种群数量的变化》这节内容在高考大纲中考查级别是二级,就是除了学生能说出本节涉及的基本内容外,还要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知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不够精炼,表述上有点混乱,要注意过渡自然,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所要追求的最大目标。

本节课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即在动态的教学活动中对难以量化的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要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促成学生及时地进行反思,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不断地从评价和反馈中吸取营养。具体操作是:

(1)在学生构建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时,其余同学在课本上填表并绘制坐标曲线图,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在黑板上画出坐标曲线图,过程中教师巡视,对学生做得好的方面及时赞许鼓励,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正,然后请部分同学对讲台上的同学所绘制的曲线图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再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学生评价和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能及时有效地修正学生的认识过程,促进学生良好发展。

(2)引导学生采用列表比较种群的“J”型和“S”型曲线增长,弄清易混淆知识的异同点,有助于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记忆,从而达到知识的深化理解和掌握,最后通过一些反馈巩固习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评价和反馈,通过这样的回流作用,令评价的过程和学习的过程交汇在一起,促进学生知识的升华。

第四篇:种群的数量变化 教学反思

种群的数量变化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1、内容与地位

本节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构建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以及种群数量增长的类型,二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本章是教材首次向学生介绍有关生态学的知识,是后面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知识的基础和前哨,而本节内容又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点较多而且较难。在教学深度的把握上应定位在让学生尝试去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理解有关专业术语,并用数学模型(数学公式和坐标曲线图)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语言力求形象生动,避免不适当的扩展。

2、教学重难点

重点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对数学模型的概念并不陌生,在学习生物学其他内容时,学生已对运用数学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例如,对遗传规律的认识。因此,本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新的知识──建构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数学模型。

【教学设计思路】

1、教学策略

本节共2课时,第1课时是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即以“问题探讨”引入,然后逐步展开模型构建、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等教学活动,第2课时是将本节的探究活动作为验证性实验活动。第1课时的教学应当遵循具体→抽象→再具体→再抽象„„循环上升的轨迹。

(1)具体。教师以“问题探讨”引入,由于学生已有相关的数学知识,不难回答问题。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的数学公式有何生物学意义(说明细菌数量增长具有哪些性质)?

(2)抽象。进一步让学生讨论:细菌的数量增长模型是怎样建构的?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有哪些?由此,总结出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3)再具体。联系实例说明种群增长的两种数学模型。

(4)再抽象。结合细菌的数量增长模型,得出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数学模型;结合实例讨论“K”值。

(5)进一步回到具体。讨论数学模型的生物学意义(说明“J型”和“S型”增长的生物学意义),列举实例。

(6)进一步抽象。总结用数学模型揭示生物学现象与规律的意义。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启发学生从现象揭示出本质和规律,使学生认同运用恰当的数学模型能够较好地表达某些生物学规律。一定要避免从数学到数学,为计算而计算的教学。

2、教学评价

本节课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即在动态的教学活动中对难以量化的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要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促成学生及时地进行反思,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不断地从评价和反馈中吸取营养。具体操作是:

(1)在学生构建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时,其余同学在课本上填表并绘制坐标曲线图,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在黑板上画出坐标曲线图,过程中教师巡视,对学生做得好的方面及时赞许鼓励,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正,然后请部分同学对讲台上的同学所绘制的曲线图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再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学生评价和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能及时有效地修正学生的认识过程,促进学生良好发展。

(2)引导学生采用列表比较种群的“J”型和“S”型曲线增长,弄清易混淆知识的异同点,有助于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记忆,从而达到知识的深化理解和掌握,最后通过一些反馈巩固习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评价和反馈,通过这样的回流作用,令评价的过程和学习的过程交汇在一起,促进学生知识的升华。

3、教学过程建议

(1)通过分析问题→探究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体验有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转化过程。

(2)建构种群“J”型和“S”型增长曲线,对比掌握两种曲线。

(3)运用实例总结分析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

【教学反思】

《种群数量的变化》这节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时间够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第二部分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包括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种群的S型曲线、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第三部分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本节课着重是讨论前两个内容。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是本模块科学方法教育的侧重点,在建立模型的方法上,我是

从一种细菌的繁殖问题出发,与学生一起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特点,启发学生用数学方法表达,归纳出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并很自然地从一种细菌推广到其他生物的数量增长的方法。然后对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进行总结:观察对象--合理假设--数学表达--检验修正。从学生对细菌繁殖的分析中,又拿出生态学家高斯的培养草履虫实验的结果,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引出两种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型,并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曲线不同?具体什么条件下就有“S”曲线?为什么有K值?学完了两个增长模型后,举例让学生思考两个海岛上引种得到的不同结果的原因,其中一个是环颈雉的引种,一个是绵羊的引种。让他们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对这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紧接着设计表格,让学生总结比较J型曲线、S型曲线的不同点,再次巩固。接下来通过对“我国30年间蝗虫数量变化”、“南半球鲸鱼捕获量在下降”这两个实例的分析,引出种群数量变化的另外两个类型:波动和下降。最后联系生活:通过对“城市鼠害的控制”“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什么水平”这两个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的探究,引出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所以从本节课的教学上,我认为教学设计是很好的,符合新课程理念,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一环套一环,层层深入,将学生一步一步地带入到教学当中,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不足之处就是自己的语言不够精炼,表述上有点混乱,要注意过渡自然,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所要追求的最大目标。

第五篇:高二生物上册《4.2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二生物上册《4.2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新

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2.教学难点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课时安排 1

四、教学过程

〖引入〗在第一节中,我们学习了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大家看“问题探讨”,思考讨论准备回答。

n〖提示〗1.Nn=2,N代表细菌数量,n代表“代”。

2162.N=2。

3.细菌数量不会永远按这个公式增长。可以用实验计数法来验证。〖问题〗再以“本节聚焦”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力。〖板书〗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并完成P66图4-4 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旁栏思考题1〗生思考回答师提示。〖提示〗不够精确。

〖问题〗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呢? 〖答并板书〗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学生活动〗阅读P66第三段到第五段。

〖板书〗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①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②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③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旁栏思考题3〗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问题〗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吗? 〖板书〗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学生活动〗阅读P67~P69并完成“探究”。〖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提示〗

一、基础题 1.(1)在食物充足、空间广阔、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优越条件下,种群可能会呈“J”型增长。例如,澳大利亚昆虫学家曾对果园中蓟马种群进行过长达14年的研究,发现在环境条件较好的年份,种群数量增长迅速,表现出季节性的“J”型增长。(2)在有限的环境中,如果种群的初始密度很低,种群数量可能会出现迅速增长。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竞争就会加剧,因此,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增长,这就是“S”型增长。例如,栅列藻、小球藻等低等植物的种群增长,常常具有“S”型增长的特点。

下载种群数量的变动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种群数量的变动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种群的特征(教案)[范文]

    《种群的特征》教案 第1课时 恩施市一中 王爱民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识记种群的概念和种群密度的概念。 2.掌握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能力方面: 尝试用数学方法对种群密......

    感知数量小班教案

    感知数量小班教案1 设计思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充分体现了生活的观念,从生活的视角关注幼儿数学启蒙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从生活中挖掘数学活动内容进行......

    单价、数量、总价教案

    《单价、数量、总价关系》教学设计 婺源县高砂中心小学 胡文山 教学目标: 1、知道“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 2、掌握“单价×数量=总价”,并推导出单价、数量、总价的另两......

    种群特征说课稿

    老师们: 上午午好,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是关于 “种群的特征”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说教材 1、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内容相对独立。主......

    种群调节理论

    【种群调节与调节因素】在自然界中,绝大部分种群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状态。由于生态因子的作用,使种群在生物群落中,与其他生物成比例地维持在某一特定密度水平上的现象叫种群的自......

    价格变动的影响(教案)

    价格变动的影响 授课班级:高一(3)班授课者:陈映梅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替代品、互补品的含;理解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学......

    价格变动的影响教案

    一、对生活消费的影响 二、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瞧这一家子 情境探究一: 国庆期间许多大商场在搞促销活动,吸引了众多顾 客。 儿子:我想买部手机,这款比以往便宜了100元,赶 紧买吧,它......

    传统文化之官职变动教案

    文化常识之官职变动 教学目标: 1.了解选官制度调动的术语,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学习官职调动的文化常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3.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