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调节理论

时间:2019-05-14 16:58: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种群调节理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种群调节理论》。

第一篇:种群调节理论

【种群调节与调节因素】

在自然界中,绝大部分种群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状态。由于生态因子的作用,使种群在生物群落中,与其他生物成比例地维持在某一特定密度水平上的现象叫种群的自然平衡,这个密度水平叫做平衡密度。由于各种因素对自然种群的制约,种群不可能无限制的增长,最终趋向于相对平衡,而密度因素是调节其平衡的重要因素。种群离开其平衡密度后又返回到这一平衡密度的过程称为调节(regulation)。能使种群回到原来平衡密度的因素称为调节因素。根据种群密度与种群大小的关系,可分为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两类。

密度制约因素:种群的死亡率随密度增加而增加,主要由生物因子所引起。如种间竞争、捕食者、寄生以及种内调节等生物因素。

非密度制约因素:种群的死亡率不随密度变化而变化,主要有气候因子所引起。如暴雨、低温、高温、污染物,以及其他环境理化性质等非生物因素。

【种群调节的主要理论】

[1.外源性因素]

(1)气候因素

提出这一学说的学者主要是一些昆虫学家,也可称为气候学派。主要代表有博登海默、安德烈沃斯和伯奇等。他们提出:种群数量是气候因素的函数,气候改变资源的可获性,从而改变环境容纳量。他们认为种群数量是不断变动的,反对密度制约与非密度制约的划分。可见,该学派强调种群数量变动与天气条件有关,认为气候因素是影响种群动态的首要原因。

(2)种间生物因素

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是尼科森、史密斯、拉克等,称为生物学派。他们认为,群落中的各个物种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而使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的稳定平衡;当种群数量增加,就会引起种间竞争加剧(食物、生活场所等),捕食以及寄生作用加强,结果导致种群数量的下降。在这些种间生物因素当中,食物因素也是其中之一。显然,这种观点是属于“密度制约论”。

(3)食物因素

强调食物因素的学者也可归人生物学派。例如,英国鸟类学家D.Lack认为,就大多数脊椎动物而言,食物短缺是最重要的限制因子,自然种群中支持这个观点的例子还有松鼠和交嘴鸟的数量与球果产量的关系,猛禽与一些啮齿类动物数目的关系等。

强调食物因素为决定性的还有F.A.Pitelka的营养物恢复假说。这一假说说明冻原旅鼠的周期性变动,在旅鼠数量很高的年份,食物资源被大量消耗,植被量减少,食物的质(特别是含磷量)和量下降,幼鼠因营养条件恶化而大

量死亡以至种群数量下降。低种群密度使植被的质和量逐步恢复,种群数量也再度回升,周期大约3~4年。

[2.内源性因素]

有关内源性因素的学说又称为自动调节学派。

(1)行为调节学说

由英国生态学家温·爱德华提出。主要内容是:种群中的个体(或群体)通常选择一定大小的有利地段作为自己的领域,以保证存活和繁殖。但是在栖息地中,这种有利的地段是有限的。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有利的地段都被占满,剩余的社会等级比较低,从属个体只好生活在其他不利的地段中,或者往其他地方迁移。那部分生活在不利地段中的个体由于缺乏食物以及保护条件,易受捕食、疾病、不良气候条件所侵害,死亡率较高,出生率较低。这种高死亡率和低出生率以及迁出,也就限制了种群的增长,使种群维持在稳定的数量水平上。

(2)内分泌调节学说

1950年,美国学者克里斯琴提出:当种群数量上升时,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的心理“紧张”压力加强了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刺激,主要影响脑下垂体的功能,引起生长激素和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结果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从而抑制了种群的增长。克里斯琴对野外啮齿类的调查以及在实验室内对啮齿类的试验研究都发现,高密度种群伴随着肾上腺增大、生殖腺退化以及低血糖等。

(3)遗传调节学说

1960年,奇蒂(Chitty)提出,个体遗传素质的不同是决定它们的适应能力以及死亡率的主要原因,而这种遗传素质是由亲代遗传下来的,因此,种群密度高低的后果往往不是在当代就出现,而是通过改变种群自身的遗传素质,再使下一代受影响。种群当中有两种遗传型,一种是繁殖力低、适合于高密度条件下的基因型A,另一种是繁殖力高、适合于低密度条件下的基因型B。在低种群密度的条件下,自然选择有利于第一种基因型,使种群数量上升;当种群数量达到高峰时,自然选择有利于第二种基因型,于是种群数量下降,种群就是这样进行自我调节的

第二篇:种群特征说课稿

老师们:

上午午好,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是关于 “种群的特征”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说教材

1、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内容相对独立。主要是因为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研究的两个层面的问题,在生态学上分属于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的内容,研究对象及特点各不相同,因此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同时本节内容又与前后有一定的联系,种群是建立在同种生物个体的相互作用基础之上的,群落又是建立在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之上的,生态系统又建立在生物群落的概念基础之上,因此各部分知识之间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故学好本节课也是为后面种群数量变化的学习做好铺垫,为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和种群的特征。本节内容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种群的延伸,也是继续学习本模块中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的结构的基础;同时这节课中的探究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地操作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这节内容有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2.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种群密度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

情感目标: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

教学难点:示范样方法的正确操作,证实样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二、说学情

(1)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种群的概念,性别决定,生物因素中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等生物知识,可以用来解释和分析本节内容中的有关问题。学生掌握的数学上比例的知识可以用来进行标志重捕法的有关计算,将数学知识和生物学知识进行渗透。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性别比例失调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经过前面两个模块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大多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意见,并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能够积极地动手、动脑参与实际操作。但是学生盲动性较大,观察、取样、获取数据、分析数据与曲线、提炼其中的内在原理和规律等等方面的能力有限.通过本课的详细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探究能力和信息素养。

三、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与思考。”由此,我设立了以下几种方法:

学案引领法

精心设计学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讲授演示法 在新课的引入、问题情景的创设、不适宜采用探究法学习的知识点采用讲授演示法有助于学生尽快获得有用信息。启发式教学本节课涉及有探究实验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利用层层设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2、学法:

自主学习——课前预习,通过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完成学案上的作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概括能力。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 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探究学习——在老师的问题引领下,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探究知识,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

课外学习——尝试调查某地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

四、说教学设计

导课:图片展示:

1、我国实施计划生育多年来,由一对夫妇只能够生育一个孩子,到双独可以生育二胎,再到如今的单独也可以生育二胎,这些政策制定的依据是什么呢?

2、对于某水体中的鱼,捕捞多少,才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3、怎样来了解害虫的数量,从而控制害虫的数量,防止虫灾发生? 要解决这些问题,都要基于对种群的研究。我们现在一起来回顾一下什么叫做种群?由于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以及进化部分,学生已经初步学习过种群的定义,因此在此可先让学生完成学案上的练习题,让学生互评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点评,最终归纳出种群定义的几个要点。

巩固:让成绩中下的学生举例

教师设疑:当从群体水平来看,种群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吗?个体的特征能代表种群的特征吗?

课件展示: 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一个种群来说,会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呢? 2.完成学案第3题,并请同学回答。下列哪些不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

A出生与死亡B年龄C迁出与迁入D性别

E出生率与死亡率 E迁出率与迁入率F性别比例 G年龄组成H种群密度

总结:种群的不同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种群内个体之间通过特定关系构成一个整体,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引出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认识和把握种群的数量特征很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关心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大熊猫还剩多少只?蝗虫有没有达到成灾的密度?老鼠数量有没有增长?在数量较大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来统计这些数据的呢?我们通常是通过统计单位面积或者体积中生物的个体数来反映种群的数量。

1、引出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让学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上与种群密度定义相关的题,并请学生回答。

(2)利用问题探讨,分组合作尝试种群密度的估算。学生层次不同,表现有所不同。教师此时要走向学生,了解学生采用的方法,以保证抽取学生的发言有不同观点的代表性。学生的估算方法大致有

1、将图均分成几部分,统计其中一个部分,再通过倍数关系计算出来。

2、将图均分成几部分,统计其中2或3个部分,计算平均值再通过倍数关系计算出来。

3、将图分成若干个小方块分工合作每个同学计算一部分相加

4、选择数量较多处计数

5、选择分布较均匀处计数等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学生各种统计方法:教师先不给出给出真实值。

教师可以引导: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的差异在哪里?哪一种更好?如果统计的范围很大数量很多,还可以逐一计数吗? 引出样方法:

学生阅读教材61——62页,分小组讨论完成学案上的讨论题并代表发言。

1、为什么要强调随机取样?

2、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3、样方大小的选择和调查对象的大小与分布有关系吗? 让学生采用样方法再次统计,教师给出正确答案 进行反馈练习: 教师设一疑:1样方法除了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外海适用于哪些生物呢?引出样方法适用的范围

2、对于许多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应该怎样来调查呢?引出标志重捕法(让学生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后,请学生口述如何调查一个岛上绵羊的种群密度?完成练习题,检阅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

教师提醒:1标志要牢固,不易脱落2不要太显眼,以防其被敌害捕食3标志物本身无毒,不要对其本身造成伤害。

设疑: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学生思考回答 过渡:种群密度能否反映种群数量的消长?

这一特征反映的是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要想知道种群数量的消长,还需要研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其他数量特征

让学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上相应的一个国家要控制人口的增长,只有降低出生率,所以才有了计划生育这项国策的实施。

设疑:不同种群的出生率一样吗?出生率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呢?

展示资料1:引导学生得出:主要和生物的繁殖能力有关,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因素是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呢?展示候鸟迁徙的图片引出迁入率与迁出率

让学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并展示,教师适度点评

教师设疑:种群中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数会不会影响到种群密度的大小? 让学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展示自学成果:

归纳: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常常作为预测未来种群密度变化的主要依据。

回到之前的问题:

1、我国实施计划生育多年来,由一对夫妇只能够生育一个孩子,到双独可以生育二胎,再到如今的单独也可以生育二胎,这些政策制定的依据是什么呢? 通过习题反馈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进而进行点评: 设疑: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会不会影响种群的密度? 资料显示:

引导得出不育药通过改变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的性别比例,引起了种群密度和数量的变化。教师介绍性别比例的类型与在生产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种群密度下降。归纳5个特征间的内在联系

(二)、教师简单介绍种群的空间特征: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三)、进行教学评价:

让学生完成学案上的练习题,并请个别同学分析回答。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精练,没有必要重复ppt已经展示教学的教学知识点,我设计的板书主要是反应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与要点。

六、教学理念与教学反思

1、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课本知识源于生活而又融入生活。

知识是来自于现实的生活,又是为优质的生活服务的,所以在教学中,如果课本知识脱离了现实,只会变成干巴巴的“死知识”,学生会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只能够应付性的死记硬背。只有老师联系实际的教,学生才能够联系实际的学,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和兴趣,有利于从被动的学习方式向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课导入中,我将计划生育政策的变革、鱼类资源得可持续利用、害虫的防治,这些现实情景引入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体会到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并认识到生物科学的价值,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牢固,使学生觉得学习生物学非常有用。学生在作文中,通常把老师比喻作蜡烛,我想我们不仅仅应该是为学生照亮眼前的蜡烛,更应该是为学生指明人生航向的灯塔。将课本知识融入生活,帮助学生了解世界、走向世界,拥抱明天。

2、高起点低落点,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的成功不是成功教会了个别或者一部分学生,而应该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要有所收获。但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基础不同、性格各异,要面面俱到,个个兼顾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我在这堂课中主要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设计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的环节,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设计分层次的问题练习和作业,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难易适中,梯度明显的问题与练习,让每位同学都有事可做;对于比较有难度的问题,将问题分解,降低难度,通过设疑进行提示,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或者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找到成就感.并加以激励,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学生讨论交流的时候,我们要走向学生,了解不同学生的理解情况。一方面可以适时进行指导,另一方面有利于后面的教学进行。比如,在估算种群密度时,只有掌握了学生的讨论情况后,教师才能够抽取有各种代表性言论的小组发言。另外,走向学生也有利于情感教育的渗透。即使是差生,也有迸发思想火花的时候,老师要善于引导善于发现,适时给予鼓励与肯定。事实上,要让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就融化在依据鼓励的话,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中。我想在温情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孩子,绝不至于走向心灵的迷失。让我们从课堂做起,让马加爵事件,大学生投毒事件此类的悲剧不再上演。

如果每一位学生在我们的生物课堂上,都能够找到学习的成就感与幸福4 感,内心洋溢着的是学习的快乐,那么我们的这堂课就是一节成功的课。

3、以鱼诱之,授之以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所以在教学中老师的角色应该是一位主导者,一位与学生共同探究学习的合作者。

我们要将传统的“授之以鱼” 转化为“以鱼诱之,授之以渔”的现代教育理念。因为我们教给学生最宝贵的知识不是完成高考高分答卷的知识,而是获得知识的方法。

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启发、引导等教学方式来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并借助学案导学等手段变教师讲知识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学生的体验、分析与交流等过程得出结论,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意味着老师要“禁言”,在有的问题上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也不能够解决,或者探究价值不大,教师要适时进行简单的讲授或者补充。比如:本节涉及到的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有一个疑惑:新课程标准中对于本章的要求是——例举种群的特征,并没有提到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那么是否意味着对于这个知识点高考将不做要求,那我们还有没有必要再讲。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设想,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第三篇: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理论分析

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理论分析

(一)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必然性

税收调节收入分配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客观需求和国家履行经济职能的需要。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由于个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状况不同及市场供求状况的影响,会使人们在社会收入、财产分配方面出现日益扩大的差异。这一问题i是市场机制本身所无法解决的,这就需要国家在经济活动之外,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进行宏观有效调节,弥补社会公平的“市场失灵”。国家可以通过税种的选择、税基的确定和税率的划分来改变社会成员的物质利益,以鼓励、限制或维护他们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之按预定的方向和规模发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目标。因而,税收在收入分配领域,理所应当地承担起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重任。

(二)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可行性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可以通过多个环节进行,即实现环节、使用环节、财富的积累环节及转让环节,通过在个人收入分配的各个环节设置相应的税种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收入分配税收调控体系。

1.在个人收入分配的实现环节,个人所得税是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一方面通过累进税率的设计可以调节高收入者的收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合理的费用扣除标准给予低收入阶层税收优惠。

2.在个人收入的使用环节,通过对特定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消费税,起到补充调节作用。如果高收入者把高收入用于高消费,不仅无益于市场效率的提高,而且会使分配不公问题表面化,但用税收有选择地调节其中的高消费,不仅可以在流通领域调节高收入阶层的支付能力,进而间接影响个人收入分配,还可以引导高收入者把高收入转化为生产性投资,从而有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效率的提高。

3.在个人财富的积聚环节,征收一般财产税,有财产者纳税,无财产者不需要纳税,拥有较多财产的人多纳税,拥有较少财产的人少纳税,通过财产税率的变动和相应的财产价值的调整就可以避免社会财富过多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

4.在个人财产的转让环节,征收遗产和赠与税。高收入阶层形成的大笔财富如果全部留给继承人,往往导致社会分配不均,形成新的贫富差距。通过遗产税的课征,对社会财富进行一次再分配,有利于减少因财富在代际间转移而造成的收入差距。另外,由于遗产与赠与税是对个人收入(合理收入及不合理收入)的全方位调节,因而可以弥补个人所得税的不足。i市场无法实现社会公平,即无法将收入差距保持在大多数社会成员经济能力和心理能力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第四篇:种群生态学提纲及复习题

种群生态学复习提纲

目的要求:通过学习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生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数量、质量、动态

和调节机制,掌握种群对环境的适应,以及种群间的关系,了解种群生态的应用。

1、种群及其特征

★掌握种群生态学的概论、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理解种群的结构及其意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2、种群动态及其调节

★掌握种群生命表、存活曲线的概念及其分析:掌握生命表的一般结构组成和不同类型生命表的特点,了解生命表的编制和分析方法。

★掌握种群增长率、内禀增长率、环境容量的概念及常见的种群增长模型。

★了解种群的动态变化规律和调节机制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学习运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掌握种群的数量波动,理解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因素,了解种群的自我调节和自然调节。

3、生物种变异及进化

★了解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的概念及其在种群遗传中的变化规律;

★理解遗传变异、遗传漂变、自然选择及其在种群进化方面的作用;

★掌握自然选择的类型、物种形成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方式。

4、种群的生活史对策

掌握生活史对策的概念及意义;了解动植物种群的各种生活史对策;掌握K对策和r对策。

5、种内关系

★ 了解种内关系的主要类型;

★ 掌握密度效应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3/2自疏法则。

6、种间关系

★掌握竞争、偏害作用(他感作用)、寄生、捕食、食草作用、偏利共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等种间相互作用关系;

★掌握生态位的概念、植物的防卫作用,理解协同进化的概念。

知识框架:

1、种群的数量(时间)、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质量;

2、种群的动态变化,种群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3、种群的适应(生活史):大小、生长发育、繁殖和扩散;

4、种间关系与生态位。

名词或概念: 种群、构件、单体生物、构件生物、密度、年龄结构、性比、生命表、净生殖率、内禀增

长率、瞬时增长率、环境容量、最大持续产量、时滞效应、赤潮、生态入侵、基因库、遗传漂变、性选择、适应辐射、r-K连续体、社会等级、领域性、利它行为、协同进化、生态位、他感效应(异种抑制效应)、偏利共生、互利共生、竞争、寄生、捕食、植物的防卫作用

复习思考题:

1、比较分析种群增长的非密度制约指数增长模型(离散型和连续型)、密度制约增长模型(离散型和连续型)成立的条件和建模的要求,各模型具有哪些生态学意义。

2、为什么要防止种群大爆发和生物入侵?

3、比较分析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对种群进化的作用特点。

4、自然选择按照选择的结果分为哪种类型?并举例说明。

5、比较分析r选择和K选择的异同点,并根据他们的特点说明在生物保护中应采取的对策。

6、领域性行为和社会等级对于生物适应环境有何积极意义?

7、根据Lotka-Volterra中间竞争的模型,说明竞争排斥和共存的条件。

8、自然界中种间竞争是普遍存在的,可是我们又到处看到不同的种在一个群落中共存,这是为何?

9、竞争、寄生等生物之间的关系为什么最后并不发展到完全消灭另外一种生物的地步?这些对人类社会有什么启示?

第五篇:种群的特征(教案)[范文]

《种群的特征》教案

第1课时

恩施市一中 王爱民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识记种群的概念和种群密度的概念。2.掌握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能力方面:

尝试用数学方法对种群密度进行统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对种群密度的模拟调查活动,增强学生对自然的热爱。【教学重点】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教学难点】

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活动和展示为主,教师引导归纳为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阅读课件上的一则小故事,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说明了生物不能以个体的形式长期存在,而应组成一个集体。

师:看来,世界上任何生物个体都是不能单独生活的!每个生物个体都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生物个体打交道——包括同种的和不同种的。今天我们先来看同种生物组成的集体——种群。

问:研究种群到底要研究什么呢?

学生看课件上的图片,教师引导归纳:种群研究的核心是: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过渡:种群的数量变化又是与种群的特征分不开的,因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种群的特征。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课前大家已经进行了自主学习,下面请大家来回答两个问题:

1. 什么是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2. 什么是种群密度?(在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学生回答,教师给予点评。

过渡:下面就在大家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们来一起探究解决几个问题。课件展示:合作探究一:如何调查一片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教师安排学生活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自己手中的模拟草地,调查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并完成导学案中探究一的三个任务。

1.请简述你们小组的调查方法及过程并在表格中记下你们小组调查的结果。

2.在你们小组的调查过程中,你们觉得有哪些是要注意的呢?(请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①样方的位置:哪都可以,但一定要随机取样。常用的取样方法:五点取样(适用于正方形的调查区域)、等距取样(适用于长条形的调查区域)。

②样方的大小:样方的大小要适中,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一般高大的乔222木100cm,灌木16 cm,草本1 cm。

③样方的多少:样方越多越接近真实值,但取样太多,会耗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取样太少,误差又会比较大。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

④计数的原则:计数所有的个体;遇到边缘时,一般只对样方左边、上边及顶角计数,即: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下图中圆圈表示蒲公英,请将应该计数的圆圈涂黑

3.不同的小组得到的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你觉得实地调查与我们刚才进行的模拟调查有什么异同?

不同小组结果不同的原因是:取样的方法、取样的位置、样方的随机性、样方的多少、样方的大小等的不同。

实地调查与我们刚才进行的模拟调查的不同:实地调查中调查对象的分布往往不是随机的;调查区域往往不是规则的;调查对象与其他物体区分没那么明显;有许多因素会干扰和影响调查的准确性等。

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

活动结束,部分小组的代表上台展示他们完成的情况。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或质疑。教师适时进行解疑和点评。

适时检测:课件展示题目,学生完成。

过渡:大家刚才用样方法调查了模拟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生物我们能用这种方法进行调查呢?

学生回答:不是,它只适用于植物或者活动能力弱、范围较小的动物。课件展示探究二:如何调查一个岛上绵羊的种群密度?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导学案上探究二的内容。方法: 标志重捕法

设某种群的总数为N,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为M,第二次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为m,则 : N=__M n/_m_____ 公式成立条件:_标记个体__与_未标记个体__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在调查期内没有新的_迁入__和_迁出__,没有_出生_和_死亡_。标记要求:

② 记不能过于 过分醒目;

②标记物和标记方法必须 对其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行为不会产生任何干扰; ③标记符号必须能够 维持一段时间,至少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请一个小组上台展示,其他小组的同学补充或质疑。教师补充并点评。

适时检测:课件展示题目,学生完成。课堂小结:

反馈练习:导学案上的巩固练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在应用导学案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去动手活动和开放式的探究,解决更高层次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来说,充分体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但在本节课中,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教学方法我没有能够全面地发掘,导致部分学生可能没有照顾到;设问的技巧性也尚待进一步探讨;课堂的结构和时间的把握也有待进一步合理化。

下载种群调节理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种群调节理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种群的特征说课稿

    《种群的特征》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种群的特征》,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目标;四、教学重难点;五、教学......

    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谈谈如何有效管理情绪及调节压力

    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谈谈如何有效管理情绪及调节压力 一、情绪管理 情绪是心理活动的核心,对身心健康都有重大的影响。异常的情绪可能会导致防御机制,即采取曲解事实的方法来对......

    调节协议

    调节协议书 甲方:宁夏尚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乙方:曹福忠;性别;男 年龄;48岁;汉族 灵武市狼皮子梁村.农民 纠纷简要情况:乙方在2010年5月4日上午8时左右,锯骨工作时,因操作不慎......

    调节不良情绪

    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

    调节协议书

    调解协议书 甲方:陈士祥,身份证号:乙方:李东,身份证号:经双方协商一致,甲方于乙方就2013年5月30日晚,甲方等人砸毁乙方别克轿车一辆,致乙方经济受损赔偿事宜,本着平等、自愿、公平的......

    高考生物知识点种群和生物群落

    高考生物知识点:种群和生物群落 我们要对自己生物学科的学习状况了然于心,否则冲刺复习时会有老虎吃天,无法下手的感觉,而要做到这一点,现在有必要梳理一下我们高中生物都学了些......

    中国华南虎野外种群调查报告

    中国华南虎野外种群调查报告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研究发展中心华南虎调查中心组(2001年12月30日)致 谢 华南虎系世界上最濒危的虎亚种,其生存现状,保护和拯救引起了国内外的......

    种群的特征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列举种群的基本特征。 (2)说出种群密度的两种调查方法。 (3)举例说明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 (4)简述种群四大特征的内在关系。 (5)列出种群特征和个体特征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