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

时间:2019-05-15 03:4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

第一篇: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源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替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教学重点: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地区分布;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影响因素;

人口增长模式的指标及其转变。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比较法、因果联系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

板书设计: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一)人口的数量在时间上的变化

(二)世界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差异

二、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一)人口增长模式

(二)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教学过程及内容: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板书】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提问】请大家看世界60亿人口日(图1.1),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这个小孩的出

二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上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

【读图】请大家读图1.5,P4读图思考和P5的阅读,通过由学生自主阅读各国采取的人口政策的差异并让其讨论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讲述】世界各国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日本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印度控制生育政策。原因: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太慢,劳动力不足,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发,空间得不到合理利用,人口老龄化,个人及社会赡养负担增加,社会福利和保障面临的压力增大,国防兵员不足。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太慢,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加,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等方面的社会开支扩大,压力增大,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资源需求增大,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废弃物增多,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人地矛盾进一步被激化。

【作业】复习这节课的内容并预习人口的增长模式。

第二课时 【新课教学】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们衡量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是通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来衡量的,而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这三项指标相结合就形成了人口再生产的不同特征,形成了不同类型,构成3种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读图】请大家阅读图1.6和P6读图思考。【板书】

二、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一)人口增长模式

【提问】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比较。【答案】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讲述】比较原始型和现代型这两种“低增长率”的本质区别: 原始型的低增长率是因为很高的死亡率造成的,而现代型的低增长率是因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这种模式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

原始型——农业文明时期;传统型——工业文明时期;现代型——后工业文明时期。【学生讨论】结合P5的阅读,学生讨论世界各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以及影响因素。【板书】

(二)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讲述】发达国家——现代型,如欧洲、北美洲;发展中国家——大多属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阶段,如亚非拉地区;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模式转变的影响因素有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等。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现代型。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学生自主探究】案例1“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学生分组讨论,联系前面所学知识自主探究完成P7活动,自主地归纳总结出针对芬兰这个国家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课堂总结】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世界人口的增长现状:

1、数量大

2、增长快

二、世界人口的自然增长

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人口数量增长任何时间间的不匀速性

第二篇: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教学设计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教学设计

导入:<提问>我国的人口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承转>我国严重的人口形势,给我国自然、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我国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呢? 新课:<展示>探究一:P68第一、二自然段

<提问>

1、你认为南方某山区为脱贫致富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2、这些措施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3、能列举出类似成功的例子?

小组合作探究—代表发言—师生沟通

<归纳>在我国,目前解决人口问题的正确选择是实行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你知道我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的主要内容吗? <展示>材料:晚婚晚育

(学生活动)计算:我国妇女如果20岁生育,100年能有几代人?如果实行晚婚政策,25岁生育,100年将会有几代人?对此不同的计算结果,你有何看法?

<承转>严格控制人口数量,降低人口出生率,是解决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晚婚晚育,除了能控制人口数量外,对国家和个人还有其他积极意义?

学生回答(还能提高人口素质)

<承转>提高人口素质是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措施,又是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除了实行晚婚晚育,我国还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提高人口素质 学生回答(优生优育)

<提问>通过上述分析,你能归纳出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展示>探究二:计划生育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贡献

<提问>

1、上图分别反映了计划生育工作取得的哪些成就

2、举例说明计划生育对社会其他方面的积极贡献? 小组合作探究—代表发言—师生沟通

<承转>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我们家庭生活质量又是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下面一起来看看大家课前的调查结果吧

(学生展示)我的消费支出与爸爸小时候的消费支出,并陈述自己的看法

<归纳>在经济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家里子女越多,个人消费支出占家庭收入比例会减少,整个家庭消费支出将增加,家庭负担加重,生活质量下降。对国家而言,也是同样道理,人口越多,整个国家的消费支出将增多,个人平均消费水平将降低。课堂小结:

<小结>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三十多年来,我国有效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少生了3亿人,节省抚养费7.4亿元,使13亿人口日到来推迟了4年。当然我国人口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依然十分重要。

第三篇:《月相变化》教案

《月相变化》教案

菜园二小 陈波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是月球在一个月的圆缺变化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形状。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1.学生能根据不同的月相判断其出现的时间,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月相变化的变化规律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

根据月相的不同分析其出现的时刻 【教具准备】

白色纸片,剪刀,双面胶,14个信封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月球的一些知识,谁来说说对月球有哪些了解。2.师:那么,你们看到过月球的阴晴圆缺么?

师:你都见过哪些形状?是在农历的什么时候看到的? 3.请3-4名同学把自己看到的月球的形状画在黑板上。

师:很好,老师发现咱们班的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善于观察,这些都是咱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月球的不同形状。PPT出示(图片和文字):科学家把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板书课题)

二、画月相,给月相排序

(一)画月相

1.指导画月相:刚才老师发现还有同学想画对吧,那么接下来每个同学都来画一副自己见过的月相吧。刚才这几个同学画的月相不怎么规范,那应该怎么画呢。

2.师引导画法(1)我们已经知道月球是一个怎样的球体?(2)出示黑白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球体。(3)PPT出示画法。

3.接下来我们每个小朋友来画月相,出示要求:

PPT出示温馨提示:1.以小组为单位,每人画一幅你见过的月相,但是小组内不要重复2.画好以后互相讨论你画的月相是发生在每个月的什么时间并张贴到黑板上。

(二)给月相排序

1.小组上台汇报,并张贴在黑板上。

2.同学们,我们平时见到的月相变化有规律吗?有什么规律? 板书:上半月:由缺到圆

3.师:黑板上张贴的月相有规律吗? 4.推测下半月的月相可能会怎样变化? 板书:下半月:由圆到缺

(三)探索月相变化的成因

1.月相变化在一个月中到底是怎样变化的,我们通过模拟实验一起来探究。

2.出示实验方法:A黑板看做太阳,皮球当做月球,亮面始终朝向太阳。B全班分成两大组,每一组站在圆圈上的8个位置,每个位置上站两个同学,面朝外站C拿皮球的同学绕大圆转一圈,每转到一个位置就停留一会,观测者仔细观察你所看到的月相。D观察结束,画下你观察到的月相,并和之前的月相做比较,小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正确的。5.老师带领学生做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演示月相形成的过程。6.学生记录观察到的月相变化并讨论。7.学生汇报修正之前不合理的月相。

(1)请站在1-5位置上的学生把月相图贴在黑板上,提问,当月球转到1-5位置上时,月相变化有规律吗?(由缺到圆,亮面朝右)

(2)分析1-5位置上的同学看到的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并重新贴在初一到十五的地方。(师先引导初一和十五的月相,再确定其他几天的月相)

(3)补充上半月其他时间的月相(教师把其他月相贴在黑板一边,让学生选贴)(4)对比之前贴的月相,把不合理的拿掉。

(5)提问:我们观察月相是面朝哪个方向?在哪个位置看到月相?什么时间看到的?(6)小结上半月的月相在上半夜的西部天空,亮面朝西。PPT出示上上西西。

(7)请6-8位置上的学生拿月相图贴在黑板上,提问,当月球转到6-8位置上时,月相变化有规律吗?(由圆到缺,亮面朝左)

(8)分析6-8号位置大概是什么时候,并贴在黑板上。(9)补充下半月的其他时间的月相,让学生选贴。(10)同学们,这些月相我们平时见得多吗?为什么不多?

(11)小结:下半月的月相在下半夜看到,亮面朝东,在东部的天空可以看到,PPT出示:下下东东。

三、观察白天的月相

PPT出示完整的月相变化图,小结:刚才我们模拟了完整的由缺到圆,由圆到缺的月相变化的过程,但我们科学上最好的方法还是能实际观察与记录,所以学了这课以后,我们有个任务,进行一个月的观察,时间是白天7点钟观察,并记录在书本的图中。

四、拓展

动脑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

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 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 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

(答案: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五、板书设计

月相变化 上半月:有缺到圆 下半月:由圆到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教学难点】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的农历时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月相变化的课件、太阳图片、圆纸片 学生准备:彩笔、剪刀、活动记录等。【教学过程】

课前语:同学们,月亮有很多美称与雅号:玉兔、夜光、冰轮、玉轮、桂魄、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宋代诗人苏轼在《中秋》一诗里则用“玉盘”描述月亮:(幻灯1)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诗中,中秋月夜之清美、良宵难得之感叹溢于言表。

古人只能用诗词歌赋来表达对月亮的喜爱和好奇之情,随着科技发展的今天我们登上月球,实地勘察已经不是梦想。这节课就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月球的知识。好,上课。

一 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1、(幻灯2)《水调歌头》中苏轼有一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的悲欢离合往往无法预料,但月的阴晴圆缺却有它的规律性,亘古不变,任何人也左右不了。我们把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月相。(板书:月相变化)

2、生活中,你曾见过哪些月相?

其实我们生活中大多数传统节日,总与某些月相同时出现,如元宵节、中秋节的晚上,天上总是高悬一轮圆圆的明月,“七夕”的夜晚,则是半轮弦月挂在西天,而“除夕”那天,则一定是月黑之夜。由此可见,在过去,“月相”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实际上,月相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还远不止这些。

3、画月相 :

(1)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教师给每个同学准备了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你在纸上画一个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2)老师请几位同学把所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同学一起观察---这些月相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这些月相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吗?

(3)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视频1)——这是在太空中拍摄的月相变化的视频,很神奇是吧?联系刚才观看的视频你能判断出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吗?

这里我们要注意:所画月相阴暗相接的圆弧的半径应稍大于圆的半径,美术课中所画的弯弯的月亮并不存在。

二、给月相排序

(幻灯3)中国古代的天文仪器中,至少有两件是与月相有关的,一是瑞轮荚,二是月晷。张衡设计制造了“瑞轮荚”,所谓荚是一种神草,传说生长在尧的居室阶下。随着月亮的出现,一天长出一个荚,最多能长到十五个荚。过了月圆之后,又一天掉一个荚。这样,荚就可以指示出月相和日期。这个传说实际上是反映了尧时天文历法的提高。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一台“机械日历”,有了它,人们就可以很方便地知道今天是几号,月相是什么了。

1、那么下面让我们也来发扬张衡的这种刻苦钻研的科研精神,动脑思考来给上半月的月相排序。

2、首先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3、和同桌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4、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黑板上面的圆圈里吗?

(老师请同学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5、观察黑板上贴出的月相,小组讨论并交流:在黑板上所贴的月相中,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想到了什么? 教师指着黑板:

月相不但是古代天文学家观测的目标,也是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审美对象。几千年来先人们留下了许多描写月亮的诗词,其中着意描绘月亮形状的非常之多。(幻灯4)

古代诗人对弯月的描绘情有独钟,有些小诗写得相当生动。陆游的《秋怀十首末章》写得则很有意境:

改朔甫再宿,月见西南隅,纤纤一银勾,挂空疑有无。

“隅”说明月亮非常低,应该是初二三的新月,“纤纤一银勾”更表明了这月牙之细,挂在暮色苍茫的西天一角,简直似有若无,可见这当是初二的月相。诗人观察仔细,描绘真切,读之仿佛眼前有一幅深邃的黄昏远景镜头摇过。(幻灯5)古诗中也有诗句写到弦月,唐代诗人司空曙的《江村即事》 :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月落正堪眠”,人们“正堪眠”,即睡意正浓,寓意夜已深。深夜而“月落”应是上弦月,此乃用时间点月相

上弦月是农历初七、八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90°,日落时出现于南方天空,升落时间分别是中午和半夜,可见部位为月球正面西半部分,形状为一大写的“D”形。

5、(幻灯6)教师指着幻灯片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请学生们讨论: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

(农历上半月的月相由缺到圆,亮面面积逐渐变大,亮面在左侧。)(幻灯7)看这首儿歌将月相变化的规律总结得多好: 初一初二不见面,初三初四一条线,初五初六月芽子,初七初八半杈子(注:月亮出现一半),月落三更初九夜,月落四更十二天,落五不落六,6、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下半月的月相再由圆到缺,亮面面积逐渐变小,亮面在右侧。

(幻灯8)是啊,正如:《易•丰》中言:“日中则昃,月盈则食”这句话是说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盈满就要亏缺。我们来看儿歌的后半部分:

落五不落六,(注意这里: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这句歌词写的不准确。因为月球的朔望月周期是29.5天,所以十五的月亮不可能到十六去圆。)十七、十八,月从更发,二十一二里,月从半夜起,二十二三,月出三竿,二十五六头,月出一架牛,二十七八,月出一支蜡。

7、下面我们根据掌握的相关的知识在小组内画出下半月的月相,一会儿我们在黑板上展示。(随机)

8、(幻灯9)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面积逐渐变大,亮面在左侧,下半月再由圆到缺,亮面面积逐渐变小,亮面在右侧。

三、模拟月相变化

1、月亮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我们可以做一个模拟实验来观察一下。

2、下面我们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幻灯10)思考:(1)不同的位置,我们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

(2)在不同的观察点,你画的月相相同吗?月相变化跟什么有关?(3)对比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4)根据活动做好月相记录。

3、下面让各小组组长带领组员按课前分好的地点进行实验,注意纪律性。

4、在不同的位置,我们观察到的“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不一样,亮面都朝向“太阳”方向。)

记得以前有首歌《你看你看月亮的脸》,这首词不但浪漫,而且非常有科学依据,因为在地球上的我们真的只看得见月亮的脸。因为月球公转地球一周的时间约需27.3天,并且以相同的时间自传,因此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永远是同一面。

5、在不同的观察点,你画的月相相同吗?月相变化跟什么有关?(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6、师小结:让我们先一起来看一段视频(视频2)---由这段视频我们知道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不是因为月球的形状在发生变化。

7、自己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六 小结

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七 拓展

1、(幻灯11)《易经》系辞中说:“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很有可能,易经思想、阴阳太极图案就是古人仰观天象、特别是月相而得到的。

2、(幻灯12)国家天文杂志刊载了一篇文章:《地震与月相有关吗》这篇文章的导语是这样的:2009年6月30日,在四川震区发生了5.6级地震,有人认为这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的余震。2008年5月12日是农历的四月初八,而2009年6月30日是农历的闰五月初八。又是初八。这是否仅是巧合?如果同学们对这方面的知识感兴趣,课下我们可以查找相关资料。

3、这段(视频3)是 2009年7月22日也就是农历六月初一这天发生的日全食的情境,只有在日全食或者日环食这样的日子人们才能看到完整的黑面月球。从中我们知道了白天也有月相。下节课我们来研究这部分内容。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教学难点:模拟月相变化规律实验的各个部分所代表的天体部分。下半月的月相变化规律,以及下半月月相出现的时间推算。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用模拟实验建构天体概念的时候,人看天体时所站立的方位的确定应该与模拟实验中所站立的方位相一致。建立月相出现的同时地球上某处的人们所在的时间概念。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月相模拟材料。

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教学过程设计

一、画月相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讲解: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 设计意图:利用词句导入本课,实现科学与文学整合。通过学生画月相,实现对学生原有认知概念的呈现,为这节课的学习做一个概念的铺垫。

二、猜测月相形成原因

1.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2.(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3.观察黑板上的挂图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在宇宙中为什么会形成这些形状不同的月相呢? 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剪月相和贴月相,来了解学生平时对哪一种月相的观察较多。让学生思考月相形成的原因,形成对探究问题的思考的习惯,这对于后面的环节模拟月相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模拟月相变化

1.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 2.可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

3.(或者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

课件出示注意事项:①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面始终向着“太阳”。②在4个点的位置上稍作停留,并记录所需要观察的内容(月相形状、一天中所处的时间、推算这天中月球东升西落的时间)。

4.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推算农历几月几日大约什么时刻能观察到什么月相?这天月相在天体的什么位置? 5.学生思考回答。

6.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巩固并小结: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并能选择恰当的时间观察月相,做好记录。7.对比一下,我们前面自己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有一个宇宙空间模型的初步概念;通过学生的动手活动和模拟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深刻体会自然现象的神奇。同时,也建立较完善的月相知识概念,更激发学生选择恰当时间有目的地观察自然现象变化规律的情感。

四、观察白天的月相

1.谈话: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2.你们认为白天有月相吗?如果有的话,什么时刻观察比较合适?为什么?(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从农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来越晚,因此在清晨观察比较合适。)3.你在初一这天见到过月相吗?回想2009年7月22日也就是农历六月初一这天,你们是否见到过月相?(激起学生回忆日全食这天的情境,补充说明只有在日全食或者日环食这样的日子人们才能看到完整的黑面月球)

4.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热爱自然,对自然现象的神奇有着无限的憧憬。通过日全食的亲身体验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五、课外拓展: 1.动脑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

(答案: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板书设计:

2、月相变化

一、规律:初一 初八 十五 二十二

(学生画的月相图)

二、成因: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月球亮面始终对着太阳

创新之处

一、根据教材内容,处理关键细节

本节课是一节典型的模拟实验课,月相变化一课的模拟实验不能为了实验而实验,需要有一个从现实的自然现象到模拟实验的空间思维的转变,这个过程是本节课实验成功与否和学生概念学习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本节课有一处细节做了适当的调整,就是在4个点的位置上所观察的月相形状,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一个观察的内容,那就是当时所在的时刻。如此安排的意图是让学生能通过“时间”这个桥梁来架构模拟实验与现实观察相统一的一个空间概念。让学生有切身体会观察月相不是盲目观察,是有规律的观察,为学生寻找现实中的月相变化规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对探索宇宙的无限热情,形成自主观察星空、探索宇宙的习惯。

二、根据教材呈现结构,亲历活动充实过程

模拟实验的特点是模仿真实现象做模型,通过模型来帮助我们分析现象和规律,将难以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用直观形象的模型表述。进行模拟实验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过程要做到先整体,再局部,从宏观到微观。根据这个特点本节课安排了四人小组合作模拟活动,以活动为载体,通过亲自当地球,亲自当月球进行模拟实验,从而实现让活动来充实教学的过程。

二度设计

在最开始的设计中是这样处理的:第一没有画月相和剪月相的过程,直接出示月相的图片,让学生说说什么时候见到过这些月相,由于出示的上半月的月相图片多,学生好像都见过,又好像没有见过,这样一来就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前概念的真实性。第二在设计模拟实验的过程中是按照书本上的模拟实验进行,记录方式很单一,只记录在八个点所观察到的月相的形状,考虑到这样的设计会让学生没有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阻碍学生概念的合成。基于以上的困惑,本节课重新调整教学过程结构,并对模拟实验的记录细化处理。如此,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按照从原有认知水平开始 猜想 模拟

整理 总结,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就呈现出来了。另外对于模拟实验的记录也本着让学生能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帮助学生思维空间水平的发展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在初次接触到宇宙方面知识的时候,就要让学生能与现实自然现象相联系。

第四篇:声音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音量是由物体的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过程与方法: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认识音量由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感受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

【教学准备】

为每一组准备:1把钢尺或塑料尺、2个同样的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1张“杯子声音高低的实验记录单”、一块钉两颗钉子的木板、1根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一段音乐给学生欣赏《西班牙斗牛士》,问学生:听了音乐后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初步感受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

揭示课题《声音的变化》

(二)展开新课

1.观察比较声音的强弱变化

一把钢尺,怎样使它发出声音?(1)实验:使钢尺的一部分伸出约10cm,用一只手压住尺子的一端,另外一只手拨动另一端。注意拨动尺子时避免尺子和桌面撞击。

先轻轻拨动钢尺,观察钢尺上下振动的幅度有多大,发出的声音有多强,并用振动幅度的大或小、声音强或弱作记录。

再用力拨动钢尺,与前面的实验进行比较,尺的上下振动幅度和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重复实验3~4次,体会物体振动时,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

(2)实验活动,记录实验结果。

(3)汇报实验结果

(4)小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音量的单位是分贝。

2.观察比较声音的高低变化

(1)实验: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四个杯子,分别盛水:满杯,3/4杯,1/2杯和1/4杯。试着用铅笔和小木棒敲击杯口,比较发出的声音。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现在记录单上记录预测。

由水多到少或少到多的顺序,反复敲击杯口,比较发出的声音,并做记录,与预测进行比较。

交流实验结果,比较实验预测,对结果进行分析。

(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装置:一块木板钉两个钉子,钉子之前绑一个橡皮筋。

提问:还记得怎样让橡皮筋发出声音吗?在今天的让橡皮筋发声的实验中,老师有新的要求:先拨动橡皮筋,让它发出声音;把橡皮筋拉得紧写,再拨弹。观察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稍稍放松橡皮筋,再拨弹,注意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同时注意,在这个过程中,橡皮筋的振动发生了什么变化? 交流实验发现,对发现进行分析。

(3)小结: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音高的单位是赫兹。

(三)总结

课外拓展:听听长短、粗细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第五篇:表面积变化教案

《表面积的变化》教案

教学内容:五年级第二学期“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基础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上。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在现有的老教材中,没有安排“表面积的变化”的例题教学,课后练习安排也甚少。但是,我觉得这部分的内容在生活中相当实用,因此增加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起来,得到的立体图与原来几个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之和的关系,发现并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培养空间观念,解决物品的包装问题。

2.学情分析:类似包装的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本节课创设了“包装巧克力”的情境,使学生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包装最省包装纸的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1.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并发现多个相同正方体、长方体叠放后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操作、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通过解决物品包装设计问题,进一步增强应用数学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方法与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4.激发主动探究的欲望,感受学习愉悦,逐渐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互助的习惯。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运用发现的表面积的变化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探索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解决措施: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与问题情境中,逐步探寻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1.合理分组,明确分工,强调合作。

2.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准备若干个正方体的学具和若干个长方体的物品。

信息技术应用:多媒体课件 依据的理论: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问题引人: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购买数量较多的同种物品时,往往就会选择已经包装好的组装产品。现在有一个厂家准备进行巧克力的促销活动,“买一送一”,要将2盒巧克力用纸包成一包。想设计最省纸的包装方法,怎样解决?有什么奥秘?

揭示课题:表面积的变化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对数学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寻找数学信息,探究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究 发现规律

(一)探究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动手操作,仔细观察 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仔细观察拼成后的长方体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有什么变化?

2.小组讨论,发现规律 3.全班交流,得出结论 估计学生可能的发现: A、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B、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

(板书:每重叠1次减少2个面)

C、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减少了2平方厘米。

【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用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出的长方体,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

(二)探究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仔细观察发现,完成表格填写

将3个、4个、5个的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仔细观察拼成后的长方体与原来几个正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又各有什么变化?(可以直接展开想象,也可以通过实物操作)(关注4个有2种拼法)

2.学生完成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3.结合表格,探讨规律

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和实物图形,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板书:重叠面越多,表面积减少越多)

【进行分层弹性要求,在完成表格时可以直接“展开想象”,也可以通过“实物操作”,引导学生用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探索拼成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学生自己猜想、操作、探究、验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探究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出示例题:想一想,将两盒巧克力用纸包成一包,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哪种方法包装纸最省?

2.小组合作:讨论包装方法。

3.交流讨论:用2个相同长方体拼成一个大的长方体,你又有什么发现呢?选择哪种方法包装纸最省?为什么?

(交流时课件呈现三种不同的拼法,比较各种方法的表面积)估计学生可能的发现: A、体积没有变,表面积变了。

B、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但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C、包装后表面积最小的那一种方法所用的包装纸最省。(板书:重叠面越大,表面积减少越多)

4.师生共同总结:不管怎样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减少的面积越大,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小,这时所用的包装纸就最省。

【引导学生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体验到不管怎么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重叠的面积越大,4 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小,这时所用的包装纸就最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计算验证等活动,体验并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引发对数学问题的思考。】

三、运用规律 内化新知

教师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操作发现,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一个较大的长方体,表面积都减少了,而且都有一定的规律。看看谁能运用刚才发现的规律再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设计包装:将三盒巧克力(买二送一)用纸包成一包,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哪种包装方法用的纸最省?为什么?

1.分组讨论

2.全班交流:估计可能只讲出有3种常见的包装方法,其中的有一种包装方法用纸最省。

3.多媒体呈现:第二种用纸最省的包装方法,两盒横着上下拼,另一盒竖着拼在一起(数据特殊)。

4.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为什么这两种方法包装纸最省? 5.师生共同总结: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所用的包装纸最省。在设计包装时要考虑把最大的面重叠起来,就一定要仔细观察图形的特点和数据。

【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增强应用数学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深化知识,整合延伸 1.判断:

(1)2个棱长都是5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不变,表面积减少了25平方厘米。

(2)一根长方体的木料,横截成3个小长方体后,增加了4个面。

2.把8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小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有哪些不同的拼法?每种拼法各减少了几个面?哪种拼法表面积最小?

【旨在帮助学生辨别理解、深化知识,拓展视野。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从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感悟到相同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体验收获 激励评价

这节课我们通过拼一拼,说一说,研究了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情况,你有什么收获呢?还有什么疑问吗?

六、布置作业 课外拓展

有一个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木块,沿水平方向将它锯成3片,每片有锯成4条,每条又锯成5块,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使学生把探究的兴趣延伸到课外。】

下载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区域人口数量和购买力的调查报告[精选]

    区域人口数量和购买力的调查报告 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苏州的外来人口有所下降。我所走访的区 域客户业态主要是以卖场,商场、便利店和卷烟专营店为主。从目前 走访后了解到的......

    2014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人口数量与分布

    2014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人口数量与分布 ⑴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问题: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形成人口压力,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

    教案变化鱼15篇

    变化的“鱼” 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通过“变化的 ‘鱼’ ”,将图形的坐标变化与图形的平移、轴对称、伸长、压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体现几何图......

    影子的变化教案

    《影子的变化》开题课 【指导思想】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为主线;以研究性学习经典案例为载体;以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为......

    物态变化复习教案

    第三章《物态变化》复习教案 一.课程标准要求: 1.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

    物态变化单元教案

    第五章物态变化单元教案 一、本章概述与课程标准要求 本章内容属于课标内容的第一主题“物质”中的二级主题。 课程标准有关内容要求如下: (1)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

    蜡烛的变化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单元 《蜡烛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2.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纳......

    《成长变化(一)》教案

    《成长变化(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在成长变化中各个年龄段的外貌变化特征,并能用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和媒材,表现成长变化中自己的体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