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立足审美教育的探讨论文(共5篇)

时间:2019-05-15 11:30: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语文教学立足审美教育的探讨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语文教学立足审美教育的探讨论文》。

第一篇:大学语文教学立足审美教育的探讨论文

【摘要】作为大学公共科目的大学语文,无论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为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审美情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多方面探讨了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语文 人文精神 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大学语文教学对于全面培养和提高人文素质,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而在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审美教育的培养更显得尤为重要,它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想象力,思辨力以及感悟力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而现在的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在全国各高校面向非中文系学生开设的大学语文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有人认为大学语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简单重复,戏称之为“高四语文”,教学中过重强调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再加上考核体系的单一,就把本应最具人文内涵,充满人性之美和生活情趣的大学语文变成了支离破碎的传授知识和枯燥乏味的机械重复的应试技巧训练,大学语文课堂出现了“教师侃侃而谈,学生昏昏欲睡”的局面。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面对多元利益的驱动,对尚显幼稚,一脸迷惑的大学生,如何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培育他们的审美情趣,教会他们怎样做人,做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当代教育亟待解决的既敏感又现实的紧迫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大学语文教育的优势,立足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净化自己的灵魂,提高他们崇美向善的本性。

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每一个民族的职责是保持自己心灵永不熄灭的明灯,以作为世界光明的一个部分。审美教育的内涵

审美教育即美育,就是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审美意识形态,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并与学校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懂得欣赏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摒弃。使学生成为既有知识、又具有智慧,既有技能又具有审美教育的新人。大学语文首先属于文学,文学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审美。大学语文的传授必须按照文学的特性来讲。关于如何提高大学语文的美感效果,很多论者提到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可否认,随着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生动性,但是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手段一样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它可以增加教学的审美效果,但不能代表文学教学应有的审美性。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明确文学首先是审美的,文学教学是心灵化、个性化的。无论运用何种手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该用深邃的思想、个性化的语言、饱满的热情,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营造出生动的课堂氛围,带领学生遨游于惟美的文学世界。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3.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保证审美教育的顺利开展

过去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只关注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进行,在课堂上满堂灌,学生成了被动的“吸收器”,学生中普遍的产生厌学情绪。而在新课程的理念中,要求教师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就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这是学生乐学的关键。这一教学观念的贯彻落实,有助于审美教育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激发起学生对作品中真、善、美的追求。需要更正的是大学语文不是“高四语文”很多大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模式陈旧,常常把教学放在选文字,词,句、文的一般性讲解上,活生生把一篇充满灵气与性感的选文肢解得支离破碎。与中学教学如出一辙,毫无新意,让学生闻而生厌,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侧重于它的工具性,大学语文教学侧重于作品的分析、欣赏,让学生辨别出文学的趣味,领悟到人文的意蕴,尽情观赏文学美景。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深入发现和理解文学作品中的那些包含着优美、和谐、崇高、激情、想和爱的因素,让他们在日渐丰富的艺术体验中培育自己的心灵。

3.2 精选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首先应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情趣为目标,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不仅是读者和作者之间对于世界认识与感受的一种情感交流,而且因为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读者在阅读和接受时要进入到作家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去,常常会达到物我交流,读者和作者交融的境界,因此同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艺术作品一样文学阅读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大学语文精选的优秀文学作品,熔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于一炉,具有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一些人生感悟的短章小说、一首诗歌就能激发起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摒弃,从而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感受美、鉴赏美的和创造美的能力。如唐诗的和谐典雅,宋词的飘逸灵动……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又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灵之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师生可以全身心地融入诗的境界,深深感受到大自然中春的和煦,江的悠远浩渺,花的清幽芳馨,月的皎洁妩媚,夜的寥廓恬静,沉寂在作者所创造的优美的艺术境界中,获得美的享受,这些作品可以使学生审美情感油然而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从而激励学生热爱生活,去寻找美的灵感,去发现美的真谛,去创造美的生活。

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努力挖掘作品的情,由作品的表层进入作品的深层,以获得人生感悟,陶冶性情,纯净心灵。

3.3 开辟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审美实践

如果说学生是大学语文教学运转的轴心,那么实践则是大学语文教学开启的关键,教学必须采取全方位的开放模式,大力开辟第二课堂,去寻找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学习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几个学生在一起交流、探究后,可使每个学生的文学体验更深一层。认识到这一点,语文教师这时需要做的就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用信任感去鼓励每一个学生,学生在自主互动学习中,不要急于公布所谓的正确答案,诸如“没有道理、不够确切”之类的说法,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要用成功感去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要把大学语文的教学延伸到对有关文学、书画、音乐、影视等艺术名作的欣赏中,鼓励学生关注当今文学的动态,同时指导学生从事文学创作、演讲与辩论、审美文化研究等创造活动,并且对学生的创造成果给予奖励与宣传。

总之,现在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的探讨都在发掘它的多重含义,但是我们不要忽略文学首先是审美的,它的多重意义都寓于审美之中,否则,大学语文会迷失它的本性。

参考文献

[1] 徐同林.中国文学人文风景——大学语文导读[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 童庆柄.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第二篇: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讨论文

大学语文要重视审美教育,是由这门课本身的性质、内容决定的。“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它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文学是诉诸人的情感的一种意识形态,其任务“是使人变得高尚”(高尔基语),其最本质的社会作用是美感作用。大学语文荟萃了诗、词、曲、赋、散文、戏剧、小说等精美作品,不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美的情感、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等等,为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宝贵的素材,可以说,大学语文教学和美育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从美育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看,大学语文应把美育作为根本的教育目的。

文科类大学生由于其独特的专业学科背景,较其他专业学生需要具备更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感知、理解、判断的能力,《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更应旨在深化语文智育、德育的基础上,突出语文美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美的能力”。此外,从课程设置看,《大学语文》作为文科类大学生一年级的必修基础课,是为提高其文化素养和对美的感知、欣赏能力,并为以后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文化底蕴服务的。因此,在大学语文课的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优秀的文学作品陶冶学生艺术情操,增强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样既达到了语文课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的目的,也使其作为一门基础课发挥了对专业课相辅相成的作用。

所谓审美教育即美育,就是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审美意识形态,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并与学校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既有知识,又具智慧,既有技能,又具审美意识的新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以其独具的形象性、情感性、体验性,成为高校实施美育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那么到底应如何实施美育呢?笔者通过在文科类大学生中开设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首先,通过对教材名篇的审美情感分析,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这是实现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最重要的方面。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景物和谐的融合统一。所以,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或所刻画的人物往往都渗透着作者主观的思想寄托,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应引导学生通过表象去感受作者的内心。如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所塑造的英俊、潇洒的将军菲比斯与丑陋不堪的卡西莫多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既包含外表,又涵盖内心。俊美的将军让吉普赛女郎喜爱,也会让很多读者向往,而作者恰恰要批判这种华美包装下的狡诈、自私与虚伪,而在卡西莫多丑陋的面孔中,却饱含着作者对纯真、善良的赞美和向往。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通过对“春”的“怜惜、愁怨、挽留”,表明作者对南宋王朝(祖国)的热爱和眷恋,从中可以使学生得到爱国情感的教育。再比如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引导学生去倾听“海上明月共潮生”的人籁,去感受“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的空灵的同时,更应引导学生去领悟理解作者在诗歌中所流露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哀而不伤的情感和其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因此,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努力挖掘作品的“情”,由作品的表层进入作品的深层,以获得人生感悟、陶冶性情、纯净心灵尤为重要。

其次,开辟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审美实践。对大学语文教学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说学生是大学语文教学运转的轴心,那么实践则是大学语文教学开启的关键。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主的艺术美的鉴赏与评论,而一切艺术美都是来自现实生活的。俄国伟大的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就是生活。只有深入生活的海洋,才能探求包括文学内在的艺术美的真谛。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必须采取全方位的开放模式,大力开辟第二课堂。要把大学语文的教学延伸到对有关的文学、书画、音乐、影视等艺术名作的欣赏。同时指导学生从事文艺创作、演讲与辩论、审美文化研究等创造活动。并且对学生的创造成果给予奖励与宣传。如鲁迅的《伤逝》,内容涉及到个性解放、妇女解放、知识分子的道路、女性人格独立与经济地位、社会制度的关系等多方面的问题。通过讨论,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二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可以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

第三,注重对学生进行形象的美育,利用现代传媒资料,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形象性的特点相一致,大学语文教学也要突出其形象性。大学语文形象性的特点主要依赖于教师语言的形象化与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大学语文讲授的主要内容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最感人的是文学形象。教师讲授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把握这些文学形象,理解这些文学形象,感动于这些艺术形象,从而得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提升和审美的愉悦。形象的内容要求形象的形式,教师的语言要力求丰富、生动、形象、富有个性。

教师的课堂词汇应是丰富的,语气要富于变化,语音节奏要与讲述内容和谐一致。另外,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大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可谓得天独厚,因为与之相关的图片、图像资料很多,都可以拿来展示或播放。许多与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相关的优美图片,都可以扫描进计算机,再复制到CAI课件中展示给学生。这不仅能增加教学内容的形象性,而且可以突出这门课独有的个性。同时,配合教学播放一些有关名家名作的电影或录像,显然也能增强课程的形象性,寓教于乐,使学生在看电影、看录像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文学作品及文学形象。

在形象化的教学内容与形象化的教学方式的结合中,教师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及创造美的能力。这种对美的教育是最自然、最生动、最形象、最有效的。比如讲授王维的《汉江临泛》,我们可以制作“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的整体气势的画面,用色彩描绘出“山色明暗交错,连绵不断”的山光水色来,并用动画技巧设计出动态景观:“波涛使得望中的城镇似乎在两岸起伏波动,远方的天空也在腾跃翻卷”,使学生加深理解王维盎然游兴、寄情山水、怡然自乐的情绪。

最后,通过创设作品美的情境,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为了消除学生听课的枯燥感和疲倦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形声并举,音画同步,创设情境,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感染。分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戴望舒的《雨巷》,可以让学生先听音乐朗诵,在朗读中感受抑扬顿挫的节奏和优美的诗歌语言,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再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历来对它的评价很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意境深远。讲授中不仅要引导学生随着文章的波澜起伏去展开想象的翅膀,欣赏一幅完整的清风、明月、江水、小舟、歌声、箫声所组成的美妙动人的赤壁夜游图,还要使那些回味思索的余音强化,让学生认识到作者的欢欣情绪、豁达心胸、高尚情操、哲理性的语言,真正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

总之,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文学作品中及教学中相关的美的因素,在课堂上创设美的情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第三篇: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探究论文

摘要:古筝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民族乐器,有着较强的传统美学特点及审美价值。通过学习古筝,不仅可以有效地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其情操,而且还能够带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培养人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培养人们对美的追求。因此在古筝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开展审美教育活动,以此来有效地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本文分析了古筝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价值,介绍了在古筝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策略,希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古筝教学;审美教育;音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

所谓的审美教育,即以美作为对象,然后开展一系列的审美实践活动,在此活动中能够有效地实现审美教育目标,有效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1]。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审美教育,主要是基于审美这一视觉,根据古筝教学的实际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审美观,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鉴赏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

一、古筝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价值分析

(一)引导学生感受美

由于古筝采用五声音阶定弦,旋律优美动听,因此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审美教育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感受美,使其在鉴赏古筝乐曲的过程中深刻地领略到古筝所创造的优美意境,能够体会到古筝发出的优美旋律,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到美的存在。

(二)帮助学生鉴赏美

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地开展审美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鉴赏美,掌握古筝弹奏技术,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技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鉴赏美。所以,在古筝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审美教育的开展,要合理地加入鉴赏美的课程,这样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提升其鉴赏美的能力,有效地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提升其综合素质。

(三)启发学生创造美

古筝的演奏者主要是借助于情感共鸣创造出优美的乐曲,塑造良好的音乐形象,进而在演奏的过程中充分地表达出个人的情感。这样不但能够带给人们视觉及听觉上的享受,而且还能够帮助人们情感的发展。因此,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古筝乐曲的欣赏、音乐形象的塑造以及情感的交流与表达,可以有效地美化人们的心灵,更好地培养人们的思想情感,从而激发对美的追求,提升其创造美的能力[2]。

二、古筝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策略

(一)为学生讲解古筝音乐的文化背景

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欣赏古筝音乐,准确地把握古筝音乐的内涵,在古筝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掌握古筝演奏的技艺,而且还要为学生讲解古筝音乐的文化背景。例如,音乐作品是何时何地产生的、具有怎样的时代特色、音乐创造者的个人简历如何等。这是由于对于每一个音乐作品而言,其并非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假如没有充分地了解音乐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那么演奏者只是能够演奏出优美的音乐,却是无法充分、准确地表达出创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对古筝音乐文化背景的了解,不但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其能够了解到音乐作品的内涵,了解到作者在音乐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而且也能够使得学生在实际演奏的过程中投入情感,有效地提升演奏的表现力。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寒鸦戏水》这一古筝作品时,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讲解此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为其介绍潮州音乐文化的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能够大概了解此古筝作品的表现风格,在实际演奏的过程中更好地控制个人的情感,充分地表现出音乐作品的内涵以及音乐自身所具有的魅力。

(二)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当前,在古筝教学过程中都比较重视对审美教育的渗透,这对学生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个人的引导作用,能够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注重审美教育的渗透。作为一种抽象艺术,音乐是无法得以形象具体的参观以及模仿的。所以,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进行反复多次的演奏示范,要能够恰当地展示出节奏的力度以及音色等[3]。如此一来,才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各种演奏技巧,例如滑、按、颤、勾等。所以,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演奏的技巧,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那么教师就必须要在古筝教学中合理地渗透审美教育,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能力,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古筝学习的热情,有效培养其身体的协调性。而且在多次反复练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个人的演奏风格,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审美教育在古筝教学中的合理渗透,不但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也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通常,在古筝教育教学中所设置的与审美教育相关的课程主要包括音乐欣赏及技术原理等。这些课程的合理设置不但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审美的要点,培养其对古筝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对其情感的丰富与表达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古筝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采用更加科学先进的教学模式,实现对教学方法的优化,合理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全面地提升审美教育。如此一来,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筝弹奏的技术,使其充分体会到古筝音乐的美好,而且学生也能够结合个人的性格特点,合理地选择一些古筝曲目,根据个人的思想情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古筝音乐。

(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通过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开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是由于在古筝曲目中会塑造出许多不同的自然景色以及人物形象,每个形象都是一种意象,是一种情境。古筝艺术是抽象的,然而在每部古筝作品当中都会体现着作者的一些思想情感,因此在开展古筝教学时,教师要充分重视音乐语言,要将一些无形的东西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来。要借助一些具有特性的音调有效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掌握音乐作品的内涵,感受其中所存在的意境[4]。例如,在为学生讲解古曲《渔舟唱晚》时,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讲解此乐曲的意境,即:夕阳西下,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渔民满载着丰收的喜悦荡浆归舟,这样就能够刻画出一幅渔舟唱晚的情境。然后,教师再为学生讲解演奏的技巧处理方式:在最初时,要以较慢的速度即“慢板”,从而以一种抒情的方式,合理地使用左手的颤以及滑音,进而能够发出优美愉悦的情调;在进入“快板”后,表达的情绪要欢快,旋律要活泼,具有层次感;尾声部分要能够充满着向往以及回忆,要带有一种含蓄深远的情绪。通过如此的指导,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乐曲的内涵,可以在实际弹奏中更好地表现出乐曲的色彩与旋律,准确掌握演奏力度以及节拍等,恰当地表现出音乐之美,有效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五)帮助学生感受意境美与仪态美

对于每一首古筝曲目而言,其都具有良好的意境。这不仅能够充分地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考方面,而且也会表现在艺术创造方面。所以,许多年来,中国传统艺术也是一种“意象”的过程,我国哲人们都会将其思想体系认定为“境界”。在古筝曲目的演奏中充分地重视“境界”以及“意象”,能够有效地提升艺术的表现水平。所以,在古筝教育教学中,教师也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意境之美。例如,在古筝乐曲《渔舟唱晚》中,其表现出的是一种恬美,即“落霞与孤鹜齐飞,七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美景是恬静的安逸;而在《战台风》当中所体现出来“风狂雨暴,波浪滔天”是一种壮美。两首曲目都是描写水面的美,但是其意境却是不同的。所以,在具体的演奏中,也要根据曲目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同意境感受其中所存在的美,进而能够抓住曲目的内涵,表现出曲目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其中所蕴含的意境。在古筝弹奏的过程中,想要真正地感动他人,那么演奏者必须要首先感动自己,这样就必须要用“心”地去感受与表达在乐曲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演奏者要真情流露。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不要点头晃脑或是身体僵硬,而是要在真正地掌握乐曲的意境之后,在实际演奏中做到心随情变,能够动作自然,体现出良好的仪态美。例如,在演奏《战台风》这一古筝乐曲时,为了表现出其中的气势磅礴,那么演奏者的身体动作幅度也要自然而然地加大,进而充分地体现出演奏仪态的自然美,更好地表现出曲目的内涵。

(六)实现古筝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古筝教学的水平,那么教师就要将审美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来帮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充分体会到各种事物的美,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培养其对古筝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其所处的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使其更好地了解人际关系的美好,了解劳动的美好,有效拓展其审美视野,提升其创作欲望,进而帮助其创造出更多优秀的古筝音乐作品,体会到古筝音乐的美妙[5]。而且在古筝教学的审美教育中实现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加强教育教学活动的多样性,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其音乐创造能力,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学校组织的文化艺术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地演奏古筝音乐作品,充分展示其弹奏技能,如此一来就能够培养其思维能力,提升其音乐修养,帮助其感受美、创造美,而且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总而言之,古筝演奏有着优美的意境以及旋律,其不仅能够有效地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而且对人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也具有良好的培养价值。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古筝的审美价值,就要在古筝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以此来有效地发挥古筝艺术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演奏技巧与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提升其音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罗燕.论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北方音乐,2016,(06):141.[2]谢可可.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初探[J].新课程:中学,2014,(05):117.[3]王妮娜.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初探[J].北方音乐,2015,(13):118.[4]张钰.探究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黄河之声,2016,(12):33.[5]于芳.浅论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音乐时空,2015,(17):154.

第四篇:瑜伽教学中审美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该文以瑜伽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为题,阐述了瑜伽运动的美学特征,以及瑜伽教学通过培养审美能力、陶冶净化心灵、塑造完美人格等途径进行美育教育,在瑜伽教学中通过培养和强化学生正确审美观念、建立适应于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师素质、努力创建优美教学环境等方法实施审美教育,进一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瑜伽;教学;审美教育

瑜伽一词来自梵文yoga的音译,意为合一、连接和束缚,即集中人的注意力并加以引导。几千年来,瑜伽作为东方最古老的强身术之一,是印度瑜伽修炼者从实践中总结出的修炼法,是印度圣哲先贤在深沉的静和定思考状态下,从直觉感悟生命的认知。瑜伽可以平衡、强化、协调修炼者的身体和灵魂,教授修行者如何将自我的灵魂与神性相结合而获得解脱。瑜伽指明了完美的身体健康和思想控制,以及修炼者的人生观、世界观、自然三者的完美统一的方法。目前,瑜伽在全国广泛流传,成为广受欢迎的体育项目。

1瑜伽的美学特征

1.1形式美

形式美是通过某种特定的形式将身体运动的美表现出来,其审美意义相对独立,在体育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美的事物存在于体育活动过程中,其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人们在创造美和欣赏美时,都要从形式美开始。形式美是修炼者在瑜伽活动中通过视觉直接感受到美的一种形式,是人们的外观感受。形式美主要包括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基础的材料(如形体、色彩、声音)和按照一定的结构规律把自然物质因素进行组合,形成一定的规律(如对称、均衡、整齐、节奏、比例和谐)两大部分。

1.2内涵美

瑜伽的内涵美表现在变化和精神2个方面。瑜伽美在修炼者的动作中变化,身体持续换位,动作幅度不断增加,在三度空间中将动态变化美体现得淋漓尽致。轻柔的音乐变化为瑜伽动作的起伏创造客观条件,音乐与动作在结构上形成内在联系,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瑜伽动作也随之变化,亦产生韵律美。在整套瑜伽动作中,加入相对有难度的动作,会让学生在练习中融合产生力与身体美、智慧、个性品质美和气质等多种心理品质。练习瑜伽持之以恒,可使修炼者思想开朗、坚毅豁达、精神充沛、身心平衡、充满活力,学会养心、知足、安宁、冷静与无私,能平静地面对悲伤、焦虑等问题,能以淡定之心对待生活,使其精神得到美的享受。瑜伽美在精神指在练习中,学生起初身体习惯原有的动作节奏和生活规律,无法承受动作姿势的能量,身体不断颤抖,进而坚持不懈,用心掌握要诀,进入新的练习体位法状态时,身体就自然、平稳,会变得更加舒适。瑜伽的精神美使学生姿势美、意志自信,同时又带来美的享受和无穷的想象。

2瑜伽教学是学校美育教育途径

通过瑜伽课开展美育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瑜伽运动是形式美、内涵美和艺术美等多种美的集合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美育功能,让学生从教学的动作和环节中获得美的熏陶,提升美的素质。作为一项时尚健身项目,瑜伽深受学生的欢迎,这为在瑜伽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奠定了较好的基础。瑜伽课上开展审美教育,即将美育和体育有机结合,通过教学实践实现两者的教育作用。因此,瑜伽教学中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形体动作,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是学校美育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2.1培养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亦称艺术鉴赏力,是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等。瑜伽因其运动形式独特,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贯穿着美,同时学生也在练习中感受到美的形式和内涵。在瑜伽运动中,悦耳的音乐、优美的体式、优美的服装等,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美的氛围。学生既达到了塑身健体,也获得了美的享受。在瑜伽审美实践中,学生通过瑜伽动作来展现自身美的同时,也在鉴赏其他同学的美。瑜伽教学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审美教育,审美感受力和鉴赏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2.2陶冶净化心灵

瑜伽教学中的美育就是将美学理论借助瑜伽的各种动作,对学生实施美育,愉悦和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获得精神升华。学生在瑜伽练习中,内心平静,通过有序的呼吸和冥想将注意力集中在自身,进入凝神、忘我的境界,在良好的环境下,伴着音乐进行练习,忘却一切烦恼,陶醉在美的氛围中。通过瑜伽练习,陶冶学生的情感,使其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心灵平静并得到净化。

2.3塑造完美人格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是美育的重要职能。要引导学生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学校阶段是学生个体审美观念建立的时期,在瑜伽运动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练习中接受美的感染和熏陶,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发展。随着学生动作技能的熟练和运动水平的提高,其审美意识不断增强,并认识到美的真谛,从而激发自身的创造力,使自身的情感和心灵得到提高。同时,同学之间相互支持、理解、合作,共同完成动作,可体验到协作成功所带来的快乐,充分体现和发扬团队精神,学生的体育精神和高尚的品德也得到发扬。

3瑜伽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方法

3.1培养和强化学生正确审美观念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成熟阶段,对美的事物充满了兴趣和渴望,培养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体育课一项重要任务。瑜伽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对学生审美观进行引导,向学生教授美学知识,并结合瑜伽运动进行分析,让学生认识美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教师在教授动作过程中进行美的渗透,使学生获得美感,并培养标准的体形和姿态。瑜伽动作中包含着一定的舞蹈元素,造型上展现了舞蹈中婀娜多姿、轻盈灵动、刚柔之美。将瑜伽与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舞蹈瑜伽,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在瑜伽课融入舞蹈,既培养学生的气质和形态,又进一步提高审美意识,强化学生的审美观念。

3.2建立适应于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

在瑜伽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必须建立较好体现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去完成规定的体育教学任务。瑜伽运动具有动静结合、内外联系的运动特点,教师要结合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互动式教学法,有效地提高审美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可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形式,组织学生观看专项技术图片或瑜伽视频,从运动学、美学等角度讲解动作原理,分析动作所具有的美感,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与理论相结合,多角度地感受艺术的熏陶,并穿插点评和说明。通过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剂学生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3不断提升教师素质

在瑜伽教学中,教师作为美的引导者,自身要先能感受美、塑造美,进而引导学生认识美、学习美。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和修养,其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才能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所以,教师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通过交流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和素养,才能更好地在瑜伽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审美教育,成为美的传播者。教师要注意自身的仪表风范和言谈举止,示范动作准确优雅,向学生进行美的传递。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认可和鼓励学生,用情感感召学生的心灵,学生的心里产生愉悦感,其审美能力也随之提高。

3.4努力创建优美教学环境

优美舒适的教学环境是影响整个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为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和顺利实施审美教育,必须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学校尽可能为瑜伽课提供专门场馆,专门用于瑜伽教学。良好的教学环境,能让学生心情愉悦,更能激发其练习兴趣和积极性。在瑜伽教学中,布局合理、清洁、舒适的教学环境,富有艺术感染力。学生置身于一个美的环境中,自然美的良性刺激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学习教师教授的瑜伽教学内容。因此,为了保证瑜伽教学以及审美教育的效果,务必要重视教学环境的安排和建设,必须努力创建一个让师生满意的瑜伽教学场馆。

参考文献:

[1]周松峰,房磊.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中国大学教学,2011(7):46-47

[2]缪慧梅.浅析瑜伽教育与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2010,29(2):164-165

[3]续姜.论高职院校瑜伽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6(3):209-210

[4]黄武平.表象训练在普通高校瑜伽教学中的应用[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3(3):316-319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探讨论文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在展示和运用它的“工具性”的同时,应将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陶冶美好的情操。要充分设计各种手段,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素质,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新课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素养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是语文素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从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看,选文从不同侧面、运用不同的方式反映人类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其教育功能具有多元性。思想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以审美教育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在展示和运用它的“工具性”的同时,应将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陶冶美好的情操。

1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认识美,感受美

在新的语文课本中,有抒写人生感悟,揭示人生真谛与意义,表现人生价值之美;有描写自然世界的壮丽和神秘,反映祖国大自然之美;有刻画人物形象,体现社会生活和人间真情之美;有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生态均衡发展所表现的珍视生命、关爱自然的情感之美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包含着浓厚的审美因素。因此,语文教师就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通过教学互动,逐步锻炼和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的能力。

1.1可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自然景物的描绘,感受大自然之美:如朱自清先生的《春》,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的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木争荣的景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春景图。这幅巨大的春景图又由“春草图”、“春花图”等五图构成,它们具有相对独立的特写镜头,但又结构严谨,交相辉映,形成完美的整体,所绘之景充满着生命活力,赋予人们美的享受。写春草,描写它“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初春绿草如茵的草的物点。花儿是美的,春天的花儿更美。在这幅春景图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写出了百花争春的热烈情景。“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突出了花争相斗妍,描绘了春天百花盛开,春意盎然的繁荣景象……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景物描写的分析,让学生能感受到春天的意境与神韵,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1.2可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刻画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感受人物的心灵美和社会之美:形象是指课文中人物外在美与内心美的统一与和谐体现。人物形象的感染是无穷的,学生通过美好形象的感染,便能激活其对人物的爱与恨、美与丑的判断潜力,并诱发他们爱美情感的产生。如在《芦花荡》的教学中,通过老头子人格魅力的剖析,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被他像这“芦花荡一样美的博大的”心灵所感染。又如童话《丑小鸭》,作品通过“丑小鸭”这一形象的刻画和它坎坷经历的叙写,突出了“丑小鸭”对美的向往和不懈地追求,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启迪他们对完美人格的自我向往。再如教学《老王》、《信客》,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人物平等互爱,善良厚道的品格,以及诚信无私而赢得社会尊重与爱戴的完美形象,从而体验到人间的爱与善良的社会之美。

1.3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训练,体验语言的艺术之美:从审美角度讲,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艺术体现,它运用语言文字的描写功能来反映客观事物,再现艺术之美。如《桥之美》这是篇采用描写和抒情手法来展现“桥之美”的小品文,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背诵和摘句、析句等训练,品味文中优美句子的情味,理解文章内涵,提高其艺术审美能力。

2联系学生生活,引导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美,体验美

除从教材中认识美和感受美外,还应引导学生从实践活动中发现美和体验美,新的语文课程设置了“综合性学习”的结构板块。所谓综合学习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新型的语文学习方式,其特点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其中实践性就强调学生的亲自参与和实践体验。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更多的来源于社会,来源于自然,来源于学生自身的各种类型的生活之中,因而其学习内容更多的表现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语文与社会的联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自发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进行综合性学习,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逐渐培养发现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水平。运用“综哈性学习”实现审美教育,方法多种,形式多样。可指导学生从教材的编排中,针对“综合性学习”的相关内容,开展主题活动,获取美育因素,进行审美体验;可让学生组织春游或秋游活动,到野外观察大自然,摄取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欣赏雄奇壮丽的自然杰作,感爱大自然浓郁的神韵,提高审美情味,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也可让学生到社区或农村,观察社会体验生活。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是学生获得审美教育的活教材。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洞察社会现象,甄别美丑与真伪,锻炼发现美的眼力,吸收美的营养,逐步确立人格形成的价值定位。还可以让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真人真事进行专题调查访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新生的美好的事物如雨后春笋,构筑了一个广阔的、文明而美好的社会平台。学生通过调查访问,从中获取审美信息,接受美好事物的情感熏陶,感受社会对心灵的呼唤,追寻对美好未来的理想之梦,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达到陶冶美好心灵的教育目的。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设计各种手段,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素质,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下载大学语文教学立足审美教育的探讨论文(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语文教学立足审美教育的探讨论文(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语文论文(共5则)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摘要:盛唐是唐朝的鼎盛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历史的巅峰。盛唐气象指的是盛唐诗歌的精神风貌和艺术风格。而诗人李白,以其出众的才华和强烈的自信表现出前......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

    摘要:情感教育是大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它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大学......

    谈《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教育论文

    摘要:语文素质应当是大学生最基本的文化素质,它为专业学习和跨学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就目前国内的形势来看,国人语文水平普遍下滑,高师学生也存在同样问题。关键词:......

    审美教育学期末论文资料

    一、校园景观与审美教育 我们这里所谈的审美教育是广义的,它指旨在培养人的审美价值观和审美能力,以审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育人方式。它实质与精神教育是一致的。审美教育以......

    高校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探讨论文(共五篇)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现在的高校体育教学之中的审美教学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其现状得出相应的审美教学意义以及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尝试探索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路径和......

    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析论文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不足的主要原因(一)高校声乐专业学生缺乏审美能力的原因一方面,随着国家鼓励扩大招生,近些年全国艺术高考的音乐专业考试人数激增,很多学生为了升......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思考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审美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在情感的陶冶中逐渐树立审美......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摘要:语文作为最基础性的学科,不仅仅是我们掌握更多文化知识必备的科目,同时对学生的道德培养也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语文本身具有的浪漫气息,对学生在审美教育领域的发展,有极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