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学期末论文资料

时间:2019-05-14 04:23: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审美教育学期末论文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审美教育学期末论文资料》。

第一篇:审美教育学期末论文资料

一、校园景观与审美教育

我们这里所谈的审美教育是广义的,它指旨在培养人的审美价值观和审美能力,以审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育人方式。它实质与精神教育是一致的。审美教育以人格、精神为准的,因而学生对校园景观的审美(解读)就成为一种人生境界的达成过程(注:参见擅传宝著.德育美学观[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8页,第19页。)。

审美教育是与人类文明同时产生的。早在古希腊,人们便已经意识到审美教育在全面人格塑造中的作用。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在教育中起首要作用的应当是美的,而不是野蛮的、动物的。”在近代,德国作家席勒在其《审美教育书简》中对审美教育作出过生动论述,他说:“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能达到自由。”“要使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除了首先是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可见,他是特别关注审美教育的德育价值的。

审美教育应该以全面发展的人格作为唯一目的,通过潜在课程将真善美融为一体,丰富和完善学生的人文精神。校园物质景观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最佳途径,学生对景观解读的过程或者说审美的过程,就是人文精神的建构过程。这是审美教育的本质之所在,因而也是校园物质景观教育功能发挥的方向。

校园物质景观的审美教育功能有两个发挥方向,即道德陶冶和审美创造。

1、道德陶冶功能

传统的伦理道德和时代的主导思想在校园物质景观中表现得十分突出。校园物质景观具有文字的属性,同样体现“文以载道”的精神。校园的每一处物质景观均蕴含有一定的道德追求,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道德潜化作用。这在校园雕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在此就以雕塑为例进行说明。

雕塑集中反映了特定群体的道德价值观,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最好的素材之一。列宁十分推崇雕塑的教育功能,认为雕塑(尤其是纪念性雕塑)在人民思想审美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他的倡导下,苏联1918年颁布特别法令,要求在全国各城市建造雕塑(注:M ·Φ·奥甫相尼科夫、B·A·拉祖内依主编.美学简明词典[M].商务印书馆出版,1987年12月,第214页。)。因此,对校园雕塑的育人作用我们也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我国校园雕塑多为纪念性的人物雕塑,这些人物有历史上做出巨大贡献的思想家、有战争年代的英雄人物,有当代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或刻画他们大义凛然、九死不悔的英雄气慨,激起学生对

英雄人物的无限崇敬;或诉说他们殚精竭虑,沤心沥血的求索精神,培养学生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情感。仁人志士的浩然之气,融入学生的精神之中,内化为学生人格的一部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正统思想就这样世代相传。

校园的其他雕塑,如象征性和激励性雕塑,其德育功能也十分突出。昂首挺胸,张嘴怒吼的石狮,就是校园中一种常见的激励性雕塑。它鲜明地表达了“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学生不断振奋向上,勇攀科学高峰。同时,它也象征了我们民族的坚不可摧和奋发图强的勃勃雄心。2.审美创造的功能

校园物质文化景观体现了一个民族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趣味,也体现了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的审美追求。

在此,我们主要分析校园建筑的审美创造功能。

建筑景观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群体的发达,为人类文明进程的主要标志。建筑景观的出现,最早是基于遮风、避雨等实用目的。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生活的进步,建筑才逐渐具有审美的性质,纳入了艺术的范畴。建筑景观是物质文明与艺术统一的作品。建筑的审美作用是借助建筑的造型和建筑的空间布局来达到的。它们最能体现物质文化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建筑艺术总是要以特殊的形式去体现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审美意识,表现一定民族共同的心理特征和审美理想。

建筑的造型是三维空间的立体造型,它反映出不同时代的审美意趣和艺术追求,如古典建筑追求“平面风格”、讲究建筑形象的“立面美”,注重对建筑的“外壳”进行修饰打扮;而现代建筑注意增强建筑的体积效果,重点表现建筑的内在结构。建筑的造型同样也反映出不同民族的审美差异。具有飞檐、画栋、月门、漏窗等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表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趋向,而由列柱、混凝土的拱形和圆顶、尖塔等组成的建筑则显示出西方人的审美趣味。

建筑的空间布局是建筑的灵魂,它能体现一定的民族传统和民族风格。中国人讲究“内外有别”,校园建筑与外界一般以围墙隔开。围墙把校园封闭为一个完整、单一的空间,与外界缺乏有机联系,从外瞧体现出一种“静态美”;而里面众多的建筑却是相连通的,空间的界限非常模糊,从里看则体现了一种“动态美”。这种“外静内动”的审美感觉与中国人外表文静,内心复杂的行为方式是有一定关系的。而西方建筑的空间布局与我们的迥然不同:没有围墙,建筑与外界以连续、流通为特征,力求与外界融为一体,体现一种“动态美”;而内部众多的房子却不相通,有较强的“私

密感”(宿舍更是如此),体现一种“静态美”。这种布局的审美感受与西方人的合群和尊重个人隐私的特性联系紧密。

校园建筑就是这样强烈地反映了各民族的特点和差异。受特定历史条件影响,我国校园建筑景观大多呈多元共存状态,有现代的,也有古典的;有本土的,也有域外的,构建一幅色彩斑斓的艺术画卷。中国教育曾受苏联影响较深,校园建筑对此亦有所反映。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校园建筑明显受到现代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逐步接受了一些西方流行的建筑风格。如没有华丽考究的装饰,便于清扫,具有简朴的线条和玻璃窗,能充分利用宝贵的空间。集建筑学和工程学于一体的全天候体育场,内部是一个没有分割的大顶,空间极为宽敞,突出反映了现代建筑的魅力,给学生以现代文明的熏陶。

由此可见,校园物质文化景观中蕴含有丰富的审美因素,学生通过对它们的解读,培养出审美创造能力。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对物质文化景观的直观感受,激发起情感的活动,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在感化陶冶中萌发出审美创造的能力。******22222222222222 第一次完整的感受悲剧,是四年前读曹禺的《雷雨》原著。而今,我用美学的态度重读《雷雨》,关注悲剧下的美何在?

《雷雨》讲述的是发生在周、鲁两家两代人身上的情感纠葛,人物间充斥非正常的伦理道德关系,“欲望”贯穿始终。美学大师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理论中,关于“美”的日常含义界定提到,美是感官的愉悦,与“欲”相关。再者,李泽厚继承并发展传统美学观,认为审美最高境界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真”,关涉事实世界的知识,从而形成认知论;第二层“善”,关涉价值世界的道德,形成伦理学;第三层“美”,关涉心理世界的情感,形成美学。当“美”“善”相提,旨在表明伦理判断的满足感,注重的是“善”的价值,也就是道德之于人、之于社会、之于美的价值。曹禺的《雷雨》正是围绕伦理道德展开故事情节。本文且就蘩漪这一人物作分析。

周蘩漪,三十五岁,嫁作周家朴园之妻十八年,生子名冲年方十七,周家长子萍之后母。

曹禺先生评价蘩漪是《雷雨》中最“雷雨的”性格的体现,因为她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将剧情中的所有矛盾突显,直至走向极端。《雷雨》中八个主要人物之间,关系和矛盾错综复杂,而贯穿始终的周蘩漪这个女性连同她和周萍的矛盾,将周、鲁两家两代人的恩恩怨怨白热化,因为“在全剧多条冲突线中,蘩漪同周萍的这条突线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它制约着、影响着其他的冲突线,其他的冲突线则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的方面为加强它的发展服务”。

《雷雨序》中是这样描述“蘩漪们”的: “她们在阴沟里讨着生活,却心偏天样地高。热情原是一片浇不熄的火,而 上帝却偏偏罚她枯干地生长在砂上。这类女人,许多有着美丽的心灵。然为正常的发展,和环境的窒息,她们变为乖戾,成为人所不能了解的。受着人的嫉恶,社会的压制,这样抑郁终身,呼吸不着一口自由的空气的女人,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不知有多少吧。在遭遇这样的不幸的女人里,蘩漪自然是值得赞美的。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斗。虽然依旧落 在火坑里,热情烧疯了她的心,然而不是更值得人的怜悯和尊敬么?总比阉鸡似的男子们,为着凡庸的生活,怯弱地度着一天一天的日子,更值得人佩服吧” 诚如曹禺所创作的,蘩漪是受过五四思潮洗礼,思想相对进步的女性,却偏偏被压抑在牢笼似的周公馆,失去自由,无所谓追求,就好像初春的新笋被巨石镇压,不能顺势生长一样。蘩漪强调自己的个性,即使是受制于周朴园的压力,她仍旧喊出“人家说一句,我就要听一句,那是违背我的本性的”的愤懑。蘩漪这个女性,一直都牵动着我,同情她的遭遇,钦佩她的勇气,但同时又不禁让我思考一个问题――她对周萍所倾注的爱是“真爱”吗?

爱情是源于人内心最原始的男女相互吸引的情感,真爱更是不能以任何主观目的为前提。这样说也许有点绝对,但是在爱萌生的那一刻,爱确实是纯净透明的。但是,所谓的爱情产生于蘩漪和周萍——继母和继子——之间,就伦理纲常来说,有悖传统道德观;其次,他们的爱情关键是在压抑的家庭束缚下不自然地人为引发的:周朴园以医生和病人的关系伪饰夫妻之间的矛盾,蘩漪就把自己关在楼上做无声的反抗;这个时候,同样不满家庭专制的长子周萍,以不耻的殷勤勾引自己的后母,对蘩漪说他恨他的父亲,他愿父亲死,就是犯了灭伦的罪也干。知书达理的蘩漪最开始一定考虑过她和周萍的伦理关系,但是,年轻活力的周萍能给形如枯槁的她带来春的气息,她的内心渴望被爱,渴望情欲,甚至奢望有一天周萍能带着她逃离这里。周萍,唤醒了蘩漪的欲望,而这些欲望冲垮了她的理性,在周公馆所谓闹鬼的幌子下,继母与继子的乱伦恋情滋生。

欲望,在辞源里解释为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弗洛伊德在马斯洛的研究基础上发展了人的层次需要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递进。换用带有“欲”字或“感”字的词语来代表这些需要,人最基本的有食欲和性欲,进而想要安全感、归属感,渴望爱欲,在社会上在事业上享受财欲、权欲,一旦欲望膨胀,陷入贪欲„„无休止地在欲望的漩涡里重复和推进历史的脚步。“在生活世界中,人的生活首先表现为人的欲望及其实现。如生是生的欲

望及其实现,死是死的欲望及其实现,爱是爱的欲望及其实现。这样生活是欲望的生活,欲望是生活的欲望”。看来欲望近乎本能,是正常的心理活动。美国学者杰克·斯佩克特曾说:“压抑常常起于欲望,尤其是性欲望与一个人的道德和审美价值观发生冲突之时”,某些家庭的恋父恋母,甚至乱伦案例往往就是这种压抑的典型形态。“欠缺是欲望的基本特性”,有意识欠缺欲望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无意识欲望欠缺是不知道或者没有想要什么,蘩漪属于前一种。蘩漪被周朴园禁欲,没有自由,没有尊严,她渴望被爱,当继子以性欲诱惑时,她宁可背负乱伦的骂名。

好不容易重新找回自己的蘩漪,发现周萍和四凤的暧昧后,占有欲极度膨胀,她不愿意别人分享她的男人。她开始变得敏感,甚至阴鸷。无奈周萍对过去的情感“后悔”,对曾经犯下的无耻行径用“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弟弟,对不起父亲”来试图逃避罪责,周萍用严厉的父亲、用体面的家庭做借口,想要摆脱蘩漪的纠缠。蘩漪此时不仅仅只是想占有周萍,她想要的更多,她要周萍带她离开周公馆。蘩漪看到了周萍的虚伪和无情,但无奈他牵系着她的希望,所以她不能做到洒脱地放弃这个已经背弃她的男人。“你欠我一笔债,你对我负着责任;你不能看见了新的世界,就一个人跑了”。周萍离开周家,到矿上去,不再受周朴园的管束,这样的生活对他来说不难做到,但对蘩漪却是以糟践自己,做得“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为代价都想要的“新的世界”。她乞求周萍不要丢下她一个人离开,试图用往日的情份打动周萍:“我已经预备好棺材,安安静静地等死,一个人偏把我救活了又不理我,撇得我枯死,慢慢地渴死”,“自从我把我的性命,名誉,交给你,我什么都不顾了”。遭受周萍铁石心肠的拒绝后,蘩漪由“爱”生恨,心中燃起报复之火――“一个女子,你记着,不能受两代的欺侮”。

欲望是一种感觉,它同时依附于欲望的主体和客体,即欲望行为的发出者和欲望的指向对象。除此之外,感觉是互通主客的桥梁,也就是这个欲望具体想要什么或想要怎么样,它对欲望者具有驱动力。说到感觉,休谟名言“美是美感”,强调“感”;还说过“道德宁可说是被人感觉到的,而不是被人判断出来的”,还是强调感觉在道德判断中起的作用远远大于认知判断中起的作用。然而美就是心理的感觉语言。我不批判蘩漪因为渴望爱,因为向往自由而产生的欲望,正常的欲望都是美的,只是当时的社会和当时的人情扭曲了这种美,使得美变得丑陋。狂躁烧疯了蘩漪的心。原以为让鲁妈带走四凤,就能让周萍回心转意。谁知矛盾愈演愈烈。这时候的蘩漪已经丧失理智,“你不要把一个失望的女人逼的太狠了,她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她抛开弃妇的哀怨,表情是威胁的冷笑。再三的劝阻,周萍全无动于衷。

聪明的蘩漪很清楚这个她爱的男人不再留恋她,甚至已经厌恶她,人生里第二次被男人不公平地抛弃。取她的男人姓周,玩弄她的男人姓周,自从十八年前嫁入周公馆,她就已经被深深的打上了“周”氏的烙印。一个姓氏,犹如当时社会男权统治的象征。鲁侍萍原姓梅,嫁鲁贵而姓鲁,假设当初嫁的是周朴园,那得称周侍萍;蘩漪是周家太太,自然姓周,可怜剧作中连她的原姓都未曾提及。

剧情发展到第四幕,蘩漪的乞求、失望、报复达到了极点。看到从四凤家回来的周萍,蘩漪一开始并没有揭穿他们私会的事。在周萍决心离开的最后关头,蘩漪不顾女人的自尊,向周萍认了错,说不该把四凤辞退,求他可怜可怜她,悲恸无助地述说今后继续留在周家将会受到的非人虐待,甚至还卑贱的说:“你带我走,带我离开这儿,日后,甚至于你要把四凤接来一块住,我都可以,只要,只要你不离开我”。只为了逃离阴森的周家,逃离周朴园的男权,蘩漪把最后的一点尊严都踩在了脚下,甚至在所谓的 “新的世界”继续做妾也在所不惜。每每读到这里,我都为蘩漪感到心痛。一个女人,其实要的并不多,只是对爱情、对婚姻、对家庭抱有最基本的渴望,是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剥夺了女性平等地拥有这一切的权利。情人之间、夫妻之间充斥着物欲的引诱、利益的谋求,假、恶、丑披着真、善、美的外衣,将最原始最淳朴的本性践踏无遗,而女性,往往是这变态制度下的牺牲品。正是因为实现自由之于女性的艰难,所以蘩漪的欲望也超乎寻常,甚至不顾一切蔑视伦理道德的权威。原本困在周朴园的阴影下就抑郁难平,而今周萍又将她抛弃在绝望的荒野。一个可怜的女人完全疯了:她将隐藏了多年的不伦关系公布于众,歇斯底里地咆哮所有积郁的仇怨:“胡说!我没有病,我没有病,我神经上没有一点病。你们不要以为我说胡话。(揩眼泪,哀痛地)我忍了多少年了,我在这个死地方,监狱似的周公馆,陪着一个阎王十八年了,我的心并没有死;你的父亲只叫我生了冲儿,然而我的心,我这个人还是我的。(指周萍)就只有他才要了我整个的人,可是他现在不要我,又不要我了”。乱伦的丑闻给予所谓“体面”的周家致命的打击。屋内外都在暴雨狂风中飘摇。曹禺的《雷雨》,是一出悲剧。悲剧从开始的诉诸命运发展到近代的性格悲剧,重点关注人的自身,尤其是有自由意志的人。《雷雨》中的人物,蘩漪是悲剧,四凤是悲剧,鲁侍萍是悲剧,周萍周冲是悲剧,就连大家长周朴园也是悲剧。即便如此,《雷雨》所反映的对既定的道德伦理和男权主义的反叛却不是肮脏和丑陋的,反而是美的。曹禺把他对时代的理解,对当时社会人物的解读,通过家庭生活的变动和平常人事的关系来申诉非人现实社会制和荒谬道德伦理主义下受摧残的女性及人性。丑是推动人类发展的杠杆(恩格斯),正视丑

并发掘丑揭示的现实道理,美才会绽放光芒。一味的只看美不代表审美,着眼美的本质——即使是藏在丑的形式之下——才叫审美。艺术缘于生活,任何的美也都来自于生活,离开生活基础谈审美只会显得空洞,所以,我认为美就是生活!

最后,以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一段话作结:“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3333333333

十四、简要分析否定性艺术形象如何体现其审美价值? 生活丑不能激起人的美感,而艺术中的丑却能成为审美对象,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这是因为,否定性艺术形象是通过对生活丑的否定,达到对艺术的审美价值的肯定的。否定性艺术形象的特殊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

1、美丑对照。美丑对照的目的是为了肯定美,描写丑只是成为艺术创造的一个手段、美丑对照的描绘,必须蕴藏着作家、艺术家的审美评价和审美态度,才能创造出美的艺术。艺术的目的是夸张美好的东西,使它更加美好,夸大丑的东西,为引起人们的厌恶,激发人去消灭它。

2、化丑为美。在对丑的直接否定中,间接肯定了美。丑的艺术形象因被批判、否定,而获得审美价值。果戈里《钦差大臣》里虽然没有高尚人物直接出场,却有一个高尚人物隐约贯穿全剧,这就是作者自己对人间丑态的嘲笑,在对丑的嘲笑,揭露和批判的背后,隐藏着作者的理想和美好心灵。

3、生活丑进入艺术成为否定性艺术形象,对于拓展艺术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有重大价值。生活丑进入艺术,艺术审美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使人们对艺术本质和规律有更深的了解,导致艺术生产和艺术审美理想的进一步发展,从而获得了更高的审美价值。否定性艺术性乡只有具备社会认识价值、伦理教育价值和情感愉悦价值的高度完美统一,才能激发深刻美感、把审美对象转化为艺术美。

正艺术丑角是艺术家把生活丑角作为描写对象,抓住生活丑的本质,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提炼创造出来典型化了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渗透着艺术家的否定性评价,从反面肯定了美。同时,生活丑获取了和谐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构成了具体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生活丑一旦进入艺术领域,就成为反面艺术典型,从而又艺术地表现生活中的丑。象葛朗台、夏洛克、泼留希金、别里科夫、奥楚蔑洛夫、阿Q这些典型的丑角艺术,就是巴尔扎克这些大师们“取得了这个‘丑’或那个‘丑’,能当时为它变形„„只要用魔杖触一下,‘丑’

便化成美了。”(罗丹语)通过这个典型化,将“丑”很“美”地表现出来。这种反面形象,中学语文中是很多的。教师在讲授这些丑角形

第二篇:教育学期末资料

教育学期末资料

第五章

1、两种学生观:

A、外塑论(代表人物):

(1)英国哲学家洛克首创“白板说”。

(2)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学生的成长全仰仗教师的指导。

(3)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也认为课堂教学永远是在教师的领导下进行的。

B、内生论(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

2、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简答或论述)

(1)生存的权利

父母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

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

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

禁止溺婴、弃婴。

(2)受教育的权利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3)受尊重的权利

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隐私;

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和荣誉权不受侵犯。

(4)安全的权利

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

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

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活动室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室内吸烟。

3、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1)阶段性与顺序性

(2)稳定性和可变性

(3)不均衡性

(4)个别差异

(5)整体性

4、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人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3)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4)学生是一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第六章

1、关于“教师”的演化:

(1)中国:1897年创办的南洋公学师范院和1902年清朝《钦定学堂章程》提出的京师大学专设师范馆,标志着我国师范教育的开始。

(2)西方:A、西方“教师”一词是由“教仆”一词演化而来,教仆是专门伺候和陪伴贵

族或奴隶主子女上学的奴隶。

B、西方封建社会有教会把持学校,教师基本上由神职人员兼任,中世纪教会学校的教师均由僧侣充任。

C、以拉萨尔在法国创办世界第一所教师培训机构开始,德国也在1684年首办教师讲习所,作为教师职业的专业发展制度的起点。

D、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便实行了教师资格制度。

2、教师劳动的特点(判断或解答)

(1)劳动对象上的特点——复杂性

(2)劳动手段上的特点——示范性

(3)劳动过程上的特点——长期性

(4)劳动性质上的特点——创造性

(5)劳动形态和劳动成果上的特点——个体性与集体性

3、教师的权利(简答题)[

一、参与管理的权利;

二、独立工作的权利]

(1)教育教学权

(2)科学研究权

(3)管理学生权

(4)获取报酬待遇权

(5)管理权

(6)进修培训权

4、教师的专业素养

(1)专业理念

(2)职业道德

(3)专业知识

(4)专业能力

(5)心理素质

5、教师的专业素养(名词解释):是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稳定的必备的职业品质,是教师育人知识与育人能力的综合反映,因此会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劳动效率和效果。

或:指教师拥有和带往教学情境的知识、能力和信念的集合,它是在教师具有优良的先存特性的基础上经过正确而严格的教师教育所获得的。

6、国内观点(叶澜)提出的“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1)“非关注”阶段(正式教师教育之前)

(2)“虚拟关注”阶段(师范学习阶段,包括实习期)

(3)“生存关注”阶段(新任教师阶段)

(4)“任务关注”阶段

7、(简答题)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是调节各种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有以下几方面:

(1)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念

(2)良好的职业道德态度

(3)高尚的职业道德行为

8、师生关系的概念: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类型:放任型、专制型、民主型

9、教师的义务(简答题)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10、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1)教师职前专业发展的基础——开放,多样化的教师职前培训模式

(2)初任教师继续发展的前提——教师的上岗培训

(3)合格教师不断成长的保障——教师继续教育

11、教师学习共同体概述:

(1)教师学习共同体内涵由有着强烈学习意愿和共同研究兴趣的教师自愿组成,其共同目标是要在共同参与的各种教育实践和研究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并通过创造与传承知识而促进自身的成长,乃至达到教师整体的发展。

或:是学习者及助学者(教师、专家、辅导员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共同体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

(2)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特征:自愿性;同一性;发展性

(3)教师学习共同体类型:

A、根据教师学习共同体属性可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

a、成熟专业学习共同体

b、发展中的专业学习共同体

c、分割的专业学习共同体

d、静止的专业学习共同体

B、根据组织形式不同分为三种:

a、校内教师学习共同体

b、校际教师学习共同体

c、在线教师学习共同体

第七章

1、课程(狭义):专指学校中的课程,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一定内容从而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和形成经验的过程。

2、课程的标准:是一纲要编制的各门课程的目的目标,教学内容范围,实施原则及方式,结果标准及其结构的指导性文件。

3、课程资源: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一切因素。

4、课程的类型:

(1)以课程决策层次为标准划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2)以课程组织形式为标准划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整合课程

(3)以课程内容排列方式为标准划分:直线型课程、螺旋型课程、阶梯型课程

(4)以学生选择的自由度为标准划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5)以课程影响形式标准划分: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悬空课程

5、“校本课程开发”功能:

(1)促进课程民主

(2)凸显学校特色

(3)促进教师发展

(4)优化学生成长

(5)深化学校协作

6、泰勒原理(名词解释或解答):泰勒是美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他认为开发任何一种课程都必须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

(1)学校应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课程开发四个步骤:

(1)确定教育目标

(2)选择学习经验

(3)组织学习经验

(4)评价学习经验

7、奥利瓦公理:(课程开发的十大公理)

(1)课程变迁是必然的(2)课程是其时代的产物

(3)课程总是与时俱进的(4)课程变迁乃人的变迁

(5)课程开发是一项合作事业

(6)课程开发是一种决策的过程

(7)课程开发是一种持续的过程

(8)课程开发是一种综合性的过程

(9)课程变迁是一种系统性的过程

(10)课程变迁以现行的课程为基础

8、课程开发的实践(校本课程开发的推进)

(1)服务学生和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2)资源整合的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3)凸显施行的校本课程开发主题

(4)科目整合的校本课程开发路向

(5)灵活多样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第八章

1、教学: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有组织、有计划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掌握系统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活动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个教学活动)

2、课程实施:就是把新的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即把静态的、文本的课程转化为动态的体验的具体教学实践的过程。

3、教学过程: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身的过程。

4、教学过程的本质:

(1)特殊认识说(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理论基础的教学本质观)

(2)发展说(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培养人)赞科夫

(3)交往说(认为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

(4)实践说(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5)多本质说(教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多形式、多序列和多矛盾的过程)

5、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网络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6、中小学的基本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杰布鲁纳)、讨论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7、教学工作基本环节:备课(教学设计)、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从学生角度划分,教学工作包括:预习、听课、课后复习、练习和系统小结

8、教学设计:是指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与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立教学目标,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合理组织和安排各种教学资源,确立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系统策划过程。

9、教学设计题(重点)P194—197(看课本)

10、教学设计的步骤:

(1)分析学习需要

(2)确定教学目标

(3)优化教学策略

(4)设计教学评价方案

(5)编写教学设计方案

(6)实施教学设计方案并修订方案

11、上好一节课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明确

(2)教学内容正确

(3)教学结构合理

(4)教学方法恰当

(5)教学语言精湛

(6)板书有序

(7)态度从容

第九章

1、德育:指教育者依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受教育者的需求及其身心发展客观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地受教育者进行的政治、思想、道德、法规与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2、德育过程:

(1)道德活动是促进各种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

(2)学生品德的发展只能在社会活动中能动地实现

(3)德育过程要善于组织与指导学生的德育活动

3、学校德育的功能:

(1)学校德育将对学生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学校德育可以满足学生个体自我完善与自我价值实现需求

(3)学校德育有助于激发与调节学生个体智能的发展

(4)学校德育有助于促进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

(5)学校德育对学校教育的总体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促进功能。

4、德育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

(1)知、情、意、行协调、统一发展;

(2)品德在活动与交往中形成;

(3)品德在内部矛盾转化过程形成;

(4)品德在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过程中形成;

(5)品德是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5、我国学校德育常用的方法:

(1)说理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实际锻炼法

(4)情感陶冶法

(5)生活指导法

(6)品德评价法

(7)心理咨询法

6、德育的途径:

(1)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第二课堂(课外与校外活动)

(4)共青团、少先队与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与时事政治学习等活动

(6)班主任工作

7、德育模式:可界定为,在德育过程中为了取得最佳效果,将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与德育途径等的有机组合方式。

8、关怀体谅德育模式:

创立者:英国学校德育学家麦克菲尔

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道德教育的中心地位,重视道德情感,强调关心他人,将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相结合。目的是向学生证明,关心的方式是愉快的方式,以一系列的人际关系与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价值澄清德育模式:

创立者:美国纽约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易斯.拉思斯

9、德育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形式,是指对学生的品德起作用的一切因素,也指构成德育活动与满足这一活动需要的一切因素,是德育存在于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及精神等条件,包括知识、经验、信息等资源,也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10、备课(简答题):

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媒体;备素材

第三篇:教育学期末论文

《爱的教育》读后感

10届外语6班

钟伟倩 10106016056 这是一本我小学的时候读过的书籍,以前还没有完全领略到其中的含义,当我现在再次重温这本书,我觉得我学到的东西又得到了升华,让我更加明白到什么是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的作者是意大利的亚米契斯写的,他介绍的主要人物是一个意大利的四年级的小学生,名字叫做:安利柯。他以安利柯的眼光和口吻,用日记的形式记叙了学校与家庭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发生的事情,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犹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这本书主要写了两个部分,一个是安利柯和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些平凡小事;另一个是每月故事,那些每月故事常常使我流下同情的眼泪,把书打的湿漉漉的,还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每一篇都洋溢着爱的旋律,人肺腑,扣人心弦,为我们展现一个温暖的世界。主人公安利柯是一个乐观向上、善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好青年。他的父母亲和姐姐、老师、同学都关心他的生活与学习,教导他如何做人,安利柯也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书中的故事有的凄美有的欢乐,让我仿佛融入到了他们当中。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没有跌荡起伏的情节,没有引人入胜的悬念。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这也是亚米契斯先生的文章的成功之处。《爱的教育》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在这纷飞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竟使人们宁愿葬送自己的生命来挽救爱?然而这个意大利小学生给了我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这一切,使人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让人觉得很温暖。爱比珍珠更宝贵,比糖果更甜蜜,比群星更璀璨;爱是一种感觉,是一种令人快乐,人人都想要而又用金钱买不到的感觉。爱能够将心中的恨化为勇气,它使你微笑地面对生活,使你倔强地反抗命运;它是还魂的仙草,给罪人新生;他是慈爱的母亲,唤浪子回头;它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就是人间最珍贵的爱。就如亲子之爱,如此平凡,但很多人都无法感觉到。

《爱的教育》中的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

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是我们所比不上的,同时也是令人羡慕的,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就连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引起了我深深的沉思。而面对现在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爱的教育》这本书流传世界各地去宣扬“爱”,一个多么闪亮,多么令人钟爱的字眼。人们追求爱,也希望能拥有爱,爱能使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美好。我们要完全的拥有它,就必须去充实它,让我们携手,共创出人世间最美好的爱。这本书里也正是想表达这一点。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我觉得安利柯是个孝顺的孩子,也是个善良的孩子。他天真、活泼、好动,我发现,在他生活的周遭有许多关怀他的好朋友,时常鼓励他,安慰他,所以他才可以顺利成长。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是《卖炭者与绅士》还有《侠义的行为》这两节。前一节写了一个父亲对他儿子诺皮斯的爱,诺皮斯骂培谛的父亲是个“叫花子”,诺皮斯的父亲知道后,非要诺皮斯向培谛和他父亲道歉,虽然培谛的父亲一再拒绝,可诺皮斯的父亲还是坚持要让诺皮斯道歉。从这里可以知道,诺皮斯的父亲是一个多么正直的人啊,他用他的爱来熏陶他的儿子,让他的儿子也变成一个关心别人,不取笑他人的人。

后一节写的是一个墨盒砸到老师的事件,原因是克洛西被人凌辱,最后忍受不了了,就拿起墨盒向那些人扔去,没想到扔到了刚从门外进来的老师,最后卡隆要帮他顶罪,但老师知道不是他,并没给他处罚,而是让肇事者站起来,克洛西哭着站起来,老师听他讲完事实后把那些人抓了起来,但卡隆跟老师说了些话,老师就不处罚他们了。这里就表现了卡隆关心他人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并且得饶人过且饶人,是个宽容、心灵美的男孩。我很钦佩他,也一定要努力向他学习。

我看这本书,体会到同学之间的关爱和照顾,我也从中知道老师对同学的关爱和教导。这让我想起我的老师们,她们漂亮,对我们很好,就像安利柯的班导师一样的慈祥、温柔、用心的在教导我们,关心我们!读到这些,我非常的受感动。读这些故事真是让自己受益匪浅,我想我们也应该以身作则,在学校、家庭中学习这种关爱他人,用自己的爱心来熏陶别人,让爱在人们心中永驻!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上没有人爱自已,这多可悲呀!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世界上最大的幸福就是坚信有人爱我们。”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

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爱我、帮助我的人,我多幸福呀!当你能够感受那份极为普通的爱的时候,相信你一定不会吝惜付出你的爱心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不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不是吗?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甚至“消失”,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珍惜的。

看了《爱的教育》后,我对“爱”这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爱”分很多种,有对祖国的热爱,善良的母爱,宽大的父爱,对同学的关爱,对学习的喜爱,对弱者的怜爱,对物品的珍爱。我们也要有一颗纯真、善良、充满爱的心。我们更要学会感恩,感恩生养我的父母,感恩给予我知识的老师,感恩帮助过我的同学。

第四篇:审美教育

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

摘 要

语文审美教育,就是 “以语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理想,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语文教学方面蕴含丰富的审美内容,大致说来主要有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语文美育是感性、形象性、非概念性的;使人愉悦;是不可抗拒的,能以情动人;能激励学生的独创性。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教师要善于创造美的氛围;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帮助学生领悟情感共鸣,树立正确审美观;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多想象,培养审美创造力。

关键词: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创造美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引导想象

前 言

文学的审美教育是通过直觉的方式作用于阅读主体的,凡进入审美境界的阅读,阅读者都是持有“无所为而为”的心态的,都是把文学作品当作独立绝缘的意象来看待的。正因为如此,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和文学的认识作用、教化作用是截然不同的。语文美育是感性、形象性、非概念性的;使人愉悦;是不可抗拒的,能以情动人;能激励学生的独创性。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教师要善于创造美的氛围;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帮助学生领悟情感共鸣,树立正确审美观;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多想象,培养审美创造力。

一、语文美育的目的

语文审美教育,就是 “以语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理想,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1]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化等学科,它更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语文教学离不开一个“美”字,语文审美教育就是鼓舞教育学生去爱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因此,语文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发展人,使人成为身心健康的完美的人。

二、语文美育的内容

语文是门充满美的学科,语文教学方面蕴含丰富的审美内容,美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自然美

自然美蕴藏于大自然之中,指由一切自然物的颜色、形状、光泽、线条等产生的美。自从人类开始用审美的眼光来看世界以来,大自然就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到了魏晋,人的自我开始觉醒,人的本质力量开始在大自然的景物中得到延展,发现、追求、欣赏自然美成为人类自身本质力量发挥程度的认识和追求。自此以后,自然美成了陶冶性情和培育知识分子心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语文教材中,自然美占相当一部分,如《桂林山水》《黄山奇石》《荷花》《火烧云》《望庐山瀑布》等等。在风光秀丽、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中,欣赏江河湖海的壮丽气势,山川云霞的奇妙变换,领悟大自然的奥妙,能给学生多方面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开阔眼界,丰富想象,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二)社会美

社会美指的是人类社会中的美,可以包括个体和群体的美。社会美广泛的存在着,哪里有人的生活,有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哪里就能显示人的创造力量,显示出丰富多彩的社会美。社会美也是各种各样的,十分丰富和复杂。如语文教材中的《飞夺泸定桥》体现了战斗的壮烈美,《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体现了各国人民之间的情谊美,《手术台就是阵地》体现了人格之美等。社会美对于人的教育和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科学美

科学美指的是从人工创造的各种形态及自然现象,科学现象过程中体现出的美。相关于这类的科普小品文在语文教材中也有许多。如《太阳》《月球之迷》《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果园机器人》等等。这类文章通过文学的手段向学生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如果老师只从抽象的理性角度去介绍,往往会使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学生很快丧失了兴趣。教师应该通过语文教学使小学生理解并学会欣赏美,评价科学技术美,并运用美的动力推动科学技术的学习和创造。

(四)艺术美

艺术美是一种综合的美。艺术之美包括很多方面,如结构的美、语言的美、意境的美、选择的美等等。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整体,引导学生去探索、感悟文章中产生艺术魅力的因素。

三、语文美育的特征

(一)感性、形象性、非概念性

语文美育是以感性的方式展示课文的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为手段的教育,是感性、形象性、非概念性的。黑格尔曾经说过:“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是我们“可观照的,可用感官接受的东西” [2]。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认为“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 [3]。课文中所展示出的往往是使人身临其境的风景,如甲天下的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的日月潭等;或者有血有肉的、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如严守纪律的邱少云,负荆请罪的廉颇,宽容大度的蔺相如等。

(二)愉悦性

语文美育使人“乐”的教育。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学生面对优美的文章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愉快、舒适的感受。为美好的事物所感动,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当学生处于快乐的状态时,他们的身心是自由的,他们能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使之成为身心健康的完美的人。

(三)不可抗拒的,以情动人

语文美育是不可抗拒的,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诗歌使学生动于内,从内心情感的角度打动学生。如当我们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学生不由自主地被课文中人们痛失总理,送

别总理的悲伤场面感染了,读着读着,眼圈红了。把握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是学习的关键,也是审美的关键,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识,领悟意境。

(四)能激励学生的独创性

语文美育的愉悦性,不仅满足每个学生的情感需要,还能激励学生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好奇的心理激发人的创造力,学生的兴趣也正是好奇的心理中产生的。当学习给学生带来快乐,而且能满足其创造欲,语文美育过程就变得更为积极、更有活力、更加丰富多彩。在学习《画风》前,我让学生画风,有些学生在苦思冥想,伤透脑筋,有部分学生只参照书本画出来。学习课文后,学生都对画风很感兴趣,能画出各种不同于课文的画风方法,如小朋友在放风筝,小朋友的帽子被风吹走了„„画得很有创意。因此语文美育能通过其愉悦性激发个人创造性。

(五)能陶冶性情、泄导身心

陶冶的本意是造型、铸造,人在被造就的过程中通常不是一块白板,人性有自身的弱点。语文审美教育能帮助学生减少、去除弱点,提高学生的品格。如学习《可贵的沉默》后,我也曾问学生:“父母知道你的生日吗?会为你祝贺吗?”答案大多是肯定的。“那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为他们祝贺吗?”接着也是一片可贵的沉默,学生在沉默中反省自己。我又问:“那你以后会为父母祝贺吗?怎样祝贺?”学生又热烈地各抒己见。在学习课文后,学生懂得了不能只向父母索取爱,还要懂得回报爱、奉献爱。而“文艺和其他美感活动给本能活动和情感以自由发泄的机会” [5],这就明确了语文美育在人的身心陶养中的作用,能调节身心的矛盾,使之臻于和谐。

四、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各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容,纵观语文教材,课文中富有凝练生动的文学

语言、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优美深邃的意境等,这些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而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无论是知识的学习,内容的把握,还是语言的分析,课堂形式的设计等,审美都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方方面面,真可谓无处不在。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我们可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感受、欣赏、判断美,从而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获得无穷的美感享受,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审美教育?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

(一)创造美的氛围

氛围,简而言之,就是气氛和情凋。教学活动中,人的活动、人的情感主要表现在学习主体一学生身上。他们活动的主体性、情感的活跃性,又都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所以,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和美感的诱发者。

1.教师应用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来营造氛围。语文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关于语言的一门学科,作为语文教师,无疑应是语言应用的典范。语文教师在传授过程中使用规范、简洁、幽默、严密且富有情感的语言,是“粘”住学生的最好的手段,也是创造课堂教学美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优美的语言再加上丰富的表情语言,更能直接打动学生的心灵。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梅拉毕安曾说:一个信息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6]。音调和表情属非语言行为,但在一个信息的总效果中占很重要的成分。据调查统计,课堂信息交流的效果与老师非语言的使用是否具有美感成正比。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运用丰富的面部表情和音调,随着课文情感的起伏变化而变化,向学生传递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开头部分,教师应用低沉的语调叙述;在人们哭泣着追赶灵车时,教师的语调应是急速的。另外,上课前教师短短的几句导入语。或诗词,名言、成语,或故事、典故的引用,或几句有感而发的充满激情、富有哲理的话语,都能渲染一种氛围,创造一种情境,陶冶学生审美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大海的歌》可用提问的形式:“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有谁乘过大海轮?谁能讲讲大海的美丽景色?”让学生和以往的生活经历挂起勾,产生美好的遐想。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来导入《和时间赛跑》等。

2.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声音、图像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可以直接用感官去感知,能加深情感的体验,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在学习内容中所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都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的知识信息的同时,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如教学《荷花》时,展示一池美丽荷花的图片,为教学增色不少,学生能知其形美,感其神美。又如教学《海底世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亲眼看到“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十分宁静”,看到“阳光照不到海底„„500米以下就全黑了„„都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的奇妙景象。让学生亲耳听到“海底动物在窃窃私语,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在打鼾。”学生的兴趣一定十分高涨,一定更好地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妙。

3.简明的板书、板画也能创造美的氛围。板书是教师在认真分析、处理教材的基础上,以简明、精练的文字,将课文内容提纲列举在黑板上的直观教学手段。好的板书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复习、巩固知识,还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笔记能力,同时,还能给学生以美感,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简明的板画也一样,能形象、简单地把课文内容以直观形式再现学生面前。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我将一幅小儿垂钓图用简笔画勾勒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诗画结合,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可爱儿童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就活起来了。可见,板画可以帮助学生感受课文的画面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美的氛围能够使学生接受语文教育成为一种自觉活动,使语文美育的过程更活跃、主动,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读课文,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活动是以审美的感知为基础,并且,审美感知贯穿于审美活动的始终。可以说,没有审美感知力就没有审美。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课文内容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最直接的 7 感知材料。而朗读则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能够激发美感,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作品意境,并能引起群体效应;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解析,能以声音增强原作品的力量,起到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的作用。要领会文章的情趣,还必须多读文章,甚至熟读成诵。愈是美学价值高的作品,愈难深入理解其深刻的内涵,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想深入理解,单单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必须借助朗读体味、揣摩其内在意蕴。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7]清代学者姚鼐也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8]“熟读”、“疾读”、“缓读”之说都强调了吟诵朗读的重要性。而叶圣陶先生则创造性地提出“美读”法。所谓“美读”,其实就是强调通过音声节奏之美的感觉,深入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思想,达到与“作者心灵相感通”,即神相通,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审美境界。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朗读方法:

1.范读与领读。范读包括教师范读和播放教材录音带。范读时,教师首先要深入体验作品的感情,抓住它的基调,并进入情境,让人感染,产生共鸣,这样听者在别人朗读时也成了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在朗读的语境中伴随着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言。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激荡着他们的胸怀,陶冶着他们的性情。如学习《太阳是大家的》,教师应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明快的节奏,读出人们对太阳、生命、和平的热爱。

2.有声有画朗读。借助媒体,声画并举,创造氛围,促进朗读。如教《观潮》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随着跌宕起伏的音乐观看潮来时的壮丽与雄奇。音乐的采用与画面的完美结合,使学生感受到了“浪潮越来越近,一齐向这边涌来,声音非常响”。理解了潮来时的“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真切地体会到大潮的壮美。

3.分角色朗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揣摩角色的个性,把握好语调、语速进行分角色朗读。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加深对课文人物的了解,感受到形象美,人格美,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如教学《去年的树》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从对话的朗读中体会小鸟与大树的真挚友谊,感受失去挚友后小鸟落寞的心情,唤起学生对保护自然的初步意识。

4.比赛诵读。在班里举办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比较、评比,提高朗诵水平,展示朗诵才华,感受诗歌的魅力。组织学生通过诵读、默读、分角色读、领读、齐读、小组

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触动学生的情感,创造诗歌的意境,创设共鸣的氛围,使教学渐入佳境,沉浸在诗人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让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感知能力,改善学生的性情涵养,也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三)领悟情感共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人对客观事物是不会无动于衷的,总会产生一定的态度或感到美,感到愉悦;或心情不愉快,感到丑恶。作家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喜、怒、哀、乐诸情感都用美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了。这种情感能打动读者的心灵,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在语文审美教育中,情感是核心,是灵魂。语文审美教育活动主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美的事物激发人们情感,形成审美体验,唤起情感共鸣,使人在情感中受到陶冶,得到升华。语文和语文学科情感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决定可以通过情感教育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每个人的审美观虽然不同,但它有正确和错误、进步和落后、高尚和卑劣的区别。因此要明辨美丑,就要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否则就有可能视丑为美,视美为丑。正确的审美观对学生理解课文和作文的观点起着指导和规范的作用。

教师的情感灌注,动之以情,是课堂教学揭示美、传输美,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9]那么教师首先在钻研教材时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做到通理明情,“入境动情”,设身处地地体味教材中的真情实感和美的内涵。这样,教师就具有了一种激情,然后在教学时,通过讲述、朗读等教学手段“以情激情”,利用有关的审美媒介进行“设境传情”,从而把教材情、教师情、学生情这“三情”融为一体,在动人魂魄的情感中,把知识传授不断从感性向理性深化升华。让学生学习包含作者丰富情感的文章和文学作品,感受作者寄寓的美好情感,让他们的心境处于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或爱或憎,或哀或乐的美感过程中,并将其化为自己的情感,然后经过渗透沉淀,形成高雅的情趣、丰富的情感、完美的人格。如教学《一个降落伞包》,我先向学生讲述当时飞机遇到的危急情况,再让学生读出当时机舱中的情况,抓住小女孩的“哭”

和周总理的镇定,及周总理的言行。周总理临危不惧,为了人民的安危宁愿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使学生受到强大情感力量的震撼,情感得到升华,灵魂得到净化。

通过语文审美教育,给学生以美的感化,以高尚的影响,使个体的道德认识与相应的情感结合,形成了美的道德行为。由于语文审美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它不强迫,而是把“美”放到“潜移默化”的境界中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积淀成学生的内心道德情感,领悟道理,明辨是非,分清美丑,鉴察真伪,识别善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审美鉴赏力

审美鉴赏能力,是指审美者对审美对象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和品味,从中获得美感和乐趣的一种能力。语文课中大量的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也可以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的浓厚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教师可以通过排演课本剧,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将课文改编成戏剧,让学生扮演戏剧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人物动作、对话的操练排演,并鼓励学生动手设计场景,还可指导学生自制头饰表演。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实践,既可以激发阅读的积极性,感受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美的丰富内涵,同时又增长了才干,锻炼了能力。语文美育光靠课内的文章来开展是有限的,要想提高审美鉴赏力就要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课内是流,课外是源,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在阅读中提高审美能力。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小美文,让学生诵读,使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美。如利用课堂前五分钟由学生带读并讲解一首古诗。也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文学作品。如《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西游记》《唐宋名家词》„„要求他们写读书心得。定期开展读书报告会,让学生介绍自己喜爱的作品和心得,把好的作品在全班同学中推广开来,掀起读书的热潮,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五)引导学生多想象,培养审美创造力

审美能力的培养,归根结底是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它是审美主体在感受美、鉴赏美的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的一种能力。由感知到鉴赏再到创造,这实际上是一

种知识的反馈,即吸收、加工、输出,这“输出”就是创造。“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创造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 [10]。学生只有具备了审美创造能力才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审美者。首先要有对客观事物很好的感受力,即是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这就是观察力;还要有调动起美感心理因素中的关键性因素--想象力。想象是审美的翅膀,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都需要想象力。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

语文教材是一个培养想象力的宝库,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和“回忆和联系”。如《寻隐者不遇》一诗,寻隐者来去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初步领悟到诗的意境。又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妙就妙在一个“绿”字。我要求学生联系经验,从各个感觉器官展开联想。学生说:“我看见到处是绿油油的小草。”“我听到春雨沙沙沙„„”“我闻到青草和泥土的气味。”“我感觉到春风拂面,看到嫩绿的柳枝随风摆动。” „„通过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启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如何利用想象力去创造美呢?可以适时地组织创作。在创作中体现美的创造活动给人带来的美感是非同寻常的,它比一般的审美活动的美感更强烈、更深刻。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作文教学进行审美创造力的培养。续写是其中一种创造美的方法。如作文题目:小明独自一个人在家,这时响起了门铃声“叮咚叮咚„„”,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事呢?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情节设计合理。有些同学说:“家人回来了。”“骗子冒认他爸爸的朋友来骗钱。” „„大部分学生都能联系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其实想象是离不开生活的,想象是对生活的审美,我提醒学生要从生活中发现美的事物。除续写以外,还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写作,听音乐作文等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欣赏美、创造美,成为真正的审美者。

总之,语文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开阔学生

的视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与审美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在整个教学的始终,必须做到合二为一,而要重视思想教育,又要重视审美教育。语文教师有责任把语文课变成美育的殿堂,带领学生去探寻美、感悟美、创造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参考文献

[1]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2]林治金:《语文课程标准》,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3]李吉林:《李吉林与情景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4]徐诸标:《美育概要与例话》,知识出版社,1999年6月.[5]陆嘉明:《语文审美教育》,香港新世纪出版社,1992年.[6]张鸿苓:《语文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引文注释

[1]杨德如:《语文美育学导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7页 [2]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61页

[3]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51页 [4]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5年9月版,第173页

[5]朱光潜:《谈美感教育》《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508页 [6]哈佛商学院:《哈佛管理技能培训教程》,哈佛商学院2006年2月版,第十二单元第五章 [7](宋)黎靖德:《朱子语类》第1册,中华书局1999年3月版,第168页 [8]姚 鼐:《惜抱轩集》卷四,上海会文堂书局1992年4月版,第449页

[9]刘 勰:《文心雕龙·知音》,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1月版,第518页。[10]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6页

第五篇: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审美素质是构成社会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科学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文化素养体系。语文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倡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以此为先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人格、陶冶情感、发展智力、从而实现语文素质教育在素质培养方面的整体目标。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审美感知力是审美活动的基础,是美感产生的基础,是审美的核心。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主要是听和看,让学生身临其境领悟生活中的美。

1.要重视朗读。组织朗诵教学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朗读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朗读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朗读过程便是了解和欣赏的过程,启发培养学生美读,品味其情调,或情绪激昂,或豪放悲壮,或凄切哀婉,或伤感低沉,朗读能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美感。优美的朗读对学生的感觉和知觉有较强的冲击力,朗朗书声之中优美的意境、传神的描绘、美学蕴味往往能充分而酣畅地体现。美读还能创设情

感氛围,领读或教读始终伴随着感悟和理解。

2.在作文教学中,可通过种种活动,让学生走进电视、走进生活、走进自然,体验生活,感知自然之美、人情之美,从而提高其审美感知力。

二、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文学作品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同时,展示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评价、爱憎态度。读者阅读作品产生共鸣,就受到了美感的熏陶。中学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抓住撼人心灵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的形象,通过鉴赏,使学生感受到心灵之美、自然之美、理趣之美、人格之美。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鉴赏力。首先,在传授知识中培养鉴赏力。应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解一些文学常识,诸知文学形象、文学典型、意象、意境,诸如作者的风格流派甚至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作品鉴赏思路都会有所不同。写景类文章表现的是自然美,蕴含的是意境美。

三、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仅仅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还没有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才是审美教育的关键。首先,发挥想象,创造美。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弦外之音与言外之意的过程,即为创造美。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思维过程中的记忆表象经过加工改造成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来创造形象的,教学中必须将语言形象转换、补充、再创造在头脑中形成立体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接说的意思补充完整。这样方能创造性地提示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想象作为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其依赖于过去的感知、记忆的表象、抽象思维的参与。其次在构思过程中发现美,在写作过程中创造美。在作文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审美感知。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美。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增加生活积累,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美、人情美,并引导学生发现美并展示美、创造美。

下载审美教育学期末论文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审美教育学期末论文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职业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审美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中“德智体美”中美育的教学要求。充分进行审美教育工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思想意识。职业中学的语文作为一门......

    教育心理学期末论文5篇范文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作用贵州大学 黄淑杰 汉语101班摘要: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为适应教育不......

    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探究论文

    摘要:古筝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民族乐器,有着较强的传统美学特点及审美价值。通过学习古筝,不仅可以有效地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其情操,而且还能够带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培养人们......

    瑜伽教学中审美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该文以瑜伽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为题,阐述了瑜伽运动的美学特征,以及瑜伽教学通过培养审美能力、陶冶净化心灵、塑造完美人格等途径进行美育教育,在瑜伽教学中通过培养和强......

    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探讨论文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在展示和运用它的“工具性”的同时,应将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陶冶美好的情操。要充分设计各种手段,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通......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论文

    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人文教育功能和内蕴丰厚的艺术魅力是学生精神生活、情感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动力。可以说,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从高中学段来看......

    广告学期末论文

    广告学期末论文 上交内容: 附件1:广告策划书500字左右(以某一产品为例做一份广告策划书包括A市场分析 B 广告策略C 广告计划 内容参考详看后页大致内容齐全即可) 附件2:精彩广告......

    投资银行学期末论文

    关于企业并购业务分析 摘要:在跨国并购的今天,美国银行纷纷破产或转型的今天,投资银行在并购中起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企业在并购中的动因,接着以美国澳大利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