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心理学期末论文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贵州大学 黄淑杰 汉语101班
摘要: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为适应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也有了变化,由初期偏重学习心理的学习规律的研究,且大多集中于智育方面;随着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日益重视,开始注重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审美情感的培养。在我国,教育心理学是讲授给将要从事或已经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的一门理论知识,并指导教师的实践,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对实际教学提供了科学的指导理论。
关键词:心理学 教师 教育教学 指导理论
教育心理学主要是指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教育心理学在19世纪末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应该归功于桑代克,他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它所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其主要目的就是为将要从事或已经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的提供理论知识,并指导教师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而科学地把握了这些规律并科学的运用,便能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而教育心理学便是一门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把握好了这门学科,对教学实践、了解人类学习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有助于教师准确掌握教育对象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更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
教育心理学对实践教学的指导作用是其存在的根本所在。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的任务是对学与教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在质和量上进行描述和测量并揭示其存在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学习对这些规律的研究和总结,在教学中的指导是教育心理学的根本作用。
俄罗斯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一个人,那么,这就应当从各方面了解这个人„„教育者应当努力了解一个人,看他在实际上究竟是怎样的人,了解他的一切优点和缺点,他平素的一切琐细的需要以及他的一切崇高的精神要求等等„„”。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把握自解关系着教学过程中的成败,了解学生的心理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中心与重点是人。教师利用教学心理学原理,了解教育对象,多渠道接触学生,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各方面,做到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心中有数。从学生心理的角度去认识学生,全面、全局的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各种渠道认识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之处,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心理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韩愈《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真正内涵并不单单在于传道和授业,更为重要的是解惑,这不仅需要教师了解学生不懂的知识,为学生解决他们所不明白的学习疑问,更需要教师理解学生的心理。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了解学生心理,在学识上、思想上、行动上都能第学生产生指导作用,使其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提升。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为智力超常或有特殊才能的儿童提供更为充实、更有利于其潜能充分发展的环境和教学内容;为智力落后或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帮助或行之有效的具体的矫正措施,使其达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教师可以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发掘学生创新学习的生长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对学生有效的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其自我意识的完善和健康成长,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有助于优化教师个体心理结构,提高师资水平,增强师生的互动实效。
教师的心理在教学中也是推动教学顺利完成的主要因素,而每个教师在心理上也有着较大和差异和不同的特点。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在于教师,教师的素质既包括专业素质又包括育人素质,教育心理学是教育理论与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师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的能力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教师自身良好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好的前提条件。
长久以来,大家的传统观念里教师是教学生读书的,教师的职责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就长远的教育发展方向和趋势来看,任何一个学生、家长都希望教师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仅是一架教书的机器。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里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这对于教师来说,单纯的“教好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时代赋予了教师更艰巨的历史任务和使命。教师在教育教学里的重要作用已经不只是在知识的传授上了,更多的是在学生成长发展中的引导和关怀。
教师的不同心理会在教学实践中表现为不同的教育行为个教育理念。教育心理学的普遍规律能帮助教师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自觉驾驭和控制教学因素,以客服教学中的盲目性,增强科学性,从而可以遇到教师进行自我训练,提高自身能力,增强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感。
而师生间的和谐、融洽关系,能推动教学教育体系的良好运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自身心理学的学习,掌握科学规律,优化个体心理结构,以建立起亲密的师生关系,树立起尊师爱生的良好风尚,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来影响学生,真正的实现言传身教。
要交流必须要心理的沟通,而沟通的有效途径就是要关心爱护学生,教师首先是要有爱心,任何一个离开父母和家庭,来校读书的学生,他们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精神上都特别渴望得到关怀与爱护,尤其是当他们碰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这种要求和渴望就更加强烈。所以一个教师对学生实行必要的“情感投资”,用爱心去温暖学生,感化学生,实现情感交融是增进师生感情的最佳途径,正确、耐心引导学生也是关心爱护学生的良好方法。心理学家认为,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师在这种不断的完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各方面的修养,也有效的促进了师生间的实施良好关系的发展,在良好的沟通下,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有助于教师结合实际教学研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发展、大变革时期,教育是兴国之本,但教育系统的发展并不完善,教育系统出现众多不平衡,要全面改善教师与教育系统的现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但单从作为主体之一的教师方面出发,教师这一特定的职业特点和角色,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师对辩证唯物主义的更科学理解,提高自我教育的自觉性,把教书育人提高到更科学的高度,更便于总结工作经验,自觉开展教育的科学研究,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改进教学效果,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
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技术及可参照的丰富的例证。教师不仅要学习教育心理学家们在教学领域中所做的各个方面的研究;但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还应该是一个研究者,面对纷繁复杂的实际教学情景,要能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选择适当的方法和程序解决问题。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尤其是对传统的、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更为科学的观点。它并非给教师提供解决一切特定的问题的具体模式,相反它给教师提供进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研究的方法,使教师不仅能够理解、应用某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而且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去验证这些原理并解决特定的问题。
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想使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有成效,就必须不断去发现、把握和正确运用存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规律,其中包括教育心理学所揭示的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事物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事物的特殊性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虽然遵循中的规律,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把握教学心理的普遍规律上,“因地制宜”,更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整个教育系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现代科学的发展对教育心理学产生重要影响,促使它不断更新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前,中国把发展教育置于了重要的位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必将是一个
重要的领域。教育心理学从教育过程这一侧面对一些心理规律进行探索、揭示的心理学规律不仅充实了普通心理学的一般理论,而且为整个心理学的理论发展作出了贡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对教育学,特别是教学论、课程论和德育论,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教育心理学关于态度与品德形成的研究,将对深入认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人们的教育观念有了重大的变化,单纯的只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已经不能为当代父母和教师所接受;而是更倾向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里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就长远的教育发展方向和趋势来看,教师仍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仍是教学的目的,“教学”本来就是教和学同等重要的,教是目的,我们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在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怎样解决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规划者、控制者来适时调整我们的整体目标,使其向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教师自身的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所在。教育心理学作为应用为主的学科,它对教育教学的实践指导作用是其根本的存在价值,将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研究自己的研究对象,不断用理论充实自己,不断摸索和总结教学的经验和得失,以探索出一套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春生 《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2、邵瑞珍 《教育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3、代灵 《教师心理学学习读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商情》2010年(17).4、陈曦.《浅谈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财贸学院学报.1989年第S1期.
第二篇:积极心理学期末论文
积极心理学期末论文
一、收获和改变
二、喜欢的部分
三、不喜欢的部分
在没有上这门课的时候,就很喜欢心理学,但由于一直没有时间也就只是喜欢而已了。自己买过一些有关心理学方面的书籍,翻看过几本收获不多。也曾学校的图书馆借过一本协力学教材,其中有很多专业知识,并不能深知。在选课的时候,能选上这课,感觉很开心。
从高中时的自闭到被喜欢的人拒绝之后的自卑,我时不时的会问自己,这样做对吗?这样做有意义吗?为什么要这样做?看着别的孩子开心的玩成一堆,自己却在角落里失落,不免羡慕还有嫉妒。总感觉自己被冷落,很想去加入到其中,但没有行动,最终也只能变成空想。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变得不合群,就算是和自己最好的朋友,也不能有很多话要说,只是简单的迎合。
对于感情更是一团糟,从认识那天起就一直开始观察她的一举一动,都勾勒起我的联想,可从没有主动搭讪过一句话,最后好不容易弄到了她的电话号码,就开始倾诉,以为时时的挂念,她会明知在心,可最后以我的冲动彻底结束。结束的是一份一厢情愿的感情,结束了的还有一份情感的渴望。
上了大学,想要的是一切从新开始,却未曾想到,什么也没有了,除了迷茫与无知。感觉生活处处与自己不相符合,我的生活一片冷淡。
选了这门课,加入了一个小小的团队,开始了另一种体会。
每次的团队活动,虽不是那么激动人心,但重在参与。不管你是内向还是外向的人,计入其中,便是最好的享受。从一开始的陌生人,变成了今天的队友。认识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困难伸出手,握紧手,便成为了朋友。说出你的名字,记下你的号码,那样自然。一起诉说往日,往日的苦和甜、伤与痛。才知道自己的故事原来很美。别人的同样从心底里感动。不时眼神的信任,明白依然有人认同。彼此眼中的那个自己,并非自己眼中的那个自己,要是不知道是在说自己,也许就会崇拜那个自己。那么多的优点从未发现,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你确实如此,心里真想为自己欢呼。说一句:“你是最棒的!”蒙上双眼,借着信任走过的的路途那么不习惯那么小心,走完之后,知道是走了很多次的路,脚下沾着熟悉的泥土。一起看电影,其一为心灵做的洗礼,希望是个好东西,有了它,到达目的地只是时间问题,而我拥有着自由,一样需要希望,走出人生的低谷,寻找最终的高度。一起变的大怪兽,不会伤害任何人,却能勇敢地向前冲。一起坐成的大圆圈,一起承受的重量,团结起来便是完美的圓。一起转着圈,跑乱了,拉起手,我们依然手牵手。
一起相处的时间并不长,点点滴滴都滋润着心田。有汗水,收获一份喜悦,又辛苦,收获一种相知。从没有过的放松,从没有过的清醒,每一个夜晚,心不再孤单,睡去的梦那样安详。
明白了很多东西都可以改变,只要改变人生的态度。从小的家庭环境我们无能为力,如今的社会现实,我们也无法改变。与其努力与不能改变的的东西,在变一下自己来的方便自然。也知道了,对于大学生的爱情,是要有一定取舍。也许当初的爱是最无私的,最值得珍惜并坚持的,可它已成为过去,过去的不会再回来,现在身边有很多志向相同,有着一样的梦的女孩,要是能遇到那一个她,何不比翼双飞。学会感恩,感谢身边帮助过你的人,给你启发的人。虽写完的《妈妈您辛苦了》和《姐姐》两篇文章,算不上什么感谢信,更多的是从未表达过的感激,虽没有读给她们听但发到了自己的空间,算是一种无言的表达。
上完这门课程,真的改变了许多。老实说21天可以养成一个习惯,这是没有错的。每天晚上我开始写日记,并不像以前写的那样是一本流水账,这次更多的是内心的流露。一页页的字,记录着每一天的点点滴滴,翻开来那么清香,没有烦恼的沉重。这本日记,会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以前老是不愿意多笑,哪怕是对自己,现在和别人最多的交流就是笑声,虽都是一些闲无的的事,但此时似乎都充满了生机。放下了对往事的依恋,捡起了今天的生活。把昨天一遍遍播放在今天的时间中,寻找着一丝虚无的安慰,到头来又能怎样,过去的已不能再回来,回来的也不会是昨天的日子。昨天越多,包袱越重,脚步拖着,沉甸甸地移动。放下了,感觉天一时间蓝了许多,风暖暖的,草绿了花开了,心情也好了,给昨天一声祝福,经历过才会拥有。往日烦乱的心,平静了许多,没有了冲动,不会在走极端,发现自己如此的平淡,不追名不逐利,只是为了生活再向前走。感觉生活和谐了许多,没有再生气。
原来空虚的生活变得简单,但感觉很真实,活过了一天就是一天。我会努力让生活过得更加充实,让人生走的更美。
要说对这门课程喜欢的部分,那就是课前的团队活动
。一起做游戏,一起讨论问题,能知道很多能交流很多。先不说友情能不能增进,就交流足以让每个人打开心门,说出自己内心藏了很久的话语。一起分享各自的故事。不过这段时间感觉很少,只能做一个团队活动,要是能在加长时间就好多了。因为从活动中能体会很多,感悟很多,这是理论只是不能达到的,只有亲身实践才能感受其中传达的意思。
对这门课程不喜欢的地方,就是老师准备的课件有些多,要是能少一些会好一点因为时间有限。在一个就是音乐能换着播放,要是同一首歌循环很容易引起听觉的疲劳,这样效果就不好了。把每节课要讲的,挑出一部分有用的重要的同学易接受的问题来讲,这样注意集中就会好一点。
总体来说,学完这门课对自己还是很有用的。收获的永远收藏,改变的做到最好。以后要是有机会,要多学些心理方面的知识,努力把自己的人生摆个好姿势。如果可能,也可以帮助别的人,走出困惑,找到希望。
希望积极心理学在每一个学子的心中延伸,希望每一个学子都能有一份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明天。
第三篇: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课件6)
桑代克学习理论: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桑代克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联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应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律:(1)效果律:指从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2)准备律:指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并不准备行动时,迫使其进行行动则成为一种烦恼;(3)练习律: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练习律由作用率和失用律两部分组成。(P56——57)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P81)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167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具体定义为: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简单地说,陈述性知识就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P157)
程序性知识: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者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 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P205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一般性策略,它包括一般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与自我调控方式等内容。课件P154 元认知。
元认知:元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与调节。P240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P276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426 发现学习,有意学习。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P106、107
有意学习:有意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指的是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P115 教学设计,课堂管理。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指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P507 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是指为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建立并维持课堂秩序的师生互动过程。P542 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教室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慑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高的学习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将它与原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这种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学习材料就叫做“先行组织者”。P121
简答题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核心思想和特点。P52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即联结派的学习理论,以桑代克,华生,斯金纳等为代表人物,其理论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的经验的过程。2)联结派学习理论内部各种流派,在总体上表现出三个共同特点:(1)在过程上,简化了有机体学习过程的内部操作活动,将它看成是由此到彼的联结。(2)在结果上,简化了有机体学习的结果,将它看成是若干兴奋点形成的通道。(3)在条件上,注意学习的外部条件而忽略了内部条件。例如。在学习的动力等方面,联结派注重外部强化,忽略了内部动机;在学习条件方面,注重当前情境而忽略了过去经验;等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核心思想和特点。] 核心思想:
认知学派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地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由有机体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完形或认知结构。因此,该派别认为,有机体获得经验的过程,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P135)特点:
认知派各派理论有三个共同特点:(1)从学习的过程来看,它们都把学习看成是复杂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2)从学习的结果来看,它们都主张学习的结果是形成反映事物整体联系与关系的认知结构。(3)从学习的条件来看,它们都注重学习的内部条件,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学习者的内部动机;注重学习的认知性条件,如过去经验、背景知识、心智活动水平等;注重学习过程中信息性的反馈等。(P137)
[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基本观点。P70
基本观点:
第一是关于学习的实质的观点,即关于有机体是如何获得新的行为经验的观点;第二是关于学习的观点,即如何引导有机体获得行为经验的观点,主要是连续接近方法和强化的设计安排。 观察学习理论基本观点和方法。] 【P81--83】(书本没有明确答案)
观察学习是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
人后天习得行为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依靠个体的直接实践活动,这是直接经验学习;另一种是间接经验学习,即通过观察他人行为而学习,这是人类行为的最重要来源,建立在替代基础伤的间接学习模式是人类的主要学习形式。通过观察学习,人们可以避免去重复尝试错误而带来的危险。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并不是传统行为主义中所认为的机械式反应,人在学习情境中观察模仿时,在接受刺激和表现到反应之间,有一段中介作用的内在心理历程。学习情境中的某种刺激,对学习者而言,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或意义:一是名义刺激,二是功能刺激。
什么是有意学习,有意学习的条件。P115,P118
有意学习: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条件:(1)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
(2)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和教学的基本观点(P127~P133)
学习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学习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地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或知识表征)的过程。
关于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对原有知识经验的建构。
关于学习结果:学习是建构个体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知识是相对的,是由个人主动生产的;知识包括结构性知识与非结构性知识,学习结果应是建构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知识意义的表征。
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意义建构: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情境:注重实际情景中进行教学 协作:注重协作学习会话:注重会话 基本的教学观:
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注重在实际的情境中进行教学;注重协作学习;注重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 倡导的主要教学设计:
1)随机通达教学设计(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同样的教学内容学习,获得对同一事物多方面认知和理解)
2)支架式教学设计(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3)抛锚式教学设计(将真实性任务、问题、案例给学生)4)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同时提供用于更好地解决和理解问题的工具,让学生尝试进行问题解决)
学习迁移包括哪些基本类型(P277——279),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哪些内容(P346——348)。
(1)学习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其基本类型主要有:
① 从迁移的性质来看,可将迁移划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能促进另一种学习;负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阻碍和干扰了另一种学习。② 从迁移发生的层面来看,可将迁移分为横向迁移与纵向迁移。横向迁移又称水平迁移,是指在内容和难度上相似的两种学习之间的迁移;纵向迁移又称垂直迁移,是指不同难度、不同概括性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
③ 从迁移发生的方向上看,可将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则称为逆向迁移。
④ 从迁移影响的领域来看,可将迁移分为一般性迁移与特殊性迁移。特殊性迁移是指某一领域对另一种学习有直接的、特殊的适应性,通俗地说,特殊性迁移就是特定事实与技能的迁移;一般性迁移是指一种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或态度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的迁移,其产生的内在原因并不像特殊性迁移那样直观明了,常表现为原理原则的迁移。
⑤ 从迁移作用的范围来看,可将迁移分为近迁移与远迁移。近迁移是指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与原初学习情境比较相似的情境中;远迁移是指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与原初的学习情境有很大不一致的情境中。
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学习策略有哪些(基本类型)
P444(1)①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学生把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需要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的过程;而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学生将自己已形成的学习需要调动起来,以提高学习积极性的过程。学习动机的培养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学习动机的激发是从由静到动的过程。所以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学习动机的培养为激发提供了基础,学习动机的激发则为培养的动机提供了进一步的强化。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分开,因此,在教学中应坚持培养与激发并行的原则。
②学生的整个学习动机系统是由多种动力因素组合而成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动力因素的构成有一定的差异,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的个体身上,占主导地位的动力因素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过程中应该注意学习动机发展的年龄特征。
③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多种具体的技术与方法。在内部学习动机方面有:
1、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2、设置适合的目标定向,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
3、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恰当的自我效能;
4、训练学生对学习结果做出积极的、现实的归因;
5、利用原有的内部学习动机,使之像向不同的学习情境发生迁移。在外部学习方面:
1、提供学习结果清楚、具体、及时的反馈信息;
2、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3、正确应用表扬与批评;
4、营造适度紧张的竞赛或竞赛气氛,调动学生的好胜心。
P221(2)学习策略:总结心理界对学习策略的分类的各种观点,在迈克尔等人对学习策略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关于学习策略的分类的见解:将学习策略分为基本学习策略、支持性学习策略和调控性学习策略三大类型。基本学习策略即认知策略,指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信息加工策略,包括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以及程序性知识的认知策略,即思维与解决问题策略;调控策略即元认知策略,主要是学习者对认知过程的监控、评价与调节策略,元认知策略分为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支持性学习策略即资源管理策略,指学习者对学习计划与时间管理策略,对学习环境的管理策略,学习有关资源的利用策略等。
3、分析题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基本方法 要想对学习策略进行训练,首先必须分清习策略缺失类型,查明学习策略缺失的原因。一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会导致学生学习策略使用上的问题。1.查找资料、分析总结,确定恰当的学习策略2.选择恰当的学科内容3.示范、模仿、实践4.评价与反馈5.总结。(课件P160-161)
(一)学习策略是可以教会的。
(二)有效地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措施
1.要能识别重要的学习策略并能对其进行结构分析
(1)优质精加工。原则1:精加工应该富有意义,且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相匹配。
原则2:精加工应该把有待联系的信息整合起来。
原则3:精加工应该为整个语境充实逻辑联系。
(2)好的运作。原则4:精加工应该促使学习者作积极的信息加工。
原则5:精加工要生动。
原则6:在一般情况下,精加工多多益善。
(3)妥善应用。原则7:对于能力差的学生,向他们提供一个精加工。
原则8:教师应该善于在学习材料和策略与学生个体的信息加工偏爱方式之间造成最适合的匹配。
原则9:不同特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可以从精加
工的使用中收益。
原则10:精加工并不对一切作业结果都有益。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3.结合学科知识的教学进行训练。
以上摘自书本P236-238 由于是联系实际类型的题,具体例子请同学们自己列
举。
智力理论包括哪几种?联系实际,谈谈培养学生智力的方法P312-315,P318-319
智力理论:(1)二因素论(2)群因素论(3)智力的层次结构理论(4)智力的三维结构理论(5)多元智力论(6)智力三元论 培养原则:(1)提高认识,积极促进个体智力发展(2)通过教学活动发展个体智力;
(3)创设智力发展的情境,组织学生多参加科技和课外活动;(4)注意根据智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发展。
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如何矫正品德不良 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P380~P384): 外部因素:
1)社会文化条件: 社会风气;民族文化;学校与集体 2)家庭环境 内部因素:
1)智力水平:智力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2)受教育程度
品德不良的矫正(P390~P392):
1)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消除情绪障碍 2)提高道德认识,消除意义障碍
3)锻炼学生与诱因做斗争的意志力,消除习惯惰性障碍 4)发现积极因素,多方法协同进行,促进转化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P86】 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
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的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人们一般是在预测到某一活动的好的结果及自己有能力去完成这一活动时,才努力去进行这一活动的。班杜拉十分强调自我效能感,即效能期待对人们行为的调节作用。他认为人们在有了响应的知识、技能和目标(诱因、强化)时,自我效能感就成为行为的决定因素。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有以下功能: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2)影响人们在困难任务前的态度。3)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及习得行为的表现。4)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1、培养自我效能感途径(理论): 1)2)3)4)行为的成败经验。成功则提高,反之则否。替代性经验。与自己相当的示范者成功时,会增加其自我效能感,反之则否。言语说服。通过说服或自我指导可改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
情绪和生理状态。积极和稳定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会提高自我效能感。
什么是迁移?联系实际,谈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P276)
如何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与编排教学程序
1、选取合适的变式材料
2、选择与应用情景相似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情境
3、教材体系的合理安排
4、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二)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教学技巧
1、促进基本概念、原理和科学规律的教学,提高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水平
2、应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防止干扰
3、强调迁移的特征,引起学生的迁移心向
(三)学习方法的传授与训练
(三)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学习与学校的积极态度
4、实践题
动作技能形成有什么标志,在技能的练习过程中会有什么特点,如何合理地组织练习,如何培养学生掌握技能?
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是达到熟练操作,即动作已达到较高速度,准确、流畅、灵活自如,且对动作组成成分很少或不必有意识注意。P264 在技能的练习中会出现:
2、总的趋势是联系成绩逐步提高,表现在速度回忆和准确性提高上。速度加快的具体表现是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工作量有所增加,或是每次练习所需时间减少;
3、高原期现象,即在结构比较复杂的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会出现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
4、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在练习成绩随着练习而提高的总的发展趋势下,练习成绩也会出现时而上升、时而下降,进步时快时慢的起伏现象;
5、练习成绩相对稳定的现象。在动作技能发展的最后阶段,出现练习成绩相对稳定不再继续提高的现象,通常称为动作机能发展的极限;
6、练习曲线的个别差异。虽然各种动作技能的发展都遵循技能发展的总规律,但由于各种技能的复杂程度不同,学习者的知识经验、人格特征、练习态度、练习方法、主观努力、习惯、能力等存在差异,因此练习的进程也各不相同。P271~273 合理地组织好练习的方式:
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练习目的明确,要求具体,可以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提高练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练习常处于意识控制之下,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同时,具体明确的练习要求、难度适中的练习目标、近期目标等对提高练习效率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2、要进行适度的“过度练习”。心理学研究发现过度学习对于知识的记忆与保持有显著的促进效果,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同样,过度的练习是非常必要的;
3、要合理分配练习时间。动作技能的学习需要充足的时间进行练习,因此要制定合理的时间分配表;
4、要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5、要及时反馈。学习者只有及时从自己的动作或动作结果中得到反馈信息,才能了解自己动作的正确与错误,通过练习把正确动作巩固下来,舍弃错误动作,以提高练习的效果,从而促进动作技能的学习P273~275
概念获得是什么,概念获得有什么基本形式,如何促进学生的概念获得P174-180
概念的获得实质上是指理解和掌握一类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同时能区分概念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关键特征和无关特征、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奥苏贝尔认为:儿童获得概念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概念的形成,另一种是概念的同化,并指出概念同化是学生获得概念的最基本形式。
所谓概念形成,是指从大量的具体例证出发,在实际经验过的概念的肯定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
概念同化,是指在课堂学习的条件下,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生获得概念的方式。概念同化过程实质上就是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或新知识的内化过程。奥苏贝尔认为,概念同化是学龄儿童获得概念的典型方式。他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将概念的同化分成三钟类型: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概念的教学可以采取两种相应的基本方法。一种是适合概念形成的例规法,另一种是规例法。为了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概念,在教学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用准确的语言明确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
2.突出关键特征,控制好无关特征的数量和强度。3.适当运用例证和比较。4.形成概念网络
5.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第四篇: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
多项选择10个20分;填空20个20分;名解5个20分;简答4个20分;案例分析2个
20分。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正是围绕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的过程而组织的,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内容。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20C20S前,初创时期(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0C20~50S末,发展时期(维果茨基);20C60~70S末,成熟时期(20C60S初布鲁纳发起课改运动。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20C80S后,深化拓展时期。
3.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记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4.调查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收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弄
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5.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
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6.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分类:依据事物的特点分别进行归类;
排序:按照事物固有的或者相关规则进行排列。去集中化是此阶段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
影响发展的四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化。
7.(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独立
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时,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8.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理论: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本阶段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开始体会到持之以恒的能力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开始形成一种成功感。本阶段的儿童面临来自家庭、学校以及同伴的各种要求和挑战,他们力求保持一种平衡,以至于形成一种压力。而且随着社交范围的扩大,同伴的相互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儿童在不同社交范围活动的经验,以及完成任务和从事集体活动的成功经验增强了儿童的胜任感,其中的困难和挫折则导致了自卑感。这些成功的体验有助于儿童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建立勤奋的特质,表现为乐于工作和有较好的适应性。显然,成人对儿童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的勤奋给以鼓励是必要的。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危机未解决好,往往是其以后学业颓废的重要原因。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对儿童的自我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
9.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三个先决条件:重要感、成就感、力量感。
10.学习者在感觉通道偏好上的三种类型:视觉型(适合自己看书做笔记);听觉型(对语
言音乐声响的接受能力较强);动觉型(喜欢动手实践,教师应轻拍她们的头表示赞扬)。
11.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个特定的群体(以宗教、性别、民族或地域划分)或事物产生的比
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即“戴着有色眼镜看人”。
12.教师角色:⑴设计者(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选择测验手段?渗透创造
性活动)⑵信息源(教师按自己设计的方案主动向学生提供一定信息;学生感到缺乏必要信息从而主动向教师寻求一定信息)⑶指导者和促进者⑷组织者和管理者⑸平等中的首席⑹反思者和研究者⑺终身学习者。
13.好教师与差教师的品质 P80 瞄一眼
14.教师的基本信念:自我效能感(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教师控制点(教师将学生的好或坏的学业表现归为外部或内部原因的倾向);对学生的控制(与学生建立民族友好关系);与工作压力有关的信念。
15.所倡导的理论(外显)这类知识教师容易意识并报告出来,它更容易受外界新信息的影
响而产生变化,但不能对教学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所采用的理论(内隐)这类知识可直接对教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但不易被意识到,而且不易受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更多地受文化和习惯的影响。
16.教师的教学与沟通能力P84 瞄一下
17.教师期望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指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
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18.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种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性取向(接受充足的学科知识与教育知
识)、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反思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教学或教师文化)。研究者认为,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由新手到熟手,向专家型教师发展的过程。
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观摩和分析;微格教学;教学决策训练;教学反思训练;教师行动研究。
19.桑代克的学习率:准备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练习律(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效果律。
20.斯金纳强化理论。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反之,在反应之后紧
跟一个讨厌的刺激,从而导致反应概率下降则是惩罚。普雷马克原理: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欢的活动。
21.新行为的塑造。所谓塑造就是通过小步反馈帮助学生达到目标(学生力所能及)。行为
塑造计划分为连锁塑造和逆向连锁塑造。消退指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个行为。维持就是行为的持续。
22.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交互决定观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相互影响。学习者能否把观
察中习得的行为表现出来,依赖于动机、兴趣、外在刺激、觉察到的需要、生理状况、社会压力和社会竞争等。
参与性学习是通过实做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做中学。替代性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
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动机过程。还提出替代性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强化)、自我强化(依赖社会传递)、自我调节概念。
23.行为主义新进展:自我管理(学生自我评估、自我监视);自我言语(理论基础是个体
内在言语影响认知和引导行为;自我教学训练教冲动型儿童学习)。
24.格式塔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经验的整体性和结构性,认为人在认知活动中需要把感知到的信息组织成有机的整体,在头脑中构造和组织一种格式塔。苛勒,顿悟说。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社会实践、数学课用得比较多。
25.布鲁纳的认知表征理论:动物性表征、映像性表征、符号性表征(语言很重要)
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学习的准备性、直觉思维的价值
26.发现学习(目的明确):指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只呈现了有关线索和
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或找到问题答案。
缺陷:完全放弃系统讲授,夸大学生学习能力,忽视知识学习活动的特殊性;认为任
何科目可授于任何儿童;运用范围有限,只适合极少数学生,只适合自然科学教
学,只适合能力强的教师;耗时多、不经济。
27.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学习: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
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惰性知识:本来可以应用到广泛的情景中,实际上却只应用在非常有限的情境中。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要有逻辑意义、学习者自身因素(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必须积极主动地使用这种
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
用,从而使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有意义学习的类型: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接受学习:一种由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是概念的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28.讲授教学的原则和技术: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调原则、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先于某种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用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同
化、解新的学习内容。
支架式教学:教学或其他助学者和学习者共同完成某种活动,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
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立无法完成的任务。而随着活动的进行,逐渐
减少外部支持,让位于学生的独立活动。
29.建构主义奠基人皮亚杰。思想核心主旨: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建构起来的。当代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知识观(调知识的动态性)学习观(特征:建性、社会互
动性、情境性)
30.个人建构主义理论缺陷:⑴它认为知识是主体赋予自己的经验流的一种形式,每一个主
体只能认识自己的经验世界,否定社会交往在个体知识建构中的作用,完全陷入了自我论,导致认识上的狭隘主义。激进建构主义完全否定人类几千年文明史所积累的大量宝贵知识,无疑是有害的;⑵建构、理解在教育过程中固然重要,但知识是多种类型的。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获得的心理过程和所需的教学条件是不同的。前者主要靠接受获得,因而完全否定“传授”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是不对的;⑶它强调课程目标要有一定的弹性,但如果把这观点极端化,反对任何统一的课程目标,则非常有害;⑷它允许学生
对教学内容存在不同见解,但如果把这观点极端化,则将陷入彻底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反对任何统一的知识标准。它不仅使学生无法建构现代社会所需的牢固知识结构,而且会使学生滋生浮躁、不踏实的认识态度。
31.斯皮罗的认知灵活性理论:结构良好领域知识与结构不良领域知识
有些知识领域的问题比较有规律性和确定,解决这样的问题有明确规则,基本可以直接
套用相应法则或公式;但生活中实际问题并不有规律或确定,解决问题时不再能简单套用原有方法,而需要面对新问题,在原有经验上重新具体分析,建构新的解决方式或方案(特点:复杂性、实例间的差异性)
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理清问题及其情境限制;澄清、明确各种可能的角度、立场
和利害关系;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评价各种方法的有效性;对问题表征和
解法的反思监控;实施、监察解决方案;调整解决方案。
32.“为理解而教”是当今学习和教学理论的一条重要信念。
社会建构主义的基本观念: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学习者通过借助一定的文化支
持参与某个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来内化有关的知识,掌握有关的工具。
33.认知学徒制指经验较少的学习者在专家的指导下参与某种真实性的活动,从而获得与该
活动相关的知识技能。
34.支架式教学可分为互动式和非互动式。互动式包括教师示范、出声思维、提出问题;非
互动式包括改变教材、书面或口头的提示与暗示。
教学过程:预热,探索,独立探索。
35.罗杰斯的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
分,要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汇一体”的人,即“全人”或“功能完善者”。要实现这一理想,必须有“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这样的教学目标。
36.情境性认知:强调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
地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情境性学习:在情境化的活动中完成的学习,它包括四个基本特征:真实的任务、情境
化的过程、真实的互动合作和情景化的评价方式。
37.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标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学习动机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个人价值观、态度、志向水平、外来鼓励、学习后果以及客观现实环境的要求等因素有关。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引发、定向、维持、调节。
学习动机强度可以加强学习,但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
随学习动机强度增强而提高,直至达到学习动机最佳强度而获最佳,之后则随动机强度进一步增大而下降。学习活动容易,动机强度最佳水平点会高些。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38.学习动机理论:①强化论。
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成长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③自我效能感理论(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形成因素:直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情绪的唤起。
④罗特的控制点理论(指个体对于强化的偶然性程度所形成的普遍信念):内控、外控 ⑤韦纳的归因理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维度: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 ⑥成就目标理论:能力实现观—表现目标、能力增长观—掌握目标
⑦自我价值理论。⑧自我决定理论。
39.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⑴教学吸引: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
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⑵兴趣激发:利用教师期望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已有的动机和兴趣形成新的学习兴趣;加强课外活动指导,发展学习兴趣。⑶反馈(包括作业的正误、成绩的好坏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的成效。要及时、具体、经常性)和评定(教师在分数基础上进行的等级评价和评语),并且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会自我评价。⑷奖励和惩罚。⑸合作与竞争。⑹归因指导。
40.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自我决定: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作出自由的选择。
41.知识是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反应,是通过人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知识的功能:辨别、预期、调节。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
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它与一定的问题相联系,在一定的问题情境面前,它会被激活,而后被执行,这一过程几乎是自动进行的,不需要太多意识。
42.知识的表征:概念(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命题(意义或观念的最小单元)和
命题网络;表象(人们头脑中形成的与现实世界的情境相类似的心里图像);图式(有组织的知识结构)。
知识的获得经过图示的积累、调整、重构三种方式。
43.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㈠客观因素:学习材料的内容和形式、教师言语的提示和指导
㈡主观因素: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学生的能力水平、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
44.概念转变就是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的过程,是个体原有的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
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
影响因素:学习者的形式推理能力;学习者的先前知识经验;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学生的动机,对知识、学校的态度。
概念转变的条件:对原有概念的不满;新概念的可理解性;新概念的合理性;新概念有
效性。
为概念转变而教:创设开放的、相互接纳的课堂氛围;倾听、洞察学生的经验世界;引
发认知冲突;鼓励学生交流讨论。
45.冯忠良的动作技能四阶段: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操作的熟练。
46.动作技能的培养?①指导与示范:掌握相关的知识;明确练习目的和要求;形成正确的动作映象;获得一定的学习策略。②练习。③反馈(结果反馈、情境反馈、分情况反馈、内在的动觉反馈)。
47.心智技能的培养?心智技能的原型模拟(确立模型和检验修正模型);心智技能培养中的注意问题(遵循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积极创造条件;根据心智技能的种类选择方法;积极创造应用心智技能的机会;注重思维训练)
48.问题解决一般是指形成一个新的答案,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
案。共同点:解决问题是解决新的问题;要把掌握的简单规则重组;问题一旦解决,人的能力或倾向随之发生变化。
第五篇:教育学期末论文
《爱的教育》读后感
10届外语6班
钟伟倩 10106016056 这是一本我小学的时候读过的书籍,以前还没有完全领略到其中的含义,当我现在再次重温这本书,我觉得我学到的东西又得到了升华,让我更加明白到什么是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的作者是意大利的亚米契斯写的,他介绍的主要人物是一个意大利的四年级的小学生,名字叫做:安利柯。他以安利柯的眼光和口吻,用日记的形式记叙了学校与家庭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发生的事情,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犹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这本书主要写了两个部分,一个是安利柯和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些平凡小事;另一个是每月故事,那些每月故事常常使我流下同情的眼泪,把书打的湿漉漉的,还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每一篇都洋溢着爱的旋律,人肺腑,扣人心弦,为我们展现一个温暖的世界。主人公安利柯是一个乐观向上、善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好青年。他的父母亲和姐姐、老师、同学都关心他的生活与学习,教导他如何做人,安利柯也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书中的故事有的凄美有的欢乐,让我仿佛融入到了他们当中。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没有跌荡起伏的情节,没有引人入胜的悬念。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这也是亚米契斯先生的文章的成功之处。《爱的教育》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在这纷飞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竟使人们宁愿葬送自己的生命来挽救爱?然而这个意大利小学生给了我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这一切,使人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让人觉得很温暖。爱比珍珠更宝贵,比糖果更甜蜜,比群星更璀璨;爱是一种感觉,是一种令人快乐,人人都想要而又用金钱买不到的感觉。爱能够将心中的恨化为勇气,它使你微笑地面对生活,使你倔强地反抗命运;它是还魂的仙草,给罪人新生;他是慈爱的母亲,唤浪子回头;它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就是人间最珍贵的爱。就如亲子之爱,如此平凡,但很多人都无法感觉到。
《爱的教育》中的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
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是我们所比不上的,同时也是令人羡慕的,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就连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引起了我深深的沉思。而面对现在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爱的教育》这本书流传世界各地去宣扬“爱”,一个多么闪亮,多么令人钟爱的字眼。人们追求爱,也希望能拥有爱,爱能使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美好。我们要完全的拥有它,就必须去充实它,让我们携手,共创出人世间最美好的爱。这本书里也正是想表达这一点。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我觉得安利柯是个孝顺的孩子,也是个善良的孩子。他天真、活泼、好动,我发现,在他生活的周遭有许多关怀他的好朋友,时常鼓励他,安慰他,所以他才可以顺利成长。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是《卖炭者与绅士》还有《侠义的行为》这两节。前一节写了一个父亲对他儿子诺皮斯的爱,诺皮斯骂培谛的父亲是个“叫花子”,诺皮斯的父亲知道后,非要诺皮斯向培谛和他父亲道歉,虽然培谛的父亲一再拒绝,可诺皮斯的父亲还是坚持要让诺皮斯道歉。从这里可以知道,诺皮斯的父亲是一个多么正直的人啊,他用他的爱来熏陶他的儿子,让他的儿子也变成一个关心别人,不取笑他人的人。
后一节写的是一个墨盒砸到老师的事件,原因是克洛西被人凌辱,最后忍受不了了,就拿起墨盒向那些人扔去,没想到扔到了刚从门外进来的老师,最后卡隆要帮他顶罪,但老师知道不是他,并没给他处罚,而是让肇事者站起来,克洛西哭着站起来,老师听他讲完事实后把那些人抓了起来,但卡隆跟老师说了些话,老师就不处罚他们了。这里就表现了卡隆关心他人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并且得饶人过且饶人,是个宽容、心灵美的男孩。我很钦佩他,也一定要努力向他学习。
我看这本书,体会到同学之间的关爱和照顾,我也从中知道老师对同学的关爱和教导。这让我想起我的老师们,她们漂亮,对我们很好,就像安利柯的班导师一样的慈祥、温柔、用心的在教导我们,关心我们!读到这些,我非常的受感动。读这些故事真是让自己受益匪浅,我想我们也应该以身作则,在学校、家庭中学习这种关爱他人,用自己的爱心来熏陶别人,让爱在人们心中永驻!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上没有人爱自已,这多可悲呀!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世界上最大的幸福就是坚信有人爱我们。”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
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爱我、帮助我的人,我多幸福呀!当你能够感受那份极为普通的爱的时候,相信你一定不会吝惜付出你的爱心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不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不是吗?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甚至“消失”,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珍惜的。
看了《爱的教育》后,我对“爱”这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爱”分很多种,有对祖国的热爱,善良的母爱,宽大的父爱,对同学的关爱,对学习的喜爱,对弱者的怜爱,对物品的珍爱。我们也要有一颗纯真、善良、充满爱的心。我们更要学会感恩,感恩生养我的父母,感恩给予我知识的老师,感恩帮助过我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