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教育的论文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心理教育认识不足,忽视心理教育的独立地位,只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轻视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造成学生素质的畸形发展。我们应积极从学校内部采取一些新的举措来预防、干预、矫治青少年的各种心理问题、社会问题和行为问题。加强学生心理教育,从战略高度明确心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构建新世纪心理教育体系。
一、心理教育的含义
心理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知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学生对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教育活动。对心理教育活动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就叫心理教育学。
心理教育最早产生于美国。美国特殊教育专家魏持默于1896年在费城建立了一个心理学诊所,创办了第一个临床心理学杂志,他是临床心理学的建立者,也是心理教育之父。他强调通过心理教育来矫正儿童的偏激行为是十分必要的,这一观点标志着心理教育治疗作用的开端。心理教育既是一项科学而系统的教育育心工程,又是—门科学。其科学性体现在,它是以心理教育学的理论为指导的。而心理教育学是一门与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生理学、医学、社会学等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综合性边缘科学。它有其特有的内容、目标、方式、方法、途径,需按其特有的目标体系选择教育内容,循序渐进,全面实施。
二、心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心理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岌展的基础?
首先,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阐述,可以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都影响着人的心理,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情感、意志、性格和人际关系,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心理的长期不健康又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和病态。因此,加强心理教育,促进心理健康,有助干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2、心理教育是新世纪社会岌展的需要新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因此,尽快造就出大批专门人才,尽快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广泛适应能力的劳动后备力fl,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和现代学校关注的中心课题。同时,新的世纪人类面临更多的挑战,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自觉不自觉地卷入各个方面和各种形式的竞争之中,因此,心理紧张、焦虑和挫折往往困扰着每个人,长此以往,许多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将呈下降趋势,心理疾患的个体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也日益增大。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必然影响到学校的青少年学生,再加上他们正处在心理状态、生理状态、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发生迅速变化的时期,他们面临着求学、求职、求偶等人生重大课题,许多权益都有待他们卦己去争取。这就要求新的形势下各级各类学校应加强心理教育,以提高他(门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
.3、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素质教育的论点以来,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认识阶段和发展过程,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广泛的探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素质教育是力求培养人性的全面与最佳的品质以及促进健康个性形成的教育,而“应试教育”则是加速人性异化并导致不健康个性产生的片面的、落后的、病态的教育[1]。2)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分层说。这种观点认为,体是生理基础层次,德、智、美是心理发展层次,劳则是各种素质的综合运用,属实践层次[2]。3)将素质由低到高发为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认为生理素质是基础,心理素质是中介,社会文化层次则构成主要内容[31。4)将素质由低到高分为生理素质层次,一般心理素质层次、文化心理素质层次和个性心理素质层次。认为生理素质是心理素质形成的基础,最高层次的素质是个性心理素质,它是主体素质的制导系统,是进行整合与反应的中枢[5]。5)将素质分为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健康素质,认为文化素质为导向,心理素质为中介,健康素质为本体从以上的划分可知都包含心理素质成份,而素质教育的内容与素质划分互相联系,素质划分为几个方面,素质教育便有几个组成部分。因此,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强心理教育。
三、关于加强学生心理教育的设想
心理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那么应如何将心理教育落到实处,笔者认为有如下考虑。
1、将心理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前提
新世纪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将心理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内容之一,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它,将它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并将该任务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具体地说,心理教育应实现两方面的目标和任务-是对全体学生幵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增强调控、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和任务,有必要选择合适的心理教育内容和途径。心理教育的内容,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2)进行智力开发训练;3)培养良好个性;4)引导学生搞好人际关系;5)正确对待成绩与挫折;6)学会评价自己、评价他人;7)重视用脑卫生,适应快节奏的生活;8)接受科学的性心理卫生教育。同时,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应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心理差异,努力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因此,心理教育可通过以下渠道肓选择地进行:1)开设《心理教育论》,将心理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2)在学科教学、班主任工怍中渗透心理教育;3)利用活动课、选修课,班团活动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4)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矫治;5)建立学生心理裆案,实行跟踪监控;6)加强与家庭心理教育渠道的沟通与配合,整体推进心理教育。
2、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和水平是关键
心理教育能不能落到实处,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首先,心理教育是一神科学性、实践性和艺术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它要求教育者必须具备这一方面的能力,心理教育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心理教育的成败和心理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师范院校应强化对师范生心理教育水平和能力的培养。其次,R前教师持别是广大农村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相对较低,屯要表现在以f三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心理偏差,如偏爱、偏信;二是对教学的心理偏差,如厌教或无所用心;三是对自我心理偏差,如清高、自卑等[61。因此,提高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是搞好心理教育的关键。要提高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一要增强教师的心理教育意识,二要加强教师自我心理修养,三要掌握心理教育的艺术和方法。从职前教育到继续教育,特别是师范教育应重视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心理学、心理卫生教育等课来提高教师这一方面的能力。
3、遵循心理教育原则是保障
心理教育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它要求实施苦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心理教育原则是心理教育工怍者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从事心理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心理教育目标和任务的保障。参照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笔者认为为确保心理教育T作有成效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以学生生理心理持点为基础的原则。我们在进行心理教育时必须依据教育对象的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进行,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确定心理教育的目标和重点,选择内容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点面结合的原则。在具体教育工作中,既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授课、讲座等普及性活动,又要有针对个别学生进行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活动。实践证明,这样不仅使全体学生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能使个别学生的各种持殊问题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
3)学生学习主体性原则。心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而学生是自身心理发展的主体。因此,应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无论是心理问题的预防,还是心理问题的矫治都离不开学生主观努力,一切教育效果最终都会在学生身上体现。如果离开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来谈心理教育,那么,只能是无的放矢,_且教师的种种努力也会徒劳无益。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S是变化的根据。实施心理教育,必须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避免包办代替,越俎代疱,以免产生心理依赖或反感情绪。
4)整体优化原则。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不能孤立地进行,不能把它与学校的其他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割裂开来,应从全局的角度来思考。心理教育应渗透到教育体系中的各育之中,使心理教育的要求与德、智、体、美、劳各育结合起来,使它寓干各门学科教育之中;同时心理教育应寓干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之中;从学生角度而言,心理教育应寓于课内学习、课外活动、团队工怍之中;心理教育既要发挥学校心理教育这一主渠道的作用,还要争取家庭、社会、学生的紧密配合,以求取得最佳的整体效应,产生最大的合力。总之,要从多角度、多层次来优化心理教育工作,整体推进心理教育的效果。
5)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人们通过心理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出心理教育的理论,反过来,又用该理论指导心理教育实践活动。它需要从亊心理教育的教师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精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世理论、心理评价技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能力等;同时,它要求广大从3?心理教育的教师在实践中能不断总结经验,积累经验,能根据学校环境、学生特点,正确运用理论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第二篇:心理教育论文3
心理教育心得体会
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寓于健康的身体;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发展也依赖于良好的心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尤其重视自我观念或自我意识,包括对自身形象方面的观察、概念、看法,关注自己外貌美丑、体能强弱、运动机能优劣等,常将自己的形象与理想中的标准进行比较,或与同辈人进行比较。比较结果,或满意或自卑,倘不能正确对待,也对身体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以上所述表明,健康的心理是身体健康的心理条件。通过心理教育,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是提供这种心理条件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期在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与压力。这些压力与挑战也影响到正处于学习与成长阶段的学生。已有的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有心理异常问题倾向的比例在14.2%-16.4%之间,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在2.5%-4.2%之间。因此,预防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疏导其心理问题,不仅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责任,更是全体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除了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外,还应加强其他任课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
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与内容,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个教师的职责
中学生正处于发展性成长阶段,除了少数学生已经形成心理和行为问题,大多数学生属于正常范围内。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各种辅导活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其主要内容是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与潜能开发。根据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进行辅导,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内在的基础。由此可见,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应是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形式决定了每个教师的教育活动都必然会涉及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个教师的职责。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健康心理素质,是教师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关键
要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必须首先拥有健康的心理。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培育者。有调查显示,心理健康水平高的班主任所在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两者相关系数高达90%。因此,加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对我国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显示了提高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迫切性
心理学专家王加绵认为,教师在班级的心理场中占主动支配地位。中学生心理不完善,极易从教师那里受到暗示和影响,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多维度的。可是,在2005年8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新浪网联合启动的“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通过对8699名教师历时10天的问卷调查显示:其中82.2%的教师反映压力较大,29%的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38.5%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尽管这些数据只是代表了上网的教师,但也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同时也说明了教师要获得心理健康教育能力,首先应完善自我。
(二)中学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显示了提高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必要性 在教师对学生众多的影响中,心理素质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好的影响会形成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不好的影响可能就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施加影响”。因此,教师要运用“同样的东西”对学生“施加影响”,首先教师自身得具备这些“同样的东西”,即常说的健康心理。如果教师自身都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影响与培育就无从说起。甚至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如教师情绪不好会影响学生心情;教师若惩罚、报复学生,学生会形成敌视和对抗的习惯等。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是获得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关键。
三、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是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动力因素
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会对学生产生人格上的影响,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但是,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影响会更加深远。因此,教师不仅要具有健康的心理,还应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尽管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已有一些时日,但其效果不容乐观。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比如,仍有不少教师把中学生的心理问题看成是思想品德问题;有的教师虽然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却认为是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事,与自己无关;更有不少教师认为心理健康虽重要,但比起中考、来就不重要了,类似思想观念仍然普遍存在。因此,只有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有着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有意识地培养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四、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沟通技能,是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得以培养的必要条件
必要的知识储备是能力形成的基础。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水平,有赖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只有在掌握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情况下,才能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在进行教育或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教师应具备以下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一)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标准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前提,如果这个概念不明确,等于是“瞎子摸象”,无法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所要求的个性和社会性,都与传统的以学习为主的在校行为(如学习用功、遵守纪律)和以品行为主的处事行为(如乐于助人、不损人利己)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因此,教师如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没有正确认识,就可能导致在处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过程中采取不恰当的措施,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应能自觉地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去思考学生的问题,受心理健康理论的指导而不是受常规的教育方式和观念的影响去对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理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来制定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和训练辅导,主要包括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和职业辅导。教师在了解了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内容后,就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实施心理辅导。
(三)掌握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
首先,教师应正确认识学生出现的问题与心理障碍。首先应认识到,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再加上受升学压力、家庭条件等方面的影响,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理障碍。其次,教师应了解学生最容易出现哪些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已有研究表明学生最易出现的问题是学习问题,其次是人格发展问题,再次是社会适应问题,因而也最易产生厌学症、注意力障碍、学习过度焦虑症、学校恐惧症及网络综合症等。同时,教师也应了解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的原因以便及时进行疏导、教育,将问题解决、控制在萌芽状态。
(四)懂得处理心理问题的一些基本原则
对于心理问题的处理不同于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利用权威,进行自上而下的说服教育。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往往涉及到方方面面,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因此,教师应具备较强的耐心、观察力、良好的沟通技能,才能对学生进行疏导。同时也应懂得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如信赖性原则,理解、支持原则,保密性原则,成功性原则等。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有效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才能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五、教育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是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的重要途径
实践是运用知识、提高能力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师应把所学的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去。
(一)在教材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教材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料,既集中了前人的各种非常有价值的经验成果,又具有社会性,所以应多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兴趣特点编制。各科教师都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比如,在小学语文课本(人教版)第三册中的《父亲和鸟》一文中,通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还可以进一步教会学生与同伴应如何交往。
(二)在师生交往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教育学告诉我们,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主要表现为对自己以及周围环境、人际关系的认识。在班级工作中,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公正客观的评价自己,树立坚定的自信心,并不断完善自己,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其实,青少年学生间的正常交往既有利于彼此间的心理健康,又有利于相互激励及个性与智力的发展,但许多学生在迫切学习要与他人交往的同时,却不知如何正确交往。在班级工作中,我针对一部分学生过高要求别人理解、宽容自己,而自己又不懂得如何尊重、理解别人的状况,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言行,提高认识水平,掌握平等、互助的人际交往原则。通过教育,学生在交往中学会了如何尊重他人的感情,怎样学习他人的长处,对他人的优点表示赞赏,向他人提出合理的要求,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在班级工作中,我注意指导学生善于稳定自我情绪,防止情绪的大起大落,指导学生培养并保持积极愉快的心情。前苏联教育学家加里宁谈到:“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德,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着全体学生 „„”的确,班主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学生在学校的交往除了与同辈群体进行交往之外,最主要的交往就是师生间的交往,师生间的交往除了课后,最主要的时间还集中在课堂上,课堂上的交往主要表现在提问、评价、关注等方面,因此教师应掌握对学生的提问策略,如多用询问式或期待式,少用命令式。同时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多用赞扬式、肯定式,尽量不用否定式。还要积极关注每一个学生,像皮格马利翁对待自己的雕塑作品一样对待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地期待自己的学生都能成为强者。
(三)在课外活动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行为
课外活动是一种学生喜爱的活动,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诸如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体活动、主题班会活动等,来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我班里有一个自尊心强、性格内向、成绩不佳的学生,经常出现组织纪律性松散的现象,而且经常出现在网吧。我考虑到可能有一些家庭因素,于是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这样一方面避免学生因家长来校出现反常情绪,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家长对他的关怀和爱护。通过交谈,我了解到学生因父母离异而产生了思想波动,造成纪律学业逐渐下降的情况。我便向家长讲明学生的学习基础、存在的潜力,讲清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家长态度对学生学业的影响等。听了我的话,家长有所认识,经常关心和鼓励学生,使学生增强了自信心,正确的面对了困难???
和谐社会的建立,首先需要的是人们的心理健康,而中学时期的心理健康是成年时期心理健康的基础与关键。与此同时,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又与其教师们的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应关注中小学教师们心理健康及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
为了能促进同学们身心两方面的健康发展,也为了同学们能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系开展了有关心理健康的活动,通过老师的讲解、耐心疏导,使我懂得了解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拥有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从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来看,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质的保障。我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就可能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开展这次的心理健康课我认为是志在必得,这次我有机会参加心理健康学习,真实感受颇深!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学生不仅仅是单看你的学习成绩,还要看你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搞好学习和生活的基础,为此,我要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首先我要辩证地看待我的优趣点,正确认识自己,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属于的闪光点,只需要我们要善于去挖掘,对于我的缺点我要不断改进。通过这次的学习,我要做到一下几点:
一)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二)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
(三)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的时间,张弛有度。
(五)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
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去。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素质教育就是要求我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我系举行了心理健康活动周,就是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再一个是心理素质,承受挫折的能力。带着什么样的心态来看社会的问题非常重要。"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在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学习问题等方面的认识和处理方式的正确与否往往会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才的重要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是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反之,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提高。
第三篇: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1000字)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 ——11级 旅游英语2班 崔灿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加强与国内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迎来了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大学校园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象牙塔,我们大学生正在环境适应、学习适应、人际交往、性与爱、就业与创业方面面临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冲突。近年来,因为上述问题处理失当而引发的个人悲剧日益演变成一种社会现象,让人不禁直呼——“大学生究竟怎么了?!”
本学期,我们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科学地从客观环境、主观环境入手,针对学习、人际、恋爱、网络、休闲、就业方方面面来分析和排解大学生的心理困惑,是一门非常有实际意义的课程。总的来说,大学生较之社会人士、老年人、中小学生等人群,有一定自制力但仍易意气用事、有一定主见但仍易盲从和被煽动、自信自负却又常常怀疑自己偶尔自卑,这样的心理特点,使引导世界观、人生观、爱情观的正确形成显得格外重要。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明白了无论是心理健康问题还是良好的心理素质,都是各种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和长期积累形成的。生物因素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最难改变的因素,也是精神病是一种病、精神病需要吃药的理由。在所有因素中,家庭因素是影响最大的、意想不到的深远的——大凡成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问题,或多或少总带有其童年的体验和遭遇痕迹,早期所经受的较大的挫折或创伤,可能会压抑在潜意识中,在日后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个体的心理障碍。所以家庭作为主要的早期个体活动环境,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历史上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里,不少都经历了悲惨的童年。外号“发狂的月光杀手”的美国杀手阿尔伯特费什:叔叔是宗教狂热分子,生母患有幻视幻听的顽疾,费什被送到孤儿院,时常因犯错而被脱衣服受到老师鞭打。他甚至有一个朋友跟他讲吃屎喝尿等虐待方法,这些无疑成为一个诱拐儿童并杀而食之的疯子杀手最刻骨铭心的启蒙教育„„次之家庭因素,还有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对个人心理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而当面对我们自身的一些心理问题,我们不是无计可施的。首先,身体健康有利于心理健康,加强运动锻炼可以发泄自身的不良情绪,有助于磨炼大学生的意志、发展个性,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甚至治疗某些心理缺陷,如孤僻的人可以多多参与像足球、排球、篮球这样的团队项目;容易急躁、感情易冲动者则宜选择太极拳、射击、远足等要求耐心和坚强毅力的项目。
其次,立足于大学学习特点,合理安排学习生活。作为学生,任何时候都不应放弃自己的专业,要自主地根据个人兴趣、需要、特长组织学习,逐渐把对老师和课堂的依赖转化为自主学习。并且,大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在于掌握知识,更在于培养科学的思维和独立的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
最后,如果遇到想不开的解决不了的问题,一定要学会倾诉。当我们把压力、困惑说给家人和朋友听之后,他们的支持会成为一个阻碍压力发展的缓冲器,或者,也可以请教心理咨询师,无需害羞,将心中之魔放出以求良策。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无论是大学生自己,还是校方、家长和社会,都予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足够的重视。毕竟,只有心理健康、心理素质过硬的人,才能承担繁重的学习任务,肩负起较高的社会期望和社会责任,才能建立与他人的良性互动,成为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忍不住写多了…)
第四篇:高等院校的心理教育论文
当前,高等院校的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已经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高校存在着搞花架子、走过场、操作不规范、执行不到位的问题;一些“心理咨询中心”设在学生处、校卫生所内,不能独立接待来访者;一些“心理咨询中心”仅有一块牌子,既没有专业咨询人员,又没有专门设施,这使得快速扩张的高校规模同落后的大学生心理教育与疏导水平形成巨大反差,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素质的提高。那么,怎样才能使这项崭新而又具有重要价值的工作真正得到健康而迅速的发展呢?
一、搞好高等院校的心理教育与疏导,必须走出观念上的三个误区
一是以为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主要是针对心理症和精神病患者,他们是大学生中的极个别人,为此而大动干戈不值得。产生这样的想法并不奇怪,因为高校的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毕竟起步不久,多数人对它还缺乏深入的了解,自然就容易根据表面的字义和己有的经验来同化新的知识,从而作出误读。其实,高校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的对象是那些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正常学生,其目的是使大学生消除由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就业压力带来的各种心理问题:如考试焦虑、青春烦恼、交往障碍、抑郁倾向等),从而使心理上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变得健康,使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变得更加过硬。当然,通过开展心理教育与疏导,各高校在预防及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也可以早期识别那些心理症和精神病患者,并把他们及时推荐到专业医院去救治,从而可以避免自杀等事故的发生和延误本人的病程。
二是认为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虽然应该搞,但毕竟是软任务,抓好教学、科研、常规管理等工作才是硬任务,担心因此而妨碍日常工作。宄其原因,还是对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的作用认识不足。高校心理教育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是心理学基本常识教育,其二是心理健康与卫生教育,其三是心理素质教育。其中的每一项都与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直接相关。将心理教育与学习策略指导相结合,与德育工作相结合,与教学、创新相结合,则可以解决当前大学生教育与管理中遇到的各种现实性难题。因此,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同教学、科研及日常管理工作并不矛盾,相反,它既可以切实地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也可以促进高校的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那种担心因此而妨碍抓教学抓科研的想法,实质是没有对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长远认识,缺乏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三是认为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太深奥、太复杂,难度大,没法搞。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确实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对绝大多数高校师生来说都比较陌生。但也绝不像一些同志想象的那样神秘和高不可攀。高校心理教育与疏导的技术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方法有许多相通之处,例如,都要讲宄心理相容、情感互动、行为和谐等等。所以,各高校的政工干部与相关专职、兼职人员只要肯钻研,成为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的行家里手并不难。在一些全国重点高等院校开展的心理教育与疏导的试点工作己经初见成效的实践证明,高等院校开展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完全可行。它己经成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全面素质提高的一项重要工程。
二、搞好高等院校的心理教育与疏导,必须培训一支业务精良的心理教育与疏导队伍
1.健全组织,明确责任。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虽然己经成为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并被纳入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之中,但毕竟是一项崭新的任务,需要做许多开拓性的工作。因此,在初期最好能在高校建立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挂帅,各院(校)系具体操作。其责任是组织人员培训,创建心理教育与疏导中心。院(校)下属各系则分别由系主任、辅导员负责,使之成为“一把手工程”。待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走上正轨之后,各系主任、辅导员则是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的组织者、操作者、评价者和监督者。这时要发挥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特长和团体优势,专职的心理咨询员要落实岗位,兼职的心理辅导教师要落实待遇,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扩大专业队伍,完善服务体系。当然,仅仅靠系领导和心理辅导教师是不行的,还应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建立一支学生骨干队伍。
2.专业培训,确保质量。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技术要求很高,不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很难操作到位。目前,一些高等院校心理咨询工作有名无实,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操作者缺乏专业知识与技术,不能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的心理困扰,致使求助者满怀希望而来,失望而去。
为确保心理教育与疏导的质量,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必须经过一定的专业技术培训。培训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法,由兄弟院校或地方医疗机构的心理专家来本院培训。也可以采取“走出去”的方法,派专职人员和兼职教师参加地方医疗机构及一些高校举办的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培训班。由此产生第一批心理咨询与辅导人员。此后,可以由这些人中选出佼佼者,对基层骨干进行二级培训、三级培训。
需要培训的内容很多,初期主要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解析、心理辅导方法、心理干预技术、心理测量技术、心理量表解释的艺术、心理档案建立及管理的技术和心理咨询工作者道德准则等。待这些内容熟练掌握后,再进行更高层次的培训。总之,初级培训侧重方法传授和实践操作,中、高级培训侧重理论素养。
三、搞好高等院校的心理教育与疏导,必须添置必要的设施,加大投入力度
科学的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不唯靠“说”,更重要的是靠“做”。为此,高等院校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必须做到人员、场地、时间、设施、经费五落实,尤其要在建好心理教育与疏导中心上狠下一些功夫。
标准的心理教育与疏导中心起码应下设五个机构: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量室、心理宣泄室、团体心理辅导室、心理训练室。这些机构不仅需要场地,而且需要添置一定的设备。以心理测量室为例,不仅需要电脑、桌椅,还需要多功能心理生理能力测试仪、生物反馈治疗仪以及多种心理测量软件(如性格测验、智力测验、气质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和职业倾向测验等软件)。此外,心理训练室既有室内项目又有室外项目。可在室内建仿真模拟训练室,可在室外建心理拓展训练场等等。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财力投入。当然,各高等院校也要因地制宜,可以一个一个地上项目,资金不足的院校,也可以先把心理咨询室建起来,有了基本设施,其它的内容可以慢慢地添置。
总而言之,加强高校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不唯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文件的需要,也是一项与思想政治工作、教学、科研工作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创新性很强的工作,在高等院校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忽视这项工作,或者敷衍了事,在短期内也许看不到什么危害,但长此以往,大学生的素质就会在未来成才的过程中,在社会实践的各领域显现出重大的缺憾,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教育目的就不能全面有效地实现。因为,今天的一代新人在其成长经历中,缺少磨炼,缺少挫折,有着很明显的脆弱心态,因此,搞好学校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
第五篇:心理论文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论文
姓名:杨红光
学号:201002120
54班级:机电一体化10-2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心理行为异常的大学生比率又有增多趋势。这种现象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发展从人生发展的心理学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对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和形成机制作简要分析,提出了排除心理障碍的几条对策。
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随着文化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大学生是风华正茂的一代,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在趋向成熟。但由于受人际关系不良、经济困难、失恋、学业受挫等影响,常造成心理障碍。他们的心理为什么会越来越脆弱,有无数的办法防范和应付? 这已变成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压力,如果得不到科学调适,会导致心理不适、心理疾患等一系列问题,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据北京市高教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一项调查显示,在被调查6000在校大学生中6.5%的同学自述有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校和高等教育工作者应制定措施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积极性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型模式,当然它是相对于消极性理学而言的。积极性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塞利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他们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其矛头直指过去传统的“积极心理学”。
奥地利学者埃里克森对人生的心理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指出每个人在生长过程中,都普遍体验着生物的、生理的、社会的事件,心理的发展顺序是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
关键词:自我意识、情绪、学习、人际、恋爱、职业
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型的模式,当然它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的。所谓的消极心理学主要是以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的,如在过去一个世纪的心理学研究中,我们所熟悉的词汇是病态,幻觉,焦虑,狂躁等,而很少涉及到健康,勇气和爱。
积极心理学是上世纪末首先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发起者是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它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给予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极其关注的中心之一。
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积极心理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人性论,它消解了传统主流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的片面性,真正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初入大学,跨过了人生中的第一道大坎——高考,又有欣喜,有辛酸。一切五味陈杂,然而,总是过去了。旧的大门关闭,一扇新的大门已经敞开。
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人一生中,每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会遭遇一系列新的问题,都会遇到一些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新矛盾。
从大学生成长的角度看,大学生属于青年期,生理发育基本完成。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处在这一时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矛盾性最为突出,他们面临的最基本的矛盾是自我意识的矛盾,他们所设想的理想的“我”总是滞后于现实的“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交错出现,内心矛盾冲突尖锐、激烈,心理和行为中易出现不协调现象。另外,从大学生所受到的教育来看,学校教育还没有重视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然而,在讲德育时,往往重视的是思想品质的培养,却忽视了性格、情绪的调整;在讲智育时,重视的是智商的高低,却忽视了能力的开发;在讲体育时,重视的是身体素质的提高,却忽视了心理素质的提高。所以,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引导,心理素质不理想。
从心理课上,我懂得了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
如何消除心理不健康问题
1.通过正面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使他们克服个性心态的负面效应。
要想有效地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最重要的是坚持不懈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人生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会用科学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认识问题,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武断和感情上的偏激、固执,学会心理上的自我调节,实事 求是地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正确对待周围环境以及生活挫折,从而避免沉湎于区区琐事或为无谓的烦恼所困扰。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
心理咨询教育是近年来在一些高校出现的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一种有效形式,它同时也具有预防的功能。心理咨询活动针对咨询对象在学生、工作、生活、疾病和保健等方面的心理危机与心理负荷,通过语言、文学等媒介,给予他们及时、有效的帮助和启发教育,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缓解他们的心理紧张和冲突。
3.组织丰富的课余活动,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健康的课余生活可以愉悦身心、获得朋友、增进友谊,减少因压力导致的紧张感。
心理压力缓解,是否就意味我们心理健康了呢?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心理健康就是心理没病呗。其实不然,这个回答不能算错,但也不是很全面,我在这里借用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心理健康的定义:所谓的心理健康就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比如说我,刚来北京就很不适应,现在才好多了。除此,我以为,心理健康还包括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比如说我们宿舍之间,同学之间,和谐相处而互相帮助。
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心理健康就是有幸福感。
所谓幸福感,就是人们根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肯定性的评估,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及其各个方面的全面评价,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心理状态。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色里格曼表示,这个能被归纳成:快乐+参与+意图=幸福。我很认同这一观点,我快乐,我参与,我达到目的,所以我幸福,我成功。这是一种人生的哲学,一种处事地准则,希望对大家有所借鉴。
总之,从心理课上,我学到了很多,并使之应用于生活,现在的我,不再迷茫,不再心理压抑,不再体会不到幸福感,我知道,一切就在我们身边。
心理问题
—.自我认知障碍
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主要内容。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完善过程中,有时不能客观 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出现自我认知偏差,甚至造成自我认知障碍。
1、自傲。自傲是过高估计自己的一种自我认知。自傲者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很强的优越感,处处表现自己,对自身的长处无限夸大,炫耀自己、对他人容易指责和怪罪,挑三捡四,盛气凌人。好像自己全是优点没有缺点,别人全是缺点没优点。自傲的学生不仅人际关系不协调、社会适应不良,而且严重阻碍了自己的学业发展和健康成长。
我们应当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及时消除学生的自傲心理:
首先我们要优化和改进教育方式,老师要改变和防止过于娇宠、保护乃至放纵的教育方式,以避免学生产生一种盲目的优越感和骄傲情绪。同时,要教育和引导自傲学生积极、平等地与人交往,团结和帮助同学,使其能够在保持和充分发挥自己优势与特长的基础上展现自己、发展自己。其次要矫正认知偏差。自傲心理主要源于学生的认知偏差,因此改变他们的不良认知,帮助其形成正确认知是预防和改变自傲心理的一条根本途径。实践中,除了采用认知技术给予辅导外,我们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辅导学生的认知:一是正确认识自我。指导自傲的学生要不断反省自我,全面客观地了解自我、把握自我。在认识自我时,要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以做到扬长避短。二是正确同他人比较。自傲的学生需要时刻保持谦虚上进之心,将周围的人作为“自知”的镜子,在正确同他人对照、比较中反省和认识自己。在与人比较时,既要看到他人的缺点和劣势,更要看到他人的特长和优势,要从他人的优点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和欠缺。不能总是拿自己的长处去对照他人的不足。三是宽容和接纳他人。自傲的学生不能过于苛求他人,要学会宽容和接纳别人的缺点与不足。不能因为别人有缺点和不足,就视为低劣、无能或感到嗤之以鼻,不足为伍。另外,宽容和接纳他人还包括要热情主动地帮助他人,做到共同进步和发展。能够尊重和关注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和善用好地向他人学习,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批评,改变自我中心的处事之道。四是学会正确归因。为了消除盲目的自我欣赏,自傲的学生还要学会对自己的成功与挫折进行正确、全面地分析。在遭遇失败时,要检查自己是否有欠缺和不足,不能一味地怨天尤人,将过失归咎于客观因素;在获得成功时,要能够看到客观条件的优越和他人的帮助,不能将成绩一味地归于自己的能力和才干。这样,才不会自以为是,而是鼓励自己加倍努力。此外,我们亦可以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来矫正学生的自傲心理。如自信心训练团体辅导那样,组织者可设计相关的团体活动,通过有效的团体互动促使这类学生对自己、对他人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学会如何尊重、体谅和关心他人的需要,消除骄傲自大和目中无人的不良心理和行为。
二.情绪
1,大学生的情绪表现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向青年期的过渡时期,在生理发育接近成熟的同时,心理上也经历着急剧的变化,尤其反映在情绪上.相对于中学生讲,大学生的情绪内容趋向 于深刻和丰富,情绪的表达趋于隐蔽,情绪的变化也逐渐趋向于稳定.主要表现在为:—是大学生随着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情绪状态逐渐趋于成熟,并接近成人;6 二是大学生在情绪上仍然存在着许多尚不成熟的方面;三是大学阶段,在情绪上所表现出的一些特殊的情绪反应.具体来说,大学生情绪特点主要表现为:(1)外向,活泼,充满激情
就大学生整体水平而言,在情绪特点上,表现为乐观,活泼,开放,热情,精力旺盛,积极向上,充满着朝气和激丄情。
(2)情绪延迟性及趋向于心境化
情绪的心境化,是大学生情绪的重要特点,中学生时代的青少年的情绪特点,往往是受制于外界情境,随着情境的变化,情绪反应来得快,消失得也快;而大学生的情绪反应的发生,往往不会随着外界的刺激环境的改变而随即消失,而表现为一定的延迟性,趋向于心境化。
(3)情感体验更加深刻,更加丰富
大学生的情绪体验更加丰富多彩,并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和各种需要和兴趣的扩展而表现为更加丰富,敏丄感,细腻和深刻,并更加带有社会内容的情感体验。
(4)波动性与两极性
大学生的情绪年龄正处于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转变阶段,在情绪状态上反映着两种情绪并存的特点.一方面,相对于中学阶段,大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和成熟;而另一方面,与成年人相比,大学生的情绪带有明显的起伏波动性,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情绪有时会表现为大起大落,大喜大怒的两极性。
(5)冲动性与爆发性
大学生的情绪特点还表现在情绪体验上特别强烈和富有激丄情.对任何事都比较敏丄感,有时一旦情绪爆发,自己则难以控制,甚至表现为一定的盲目狂热和冲动.在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的矛盾时,在对待学业生活中的挫折时,常常易走极端,给自己及他人带来伤害。
(6)矛盾性与复杂性
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面临着许多重大选择的时期,常常会呈现出一种矛盾和复杂的情绪状态.例如,希望自己具有独立性和希望依赖于他人的需要同时存在;对自己既不满,又不想承担责任;既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又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关心等等复杂矛盾的心态。
(9)男女生差异
女生的情绪状态具有热情开放,富有激情和幻想,敢想敢做等特点;但容易出现抑郁,焦虑,多愁善感等不稳定情绪.男生的情绪状态要比女生相对趋向稳定,主动和敢为性强,更有独立性和刚毅性;但当情绪冲动时,也容易出现情绪失控,行为过激。
(10)年级差异 刚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往往对一切存有幻想,对各种知识领域都充满了疑问与兴趣,对自己的评价往往过于自负,对自己的自我认识和作用缺乏全面系统的分析,处于不定阶段.二年级是情绪波动较大的阶段,这突出反映在大学一年级的新鲜感已经荡然无存之后,暴露出大学生在大学生活,学业,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面临的矛盾冲突及造成的情绪困扰.从三年级开始,学生的情绪自控能力有所增强.他们对大学的生活环境已经基本适应,并具备了一定的情绪自控能力,情绪状态相对比较稳定.但到了四年级后,由于即将走上社会,人生将面临着重要的转折此时的情绪状态再次呈现出矛盾性和复杂性。
如何控制情绪
1.正确地表达自己的亲身体验
⑴适当的原因和对象,引发与之相适应的情绪反应。⑵情绪反应与情境刺激相一致。⑶情绪反应有一定的时间限度。
2、克服不良情绪
⑴宣泄。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方式,把个体的情绪体验表达出来。⑵转移。从主观上奴隶把注意力从消极或不亮的情绪状态转移到其他事务上取得一种自我调节方法。⑶自我安慰。学会找出合乎情理的原因来为自己辩解和解脱。⑷积极的自我暗示。运用内部言语或书面语言以隐含的方式来调节和控制情绪。⑸调整认知结构。
3、保持和创造快乐情绪
⑴知足常乐。把理想和需要定得切合实际,增加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⑵增强自信心。只有自信的人,才能使快乐的。⑶创造快乐。善于发掘快乐,善于用微笑迎接困难,善于从身边平凡的琐事中。⑷发掘乐趣,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乐趣。⑸多点宽容,少点责备。宽容既包括对自己也包括对他人。⑹多交朋友。
4、制怒术。
要做情绪的主人,当喜则喜,该悲时就悲。在遇到令人愤怒的事情时,先想一想发怒有无道理,再想一想发怒后会有什么后果,最后想一想有没有其它方式来代替?这样想过后就会变得理智起来。
5、愉悦术。
努力增加积极情绪以削弱消极情绪。具体方法有三:一是多交朋友,在人际交往中感受快乐。二是多立些小目标,小目标易实现,每次实现一个小目标都会带来愉悦的满足感。三是学会辩证思想,从容对待挫折与失败。
6、幽默术。
幽默是避免人际冲突,缓解紧张的灵丹妙药。生活中要多笑勿愁,经常以幽上一默,既可以给他人带来快乐,也可使自己心安理得,心境坦然。
7、宣泄术。
遇到不如意,不愉快的事情,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去做另外一件事情,如跑 步、读小说、看电影,甚至可以大哭一场,或者找朋友谈心诉说来宣泄自己不愉快的情绪。
8、升华术。
就是把受挫折的不良情绪引向崇高的境界。如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的宫刑后,把全部精力放在了著述《史记》上,终成一代史学大师。
9、放松术。
心情不佳时,可通过循序渐进自上而下地放松全身,或通过自我按摩等方法使自己进入放松入静状态,然后面带微笑,抛开面前不愉快之事不去想,而去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愉快情境,从而消除不良情绪。如何调节情绪在日常生活中,要提倡心理卫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三.学习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进入大学是你终于放下高考的重担,第一次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这是你离开家庭生活,第一次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这是你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这是你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处置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这是你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这是你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你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成长历程。这也许是你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
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都应当认真把握每一个“第一次”,让它们成为未来人生道路的基石;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也要珍惜每一个“最后一次”,不要让自己在不远的将来追悔莫及。在大学四年里,大家应该努力为自己编织生活梦想,明确奋斗方向,奠定事业基础。
大学几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大学四年应怎样度过?
自学能力必须在大学期间开始培养。许多同学总是抱怨老师教得不好,懂得不多,学校的课程安排也不合理。我通常会劝这些学生说:“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大学生不应该只会跟在老师的身后亦步亦趋,而应当主动走在老师的前面。
例如,大学老师在一个课时里通常要涵盖课本中几十页的信息内容,仅仅通过课堂听讲是无法把所有知识学通、学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就把课本中的相关问题琢磨清楚,然后在课堂上对照老师的讲解弥补自己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之处。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观察角度。在学习知识或解决问题时,不要总是死守一种思维模式,不要让自己成为课本或经验的奴隶。只有在学习中敢于创新,善于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学生潜在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培养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本领,为适应今后的工作或进一步的深造做好准备。首先,除了学习老师规定的课程以外,大学生一定要学会查找书籍和文献,以便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研究成果。例如,当我们在一门课上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就应当积极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这个课题的来龙去脉和目前的研究动态。熟练和充分地使用图书馆资源,这是大学生特别是那些有志于科学研 究的大学生的必备技能之一。读书时,应尽量多读一些英文原版教材。有些原版教材写得深入浅出,附有大量实例,比中文教材还适于自学。其次,在书本之外,互联网也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大学生们可以借助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各类信息。“开复学生网”开通以来,我发现很多同学其实并没有很好地掌握互联网的搜索技巧,有时他们提出的问题只要在搜索引擎中简单检索一下,就能轻易找到答案。还有些同学很容易相信网上的谣言,而不会利用搜索引擎自己查考、求证。除了搜索引擎以外,网上还有许多网站和社区也是很好的学习园地。
四.人际
人际交往在人的一生之中至关重要,可以说影响着一个人的成败。
大学学习什么?我想,除了知识外,最最关键、最基本的是培养自己的能力罢了。大学生应该培养各种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掌握信息能力、学习能力和自立能力等等。其中人际交往能力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所以如何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便是在大学里自己需要去学习的。
我的人际关系现状
一、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之间的关系。
在我的身边,有着一群关心我的人,首当的便是我的亲人。是父母赋予了我生命,是亲人给了我亲情,伴随着我的长大,这种亲情更是在我的心里深深扎根,留下不可磨灭的感情。在我心中,父母是最值得尊敬和爱戴的人,所以我对他们总是怀着感恩的心,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出现,人说,孝乃人之本,一个不懂得尊敬爱戴孝顺父母的人,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功,他都是失败的人。我很幸运有一群好朋友,在我感情失落,受到挫折的时候,他们总会安慰我,帮我想办法解决问题,他们用真诚的心陪伴我的成长,而我也非常珍惜彼此间的友谊,因为我们的互帮互扶,建立了难舍难分的感情。
二、和周围普通朋友之间的关系。
好朋友毕竟是少数的,而每天自己要面对的就是同班的同学和在大学认识的朋友,所以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才是最值得去重视的。我是一个开朗,外向的人,所以和身边的朋友们都保持较好的关系,而他们有事情的时候,也会找我询问意见,或者寻求帮助,和身边的各位同学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三、和陌生人之间的关系。
我觉得,要想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就需要把更多的陌生人成为自己的朋友。人际关系,除了和身边认识的人,也包括出现在你身边的陌生人。如何和陌生人成为一位朋友,不仅是体现在你的勇气上,更体现出你的人际交往能力。就我而言,面对陌生人,首先不会觉得不好意思,在对方面前会展现自己自信的一面,然后再利用自己的交际能力,一步一步和别人建立朋友的关系。
五.恋爱
一、当代大学生恋爱观存在的问题 1.用谈恋爱打发空虚无聊的时间。
紧张的高中生活结束了,大学生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大学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刚进校的大学生放松了自己,看到别的同学成双成对2出入,自己也想谈谈恋爱,消磨时间,再加上有的同学会听到师兄师姐的宣传:“恋爱是大学的必修课”,于是不管有没有真爱,先谈一下恋爱再说,将心理的空虚转化到谈情说爱上,消磨时光,寻求快乐。
2.从众心理。
看到别的同学谈恋爱,自己就心里痒痒,尤其是一个寝室的,大家都在谈恋爱,如果自己不谈,就很没有面子,会觉得很自卑。于是不管有没有感情,通过多种渠道给自己创造个机会谈恋爱。
3.择偶动机不纯。
社会的激烈竞争,就业压力的扩大,使很多大学生比较务实,在选择对象的时候,他们往往考虑的不是对方适不适合自己,是不是为了真正的爱情,而是把爱情建立在对方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或以父母的社会地位和家庭的优越条件为资本,待价而沽,或从今后就业、升迁等个人目的出发,总是借爱情的外壳盘算从对方那得到好处,似乎爱情的目标不是对本身,而是其家庭所有,一旦发现有利用价值,就会采取一切措施,不达目的不罢休。
4.思想上不成熟、不稳定。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里人和周围人的关心和宠爱,不能容忍自己有一点点的被伤害,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多数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谁也不会让步于谁,这样以来,两个人会经常会出现争吵的现象,甚至会使用一些激烈的言行伤害对方,思想和心理上极不成熟。
二、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1.帮助大学生建立科学的人生目标。
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没有力量、没有积极性,也难以步入成功的殿堂。目标对人的行为有激励力量,而激励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对个人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实现的难度两个因素。
2.充分认识到爱情是人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大学生考虑爱情的问题是无须指责的,但他们一定要正确认志爱情。恋爱是一对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生活理想的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仰慕和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情感活动。爱情是两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两个人一旦确立了恋爱关系,彼此间对对方就有了一种责任,相互支持、相互关心、相敬如宾,两个人在一起要学会包容、理解。
3.加强大学生健康、科学的性知识教育。
大学生虽然接受了十多年的教育,但涉及性教育的方面还很少,对于异性也还只处于一种好奇和向往阶段,并不是十分了解。如果缺乏性教育,在与异性交 往过程中很容易犯错误,甚至出现越轨行为。在缺乏一定常志的前提下,对于自己的错误行为并不能很好地认识其危害,对于行为产生的后果也没有能力来解决。从而会造成心理或生活上的压力和障碍,这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性教育是大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性教育。
4.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
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广泛参加各种形式的健康、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情绪,维护身心健康。
5.正确处理爱情和事业的关系。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不要因为谈恋爱而耽误了学业,要正确处理好爱情与事业的关系,做到爱情与事业双双丰收。处于恋爱中的同学要自尊自重、相互鼓励,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共同进步。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经济的发展,使我们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发生了改变,这些也使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们在自己的爱情道路有了一些偏差。我们的大学生应该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价值观,处理好学业与爱情的关系。
六.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是生涯规划的主体与重点,它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目标,并且把目标进行分解,然后设计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图,并且付诸行动,并根据变化而做出相应调整,达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具体包括知己、知彼、抉择、目标、行动和评价六个要素。从2005年后,全国各高校陆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尤其是2008年教育部要求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校有了蓬勃发展。但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起步时间较晚,经验不足,在开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淡薄
根据新浪网和《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共同实施的一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显示,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有62%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和工作没有规划;有33%的大学生不够明确;只有5%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规划设计。其结果是在校学习期间不能全面地了解自我,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择业目标,到了毕业时往往茫然不知所措,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更谈不上今后个人的职业规划。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学校生涯规划教育力度不够有关。调查资料表明,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很虚”“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尚未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对自己人生发展与就业的意义。一部分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起不了多大作用,理 由是“规划赶不上变化”。
2.大学生职业价值趋向功利化
当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判断标准正在由以往的理想主义变为明显的务实主义。在职业的去向上,大学生普遍希望到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企业等单位工作,希望就业的单位名声好、工作条件好、生活待遇好。在职业的选择上,往往一味强调个人的报酬,而且对薪金的期待普遍超过了现实所能提供的水平。调查发现,大学生对薪金的要求在1000~2000元的占18%,2000~3000元的占62%,3000~4000元的占12%,4000元以上的占4.5%。而用人单位实际提供给学生的月薪标准是1000~2000元的占32%,2000~3000元的占51%,3000~4000元的占9%,4000元以上的仅占4%。不难看出,大学生不是从自身条件、自身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而是盲目地追求自身的发展空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追求实惠的功利化倾向。结果出现大量“结构性”失业,即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许多职位却空着,特别是那些边远地区、中小城市和艰苦行业的基层一线的中小型单位人才奇缺。没有多少毕业生愿意到这些地方去,分配去的毕业生也容易流失。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薄弱。
根据教育部规定,在校大学生的人数与就业指导专职队伍的人数比应为500∶1,但目前多数高校就业指导专职人员尚未达到这个比例。除人手不足,专职工作人员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有不少是“半路出家”的党政部门工作人员或刚毕业新分配来的学生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此外,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还没有专门设置独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单位,许多高校实行混合建制,有的把它挂靠在就业指导中心或就业指导办公室,有的将其挂靠在教务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大多停留在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事务性工作层面上,缺乏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究其原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任职教师缺乏资格准入制度和培训、提高机制,师资成为制约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开展的主要因素。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片面化倾向。
据了解,很多高校都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时才开设就业指导课,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仅仅是其中的一两个章节,大
一、大二没有相关的课程安排。有些学校即便开设了职业生涯课程,也带有很强的就业指导痕迹,课程设置单调,大多偏重于就业政策的宣讲、就业形势的分析;或强调竞争意识,取得胜利的方法,而忽视了仁爱、责任、担当、感恩、厚德等核心思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灵魂”,失去了学生持续发展的活力。此外,职业生涯教育形式也停留在传统的“我讲你听”的单纯课堂授课上,没有细化到学生的日常行为、学科教学、实践活动中。把职业生涯规划与教学和学生管理割裂开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就失去了具体的平台和载体,既浪费了时间,又缺乏效果。在就业压力日趋激烈的今天,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已不再是短期行为,高校应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在大学四年中,乃至人生全过程。
积极心理学启示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1)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积极预防思想。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规划分析、规划设计、规划实施,其主体都是大学生自己,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或职业生涯中心不过是提供一种方法、思路、工具、课程而已。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生存与发展紧密相连的角度,激发学生关注自身成长的积极性,把个人的成长需求转化为教育的内在动力。引导大学生树立以下观念:一是坚持“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原则。面对社会的急剧变革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也不可盲目地“撞大运”。二是自我负责的观念。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前途,不要指望别人来对你负责。三是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观念。要以翔实的事实为依据,阐明一个人在一个单位或一个单位的某种岗位上干一辈子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小,每个人都应做好在自己的一生中转换几次职业的准备。
(2)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注重积极的主观体验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能顺利地走向就业市场,寻找到满意的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更重要的作用则在于能够拓展大学生自身素质,提升自身竞争能力,激发自己的人生理想。职业生涯规划并不仅仅是为了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准备,而是站在自我实现、人生不朽的高度上来探索职业,规划职业。注重待遇、注重工资福利无可厚非,但一定也要慎重考虑所选的职业是否与自己的性格、职业兴趣相符合,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是否有利于今后的长远发展。研究表明,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与其职业兴趣相吻合,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并能长时间地保持高效率的工作而不疲劳;反之就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还容易感到厌倦和疲劳。自主创业可以是就业的重要选择,只要自己从中感受乐趣,发现自身价值,就是一种积极的就业取向。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始终触及的是心理的因素,如与自我认知有关的兴趣、性格、人生观、价值观、自我效能感、自信等,与了解环境与职业相关的毅力、洞察力、勇气、宽容等,与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有关的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才能与智慧、创造力等。因此,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第一,以心理测试为基础,广泛应用各种心理手段,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充分了解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和气质对个人未来职业的影响。第二,透过多元化的周边课程及课外活动,进行体验式的就业辅导与培训,鼓励发展个人的才能及更复杂的行为和生活技巧,使其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第三,倡导创新创业,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1]许志华,任俊.积极心理学:人性的理性复归[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2]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3]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4]张倩,郑勇.美国积极心理学评析[J].心理学探新,2003(3.[5]向欣.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5).[6] 刘涛,赵惠.近十年我国大学生爱情教育研究综述[J].江西教育科研,2007,.[7] 刘彦华等.新时期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科学,2007,(4).[8] 邓云.在校女大学生婚恋观的人文思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