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心理研究论文

时间:2019-05-12 01:33: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审美心理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审美心理研究论文》。

第一篇:审美心理研究论文

浅析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审美差异

摘要:不管是在东方古老璀璨的历史和文化中,还是在古希腊及罗马的巨大艺术成就中,山水画与风景画这两种艺术的审美价值都是人类发展的宝贵遗产。这两种表现相同的对象却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字:风景画、山水画、审美比较

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是在两个不同民族、两种不同文化意识、两种不同审美理念的造就下而形成的两种不同风格、不同视觉感受的画种,但其表现对象则都是自然景观。两者无论是在绘画的审美观念上,还是人们的审美习惯上,都不尽相同。西方风景画着重于对自然景观的再现,通过特定技法摹仿自然、还原自然,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真实感。中国山水画则追求自然景观在创作者内心的感受,山水之美流于内心的精神世界,是一种人格化的自然,而西方的风景画则可称为自然的人化。本文将从中西方写意与写实这一绘画特点来论述、比较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在审美上的差异性。

一 西方绘画的自然再现——写实美

众所周知, 西方绘画最大的特点是写实, 与中国绘画的写意性形成了两门不同观念的绘画体系,彼此之间都有各自发展的方向和特定的审美群体。西方的绘画艺术, 主要是受古希腊和古罗马审美思想的影响, 追求艺术上的理性精神, 重视视觉上的真实感。也因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听。希腊哲学家希庇阿斯就认为,“美就是由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①因此艺术家们在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的影响下形成一种以希腊与基督教精神为依据的美学思想。而根据基督教义的理解,艺术家对外在美的准确、完美的体现,则是想完成对上帝的靠拢,是对上帝的一种贡献。如诗人但丁所言:“„„你的艺术,距上帝只差一个等级”②,上帝在他们眼里是世界及美的创造者,如此追溯一番就不难理解西方艺术的写实性。这些美学思想体现在西方不同文化领域。当然,也是西方风景画的起源和发展的美学基础。这就使得西方的早①

②王宏建 袁宝林主编:《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王宏建 袁宝林主编:《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期风景画家在描绘自然的时候忠实、并接近与自然。在了解了他们的美学思想之后,对于他们笔下刻绘的真实的自然,也就可以领会了。这是与中国的山水画家截然不同的两种美的认识,表现在艺术上也就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具有不同的美学价值。

艺术上的再现是西方古典绘画的基本特征, 这可以从古希腊所留下的建筑遗址中得以证明。在人体雕刻作品中,可以看出其准确的人体比例和自然的人物动态, 与生活中的人十分相近。这与古希腊的哲学家、美学家们所倡导的审美思想、审美标准是一脉相承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曾指出“艺术是对客观对象的一种摹仿”。③所以西方的画家无论是对人物画、风景画、还是静物画都十分重视刻画审美客体在自然中的具体形象的真实感, 并运用写实的绘画风格来表现画家的内心对自然客体的审美感受。风景画也不例外地继承欧洲绘画的写实传统, 以自然、朴素、写实的手法来真实地表现大自然景象。

西方的风景画家在绘画创作上不把过多的主观情绪表现于作品中, 求真、求实, 直接对景写生, 所表现的自然景观也都是自己早以熟悉的、平凡的、生活化小景,是以一种生活化的心态来表现他们所见到的自然景观。乡村的房舍、街景码头、林荫小道都是西方风景画家常常表现的对象, 立足于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 并不刻意表现与自己生活无关的名山大川, 只注重对象中所蕴藏着的和谐美、形式美。中国的古典山水画家则不然, 他们不把那些平凡的、不起眼的、生活化小景作为自己山水创作的对象, 因为他们立志高远, 负有精神使命, 必须对自然界的景观进行改造、重组, 将自己的特定山水情怀寄托在作品中。所以, 中国的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相比较, 中国山水画的美是一种离生活较远的、又高于生活的、理想化的美。西方风景画的美是一种真实的美、朴素的美、生活化的美。比如英国画家康期太布尔的《运草车》, 从景象上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一辆运草车正涉水而行, 红砖农舍的背后是高大的树木,色彩层次丰富, 原野辽阔而深远, 还有天上飘动的云彩, 但整个画面透着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给人一种真实生活的美, 给人们的审美启示是对自然的热爱, 对生活的热爱。

二 中国绘画的美学追求——写意美

中国画的一大特征是,“因再现的艺术而追求表现,因表现的艺术而追求再现”。④

如果说西方风景画是以写实为特征的话, 那么中国的山水画则是以写意的③

④ 宗白华译:《西方美学名著选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肖驰:《中国诗歌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形式进入人们的审美视觉的。所谓的写意就是“求神似、不求形似”,艺术所表现的客观对象不能太似,介于似与不似之间。写意是相对写实而存在一种视觉状态。追求绘画过程中用笔、用墨的畅快感, 以达到精神上的“畅神”,中国绘画的写意性, 比之于西方绘画的写实性,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审美理念有关。受中国古代儒道思想的影响,中国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就有了儒道思想极深的烙印。中国古代哲学对于自然的认识不同于西方哲学。中国山水画诞生的东晋,正是道家的玄学风靡四方的时候。道家的那种重“心”略“物”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甚至整个中国艺术的重表现而略再现的美学观念和基础。“处师造化,中得心源”可以说是中国山水画的宗旨, 大自然的景观是怎样并不重要,心中的自然是怎样才是重要的。中国的山水画家不象西方画家那样对景作画,而是把对景写生的画稿作为再造心灵山水的素材。中国画家认为,在绘画上仅仅停留在“处师造化”上是远远不够的, 还应该对所表现的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根据自己的审美感受,对自然的景观有独特理解,“中得心源”在心中进行加工改造, 使自然的景观得以升华成为艺术美。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写意与写实性, 在审美的追求上, 也有本质的区别。西方风景画所追求的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真实的美感, 是大众共享的艺术。而中国山水画家所强调的是个人的精神世界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追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比如一些文人山水画家的表现仙隐遁世的逍遥之乐的创作。中国的山水画家与西方的风景画家在表现自然景观时, 用审美思维方式来表达客观对象, 所要赋于的思想内涵也是不同的。西方画家主要还是表现自然在视觉中的真实感, 并不需在画中过多地表现自我, 或暗喻自己品德的高尚, 而中国的山水画家认为山水除了它的貌相外, 还有它的精神品德, 借崇高型的山水来表现画家的胸怀宽广, 借山水画来表达自己的仁与德, 借山水画以明志。

三 小结

以上是对中西方山水画和风景画在审美理念上的分析比较,当然,两者之间的不同点不止于此。可更应当承认,随着历史的发展, 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的进程中,中西绘画在本质上,只会越来越接近一致,不会越来越分离。要使中国的绘画艺术取得更大的发展,就要立足于本民族传统, 扬自身优势,传承中华民族绘画艺术的优秀传统,并将其向外推介。同时也要以开放的心态,热情地接纳与汲取外来优秀绘画艺术的营养,按照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沿着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结合时代的特点,现实的实践去认真地总结、探索与创新, 真正实现

中国绘画艺术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舒也:《中西文化与审美价值诠释》,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吕志强:《当茶遇到咖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马奇主编:《中西美学思想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王宏建 袁宝林主编:《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肖驰: 《中国诗歌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宗白华:《西方美学名著选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第二篇:90后大学生审美心理与特征研究

90后大学生审美心理与特征研究

陈自立 11311120 11电子1 当90后的一代人开始跨入大学校园时,一种打上了“90后”标签的审美观在大学校园里诞生了。

我就是90后,虽然我的审美观代表不了其他的90后,但我和他们仍有许多相似点。首先,我们先粗略了解一下90后的我们的一些不同于往代人的地方。我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

①网络游戏的普及

谈到90后,第一点就是网络游戏了,90后的这一代,与电脑有着深厚的感情,网络游戏在绝大多数的90后的生活中,占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像“地下城与勇士”“梦幻西游”“魔兽世界”“CF”等游戏,在90后的世界里,是众所周知的网络游戏。

②标新立异的时尚

除去网络游戏,90后的一代更追求标新立异的时尚,据新华网发表的一份武大的调查报告显示“90后”的大学生更注重与信息化时代的接轨和自己的外在美,但其中娱乐性支出比例较高,也隐含着部分奢侈消费的成分。无论是平时的说话,行为还是穿着打扮,90后的一代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追求一种独特的,充满欣赏力的生活方式。在追求娱乐,享受音乐的时候,90后的我们追求时尚,很多人听音乐不听其内容,只听其旋律,而且越来越多的向英文歌曲发展,虽然很多听不懂,但就为了那种旋律,我们的音乐世界与80后有着很大的不同。

③与众不同的金钱观

90后的金钱观依旧是问题的焦点,90后一代大多数从小衣食无忧,他们进入大学后花钱十分大方,衣服或包破了,就扔了,毫不可惜,东西吃不下了,倒了也不感到可惜,等公

交时间长了,就叫TAXI,哪怕并没有什么重要的事,(当然,不是所有的90后都如此,我们学校里,很多的90后还是花钱很慎重的,很节约的)。

④对环保事业的热心

不过90后也有闪光点,(2011年“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华北区培训10月15日在京启动。参加培训的华北地区4省3市236名青年环保志愿者宣誓成为一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新华网)许多90后关注国家,关心学校的发展与社区的建设。注重环保事业,他们用自己的理念来操控这个即将属于我们的国家。

90后的一代成长在一个全新的时代里,我们的生活中虽然也有压力,有竞争,但总体来看,90后的我们无论是心态还是能力,还是平时的生活质量与学习效率,都比80后70后要高很多,90后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时代里,我们的思想活跃,说话不用受太多的拘束,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们思维更加开放,创新的思维在我们这个群体里越来越常见,我们热爱生活,我们享受生活,我们像广告中放的一样,在阳光下快乐的奔跑,快乐的成长,90后一代的审美观中,虽然其中很多让人难以接受,但个人认为这里面还是有很多值得欣赏的地方的,90后的思维的活跃性对于我们民族的进步与国家科技的长远发展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肖永平说,与“70后”、“80后”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个性更加独立,在独立思考与选择上,“90后”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

但90后也不是完全没有不足的地方,相反,90后不足的地方有很多很多。下面是我归纳的“90”审美的不足之处。

①网络成瘾

由于时代的发展,网络世界的普及,越来越多的90后沉迷于网络。在虚拟的世界里,他们自娱自乐,无所顾忌,但同时,他们也渐渐地被网络俘虏,沉迷于网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但相对与80后来说,这个问题尤为严重。

②不擅交际

90后由于从小生活优越,他们更多的在乎自己个人的发展,以自我为中心,在关键时刻更多考虑的是自己个人的感受,不善于与人交往,和别人配合,这对于90后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一种莫大的阻力。

③情感匮乏

90后的一代由于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活动,事件,使的我们和不少80后一样,对这个时代没有太多的记忆,不少人感情生活不丰富,他们追求爱情,但他们又不懂如何掌控爱情,他们渴望亲情,但90后多为独生子女,除了父母,家里没有太多的亲戚,他们也追求兄弟之间的友谊,但因这个时代没有太多惊心动魄的事情可以提供给他们,使得他们在兄弟情谊这个方面没有了往代的那么真实。因此,90后的情感生活其实是相当匮乏的。

正是这些,让90后有时会体现出冷漠,不懂事,让人难以理解的状况。那我们该以何种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呢?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①社会的支持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我们其实更需要社会的帮助,更需要得到社会公正的评价,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优点与缺点,我们90后也一样,就像网上一个人留言的一样,“90后作为中国的新生代,受到的关注肯定要比别人多,在看到他们优点的同时也会看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看问题不能那么的绝对,毕竟咱们与90后存在年龄时代差异,对待问题的方式和态度也会不一样,也许在我们看来是错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是对的,我们不能强求他们要跟我们保持一致。以前也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但现在的事实是80后正在为中国的进步发展发挥着自己的功能。时代是进步的,孰对孰错,时间会证明的”如果社会可以给我们少一点质疑,多一点鼓励与帮助,那我们这一代人是一定会进步的。

②自己的努力

我们自己也应当向优秀的前辈学习,在学校的时候认真的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培养技能,潜心研究,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这样我们可以确保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学习上。同时,我们要积极的适应集体的生活,融入其中,这样对于培养自己与身边同学间的感情是很有帮助的。这对于培养我们的交际能力和开发我们的情感世界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③因材施教

这一点需要学校的关注,“90”后的我们各有特色,学校如果还是坚持大规模的教学肯定是不能让所有的同学都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只有在常规教学的同时,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进行各种不同的比赛,才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更好的发现我们的能力所在,这样,才能让“90”后的我们在社会上真正体现出我们的特点与强项。

“90”后是充满希望的一代,我们的审美与追求将会影响到我们民族未来的审美与追求,用适宜的方法来引导“90”后的大学生拥有正确合理的审美观。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第三篇:学困生心理研究论文

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辅导策略研究 摘要:现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但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影响了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小学,中国农村现阶段在农村小学教育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受社会问题的影响,一些小学生在学习上表现为对学习没兴趣,学习成绩很不理想等学习障碍问题;生活上,表现出与其他同学格格不入,性格孤僻等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我们把出现这些问题的学生称为“学困生”。他们这些问题的引起因素很多,有家庭、有社会、有学校等在不同层面上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笔者就这个问题展开论述:探究出现这些问题的具体原因,采取综合辅导的形式以及如何实施辅导几个方面展开叙述。希望能为学困生的心理健康起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从而帮助他们全面提高各方面的素质。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健康家庭社会学校原因辅导

一、引言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农村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小学教育面临的问题依然严重,学生的家庭背景复杂;学习流动性大,其能力、智力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参差不齐,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学困生作为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一种称谓,越来越被教育者所接受和理解,这一方面代表着教育思想的进步,也标识着教师对于学生差异的多层次划分。对于教育者我们经常思索的是如何帮助转化学困生,而忽略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因此在教育方面难免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因此在教育行为、教育策略选择之前,首先分析学困生的产生就显得尤为重要。“学困生”在国内的研究中,不同时期、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学习不良学生、学习质量差的学生、双差生、差生、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发展缓慢学生、“难教儿童”、学习失能儿童等。本课题组假定“学习困难”,就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方法等要素及各种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学困”是相对的、可变化的。“学困”的鉴定具有直观性和综合性的特性。

二、问题提出的原因和依据

1.家庭因素

自改革开放和计划生育以来,中国的家庭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单亲家庭子女、弱势群体子女和独生子女在数量上都有所增加的趋势,当然这些家庭模式本身就有一定的弱点。比如子女受到过分溺爱,不让自己的子女和别的小孩玩等都容易导致小孩缺乏自立的思想和孤僻的性格。在经济社会的今天,很多家庭的父母都把自己的子女托付给爷爷奶奶照看,而到外面去打工挣钱,没时间教育自己的子女,缺乏家庭的教育和关爱也容易导致孩子养成不良习惯和不好的性格,这对于他们在学校接受到教育

1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成长的第一步,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之,由于各种原因,孩子缺乏家庭的教育和关爱是他们在学校变成学困生的重要前提因素。

2.社会因素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那是无可否认,但是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一些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等不良的社会风气对正在接受教育成长的小学生们无疑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冲击。比如手机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的普遍的生活品,很多小学生都拥有手机,这对于他们和父母联系是一件好事,但也应看到由于小学生他们在思想意识上和自我控制力上都还不成熟,容易沉迷于手机游戏,无心学习,导致学业荒废,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最后沦为学困生。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屡见不鲜。其他的各种各样的社会上的不良诱惑对正在成长的小学生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需要家庭和老师的正确引导。

3.学校因素

学校的教育对于正在成长是起主导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通过在课堂和课外引导和陪养他们的正确的个人理想和人生价值取向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学校里学生的任务学习是天经地义的任务,但是学习不能一味的以课本考试所取得成绩为唯一的目标,应该看到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兴趣和潜力,发展他们的爱好,从而又以他们的爱好逐渐引导他们对课本的知识的追求有兴趣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反省与落实的关键步骤。同时如何在学校和课堂建立一个和谐奋进、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是影响学困生得意转变的关键。

三、综合辅导的形式和内容

1.积极与家庭沟通,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对子女身心影响巨大。在对学困生的研究中发现,学生家长在外工作的多,离异的多,做小生意的多,文化程度低的多。他们大多忙于工作、生意而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而一旦发现自己的子女学业荒废或行为差错,往往不反思自身原因,却一味打骂子女乃至对其丧失信心,放任自流。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下的学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自暴自弃,逐步沦为学困生。学校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议,对学生的在校表现如实的跟家长汇报,共同商议提高学困生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证学困生在家里和学校都有很好的受教育环境。同时要跟家长做心理辅导工作,要求家长把孩子的教育放在首位,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家长进行指导,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为防止学困生的产生和学困生的转化创造有利条件。

2.利用社会环境,加强引导,优化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无所不在,时刻对学生产生影响,特别是学困生,由于他们学习成绩不理想,对学习已经失去兴趣,从而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更大,反过来更影响他们的学习,从而心理上就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造成一个恶性循环。社会向学生传递的信息鱼目混珠,怎样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社会环境积极的一面,消除社会环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呢?

(1)加强引导,提高学困生分辨能力。学困生相比其他学生而言,受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大,但我们不可能因此而将其与社会隔离。我们只有想办法帮助他们认识各种社会因素的本质及其影响,提高其分辨能力,增强其免疫能力。如在学生中普及法制教育;经常利用班会举办社会公德知识讲座等。

(2)开展寓教于乐的社会实践活动,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为了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因素,防止不良社会风气、丑恶社会现象的消极影响,学校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多种活动,吸引学困生积极参与,在帮助学困生远离不良社会影响的同时,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社会知识。同时,要净化学校中不良的社会风气,杜绝低俗之风进入校园,建立文明优雅积极上上的教学氛围。通过学校的教学资源给这些学困生观看教育片,从思想上逐渐转化他们对不良之风的沉迷。引导他们建立唯有学好知识才能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才能过上好的生活,有好的未来的意识。

3.教师要抓住学困生心理矛盾进行心理辅导教育

学困生最主要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从而产生复杂的心理矛盾,不同的学困生他们有各自的本身的特点。有的是由于本身思维反应比较慢,上课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有的基础较差,落下很多的知识,一时间跟不上;有的是学习方法不对,努力了,可是成绩也提高不了;有的是性格孤僻,不会也不问老师不问同学,不跟老师同学交流;有的基础好,由于迷恋各种不良嗜好导致学习耽误了等等。不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矛盾,就是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成绩越来越差。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在辅导学困生之前,务必了解其主次原因,分析其造成成绩不佳的演变过程,而且应根据学生的智力、性格、基础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家庭的背景等对症下药,针对性地提出所辅导学生的辅导方案。除了在学习上教师应该因材施教之外,对他们我们还应该进行心理辅导。通常,一方面学困生既自尊又自卑。学困生常有的一种心态是破罐子破摔,这是一种自尊心没有得到尊重或受到挫伤,导致心理失衡,而向相反方向——自卑发展的一种心理反应。部分学困生拉帮结派、打架闹事、称王称霸,实际上就是为了获得一种不正常的尊重、防止受人欺侮的心理表现。因此,我们做转化工作时,首先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讥讽、不挖苦、不训斥,不打骂、不体罚他们,以免把他们愈推愈远。其次要为他们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的自尊心能通过正当方式获得满足。另一方面,学困生既有上进心,又有惰性。班主任老师在转化工作中常有这样的经历:与学困生谈话后,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苦心,从而表示要痛改前非,可过不了几天又开始犯毛病了。因此,有的老师缺乏耐心,急于求成,看到后进生出现“教育反弹”现象就对学困生丧失了信心。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学困生也渴望上进,做人人喜欢的好学生,可长期懒惰散漫的坏习惯早已根深蒂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学困生转化中保持相当的耐心,常对他们加以鼓励,帮助他们发展上进心,弱化惰性心理,最终使其上进心战胜惰性,取得转化工作的成功。有教育存在,就有“优秀生”和“学困生”,他们只是相对而言的。因此,“优秀生”及“学困生”的转化是我们教师要永远面对的问题。学困生转化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把握原因是前提,关心爱护是基础,全程管理是保证。对于那些“学困生”我们要有耐心,要有责任感,要极力去转化,而决不能放弃。只有这样才能挽救他们,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生”。在对学困生的工作中善于抓住他们的心理矛盾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的,唯有做好学困生他们的思想工作,他们才能彻底的转变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从而取得更好的进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对基本的心理知识要有一定的掌握,这也是教育工作者要做好的任务。

四、辅导具体的方案及注意的问题

1.科学做好学困生的界定及分析工作

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教师要对学生的对学习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厌学、畏学的心理,并认真做好学困生的界定工作。对已经界定为学困生的学生进行分析、鉴定、分类,并为每个学困生建立了个人档案,实施辅导跟踪。

2.建立针对学困生转化的专门负责小组

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建立以班主任为主的专门负责对学困生心理进行研究的探讨小组,明确分工职责,包括对学困生的调查、联系家长沟通工作、心理辅导工作、负责工作总结汇报分析工作等都应有专门的负责带头人,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保证小组的高效可靠的运行。要求小组成员认真学习研究学困生转化的有关知识及心理策略的相关知识,加强自主培训力度,以集中学习、分散学习、论坛、辅导观摩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教师们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深入的了解,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方法,提高教师应对学困生辅导的能力。小组要按时对已界定的学困生定期的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分析学困生心理改变的进度,对学困生恢复的情况惊醒讨论并及时做出适当的心理辅导工作。

3.实施多种方式对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针对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心理辅导策略,并认真落实辅导,在研究中力求寻找有效的学困生心理辅导策略。以小组学习心理辅导、个别辅导为主要辅导形式,辅以家校联动及开放心理咨询室等多种方式开展学困生的心理辅导研究。同时,我们教师要努力丰富校园的集体教育活动,建立每周的学校板报教育专栏,利用现代教育资源进行心理教育观摩,建立由学生组成的学习交流小组等各种可行的形式认真落实学困生的教育辅导和管理工作。

五.参考文献

1.孙义农《小学生心理辅导》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2.杨莲菁 王钢《问题行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

3.《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干预》 雷雳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学业不良心理学研究》 沈烈敏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5.《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 吴志宏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四篇:职业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审美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中“德智体美”中美育的教学要求。充分进行审美教育工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思想意识。职业中学的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教学科目,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开展审美教育是职业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和责任。特别是在新时期背景下,职业中学的教育不仅要不断增强学生技术的培养,而且也要兼顾学生人格修养、人文素养的培养,从而让学生逐渐树立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本篇文章主要针对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进行相应的探究,通过对相关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不断向学生渗透审美理念,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从而满足中职语文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审美能力

职业中学的学生是一群比较特俗的受教育人群,主要是因为这群学生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承受的压力更大,受到别人异样的眼光更多。同时,不管是在知识层面还是学习能力上,都次于普通学校的学生。而且,对于职业中学生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偏重于专业技术的教育,对于学生鉴赏、人文方面的教学则较少,从而导致了学生的审美意识缺乏,审美能力较低。所以,在新时期背景下,相关教育工作者就要充分意识到这个现象,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渗透审美教育。

一、职业中学的教师本身就要具备较高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践行者和引导者。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和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让学生具备较高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教师自身必须要具备相应的审美鉴赏能力,并且精通美学伦理,才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审美教育。首先,职业中学语文教师不断学习和修养,构建自身崇高的人格品质,从而树立正直、诚实、廉洁、公正以及坦荡谦逊的品质,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师者形象,在人格上感染学生,以自身“美丽”的人格影响学生。其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重自身语言美和姿态美,也就是说要有完美的业务素养。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艺术,教师就是艺术的策划和实施者。所以,教师要始终站在艺术的高度开展语文教学,科学、合理地运用肢体语言和非肢体语言。比如,在讲课的过程中,讲到动情处,教师要神情兼备、口齿清楚、普通话发音正确、语调清晰、节奏明快、韵律恰当,并懂得遣词造句,达到妙语连珠的效果。借助自己的眼神、肢体等动作向学生传递文章中的艺术美感,让学生受到教师的行为的感染,从而感受到美的存在。最后,专业中学的语文教师还应该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在课堂上能够引经据典,把握美学主体和形象,将语文课堂始终笼罩在美的环境下,让学生处处感受美。

二、咬文嚼字,欣赏语文语言美

职业中学的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很多美的元素,这就需要相关教学工作和在实际教学工作者要深入挖掘,不断从语文篇章中挖掘出美的信息,向学生进行美学渗透。语文篇章中的很多文章在遣词用句上都很有考究,特别是在一些借景抒情的散文篇章中,更是挖掘美学的重要素材。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应该带领学生仔细推敲于文中的词句,尽量要“咬文嚼字”。仔细推敲,发现语言中的美[1]。比如在《荷塘月色》中一段落对“月色”进行了描写,分别用了“泻”、“浮”、“笼”等动词,也正是这些动词的使用,使得朱自清描写月色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个时候,教师就让学生试着对这些动词进行仔细琢磨,看看能不能用别的动词替换,替换之后的效果怎样。比如把“浮”换成“升”,在语句上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纵观全句,发现没有原文的美感,而仅仅是叙述月亮升起的过程,使荷塘不再具有一种朦胧和美感,也不能够更加全面和清晰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会课文中“美”元素的存在,加深学生的印象和感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效果。

三、展开联想,感悟意境美

意境是在语文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个词汇,特别是在一些诗歌当中,意境的存在感更为浓烈。在教学中,只要抓住了意境,就等于抓住了诗歌的灵魂,抓住了作者的心灵,由此来感悟和探索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变得非常容易。同时,通过意境,让学生更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诗歌,让学生更加大胆地展开现象,感受诗歌的意境。比如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一诗歌时,要求学生感受“徐志摩”在康桥上对母校的留恋这一情景,展开联想,仔细品读文中的意向和意境,把诗歌中的语言美、音乐美和建筑美相结合,从而形成一个色彩鲜明和线条清晰的美丽的意境[2]。由此,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意向,并根据文中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一诗句来感悟全诗以及作者内心深入的情感,领略诗歌的意境美,从而有效渗透审美教育。

四、感受人格的洒脱,体会人格美

在教学中,想象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心灵于课文情感的平等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平台上,常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势利导,促成学生人格和文章任务人格的对等,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比如在教学《行路难》这一内容时,在开头的“行路难、难于上青天”就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心境,到诗词中间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让学生感受作者豁达的人格,到最后的“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学生感悟作者不畏险阻、面向未来、心怀宽广的人格美,从而培养学生大度、洒脱的心境,让学生在逆境中学会保持乐观、自信、积极的心态,形成自身的人格美。

五、结语

总的来说,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在新时期背景下,相关教育工作者更应爱不断提高自己身的意识,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美育素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失时宜地向学生渗透审美意识,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满足新时期语文教学的需要,也满足学生审美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解相梅.浅谈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J].职业,2008,11:117.[2]张天喜,张晓明.给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语文美育教学与研究[J].渭南师专学报,1998,04:95-99.

第五篇:道家的审美理念研究论文

道家的审美理念——外部的和谐和审美者内心审美观的统一

设计是文化的一种表达,只不过表达方式与纯粹的文学表达不同。根据工业设计师VictorPapanek的定义,设计是为构建有意义的秩序而付出的有意识的直觉上的努力。传统文化审美观的传承性,对今天的设计创新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所以探讨道家的独特的审美理念在今天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道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干之一,其追求的审美理念与儒家、墨家等具有显著的不同。儒家的人生观强调“内圣外王”,强调人一生对“仁”和“善”的追求。表现在艺术审美上,就强调艺术“美”与伦理”善”的统一,认为凡是“仁”的就是“善”的,就是“美”的。所以其艺术审美带有强烈的伦理色彩。这种艺术审美的积极意义在于,客体的美学意义以主体的价值判定为标准,符合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价值原则,对农耕文明社会结构的稳定以及人与人和谐相处提供了参照标准和尺度。但是其消极意义在于,艺术美的客观性往往要让位于伦理的审美尺度,使得主体对美的追求领域的拓展受到限制。而且这种伦理审美的价值判定忽视了主体对自然美的审视,影响了主体对自然美和生态美的追求。同时,这种以“仁”和“善”的审美尺度使得这种审美风格表现为“群体性”的特征,而忽视了个体对美的领悟和体验。墨家是劳动者和手工业者的代表,他们认为“形劳天下”、“以自苦为极”(《庄子天下》)者为“大圣”。在修为之道上鼓吹“兼爱”,认为“爱无差等”,爱不分远近亲疏。认为“兼相爱”与“交相利”是紧密相连的,强调在行动上、物质上利人。并认为“交相利”是实现“兼相爱”道德理想的行为准则。表现在审美理念上,主张朴素美与平和之美,对代表权力和张扬的绚丽美则持不赞成态度。

道家追求的这种理想人格表现在审美理念上,主要有以下特点:其一,审美的出发点是“道法自然”。道家的代表作《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在道家看来,万事万物都应该遵守“道”,道是万物的始基,凡是遵守“道”的则是美的,否则就是丑的。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老子十八章》)把“仁”看作是人为的恶果和衰世的产物,认为只有遵从“道”的要求,“绝仁弃义”,恢复人的自然本性,做到“常德不离”,才是人性美,也才是人对美的审视标准。其二,审美理念表现出“不争”和“无为”的素朴之美。老子认为,造就理想人格,并不在于创造一种外在的异己的规范来束缚自己,而是应该努力恢复、保持和发挥自己内在的自然本性,这叫“修至于身,其德乃真。”(《老子五十四章》)人们应该放弃向外的追求和学习,不是“为学日益”,而是要“为道日损”,损之又损,直至于无,把一切人为的东西消除干净,如此才能“为天下贵”。老子进一步阐释说:“见素抱朴,少思寡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不管是老子还是庄子,都强调“不争”和“无为”,认为这是审美的主要尺度。其三,对自然美具有独到的眼界和视角,虽有人为但似无人为之美。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在他看来,天地的大美,四时的序列,万物的荣枯,那都是由于万物的本根——道——自然的伟力所致。所以要“法天贵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道家的美,是自然美,是造物的神奇之美,是不文饰的美。人应该“从道”而“审美”。其四,把审美推到神异的境界,丰富了人类寻求超脱和精神家园的瑰丽梦想。庄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主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这种境界体现了审美的神异,但正是这种神异,为现实中的人勾画了足够的想象空间,令人痴迷不已。其实,不同的人对美的感受不同,谢林曾经说过,美就是要在有限中看出无限来。其五,审美上的个体性。道家不是以群体的原则,而是以个体的角度思考人生和事物演变的,这就使得其审美理念带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道家所塑造的自由价值体系,不是从群体的角度而是从个体的“人”出发,从个人的角度看社会和自然,从个体观念思考人生,而不企图取悦和见用于当权者。其所理解的人,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思考的、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人。所追求的逍遥自由的精神境界,并不是一种虚无主义,而是对人的精神的“无用之用”的发现,是对人的生命本质的积极追求。

总之,道家的审美理念强调个体体验,强调美的外在客观性和虽有人为但似无人为之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美的尺度是遵守“道”的本意——即外部的和谐与内心审美观的完美统一。

道家审美理念对现代和谐设计表达的意义

当代设计发展的一个趋势,就是和谐设计。因为和谐是世界的本质,是事物得以生存、发展的一种体现,也是美学的重要原则。设计元素的组合、排列和运用,要体现出一种美,就必须是和谐的。“过”与“不及”不仅是事物发展的“非常态”,也是对和谐美的破坏和解构。和谐设计的产生和出现,不是设计发展上对概念的营造,也不是设计文化中某种突然而至的别出心裁,而是当代设计对美的境界的一种全新的认识和理念上的拓展。设计要表达一种理念,那就是对美的追求。因为对美的尺度理解的差异,设计者难免见仁见智。虽然美作为人类认识和创造的一种性质,难免带有主观的色彩。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客观的美是存在的。如何做到主观审美与外部客观美的和谐统一是设计者必须面对的主要问题。作为一种文化,设计的惟美原则不仅要求设计者对现代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内心的和谐关系有个不断的把握,而且要促使他们在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开拓视野,创新理念,把设计中美的真谛表达出来。道家的审美理念无疑对现代和谐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思想素材:

第一,道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审美理念为现代和谐设计中对“生态美”和“自然美”的主题表达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工业革命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得人在大自然面前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制的索取很快就受到了来自大自然的疯狂报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的生存和发展,如可耕地的减少及土地的大面积沙漠化、饮用水污染、动植物的急剧灭绝等等,使得地球这个人类的家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经不仅仅具有文化上的意义,而且越来越具有现实的意义。设计要回答现实问题,要宣传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完全可以在道家的审美理念中找到“完整的素材”,并加以创造,以实现设计主题的“意向”、“语言”以及“色彩”表达。

第二,道家注重个体的审美理念为现代和谐设计提供了艺术审美的“张力”。设计的目的在于设计者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通过设计元素的组合表现出来。这种表现的艺术美和感染力不仅在于设计者自身的审美风格和审美高度,而且也顾及欣赏者的眼光和审美情趣,达到二者在审美上的和谐统一。这就有一个艺术张力问题。工业革命所导致的集权化和艺术品的批量生产,使得“艺术品的美”成了“群体既定原则”下的产物,个性的审美需求被大工业漠视而得不到伸张,艺术品的美学张力让位于对利润的追求,使得大量的现代设计因缺乏审美张力而显得空洞苍白,或者仅仅是某种符号的“布局”。道家的审美理念则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它对个性审美体验的追求,无疑为现代和谐设计的尺度把握和脱离大工业压制的个性审美张力的拓展,吹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第三,道家“无为”、“不争”的素朴之美,为和谐设计表达“质感美”提供了别出心裁的比照尺度。质感是视觉或触觉对不同物态如固态、液态、气态的特质的感觉。在造型艺术中则把对不同物象用不同技巧所表现把握的真实感称为质感。现代工业社会使得设计的手段和工具更加先进,对“人造文化”的营造更加到位,这种营造成就了设计的“某种绚丽与张扬”,但是与人内心渴求自然状态的“质感美”意向却越来越远。道家的素朴之美在喧嚣的工业社会为设计者提供了别出心裁的设计路径和心理意向,使得他们能在色彩、造型及整体布局上“黑白大写意”,显得简约而大气,从视角上和意境上表现出古朴的“质感的自然美意向”。

第四,道家对美的境界追求的神异性拓展了当代和谐设计的艺术审美境界。艺术作品,所可表达的只是艺术表面的“形”;不能言传的是艺术内涵的“神”。设计对美的境界的追求和把握,不仅是对现实事物美的参照,而且要依照这种外在的“客观美”,把审美和表现美的手法以及境界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因为惟有不断创新,设计的作品才有生命力和艺术感染性。庄子认为“美”不是主观,也不是客观,是主观与客观的两忘,产生一种新的境界。他对完美的理想人格境界(逍遥游)的描绘,为现代和谐设计追求全新的境界,真正做到张扬与平和、豪放与婉约、现实与意境的和谐统一提供了指导,拓展了设计的艺术美境界。

下载审美心理研究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审美心理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瑜伽教学中审美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该文以瑜伽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为题,阐述了瑜伽运动的美学特征,以及瑜伽教学通过培养审美能力、陶冶净化心灵、塑造完美人格等途径进行美育教育,在瑜伽教学中通过培养和强......

    楚国漆器的审美价值研究论文五篇

    “物质生活资料”属于文化人类学研究的范畴,包括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器具。对于人类来说,这些都可以看做是再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手段。文化人类学将这种以“物”为对象的领域称......

    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研究论文(优秀范文5篇)

    【摘 要】在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本文根据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在现今教育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来......

    第八章 旅游审美心理教案

    第八章 旅游审美心理 教学要点:旅游审美心理的种类与旅游行为。 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旅游审美心理的种类与旅游行为及旅游审美心理对旅游行为的影响。 参考书标本等。 组织教学:......

    舞蹈艺术及审美论文

    [摘要] 舞蹈区别于其它艺术门类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它是以展示心灵与情感世界为宗旨的人体文化,且具有以人体本身为质料的特性。在现象学的维度与层面上,舞蹈的审美相关于人体的......

    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审美元素研究论文[精选5篇]

    摘要:在视觉审美艺术中,审美元素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文字、图片等,通过元素自身审美特性满足人们的审美观。那么平面设计主要进行产品设计,加以审美元素可以通过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声乐审美与声乐教学融合研究论文(优秀范文5篇)

    一、声乐审美和声乐教学融合的必要性声乐学习是一个漫长、复杂和艰苦的过程,学生在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很容易产生枯燥和乏味之感,只有将其与声乐审美有机联系在一起,才能让学......

    心理论文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论文 姓名:杨红光 学号:20100212054班级:机电一体化10-2 1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心理行为异常的大学生比率又有增多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