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与学生个性培养论文
【摘 要】培养学生个性已成为战略性任务。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播知识,而且是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育者应灵活运用各种有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良好个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个性培养 战略性任务 基本途径 运用各类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个性已成为战略性任务
我在一次听课中,一个老师讲“逃之夭夭”,老师误写成“逃之天天”,老师看着“逃之天天”讲“逃之夭夭”,结果全班同学就举着“森林般的小手”(老师训练有人听课全都举手)回答“逃之夭夭”的知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我们一个班的小学生面对“逃之天天”只有一个感觉,那是“逃之夭夭”——因为老师在教“逃之夭夭”。小学生本来是天真活泼,但一个个成了小木偶,没有了灵气,没有了个性。
据说,上海一个年级的学生写作文《变化》,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写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形势报告,从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计划生育,到国际大环境无所不包。你透过文章看到的不是一张爱思考、有个性、青春稚气的脸,而是会议桌前的官员或新闻播音员。
美国卡耐基促进教育基金会主席欧内斯特·波伊认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改革首先应进行教育思想的转变。[1]可见举足轻重的语文教育改革也该让我们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进行一番反思。日本著名企业家土光敏夫说:“需要有个性的,即有某些特点的人从事不同的工作,如果在一个组织团体中,它的成员都互相赞同,那是不行的。作为企业来说,需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具有不同个性人们的长处以取得最大效果。”显然,培养学生个性已成为战略性的任务。
二、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的基本途径
(1)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
首先,教师必须把 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真正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全堂听”的教学习惯。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在于点燃孩子渴望知识的火花。”[2]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可贵的探求精神,多启发,多质疑,多创造。这样的探求氛围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开展活动提供了机会,有利于发挥学生潜在的个性和独创性。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气氛。爱因斯坦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不知要比依靠呆板的训练、夸大的权威和沽名钓誉上教育高明多少倍。教师对学生应该多一点微笑、多一点信任、多一点宽容,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语文课堂推崇真实,允许“实话实说”;鼓励争议,允许“自我表现”;倡导创新,允许“挑战权威”;激发想象,允许“异想天开”。我们要让语文课堂变成“任鸟飞”的蓝天,“凭鱼跃”的大海。
(2)课外阅读培养学生高尚的个性
首先,把生活引进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让语文与学生的生活贴近,找出课堂与学生生活的联络点,激发学生的共鸣,以完善个性。
其次,开展如演讲、辩论、朗诵、故事会等课外活动,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舞台。
第三,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个性适应社会的发展。
此外,学生必须阅读面广,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如秦文君的《人活着的一万零一个理由》、芬兰的伊娃 ·里斯· 乌利欧的《充满歌声的寂静》、美国的安· 希妮的《阳光女士》、H · 索洛姆科的《校长向我道歉》、俄国的苏霍姆林斯基的《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吴蒂的《一道叫洛克的风景线》、台湾林清玄的《生命的化妆》、台湾余光中的《乡愁》、萧红的《手》……凡是对学生个性发展有帮助的文章都可以作为学生的课文阅读教材。
(3)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从学生个性培养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在写作之时不要设下多种框框去束缚学生的思维。罗伯特·艾文斯认为,只要学生把写作看成是一种“自我放纵”,不受什么条条框框的限制,看到什么就如实地写什么,熟练掌握写作技巧就不是什么难事了。[3]在作文教学中,很多时候,作文题目局限,一些作文命题,由于限制过死或范围过大,不是使学生无法展开思路,就是使学生觉得漫无边际,捉摸不定,不知从何入手。而有些作文题目过于陈旧,使学生望而生厌。如:今天写《我的爸爸》,明天写《我的妈妈》;今天写《假期生活》,明天写《校园见闻》……从高一年级一直写到毕业,这些反反复复出现的题目令学生头疼、反感,激发不起写作兴趣。学生往往是胡编乱造,即使写的是真实的事情,也缺乏真情。作为语文老师,何不选一些学生最关注的或者最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作为作文题目呢?如:《如何消磨时间》、《孤独》、《回家》、《你行吗?》、《对作弊者的忠告》、《假如我是校长》等等,这些题目难道还不比《我的爸爸》、《我的妈妈》、《假期生活》等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兴趣吗?
老师应该带他们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鼓励他们写自己想写的话,写自己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三、灵活地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发展学生个性
(1)“讲解法”,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单向的知识灌输法。可怜的是我们有些老师还在大力地单一地使用。它具有一种“八股”式的程序:作者——背景——字词解释——分析课文——归纳中心——罗列写作特点。常常是学生在草草的接触课文之后,老师便开始大量的灌输式的讲解,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鉴于对“讲解法”流弊的认识,许多人开始了新的尝试:“自学辅导法”、“分组教学法”、“读读、议议、讲讲”、“导读法”、“评点法”、“问题——思维教学法”、“目标教学法”……这些方法的产生对“讲解法”是观念上的冲击。与“讲解法”相比,这些方法的共同点是: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转化,由重教师的讲解向重学生的活动转化。但是,任何一种课堂教育模式,如果只是简单照般,模仿抄袭,再聪明的老师都会弄巧成拙。
(3)“教有法、教无定法”,作为要培养学生个性的老师,首先要有自己教的个性,不要盲目追从。作为以培养学生个性为目的的语文教学,讲,要反对单纯的知识传授,反对冗长的分析,反对抑制学生个性发展的“标准”结论;问,要精心设计能真正启发学生思维的辐射性较广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就要充分肯定。
(4)作为语文老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个性。如:适当地运用录音、电视机、计算机、幻灯片等电教设备,为学生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等的提高提供各种有利条件。
蔡元培先生曾坦言:“……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4]语文教学是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途径。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想方设法创设氛围,开辟途径,以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只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祖国的大花园中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校才会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注 释:
[1]夏宗光:《谈语文课堂如何发展学生个性》《成才》,(2001年第12期)
[2]祁 茵:《教什么 怎么教》《成才》,(2001年第8期)
[3]丁学东:《作文教学与学生个性的培养》《人民教育》,(1997年第11期)
[4]郑福祥 鄢岚岚:《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南平师专学报》,(1999年第3期)
参考文献
① 陈浩莺编:《走向心理健康:教学篇》,华文出版社,第1-4页、19-20页
② 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编:《面向21世纪开创基础教育的新局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4-37页
③ 《基础教育改革论坛》第1辑,山东教育出版社,第2-3页
④ 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地理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
地理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
【摘要】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才会产生效果。只有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才能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成效。
【关键词】主体作用 互动 地理
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才会产生效果。苏霍姆林说: “我们所应当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这说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与教师的教法有很大的关系,学生潜能的开发也跟教师有很大的关系。怎么样培养学生的潜能呢?这是一种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培养过程。
1.什么是个性化教育
1.1 个性化教育
所谓个性“是指人的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等心理倾向,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以及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等综合的心理结构”。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的研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当前新形势下学校德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2 个性化教育的实质
个性化教育的实质是一种以受教育者个性状况和个人优势为依据、以最大化发展其潜能为目标实施的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创造性教育。个性化教育首先要做到教育的个性化,是以受教育者的个性为前提的。然而,大多的个性化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个性化理论的突破和个性化重要性的研究上,而对中小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和对个性化教育方法的研究尚嫌不足。个性化教育是一个新事物,在一定程度上与大众教育有矛盾和冲突,当然也有自身的缺点。小组合作学习是与“个体学习”相对应的一种教学策略和学习组织形式,是一种学生在小组中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完成共同任务的互助性学习。1.3 个性化教育发展的现状
我国现今教育的严重问题之一,是过于控制人的个性发展。由于个性受到压抑,而使得个性没有得到全面、健康发展的人,就不敢“为天下先”,这只会做些别人做过的事,而不会去做别人不做的事。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人说,每个正常生下来的孩子都是天才,关键在于后天的教育引导;还有人说,创造力这颗种子,必须从小就播下种,每一个成长的时期都需要精心培育。中学生正是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大发展的时期,因此教师就应该利用课堂教育阵地大力发现、培养、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要为不同秉赋、不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提供一个开发潜能的机会。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也是长知识、增智慧,发展创造力的重要时期,他们需要的是鼓励和支持。有人把学生的某种特殊见解或做法看成是“违规”。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规则确实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但是,如果我们按“规”限制学生不去做别人没做过的事,不去想别人不想的问题,不越雷池半步,就会导致学生行为上的“循规蹈矩”,就必将严重压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全体”是由一个个组成的,教师的职责不仅与学生一起共同参与教育教学活动,还要着力于了解熟悉每个学生的特点、个性,因材施教。
有人说,要创新就必须要有自信,敢于怀疑、敢于竞争。要创新,更需要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化。
2.我国个性化教育发展受碍的主要原因
2.1 中国传统文化氛围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文化,尤其是儒家、道家文化,对于当前国内推行个性发展教育有相当一定的影响。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不利于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这对个性发展教育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负面影响。传统文化中封闭保守的心理不利于学生开放、创新思想的培养。长期以来,中国人养成了封闭保守的心理特征,不重视信息交流,相信自己的经验感觉,不愿与他人交流、探讨。这些都严重地限制了个体的性格、能力及主体性的自由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的品德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利于学生独特的创造思维的培养,这直接不利于个性发展教育的开展。
2.2 应试教育这一教育模式的影响
长期以来,国内大力推行的是应试教育,学校、家长、社会各界看重多的也是学校的升学率、就业率。在这种氛围下,所有的一切教学都是为升学、就业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思想品德教育,扭曲了智育,限制了体育和美育的发展,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同时,学校迫于升学率或就业率的压力,就是在当前国内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学生个性发展教育也不敢贸然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从一个方面讲,在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甚至包括学生个人,对于素质教育都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定位或者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创新教育的发展步伐,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教育的推行与发展。
3.地理教学中个性化教育的发展的途径
3.1 思想体系方面
尊重人的个性多元化,重视个性差异,尊重每个独特的生命体。每个生命体都是独特的,都是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每一个生命体都是现实而具体的,直接表现为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有的思维迟缓,有的思维敏捷;有的认真仔细,有的粗枝大叶。这些心理和行为差异,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对人的尊重,也就是对人的独特性的尊重,包括尊重生命遗传的独特性,尊重个体生命成长的独特经验,及尊重张扬个体独特的表现方式,而不必过分受制于传统文化的思维影响。
加强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建设,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也是学生个性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平面。社会民主与人的个性发展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社会的民主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因为社会的高度民主氛围可以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纵横广阔的时空,使人个性发展的潜能获得最充分的挖掘。教育民主是民主这一范畴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民主,即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具有平等的人格关系和伦理关系,是当前学校教育民主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是直接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所在。
专业教学、学生管理过程的科学化。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学生个性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承载体。通过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的教学活动,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发挥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建构学生在整个专业教学、学生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的时间、空间和一切所需要的条件。
调正考试的导向性,淡化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学生个性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依托点。教育考试具有教育性,因而也具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功能。这种功能发挥得如何,关键在于考试的导向作用。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育,必须改变人们往往对基础教育主要是打基础的,基础即共性的,因而教学要求学生各学科平均发展的惯性认识。必须纠正考试中注重给学生排出名次,强调测量共性,无视学生差异的存在,无视学生个体已经显露出来的某些个性优势,甚至将带有必然性、普遍性的个别差异视为“短处”,认为无发展前途、并以冷眼相待的扼杀学生个性的态度。
3.2 改变学习方法
学生入学时,一般都习惯“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不善于总结归纳,缺乏学习技巧。普遍还存在于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代替意义识记,这些都束缚了他们的思维,限制了他们能力的发展。我认为:研究学生学习方法,改进学生学习行为,教会学生学习。这是提高学生地理成绩的当务之急,并注重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能力,而不是单纯地记住这些知识。可以使用一些方法手段,比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制造认知冲突提出问题,比如学生已经知道:流域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就大,水位就高。若问“1998年长江流域的降水量与1954年差不多,但l998年的长江水位却比1954年高出0.9米,形成全流域的特大洪涝,这是为什么?”就形成了认知冲突;或者通过比较提出问题,比如在“埃及”的教学时,提出下述问题:“在古埃及,每年6月的17日或l8日早晨,尼罗河开始变绿,这是尼罗河即将泛滥的预兆,这时埃及人举行庆典,而历史上我国的黄河的泛滥却给人们带来恐惧和灾难,这是为什么?”这一问题由于与我国的黄河联系起来,学生很感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创造难忘的学习环境,结合丰富而有趣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些独立完成课题或合作完成学习的机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乐而知之”,从而加强他们的情境记忆。尽量使用动态符号,顺口溜、多媒体课件等,如讲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时用顺口溜:“北右南左,赤道无,纬度高越明显”来记忆。吸引学生注意,发展学生记忆能力。教学内容一定要条理清晰,组织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线索.以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这样,学生就对地理有兴趣了,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3 课堂上体现“互动”
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让他们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贵有疑,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时,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去找出认识地理现象,发现其中的问题,以此来提高他们理解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三圈环流”教学时,由于学生刚学过“热力环流”,而“三圈环流”正是在热力环流的基础上形成的,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原有知识为“三圈环流”教学服务。如果从奥苏伯尔的同化学习理论来看,属于下位学习。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这样进行:在复习“热力环流”的基础上,教师指着地球仪提问:从全球来看,哪个地区较热?哪个地区较冷?当学生分别回答了“赤道地区”和“极地地区”时,教师请同学在黑板上的全球轮廓图(其实就是一个大圆圈)上画出这个“热力环流”,这就是“单圈环流”。这样,学生不单理解了所要求学习的地理知识,并且便于形成了一种思路,一种能力。互动的课堂才能更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做出如此评价: “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读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教学合一”。这应该说对当前我们在素质教育中,教会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生主体地位做法的最好总结。
3.4 注重知识迁移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问题: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关键。如讲河流下游三角洲地貌形成时.可让学生观察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恒和三角洲的成因,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三角洲的位臵,思考三角洲的成因。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加强了对已有知识的巩固,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类比迁移,能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一种属于自己的能力。在《走向创新教育》一书中强调:学生需要的理解与宽容包括:一是允许学生对教学内容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二是允许充分表达自己;三是允许一定的行动自由。所以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能够大胆地思考、想象,由于成长历程和思维方式的差异,相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学生心中会激发出不同的“思想火花”产生截然相反的理解。这时教师应该保护学生理解的自由,让他们充分地享受它,而不应该将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出来,学习地理的兴趣才能被激发出来,因为生活处处是地理知识,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是在地理之中。
4.总结
个性化教育强调的是老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地位,而不是主导地位,学生是能动的而不是顺从的。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和眼界的开阔,必然有一天,学生是不需要老师这根“拐杖”的,或者说,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找到更多的“拐杖”,以天下为师。这就水到渠成的实现了学习终身化。
因此,老师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求知的强烈欲望,在顺境和逆境中奋斗的毅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韧,成功后继续求知的精神。要引导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自制力,掌握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瑞祥,沈晓良.《教育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 苏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7页.【3】 陈时见.《走向创新教育》[M].教育变革的反思与前瞻人民教育出版社.【4】 黄崴.教育的超越价值[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版),1996年第3期.【5】 李士度.地理教学的艺术个性[J].教学艺术,2006(10):69-70.【6】 张贤玲.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探索[J].文教资料,2009(29):124-126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尊重个性作文 培养自主学生
尊重个性作文培养自主学生
摘要:学 生至今依然头痛于作文,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真正而持之以恒地尊重并发挥学生点滴的写作表达习惯和表达长处。学生也很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我们不宜从成 人的角度要求学生,不宜面面俱到。我们要尊重和鼓励学生在立意、布局、选材和表达上的习惯和点滴长处,并及时地推荐学生的习作去发表和参赛,甚至于将自己 的作文能力运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文所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功感,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使学生能在将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积极主动的作文和提高 作文水平。
关键词:作文兴趣尊重鼓励
教改至今,多数学生依然头痛于作文。笔者曾面对所教平行班之69位学生进行了一次表格式调查,结果36人认为鼓励个性发挥有助于提高作文的兴趣,占总人数的52.7﹪,;26人认为很有作用,占总人数的37.68﹪;只有7人认为没有作用,占总人数的10.14﹪。于是笔者索性再进行一次试验,以“唉,我的业余时间(或生活)”为题,要求学生写两次作文,一次为限制性作文,主题:正面,积极,向上;结构:总分总;写法:或对比,或渲染,或照应;修辞:或比喻或排比或拟人或夸张或引用;体裁:记叙文或散文;字数:600字 左右。另一次为非限制类作文,主题、结构、写法、修辞、体裁字数均不限,以自己所认为的最好方式来完成。第一次作文虽然名为限制类,但相对来说,已算是比 较宽松的了。笔者还将那限制类作文当做周末作业去做,有足够的时间,而非限制类作文则只有课堂上的四十分钟。结果限制类的作文反而交得不齐,非限制类的作 文却都能准时上交,且写得比限制类作文精彩。
杨 珊同学的表达向来比其他同学精彩,但在限制类那一篇中,她的开头如此表达:“在许多学生的眼里,每个星期的周末都是最高兴、最期待的。可随着时代的变化,科技的进步和社会中许多的竞争,我们需要的时间越来越多又越来越急迫,所以,我们并没有稍微放松的时间和余地了。”套话且第一句就有搭配不当的语病。而在 非限制类一文中,她这样开头:“每到星期五的最后一节课,我就既激动又着急。激动的是开始设计周末该如何快乐地度过;着急的是该如何完成那大山似的作业。于是我决心周五晚上就把周末作业完成,可计划总没有变化快,总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圆满实行。”富于情趣和生活味。
刘苹同学的限制类一篇中的结尾:“这便就是我的业余生活,你呢?”像个总结。而非限制类一篇中,结尾的健康性虽然欠缺,但也不乏思想性,也比前一篇富于文采:“人生自古谁无死,及时行乐最重要,要留欢乐在人间。”
非 限制类作文的时间少于限制类作文,但交得还更齐,写得还更好,原因就在于非限制类作文容易发挥各自的长处,学生处于主动。就好比叫学生到某处去,如果不定 路线的话,个人反而会走出不同的精彩之路;要是定了路线的话,大家只顾着按路线行走,反而因同挤一条路而到头来不仅不能圆满到达,还会对所经过的路程空白 一片。
用心 爱心 专心 1
近年来也逐渐重视了自主作文,但多少还是保留了些要求,一要求,学生往往就去顾虑那些要求,结果发挥得不自然不顺畅。固然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学生终究要面 对考试,试卷里的作文题也不可能让学生自由发挥,但平时训练时,还是要先让学生本着自己的特长和感觉来自由发挥,而后再表扬或建议。如果作文之前就先限 定,那学生肯定就有被动感,被动感觉下做事,显然难以酣畅淋漓,难以让学生感觉到作文的乐趣。缺乏乐趣,哪里还能提起兴趣?有了平时的自由发挥和宽容的指 点,才有可能在考试时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性文章。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具体地尊重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化作文?
尊 重学生的思维自由。面对着学生的立意和感想,教师总会说“你怎么会这样想?”而后按自己的思考去要求学生该怎么想。这就是以教师的思想水平去要求学生了,有拔苗助长之嫌。学生因为学识和阅历所限,不可能达到教师的思维水平。就算是同龄人之间,也肯定是各有所思。如果一味以老师的成人思维标准要求学生,学生 肯定会产生畏难情绪;如果要求所有学生的思维都朝着优等生看齐,学生就会失去思考的兴趣。再差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思考,也都希望自己的思考得到老师的认 同。一刀切似的要求,无疑是一种打击。打击的结果,学生自然会懒于思考,进而僵化思维,僵化思维的结果是降低国民的创造力。要允许并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思维 方式,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结果,哪怕是幼稚和可笑的立意。即使是有悖于政策和常理的立意,也不要武断地否定和批评,必须耐心地分析和引导,在其基础立意上 指导其修正。尊重学生的基础立意,学生才容易理解并接受教师的指点。尊重对方的思想,是激起对方表达欲的根本。先秦之所以能掀起中国思想的第一个高潮,并 成为中国后世的哲学根基,就在于先秦的思想家拥有较为宽松的言论天地,常常受到领导者的尊重。如果先秦的君王们都像汉武帝那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中 国的哲学宴席上永远只有儒学这一道菜,中国人将严重地缺乏营养,将多么的畸形。历史已告诉后人,单一思想标准的国家,也许初期时因符合了时代的发展趋势而 辉煌一时,但用不了多久,就会在自我束缚中走向封闭和落后。
尊 重学生的体裁喜好。近年来的语文教学和作文要求淡化了体裁要求,因此多数学生就写出了四不像文章。其实,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任何事物都自有其形态,所以,做事得先尊重事物的特点要求,作文也要先符合特定的文体要求。为了减少争议和方便阅卷,多数教师都喜欢要求学生围绕记叙文、散文、议论文和议论性散 文来写,这就限制了学生对文体的了解,也可以说缩小了学生的作文园地,降低了作文的魅力和吸引力。事实上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是作文体裁借鉴和 仿照的对象,除了记叙文、散文、议论文和议论性散文外,还有小说、信函、古体诗、寻物启事、辩论词、新闻报道、产品说明书、日记、祭文、电视短片、访谈 录、广告、广播稿、演讲稿、研讨会、戏剧、病历诊断书、病危通知单、实验报告、倡议书、申诉书、庭审记录、招生简章、文件摘要、书序、人物传记、文学短 评、赋体、文言文等。2001年四川考生的《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一文之所以获得满分,除了幽默的语言外,新颖的病历诊断书的文体形式也是重要的得分点。
尊 重学生的结构喜好。再好的内容也离不开相应的结构来承载。近年来中考和高考都放宽了作文要求,鼓励立意、结构和表达上的创新,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考虑 到电脑改卷的时间限制和扫描效果问题以及缩小差生面的要求,都在三段论和学生字体上下功夫,缺少多样化结构的创新和训练,这就限制了学生对文章结构的选择 余地,进而感到乏味。文章的结构,除了传统的三段论、五段论、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还有并列式、转折式、因果式、对比式、层进式等等。除了全文结 构,还有段落结构。多数学生能掌握整体结构,却不知道段落结构该如何安排,结果凌乱而简单的段落结构导致了严重失分。段落结构的类型一如全文结构,常见的 有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并列式、转折式、因果式、对比式、层进式等等。即便为了在考场上稳妥得分而尽量采用传统的结构方式,也必须进行多种作文结构 训练来扩大作文的世界,使学生找到自己所擅长的结构,而后创造机会让他们扬长避短。打个比方,人总得先按照自己的喜好进入原野瞎跑一阵后才会知道自己擅长 走
水路还是陆路,找到自己所喜爱的路;走熟自己所喜爱的路以后,才有可能走好别的路。
尊 重学生选择素材的自由。我们向来都爱要求学生选择富于哲理性、历史意义、社会意义和人生意义的大素材,说这样才能使作文富于深刻性,结果反而难倒了学生。事实上由于年龄、阅历和阅读面所限,有多少中小学生能够了解那么多大事?即便大素材真能提高作文的内容深度和思想深度,但时代在发展,一味地使用被人用了 许多次的大素材,也降低了素材的鲜活性,减弱了作文的时代感。为了使作文具备时代意义,一些语文教师常要求学生要选取富于主流性和潮流性的素材,但如今的 学生,光是作业就占去了所有的业余时间,还能了解多少主流的大事?家住农村的学生,还受地理环境和生活水平的限制,哪有可能去知道那么多的主流大事?时事 政治课堂倒也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主流事,但这些与政治的关系紧密的素材又容易让学生写出生硬的教化类文章。大家都使用时事政治课堂上的事例来作文,也容易 写出千人一面的文章。要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所熟悉的身边事来循序渐进地写,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尊 重学生的表达习惯。平时评改作文时,我们总哀叹学生的表达缺乏文采,其实每个同学都自有其表达特点,或长于讲故事,或长于议论,或长于说明问题,或长于比 喻,或长于拟人,或长于夸张,或长于讽刺,只是我们要么爱要求学生在一篇文章中使用多种句子格式和修辞,要么用名家和范文的表达水平来要求学生,结果就使 学生望而生畏。实际上就算是名家的名篇,也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顶多就几处的闪光点。生活中,善于表达的人也多只擅长一两种修辞。学生更是如此,我们要 先发现并尊重各个学生的表达长处,不宜要求他们面面俱到,更不能过高要求。
当然,光是尊重还不够,还要恰当地鼓励。
那么,具体该如何尊重和鼓励学生的作文个性来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和作文水平呢?允 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对于学生的争议性观点,可以单独跟学生平等地商谈,也可以在征得作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全班性的学术探讨,教师不宜武断地否定,劝诫同 学们不要嘲笑作者,甚至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并表扬其积极思考的优点。即使是照政治常规
和法律看起来相当敏感和危险地观点,也不宜粗暴地加以否定和批 评,要在尊重其言论权力的前提下利用可信的道理和事实和蔼地引导,使他知道言论自由也不宜随便挑战合理的政策、法规和传统,让他知道发表言论固然要赋予创 建性,但主要目的是劝人向善而不是使人从恶,是为了使社会更加美好而不是制造动荡,借此达到教之学和育其德的目的。
平时教学中适时地讲授些文体知识,借助作文练习进行各种文体的运用练习,一旦发现学生有了对某种文体的喜好和长处,就及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并让他在以后的 作文中尽量运该种文体。熟练地掌握自己所喜爱和得心应手的文体,才有可能发现单一文体的缺陷,进而自觉地练习其它文体。对于学生个性化作文结构的培养,亦 可采用此法。
鼓 励学生尽量采用自己所熟悉的身边素材来作文。身边事才是学生最熟悉的,熟悉的身边事才有可能写得精彩。用够了身边小事,学生自会觉得狭窄,进而主动地去关 注和搜集身外的素材。最好是教会学生用好一例素材来作文,能用好一例素材,才有可能用好两三例。一下子就要学生用个两三例素材来完成并列结构或对比结构或 层进结构,学生显然会因缺乏功力而用得不好,进而害怕作文。即使是写严格的议论文,如果学生实在找不到富于典型意义的大素材,甚至连课文素材也把握不了,也应该允许学生先学着用身边的事例来作例证,评卷时先肯定其立意或结构或表达上的长处,就算是立意、结构和表达上没什么亮点,只按规定完成了作文,也应予 以肯定。等该类学生能用身边事作例证来较好地完成议论文后,再让他们将其所写之议论文与严格的议论文范文比较,自然就能令其相信优秀的议论文还是离不开富 于典型意义的素材,进而有意识地去搜集类似的题材。不过,我们也应该注意,典型性的材料往往已是公开的事例,所能论出的道理也往往是已得到公认的,但文章 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发现人们所未发现的问题,虽说新出现的事物未必就是新生事物,然而忽视新事物也容易导致创新惰性,所以,我们也要允许甚至鼓励学生发现并 运用新鲜的事例来作文。就算最终该类事例是站不住脚的,但起码我们保住了学生观察事物的积极性和敏感性,保持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积极性、敏感性和创新精神 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能继续良性发展的根本。
仅 仅是尊重和及时地口头鼓励是不足够的,还得持之以恒地将学生作文的闪光点整理出来予以展示、推荐发表和公开奖励,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闪光点运用到实际生活 中,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自己的作文对生活和社会的作用,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作文,并自觉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和作文水平。笔者曾在共69人的平行班中进行了调查,九成以上的学生都认为及时地口头和书面表扬学生的作文长处并推荐去发表和比赛,最能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
结语:
尊 重学生的作文个性,从小的方面来说,是为了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写起来,而后提高作文水平。从大的方面来说,是鼓励和培养学生的个性魅 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我们常遗憾中国缺少富于个性魅力的大师,原因就在于我们对学生限制太多。我们不能再一方面猛叫创新口号,一方面却丢不下诸多的框 框套套。
参考文献:
[1]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张立善.初中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策略.语文学刊.2009,12
[3]吴江燕.让个性在作文中飞扬——新课程理念下个性化作文教学探究.文科爱好者.2009年第2期.[4]邰 颖.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9月下.[5]徐蓓春.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意义.宁 波 大 学 学报(教 育 科 学 版).2003年 4 月.[6]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M].南京:江苏出版社,2001.[7]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四篇:适应学生个性培养的教学模式的探讨论文
摘要: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改革是最重要的。只有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改革对国家发展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才能认清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教学改革是主旋律,如何使我们教学管理体系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出知识经济时代所需人才是教育改革的关键。面对知识经济时代,本文针对目前学生难以适应这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探讨了为培养学生个性进行的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一、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合格的人才应具有宽厚的基础理论、不竭的创新精神和较高的素质。大学教育应更加重视对人才的人格、知识、能力的全面培养。以往大学教育中,培养模式单一,专业口径过窄,人文素质薄弱,造成的后果是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只能从事某一单一技能的职业,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劳动结构和工作岗位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应是知识、能力与素质相结合的模式。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体现。人才的创新能力表现为观念的创新、理论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将这些新观念、新理论和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
二、为培养学生个性进行教学改革,应着重从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重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身心的发展。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教学的主体——学生,单纯依靠考试来测量学生获得知识的程度的教学模式,助长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讲授”与“考试”这两个传统教学的核心要素,从长远看,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培养学生个性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应着重从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1.合理设置课程,增设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在原有的课程设置中,必修课占了大量时间,不利于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和个性的培养,所以必须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同时还要注意选修课在内容上应有较大的跨度。
2.推行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学手段应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和智能,有利于由理解和记忆抽象概念向直观性教学过渡。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引进课堂,为高等教育的教学现代化带来新的机遇。另外,数字化图书馆,使学生获取知识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知识获取方式和途径多样化,有利于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目的。
3.实行学分制,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灵活的学分制管理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选课途径灵活;修业年限灵活,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而定;知识结构灵活,专业知识的结构由学生本人设计,学校应该规定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课的比例,允许学生在修满学分后提前毕业,也允许因特殊原因滞后毕业,规定考核、重修成绩记载的办法和许可确有专长的学生转专业,真正的学分制管理,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自身能动性的发挥。
4.组建综合班,优生特培,促进良好学风。综合班是探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田,组建综合班的目的是因材施教,优生特培,使学生具有进入研究阶段学习的基础和能力,并且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我校于2005年开始设立综合班,到目前已经连续招生四届。经过综合班的学习与磨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明显增强,竞争优势比较明显。在综合班学习,基础课学习扎实,在学习能力、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等方面得到明显加强,这些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有很大帮助。综合班的同学们回到各院系后也起到了带头作用。5.试行实验班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注意学生个性的培养。实验班的教学模式是根据学生水平、专业课程特点而建立的。面对由于扩招录取分数的降低,录取的学生分数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很高的情况,高校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发展。本着面向全体、发展个性、因材施教、全面提高的原则采用分层教学。如英语可采用分层过级的方法,物理、高数应按学生的程度分班,教师可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水平规划教学,给能力较强的学生加大教学内容,压担子,让学生多参加科研活动,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增强动手能力。这种教育方式承认差距,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学科上得到培养和发展,也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达到专业的基本要求。
6.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达到真正的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必须重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的机会,给他们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使他们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例如,将教师科研课题的部分内容提炼出适合学生课程设计的题目,对传统的课程设计组织形式、内容和培养要求进行调整。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是规定设计要求,提供设计和实验条件。学生则发挥主导作用,自己查阅有关资料,提出具体的设计方案,设计结果要经过实际的检验,这种设计课题有挑战性,有工程实际意义,能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提高创新意识。
7.改革考试方法,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估体系。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作为教育评价,考试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考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考试无论从内容到方法都应朝着有利于考察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考题的设计要与其他学科有互动联系,考试的方法应灵活多样,通过多方位的考核,全面对学生进行评估。高等教育重要的是教给他们索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具有适应社会变化、在陌生和复杂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所以,考试的方法和考试的内容应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
三、结束语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但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不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轻实践,轻科研,不能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这与知识经济的要求极不适应。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培养跨世纪人才,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在教育模式上必须从教育规范的共性向学生发展的个性转变。
第五篇:语文教学与个性培养
语文教学与个性培养
目 录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一、从课文中捕捉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力
二、从名家身上培养对人生的自信力
三、从现实出发培养对挫折的承受力
四、从家庭亲情出发培养人际关系
五、从行为实践上巩固对个性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把思维还给学生。
二、利用语文课本中丰富的实例,促进个性的形成。
三、形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愉快学习气氛
摘 要
个性教育已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潮流,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个性培 1 养起促进作用。反之,心理障碍会严重阻碍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教师除了要注重自己人格的修养之外,还必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心理障碍 健康心理 创新教育
目前,重视个性教育已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潮流。个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作用所在,实质所在。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个性培养起促进作用。反之,心理障碍会严重阻碍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教师的崇高在于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铸造灵魂。教师要用坚挺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卓越才能,铸就民族未来的奇光异彩。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教师除了要注重自己人格的修养之外,还必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都涉及到人性、人格、意志等。因此,联系实际去分析理解作品人物的心特征和行为特点,在语文教学的同时有意识地渗透品格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语文教材,对培养其健康心理也大有裨益。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从课文中捕捉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力
著名美学家艾孔阳先生说:“一个人在生活中发现不了乐趣,生活对这个人来说就没有意义;一个人在工作中发现了不了乐趣,工作对他来说就是痛苦,他就不可能有所创造和发现。”很难想象,一个发现不了美的人,如何能发现生活的可爱。所以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使他们发现平凡生活的情趣,那就必须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力,使他们感受自然的美、生活的美、艺术的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创设良好的契机和氛围,使学生感知形象,感触情景,从而培养情趣。
在抒情散文《听潮》一文中,作者鲁彦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三幅画面: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使读者身临其境。学习这样的课文,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让学生领会大海的柔美、壮美,并从中悟出作者对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情怀,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受到熏陶、感化。又如《丰碑》一课时,教师还应渗透个性品格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军需处 长不朽的人格魅力,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二、从名家身上培养对人生的自信力
学生成绩的好坏,并不能说明他们智商的高低。成绩差的学生,由于基础差,或勤奋努力不够,每次考试时都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甚至自暴自弃,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千万不能冷言相讽,或另眼相看,而应该鼓励他们,树立信心。
如何使他们树起信心,扬帆远航呢?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教育。《扬起生命的风帆》是一篇极具说服力和鼓励性的演讲稿。学习此文,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演讲稿的写法,还要让学生记住成功和胜利说是属于那些“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而再努力一把力的人”,属于:“在人生的道路上已经走得很苦、很艰难的时候敢于再朝前走一步的人”,从而记住任何时候不该向困难屈服,更不应该悲观失望。
在作文课上,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爱迪生、梅兰芳等名人事例,让他们深思:为何从小被老师称为“弱智”、“顽童”的爱迪生,却能成为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梅兰芳长着一对“死鱼似”的眼睛,又为何仍能成为一代艺术表演大师?然后,要求他们写一篇读后感,并确立读后感的主题:建立信心,事在人为。这样就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对人生自信力。
三、从现实出发培养对挫折的承受力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胜利与失败机会参半,每个人都时时面临着生活的考验。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学生心理脆弱,承受不了意外的打击,不能正视现实,以至于发生很多学生因为成绩不佳自杀的事件。作为教师,结合自己的课程特点,对学生加强教育,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承受挫折的心理,显得日益迫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文中,袁隆平一心搞水稻研究,遭受到了种种的挫折和打击,便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下去最终获得成功,通过此文的讲授,可教导学生:成功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关键在于是否能禁受住失败的打击。此外,像屈原、苏轼、辛弃疾、鲁迅、毛泽东等一大批课文作者都是经过艰苦磨练,具有顽强意志的作家、伟人,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启发,有意识地加强教育,就一定能有助于学生战胜脆弱,形成顽强、乐观的意志品质。
四、从家庭亲情出发培养人际关系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倍受父母长辈的宠爱,长期下来对别人的关心爱护已经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了,所以变得自私、冷漠,不懂得关心、理解、帮助别人。在集体生活中他们渴望得到爱而往往又不大给人爱。
所以培养学生的爱心,使他们能主动理解、关心、帮助别人也成为当务之急。《七根火柴》一文中,卢进勇在面临饥饿威胁生命的情况下,仍毫不犹豫地把仅有的一点青稞面送到无名战士的嘴边,这不能不说是对同志的一种无私的爱。学习此文,教师要让学生体会这种精神,让他们懂得:只有主动关心爱护别人,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关心爱护,整个集体、整个国家、整个世界才会充满爱。
此外,由于现代学生与社会直接接触很少,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而在学校,大部份学生也只是埋头苦学,疏于交往,造成许多学生性孤僻、不善言辞,因此,教师应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的集体活动,如辩论会、演讲比赛等。也可开展多种语文课外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既学到知识,又学会做人,学会与他人交往。
五、从行为实践上巩固对个性的培养
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 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比如,结合教学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就可以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诵读烈士 诗文,讲述烈士故事,还可以考察本地哪些地方是以烈士英名命名的。所有这些 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起为中华腾飞读书 的志向。
学习《美丽的大公鸡》一文,可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指点,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虚荣是肤浅是无知的表现,是对无聊和无聊的掩饰,只有勤奋踏实的劳动,才是创造和积累财富的唯一途径。通过这样的分析和认识,就能培养学生踏实、求实的心理品质。
综上所述,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世纪之交的语文教学理应责无旁贷地分担这一重任,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进行有效渗透,以充分开发个性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为塑造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作出应有的贡献。早在民主革命时期,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个性发展观,他认为个性是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是私德修养与公德教育的统一,是个性发展和集体生活的统一,而解放和培养创造精神是个性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的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一方面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发展创新能力。在这当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
在创新教育中,创新人格的培养在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新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学校教育重记忆、重考试而轻创新探究的旧教育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的、自由的有鲜明个性的全面发展,远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品质和风格,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和某种特长。在语文教学中,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创新个性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把思维还给学生。
曾经看到一篇文章《素质教育在美国——创新教育到底能不能教》,其中讲了一个中国移民小学生在国外学绘画和中国学生绘画的差别。在中国学绘画仅仅是一个由眼睛到手的过程,5岁的小孩能将原作克隆得惟妙惟肖,而在美国学绘画是给一个命题,小孩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中国的小孩子由于没有“心”的参与,可以说是一个类似“复印”的过程。因此,他的眼睛里有画,心里没有画。
巴班斯基指出:“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和相互联系是教育过程的规律。” 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即关注人性的发展,关注人的个性的发展,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他们有自己的认知方式,有自己的选择能力,有自己的人格特征,比如,冲动型学生,往往以很快的速度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回答问题时很快就作出反应;沉思型学生,往往不急于回答,在作出回答之前,倾向于先评估各种可替代的答案,然后给予较有把握的答案;依存型学生较易受别人的暗示,他们学习的努力程度往往受外来因素的影响;独立型在内在动机作用下学习,时常会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等等。语文教学最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语言——这是人的个性赖以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语文老师应该承认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发展其个性;在教学中关注并努力适应学生的学习风格,使教学具有人性化;要坚持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的多样化、灵活化、个别化,以适应学习方式方法不同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和闪光点,为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同时,语文教师自身也要有独立个性,做到教学有个性,教学内容有个性,教学方法有个性,逐步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只有重视个性化的教学,才能使学生不致被学习所限制、被铃声 5 所规定的学校生活“磨灭了各自的差异性”,才能使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
二、利用语文课本中丰富的实例,促进个性的形成。
同其他教学一样,语文教学是一个丰富的、复杂的、交互动态的过程,而与其他教学不同的是,语文教学中,师生的智力、情感、人际交往更多地参与其中,在语文教学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满足自己的需要,发挥其潜在能力。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满怀乐趣和兴趣参与语文教学活动,体验这种充满思想、情感、智慧的“生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体验及理解,能动地认识并改造语文知识,赋予语文以个性化的意义,从而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充分地表现出来。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已不再仅仅居于认知范畴,已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过程也是其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学生的生命价值真正得以实现。
三、形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愉快学习气氛
首先,教师应抓住语文的情感力量和语言艺术的特点,以平等的身份、民主的态度组织教学,营造比较宽松的语文教学氛围。让学生把认知与情感合二为一,激发学生认知的内驱力,使学生主动学习;其次,要沟通师生情感。教师热爱、尊重、关心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充分肯定,对他们语文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则热情地帮助、指点,以情育情,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于学习;三要改变座位排列方式。适当采用马蹄形的排列、前后座位组成“蜂窝组”、全班围圈坐等的方式,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教学活动,为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提供多种空间形态;四是以激励性评价为动力。教师要肯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切参与活动,肯定学生对语文教学活动所做出的一切贡献,肯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出的一切结论,肯定和赞扬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探索、创新、发现行为和活动,即使是那些学习成绩不佳、问题回答不出甚至出错的同学,老师也要激励其努力,不轻易地批评,甚至挖苦,使学生生活在鼓励中,在老师的赏识中发展语文素养。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古希腊普鲁塔戈在3000年前就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语文教学需要我们走进学生的心灵,确立生命意识,给学生以人文关怀,使语文教学充满生命活力。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特 6 殊的生命体,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你的课堂上都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以乐观的性格、温和的性情和幽默感,这些个人气质积极投入参与到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只有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学生才能主动参与活动,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建构其主体意识。学生的自尊与自信就象一个气球――一个受到小小的责备就会漏气和萎缩的气球。我们要求教师注意不在学生之间公开进行横向比较,或给予学生过多的协助与保护。这些行为都不知不觉地降低了学生的自尊与自信,给学生过多的负面体验。教师应注重赞赏和肯定每一个学生的纵向进步,使他们每个人都对自己有信心,知道自己进步了,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生活的乐趣。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造性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创造的前提是个性的自由发展,基础教育作为儿童创造性培养的重要基地,对儿童个性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自己肩头的责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总之,教师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品格教育,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塑造学生的良好个性。同时要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