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策略与学生个性培养的探究》开题报告.
《语文教学策略与学生个性培养的探究》开题报告
丰庄中学:刘翠萍
一、选题背景:
语文学科教学本身的研究而言: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授语文知识,更是培养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育者应灵活运用各种有效方式、方法和手段,在组织教学、选择教法、调控各教学要素关系时,通过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良好个性。
在实践教学中,迫于升学的压力,我们老师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过于重视知识的灌输和学习技能的转化,忽视了语文学科应有的人文熏陶,没有充分挖掘、调动语文学科本身对学生情商的培养,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培养,从而失去了语文教学应有的丰富多彩的人文特征。语文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仅仅是交流、表达的工具,更应该是使他们心灵得到熏陶成长的心灵圣餐。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才更应该关注自己的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关注教学策略的选择是不是最优的选择,是不是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是不是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良好的个性化品质的培养,整个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的策略是不是都建立在对文本的透彻解读与对学生的透彻解读的基础上。总之,作为社会科学基础学科的语文教育更应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发展其鲜明的个性。语文教育要以人为本,把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学生鲜明个性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作为首要任务和目标。知识的传授和传授的策略的终极目标不外乎是为培养更健康更有能力的人服务的。
因此,我们将“语文教学策略”与“学生个性培养”之内在联系,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前者是行为与方法,后者是目标。把“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学生鲜明个性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作为本课题的研究的终极目标正体现语文学科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21世纪以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有关语文教学与发展学生个性的研究越来越多,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果,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使得语文教学充满了生命的色彩,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面发挥出了极大的作用。目前,关于语文教学与发展学生个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朗读教学等方面,更多的是在不同教学领域内研究个性发展。而我们的选题主要是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深入探究如何综合运用教育教学中各个相关要素,培养学生语文学科个性化的学习品质以及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使得语文教学充满人性关怀、富有生命色彩、具有个性光辉,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由的遨游在语言与文学的海洋中,进而培养出丰富的想象,敏捷的思维,独立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设立一个课堂学习目标;也要以个性化学习为切入点,根据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结合语言能力发展规律,设计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目标,力争做到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发展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主要研究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培养,重点关注不同教学策略对学生个性培养的效果,通过尝试与比较,逐渐筛选出适合的教学策略,从而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在获得语言文字能力和提高文学修养的同时,在情感、意志、性格、爱好、气质等方面获得充分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德行修养。课题研究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过程的设计、方式方法的选择、技术手段的运用、课堂教学中要素的组织等相关策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个性发展。目的在于在语文教学中寻找到恰当的教学策略,营造出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形成教与学的融合互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自由的生命空间,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最充分的发展。
三、课题阐述
关于“教学策略”,邵瑞珍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是这样定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相对系统的行为。而在《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一书中,关于教学策略是这样阐述的:教学策略指教学活动的顺序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质内容的交流。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教学策略,它是一种在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下支持下完成的教学行为,应该是具有谋略色彩的。
关于学生的“个性培养”,具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策略的选择,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乐观的参与态度;正确明辨是非的价值取向;有执著的信念与顽强拼搏的勇气;有独特的发现美欣赏美的高雅志趣;有独特的自我创新的意识。每一个学生都是相似而又不同的思想个体,无论是成长背景、性格秉性还是人生阅历与已有的知识结构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课题教学策略的选择,基于几个前提:
1、我们的教学目标是根据班级学生的总体能力和性格特点确立的,思路是清晰的。
2、对目标的达成是有针对性设想的。
3、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能针对不同层面学生的情商状况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的个性状况和个人优势来调整、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过程中的随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主要围绕“语文教学策略与学生个性培养”的关系来探究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更有效,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一)教师情感因素对课堂教学策略实施效果的影响。
(二)创设个性化学习氛围的策略。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创造人人平等、个个参与的活动内容;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优化情景、情境。
(三)关注个性化学习过程的研究。教师要从设计教学开始就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在主导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的感受、体验、价值观,在动态生成中放飞学生的个性;为学生设计的活动要丰富多彩、鲜活生动、富有强大生命力,使得学生敢想、敢问、敢做,他们可以对别人的思想进行分析,对自己的设想大胆地怀疑,再想象、再创造,从而培养其敏锐的直觉思维品质和优秀的发散型品质。
(四)建立个性化的评价的研究机制。既可以采用包容性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见解,又可以采用延时性评价,拓宽学生个性思维空间,还可以采用自主性评价,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习活动的研究。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和自信,让他们大胆地亮出自我,张扬个性。
五、课题实施研究条件及方案:
课题组总共七人:刘翠萍、陈昕旸、付花云、焦南、李燕挥、陈继云、由珊珊。1人承担六年级教学任务,2人承担七年级教学任务,2人承担八年级教学任务,1人承担九年级教学任务,另有1人跨六年级与八年级。所以本课题组成员研究实践覆盖了不同年级段,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完整的研究范围。课题组成员中陈昕旸老师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陈继云老师是研究生,理论经验丰富;付花云、焦南老师年轻有创新精神。这些为课题研究实施提供了人力保障。
“语文教学策略与学生个性培养的探究”课题探究的重点是如何优化“教学策略”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激情与独创的个性。为此课题组把研究的方向定位于课堂,从具体的每一堂课着手,研究的切入点分别是:
1、教师情感因素对学生个性培养的影响。
2、如何在阅读教学中针对每个层面的学生设计教学问题,让每个层面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彰显生命的色彩,唤醒他们对生活、对生命的真实的感悟与思考。
3、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唤醒每个层面的学生在生活感受和积累,培养他们独特的发现与思考,书写对生命、生活的独特体验与理解。
具体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10年3月——2010年4月):现行语文教学策略下学生个性发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结合课堂教学,教师自我反思发现问题。(课题组教师分别完成)
首先请有经验的心理教师帮忙设计问题调查问卷在不同年级段进行调查分析。
初步拟订的调查问卷涉及的问题范围:
1、语文课堂上,自己能否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老师的教学语言与教学情绪能吸引你吗?
2、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教学的各个过程中,你觉得自己得到老师的关注了吗?
3、语文课堂上,你不愿意举手发言的原因是什么?
4、语文课堂上,你回答问题之后,希望老师有怎样的回应?
5、如果你站在讲台前上语文课,你最先要做的事情是什么?
6、教学中,觉得教师什么样的情绪适合学生的课堂学习
7、语文课堂上,你最喜欢老师怎么做,你才会精神百倍。
同时,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必须真实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自己最真实的素质表现,记录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思考自己在过去实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存在的优劣表现以及对学生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反思以自我问卷的形式和课堂教学实践观察总结的形式来研究以下四个方面的若干问题:
1、教师在课堂情绪控制方面的情况怎样?怎样的情绪素养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相应的策略与方法是什么,效果怎样?
2、课堂意外事故的处理的策略如何?效果怎样?
3、教师注意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策略如何?
4、在实施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入的程度问题。这个研究步骤实质上是课题组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首要解决的自身素养的培养问题。爱一行,才能干好一行。自我反思才能转变态度与教学策略。
第二阶段(2010年5月———2010年12月):以“课堂实践——教后反思——再课堂实践”的流程,验证优化后的教学策略最适宜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
分别从如何优化作文教学策略与阅读教学策略入手,研究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优化选择对学生个性培养的促进作用。六、七年级备课组研究的任务是:阅读教学中,教学策略与学生个性培养的探究。
阅读教学中教学策略的探究如下问题:
1、如何创设体验式的情境。立足文本,挖掘文本的人文特征,创设合适的导入情境;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能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的问题情景,以多种方式创设亲历实践的机会,在体验与感受中让学生获得情感价值观的碰撞与选择,给予他们一个又一个历练情感的过程,不断提高道德素养与语文素养。
2、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关注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乐观的参与思考的好品性。
3、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蕴涵的美,懂得欣赏美,欣赏生命。
4、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润物无声的道德与思想的教育。
5、怎样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予个性化的学习评价。八、九年级备课组研究的任务是:作文教学中教学策略与学生个性培养的探究
作文教学中教学策略的探究如下问题:教师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调动学生原始生活积累?怎样根据不同经历、不同性格的孩子进行感悟生活的能力培养?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发现生活的美?怎样给予学生作文的个性化的评价。
第三阶段(2011年1月——.2011年4月):总结研究结果。课题组最终形成论文,课堂实录的汇总,撰写研究报告。本课题在具体研究和实施中可能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课题组成员将开展定期的交流和探讨,在研究中不断完善改进,希望各位专家给我们更好的建议。
第二篇:语文教学与学生个性培养论文
【摘 要】培养学生个性已成为战略性任务。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播知识,而且是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育者应灵活运用各种有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良好个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个性培养 战略性任务 基本途径 运用各类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个性已成为战略性任务
我在一次听课中,一个老师讲“逃之夭夭”,老师误写成“逃之天天”,老师看着“逃之天天”讲“逃之夭夭”,结果全班同学就举着“森林般的小手”(老师训练有人听课全都举手)回答“逃之夭夭”的知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我们一个班的小学生面对“逃之天天”只有一个感觉,那是“逃之夭夭”——因为老师在教“逃之夭夭”。小学生本来是天真活泼,但一个个成了小木偶,没有了灵气,没有了个性。
据说,上海一个年级的学生写作文《变化》,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写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形势报告,从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计划生育,到国际大环境无所不包。你透过文章看到的不是一张爱思考、有个性、青春稚气的脸,而是会议桌前的官员或新闻播音员。
美国卡耐基促进教育基金会主席欧内斯特·波伊认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改革首先应进行教育思想的转变。[1]可见举足轻重的语文教育改革也该让我们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进行一番反思。日本著名企业家土光敏夫说:“需要有个性的,即有某些特点的人从事不同的工作,如果在一个组织团体中,它的成员都互相赞同,那是不行的。作为企业来说,需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具有不同个性人们的长处以取得最大效果。”显然,培养学生个性已成为战略性的任务。
二、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的基本途径
(1)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
首先,教师必须把 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真正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全堂听”的教学习惯。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在于点燃孩子渴望知识的火花。”[2]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可贵的探求精神,多启发,多质疑,多创造。这样的探求氛围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开展活动提供了机会,有利于发挥学生潜在的个性和独创性。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气氛。爱因斯坦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不知要比依靠呆板的训练、夸大的权威和沽名钓誉上教育高明多少倍。教师对学生应该多一点微笑、多一点信任、多一点宽容,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语文课堂推崇真实,允许“实话实说”;鼓励争议,允许“自我表现”;倡导创新,允许“挑战权威”;激发想象,允许“异想天开”。我们要让语文课堂变成“任鸟飞”的蓝天,“凭鱼跃”的大海。
(2)课外阅读培养学生高尚的个性
首先,把生活引进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让语文与学生的生活贴近,找出课堂与学生生活的联络点,激发学生的共鸣,以完善个性。
其次,开展如演讲、辩论、朗诵、故事会等课外活动,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舞台。
第三,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个性适应社会的发展。
此外,学生必须阅读面广,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如秦文君的《人活着的一万零一个理由》、芬兰的伊娃 ·里斯· 乌利欧的《充满歌声的寂静》、美国的安· 希妮的《阳光女士》、H · 索洛姆科的《校长向我道歉》、俄国的苏霍姆林斯基的《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吴蒂的《一道叫洛克的风景线》、台湾林清玄的《生命的化妆》、台湾余光中的《乡愁》、萧红的《手》……凡是对学生个性发展有帮助的文章都可以作为学生的课文阅读教材。
(3)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从学生个性培养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在写作之时不要设下多种框框去束缚学生的思维。罗伯特·艾文斯认为,只要学生把写作看成是一种“自我放纵”,不受什么条条框框的限制,看到什么就如实地写什么,熟练掌握写作技巧就不是什么难事了。[3]在作文教学中,很多时候,作文题目局限,一些作文命题,由于限制过死或范围过大,不是使学生无法展开思路,就是使学生觉得漫无边际,捉摸不定,不知从何入手。而有些作文题目过于陈旧,使学生望而生厌。如:今天写《我的爸爸》,明天写《我的妈妈》;今天写《假期生活》,明天写《校园见闻》……从高一年级一直写到毕业,这些反反复复出现的题目令学生头疼、反感,激发不起写作兴趣。学生往往是胡编乱造,即使写的是真实的事情,也缺乏真情。作为语文老师,何不选一些学生最关注的或者最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作为作文题目呢?如:《如何消磨时间》、《孤独》、《回家》、《你行吗?》、《对作弊者的忠告》、《假如我是校长》等等,这些题目难道还不比《我的爸爸》、《我的妈妈》、《假期生活》等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兴趣吗?
老师应该带他们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鼓励他们写自己想写的话,写自己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三、灵活地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发展学生个性
(1)“讲解法”,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单向的知识灌输法。可怜的是我们有些老师还在大力地单一地使用。它具有一种“八股”式的程序:作者——背景——字词解释——分析课文——归纳中心——罗列写作特点。常常是学生在草草的接触课文之后,老师便开始大量的灌输式的讲解,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鉴于对“讲解法”流弊的认识,许多人开始了新的尝试:“自学辅导法”、“分组教学法”、“读读、议议、讲讲”、“导读法”、“评点法”、“问题——思维教学法”、“目标教学法”……这些方法的产生对“讲解法”是观念上的冲击。与“讲解法”相比,这些方法的共同点是: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转化,由重教师的讲解向重学生的活动转化。但是,任何一种课堂教育模式,如果只是简单照般,模仿抄袭,再聪明的老师都会弄巧成拙。
(3)“教有法、教无定法”,作为要培养学生个性的老师,首先要有自己教的个性,不要盲目追从。作为以培养学生个性为目的的语文教学,讲,要反对单纯的知识传授,反对冗长的分析,反对抑制学生个性发展的“标准”结论;问,要精心设计能真正启发学生思维的辐射性较广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就要充分肯定。
(4)作为语文老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个性。如:适当地运用录音、电视机、计算机、幻灯片等电教设备,为学生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等的提高提供各种有利条件。
蔡元培先生曾坦言:“……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4]语文教学是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途径。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想方设法创设氛围,开辟途径,以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只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祖国的大花园中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校才会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注 释:
[1]夏宗光:《谈语文课堂如何发展学生个性》《成才》,(2001年第12期)
[2]祁 茵:《教什么 怎么教》《成才》,(2001年第8期)
[3]丁学东:《作文教学与学生个性的培养》《人民教育》,(1997年第11期)
[4]郑福祥 鄢岚岚:《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南平师专学报》,(1999年第3期)
参考文献
① 陈浩莺编:《走向心理健康:教学篇》,华文出版社,第1-4页、19-20页
② 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编:《面向21世纪开创基础教育的新局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4-37页
③ 《基础教育改革论坛》第1辑,山东教育出版社,第2-3页
④ 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语文教学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探索的方式去研读语文学习中的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应用有关的知识去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语文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探究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建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地对文本中的问题或文本的某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究,在自主感悟和主动发现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理解,并获得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
初中阶段是童年向青年转变的关键时期,初中生通过小学六年的学习积累了一些语文基础知识,获得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具备了初步的语文素养。初中生求知欲和表现欲旺盛,他们好奇心强,想象力非常丰富,这些都为语文探究性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初中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长远乃至终身发展产生影响。笔者根据新课改精神以及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就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主阵地,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堂的组织艺术,为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创造浓郁的氛围。讲究课堂导入的艺术性,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探究的潜能。
二、加强诵读训练,为探究蓄势。朗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语感,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的重要手段。朗读可以让学生亲近作品,与作者心灵展开对话,为探究性阅读创造必要的情感条件。在讲授《土地的誓言》这篇文章时,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搜集了反映“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图片,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运用视听手段调动学生的爱国爱家情绪,指导学生进行激情朗读,体会作者情感的郁积和爆发。学生在深情的朗读中逐渐与作者的情感达成了共鸣,我顺势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抒情人称的变化,探究呼告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鼓励学生质疑创新,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学生是探究性学习的主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掘,是以个体能动性的发挥为前提。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探究性学习成为他们自觉的行动。探究式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开始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领悟,进而把握具体合理的探究方向。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阶段,教师要避免过多的介绍时代背景,而是尊重学生的直觉感悟,为探究预留足够的空间。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才能发现疑点,找到深入文本的突破口。在教学中我常常设置质疑环节,给学生发现疑点的机会。
四、设置开放性的题目,激发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想说、敢说、乐说的表达环境。
五、加强方法指导,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语文探究性学习既有以课题探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也有课文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既包含对课本知识的探究,还包含对学习方法的探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探究方法的指导。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就如同找到了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初中生正处在探究性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程序和方法。
比较阅读不失为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方法。比较阅读的对象可以是同一作家不同阶段的作品,也可以是同一时代不同作家的作品,也可以是同一题材不同表现方式的作品。比较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更深刻地认识作品的本质特征,为日后的探索积累经验。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和可操作的全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习,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理论和实践水平,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多种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第四篇:小学语文个性阅读教学的探究与研究开题报告 2
小学语文个性阅读教学的探究与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它尚未根本摆脱传统教学弊端的束缚,依然存在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静态化运作的不良倾向,课堂上共性多、个性少,钳制多、自主少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压抑乃至异化了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地发展。同时,以往应试教育的余风造成学生严重的课业负担,削弱了学生自由、快乐、个性阅读的时空,有人大声疾呼:“功利性阅读正在败坏中国孩子的阅读品位和胃口”,从长远考虑,这一切都与新世纪我国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阅读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等。这正是回归阅读和阅读教学的本质,是在借鉴和吸收中外母语教育经验和现代多门学科理论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同时课程标准还要求加强语文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基于上述原因,我们把目光主要聚焦在阅读课堂,提出了“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这一课题,意在通过研究,探索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途径、手段、策略,促进阅读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构建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提高教师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的教育智慧水平等,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培养良好个性。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着重研究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途径、策略和基本模式等。
(2).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阅读个性化的研究。着重研究网络环境下个性化阅读的表现形式、基本模式或途径和有效的评价机制。
(3).小学生语文课外个性化阅读的实践研究。着重研究语文课外个性化阅读的途径、方法和资源的开发等。
(4).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着重研究个性化阅读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地位和方法,标准的制定和操作要点。
(5).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的素养研究。着重研究教师的知能水平、文化素养、课堂教育机智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影响等。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小学语文:在这里是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1-6年级第一到第三学段的语文学习。
(2)、个性化阅读: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兴趣爱好对文本进行某个角度或多个角度探究的过程。
(3)、个性化阅读教学:它和个性化阅读并不是一回事,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个性化阅读实际是指阅读的个性化,而个性化阅读教学,我们认为则是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注意弘扬学生主体意识,努力拓展学生学习时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多向对话,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多元解读,注重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教学。
2、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预计有哪些突破
个性化阅读教学既研究个性化的教,更研究个性化的学,以及二者的相融。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最佳材料则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特别是文学性的课文,更容易体现阅读的个性化色彩。通过“个性化阅读方法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的研究,紧紧围绕课内外阅读教学实践,探讨一些中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方法及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模式,以便学生逐渐积累、体验,形成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爱读书、爱思考的好习惯,以此,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
1、以学生发展为主的阅读教学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之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更加充分尊重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了个人的独特体验,真正张扬了学生的阅读个性,使之获得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
3、有利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于学习;同时也有助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质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下和学生语文阅读水平低劣的局面,理论价值:
1、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今的时代已逐渐进入以人为本的时代,人的个性化、人性化再次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随着信息接受来源的扩大,学生的知识更丰富,阅读参与意识更浓厚,信息社会也对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因此只有在大力张扬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学生的阅读潜能,才能使其适应未来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2、阅读学理论的支持。阅读学理论认为,阅读作为个体实践及其表现的多样丰富性,阅读过程中应当允许学生超越材料本身,作出创造性的分析,提出独特的见解。现代阅读心理研究也表明:阅读是将书面材料提供的信息与读者头脑中已有的信息相整和,从而建构出意义的过程。这让我们明白阅读不可能通过外在的、统一的训练或灌输而进行。因此,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已成为提高阅读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
3、传统教学的反思。长期以来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够重视。教师总要做导演,不愿把真正的自主阅读权还放给阅读的主人——学生。而对个性差异的学生并没考虑要去尊重其独特体验,一样的阅读感受,一样的阅读结果,最终当然是对学生的阅读思考权利的剥夺。
4、课改理念的需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提出了“个性化阅读”的概念。“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体验和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为主要目标的全新的个性化阅读,是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最终使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技巧,形成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只有使学生真正具备了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学生所学的知识才可能超过教师所教的内容。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本课题是在国家新课改的背景下,分析国内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具有宏观的背景和客观的现实基础,符合国家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2、本课题课题组成员也先后主持或参与过多项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经验。他们大都为一线教师,对语文课堂上的“个性化阅读”的现状有深入的了解,具有扎实的语文教学功底、强烈的研究意识。
3、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育科研,能为课题组提供必备的时间、人员、场所及经费,为课题组提供必备的资料,并能保证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取经,参与教研活动。
4、国内外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其探索、研究的成果为本课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五、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即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六、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在课堂,即主渠道中的阅读教学,同一材料、同一篇课文对于个性差异的学生,认识不同、理解不同,就是针对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的“教”与“学”,不断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并且能够使之经常地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当中去,并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和调整,逐渐养成个性化阅读行为。
七、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1、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着重研究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途径、策略和基本模式等。
2.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阅读个性化的研究。着重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个性化阅读的表现形式、基本模式或途径和有效的评价机制。
3.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着重研究个性化阅读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地位和方法,标准的制定和操作要点。4.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的素养研究。着重研究教师的知能水平、文化素养、课堂教育机智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影响等。
以上各个子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各有侧重,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
八、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
1、课题设计准备阶段(2013年8月——2013年10月)制定严谨的研究设计,加强理论学习,查阅文献,确定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明确研究的步骤、任务与要求。王教明、段芳
2、课题实施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6月)
第一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段芳
第二阶段(2014年2月——2014年3月)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王教明
第三阶段(2014年4月——2014年5月)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的素养研究。谢丽
3、结题阶段(2014年6月)通过结题报告和论文及个性化阅读教学优秀案例的展示,汇报自己的研究情况,表达自己的研究观点,接受专家的鉴定、评价,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谢丽
九、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
1、经验总结法:注意搜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多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提升教学理念。
2、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成员认真学习,密切关注教改动态,积极搜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资料、信息,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等,使课题实施建立在扎实的理论支撑基础上。
3、个案分析法:开展课题引路、研讨展示活动,收集典型个案,认真剖析、反思。
十、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组织保证:学校将成立由马华校长为首的课题领导组,并建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个性化阅读研究”的课题研究组,同时聘请县教科室、教研室的主任担任本课题的特约顾问。
2、时间保证:为保证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学校将建立课题运作管理制度,课题组每月至少要有一次集中研讨活动,并注重日常的学习、实验、探索、研究。
十一、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
2013年9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个性化阅读研究”阶段报告 研究报告
2014年4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个性化阅读研究”论文 论文
2013年6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个性化阅读研究”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第五篇:《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开题报告
《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开题报告
扬州市仙女镇双沟小学翟鹏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当前,“自主学习”方兴未艾,但如何使“自主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如何使创意意识的培植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本课题试图以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为切入口,以小学生的个性特征与认知特点为基础,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构建小学创新教育的体系,着力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通过研究,更新老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重组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二是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探寻与探究能力的生成相关联的因素,建立探究学习的运行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品质,形成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科学课程整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课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主要途径,因此,科学课程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获取科学的知识,培养好奇心和探究欲,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从理论层面上讲,新课标明确提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的指导思想。如今,科学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解和实施能力正逐步提高。但是各地科学教师对探究式教学实施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本课题把实验研究的重点定位在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关注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体现了一种新的课题研究思路,将有助于新课程改革向前的进一步发展。
从现实层面上讲,当今社会需要创新人才,而一切创新源于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通过行动研究可以使教师的探究式教学满足学生求知欲,使学生获得对身边世界的理解;提高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得到科学精神与态度培养。其次,课题研究本身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一种学习、实践、提升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够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第三,科学课堂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还可以使学校的教学活动生龙活虎,蒸蒸日上。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步骤
研究目标:
(1)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探究性学习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学习行为。
(2)培养学生独立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3)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活动,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逐步形成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探究心理倾向。
(4)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形成探究品质,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研究内容:
(1)小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研究
(2)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
(3)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品质形成机制的研究
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
1.起步阶段(2013.4~2013.8)成立课题组;收集资料信息,进行资料研究;撰写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3.9~2014.1)全面启动课题研究,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在阶段总结中不断调控、修正研究思路;推动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
3.总结阶段(2014.1~2014.12)进行课题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形成终结性成果。
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教师将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重视课后的拓展,引领学生在实验制作中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渐渐地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是科学课中重要的探究方法,也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会以科学的态度来观察思考逐步提高动手能力。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方法:分年级段根据教材内容确定研究方法。
1、提出问题。
2、学会预测。
3、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
4、观察、思考、实验、制作。
5、整理、汇总信息。
6、汇报交流结论。
研究思路:
1、选择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选择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相应的问题,学生才会融入其中,从而进行研究。
2、体验探究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和猜想去进行观察、实验,去搜集相应的信息。学生根据自己需要研究的问题设计相应的实验,寻找所需要的资料,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
3、学会猜想,制定假设研究目标。科学探究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理论、经验、假设下进行地。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对提出的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认知水平有差别,他们对同一现象或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提出不同的猜想。在教学中要注意,猜想不是凭空想象的、随意的,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作出猜想。
4、循序渐进制定研究计划,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能通过观察、研究、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同时提出,对制定研究计划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可见,在小学科学的探究研究中,对知识的探究获取并不是探究活动的主要目的,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学会制定研究计划和设计实验,形成科学思维能力才是最根本的,科学的研究计划的制定可以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富有价值和成效,重视科学探究环节中学生制定研究计划能力的培养,是当前科学课要重视的一个内容。
5、让学生成为科学活动的参与者,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小学科学课堂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动手做”的研究环境,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制作或操作各种材料或仪器来探究,才能从实验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才
能让探究动起来。开展小实验、小制作等课外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上科学课的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6、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交流。可以使每个学生发挥各自的优点,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同时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小组成员,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亮点与个性;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愿望和机会。教师要充分了解和利用好小组中每个学生的个体优势,这样,便可以促进小组中学生的相互弥补和协同发展。
五、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本课题研究报告、问卷调查、科学小制作、小发明、论文集、教学录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