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桥梁远景图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
2.学习打比方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合理的、科学的想像力,认识科学幻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学生能够合理、科学地想像。
2.形成广泛而形象的认识,进行合理、科学的想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导语: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4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说明文《桥梁远景图》。
2.解题造境:请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什么叫远景图?
利用课文来学习一下 茅以升先生在1979年时对桥梁的未来情况的设想。
二、朗读感知
1.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检查阅读效果:
(1)读词述文:承载 颠簸 袖珍 小巧玲珑 水涨船高 胜似 闲庭信步
(2)文章主要写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
2.要求学生重点研读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批注理解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指导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1)请概括你研读的那个自然段的大意。
(2)文中哪段是过渡段,具体作用是什么?
(3)把各自然段归纳,划分文章层次。
三、解读体会
1.顺势提出:将来的桥会有哪些变化?将来造桥会有哪些变化?
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3.补充介绍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现在我们学习的是说明文,那么这种比喻的修辞手法已经是一种说明方法了,这就要给它改个名称,应该叫它打比喻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说说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4.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具体说明。(指导学生读文,寻找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作用)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仔细阅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也了解了作者对未来桥梁的展望,分析了文章的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句式。
第二课时
一、诱思导学
1.分析文章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
(1)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很生动,文中还有许多句子写得也很生动,请学生找出。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观察下列句子,说一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A.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B.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要人的劳动力。
2.分析文章中运用的特殊句式
3.要求学生仿造句。
指导学生仿造句式,进一步认识双重否定句与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二、科学幻想
1.提出问题:作者的想像不乱想?请说出理由。
2.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同时参照课文前的彩图,理解科学的幻想与现实的密切关系。
3.要求学生把自己知道的在1979年时作者的设想已变为现实的资料介绍给同学们。
三、辐射阅读
1.要求学生阅读辐射文《大脑移植的幻想与现实》
2.提出问题:本文在语言上与课文有什么相似之处?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例句。
3.提出问题:结合两文说一下你对科学的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
4.同学们的年龄正是幻想的好时候,再上加这两篇文章的学习,你难道不想让自己的幻想将来成为现实吗?行动起来,查阅有关资料以“……远景图”为题写一篇短文,展望一项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
板书
22、桥梁远景图
茅以升
“板凳” 将来 / 什么样 怎样造
打比方 科学幻想---现实
反思:
希望同学们学完这两篇文章以后,能够喜欢这种科学幻想的文章,能积极探索科学奥秘,在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大胆而合理的想像,不断创新,不断研究,等待你的想像成为现实,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一、以“研究性学习”贯穿始终
将“研究性学习”引入了语文课,班级中以四个同学为一个研究小组,新授之前让学生搜集有关桥梁的资料,充分调动起学生对学习此篇课文的兴趣;新授后让学生再去搜集各类科学家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科学故事。然而对这些资料的搜集工作就由学生自己去做,并分门别类地加以分析、研究、归纳、整理,最后在课内交流,达到知识共享。通过“研究性”学习,不仅能使课内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以德育、智育、美育于一体进行教学
由于本课内容比较抽象,为此我们在两堂课上力求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多样化。第一堂课上,教师出示茅以升未来桥梁设想的图画,在听录音的同时对八种桥有个感性的认识。设计“小蜜蜂勤采蜜”的环节,让学生在质疑、释疑、交流、总结中体会科普作品的特点。第二堂课,学生在介绍自己设计的未来桥梁时,配上了相应的图画,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采用“歌唱”的形式结尾,从美妙的音乐中进行情感的教学,再次领悟文章中心,升华主题。
三、注重口语训练 培养创新思维
在这两堂课上,我们紧紧围绕二期课改的精神,注重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如介绍茅以升的生平;“说古道今”对桥的知识交流;通过“小小辩论赛”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等等。
因为《桥梁远景图》本身就是一篇对未来桥的想象,所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自然成了教学的重点。我们同样的,让学生以研究小组开展学习,在第一堂课上,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述说桥的模拟图;在第二堂课上,请学生设计除书上以外的未来桥梁,来一个“金点子”发布会;围绕“将来的桥梁”这个话题进行想象说话。我们力求在共同合作的过程中,既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也能使小组合作的能力得到提高。
第二篇:桥梁远景图教案
《桥梁远景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文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2.学习打比方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3.培养学生合理的、科学的想像力,认识科学幻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过程与方法1.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感受文章富有文学色彩的语言特点。2.分析体味课文合理的想像,培养学生关注科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学生能够合理、科学地想像。教学难点
形成广泛而形象的认识,进行合理、科学的想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突破
运用辐射阅读教学方法,合理启发适时点拨,使学生掌握更丰富的知识,以此来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准备小黑板进行字词的板书、学生互学过程中思考的问题等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小学的时候曾经学过有关桥方面的知识,谁能说说有关桥的成语呢?
今天我们将学习茅以升先生缩写的《桥梁远景图》,谁能告诉同学们什么叫远景图?
小结远景图的含义,点明合理的想象。板书课题
二、想象设计与朗读比较
1、你能想象一下未来的桥该怎么造和什么样吗?
学生思考,相互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2、朗读感知:
(1)、读完后检查阅读效果:读词述文(读词语,用词语复述课文片断):
承载颠簸袖珍小巧玲珑水涨船高胜似闲庭信步
(2)、学生读课文,看看茅以升所想象的未来的桥,与学生的比较,看看异同。
在此基础上了解本文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
3、学生研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学习批注阅读的方法,了解文章主要写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
4、总结归纳未来桥的特点:将来的桥会造得“更快、更低、更便宜、更美、更方便”。
将来的桥没有桥墩、空心的桥墩、自由弯曲、袖珍桥、无梁飞渡。
5、在叙述未来的桥过程中寻找你认为写的好的句子,进行赏析,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学生自己先研读,讨论概括,包括特殊的句式的了解。
三、训练巩固
1、学生完成《课堂作业》上字词基础部分。
2、利用课文内容辐射阅读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仔细阅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也了解了作者对未来桥梁的展望,分析了文章的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已以及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等。希望同学们学完这篇文章以后,能够喜欢这种科学幻想的文章,能积极探索科学奥秘,在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大胆而合理的想像,不断创新,不断研究,等待你的想像成为现实,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第三篇:教案《桥梁远景图》
导入
俗话说,有人就有路,有路就有。可见桥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极为常见的,就像我们镇上就有大大小小这么多桥。那么由古至今的桥都有哪些变化呢,我们来看看图片。Ppt展示1~5
图片大概可以看出,时代在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桥在使用材料、结构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学们能预想一下将来我们的桥又会是什么样子吗?著名科学家茅以升就作出了大胆的想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出示课题ppt6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今天我们的学习目标,展示ppt7 关于作者茅以升的介绍,除了课文的注释,老师再给大家补充一下,请位同学来朗读 出示ppt7 昨天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了,下面请大家大声整齐地朗读一遍课文,老师提两个要求,第一注意字音,第二思考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出示ppt8,请学生读字词,ppt9,解释词意。
好,根据上节课温老师教大家的一些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我想请问一下,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哦,是的,找说明对象除了从文章中找,还有个小窍门是从文章的题目或者是开头便能得出。比如上一篇课文苏州园林也是。题目已经告诉了我们本文写作的主要内容,桥梁事业的发展蓝图。而且题目还揭示了本文的时态特点,是将来的,想象中的,所以这篇课文是科幻说明文。
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展示ppt12 理清文章的结构:
1、根据文章的内容,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1—2段)说明桥梁的重要性和基本结构。
第二部分:(3—13段)具体描绘桥梁远景图。
第一层:(3—4段)再次强调桥梁的重要性。
第二层:(5—8段)将来的桥梁会造得更快、更好、更美、更低、更方便、更便宜。
第三层:(9——13段)进行更大胆的想象:将来的桥会没有桥墩或只有空心的桥墩,可以自由弯曲,会出现袖珍桥、无梁桥。
2、讨论:第三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过渡段,起到总领下文的作用。
分析文章
根据我们对文章整体分析可知,这篇文章主要是介绍未来的桥梁。(板书未来的桥梁)
Ppt13 第一段:课文开头引用牛郎织女的故事有何作用?
引用神话故事说明桥的重要性,引发读者兴趣,激发想象力,增加了趣味性和可读性(板书重要)
第二段:把桥比喻成板凳,通过这个熟悉的事物来介绍桥梁的基本构造。(板书构造)
(板书箭号)同学们,前一篇课文温老师告诉大家说明文的写作顺序有哪些?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那从这能不能看出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这里从基本的桥梁讲到未来特殊的桥梁,是从一般到特殊的顺序,所以是逻辑关系。
Ppt14 第二部分
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想象未来的桥梁的?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快速地找一下,找到的同学可以举手回答。ppt(1)将来造桥发生的变化;(2)将来桥梁样子。
我们先来看将来造桥会发生哪些变化?大家找一下,请同学来回答。
答案就在5-8段的第一句话,这几句话也是每一段的中心句,所以大家在平时阅读中要善于把握中心句,才能提高我们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作为一个科学家,他想象未来的桥梁都有自己的依据,下面大家阅读相关段落,找出这些依据,勾画一下,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下。(时间三四分钟,可下去看学生划)
标于课本每段,总结学生所读。(板书想象)
通过以上分析,作者的想象都有一定的依据,这体现了想象的什么特点?(板书合理)
Ppt16 苏州园林一课大家学习了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等。
下面以5-8这四个自然段为例,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分析所用说明方法。
说明文中不管使用哪种说明方法,总的作用都是为了说明对象的某一个特征。
第六段,“架桥时„„”差不多能否去掉?不能,去掉了就是完全不需要的意思,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再看看第五段“几乎是„„”,如何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第八段“引桥的工程„„”
这样看来,作者是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和准确的语言来说明自己的想象。在这个基础上,作者的思维也更加活跃,在他脑海中浮现了多种桥梁的样子,下面大家接着来看后面几个段落。然后来分析一下作者想象中的桥梁有哪些样子。
人类智慧是无穷的,今天以为新的大桥,已经了不起了,可是明天、后天的大桥,更是了不起。那时来看今天的桥,也许会感到,为什么以前的人,会那样笨呢?
选自《桥话》
本文作为一篇说明文,它不是对现有桥梁作具体介绍;作为一篇科学幻想文章,它也不像一般科幻作品那样充满神奇的想像,而是以科学的态度,对未来桥梁建筑的发展远景作了一番描述。而作者的这些“幻想”今天已成为现实了。
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以科学精神进行大胆而合理的设想,描绘我们的未来吧!
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想象,人类才会不断的进步。人们对月亮有想象,有嫦娥奔月的传说,然后有了对月球的探索,实现了遨游太空的理想。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昨天的一些知识点,温故而知新。
Ppt14,昨天第一节课下课时老师跟大家提出了这个问题,后面给大家讲解的时候是让大家结合课文第二部分二、三层的说明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不知大家这里能否理解清楚。我们再来看看课文中是怎么表达的。
5~8的第一句,相同的句式,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桥梁造得怎么样,换一种表达就是说造桥会怎么怎么样,也就是这里总结的第一个方面——将来造桥发生的变化。
而为什么说9~13段是从将来桥梁的样子来写呢?老师在提问练习中的第二个问题,问将来的桥梁会有哪些变化时,同学们都找出了文中相应的描写变化的内容,以12段为例,通过描写桥梁的样子特征来展现未来桥梁的变化,我们通过这些描写便能大概想象出袖珍桥的样子。所以说课文是从这两个方面来想象未来桥梁的。
好,昨天给大家布置了两道作业,现在我们先来看第一道,分析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昨天太仓促,老师说错了,说让大家在5~8段中,现在纠正下,大家延伸一下,整篇文章找找,如果没有提前找好,现在老师再给几分钟大家快速找找,也检查下大家对常用说明方法掌握的是否牢固。
提问学生,然后出示ppt。
说明文中不管使用哪种说明方法,总的作用都是为了说明对象的某一个特征。
说明文的阅读方法,简单来说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Ppt19 第六段,“架桥时„„”差不多能否去掉?不能,去掉了就是完全不需要的意思,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再看看第五段“几乎是„„”,如何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好,通过这三个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这篇课文是以逻辑顺序,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和准确简洁的语言来说明自己的想象。作者茅以升的想象既是合理的,有依据的,也是大胆的。一个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的、著名的桥梁专家,为何还要对将来的桥梁还要对将来的桥梁事业进行大胆的设想,这说明了什么?
我们先来看看这段话,是选自茅以升的著作《桥话》里面的。这说明一切事物都需要进步,因为人的智慧是无穷的。所以他为什么要大胆设想,勇于探究?
(出示ppt,找同学朗读)体现了作者勇于探索、敢于开拓、不断创造的科学精神。科学合理的想象能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希望每一个同学能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掌握了牢固、全面的知识的基础,大胆合理的想象,不断研究,不断创新,积极探索科学的奥秘,让你的想象成为现实,为人类造福。
结尾:本文作为一篇说明文,它不是对现有桥梁作具体介绍;作为一篇科学幻想文章,它也不像一般科幻作品那样充满神奇的想像,而是以科学的态度,对未来桥梁建筑的发展远景作了一番描述。而作者的这些“幻想”今天已成为现实了。
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以科学精神进行大胆而合理的设想,描绘我们的未来吧!
第四篇:桥梁远景图教案
《桥梁远景图》教案
一、设计说明
本文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一篇科普文章,是一篇精读课文。其写作内容及风格大胆而独特,尤其是突破桥梁的现有结构和造型对未来的桥做出设想的那部分。应引导学生在了解说明文基本特点的基础上,调动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训练个性化表达能力。教学过程可采取课堂讲授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搭建连接课内外教学资源的桥梁。
二、教学目标
1.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2.以科学的精神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
3.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学生描述自己看过或听过的现实生活中的桥。(引导学生注意对桥的轮廓、结构等的描述。)
2.请学生描述自己听过或看过的神话或传说中的桥。(引导学生注意在描述过程中突出重点,语言生动具体。)
现实生活中的桥可能不尽如人意,神话传说中的桥又虚幻不切实际。那么,我们能否在科学的基础上设想一些更合理、更完善的桥呢?
(二)整体把握
1.教学切入点
(1)从整体框架切入
在阅读中注重启发学生通过文章标题把握说明对象。划分全文段落及层次,简要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2)从体会语言上切入
本文虽是介绍桥梁的科普文章,但是我们读起来却不感到枯燥乏味或难以理解。这是为什么?请学生仔细阅读全文并用圈点批注法加以标记,然后阐述理由。
教授重点:体会生动形象的语言。
示例:桥的构件不再是现在的直通通的棍子,而是柔和的,有如花枝一般;它也不是头尾同样粗细,而是全身肥瘦相间的。
分析:桥的构件用“花枝一般”来比喻,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将桥的线条柔和之美尽展无遗;“肥瘦相间”等词的使用通俗易懂,质朴简洁。
请学生把这样的句子改用平实的语言表述,再来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示例:上句可修改为“桥的构件不再是现在的笔直的材料,而是有着各式各样的形态;它的顶端和底部也不是有着相同的比例,而是各有不同”。
分析:修改后的语言是恰当而准确的,但却平淡乏味,失去了原文的生动形象。所以,在写说明文或其他类型的文章时,应该在准确表达文意的基础上,力 争运用多种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三)重点难点突破
探究学习活动——利用网络教学体会科学精神与想象的精妙之处。
地点:网络教室
形式:学生每四人为一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
分工:每组推选一名指定发言人,阐述本组成员的观点;一名资料搜集员,负责查找、搜集相关资料;两名资料整理员,负责整理、筛选所需信息。
课文写于1979年,文中介绍的8种桥梁在当时都是不存在的,只是一种大胆想象,这些想象新颖奇特,令人惊叹。我们以前读过的一些文学作品,比如《西游记》,也充满了大胆的想象。那么,它们的想象是否相同呢?
1.结合所学课文及平时的生活积累谈一谈什么是想象,自己或与小组成员合作,想象一下未来桥梁还可能有哪些变化。
2.请学生找出文中有科学依据的想象。
3.请学生在网上搜集有关现代桥梁的图片和文字,了解这些桥梁有哪些特点,比较后指出茅以升在文章中的哪些设想已经成为现实。
提示: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做好网址推荐或相关链接。例如可推荐相关的网站资料,或推荐优秀的搜索引擎,并推荐搜索关键词,如:“桥的图片”“桥的历史”“桥的发展”“各式各样的桥”等。
4.在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科技产品日新月异。请学习小组合作在网上了解科学技术产品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并选择一种用品或工具,在科学的基础上加以合理的想象,设想它未来可能具有的构造、功能。
5.请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想象从何而来?如何才能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提高作文水平?
小结:第一,要有丰富的知识。人的想象不可能凭空产生,它需要借助知识。第二,要善于观察。观察是想象的基础,观察越敏锐,积累越丰富,想象力越活跃。第三,要多动脑去分析和思考,培养对各种事物敏锐的感觉。这样,头脑中储存的信息越来越多,想象力也会越来越丰富,写作文时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创造出完整的新形象。
茅以升简介
茅以升(1896.1.9—1989.11.12)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上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主持我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致力教育改革,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长期担任学会领导工作,是我国工程学术团体的创建人之一。个人概述
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晚年,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著有《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等》。
1.中国现代桥梁工程先驱
作为我国多学科卓越专家的茅以升,允为我国现代桥梁工程先驱,20世纪30年代,其担纲在钱塘江上建成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座现代钢铁大桥------钱塘江大桥,在中国桥梁工程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2.出身商人家庭
茅以升先世经商,祖父茅谦为举人,思想进步,倾向革命,曾创办《南洋官报》,是镇江市的名士。茅以升出生不久,全家迁居南京。6岁读私塾,7岁就读于1903年在南京创办的国内第一所新型小学——思益学堂,1905年进入江南商业学堂,1911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即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下注“*”者同)。茅以升出生于江苏丹徒县(今镇江)一户书香之家。3岁时接受母亲的启蒙教育,5岁读私塾,7岁入思益学堂(1903年在南京创办的国内第一所新型小学),1905年入江南商业学堂,1911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每次考试,他的成绩都是全班第一,5年各科总平均92?5分,为该学堂历史上所罕见。
3.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硕士学位
1916年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毕业后,被清华学堂官费保送赴美留学。1917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硕士学位,并荣获康奈尔大学优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因茅以升成绩特优,从此康奈尔大学面试接收唐山交通大学*的毕业生,为中国的大学特别是母校赢得了荣誉。1921年获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大学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桥梁桁架的次应力》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并荣获康奈尔大学优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1982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4.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教授
1921年,应恩师罗忠忱教授之邀,回国到母校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教授、副主任兼总务主任。以后历任东南大学(演变为今天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工科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交通大学唐山大学*校长、北洋工学院(今天津大学)院长、杭州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院长、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
5.曾任北京市科协主席等职
建国后,历任中国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由国立唐山工学院*、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和华北交通学院组成)校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协第二届副主席、名誉主席,北京市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三届理事长,九三学社第五至七届中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高级会员,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会员。
6.钱塘江大桥等工程技术设计者
1933年,30年代,茅以升领导设计、修建杭州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茅以升在钱塘江大桥工程技术上的成就曾令国外同行对中国的桥梁建筑工程师刮目相看。50年代,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过程中,茅以升担任由中外专家组成的技术顾问委员会的主任委员,解决了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的14个难题。1979年应邀访问母校卡内基·梅隆大学时,校长授予他“卓越校友”奖章,以表彰他对世界工程技术方面作出的贡献。1982年被美国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1933年领导设计、修建杭州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1959年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为这个历史性的重大建筑贡献了自己的技术、经验和智慧。茅以升是中国现代桥梁工程学的重要奠基人。作为一名教育家,茅以升在教育界工作的二十余年中当过五所学校的教授、两个大学的校长、两个学院的院长。他积极倡导科普教育,撰写了《桥话》《中国石拱桥》《桥梁次应力》、《钱塘江桥》、《中国的古桥与新桥》等大量的科普文章。主要生平
1.从小好学上进
茅以升从小好学上进,善于独立思考。他10岁那年,过端午节,家乡举行龙舟比赛,看比赛的人都站在文德桥上,而他因为肚子疼所以没有去。桥上由于人太多把桥压塌了,砸死、淹死不少人。这一不幸事件沉重地压在茅以升心里。他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造出最结实的桥。从此,茅以升只要看到桥,不管它是石桥还是木桥,他总是从桥面到桥柱看个够。茅以升上学读书后,从书本上看到有关桥的文章、段落,就把它抄在本子上,遇到有关桥的图画就剪贴起来,时间长了,足足积攒了厚厚的几大本子。
2.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
1933年至1937年,茅以升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主持修建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他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等,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从此,茅以升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名字和新建的大桥一起留在祖国各地。经过5年的努力,茅以升终于将现代化的钱塘江大桥建成。9月26日,是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74周年纪念日。
钱塘江大桥开工于1934年。当时,浙赣铁路正在兴建,要与沪杭铁路衔接,需在钱塘江上架设一座大桥。钱塘江乃著名的险恶之江,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其水势不仅受上游山洪暴发之影响,还受下游海潮涨落的约束,若遇台风袭击,江面常逞汹涌翻腾之势。钱塘江底的流沙厚达41米,变迁莫测,素有“钱塘江无底”之说。因此,民间有“钱塘江上架桥—— 办不到”的谚语,工程技术界也认为在钱塘江上架桥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茅以升先生少年立志于桥梁事业,后又负笈美国,于康奈尔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工学院专攻桥梁专业并获博士学位。他看到祖国江河上的钢铁大桥均为外国人所建,颇为痛心,决心为中国人争气,架设中国人自己的大桥。于是迎难而上,慨然受命,自任桥工处处长,请在康奈尔大学同学罗英任总工程师,寝馈于斯,志在必得。
建桥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打桩。为了使桥基稳固,需要穿越41米厚的泥沙在9个桥墩位置打入1440根木桩,木桩立于石层之上。沙层又厚又硬,打轻了下不去,打重了断桩。茅以升从浇花壶水把土冲出小洞中受到启发,采用抽江水在厚硬泥沙上冲出深洞再打桩的“射水法”,使原来一昼夜只打1根桩,提高到可以打30根桩,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建桥遇到的第二个困难是水流湍急,难以施工。茅以升发明了“沉箱法”,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高压气挤走箱里的水,工人在箱里挖沙作业,使沉箱与木桩逐步结为一体。沉箱上再筑桥墩。放置沉箱很不容易,开始时,一只沉箱,一会儿被江水冲向下游,一会儿被潮水顶到上游,上下乱窜。后来把3吨重的铁锚改为10吨重,沉箱问题才得以解决。第三个困难是架设钢梁。茅以升采用了巧妙利用自然力的“浮运法”,潮涨时用船将钢梁运至两墩之间,潮落时钢梁便落在两墩之上,省工省时,进度大大加快。钱塘江大桥建成后,为抗日战争做出了杰出贡献。建桥纪念碑的碑文记录了这段悲壮的史实:“时值抗日战争爆发,在敌机轰炸下昼夜赶工,铁路公路相继通车。支援淞沪抗战、抢运撤退物资车辆无数,候渡百过江,数以数十万计。当施工后期,知战局不利,因在最难修复之桥墩上预留空孔,连同五孔钢梁埋放炸药,直至杭州不守,敌骑将临,始断然引爆,时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当时先生留下‘不复原桥不丈夫’之誓言,自携图纸资料,辗转后方。”为了阻断敌人,茅以升受命炸断了亲手建造的大桥,这是何等悲壮的义举。抗战胜利后,茅以升实践誓言,又主持修复了大桥。建桥、炸桥、复桥,茅以升先生始终其事,克尽厥责。钱塘江大桥建成于抗日烽火之中,再生于和平建设之世。他不仅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而且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使沪杭与浙赣两条铁路相连接,使钱塘江两岸由天堑变通途。通车65年以来,她为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和当地经济的繁荣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1955年至1957年,茅以升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又接受修建我国第一座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任务。1955年9月,大桥正式开工,到1957年9月25日建成,比原计划提前一年零三个月。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举行落成典礼。武汉长江大桥是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桁梁桥。大桥将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衔接起来,5 成为我国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并把武汉三镇联成一体,确保了我国南北地区铁路和公路网联成一体。
4.修建人民大会堂要有他的签名作保证
1958年在北京修建人民大会堂时,周恩来总理在审查工程设计时指出:“要有茅以升的签名来保证。”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茅以升非常信任,茅以升也对党的工作极端负责,他对人民大会堂的结构设计作了全面审查核算,最后签了名。
5.一生成果卓著
茅以升一生学桥、造桥、写桥。他在中外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主持编写了《中国古桥技术史》及《中国桥梁———古代至今代》(有日、英、法、德、西班牙五种文本)。著有《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一、二)、《茅以升文集》等。
第五篇:《桥梁远景图》教案
《桥梁远景图》教案
www.5y
kj.co
m
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
2.学习打比方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合理的、科学的想像力,认识科学幻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学生能够合理、科学地想像。
2.形成广泛而形象的认识,进行合理、科学的想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导语: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8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说明文《桥梁远景图》。
2.解题造境:请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什么叫远景图?
利用课文来学习一下茅以升先生在1979年时对桥梁的未来情况的设想。
二、朗读感知
.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把握大意。检查阅读效果:
读词述文:承载
颠簸
袖珍
小巧玲珑水涨船高
胜似闲庭信步
主要写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
2.要求学生重点研读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批注理解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指导学生划分的结构层次。
请概括你研读的那个自然段的大意。
文中哪段是过渡段,具体作用是什么?
把各自然段归纳,划分层次。
三、解读体昧
.顺势提出:将来的桥会有哪些变化?将来造桥会有哪些变化?
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3.补充介绍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现在我们学习的是说明文,那么这种比喻的修辞手法已经是一种说明方法了,这就要给它改个名称,应该叫它打比喻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说说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4.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具体说明。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仔细阅读了课文,了解了的大致内容,也了解了作者对未来桥梁的展望,分析了的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分析的语言和句式。
第二课时
一、诱思导学
.分析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很生动,文中中还有许多句子写得也很生动,请学生找出。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观察下列句子,说一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A.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B.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要人的劳动力。
2.分析中运用的特殊句式
3.要求学生仿造句。
指导学生仿造句式,进一步认识双重否定句与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二、科学幻想
.提出问题:作者的想像不乱想?请说出理由。
2.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同时参照课文前的彩图,理解科学的幻想与现实的密切关系。
3.要求学生把自己知道的在1979年时作者的设想已变为现实的资料介绍给同学们。
三、辐射阅读
.要求学生阅读辐射文《大脑移植的幻想与现实》
2.提出问题:本文在语言上与课文有什么相似之处?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例句。
3.提出问题:结合两文说一下你对科学的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
4.同学们的年龄正是幻想的好时候,再上加这两篇的学习,你难道不想让自己的幻想将来成为现实吗?行动起来,查阅有关资料以“……远景图”为题写一篇短文,展望一项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
四、本课小结
希望同学们学完这两篇以后,能够喜欢这种科学幻想的,能积极探索科学奥秘,在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大胆而合理的想像,不断创新,不断研究,等待你的想像成为现实,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www.5y
kj.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