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竹石图》教案设计
古诗《竹石图》教案设计
1、认识“破、磨、击、尔、南”5个生字,掌握“磨”的两种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扑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1、(课件出示《竹石图》,配以古琴乐)
导人:听过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吧,说的就是清代著名大画家郑燮的故事。他可喜欢竹子了,大家看到的这幅{竹石图}就是他62岁时的作品。
2、感知图画。说说画中的竹子给你的感觉。
3、感知古诗。
郑燮还会作诗呢,这画中的诗就是他自己写的,老师读给你们听听吧。
教师范读古诗。{配以课件《竹石图》及古琴乐)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块儿来学习这首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自由读诗,自学不认识的字。(教师进行巡视,提醒学生把宇音读准)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教师引导学生互评。
4、救师检查生字、生词的读音。
咬定
破岩
千磨万击
坚劲
5、小组齐读古诗,读流利。
1、欣赏图画,练习读古诗,整体感悟诗中怎样写画中竹的。
2、逐句练读。
①赏画。竹子长在什么地方?
学生自由读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②教师描述诗句的意境:竹子紧紧扎根在岩缝中,好像把青山咬住了一样.一点也不放松。
③学生自由读前两句诗,指导学生评读。标准:音准、有感情、韵律美。
④赏画想象:风吹来了,雨打来了,竹子害怕吗?
学生自由读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⑤引导学生想象: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
教师总结:风吹、雨淋、霜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
⑥指名读全诗,学生评读。
3、再次整体感悟古诗。
①指名学生诵读全诗。
②对照图画,再读古诗,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③引导:你喜欢诗中的竹子吗?为什么?
④有感情地齐读古诗。
4、练习背诵古诗。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交流好的背诗方法。
自然界中有好多植物都具有优秀的品质,诗人们时常写诗来赞美它们。课后读读(梅花)。下次课大家来交流学习体会。
第二篇:古诗感想竹石
《竹石》读后感
四年三班: 陈科元
指导教师:石伟华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郑燮的《竹石》形象地描绘了竹子咬住青山不肯放松,深深扎根在岩石缝隙之中。竹子经历了千万次磨炼、打击,才变得更加坚韧,不惧怕外界环境的艰险,任凭东西南北的狂风吹打,依然努力生长,毫不动摇。
我们都知道竹子是四季常青的植物,无论在哪个季节,你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而且能在险恶的环境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当春天还没来到,竹子就偷偷的在地下萌发了。第一场春风拂过,竹子就似利剑般,穿过顽石,不畏艰险的迅速地生长起来。无论是狂风的袭击,还是暴雨的降临,它从不在乎,也从不躲藏,依旧傲然挺立,毫不畏缩。我们华夏民族的先辈祖孙也有着像竹子这样顽强、执着的品格。
回想起抗日的时候,先辈们就是用那落后的小米加步枪,赶走了在我国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打败了蒋介石的飞机大炮,解放了全中国。中华民族不忘国耻,先辈们又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刻苦钻研,研制出了两弹一星,我国快速的成为了世界军事强国之中的一员。
我们的祖国像无数如竹子一样,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下,成为了一个繁荣、富强、独立自主的世界大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我爱竹子!更爱竹子的品格!我爱它那“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爱它那不畏艰险的品格。我要坚强、自信、努力学习,成为一个有高尚品格的人。长大后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篇:苏轼《枯木竹石图》
苏轼《枯木竹石图》的鉴赏
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系别: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_
2009-12-01
苏轼《枯木竹石图》的鉴赏
苏轼强调绘画抒写主观情感的功能,主张诗画相融相通,要求作品有诗的境界,物象有活的精神,是宋代文人墨戏的创导者与实践者。他的传世作品《枯木竹石图》,绘干扭枝曲的枯树,若挣扎伸展,坚硬顽强;虽笔墨不多,却有孤傲险怪之气,与其傲岸豪放的性格相一致,抒写了胸中的磊落不平。
在中国绘画史上,没有任何一种画论超过苏轼画论的影响,它有力地推动了文人画潮流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苏轼是文人画理论的实际奠基人。《枯木竹石图》,纸本,作枯木一株,干偃枝曲,盘扭而长,不著树叶,但拙顽枯傲的树干,凌空舒展的枝梢,则生动地呈现出枯树那种老劲雄放的“傲风霆”姿势。树根处作一特大怪石,占据了画面的主要重心,旁生竹子几株,稀疏的枝叶,也显出了委曲争生的活力,颇多野趣。全图笔墨无多,生趣自溢,有较强的表现力。
为了更好地了解此画,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此画的背景,此画作于1084年,仍是石王安石变法期间(至1085年),苏轼因政解不同而贬,又于1079年因受谤而入狱逾百日,后又贬于黄州,政治上极不得意,然其并未因此而消极避世,仍“芒角出”,这归之于“苏子瞻胸有洪鑪,金银铅锡,皆归熔铸”。故虽为怪石,却“森森以鳞鳞”;虽为丛竹,却满生气;虽为枯木,却显春意,可谓“落笔浑 之间,偶得其机神”。后人王清权亦画枯木竹石,却“临仿逼真,但笔墨粗恶,少生气耳”,这是因为其一味摹仿“形”,却忽略了“理”。而“中国传统绘画,那么重视布局、章法和笔墨之趣,但一切高水平的画论都无一例外地将立意放在全部创作过程的首位”。
而在“常理”之后,它呈现的境界是庄子思想浸淫过的“淡泊”。苏轼对庄子的思想感受甚深,这不同于中国文人自古以来的受庄子道学潜移默化的影响,仅限于潜意识局面,而是自觉的将庄子思想自如运用,其《枯木竹石图》中,皆用清淡,空灵松散之笔似勾似擦,草草而成,给人以“急起丛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的感觉,似轻描淡写,却用心良苦,从画本身到画法都不离淡泊两字,破有行云流水之意。“庄学的精神,必归于淡泊,所以苏氏虽天下超逸,能尽诙怪诡谲之变,然一如他的《前后赤壁赋》一样,一变原浓丽的赋体,为萧疏雅淡之义。因此,他论画的极谊也必会归结到这一点上面来,这也可以说是中国自然画的基本性格而来的归结”。这归结而来的淡泊体现在“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尽管在一系列的政治**中,苏轼并未以消极避世来面对现实。然而图中虽仍显露出他的锋芒,但多少带了点淡漠的自卫的凝视。正如其元丰八年道“老于忧患,百念灰冷”,故其以空静观念为镜子,“来体味人世间的群动”,来捕捉画中的至味,得“物我两绝”的境界,从题材到那寥寥几笔,将他的淡泊和锋芒结合得天衣无缝,表现了他消极自适的思想和洒脱傲放的风格,而除他以外,鲜有人试图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结合且如此完美。
就这样,简单的一幅《枯木竹石图》却将苏轼的画论展现的淋漓尽致,苏轼的画论使中国发生划时代的巨大变化,后人无不膜拜,而对集中体现其画论的《枯木竹石图》更是推崇倍至,以致于一向对苏轼破有不满的朱熹亦谓此图“其傲风
霆阅古今之气犹是,以想见其人也”。
苏轼的画论虽散见于他的诗文中,却仍有一定的体系。他首分“士人画”和“画工画”。认为“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千里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秼,无一点俊发,看数尺便卷”。由于“意气”和“皮毛”之分,因而前者不在于形似,“论画以形似,见于童邻,„„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他认为士人画需讲求“常理”,即“意气”,“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于“常理”之外,并提“象外”。“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樊笼”。他极度推崇王维的画,正在于“象外”。如文同的“时时出木石,荒诞轶象外”一般,正是不囿于形似(得之于象外)才得到了“常理”,而苏轼并未止于此,在这基础上提出了他以为的艺术的最高境界“萧散简远”,“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反对剑拔弩张,力求“平淡”。这一切构成了苏轼画论完整体系的核心,从形——理——境界的框架,而其仅存的传世作品《枯木竹石图》正为其画论的集中体现。
元丰年(1084),苏轼被邀至友家,乘酒兴做此图,题材为苏轼惯用的枯木、丛竹、怪石。图为一怪石于左,看似圆润却不失棱角,阴阳面的处理十分巧妙,同时地面的阴影也十分恰当,增添柔美感和真实感,使怪石不觉孤立,而是和地面相溶。而怪石本身的画法“似卷云皴,实则无皴法。信手写出,不求形似,不具皴法”。说其怪石,其实不当,苏轼名之为“丑”。“米元章论石,曰瘦、曰绉、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东坡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无怪乎,有人赞其“观千万物无所不适,而尤得意于怪石之嶙峋”。在怪石的左上方露出些许碎小丛竹。竹为苏轼所喜,“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然而以竹为图者甚多,同时画竹,其和郑板桥则有天壤之别。郑板桥好墨竹,往往挺劲孤直,具有孤傲、刚正之气,笔法劲瘦挺拔,布局则疏密相间。而苏轼认为“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其一反常规,解开成法的束缚,在图中以丛竹替之。然而虽为丛竹,其画法亦然“剔枝用行草法得参差生动”,整个布局破具匠心,若改为成竹,则和右边的枯木造成冲突,而其偏于一隅,却又引人注目。清代文艺批评家刘熙载道“东坡长于趣”,这丛竹确实为图增色不少,得自然之趣,不泥古法,惟在活而已。而图右紧贴怪石为一株虬曲的枯木,其备为后人所称道,“败毫淡墨信挥来,苍莽菌蠢移龙蛇”。可谓枯木不枯,虽为枯木,倒给人以生机,“长公信笔作仙戏,老木搓丫动春意。信知造化在公手,一转毫端活枯朽”。在布局上,其右倾弯曲而上,顶部似鹿角,弥补了右边的空白,使不显突兀,枝桠有一种极力向右伸展的趋势,使人的想象力突破图的局限,向画外延伸,有“言尽而意不止”之境,同时和左边簇出的丛竹形成对比,保持了视觉平衡感,显得和谐。此外,枯树底部的杂草使图不显呆板,而从整个图来看,尽管此画并无外景烘托,但 “风枝雨叶瘠土竹,龙盘虎踞苍藓石”之景依然跃然纸上。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在创作过程中,已对材料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和转换。这幅图已消除了某些不恰当和不和谐的成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完满的整体,看似十分忠实于生活,但又如此与之不同。构图更为清晰,对比与浓缩的特征也比较明显,我想他为何选用这些题材并不重要,因为古来,石、竹、木为文人惯用,重要的是他如何用其一枝健笔,给枯木、竹、石以新的诠释,和其诗文
一般“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从这点而言,苏轼的与一般同题材的图不同,它完成了两种超逸:超逸对象的自然状态,超逸了世人对于特定对象的通用思路,而他之所以能达到这种超逸,不仅是画法的“绝古今画格,自我作古”,更重要的是渗透着“常理”。黄庭坚曾道“东坡老人翰林公,醉时吐出胸中墨”,以及米芾的“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蟠郁也”。旁人之评虽中肯,但仍不免稍有隔靴搔痒之弊。东坡自题诗为“枯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搓枒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写向看家雪色壁”。
第四篇:古诗《竹石》教学设计
古诗《竹石》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看图导入。
1、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三位朋友(出示岁寒三友图片)同学们,你看到了哪三位朋友呢?(梅花、松树、竹子)你们观察的真仔细,他们被统称为岁寒三友。你知道为什么称他们“岁寒三友”呢?(因为他们不畏严寒,在冬天依然傲然挺立)是的,这就是历来被无数文人墨客所喜爱和赞美的“岁寒三友”。今天我们要重点了解的就是它了。(竹子图)睁大你的眼睛,你看到了什么?(自由说,竹子,长在石头缝中的竹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长在石头缝中的竹子的古诗《竹石》(在图片中出示课题《竹石》,板书《竹石》)
2、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郑燮。(出示作者简介)
二、初读诗文,自主感知。
师: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呢?请同学们快快翻开课本,请你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可以拿笔划划节奏。
1、指名朗读,给学生正音。(出示整首诗的幻灯片)师:读的很好,让我们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生读)
2、师:你们想听听名家是怎么读这首诗的吗?生听后在读一遍。(出示名家范读)
三、品味语言,理解诗情。
师:作者在诗中写了些什么呢?我们看到这些难懂的古文也许会有疑惑。那理解古诗有哪些方法呢?(生:看注释,抓重点字词)
师:这就是我们学习经验的积累,那请同学们浏览古诗,看看哪些词语阻碍了你理解古诗。(生反馈:咬定、坚劲、立根、任尔等)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小组交流学习对这首诗的理解。(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学生反馈
学生自由反馈词语的意思 师:同学们,你们读懂了哪个词语?(生回答)
2、学习前两句诗
师:来我们来借助关键词的意思,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从咬定我看到了竹子扎根在岩石中,对,这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出示这句诗)
师:怎样的咬住?(死死的咬住)竹子,你为什么要死死的咬住呢?(生答:因为我想要扎根,只有咬住,才能。。)
师:对,他就是想立根在这破岩中,石缝有多深,他的根就扎到多深,在这缺乏土壤,缺乏水分的环境中,他竟然能够生长着,同学们这是一棵怎样的竹子?
生:生命力顽强,坚强。。(教师板书:坚强不屈)师:带着对竹子的敬佩之情来读一读这一句诗。
3、学习后两句诗
师:这棵顽强不屈的竹子在这险恶的破岩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生:千磨万击
师:联系生活实际张开想象竹子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生自由说)
师:是啊,当强劲的风吹来的时候,它依然傲然挺立;当沉重的雨落下来的时候,它铁骨铮铮顶天立地。当冰冷的雪覆盖在它身上的时候,它依旧咬着牙挺了过来。当炙热的太阳暴晒在它身上的时候,它依旧默不作声没喊一句。不管什么样的困难,它依旧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出示后两句诗句)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竹子?(生自由说,教师板书坚韧不拔)
师:作者写的仅仅是竹子吗?(生说:不,写的也是像竹子一样坚忍不拔、不畏艰险、刚正不阿的人)
师:这种借写物来写人的手法叫做: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师:人们常说言为心生,那这首诗作者想要表达自己怎样的心声,怎样的志向呢?那我们借助资料来了解郑板桥这个人。(出示作者生平事迹)
师:从这些资料中你看出郑燮有什么志向呢?(生回答)师:对,诗人以竹明志,以竹自勉。接下来我们一起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怀。
四、拓展延伸
师:泱泱华夏,中华上下五千年,不乏具有竹子精神的能人志士值得我们学习,你能来说一说吗?
五、作业
1、积累写竹的诗句。
2、写一写你想对竹石说的话。
第五篇:古诗三首(墨梅 竹石 石灰吟)
教学内容:生字 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 千锤万凿 焚烧 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e. 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d.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五、作业:
1、背诵《墨梅》。
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后两首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附: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后两首古诗。
教学目标: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指名背诵《墨梅》。
2、汇报自学预习的情况。
(1)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
(2)询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竹石》
1、了解诗人,理解诗题。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省)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是“扬州八怪”之一。
(2)理解诗题。(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的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首诗是题写在他画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抓字眼,明诗意。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
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坚劲:坚韧不拔。
任尔:随你。人,任平。尔,你。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松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3、想意境,悟诗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哪种植物?你喜欢竹子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三、学习《石灰吟》。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3)想意境,悟诗情。
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d.朗读全诗。
四、总结复习。
1、分组朗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