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朝发白帝城》的全诗赏析
原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赏析:
四句全在一个“流”字,以体现诗人遇赦之后,从此海阔天空的爽快心情。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断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还”,归来的意思。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清代桂馥称赞:“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看这首诗的气势的豪爽,笔姿的骏利,还不能完备地理解全诗。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欢悦。快船快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来作韵脚,使全诗显得格外悠扬、轻快,回味悠长。[5]前人对这首诗好评如潮,如杨慎《升庵诗话》:“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清代乾隆御定《唐宋诗醇》卷七:“顺风扬帆,瞬息千里,但道得眼前景色,便疑笔墨间亦有神助。三四设色托起,殊觉自在中流。”丁龙友评价:“此是神来之调。”吴昌琪《删订唐诗解》卷一三:“插猿声一句,布景着色之。”应时《李诗纬》卷四:“等闲道出,却使人揣摩不及。”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被人们视若珍品。
这首诗的名句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有学者认为,“两岸猿声啼不住”是隐喻李亨兄弟相残
第二篇:语文朝发白帝城教案
早发白帝城
教材分析:《早发白帝城》这首诗写于公元759年,这年春天,李白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让他格外惊喜,即从白帝城,过三峡,到达江陵。全诗的中心是写行船的迅速,又赞美了三峡壮丽风光,彩云缭绕的白帝城,湍急的江水,急速的顺水船,声声猿啼,重叠的山峦,都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激动的感情。
学生分析: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学生们以前或多或少都对他有点印象和学习过他的文章,本课老师我将以学生为中心,鼓励他们认真学习和参与到我的教学中来,我将融入机械性和意义性操练在我的教学中,让他们领略到我国诗歌的独特风采。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字有:帝、辞、啼、诗、岸、猿、陵。2)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诗句的意思。
一、能力目标:
1)要求学生会朗读、背诵课文。最终到达默写的目的。2)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并描绘给同学和老师们听。
二、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远大抱负,将来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体会当时作者的情感。
重点以及难点
1)掌握相关字:帝、辞、啼、诗、岸、猿、陵。2)相关多音字的掌握:朝、间、还、重。3)文章诗句意思的理解。
4)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
教具:
黑板、彩色粉笔、白色粉笔、多媒体、文字卡片、直尺等。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讲授法、实践法、电教法。
教学过程:
第一步:与学生打招呼,并夸学生们今天的精神状态好。
【设计说明】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打招呼,有利于拉近师生关系距离;夸学生们的精神状态好,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第二步:让学生们先阅读《早发白帝城》三遍,并把不认识的字标注出来。读完后,让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看看有哪些字不会读,并借助同学纠正其发音。然后老师在示范地读两遍,并且划分朗读的节奏以及停顿。最后同学们再读一遍。
【设计说明】让学生们先读,并标出不认识的字有利于培养学生细心的好习惯,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借助同学纠正某些词语的发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最后老师示范读,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字词的发音。
第三步:从神奇树上找出多音字,并把它们放在纸船里,神奇树上的其它字:帝、辞、啼、诗、岸、猿、陵。,请学生朗读,并组词,并一一摘下,然后请同学来说多音字朝、间、还、重,然后老师在多媒体上给出答案,并做出相应的强调。
【教学说明】这一步在于强化与巩固这些生字词,在这一步中,老师的纠正和指导是十分重要的。
第四步:向学生简单介绍李白,并介绍诗人李白写这首诗的一些情况,对这首诗的背景做简单的说明,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会适当地介绍三峡的景物。
【设计说明】通过一些图片和老师的讲解,让学生们对三峡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使学生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第五步:让学生们读一遍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每句诗的大体意思,然后抽同学们起来回答他们是如何理解这篇课文的每句诗的意思。对于不恰当之处老师要予以纠正。老师还要在多媒体上予以呈现。【设计说明】这一步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和大体掌握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写的三峡美好风光。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第六步:在鸟语中,让学生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
【设计说明】这一步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体会大自然的美,感受生活的美好。
第七步:课后作业
1)朗读并背诵这篇课文。
2)去课外书上查阅有关李白的作品,并摘录下你喜欢的诗歌。
第三篇:《易阳早发》 的全诗赏析
易阳早发
王勃
饬装侵晓月,奔策候残星。
危阁寻丹障,回梁属翠屏。
云间迷树影,雾里失峰形。
复此凉飙至,空山飞夜萤。
易阳:古县名。治所在今河北永年县西
名句
云间迷树影 雾里失峰形
这两句是说,凌晨,大雾迷漫,以致树影迷蒙,山峰失形,大地处在一片朦胧模糊之中。紧扣诗题中“早发”二字,将凌晨的雾景写得十分逼真。
赏析:
是一首写旅途所见的五言律诗。
“翠屏”可能指覆盖着绿树的山崖。这首诗运用的是宫廷诗人的小景描写技巧,却出色地描绘了较大的画面。夜空中的凉飙和流萤,与白日艰苦的旅程的联系是复杂的,从各个方面消除了诗人受到限制、浓雾弥漫、压力沉重的感觉。这就十分微妙地表达了诗人旅途上的愁闷,效果远远超过直接陈述。在无人的面罩下,尾联竭力指向深刻的人情。
可是,在大部分诗篇中,王勃与宫廷诗人一样,无法将众多要素结合成有力的整体。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的一些主题最一致的诗却是宫廷应景诗,如《春日宴乐游园》,诗中以景象中弥漫一切的潮湿象征同伴的善意和慷慨。王勃的许多旅行诗显得无力,正是由于拘泥于诗歌结尾的旧形式。下引诗篇就是这一问题的范例:王勃安排了一连串出色的描写对句,将水行的危险与陆行的危险相对,但是,这些对句并没有引出任何意义,结果诗人在结尾无话可说,只好说这些景象使他烦恼。
第四篇:山中全诗赏析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鉴赏】
这首小诗以诗人山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
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次句写山中红叶。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
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王维这首《山中》的“湿衣”却是幻觉和错觉,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同样写山中景物,同样写到了沾衣,却同工异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的。
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和作者某些专写静谧境界而不免带有清冷虚无色彩的小诗比较,这一首所流露的感情与美学趣味都似乎要更健康一些。
第五篇:《饮酒》全诗赏析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品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