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管理探讨论文
摘要:
语文学科由于其自身特点等原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常较难保证,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高中生所要学的课程较多,课业繁重,如果无法掌握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成绩往往不理想。语文教师只有交给学生学习语文的科学方法,积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管理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色彩极其浓厚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很大的不同。学生想要真正地学好、学透语文,必须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人文素养,因此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高中阶段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有较高要求,学生常常会因为没有耐心等原因不重视甚至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该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有效性。笔者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通过不断探究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提高语文课教学的趣味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常使语文课显得枯燥乏味,毫无乐趣可言,学生自然学习效率低下。作为一名教师,不应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传授给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只有从心底对一门学科有了学习兴趣,才能在短时间内有效提升学习成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从而避免出现老师一人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的情况。当然,想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这样在教学时才能与学生更好的交流。教师还应与时俱进,学习掌握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新型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和趣味性,使学生更易接受和理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由分组,针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可以使他们对一个问题有多方面和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可以充分调动课堂气氛,而浓厚的学习气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比自己埋头苦学更为重要。学好语文的关键是要理解课文,而不是死记硬背。因此,学生听课时如果能充分理解课文的内容,那么进行记忆时就不会有太大的困难。教师在讲课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所讲解内容充分理解,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回答老师所提的问题,与老师互动、与同学互动。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学会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都是教师单方面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很难做到主动去探索学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他们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第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大胆向老师或同学进行求证。研究证明,提出问题是一个学生进步的开始,能够发现问题证明经过了一定的思考,而不是机械性的记忆或被动的接受老师所讲的内容。学习的过程绝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因此存在疑问很正常,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对待问题的态度,面对问题时应积极解决而不是躲避害怕。学生只有多问“为什么”,才有进行探究的兴趣和动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进步的过程,只有不断发现问题,才能不断有所进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该适时地进行点拨和补充,这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也能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无形中也提高了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想让学生养成探究式学习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帮助他们形成创新思维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一个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在学习时,才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对一个问题进行理解和思考,才能举一反三,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在教学评价中,适当增加对学生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创新性的考察和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其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积极性。
3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多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从而调动他们自主学习和回答课堂问题的积极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课前,学生应先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这样可以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有助于更好更快地理解课堂上老师所讲的重难点;课中,学生应手、眼、耳、口、脑并用,认真听老师讲课,积极思考并踊跃回答老师所提问题,并对重点难点进行记录,做好笔记;课后,学生应积极查阅相关资料,深刻理解老师所讲内容,并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相关作业。学生如果能做到这些,课堂的有效性也就得到了充分的保证。总之,笔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上主要运用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使学生对语文课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保证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韩晶.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路径探究[D].苏州大学,2010.
第二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策略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策略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效率低下,是目前课堂教学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问题。有效改进和实施课堂教学策略,切实提高课前准备、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反思等环节的有效性,科学创设和谐情境,优化教学节奏,以生为本,激活思维,回归理性和语文教学之本,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实施策略
当前,高中语文新课改在广大教师的倾情关注下,课堂教学正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新课改所取得的成绩是毋庸臵疑的,但是,也不可否认,有些教师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唯美主义‛,将课堂之水任意搅动,完全忽视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讲解和对重点难点的剖析,‚自主‛变‚自由‛,以为这就是新理念带给我们的新课堂。然而,教师这样的‚教‛能带给学生高效的‚学‛吗?实践证明,这种所谓‚自主‛下的课堂所学知识没能实现有效迁移,效率低下、时间利用率不高的状况普遍存在,这样的变化是背离或误解了新课改的初衷。新课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从根本上走出效率低下的阴影,就必须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以教师有效的‚教‛带动学生高效的‚学‛。通过教师课堂上积极有效的引领和推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使课堂单位时间内最优化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协调发展。
一、夯实内功,精选信息,着力提高课前准备的有效性
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对语文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期望。一是教师个人要练就一身过硬的教学基本功。高中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博古通今,要成为杂家,要努力具备‚百家讲坛‛易中天、王立群等名家睿智思想、渊博学识和缜密思维,知识面要宽广,文学造诣要厚实,能用新课标新理念高屋建瓴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正所谓‚台上一分钟,1 台下十年功‛。实事求是地说,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的内功不够扎实、自身素质不高,语言文字功底欠佳、文学底蕴不厚实,导致课前准备工作苍白肤浅,难以适应当前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提出的新要求。二是学校要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在目前高中语文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的现实背景下,有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可以改变无力教研、权威‘独霸’和缺少互补的现状。‛[1]一方面,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实现资源共享,同伴互助,促进团队学习化发展;另一方面,为有效交流信息提供平台,碰撞交流,集中智慧,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三是要求教师要提高精选信息的能力。虽然多数教师课前都能认真备课、钻研课标和教材,但是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导致许多教师对教材内容把握的高度不够,有效筛选信息的能力十分有限,课前准备仅仅只是停留在对教参和现成教案的照抄照搬,不能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在深挖教材或超越教材、有效捕捉选择信息上还不能驾驭自如,更不具备在课堂上随机应变的良好语文教育机智。我们要懂得,教师备课不单纯是写教案,而且必须精心选择适合学生接受的有效信息,不仅要花工夫钻研已有的教材教参,更要结合学生实际,精选能够在课堂中生成的而不是偶然和随意的其他资料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高效率和绩优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创设情境,尊重主体,着力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创设情境,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也是高中语文实施成功教法的集中体现。不同课堂情境,有着不同韵味,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心理,带来的是不同的课堂效果。如注入式的满堂灌,课堂节奏缓慢呆板、无起伏波澜,课堂气氛如死水一潭,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填鸭式的满堂灌,课堂节奏呈无规律的急促跳跃,教师情急急,学生心慌慌。这样的课堂教学节奏与新课改的课堂节奏是背道而驰的。如我们教授杜甫 2 的《登高》一诗时,围绕教学目标,为了帮助学生走进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教师可先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深情的语气给学生展现了文本凄楚悲凉的意境,然后通过配乐朗诵营造氛围,进而让学生明白诵读好文学作品,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整堂课目标明确,张弛有道,教学效果非常好。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学生在和谐愉悦课堂氛围中,才能进入最理想的学习状态。教师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语文教师更加要注重运用亲切的笑容、适度的幽默、鼓励性语言、师生平等互动等方法营造良好氛围,创设学生学习的良好情境。教师千万不可把平时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板着脸孔上课‛是教师上课中的大忌,这样的课没学生爱听,课堂效率自然不会高。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师生平等基础上与学生进行有效对话。高中语文教师要成为学生引路人。要十分注重让学生有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有‚不唯书‛、‚不唯师‛,勇于提问和敢于质疑的勇气和信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营造‚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关注、赏识‛的新型师生关系,新课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在和谐愉悦课堂氛围实现高效率。
三、优化节奏,激活思维,着力提高课堂结构的有效性
‚优化的语文课堂节奏包括教学进程的快慢度、张弛度、层次性、阶梯性的有机结合,能使学生的思维呈现鲜明节奏,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2]课堂上,教师导入、铺成、高潮、总结四个流程的教学紧张度是逐步加大的,依照前后顺序呈阶梯形,反映出教学认知和教学情感的不断深化。对于一般性知识的讲解通常用铺垫性语言和过渡性语言描述,在松弛状态中快速完成,当一节课展开到重点、难点,这时要求学生紧张,教师要放慢进度或多次重复。目前,课堂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许多教师课堂节奏把持不好。节奏太快造成学生长时间高度紧张而‚欠账‛,节奏 3 太慢导致学生不能产生适度紧张心理而缺失学习激情。如在讲授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课时,就有过这样的经历:以题解为导入,接着以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向学生说明文章表达的心绪及产生心绪原因,这种以教师为主的课堂节奏平板,学生听来兴趣不大。但若用另一种教学节奏:从拍案而起怒对国民党手枪的闻一多引出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的事迹来导入,接下让学生口述文章内容,再让学生对几个口述者的口述情况进行讨论,从讨论中确定评价标准。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叙述美景的文章很多,这篇文章有何不同呢?引导学生从选材的角度给予回答。紧接着又问:为什么这篇文章能如此打动人?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心情颇不宁静‛的理解。这种优化的教学节奏表现在:课堂结构打破了老程式,学生学习心理一步一个扣子,步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的课堂节奏体现了铺陈阶段的小波折,节奏轻快起伏,形成高潮,教学效果非常好。
四、以生为本,回归理性,着力提高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生为本,向鲜活的学生个体传输传统文化精髓。然而教学实践中仍有一些教师学生意识严重缺失,把语文教学的根本丢弃,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语文教师从备课、上课等每个环节都要积极反思,我们的教学是否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时下有许多教师在备课时想的仍然是自己该怎样来教这篇课文,而不是站在学生角度面对这篇课文时会是怎样的一种认知状态和情感态度,更不是引导学生如何去学,在上课时将预设好的教案滴水不漏地讲一遍,毫无教学创新和机智可言。这种让学生参与仅是一种形式而已的课堂是典型的不尊重学生主体,脱离语文教学根本的教法,甚至有些教师在面对学生精彩回答与自己备课和教参预设不一致时,出现不臵可否的情况。类似这种生本意识严重丧失的语文课堂就是低效和无效的课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要使教育真正实现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两方面必须作为平等者和 4 学习者来参与。‛[3]高中语文新课改只有不断地理性反思和批判教学实践中的各个环节,摒弃和革除课堂教学弊端,积极思考和合理构建以生为本,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课堂,语文教学才能回归理性,才能回归语文教学之根本。
总之,新课标高中语文要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就必须理性地认识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改进和实施课堂教学策略,切实提高课前准备、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反思等环节的有效性,科学创设和谐情境,优化教学节奏,以生为本,激活思维,回归语文教学根本。当然,目前实施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有诸多途径,需要我们认真地去思考,大胆地去实践,我们语文教师要把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活泼、灵动、高效的语文教学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陈玉秋.效度: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的‚命脉‛[J].教育学术月刊,2008,(5).[2]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3]孙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5
第三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2011.8.29)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杨帆
作为我们的母语的汉语,无疑是最博大精深的语言之一,然而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思想。由于学科特点的原因,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加之其它原因,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理的地位堪忧,语文课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如何改变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学这门学科,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从多年高中语文教学实践出发,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高中语文教学走出尴尬的一条途径。
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和发展。那么到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课前精心准备
1.了解学情,强化课前预习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这种“生本”理念必须在教学的设计之初就应该得以体现。在教学之前,我们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深入研究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真正体现以学定教。当然学生课前也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如果学生对于课堂上要学的知识在课前没有进行必要的准备,他们在课堂上就很难与老师交流,很容易使课堂演变成一言堂,影响课堂的效率。所以从学生入校学习开始就要求他们必须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提前预习。
2.整合资源,研发、创生语文课程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语文教材作选择性的取舍、补充,特别要删掉学生和教师读来生厌的文章,要增加进教师与学生都十分喜欢的好文章,让语文课程充满语文味。把师生都喜欢的语文利用到极致,这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益的一个好思路。
教师要善于从宏观上驾驭课程,构建自己的阅读教学序列,写作教学系列。要高度重视对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和资料的收集、储备、整理和提炼。
我在执教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教版)第二单元的古典诗词时,就对其中的篇目进行了集中和重组,如咏史怀古诗有《蜀相》《石头城》《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过华清宫》《桂枝香•金陵怀古》等。写相思爱情的有《锦瑟》《雨霖铃》《鹊桥仙》《一剪梅》等。通过这些并联组合,让学生品读、归纳各类诗歌的思想感情构成与常用表现手法。这样一来,不就是举一隅而以三反吗?知识的系统化是内化成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理解了内容,掌握了方法,形成了能力,这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效率。
3.明确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制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语文教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一节课,教学之前,教师都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教参中的有关提示,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
4.明确课堂教学重难点,避免随意盲目
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优秀而且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浓浓的人文气息,可以讲解的内容很多。但是我们教师在进行每一篇文章的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明确本篇文章、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做到有的放矢,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那种兴之所至的即兴发挥极
1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创设优美的课堂意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造诗意的情趣氛围——这是吸引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先决条件,是让学生产生学习期待的必需,这种情境驱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一节语文课学生只有在和谐诗化的氛围中才能产生身心的愉悦和学习的冲动,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所以语文教师要特别要注意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情境体验的互动平台,让学生在诗意的氛围中轻松快乐有兴味地学习。那么如何创设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氛围呢?
1.运用优美的导语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
语文课堂的导入是一种精彩的开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导语激趣煽情,形成课堂的势能。精彩的课堂导语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不可企及的范本,又能起到唤醒学生潜能的作用。
2.借助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
现代多媒体手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听感觉,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辅助,合理地利用它可以为语文课堂创设诗情画意的美学氛围,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全新的手段,为语文教学创设情境。
3.通过巧妙设问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
爱因斯坦说过,“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善于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用精、少、实、活的提问将学生吸引进课文,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从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活动。
4.联系生活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
生活是五光十色的,生活中有诗质,教师要动脑子,让生活走入课堂,让课堂进入生活;让语文贴近学生的感性实际,在课堂上让学生动乎情,悦乎心,用生命去诠释语文。
5.依托课堂活动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
课堂活动是一种动态的语文训练、语文实践。精彩的课堂活动课堂里的珍珠,让语文课堂闪光。所以教师要善于设计课中的细节活动,通过课堂活动来进行以读写为核心的语文训练,逐步地提高语文能力。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新课程理念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那么么怎样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呢?
1.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课堂的心理地位。
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能力,就必须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课堂的心理地位,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自觉的形成学习的能力,同所有的同学一道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个体同整体形成一种和谐的统一体,从思想上重视课堂活动,对课堂产生情感依赖。
2.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一是发扬教学民主,优化语文教学组织。
语文课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互动流”。二是语文教师要提高业务素质,优化语文教学艺术。三是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
3.尊重每一位学生,给所有同学展示自我的机会。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提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程度
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除了组织正常的课堂教学,更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就学生个体及小组的学习品质、态度、方法
和习惯的培养,而不是像传统教学,一切由教师包办;教师的作用也不是对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内容的重复。所以,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要实现学习方式的价值,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入手,最终达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职的目的。在个体学习中疏通文意,落实字词,解决基本问题,记录疑难问题和学习感受,小组合作学习是对基本知识的检查,经验心得的交流和对个体学习存在问题的解决,并提出新的问题,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共同解决,使个体、小组、教师的经验认识、智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交流、提升。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做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进行学习方式的有效性研究,方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以问题为纽带,巧妙设计教学内容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启迪学生的思维,首先必须善于提出目标明确、新颖有趣、难易适度、发人深省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然后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线索,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并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1.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趣”。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
2、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悬”。
好奇心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认真分析教材,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倍加旺盛。
3.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巧”。
现代教学的事实表明:语文教师通过提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而且好的提问还可以触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因为问题问的巧妙,学生会受教师问题的激发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在对新问题的发掘和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不断加强。这样,问题教学就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语文教师的教学也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精”。
教学问题设计的“精”,是指语文教师在设疑时围绕中心、总体设计,在“关键”(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疑,决不随心所欲、在不重要的地方胡乱设疑。创设的问题要小而具体,讲求过程、不重结论,具有可思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六、提高教师感召力
1.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有情感的投入。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热情,更指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因此,课堂里有感情的浪花,师生就会精神振奋,独特的感悟、别有情味的语言就会如泉水叮咚,汩汩流淌。
首先,要先感动自己。即教师要情动于中,要深入文质兼美的一篇篇课文中去,深受感动。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
再者,字字句句总关情。上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验感悟作品中个性各异的丰富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绝不是靠外加什么东西,穿靴戴帽,也不是为情而情,矫揉造作,装腔作势,令人作呕,更不是虚情、假情、浮情。教学,就是求其真,教师真爱学生,真倾心与语文,真受到课文中优美的景物、崇高的思想、精辟的间接、珠玑的语言的感染,必然精神抖擞,真情实意伴随着语言流淌,扣击学生的心扉,在学生心灵深处弹奏,引起悦耳的共鸣。
2.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化
良好的语言呈现是有效教学的关键。一堂语文课的成败,很关键的一点是教师的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是否简洁、清晰、声音高低是否适中、是否富有幽默感等都对课堂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以上我所谈到的仅是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方面。相信只要我们每个教师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课堂教学一定是有效的,一定会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坚实的阵地!
第四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论文
“语文即生活,是生活的浓缩精华史”。语文教师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传承者,饱受诗书的熏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论文,欢迎来参考!
摘要:高中语文课堂的审美教育非常重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的情趣,从而使得学生的感知美和发现美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地提高。教师必须不断地积极地投入到审美教育的工作之中,使得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还能感受到美的熏陶,使得高中学生能够得到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审美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需要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和学习语文的技能,还应该更多地培养学生陶冶情操的能力。高中语文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美的熏陶,感知审美教育,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十分重要。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现状和成因
由于高中教育存在很大的特殊性,因此,许多教学工作主要的重点总是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面,同时,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也把更多的经历放在语文知识的学习当中去。所以,学生对于审美教育的重视度十分不够。在大多数的高中生眼里,美往往就是指外表上的美丽,对于这种审美的人是十分片面的。但往往因为这种对于美出现的片面的认识,就可能导致大部分的高中生对于外表的华丽盲目的追求,对学生长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1.家庭因素
大多数的家长往往觉得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就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前程。因此,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大部分的人大多把语文学习仅仅当作一个文化课的学习,然后对于语文学习的过程重点也没有掌握。从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文字练习,做很多的语文试卷,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法来帮助学生拿到高分,使得学生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教育几乎不存在。然后这种现象的存在,就使得孩子的审美教育不能提高,使得高中生盲目追求潮流,审美观念严重缺乏。
2.学校因素
作为高中生教育的摇篮。学校必须承担着引导高中生健康成长,培养高中生高素质人才的责任和工作。学校需要培养的人才是具有德智体美综合发展的人才,但是因为很多很多的原因,迫于社会的影响。因此大部分的学校仅仅专注于分数和对于学生知识的培养,在语文课堂中也放弃了对于高中生的素质教育。因此,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只专注于挤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习题的练习,这就导致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错过了最佳的时间。
3.社会因素
由于受到传统的商品思想和经济观念的影响。对于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大多数人都没有一个很好的重视,甚至对于这种高中语文课堂的教育方式有一种排斥的心理。再加上在当前形势下,高中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标准日渐模糊,然后对于社会中出现的一些不良诱惑和问题也不能阻止,容易受到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去追逐那些虚无的东西。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方法
1.挖掘教材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教材
作为作者思想的结晶,如何读好一本教材就是意味着和一个人进行对话。从教材中那些经典的作品中得到思想的启发,非常重要。教材的内容融合了很多国内外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因此有着非常重要的审美教育价值。高中语文课堂的课本收录了很多国内外作家的经典作品,必须要在其中挖掘出作品的教材美。并且,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然后引导学生真正进入到课本的学习当中,明白作者在学习中的心情。同时,然后还应该在词句中得到审美的启发,培养审美的情操。
2.运用多媒体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科工具往往是粉笔和黑板,这种教学模式就会显得非常单调,难以适应当前的教育模式。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就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在高中语文的课堂中大量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把一些文字生动形象地转化成图片和动画。同时,还应该使抽象的东西尽量具象化,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为了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了解到课本上的内容,形象地感知到美好的景象,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理解到美的真实含义,就应该运用这种多媒体的方式,然后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朗读的方式,感受美的境界
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性项目,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具体内容,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文章当中去,使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被学生所了解。另外,在一些平常的教学当中,教师还应该给学生多一些诵读的实践,并且传授一些诵读的教学。要让学生真正了解到诗歌的创作过程,体会到语言的美好,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三、总结
总之,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对于高中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积极地把握好学生的具体特点,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来分析出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现状,总结出相关的问题,寻求审美教育的具体方式,通过采取必要的方式渗透审美教育,然后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范海铭.试析高中语文的审美教学[J].南北桥,2015,(11):15-15
[2]徐翠菊.提升人文修养,优化高中语文审美教学[J].中学课程资源,2015,(2):4-5.
[3]黄琪.浅析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8):165-165.
第五篇: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临泽一中 陈 云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重要渠道。然而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中学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语文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已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语文教学目标确定的全面化
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效。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传统的语文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现代语文教学则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在语文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定位上趋于全面性: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既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
如:我在设计《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目标时,将教学目标分为: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文在选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二)能力训练点
领会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提高阅读欣赏史传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廉颇、蔺相如的为人,培养学生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本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好处。
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新课程的高中教学的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整体把握,统筹安排,制定出学年、学期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课中,形成科学合理的“目标群”。还应该注意语文各模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结构和排列顺序,讲究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者之间的和谐性与整合性,明确对各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使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还学会了方法,增加了体验,同时还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目标任务分层化。语文教学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对知识、情感、学法、思维训练、实践技能提出相应目标。通过一节语文课的教学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在不同的学习领域都有所提高。
二、语文教学内容精选化、整合化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如何启发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实际生活中的各方面去。”[①]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建立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要超越语文,学习教材是为了要超越教材的理念,教师和学生必须要突破“文本”,依靠自己去发现文本潜在的内涵。尤其是现今的新课标教材,属于不完整教材,留有很大的空间,由教师和学生去创造性的完成,以达到开启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之目的。我主张语文教师不要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对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但是,不要“教教材”不等于不要钻研语文教材、不要把握语文教材意图。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师需要对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
1.理清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各个内容的编排体系。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即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在教材的“品质”上,叶圣陶提出了“朴实、精确”的要求,主张足以示范,以顺应学生“身心的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培养学生“凭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知能”。这更是一种基于语文素质教育根本目标的正确主张。毫无疑义,语文教材只有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范本,学生所掌握的语文能力才能真正成为人生发展的阶梯。
2.体会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和载体,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了解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学思想、方法,体会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才能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3.用好、用活、用实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强调要按照学生的情况进行语文教学,而不是完全拘泥于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对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要科学的使用或“再度开发”,要用好、用活、用实教材。叶圣陶的语文教材理论不但包含了叶圣陶对于语文教材标准、性质、功能的富有特色的见解,还包含了他对于语文教材归宿的别有见地的论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养成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这历来是叶圣陶语文教材归宿论的基本思想。他把语文教材视为学生课外学习的基础,要求教师从教材出发,尽量推广、扩大,落实到课外广大的阅读天地。他说:“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已熟习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参读相关文章。”[②]这种书籍,这种文章,主要是指课外读物。因此他强调“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③]他说:“阅读要养成习惯才实用,所以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换句话说,课外书也该认作一项教材。”[④]通过教材,带动学生广泛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这确应成为语文教材观所追求的归宿。
4.细节上应学会推敲。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都要做到“深入浅出”,把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钻研得越深,语文课堂教学越得心应手。我们要带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去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即合理组合、整体优化、强调体验,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真正达到熟练地驾驭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5.驾驭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要经过一个“懂──透──化”的过程。懂,就是要认真钻研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抓住重点、难点和疑点。透,就是要知己知彼,掌握应学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与已学、待学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联系,熟悉学生对相关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所教班级的群体特点和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思维能力差异、思维特点等,做到有的放矢。化,即实现转化,要在懂、透以后通过得心应手、配合默契的语文课堂教学,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叶圣陶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曾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教材中的课文也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任务并不是硬要把这些例子讲深讲透,而是要用好这些例子,超越这些例子,走出这些例子,达到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目的。
三、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化
语言是语文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进行思想教育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学习动机则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讲求形象、生动、精练、幽默、富有启发性,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能够集中精力,坚韧不拔地探索下去,并能克服学习中的重重困难。
1.生动形象、富于直观的语文教学语言。语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富有情趣,善于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风趣机敏的话,以增添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语文教学语言的形象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善于形容、比拟,绘声绘色,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感以唤起学生的表象,使学生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最令人深思、最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的语言,语文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就能使语言充满魅力、富有启发性;就能启迪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动脑去思考、动眼去观察、动口去表述,学会写作,从中获得知识。
2.规范准确、富有科学性的语文教学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必须借助于语言来表达,因此语文教学语言必须要做到规范和准确。语文教学语言的规范,要求语文教师讲课时发音要正确,语句要合乎语法修辞,用普通话;要求围绕中心,句句紧扣,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要求遵循规律,论证严密,立论有据,不以偏盖全。语文教学语言的准确,要求语文教师选字用词要科学无误,不含混、不糊涂、不模棱两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否规范和准确,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规范准确、言简意赅的教学语言,才具有美感效果,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反之,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或障碍,妨碍学习的顺利进行。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剔除颠三倒四的罗嗦话、无关紧要的两可话、牵强附会的题外话、不着实际的空洞话、不合语法的半截子话。
3.充满情感,富有节奏感的语文教学语言。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是指语文教师在深刻体会语文教材的思想内容后发自内心的饱含热情的真情实感。富有情感表现力的语文教学语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效果。语文教学语言的节奏,是指由语文教师内心的情感引起语言快慢急缓的变化,并和语言的轻重强弱、语句的断连疏密、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不能随意而发,也绝非矫揉造作,一定要依据语文教材的内容,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同样,语文教学语言的节奏也要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和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巧妙地控制和调节,不能为了节奏而节奏。快慢得当、轻重有度、张弛适宜的节奏是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达到启发性的教学目的。
4.含蓄幽默,耐人寻味的语文教学语言。语文教学语言的含蓄,指的是含而不露,语文教师只引导思路而不告诉结论,不讲本意而进行烘托和暗示,让学生思而得之。语文教学语言的幽默,是指在保证课堂庄重严肃、科学规范的前提下,适时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发人深省的典故等,使讲授富有启发性。含蓄幽默的语文教学语言是耐人寻味的,它能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像力,去丰富和补充语文教学内容。它有如宜人的春风,拂得学生心智激荡,乐得学生学而不倦。
文字平铺在纸上,既无色彩又无动感,可是经过老师的一读一点,文字便从纸上立了起来,学生便看到了生活的本来样子:花儿开了,人物活了,海中涌动着波涛,风里鼓荡着清香。好的讲解,严谨而不乏机趣,庄重而不乏诙谐,让人如坐春风,如饮甘露,让人感受到语言之妙,妙不可言。语文教师的讲解不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一定要表达完整,入心入耳;也不必字字珠玑、语惊四座,但一定要凝练准确,经得起推敲,真正做到“有实事求是之心,而无哗众取宠之意”。
四、语文教学方式的最优化、多样化
语文教学方式是指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手段、技术、途径。有效的语文教学方式是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的有力保障。对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要求语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结合语文教师自身的特长和风格,灵活运用各教学方式,实现各种方式的优化组合,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1.选择语文教学方法的总体把握原则。不同的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语文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时,首先要把握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要选择和运用与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的能够实现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的教学方法。例如:传授新的文知识时,要充分发挥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的效用。其次,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把握好不同语文教学内容的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例如:议论文多采用讲授法,而重在过程探索性的知识内容则采用多媒体演示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2.选择语文教学法的最佳效果原则。最佳效果,是指语文教师选用的教学法必须在一节课内取得最好的效果,达到方法和效果的统一。有的教学方法虽好,但有的语文教师选用未必能取得最佳效果。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好自身对各种教学法驾驭的能力,选用那些能取得最佳效果的语文教学法。例如:善言者可选用讲授法为主进行教学,善书善绘者可利用板书纲要、图表来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3.选择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原则。各种语文教学法都是在一定的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都是为一定的语文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服务的,因而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局限性。例如:语文教学中的讲授法能在短时间内传递信息,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但片面使用这种方法,就会妨碍学生直观记忆能力的发展,不能充分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每种方法都有长处和短处,因此,语文教师在运用语文教学法时不能单一化,必须在正确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从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需要出发,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组合,以长克短,灵活地设计语文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创造性,以取得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五、语文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化
语文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化,就是将语文课程中的文字内容、图片内容等转变成内容和问题的有机“链接”,以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努力,通过思考、调查、合作等激起其问题意识并从中求解。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启迪学生的思维,首先必须善于提出目标明确、新颖有趣、难易适度、发人深省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然后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线索,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并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1.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趣”。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如:
上课前,请大家听首诗,猜猜写的是哪位作家哪部作品中的典型形象?
幻想中,你凌驾于别人之上;
现实中,你被所有的人踩在脚下;
可怜你,甚至没有一名半姓;
可恼你,茫然如故,洋洋依然;
可悲你,糊里糊涂地活;
可叹你,莫名其妙地死。
你──旧中国的破产农民──愚昧、麻木的化身!
对!──这就是鲁迅先生《阿Q正传》中的著名人物──阿Q!
2.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悬”。好奇心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认真分析教材,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倍加旺盛。如:
我们先来看一首唐诗:
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回望长安是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平日紧闭的宫门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的打开了。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团团尘土。宫内,妃子嫣然笑了。没有人知道是送荔枝来的啊。
史载杨妃爱吃鲜荔枝,李隆基每年都命令从南方飞马运送到长安,劳民伤财。荔枝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水果中的珍品。苏东坡也作诗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明朝更有人对它推崇备至,作《荔枝歌》曰:“海内如推百果王,新鲜荔枝总第一”,索性把它奉为“百果之王”了。
那荔枝究竟有怎样的魅力使得绝世美人对它钟爱有加,文人骚客对它推崇备至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说明文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跟随作者贾祖璋一起来揭开荔枝的神秘面纱。
3.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巧”。现代教学的事实表明:语文教师通过提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而且好的提问还可以触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因为问题问的巧妙,学生会受教师问题的激发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在对新问题的发掘和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不断加强。这样,问题教学就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语文教师的教学也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势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意,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然后再在黑板上写一个“生”字,指出它在课文中的位置,分析“生(xìng,通“性”)”的意义即“本性,禀赋”,介绍荀子(用幻灯片投影)、“性恶论”及“学”的重要作用。
4.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精”。教学问题设计的“精”,是指语文教师在设疑时围绕中心、总体设计,在“关键”(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疑,决不随心所欲、在不重要的地方胡乱设疑。创设的问题要小而具体,讲求过程、不重结论,具有可思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六、语文教学过程活动化
这里说的语文教学过程活动化有两种含义,一方面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是“死套”案中的预设性、计划性的教学模式,而是语文教师根据学情变化,及时接纳弹性、灵性的成分,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推动更高层面的互动,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的真情,焕发生命的活力。另一方面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将主题活动穿插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或者以活动主题为线索展开教学过程。通过活动,保持学生持续的新鲜感和良好的学习状态;通过活动,保持长久的高涨学习情绪;通过活动,走到学生之间,走进他们的心灵,倾听他们对于问题的看法,还可以使老师能从几个学生出现相同错误的情况中了解学生理解上、运用上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保持教学过程持续监控。
1.调整语文备课的重点。新课程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程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因为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比单纯只有知识更有价值。要改变以只信教材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让学生自己在尝试的情境中加探索、思考、理解,把教学要求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这是语文教师在新课程中必须具有的课堂教学理念。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教材和学生进行综合的分析,把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哪些问题,指导什么,怎样指导列为备课的重点,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关注学生,备好学生。改变传统的“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怎样讲”的备课思想模式。
2.调控语文教学流程。语文教学流程有许多环节组成,环节互相关联,有着一定的先后次序,环节可以预设,但语文课堂教学如果一味地按照固定环节进行,不考虑动态的变化,那么必定落入僵化、机械、沉闷的泥潭。我们认为,语文教学流程进度必须纳入鲜活的学情,灵活的因素,随机进行调控。遇到一些“特殊”问题,语文老师就要及时采取巧妙的应急措施,调控语文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纵深推进。
3.调整语文课堂练习。语文课堂练习是巩固与运用知识的学习环节,也是学生理解所学内容,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学生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语文课堂练习活动中,在设计多样的练习的同时,应依据课堂教学过程实际情况,适时调控,或增减练习的数量、或调整练习的要求、或交换练习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控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七、语文教学机智结构最优化
教学机智是构建在对教育理论深刻领会之上的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能和技巧,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机智而灵活地教育学生、化解矛盾、沟通思想、随机应变地解决课堂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保证语文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一种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一个点头或一个微笑,一句赞赏的话,一声亲切、热情的指导,都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的欲望。遇有学生和自己对立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教师会意的一个姿势,一个眼神,或静默几秒钟,往往就可抑制顽皮学生的对立情绪。
1.洞察力。培养语文教师具有锐敏的观察力和发现力,能迅速捕捉到学生在语文课上的各种反应,具有合理调节教与学的谐调能力。
2.思辩力。培养语文教师具有适应学生个性特点的各种思辩能力、具有处理不同个性学生之间、群体之间矛盾的能力。要求语文教师能针对学生的喜、怒、哀、乐及学习与生活情感的反映,展开积极思维,设计对策。
3.反应力。培养语文教师的主体意识,要求语文教师面向全体学生,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内外在表现、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效果作出反应,使学生始终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
4.判断力。培养语文教师果断处置偶发事件、解决教学疑难问题的能力,要求语文教师能对此类问题作出准确判断,选择最佳的处置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达到学生群体之间心悦诚服。
5.应变力。培养语文教师控制和调节教学气氛的能力,重点是把握“教态”、调控“学态”能力,如:当教学方法不当、自身教态失误,学生学态不佳等引起语文教学中出现错综复杂局面时,能迅速使教与学两个子系统相互谐调。在语文课中,语文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形成学习的意向。让学生根据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得出的不同结果、不同见解进行再学习,引导他们找出不同结果、不同见解的关键,调整思路,进行新的探索和评价。认识、控制、调整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形成主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是学习能力的具体表现。
八、语文教学氛围的民主、平等、和谐化
新课程理念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建立民主师生关系,创设主动探究氛围,是促使学生潜力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课堂显现生机的基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善于把教学过程创设成有利于学生一心进取,能吸引学生兴趣的环境,那么,语文教学就会灵活起来,丰富起来,学生在自主中得到多元化的发展。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语文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起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应该说师生是平等的,语文教师只是与孩子们共同参与学习、进步、成长中的首席代表。我强调这些,也是新课程目标所十分期待的。
1.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课堂的心理地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能力,就必须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课堂的心理地位,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自觉的形成学习的能力,同所有的同学一道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个体同整体形成一种和谐的统一体,从思想上重视课堂活动,对课堂产生情感依赖。
2.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一是发扬教学民主,优化语文教学组织。语文课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互动流”。二是语文教师要提高业务素质,优化语文教学艺术。三是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
3.尊重每一位学生,给所有同学展示自我的机会。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尽管认识到素质教育关系未来,关系祖国的发展。但是在语文教学中还是自觉不自觉的把展示自我的机会都给了成绩好些的同学,使成绩较差的同学得不到充分的尊重。长此以往,就会人为的使成绩差的同学对语文老师失去了信任,对自己学习语文失去信心,势必会破罐子破摔,使语文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应该调整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方法,变通的处理问题。我们知道一节语文课所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是非常难的,一定是有梯度的。所以我们可以将将简单的问题留给能力差些的同学,通过他们回答问题,使他们感到自己也行,产生成就感,在自然的氛围中融入课堂,使所有的同学都有机会展示自己。
九、语文学习评价的激励化
语文学习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语文的动机并形成成就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催化剂。
语文学习评价的激励性,是指应该坚持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强调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服务,从而使评价成为激励和引导师生发展的手段。
语文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恰当使用鼓励性语言,进行适当的表扬。表扬和奖励的质量较之频率更为重要。对激励的成功运用取决于时间和方式的恰当与否,过分、过于夸张的奖励会降低内在动机;教师表扬的频率与学生的学习收获并非总成正比,某些时候关系不大以至于表扬会变得无足轻重;不同学生其内在动机系统存在个别差异,因此对不同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
总而言之,要把语文教师的意图转化为学生的自觉的行动。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向导。作为语文教学主体的学生在语文课上是否能够精力集中、思路活跃、独立思考并且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就要看语文教师能否把语文教学意图转变成学生的行动。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精心思考:思考是否吃透语文教材?思考学生的知识基础?思考学习这部分语文教材时还可能存在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突破?然后再精心设计:怎样开头?怎样指导学生读书自学?怎样启发?怎样设计检测题?最后还要精心组织:组织语文课前预习,组织语文课中听讲、问答、思考、讨论、练习,组织语文课后巩固、补差、实践活动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通过师生互动,才能真正体现“两主”和谐及语文教学的启发性,建构起有活力的有效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学而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