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模式创新研究论文

时间:2019-05-15 11:51: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媒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模式创新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媒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模式创新研究论文》。

第一篇:传媒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模式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 本文探讨了新闻教育如何立足WEB2.0环境,建设优质信息资源,突破传统课程章节目的内容体系,进行教学内容重组,开发新的更加适合探究学习环境的教学专题,并建构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模式。

关键词 资源专题教学模式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journalism teaching can based upon Web 2.0 to develop perfect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break traditional content system of characters, as well as reorganize teaching contents.At last, the paper dwells on exploiting brand-new teaching topics which suits searching learning environment better and building informational resource-based topical teaching models.Key words resourcetopics teaching models

随着高校教学信息化意识的不断加强,基于WEB2.0技术环境,以网络课程、网络辅助课程、多媒体课件以及专题站等项目为支撑的课程信息化目前已经步入尝试性操作阶段。诸多专业的必修课程和选修的特色课程均纷纷上马信息化建设,虽然成果的层次高下不一,但是基于信息化资源的教学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的挑战是引人注目的,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构及其应用前景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通过教育信息化,探求基于WEB2.0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及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从而推进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新闻教育质量提升势在必行。《广播电视学》作为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出较有特色建设思路,即突破了传统教学资源平面性、章节一维性,用开发组构专题的方式实现了对教学资源的重组,并在WEB2.0技术环境支持共享底层资源前提下,借用了本专业其他课程的信息化成果,甚至通过拓展工具,实现了跨学科资源整合,建构了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模式,经教学实践检验,该模式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同时也在新闻教育中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一、基于WEB2.0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所谓WEB2.0,具体的说,从模式上是由用户读信息向写信息的改变,从基本结构上是由网页向用户工具的演变,从工具上是由浏览器向各类阅读器等内容发展,运行机制上则是由客户服务器向Web服务器的转变。具有交互性、开放性、去中心化、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特征。基于WEB2.0的教学,创设了双赢的师生观和知识观,构建了多元的思维模式,注重师生的合作与交流,鼓励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创造性,并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所谓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能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各种客观存在形态或存在物。在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模式中,资源是指支持教与学活动的,能实现一定教学目标的各种客观存在形态。通常包括实物资源(如网络媒体、教学器材和教具等)、人力资源(如教师、学习伙伴、教辅及教学管理人员等)和信息化环境资源(如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及相关文档、电子阅览室、Internet、Intranet、虚拟实验室、虚拟小组、虚拟课堂和信息工具等)。教学资源是一个系统,包括人、材料、工具、设施和活动五大要素。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就是要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和手段,充分调动包括教师、学习伙伴、教辅及教学管理人员等在内的人力资源的能动性,有效利用包括媒体、器材、材料、工具和设施等在内的实物资源,合理规划和建设信息资源,创设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并为了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对资源进行包括信息质量、信息广度与深度、信息资源的稳定性与连续性等在内的全方位的评价。

《广播电视学》是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以广播电视媒介本体性质和广播电视节目的采访制作及现代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主线,综合应用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旨在探索和揭示广播电视信息传播及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本课程融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于一体,其内容结构中包括广播电视史论、广播电视实务以及广播电视事业经营管理等,除了传授广播电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使学生加深对广播电视的基本理论、实际应用、媒介生态、社会功效及广播电视业的改革发展前景有一个较全面深入的理解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广播电视的正确观点和方法。根据课程基本属性和WEB2.0的技术优势,本课程将传统的平面的教学内容经过重新规划、组织,在WEB2.0中建设了适合专业教学的信息化资源环境,具体内容包括“最新通知”、“课程信息”、“教师简介”、“教学大纲”、“授课教案”、“课程实践”、“自测练习”、“资源拓展”、“广电论坛”、“在线交流”、“课程工具”等内容。

二、基于内容重组的教学专题开发

专题是该教学模式中的核心概念,是指整合了教学目标的,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的教学任务。专题的覆盖面很广,关键在于为教学所需要,同时学生感兴趣。专题可以分解为若干个问题来解决,问题又可以进一步具体化为可操作的任务。

内容重组就是对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重组、整合、打包。以内容重组为基础和特色开发的专题是专题性教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所有活动都是围绕着基于内容重组专题开发而展开,教学专题的开发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专题开发可以参照以下几个基本理念:

(1)要由师生共同开发。在教师主导下,在尊重学科专业课程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师生共同商榷,确定教学专题。

(2)要设计好问题。在既定的情境中,有一个以上方面制定不明确,问题描述不是很清楚或定义不明确,或者在问题陈述中不包括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是为劣沟问题。劣构问题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3)要有综合性。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使学生将在各学科各专业选修到的知识综合起来,用以解决现实的问题。因为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求解过程本来就是综合性的。

(4)要有挑战性。即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能力一般稍高于学生已有的智力和非智力水平。挑战性专题有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5)要有整体目标。专题应当是整合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情感水平。

(6)要加强实践性。关注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照上述几点原则,《广播电视学》教学内容由原来的章节内容经过重组,开发了“媒体特性与传播理论”、“节目系统与事业管理”、“节目生产与节目经营”、“界面人物与职业道德”、“广播电视受众调查”、“实验教学与业务实践”等六个专题,并为学生创设了一些劣构性问题,包括:社会性问题,如个人健康(酗酒、吸毒等)、暴力犯罪(少年犯罪、恐怖主义等)、社会平等(贫困、性别)、社会机制(家庭、教育)和社会公德(道德、个人品质);校园生活问题,如专业学习(志向、方法)、业余生活(爱好、综合发展)、师生关系(种类与评价)、衣食住行(消费观)、毕业设计(就业、升造)等。并要求主题单一,尽量一事一议;内容充实,要对所选问题做深入调研,收集素材;并以充分的事实为依据,进行深入分析,有数据、有讨论,有结论。

三、探究性教学环境建构

所谓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在这里是指通过浏览网络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知的结论,什么是需要进一步求解的问题,并通过虚拟环境(虚拟社区、虚拟课堂、虚拟小组协作等)交互过程,制定调查研究计划,并实施问题解决过程。在急于信息化的专题性教学过程中,探究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它能够保持学生旺盛的兴趣力和能动性,有助于专题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实现专题教学,需要建设良好的探究环境。探究环境主要由资源、情境、工具和支持等部分组成。为满足特定的教学情境需要,这四个组成部分可以任意组合,从而构成多种特定的、灵活变化的探究学习环境。

1.资源

包括实物资源(如网络媒体、教学器材和教具等)、人力资源(如教师、学习伙伴、教辅及教学管理人员等)和信息化环境资源(如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及相关文档、电子阅览室、Internet、Intranet、虚拟实验室、虚拟小组、虚拟课堂和信息工具等)。前文已经做过较详细地阐述,这里不再赘述。

2.情境

情境是指促进学习者理解水平发展的环境,包括真实的和虚拟的情境。情境的形式可以分为三种:

(1)指导式。外部人员(教师和教辅人员)创建一个调用信息资源的虚拟地址,为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协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为学生提供与资源相互作用的路径,帮促学生发展学习活动,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2)生成式。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目标,然后根据问题需要确定在哪里查询资源,并对查到的资源进行价值评估。当然,学生在自主能动地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排除可以根据需要寻求外部的帮助。

(3)磋商式。这种情境是对指导式情境和生成式情境的有效综合,问题求解中学生和通过虚拟环境建立良好的学习伙伴或问题解决的合作联盟,目的在于寻求更加行之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另外,问题驱动是专题性教学的一种主要的方式,所以,问题情境在探究学习环境中也非常重要。探究性教学环境所关注的问题类型一般有简单问答(Question)、案例(Case)分析、难题(Problem)解决、项目(Project)攻关等。问题情境也同样可以通过上述三种情境形式完成创设。

3.工具

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查找、获取和处理资源,帮助学生解释和评价资源的用途,并以具体的方法组织并表述理解。在以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环境中,工具主要包括搜索工具、处理工具和交流工具。

(1)搜索工具。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环境中,工具主要指具有专业搜索能力的搜索服务,包括系统平台内部搜索和互联网络搜索,搜索的直接结果应包括信息及其元信息。所谓元信息,即关于信息的信息,具体包括题名(Title)、创建者(Creator)、其他责任者(Contributor)、出版者(Publisher)、主题(Subject)、说明(Description)、日期(Date)、类型(Resource Type)、格式(Format)、标识符(Identifier)、来源(Source)、语种(Language)、关联(Relation)、覆盖范围(Coverage)、权限(Rights)等,不同类信息资源的元信息又有所不同。搜索工具要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资源链接,以便学生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资源支持。

(2)处理工具。对多种媒体信息的加工与处理,帮助教师和学生组织、综合和生成信息,包括文字处理工具、图形图像处理工具、数据管理工具、网络信息界面整合工具、Spider组织工具等,对这些工具的有效利用,能够让教师和学生不断地建构知识,修正并呈现对知识的理解。

(3)交流工具。可以使学生利用文本、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和同步或异步方式共享各自的观点。E-mail和BBS等异步交流工具,使参与者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聊天室等同步交流工具能进一步实时协调合作方的学习活动。交流工具还可以帮助提高面对面交流和远程课堂的效果,为建立学习共同体创建更多的机会。

4.支持

支持活动很宽泛,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支持的机制主要包括教师对概念的描述和解析,对路径的指导和选择,多策略的定制和应用等,也包括学习共同体(如协作小组)提供的过程支持。

基于WEB2.0成熟的技术基础,创设《广播电视学》包括资源、情境、工具和支持在内的探究性教学环境是非常容易的。“最新通知”提供了关于学科专业课程的最新进展和专业教学的最新要求等方面的动态资讯,“课程信息”是专题性教学所要依附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框架,“教师简介”提供了专题教学所需要的指导教师的相关信息,便于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有目的的寻求教师的帮助,“教学大纲”和“授课教案”作为教学的基本文档,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也提供了探究学习的路径参考,“课程实践”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提供了专题实践的参考原型,便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从别人的实践成果和教师提供的实践建议中获得间接经验,“自测练习”为学生探究提供了问题空间,有助于学生通过问题解答领会概念的意义,“资源拓展”旨在打通学科、专业和课程壁垒,将有益于本课程专题教学的资源进行整合,为学生探究提供综合性辅助,“广电论坛”、“在线交流”和“课程工具”均不同程度地以工具的方式为教与学提供支持。

四、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模式设计

1.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

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围绕一个专题,通过充分发掘和利用各种不同信息资源,并遵循学科研究与实践的一般规范和步骤而进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知识探究、专业创新等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的基本特征是:

(1)提倡对多种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利用。

(2)信息化资源并不能直接用来解决专题所生成的真实的问题,学生必须先将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再利用知识来解决问题。

(3)要通过教学专题聚集资源,为专题教学整合有用资源,资源要服务于专题教学。

(4)突破学科本位,根据需要综合利用各门相关学科的相关内容,在孤岛似的学科知识之间架起融合的桥梁,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知识的能力和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5)将大专题裂变为多个问题,通过问题研究明确任务,再通过任务分析明确问题解决思路和方案。解决真实问题,容易使学生积极投身学习过程,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使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6)强调帮促探究和协作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求解的过程中学会综合利用知识、内化知识、积极动手、动脑,使学生真正愿意学,学会如何学。

(7)提倡行动研究,注重过程评价,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完善探究过程。

2.教学模式设计

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是以资源建设为基础,以专题开发为前提,以活动探究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并从多维角度评价整个教学过程,模式图如下:

《广播电视学》课程在WEB2.0中实现了专题性教学设计,把传统的章节教学内容体系重组为专题内容,虽然各个专题内容的关联度不强,但是彼此都是探究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知识资源和概念支持,都为每一个专题的求解创设了特定的情境。该模式描述的是每一个专题教学的过程:在拥有了完备的资源、情境、支持和工具的探究环境中,专题教学从选题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拟定选题,并根据一定的组织原则建立学习小组,小组对选题进行讨论,把拟定的选题进行任务分解,以任务驱动问题解决;明确任务以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针对性地搜集资料,辨别资料,评价资料的效用和价值,然后根据对资源的掌握情况进行任务落实,各成员各负其责,在操作中落实任务,并将各自的任务成果进行整合,整合后对成果进行评价、修改,再将修改完善的成果形式提交给班级交流展评,教师在展评中作出中肯的、科学的评价意见,提供各小组学生参考;学生根据交流展评的结果,进行集体反思讨论,整理反思意见,连同作品一起作为小组专题教学的成果。在专题探究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协作能力和反思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2]Hill.R.& Hannaf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digital environments: the resurgence of resource-based learning, ETR & D 2001, Vol.49(3), pp.37~52.[3]黄匡宇.广播电视学概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8

[4]马持节.探讨我国网络新闻资源分类标引体系[J].中国传媒科技,2005.1

[5]董晓常.Web2.0互联网再次喧嚣[J].互联网周刊,2005-7-25:28.

第二篇:“信息化资源建设与教学模式创新”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

“信息化资源建设与教学模式创新”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

今年暑假,在大连参加了学院组织的“信息化资源建设与教学模式创新”高级研修班学习,现场聆听了教育专家关于“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报告,观看了超星集团最新产品“超星学习通”的展示,并系统性学习了“MOOC与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实施”课程。有些收获与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移动学习即将改变课堂,要认真研讨将移动终端应用于教学与管理的方法与途径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7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规模6.20亿,占比提升至90.1%。手机已经超越PC,成为最主要的上网设备,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全面到来。

移动互联网为教育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移动终端将会成为最为高效的教学信息化工具。基于成熟的网络技术,使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的学习和交流的移动学习模式将创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学校要紧跟移动互联网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趋势,主动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需要,探索新形势下的课堂变革之道,研讨将手机等移动终端应用于教学与管理的方法与途径,积极利用移动技术,将课堂教学变被动为主动,进行跨越时空的教与学。

二、依托较为成熟的移动学习的平台,构建移动教学生态

北京超星集团推出的移动学习系统——超星学习通,顺应了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趋势,为学校构建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教学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撑。它是一款面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专业平台,包含六大子系统:移动课堂互动系统、移动修学分系统、移动阅读系统、移动开放课程、移动教务系统和移动社交系统。学校利用它可以打造本校教学生态圈,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挥校内外教学资源价值、减轻教师教学事务性工作负担,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全流程教学管理等。

这个系统覆盖了“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课前,通过超星学习通引导学生预习、学生掌握节奏、检测预习下效果、建立小组讨论及解疑;课中,打造

基于小组的互动式教学,教师对疑难点进行解释,学生练习已获知识的运用,教师对学生给予指导和反馈,课堂上可以进行多项互动:签到、投票、抢答、弹幕等;课后,学生利用超星学习通提供的课外阅读、课程作业,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化知识理解、重点难点提高、知识内化顺应,教师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可以对学习针对性指导;课外,学习者可以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将课堂所获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个性化拓展、在线互动答疑、社交学习、学习社交。

与大学城空间比较,这个平台提供了全流程的管理功能,其智能签到、课堂管理系统、移动教务查询系统、大数据分析系统、教学评价系统、报名及考试系统等功能正好都是大学城空间不具备的。

本次研修班的学习过程中,全程使用了超星学习通,应用了课程建立、签到、抢答、问答、投票等功能,感觉通过学习通的有效使用,激活了课堂,提升了学习的主动性,教与学有更好的互动和交流。

建议学校引进诸如超星学习通之类较为成熟的移动学习的平台,推广移动学习模式,构建移动教学生态系统。

三、基于在线课程开展翻转教学的思考

基于在线课程开展翻转教学可以组织高效的课堂教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在工科领域可以从如下几点进行尝试:

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以“职业岗位为课程目标、以职业标准为课程内容、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进行课程的设计。

2、课程知识单元化、碎片化处理,采用微课的形式进行在线课程录制。

3、基于慕课理念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可采用课程视频提前推送、学生自主学习、师生课堂翻转互动,也可采用信息化环境下“自主+探究”双课堂模式,在不改变原有师资配备的前提下实现在同一授课时间有2个“小班”课堂同时开展学习(不同步)的课堂形式。

自主课堂由教师提供慕课给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慕课平台进行学习过程监控;探究课堂,师生面对面解惑交流。由于小班人少,解决了个性化教学和师生充分交流互动的问题,保障了学习效果。

4、选择一个好的教学平台:基于慕课理念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组织,一个关键的因素是要依托优秀的慕课平台进行学习行为管理。世界大学城空间,开展慕

课不够理想,大学城没有好的教学管理过程,建议使用超星泛雅平台或超星学习通。

5、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场地,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实训场地采用预约方式,课余时间安排学有所长的学生进行管理与指导。

6、积极开发适合翻转教学的教材。

第三篇:《信息化教育资源研究与利用》学习心得

参加《幼儿园信息化教育资源研发与利用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开题会心得体会

2014年5月27、28日,我有幸能到本溪市参加《幼儿园信息化教育资源与利用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开题会。

按照会议日程安排,我先后聆听了课题项目介绍、课题开题报告、英国专家报告、台湾专家报告、英国专家信息化教育实践交流、本溪市实验幼儿园经验介绍。并于28日观摩了本溪市艺术实验幼儿园教师利用信息化教育手段组织实施的教育活动,并参观幼儿园的教育环境。

通过这次《幼儿园信息化教育资源研发与利用的有效性研究》学习,我深深感到现代化教学技术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中,教师能省时省力,学生能根据直观演示轻松地获取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益。本人经学习有以下体会:

一、掌握信息化教育技术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教育信息化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作为一名教师,应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把握信息化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需要

将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有助于教师整合教育资源,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信息教育技术是新型的科学教育技术,能弥补陈旧教学中的不足,传统的教育手段费时费力,不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把握知识,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益。只有充分把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用于教学中,才能提高教学效益。

三、积极应用信息化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技能的需要

实践是学习的目标,也是提高应用能力的手段,教师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才能在应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在不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中学习并提高自身教育技能。

四、终身学习是使自己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信息化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止步不前,那么就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就不能胜任教育工作,要认清形式,勇于挑战,树立信心,不断学习,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来完善自身素质,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实现自身教育水平得到持续发展,在不同阶段都能胜任教学工作。

刘宇

2014年5月31日

第四篇:教育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教学模式设计

教育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教学模式设计

刘洪纪

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同时,信息社会的发展也为这种改革提供了环境和条件。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必将有效地促使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面向信息社会的要求和必然结果。教育部领导多次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必须把现代教育技术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对此我们需要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离开了教育信息化,教育创新就没有载体和必要的物质基础。

一、深刻理解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IT)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向,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现象。如果将教育信息化视为一个过程,那么这一过程发展到最后其结果是必然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信息化教育。如何正确理解教育信息化的深刻内涵,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条件,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其发展势头之强,影响面之大,令许多教育者感到困惑,无所适从。

教育信息化,是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学习、教育教学管理,以便形成新的教育教学目标和模式,达到新的教育教学效果,从而有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载体,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教育信息化建设大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

主要表现在多媒体课室、网络教室、校园网、教育城域网、各级资源中心、小区教育宽带网等的硬件建设;可以这样认为,一种设施环境,其本身并无优劣可言。在信息化建设成败的问题上,设施形式、硬件设备、投资额都是说明不了什么的。判断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的成败,归根结底还是看应用,看使用者应用的程度以及应用背后所支撑的教育理念。

.教育信息化软件资源建设与使用

软件资源建设表现在各种应用软件平台建设,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多媒体课件及优秀教学案例、电子教案、题库、电子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的积累和建设。教育信息化软件资源的建设,不应该追求资源的数据量和多媒体的形式,不应该只是书本内容的简单翻版,而应该尽可能积累真正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目标有机整合的资源,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应用中达到最恰当和最优化。

全面开展信息技术教师培训

对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观念、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等培训,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为了实现教育信息化,为了实现国家信息化,需要培养大量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教育信息化应为我国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培养大量的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它是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硬件环境建设:最终落实到实际应用 软件资源建设:最终落实到数字化环境

教师培训建设:最终落实到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正确认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的

教育信息化是硬件与软件的结合后在教育中的具体应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加快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应以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应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现代化,提高国民素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切忌不要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停留在用媒体设备代替教师讲课,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教师写板书,用电子文档代替印刷教材的初级阶段,这样必将使教育信息化建设走向歧途,也不可能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这也决不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对此要强调在科学的教育观指导下,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要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移到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学习信息技术;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的推动作用。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硬件设备与软件资源的引入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技术的观点对教育行业进行系统分析,从而达到全新与超前认识的过程。只有在此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才是我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

三、加强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一)信息化教学与信息化教学设计

所谓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在更深层面上,它还涉及到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

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不再(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维持自己作为“专家”的角色,而是通过帮助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信息来促进学习,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跨学科的真实任务)。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承担着自我学习的责任,通过异质协同作业、自主探索的方式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强调以学为中心、促进学习者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设计核心:教学过程设计,重视学习资源的利用 学习内容:交叉学科专题

主要教学模式:探究/研究型学习、资源型学习、合作型学习教学周期:以单元为单位

教学评价:采用过程评价、作品集评价、集体评价、结构化评价的方式。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基于资源、基于合作、基于研究、基于问题等方面的学习,使学习者在意义丰富的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

强调“协作学习”,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如实施跨年级和跨学科的基于资源的学习等;

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二)信息化教学模式

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上课

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收集相关材料,制作成相关课件;课上教师交待课堂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任务的理解掌握情况,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自主探索、寻求、交流问题的答案或解决的办法;然后教师给出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上课方式充分使得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向知识的探索者的转变;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重点解决自己尚未掌握的知识,从而避免了以往课堂上已经掌握了知识的学生无事可干或者尚未掌握前一部分知识的学生又无所适从的被动局面。这种模式非常有助于解决班级授课制之中的分层次教学问题、个性化教学问题。网络教学允许一部分同学先行一步,使得学生因材施学成为可能,教学效率必将得到大幅度提高。这正是班级授课制前提下,网络教学的最强生命力之所在。

由此也可以看出,上好一堂网络课最重要的是教师对各层面学生应有更深的了解,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个层面的学生学习网络课教案。切忌将所有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的、一古脑儿地堆在网上,然后说同学们你们去学吧。认为只要学生找到了答案便是解决了问题完成了任务。学生看到的信息便是学生自己的信息了吗?学生需要多少时间理解消化所看到的信息?学生通过何种方式理解掌握信息?很明显看到了不代表理解了、掌握了,否则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大堆教科书,还需要各科教师吗?一些网络课的组织者为了告知同行们:学生在本堂网络教学课中理解了、掌握了,课前花大量时间让学生看材料、帮学生分析材料。结果是可以想象:课堂交流气氛特热烈,所有学生的问题看上去解决了、任务也都完成了。殊不知,这些问题是这堂课上解决的吗?这些任务是在本堂课上完成的吗?其实本堂课仅仅进行了一个集体汇报,而作为课最重要的部分:引导各层面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被无情的抛弃了。这里只注意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性,却忽略了教师主导作用。这样的教学与牧羊人放羊没什么两样。提高教学效率只能成为一个美好的愿望。

怎样更有效的引导各层面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一直是教育者研究的最重要的课题。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要研究,在网络教学中更不容回避。忽视了这个过程不是教育方法的进步而是教育方法的倒退。

利用网络先进的技术上课

网络课上教师将部分课堂任务用BBS或电子邮件发布,同学们用BBS或在线聊天进行课堂交流,学生用BBS或电子邮件的形式交课堂作业。

网络有先进的BBS、在线聊天等实时交流技术,它为各个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机会。网络教学使交互式学习成为可能,为他们创设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网络教学使师生之间在教学中以一种交互的方式呈现信息,学生在网络中不仅接受,同时也在表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调整教学。学生可以与教师发生交互作用,向其提出问题,请求指导,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也可发生这种交互作用,从而有利于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进行协同式学习。这种交互式的教学加强了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利用一切工具进行教学活动皆以提高效率为前提。利用网络先进的技术改变师生的交流方式上课,要注意适度使用:

一方面现阶段使用这种交流的技术尚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是师生利用这种工具表达思想的技能相差很大。我们不能排除有些同学有很好的观点,但通过这种方式表达时束手束脚,反而影响课堂效率的现象存在;其次利用这工具所能表达的内容本身也有很大的局限。社会课的问题讨论多以文字为主,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交流。但是它无法准确表达学生的情绪(学生的情绪一般可以通过音量、语速、语调来表达);在自然科学课程问题的讨论中有许多问题是通过公式、符号、过程来表达的,现阶段交流平台(bbs、在线聊天等)解决这个问题显得力不从心。

另一方面即使网络技术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也不能用技术完全取代课堂教学,特别在基础教育领域,因为课堂教学所具有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较之教师完全通过现代化媒体教学,学生通过媒体学习这种间接的交流方式,在许多方面仍然有其优越性。如:班级课堂秩序的管理;自然科学课程还有很多操作能力的要求(如:解题能力、运算能力、逻辑能力等),仅仅通过这种文字讨论的方式无法实现培养这方面能力的目的。

教学的关键在于人,在于组织教学的教师;网络教学强调了教学的主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但如果在网络教学中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可能无任何效率甚至还会产生一些不良后果。如果单纯把课本、作业移入网络,而不去研究上课的方式、上课的主体,那必将导致另一种“人灌转机灌”、“新瓶装老酒”、“走形式、花架子”的变态教学,轻松了教师,累死了学生。提高不了教学的效率、也玷污了网络。利用网络这种先进的工具解决怎样进一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怎样进一步培养能力是网络教学研究的实质。

第五篇: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

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调研报告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分析

1.建设现状

我院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已基本完成,特别是新长校区的设施建设起点高,功能全、设备新;网络线路到达所有办公室、教室、实验室和学生宿舍。现有的硬件系统有: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数字化图书馆系统、通讯系统、校园公共广播及背景音乐系统、卫星天线及有线电视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网络教学与多媒体系统、安全防范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大屏显示和信息查询系统等。无线网络已覆盖整个校园。

到2008年12月,全院有联网电脑3600多台,联网机房28个;多媒体教室数315个,多功能厅10个,多媒体座位数22680个;语言教室23个,座位数1380个;视频会议室2个,同声传译系统2套;信息查询机32台,大屏幕LED显示屏9个(其中彩屏4个);校内监控摄像头185个;服务器56台,资源总容量20 T,可存储容量50T,基本满足了教育信息化的需要。

但是,通榆校区的基础设施较为薄弱,许多网络线路为临时线路,故障率偏高,需要升级改造;新长校区行政楼北楼的弱电井没有采用专用供电线路,楼内烧水导致跳闸经常使整个楼的网络设备断电,严重影响大家的正常上网,目前正在协同有关部门改进。

2.应用现状

目前,我院教育信息化的应用系统有:教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物资设备管理系统、招生就业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和一卡通系统等。在资源库应用方面,学院有精品课程库、网络课程库、教学录像库和课堂录像库。还有外语学习中心和教育技术学习中心等。

其中,教务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有:教学课表管理、教师业绩管理、质量监控系统、教学日常管理、学生注册、学生选课报名、学生成绩管理等。实现了网上教学安排、网上选课、成绩管理、学生网上评课和网上成绩录入等。

在图书馆应用方面,有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高等教育期刊文献总库、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人民大学全文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方正电子图书库、书生电子图书库、外文教育专题数据库、外文物理专题数据库等。

此外,网络系统提供的主要应用有:邮件系统、计费系统、FTP(文件上传与下载)、DNS(域名解析)、查询系统(网站、电话、信息查询)、网络存储、博客、BBS和留言版等。

二、教育信息化建设战略方针

1.发展战略

建设电子政务系统,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建设电子政务网络体系;适时充实更新公务信息内容,加强公务信息集成,促进互联互通;开展跨部门并联办公,方便师生办事,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建立健全电子政务网络和应用技术规范、数据格式、信息资源交换目录等应用支撑环境和安全保障体系,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功能,实现面向全院的政务管理和服务现代化。

2.指导思想

信息技术是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广泛渗透到了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准确把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学院教学、科研、咨询以及学院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紧密联系学院实际,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把我院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具体要做到“概念超前、技术先进、设备精良、功能完善”。要完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构建安全的信息化应用环境。

3.发展思路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注重实效。

首先,要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完善网络管理体制和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完善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完善学院网站建设,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校园网的使用效率,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其次,要突出重点,加强信息化研究、培训与普及,创造良好的信息化应用环境;加强应用系统建设,全面实现教学网络化和管理数字化。例如重点建设仿真实验系统、教师个人网站、教育教学资源库;加大对软件的投入,逐步建立校长办公系统和电子政务系统,提高办公效率,增强管理的透明度。

4.总体目标

构建稳定、高速、安全、多功能的有线网和无线网相结合的校园网络,逐步实现管理、教学、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个性化,构建具有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完善教学和科研信息服务平台。统一教学平台、统一管理平台、统一信息发布和统一身份论证。

建立健全网络课程、网络课件、网络资料库和网络数据库服务体系,全面实现视频教学、视频会议、网上直播、课件点播和教师备课系统;实现IPv6协议下的全国高校教育资源库共享机制,将我院建设成为智能化的数字校园,从而提高我院的管理工作效率、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科研实力和管理水平。

5.保障措施

(1)树立信息化发展新理念,让全校师生熟悉、支持和加入教育信息化建设。

(2)完善信息化发展管理体制,尤其是要明确跨部门的职责。例如:校长办公系统和电子政务系统应该由办公室牵头;网络教学平台应该由教务处牵头;电子邮件系统可由现教中心牵头。(如果大家都指望一个没有权利保障、没有经费保障的现教中心去负责的话是难以完成预定目标的。)

(3)切实强化领导责任,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的负责人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协调关系、勇担责任。从经费来源、招标开标、系统安装和应用状况都要负责到底。

(4)注重正版软件系统的投入。(我院硬件系统已完成,是费用开支的大头,已有数千万;软件还不完善,但费用开支不会很大,全校再有不到100万,即可完成上述几个重要系统。)

(5)积极开展交流合作,发挥高校联合体和兄弟院校的关系,进行经验交流、取长补短,进行资源共享,降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时间和成本。

你可以问他们这样几个问题:

1、当前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有哪些?

2、对我们沿海、师范和贫穷地区的高校来说,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竞争力有哪些?

那就问他们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试怎样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他们在这方面的组织和管理机制

是谁挂帅,是谁去建设,是谁去负责督察

再有就是网络安全和保密方面的管理方法

包括人员配备和人员数量

国内主要211高校是IPV6,而我校目前正在规划IPV6,目前只是IPV4

硬件、软件和线路和资源方面的人员比例情况

我们目前也有少量IPV6,仅供内部几个人使用,关键是基于网的出口速度只有10M,人家都是1000M

你问问人家的出口线路有几条?速率是多少?

下载传媒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模式创新研究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媒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模式创新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资源与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

    宁乡县职业中专学校教学资源与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 总 则 为了保障校园网络系统安全、促进校园数字化应用和发展、保证校园网络的正常运行,为我校师生提供一个先进、可靠、安......

    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

    一、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一)提高相关人员对学生管理信息建设的认识。学生信息管理相关人员主要包括学校领导和信息管理老师,因此,我们需要从这两方面着手来彻底提高对学生......

    老年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与创新论文

    摘要:通过Internet促进教育改革即为国内一项重要的教育发展战略,通过信息技术实施数字化学习,即为当今人们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伴随Iinternet普及,数字化教学资源持续被深化,当......

    小学语文教育创新教育模式研究

    小学语文教育创新教育模式研究 摘要:从教育教学模式角度看面临很大的挑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需要发挥主体地位的作用,全面调动小学语文教育的积极性,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小学教育对于一个学生而言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但是随着入学人数的不断增多也就加大了校方的管理难度。随着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帮助老师们更......

    浅谈实验教学资源数字化与教学模式革新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实验教学 教学信息化 教学资源数字化论文摘要:信息化是高校实验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1],而教学资源数字化是实施和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基础。本文从高校实验教学和......

    论文《阳光体育活动模式创新与校本实践研究》

    阳光体育运动的校本化实践与研究 扶余市第一中学 房 华 一、内容摘要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体育兴趣的研究”已经走过了一学期的时光。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设计了研究计划与......

    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教学资源包建设

    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教学资源包建设 摘要:该文根据高职院校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的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软件技术专业,探索并实践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