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教学资源包建设

时间:2019-05-15 04:18: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教学资源包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教学资源包建设》。

第一篇: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教学资源包建设

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教学资源包建设

摘要:该文根据高职院校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的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软件技术专业,探索并实践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方法、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资源建设等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 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2-2819-03

Research o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and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in Software Technology Speciality

LI Zhong-yue

(Liaoning Provinci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Shengyang 110122,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im and market demand-oriented,this paper explores and practices of all aspects of the mode of software technology specialty talent training scheme adjustment method,curriculum system,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resources construction,and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software technology specialty.Key words: software technology specialty;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course system; teaching mode; teaching resources

软件技术专业是高职院校广泛开设的一个传统大众化专业,所谓传统意味着历史资源的积累,大众化代表着难于创新。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如何培养符合现代IT企业需求的一线技术人员,在现代软件行业就业压力较大的前提下,寻求更大的就业竞争力,这就要从人才培养的源头抓起。广泛调研,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摸清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定位,踏实做好专业建设,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法宝。形成“职业情境、项目主导、三阶段技能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软件技术专业以应用型、技能型的“软件灰领”培养模式为主线,以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模式为辅线,学历教育与岗位技术培训相结合,提出三阶段技能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为职业素质养成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第二阶段为职业能力提升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第三阶段为职业岗位规划阶段,重点进行学生的就业岗位能力的提升。探索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随市场需求的动态调整方法

人才培养方案要随着行业、企业的发展进行调整,尤其是软件技术发展迅速,伴随着产生新的岗位及新的人才需求。项目组根据对行业企业的调研走访、对毕业生的跟踪反馈和专家的指导意见,并融合多年教学经验与对行业的了解,研究人才培养方案随行业、企业调整的方法,如图2所示。每年暑假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评价,评估毕业生就业质量,并对用人企业进行走访调研,了解企业对我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了解行业最新技术、寻求校企合作机会、搜集毕业生对我专业建设的建议等。在年末召开专家专业建设研讨会,论证调研结果,听取专家意见。在第二年初调整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本次项目调研结果及专家论证意见修订了本年度人才培养方案。具体调整方案如下:

1)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细化了就业岗位群,如表1所示。

表1 软件技术专业就业岗位群

[就业范围\&初始岗位群

(毕业3年内)\&发展岗位群

(毕业3年后)\&软件开发

(web应用程序、手机软件开发、网站开发、应用软件)\&程序员\&软件工程师\&软件测试

(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手工测试和自动化测试)\&软件产品测试员\&测试工程师\&软件技术支持

(软件实施、软件维护、数据库系统维护)\&软件支持技术员\&技术支持工程师\&其它软件相关

(软件需求调研、软件文档编写工程师、软件销售、软件售后服务及培训、软件客服)\&相关业务员\&相关主管\&]

2)从基础素质和专业素质两方面详细描述了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从基础素质和专业素质两方面细化了人才培养规格。基础素质包括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等。专业素质包括具有软件开发能力、软件测试能力、软件技术支持能力等。

3)根据职业认证的知名度,行业的认可度,选取了适合在校学生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并按照种类和级别进行分类,如表2所示,将学历教育与技能认证培训相融合。构建“基于软件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依据“职业、系统、开放”的理念,按照软件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分析、整理软件企业典型职业活动工作过程,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工作任务进行重构,工作场景通过学习领域来体现,构建了“基于软件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中根据软件产品工作过程梳理三条技术主线:WEB应用程序开发、安卓系统上的应用程序开发和软件测试。整个课程结构可分为基础类课程模块、人文素质选修课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实训模块;描述了专业技能、课程体系、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技能考核项目与要求,并对核心课程做出描述。

第二篇:软件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软件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摘要:本文以烟台职业学院这一高职高专类院校的软件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法与途径研究为实例,系统地介绍了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优秀的方法与科学的途径,并介绍了软件技术专业的项目实训与学生培养良好效果。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法;软件技术;高职高专

目前,我国软件高级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在中国,高校计算机毕业生中的软件工程人才还很缺乏,尤其是高素质的软件工程人才的极度短缺[1]。尽快培养起适合信息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已经成为信息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中国的软件产业正遭遇着人才悖论的尴尬:软件工程人才过剩。深层次分析表明,软件工程仅仅多的是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技术掌握层次低、缺乏诚信的人员。事实上,中国软件工程人才问题是结构性问题。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新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出合格的、适应我国软件产业需要的软件工程人才,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1以软件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构建

针对不同的软件能力培养开设相应的课程,就要改变以往按照知识内容设置课程的方式,而应从分析软件工程师应具备的各项能力入手开展教学内容研究,针对不同能力开设相应的课程,每一门专业课就是一个项目,每一个阶段完成一种或几种基本技能或能力的培养,所有的课程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促进软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构建基

于工作过程软件开发所需要的核心课程体系主要目的在于有针对性的培养计算机学科中某个专业方向的人才。软件技术专业,更多的是程序设计和对数据管理,包括面向网络中间件、面向用户、面向服务器端。核心课程主要有:SQL数据库技术,C#编程,JavaScript程序设计

[2],NET设计,XML基础,ASP.NET程序设计[3],Struts2.0框架技术、Spring3.0框架技术、数据库持久化技术Hibernate2.0整合,Ajax技术。

2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软件教育教学途径的构建与实施 传统的大学教学模式是反映大工业生产的一种复制模式,这种复制模式强调的是标准化、规范化,利用这种模式很难培养出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能力型软件人才。根据前人的教育理论,分析软件知识和软件能力的特性,我们认为必须在教育观念转变的同时,改革大学原有的计算机教育的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的符合软件能力培养规律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执行过程中基于工作过程开发了烟台职业学院在线评教、评管系统,开放教育学院在线报名系统,校医院办公系统,信息工程系动态网站,烟台职业学院精品课程网站,协助烟台海颐软件有限公司开发山东省警务系统,烟台华东电子港口管理系统,烟台港务局船厂监测系统等,将这些系统分解应用于教学,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的实现以项目驱动完成教学任务。

3复合型素质高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实现能力型软件人才培养教师是关键,教师要有效实施新型教学模式,至少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雄厚的学科基本功、宽博的知识面、很强的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意识、动态安排合理的“发现真理”的教学过程、良好的亲和力、较强的合作和组织能力、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烟台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一学期派2~3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出台了企业挂职教师的管理机制,借助软件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与管理机制提升软件技术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教师的水平,教师组成项目组承接校内外项目进行开发,出台教师项目开发管理与奖励机制,力图实现校内有软件实训、开发基地,学生有充足的实训项目,教师在实训指导能力上有很大的提高。

4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的教育平台构筑

让学生明白成功是多阶段、多层次、多种类的,成功的标准不是唯一的。快乐、和谐、自信和基于此前提的个性发展则是成功的基本标准。组织学生参加感恩教育、校内外的拓展活动,红歌比赛等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提升了相互协作、团结、交流等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大赛、参加项目集训等活动,积极引导社团、老校友回校交流、讲座,请企业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座、指导、参观等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创业活动,使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

5结语

在烟台职业学院中,软件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法使得学生在工作中掌握了技能、锻炼了能力,毕业时95%以上学生都找到了理想工作,82%的学生对口就业,此方法与途径采纳了先进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方法,学生经过学习,完全可以胜任程序员或高级程序员的工作,可以任职软件设计、编程、测试、维护等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岗

第三篇: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1-8-8信息来源:《计算机教育》 作者:李 祥

1绪论

我国软件产业的年销售额和出口额递增速度保持在35%左右,2005年销售额将达到2500亿元,出口额将增至50亿美元。按合理的金字塔型软件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到2005年我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软件人才28万人,初级软件人才46万人。2007年我国IT市场总值将达到519亿美元,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世界IT产业生产基地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正陆续在我国设立,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在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据测算,我国为了发展信息产业,每年至少需要100万人才,其中专业人才需求在40万人以上,我国每年只能培养20万左右,缺口很大。

目前,我国软件高级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在中国,国内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每年高达20万人,而高校计算机毕业生中的软件工程人才还很缺乏,尤其是高素质的软件工程人才的极度短缺。尽快培养起适合信息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已经成为信息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中国的软件产业正遭遇着人才悖论的尴尬:软件工程人才过剩。深层次分析表明,软件工程仅仅多的是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技术掌握层次低、缺乏诚信的人员。事实上,中国软件工程人才问题是结构性问题。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新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出合格的、适应我国软件产业需要的软件工程人才,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2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

社会对人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目的来分析,现代社会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理论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这种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

2.这种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了更高的要求。

3.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就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总之,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在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社会对这种人才的需求占有较大比重,应该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同样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培养过程,同样也能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

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层次

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学校总体主动适应社会的表现。当国家的经济、科学技术、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体制进行重大变革时,高等学校为了适应这种重大的变革,需要进行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它是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首先优化学校的专业总体结构,并对每一个专业,包括增设的专业、合并后的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设计新的培养规格、制定新的培养方案、选择新的培养途径。

第二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专业整体适应社会的表现。当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的质量)交付社会检验,社会认为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外显特征)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时,就需要进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它是以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类型、规格要求为参照基准,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进行调整,进而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及培养途径,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符合时代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第三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途径的改革,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局部适应社会的表现。当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的质量)用原定位的培养目标予以评价时,学校认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不能很好地符合学校的定位和专业的培养目标时,需要进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途径的改革。它是以学校的定位和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标准,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学校定位及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要求,即更好地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

上述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新的教育思想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的改革和优化。

4我院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结构及特点

软件工程专业是我院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软件产业跨越式发展,在依托计算机类专业优秀的军工特色力量的基础上,充分整合中外教学资源,于2002年建立起来的一个面向IT领域的全新的特色专业。作为一个新型专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始终在不断的调整与优化过程中,从最初的两个专业方向,到目前拥有信息处理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电子商务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网络应用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财务管理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科学计算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资源信息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等六个专业方向多样化与个性化教学的完备的课程教学体系,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框架体系如图一所示:

整个课程培养体系包括公共基础、核心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培养、实践教学培养四个方面构成: 公共基础:主要从学生整体知识需求出发,按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及高校教学整体框架需求设置,包括语言基础、体育类基础、数学基础、工程基础、经济类基础等课程;核心专业基础:按软件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的整体需求,重点加强学生在操作系统类、软件方法类、数据结构类基础课程的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原则,按按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按照当前技术发展及企业需求,侧重于培养学生工程管理、程序开发、数据库应用、网络应用四大方面的技能,在程序开发技能侧重于系统开发级、应用开发级和网络开发级三个方面;实践教学技能是与专业教学体系同步,更侧重于从单一技能到综合技能培养的过程性。

作为新型IT类专业,在办学上有如下特点:

(1)双语教学:采用美国电脑行业软件人员最新教学方法和原版教材,大部分专业课程由美国莫斯理工学院派遣专业教师进行中、英双语执教,并配有东华理工学院计算机专业教师参与教学与辅导,同时大量增加英文课程及专业英语课程。

(2)职业证书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参照美国莫斯理工学院软件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莫斯软件学

院将实行学历教育与国外权威证书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合格毕业生须拿到两个以上权威软件专业证书,如国家计算机等级(三级)考试证书、计算机水平考试证书(中级)、思科的CCNA、微软的MCP或甲骨文的OCP等认证证书;同时获得东华理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3)工程化与实用性。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实践和工程方面的课程,结合最新软件发展潮流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重视案例教学和实用技术教学,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和工程能力培养,加强CMM、ISO9000等工程管理以及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建立多样化教学体系与模式,使学生熟悉现代软件生产的流程,建立起符合软件工程思想和软件生产工厂化要求的培养体系。

(4)双毕业证书:当莫斯软件学院的学生通过了教学计划要求的课程与学分后,可取得中国教育部颁发的东华理工学院毕业证书,与此同时还可获得美国莫斯理工学院颁发的毕业证书

(Certificate of Graduation)。

(5)产学研结合。将与软件园、著名软件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途径和条件优越的软件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参与实际的软件开发工作。允许用高水平的开发成果和管理成就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用研发来加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密切教学与软件产业的联系,并进一步促进教学工作。

5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探索

自我院软件工程专业2002年开始招生以来,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一直在进行相应的改革尝试:

(1)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自2002年来,双语教学一直是本专业坚持卓有成效的一个特色。在聘请师资、教学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少尝试,曾聘请过欧美外教、印度外教、海归留学人员,现有外教5人,在各年级中共开设了近20门专业双语课程,并先后尝试过中外双师同步授课、中外双师异步授课、外教授课等多种模式,积累了大量的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资源。

(2)个性化教学模式探索:在专业教学中,即坚持专业主线一致性原则,对于重要专业课程要求统一要求,又针对学生兴趣,广泛开展个性化教学模式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成多模块、多方向教学。在06级教学计划中,分为英语和日语两个语种进行教学,同时,还设置了信息科学、电子商务、网络软件、嵌入系统四个专业方向,供学生自由选择;②在实践技能培养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根据学生特性进行个性化引导,并通过教师导师制工作模式,将不同兴趣的学生纳入不同的工作小组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小组为中心辐射扩大影响,从而达到整体教学质量提高的效果。

(3)实践教学模式探索:首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强调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提高单项技能水平。课程实验中普通要求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在课程设计的指导与检查中,特别强调学生过程管理及协作精神培养;其次,坚持与企业相结合,将产学研相结合,建立了企校联合实验室,让学生在校期间直接参与到企业实际的项目中去,现已与北京文思合作成为了联合实验室;再次,在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等综合性实践环节上,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分散模式管理,即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到学校指导学生实习,也将一部分同学送到企业实际生产环境中去。软件工程专业02、03级的生产实习,都分为校内和校外实习两部分进行,为保证实习效果,学校除了将一部分同学直接送到软通等大型软件企业之外,还先后从文思、软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携带公司实际分解项目,来校指导学生的实习,模拟公司化的生产与管理流程,取得较好的效果。

6结束语

总之,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根据社会与应用型人才需求相适应,它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在遵循高校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不断调整,充实新的内涵,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作为培养应用型

软件技术人才的软件工程专业来说,更是如此,这也奠定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

第四篇:研究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旅游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点,正在蓬蓬发展。我国的旅游教育是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为旅游行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旅游业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不过也暴露出了培养的人才与市场的需求契合度不高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把近几年来的教学和实践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探讨长沙市职业院校实行学分制过程中可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出优化策略,将课程体系有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知识、职业拓展四大模块构成。提高学生的就业上岗的竞争力。

1背景

旅游服务行业是最大的第三产业,需要大批的中级技能人才,旅游专业的就业有很好的前景。随着大旅游战略的出台和实施,外出旅游的人群将日益增大,与之相配套的各类宾馆、酒店、饭店将会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市场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这就预示着旅游服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对于旅游专业来说这是一个潜在的市场。随着旅游行业的发展变化,旅游服务工作对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新的、更现代化的要求。现就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现状进行分析:1)由于人口出生率降低,生源数量逐年减少;2)教育不均衡以及新读书无用论,学生素质逐年下降;3)现有课程体系较陈旧,不能紧跟时代步伐;4)教学与实践的剥离性,致使学生所学如屠龙之技,严重影响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5)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学生,能 1

够进入高星级宾馆、酒店、旅行社及相关对口企业就业的人数很少,薪酬起点很低,发展前景渺茫,严重影响学生及其家长对此专业的信心,从而给本专业招生带来很大压力,致使学生人数减少,造成一系列恶性循环;6)学生能力的不足不仅表现在专业知识缺乏,并且表现在基本素质,综合能力差等方面。但是另一方面,优秀中职(高职)学生就业前景看好,甚至优于本科毕业学生,主要优势表现在一大批国有、民营企业看好中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可塑造性,中职学生工资等费用低,相对稳定,心理期望值不高,可以降低企业成本,有较好的性价比。

2能力需求

通过调查旅游部门、餐饮行业以及相关服务单位,他们对旅游专业人才能力需求主要有三方面:2.1基本素质需求:学生要有良好的基本素质,主要表现在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吃苦、任劳任怨、虚心学习、对人有礼貌,语言叙述能力,文字表达能力。2.2专业技术知识:学生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熟练的技能操作(酒店方向:餐饮、客房、前厅;导游方向:导游讲解)。2.3专业职业素养:学生除了有良好的技能之外,还需有良好,的理解力、自学能力、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以适应旅游企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要。企业对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的评价:大部分管理经理人认为学历不完全代表能力,且不是选择人才最重要的因素,中职学生只要能扎实肯干、技能强、气质佳,更能受到企业的欢迎。而一些职业学校往往重视基础知识的培养,忽略实践操作能力和最新技术使用能

力的训练。学生在校学习的许多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学校新组建或扩充的服务专业,师资和实验设施跟不上教学要求,无法具备在短期内培养学生能力的条件。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还不能成为真正的技能型人才。职业学校学生基础素质较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他们的整体学习能力、学习动力、学习目标都有一定的问题,要想在两三年内完成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教育方法和教学方案。根据企业、市场的要求确定培养目标,确立教学方法与知识结构,完善学习体制,与同学们一到共同努力将他们培养成一名高技能人才。

3现有基础

目前,旅游专业毕业的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够和技能要求还停留在够用的水平上。由于对学生综合素质,应变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许多毕业生就业后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在服务过程中不能很好满足宾客的需求。根据我们对长沙市五星级四星级饭店及旅行社的调查,服务质量的标准在不断提高。这主要表现在饭店服务由过去传统的标准化,规范化的服务,向个性化,针对性服务的方向发展。这种变化相应对饭店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专业的毕业生要想适应这种要求,就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知识广博,技能全面,就业竞争力较强。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技能要求,仅用够用两个字是不够的难以适应饭店服务行业的新发展。根据近几届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走向,学生有极少部分从事企业办公室文员、星级酒店,但是绝大部分学生进入的是无星级的餐馆

酒楼,这与我们实际培养学生的就业方向不是很相符合。所以我专业现就学生的现状和社会的人才需要,制定分学期目标

4专业培养目标

4.1培养目标4.1.1坚持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根据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所从事职业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同时,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内容,以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4.1.2根据旅游服务与管理行业的发展,合理选择教材内容,尽可能多地在教材中充实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技能,力求使教材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特征。4.1.3努力贯彻国家关于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并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国家就业制度相衔按的政策精神,力求使教材内容涵盖国家导游资格考试的知识和技能要求。4.1.4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服务意识,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立业创业能力。4.2岗位模块分三大模块向大型知名企业、星级酒店、旅行社以及高等院校等输送合格的技能人才:1)酒店模块2)导游模块3)对口升学班。4.3核心技能4.3.1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4.3.2能用外语进行接待服务和业务沟通4.3.3具有运用计算机进行业务操作的能力4.3.4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协作能力4.3.5具有胜任前厅服务和前厅部基层管理的能力4.3.6具有胜任客户服务和客户部基层管理的能力4.3.7具有胜任餐饮服务和餐馆部基层管理的能力4.3.8具有胜任康乐服务和康乐部基层管理的能力4.3.9

具有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4.3.10具有吸收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4.3.11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创业能力4.4证书制度①毕业证②餐饮,客房,前厅中级技能证③普通话证④英语等级证⑤计算机等级证

3.2统筹把握反映服务质量的价格、卫生、花色品种、服务态度、饮食安全诸因素。在服务质量的衡量方面,除了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的价格因素外,学校更关注饮食安全和供餐平稳有序,学生则关注卫生和口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大学生不再是只要求价格便宜,有营养就行,他们还要求饭菜可口、丰富多样、方便卫生。一些学校食堂提供的中锅菜、小炒点菜、风味小吃等广受学生欢迎,实行的厨师交流制度和服务之星评选活动受到学生好评,也说明价格有时可以不是衡量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优质的服务往往更受学生关注。实践和问卷调查都表明:当饭菜质量较高时,学生对价格的敏感度会下降,当饭菜质量下降时,学生对价格的关注度会提高。因此兼顾学生不同需求,提供人性化服务,当是餐饮企业提高服务质量、争取良好效益的双赢之举。当然,以服务质量为支撑的消费者满意度,是一个动态的主观性指标,不同阶段、不同对象会有不同评价,这就要求服务质量和水平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要不断有所改进。3.3妥善把握餐饮价格市场化的节奏。近几年来餐饮原材料持续大幅上涨的同时,一些高校出于校园稳定的考虑,轻易不让饭菜价格做出合理调整,依靠临时补贴维持运行,造成学生食堂亏本经营,有违市场经济规律,背离了后勤社会化方向,况且放眼未来可预见的较长一段时间内,食品、能源、劳动力成本还将逐步上涨,不可能回到以前的低价位,这是市场

经济规律使然,因此补贴终非长久之计。餐饮价格市场化的关键是节奏。伙食价格的调整要遵循公益性、滞后性、渐进性、协同性原则。

第五篇: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集成电路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促进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创新型人才是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集成电路工程相关人员需求的日益增加,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了集成电路相关专业。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根据本专业的特点,从创新人才的基本内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等方面论述了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集成电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集成电路的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迅速。2004年,我国集成电路产量为211亿块,销售额为545.3亿元。2011年一季度,我国集成电路总产量达到191亿块,销售额达348.4亿元,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四业(设计业、制造业、封装业和测试业)并举协同发展、四个相对集中的产业集群(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京津地区)和多个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随着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突飞猛进地发展、繁荣,对集成电路相关人员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但是现在教学模式下培养的高校毕业生很难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弱,难以满足社会要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从创新人才的基本内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等方面分析了集成电路工程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集成电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探索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基本内涵

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超常的创新理念、敏锐的创新思维、基本的创新技能和优秀的创新人格。扎实的理论基础是指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大学生应具有厚实的数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方面的知识,具有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知识和逻辑思维方法。扎实的基础理论是科技发展和创新的源泉、先导和后盾,也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和依托。创新理念包括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创新意识和敢于

质疑、勇于挑战权威的创新精神。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和创新精神激励下,理科大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因此,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前提和动力。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它具有区别于一般性思维的五个基本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多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灵活的灵感。创新思维贯穿创新活动的始终,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素质。创新技能是反映创新主题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主要包括对创新主题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和操作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它是创新思想获得表现的载体,因而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创新人格是接受长期的创新教育和自我训练后所形成的稳定而持久的创新个性特征,包括好奇心、坚毅、独立性强、自信、有恒心、严谨等,这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

二、科学的集成电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

(一)确定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为21世纪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教学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同时选拔部分优秀学生向研究型人才发展,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集成电路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国际竞争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人才。通过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既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科学素质,又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具有丰富的集成电路开发、设计和工程管理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通过几年的学习,使得集成电路专业学生毕业后掌握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具有深厚的理论修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开阔的视野和高尚的职业素养。

2.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对全世界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动态有敏锐的观察力。

3.具有工程推理与判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和开发应用实际的项目。

4.具有良好的沟通、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的能力。

5.能够掌握集成电路的基本设计原理,熟悉制造工艺,能从事或参与集成领域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测试、应用、销售和管理工作。

(二)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课程结构,是教学思想、教育理念的具体化,也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高的保证。课程设置是否科学,教学内容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建立由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和工程实践四大模块组成的集成电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基础课程的理论性太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和“量子力学”是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性较强,公式推导较多,并且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数学基础。然而,一般来说,学生都比较厌烦复杂的理论分析和繁琐的公式推导,特别是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再加上较强的数学基础要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极大打击。此外,部分高校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课时量较少,学生不能全面、深入地学习,进一步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讲授“固体物理”和“量子力学”等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基础课时,应该尽量避免冗长的公式及繁琐的推导,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适当减少理论教学中复杂的公式推导,而着重半导体器件工作原理和特性的物理意义的学习,既可使学生容易接受又有利于后续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在加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同时,专业课方面应该多设置一些工程上用的多的课程,如模拟CMOS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VHDL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HDL、EDA技术及应用。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集成电路工程的教师应该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教育方法上力求做到教师讲授与学生实践相结合,个人学习与团队合作学习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学习。将案例教学引入到课堂中,采用“探究式”的授课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分组进行讨论,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学生创造实验环境去验证方法的可行性。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或企业工程管理人才为学生做专题讲座,进行辅导与授课,并定期派学生到企业去学习与实践锻炼。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能力。为教师提供去国外或者企业学习与交流的机会,让教师亲自参与到项目实训中,通过与企业项目工程师学习与合作提高教师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聘请集成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的项目经理、工程管理人员、工程设计人员,与本专业教师共同组建一支“多样性、复合型、高精端、产学研”的师资队伍,一起承担集成电路专业的人才培养任务。

实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环节。增加实验教学的课时量。通过实验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和优化由课程设计、课程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构成的专业实习实践教学体系。该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具备分级教学和多层次教学的特点,对集成电路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其中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

力。在这两个环节中,选题是关键,也是难点。选题既要具有一定的工程背景又要让学生感兴趣,从而不但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而且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实践创新能力。针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差,我们应该加大EDA设计能力的培养。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c,EDA)是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的必备基础手段。集成电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必须掌握一些常用的EDA工具,对将来工作和继续深造学习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同过举办各种电子设计竞赛,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电子设计竞赛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竞赛来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围绕指定的竞赛题目,或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选择的题目,让学生进行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将所选题目进行产品化。通过构思,分析客户的需求,预估产品的功能,设计技术方案,制定技术程序,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细化每个成员的任务。设计的任务主要包括产品的规划、原理设计、技术方案等。以构思和设计为基础,将最终的设计方案转变成实际产品,并对产品进行测试的过程即为产品的实施过程。对产品的运作主要包括对产品的前期程序调试,对系统功能进行改进。通过电子设计竞赛,将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充分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

(三)强化实践环节

创新能力是在创新活动中培养出来的,而创新能力的获得与提高,要通过后天的勤奋、刻苦和严格训练才能达到目的。创新能力一般是动手能力的发展、升华和综合体现,所以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必须注重以知识的综合应用为目的,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我们把实践教学环节分为基础性实验教学环节和专业性实践教学环节两大类。基础性实验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集成电路工艺实验、集成电路测试实验和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实验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专业性实践教学环节是指专业性较强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它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认识实习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专业学习兴趣,激发求知、创新的欲望。为此,我们探索了一条“走出去,请进来,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以学校科研基地为补充”的实习模式。生产实习是学生接触社会,增长才干的重要窗口,我们采取“以分散为主,集中为辅,严格实习过程质量监控体系”的教学模式,以3-5人为一组,深入实习单位基层岗位,自主完成实习任务,指导教师则通过完善实习过程监控体系,保证实习质量。毕业设计是大学教育期间一个重要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关键性实践环节,我们通过强化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和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和学生的创新技能。

通过开展大型科技活动,激发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培养创新意识、增强专业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科技的熏陶下不断充实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其它人文知识。我们每学期主办6场以上的专家教授讲座、举办科技活动周、开展学术研讨、科技作品设计竞赛等活动,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学生参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科技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形成了热爱科学、追求创新的学术风气。

建立相对稳定的科技创新基地。建立科技创新基地的目的是激励广大学生刻苦钻研,提高素质,勇于创新,多出成果,培养出一大批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勤奋学习、锐意创新的新世纪优秀理科人才。我们可以成立“集成电路设计科研小组”,“集成电路工艺科研小组”,这些均由学生自主组织、自主管理、自主创新。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力,各科研小组成员由学生自己根据兴趣报名,这样可保证学生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协同合作精神,极大丰富学生们的校园生活、活跃第二课堂及校园学术气氛,各科研小组均在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学校还专门为选题较新、技术可行的项目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保证科研活动的持续有效开展。

增加就业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据相关部门统计,少数集成电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会从事集成电路设计方向相关工作,多数选择改行或继续学习深造。这是因为基本知识储备不够,实际工作能力差。然而,集成电路版图、集成电路工艺以及集成电路测试等与集成电路相关的工作岗位对集成电路设计知识的要求较低。从事上述几个工作岗位若干年将有助于从事集成电路设计工作。因此,就个人的长远发展而言,集成电路版图、集成电路工艺以及集成电路测试等工作岗位对于一般毕业生而言更具有竞争力。因而,教师在讲授集成电路设计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应有重点地讲授基本的集成电路版图、集成电路工艺流程、芯片测试等相关内容。再者,定期举办学术报告会,让学生了解集成电路产业的最新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集成电路产业的市场需求,了解集成电路及相关人才市场需求,了解集成电路专业就业前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集成电路(IC)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核心与基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支撑,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拥有强大的集成电路技术和产业,是迈向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志。创新型人才是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关键。因而,大力推进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必须提高集成电路人才的培养质量。本文根据分析目前集成电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提出了几项改革措施,但远没有涉及集成电路设计本

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诸多方面。但是,可以预测,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相关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我国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定会逐步走向成熟,最终建立完善的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岳亚杰,杨慧晶,张宏国.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

评估),2013,(3).[2]何德文,柴立元,彭 兵,王云燕.特色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高等教育研究学

报,2007,(3).[3]谢海情,唐立军,文勇军.集成电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人才培养改革,2013,(2).

下载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教学资源包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教学资源包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素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高素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http://www.51test.net [摘 要] 市场营销专业的服务行业众多,所有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服务行业都需要高......

    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华中科技大学 冯向东 在现代社会中,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依然是大学的主要职能,而大学中的学科就是各种职能的具体承担者。只有不断地提......

    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精选合集)

    摘 要: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整体环境和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的内涵发展模式尚未形成,短期内现代学徒制还无法在高职教育大范围推行。基于这一实际,高职教育试行现代学徒制时宜采取......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90403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需要,系统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高师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师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杜运山 [摘要]笔者借鉴多学科视角和方法,全面分析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理论的特点,主动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树立新的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孙会琴 刘庆瑞 陈志军 薛增涛 王军 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2年第30期......

    酒店管理专业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酒店管理专业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本文根据我国酒店行业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并从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和培养方式......

    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摘 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属于传统教学模式,培养模式仍然很单一,在课程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