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
附件3: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毕业生可胜任资源管理与评价、土地整治与开发、生态环境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工程建设等方面工作以及自然地理过程、环境变化研究及相关领域的教学工作。
二、培养规格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掌握数学、物理学、化学等与本专业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2.掌握地理科学、环境科学、自然资源科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训练;
3.掌握自然地理学、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初步具备对资源环境作出评价和规划的能力,初步具备对自然资源进行经济分析、综合评价和管理的能力;
4.熟悉国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地理科学、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环境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知识信息的基本方法,拥有较高的信息素质,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
1能力;
7.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文献资料。
三、学制与学位
基本学制:4年(弹性学制3至8年)。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四、毕业总学分及学时基本要求与分配
毕业总学分及学时基本要求与分配表
五、主干学科 地理科学、环境科学
六、主干课程
地球概论、地质学与地貌学、气象与气候学、水文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遥感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测量学与地图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环境生态学、自然资源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生态环境规划方法与应用、生态工程学、资源计算与评价。
七、集中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与要求
1.军事理论与训练:第一学期2周。学生进校后在军队教官指导下进行2周的军事训练。
2.资源环境认识实习:第三学期2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初步了解资源环境的相关知识,认识当今存在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及环境污染的危害,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价值观,增强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
3.地理信息系统实习:第四学期2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地图信息进行输入、编辑、空间分析、输出等训练,使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基本流程,熟悉软件二次开发语言。
4.遥感原理与应用实习:第四学期1周。本实习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内容上紧密结合当今遥感数据、遥感设备、计算机图像处理工具软件等最新现状和技术,通过学生的实践,使之对遥感的原理、概念、应用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5.地图编绘与测量实习:第五学期2周。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地图编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地图编绘,掌握手绘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主要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基本测量技能。
6.自然地理综合实习:第五学期5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地质、地貌、气象、水文、土壤、植被等的综合野外考察,加强学生对自然地理要素的认识
和理解,学习野外考察的基本工作方法,撰写实习考察报告。
7.土地利用与规划课程设计:第六学期2周。指导学生运用《土地利用与规划》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结合具体规划实务,编制完整、规范的土地利用规划报告。
8.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第六学期2周。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学生掌握环境规划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9.资源计算与评价课程设计:第六学期2周。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资源计算与评价》课程的计算模型与方法,结合具体案例对特定资源进行价值计算与评估,并形成评价报告。
10.毕业实践与毕业论文(设计):第八学期16周。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从事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科研、开发和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撰写毕业论文,初步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
11.集中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时间安排表(见附表)。八.教学计划
第二篇: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9040
3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需要,系统掌握农业资源与
环境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在农业、土地、环保、农资等部门或单位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应用、农业环境保护、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及特色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资源的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生态、资源信息技术
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与施肥技术、环境监测、农业资源遥感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农业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对农业资源和环境进行信息化管理等各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3.具备农业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土壤改良、生态农业建设等基本知识;
4.掌握农业资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化学及现代仪器分析、植物营养的研究方法、科学
施肥与科学灌溉、农业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土地规划与制图、资源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方法与技术;
5.掌握一门外国语,熟练使用计算机;
6.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前沿和发展趋势;
7.熟悉资源管理与利用、环境保护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8.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9.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三、主干学科
农业资源利用
四、主要课程
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土壤学、农业化学总论、土壤农化分析、土地资源及评价、农
业环境保护学、环境监测、资源与环境信息技术。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及主要专业实验
要求教学实习、综合实习、专业认识、专业劳动、普通劳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社
会实践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在30-38周,学分35学分。
要求完成计算机实验课32学时、物理实验课18学时、化学实验课84学时、基础课实验102、专业基础课实验100学时、专业必修课实验80学时。
主要专业实验:土壤农化分析、农业化学研究法、环境监测、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资
源与环境信息技术、测量学、气象观测等。
六、学制和学习期限
学制4年,学生在校学习期限为3-6年。
七、授予学位 农学学士
八、毕业学分要求
四年要求完成160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38.5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10.0学分;基础课21.5学分;专业基础课14.5;专业必修课12学分;专业选修课29学分;实践性教学34.5学分。
九、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学时学分分配
理论教学1618学时,占总课时的64.7%,理论教学总学分125.5学分,占总学分的78.4%;实践教学34.5学分,占总学分的21.6%。
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学时学分分配表
十、教学进程及课程设置表(见附表
一、附表二)
附表
(一)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进程表
第三篇: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导论报告[最终版]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导论论文
作者: 兰陈涛学号:3135303062
摘要: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代码:070502)是地理科学下面的一个二级专业名称,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从此“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将退出本科专业的舞台。
前言:
本专业培养具备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接受严格科学思维和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具有一定的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立足于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3S技术,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自然地理过程、环境变化研究和资源管理、环境保护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接受严格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具有一定的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立足于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能在科研教育单位、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自然地理过程、环境变化研究和资源管理、环境保护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
关键词:
地理学,环境学
相关学科
生态学、规划学
主要课程:地质学、自然地理学、国土规划、地图学、遥感应用、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环境监测、环境经济学、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资源学、水资源计算与管理、景观生态学、生态环境规划、环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计量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与数字图像处理。
就业与继续深造
毕业后能从事国土资源整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环境规划以及城市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科研及管理工作,也可以报考土地资源管理,环境工程,自然地理等研究生继续深造。
自然地理与资源在环境中,环境的破坏意味着资源的流失。
例如:地下的矿产,地上的山林,看起来它们很简单,好像是孤立存在的,其实不是。很多生物资源都是与森林共存的:乔木没有了,灌木似乎可以一统天下,而藤萝却更容易攀援,风长的藤萝会让灌木无
立身之地,消灭了灌木以后的藤萝就会以自相残杀的方式作用于群落,依赖植物多样性存在的动物多样性也跟着失衡。所以森林只是生物群落的建群种,群落如果失去建群种就会塌缩。以建群种为代表的群落退化,就意味着环境的变化,地面环境的变化会导致气候的变化,这种变化通常不会是良性的,而是以极端天气增加的形式出现。沙漠化就是过度利用土地和森林草场的结果。如果毫无顾忌的开采矿藏,就会导致地面植被的破坏。
任何地方的自然资源都不是我们眼里的那么简单,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可能就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宝贝,“没有用”可能就是我们对它的认识还不够,现在没有用,不等于将来没有用,与其后悔,不如及早保护。所以,保护环境就是珍惜资源,恢复环境就是涵养资源。任何地方的自然资源都不是我们眼里的那么简单,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可能就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宝贝,“没有用”可能就是我们对它的认识还不够,现在没有用,不等于将来没有用,与其后悔,不如及早保护。所以,保护环境就是珍惜资源,恢复环境就是涵养资源。学习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这个专业的存在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地球的自然,与资源。对于这个学科来说这是举足轻重的。
同时自二十世纪末以来,人类面临严重的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产生的对资源与环境的需求超出了地球生态系统资源与环境的供给能力。资源枯竭,尤其是石油、天然气的枯竭,将使人类的生存、发展面临着极其严重的挑战。1968年,罗马俱乐部的科学家们发表了《增长的极限》,在全球学术界和政界引起了强烈反
响。自此,国际机构、各国政府和学者就资源环境危机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就可持续发展战略达成了很多共识。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和各国政府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发展战略,主要具有下述内容:第一,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持续性原则,强调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共同性原则,强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第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资源的持续利用。为实现这种持续利用,提出了最低安全标准,即社会使用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得超过可再生资源的更新速度;社会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得超过作为其替代品的资源的开发速度;社会排放污染物的速度,不得超过环境对污染物的吸收能力。第三,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除芬兰、瑞典、挪威、德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外,各国都把环境保护放在可持续战略的优先地位,强调运用环境税、产权界定等经济手段及行政手段、法制手段来保护森林、淡水、耕地、海洋、大气免受各种有毒物质的污染。第四,相信市场激励与科技进步能自动解决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资源替换问题。认为市场机制可通过资源价格的变动反映资源的稀缺状况,一旦资源面临枯竭,资源价格上涨会促使人们寻找替代资源,而科技进步为资源替换提供了技术手段。第五,在工业领域推广清洁生产战略。所谓清洁生产,就是工业生产中通过产品设计、原料选择、工艺改革、技术管理、生产过程内部循环利用等环节的科学化、合理化,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废弃物。
循环利用生产中排放的废弃物,变废为宝,减少污染。第六,建立了可持续发展核算体系,用以评价各国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结论:上述对世界可持续发展思想、战略的内容概括可能不全面,但并不妨碍我们就它的主要方面作出评价。由于对全球资源、环境危机的性质和根源缺乏正确认识,以西方为代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存在着以下缺陷:第一,看不到造成非持续发展的主要根源在于,私人资本利益主导下的大工业生产方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索取上,经济发展采取高增长、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失衡和环境破坏。各国虽然对高投入、高消耗的生产模式和浪费型的高消费模式进行了批判,但没有意愿和能力改造这种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相反,各国政府仍旧以追求经济增长为中心,竭力不损及目前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第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建立发展的可持续资源和环境基础。各国很重视环境问题,却低估了资源危机的可能性和严重性,没有建立可信的资源替换战略或者资源代际分配计划,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缺乏具体的对策。美国政府的资源战略,仅仅是全力发展强大的高技术军事力量来保障自己的资源和能源安全。最近,布什政府不顾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目的就在于控制世界石油资源,以达到称霸世界和保障自己能源供应的目的。欧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有资源色彩,但只限于降低不可更新能源(石油、天然气等)的消耗,发展
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只强调对生物多样性和其他重要资源的保护,而没有应对资源危机的全面的资源替代战略。这说明西方忽视了一定阶段和一定的技术水平下,爆发资源危机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由此观之,学习这个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应对未来发展所要面对的义务与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材料:《福建农林大学报》
第四篇: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导论报告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导论
姜泓蔚 3135303063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甚至在许多发达国家,每个家庭拥有多辆私家车,很多大型工厂更是消耗了地球行的绝大多数能源.随着地球上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而作为我们当今时代的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意识却不是很高,有的大学生甚至从来不关心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他们有的大肆浪费这些宝贵的资源.下面就看下我们身边的环境状况吧!
前言: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广博的科学素养、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专业素养,掌握自然地理、水资源、水环境与水生态理论基础,能够在水利、水务、能源、交通、城建、农林、环保、国土资源、教育等部门从事与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监测、生态环境保护、城乡规划管理等有关的勘测评价、规划设计、教学与科学研究等工作,成为具有创新与探索精神,具有开阔视野和社会交流经验的高级专门人才。
关键词:地理学环境学
主体导论: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是地理科学下面的一个二级专业名称,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从此“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将退出本科专业的舞台。
地球主要由三大系统组成..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地带等。由于兼具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特点,湿地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特殊生态类型,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湿地也因此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联合国环境署2002年的权威研究数据显示,1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首届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及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为纪念斯德哥尔摩会议的召开,将每年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大会还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从1974年起,联合国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突出。根据联合国报告,自1750年以来,全球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由于人类活动而显著上升,二氧化碳浓度达到65万年以来的最高点。报告预测,随着气候变暖,全球冰川和冰盖出现大面积损失,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将会增加。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09年世界环境日的致辞中说,当前的金融危机告诫人们必须改变旧的增长模式,实行“绿色新政”,投资可再生能源,建设生态友好型基础设施和提高能效。这样不仅能创造就业机会,刺激经济复苏,还有助于解决全球变暖问题。他还希望,在今年年底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政府能够达成新的协议。
环境规划署每年都为世界环境日确立一个活动主题。同时自二十世纪末以来,人类面临严重的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产生的对资源与环境的需求超出了地球生态系统资源与环境的供给能力。资源枯竭,尤其是石油、天然气的枯竭,将使人类的生存、发展面临着极其严重的挑战。1968年,罗马俱乐部的科学家们发表了《增长的极限》,在全球学术界和政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自此,国际机构、各国政府和学者就资源环境危机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就可持续发展战略达成了很多共识。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和各国政府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发展战略,主要具有下述内容:第一,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持续性原则,强调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共同性原则,强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第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资源的持续利用。为实现这种持续利用,提出了最低安全标准,即社会使用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得超过可再生资源的更新速度;社会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得超过作为其替代品的资源的开发速度;社会排放污染物的速度,不得超过环境对污染物的吸收能力。第三,可持续发展战
略方面,除芬兰、瑞典、挪威、德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外,各国都把环境保护放在可持续战略的优先地位,强调运用环境税、产权界定等经济手段及行政手段、法制手段来保护森林、淡水、耕地、海洋、大气免受各种有毒物质的污染。第四,相信市场激励与科技进步能自动解决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资源替换问题。认为市场机制可通过资源价格的变动反映资源的稀缺状况,一旦资源面临枯竭,资源价格上涨会促使人们寻找替代资源,而科技进步为资源替换提供了技术手段。第五,在工业领域推广清洁生产战略。所谓清洁生产,就是工业生产中通过产品设计、原料选择、工艺改革、技术管理、生产过程内部循环利用等环节的科学化、合理化,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生产中排放的废弃物,变废为宝,减少污染。第六,建立了可持续发展核算体系,用以评价各国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结论:
上述对世界可持续发展思想、战略的内容概括可能不全面,但并不妨碍我们就它的主要方面作出评价。由于对全球资源、环境危机的性质和根源缺乏正确认识,以西方为代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存在着以下缺陷:第一,看不到造成非持续发展的主要根源在于,私人资本利益主导下的大工业生产方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索取上,经济发展采取高增长、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失衡和环境破坏。各国虽然对高投入、高消耗的生产模式和浪费型的高消费模式进行了批判,但没有意愿和能力改
造这种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相反,各国政府仍旧以追求经济增长为中心,竭力不损及目前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第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建立发展的可持续资源和环境基础。各国很重视环境问题,却低估了资源危机的可能性和严重性,没有建立可信的资源替换战略或者资源代际分配计划,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缺乏具体的对策。美国政府的资源战略,仅仅是全力发展强大的高技术军事力量来保障自己的资源和能源安全。最近,布什政府不顾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目的就在于控制世界石油资源,以达到称霸世界和保障自己能源供应的目的。欧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有资源色彩,但只限于降低不可更新能源(石油、天然气等)的消耗,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只强调对生物多样性和其他重要资源的保护,而没有应对资源危机的全面的资源替代战略。这说明西方忽视了一定阶段和一定的技术水平下,爆发资源危机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由此观之,学习这个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应对未来发展所要面对的义务与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一,要搞好宣传.通过宣传提高大学生对环境资源问题的关注度,多增加些环境的信息,增加他们的环境危机感,从而提高环保意识.第二,从身边小事做起.让我们加入低碳生活.地球上每年因为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而导致的重大灾难和悲剧数不胜数.在生活中自觉承担节约资源的责任,从节约身边的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做起.第三,倡导非机动化出行.多骑自行车或徒步出游,减少开机动车出行.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大气污染的程度.我想如果我们当代大学生能做到以上这些简单的事情,自觉去关心环境问题和履行环保义务,那样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美好.参考文献:《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地质通报》
第五篇: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导论报告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导论
刘恣丞
3135303069
摘要:荒漠化是指气候异常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地球陆地表面极薄的一层物质就是土壤层,它对于人类和陆生动植物生存极为关键。没有土壤层,地球上就不可能生长任何草木、谷物,不可能有动物和人类的生存。荒漠化,就是土壤层土质恶化,有机物质下降乃至消失,造成表面沙化或板结从而成为不毛之地。荒漠化不仅造成贫困,而且迫使人们离开故土,造成严重可怕的移民浪潮。
关键字:沙漠化 环境恶化 环保意识缺乏 有效措施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甚至在许多发达国家,每个家庭拥有多辆私家车,很多大型工厂更是消耗了地球行的绝大多数能源.随着地球上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而作为我们当今时代的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意识却不是很高,有的大学生甚至从来不关心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他们有的大肆浪费这些宝贵的资源.下面就看下我们身边的环境状况吧!地球主要由三大系统组成..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地带等。由于兼具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特点,湿地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特殊生态类型,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湿地也因此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联合国环境署2002年的权威研究数据显示,1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首届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及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为纪念斯德哥尔摩会议的召开,将每年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大会还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从1974年起,联合国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突出。根据联合国报告,自1750年以来,全球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由于人类活动而显著上升,二氧化碳浓度达到65万年以来的最高点。报告预测,随着气候变暖,全球冰川和冰盖出现大面积损失,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将会增加。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09年世界环境日的致辞中说,当前的金融危机告诫人们必须改变旧的增长模式,实行“绿色新政”,投资可再生能源,建设生态友好型基础设施和提高能效。这样不仅能创造就业机会,刺激经济复苏,还有助于解决全球变暖问题。他还希望,在今年年底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政府能够达成新的协议。
环境规划署每年都为世界环境日确立一个活动主题。新华网首尔6月5日电(记者干玉兰 李拯宇)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5日在亚洲合作对话第六次外长会议上发言,就亚洲合作对话、气候变化等问题发表看法和主张。
杨洁篪指出,实现亚洲的和平发展、和谐发展、共同发展,是亚洲合作对话的宗旨和目标。亚洲合作对话在促进亚洲整体意识、增进政治互信、加强互利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支持亚洲合作对话发挥泛亚洲合作的特色,坚持进取、包容、兼顾各方舒适度的核心理念以及非正式和渐进式的发展进程,一方面继续发挥纽带作用,开展对话和沟通,一方面逐步深化扶贫、农业、能源、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旅游、环境、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加强亚洲各次区域合作机制的优势互补。
关于气候变化问题,杨洁篪说,第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确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则和初步实施计划,特别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基础。第二,气候变化主要是发达国家长期历史排放和当前高人均排放造成的,发达国家在2012年后应继续率先承担减排义务,继续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历史排放少。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发展中国家应主要通过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参与清洁发展机制国际合作等方式,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第四,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不到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但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中国将履行在公约和议定书下的承诺,按照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表示,今后我国将重点采取五大措施,切实改善水环境。
这五大措施是:
一,建立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体系,将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任务落到实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经济发展必须考虑水环境承载能力,在超出水环境容量地区上新项目,必须通过优化结构、治理污染,对原有污染源排污量进行等量削减。要进一步加快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快生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的速度,着力解决以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为重点的农业面源污染;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单位要做到依法持证排放污水。
二,集中力量抓紧治理重点流域的污染,及早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要按照国务院批复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快防治项目的建设。各地要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确定治理重点,逐个企业、逐条河流地解决问题,增强人民群众改善环境的信心。
三,积极推进城市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缺水城市在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时,要同时安排回用设施的建设,开展污水的深度处理,提高污水的回用率和资源化水平。
四,科学合理分配水资源,确保生态用水。水资源开发利用要以保护水环境功能为前提,要兼顾流域上、下游之间的水资源需求,保证生态用水,维持河流的自净能力。
五,依法管理水环境,积极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要坚决扭转一些地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严格执行水污染防治法。国家环保总局将开展以“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为主要内容的严查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污染水环境、破坏水生态的违法行为。(完)
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作为海洋大国,尽管我国海洋环境的保护工作取得相当的进展,但依然面临巨大的压力。
据介绍,我国海洋环境面临的压力包括:
——近岸海域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近年来,虽然海域环境总体质量保持平稳,重污染海域的范围有所减少,但局部海域污染严重的状况仍然存在,生态环境还处于较重污染水平。——陆源污染物排海问题相当突出。我国陆源污染物占入海污染物总量的80%以上,其余来自水产养殖、海上油、气勘探开发与船舶航运、溢油事故以及海上倾废等。——突发性海洋污损事件多,损失巨大。近年来,我国海上溢油事故平均每年发生500多起,50吨以上的重大溢油事故平均每年发生两起。——局部渔业水域受到污染,天然渔场形不成鱼汛,海洋珍稀物种减少,海洋生态系统受损严重
虽然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大江大湖,但我国却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水环境面临三大难题,形势严峻。
这位负责人表示,确保人民喝上干净的水,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十多年来,我国结合经济结构调整,依法关闭、淘汰了一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小企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污水处理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加快,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淮河、太湖、巢湖水体中有机污染逐步降低。
尽管我们作出了巨大努力,以保护和改善水环境,但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目前我国水环境面临三大问题。这三大问题分别是:一,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水环境容量。据专家测算,去年我国COD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的70%。二,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国七大江河水系741个监测断面中,41%的监测断面水质劣于五类标准;全国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三,生态用水缺乏,水环境恶化加剧。辽河、淮河、黄河地表水资源利用率已远远超过国际上公认的40%的河流开发利用率上限,海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更接近90%。一些北方河流呈现出“有水皆污、有河皆干”的局面,生态功能几近丧失。
环保总局将采取五大措施改善水环境
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水污染又比较普遍。确保人民喝上干净的水,是我国环保部门的一件大事。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表示,今后我国将重点采取五大措施,切实改善水环境。
这五大措施是:一,建立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体系,将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任务落到实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经济发展必须考虑水环境承载能力,在超出水环境容量地区上新项目,必须通过优化结构、治理污染,对原有污染源排污量进行等量削减。要进一步加快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快生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的速度,着力解决以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为重点的农业面源污染;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单位要做到依法持证排放污水。
二,集中力量抓紧治理重点流域的污染,及早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要按照国务院批复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快防治项目的建设。各地要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确定治理重点,逐个企业、逐条河流地解决问题,增强人民群众改善环境的信心。
三,积极推进城市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缺水城市在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时,要同时安排回用设施的建设,开展污水的深度处理,提高污水的回用率和资源化水平。
四,科学合理分配水资源,确保生态用水。水资源开发利用要以保护水环境功能为前提,要兼顾流域上、下游之间的水资源需求,保证生态用水,维持河流的自净能力。
五,依法管理水环境,积极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要坚决扭转一些地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严格执行水污染防治法。今年,国家环保总局将开展以“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为主要内容的严查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污染水环境、破坏水生态的违法行为。而对于以上这些环境状况的信息,很多大学生却全然不知,他们继续浪费着地球上宝贵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洗手后不关水龙头,过度用电等等现象在大学屡见不鲜.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资源环境意识,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第一,要搞好宣传.通过宣传提高大学生对环境资源问题的关注度,多增加些环境的信息,增加他们的环境危机感,从而提高环保意识.第二,从身边小事做起.让我们加入低碳生活.地球上每年因为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而导致的重大灾难和悲剧数不胜数.在生活中自觉承担节约资源的责任,从节约身边的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做起.第三,倡导非机动化出行.多骑自行车或徒步出游,减少开机动车出行.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大气污染的程度.我想如果我们当代大学生能做到以上这些简单的事情,自觉去关心环境问题和履行环保义务,那样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美好.参考文献:《福建农林大学学报》、《新华社》、《地质通报》等